新人教版必修3云南省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课时)(1)导学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部抒情长篇小说,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在被迫逃亡途中的遭遇和沉醉于琵琶音乐中的心境。

该文艺术性极高,语言优美,以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令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琵琶行并序》这一篇重要的文学经典,给大家提供一份名师导学案,旨在通过深度解读和阅读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文所展现的艺术风采和人文内涵。

一、前置知识概述1.古代舞蹈古代舞蹈是指在显著时期(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0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及传承。

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艺和精神内涵,表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以及中国的灿烂文化。

2.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古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器乐和声乐等多个方面。

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课程阅读1.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小说。

该文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艺童王昭君被迫逃亡的故事,她经过多次辗转,最终抵达塞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王昭君发现了琵琶这种乐器的魅力,并沉淀了她那独特的人生境界。

2.作品分析1)情节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情节主要分为两个环节:虞倩婉教王昭君练习琵琶,王昭君下落不明。

整个故事情节流畅,有着清晰的线索,表现了王昭君在意外之间的生活历程,以及她对琵琶音乐的真正热爱和追求。

2)文学手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运用的文学手法丰富多样,尤其是白居易所运用的心理描写和言语交流,用他独特的情感语言,表现了王昭君在琵琶音乐中的心理变化。

3.文章思考1)人文思考《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极富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所表达的却是超越个人的普遍人性。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更可以感受到人性从困境中崛起的力量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人性真谛的机会。

高中语文必修三新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新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第7课琵琶行并序手习自主化巒輛抽卅牝课程学习目标QasBS1.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以有形写无形”描写音乐的方法。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O学送布昌1.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行”这种文体的特点。

2. 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3. 重点阅读琵琶的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徐疾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诗人所用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过程导牛代■导牛縄葩吧课程异学建议重蛊难点1. 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 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学习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 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1.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鉴赏诗歌。

2.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的用意。

3.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自读自学,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景知识推送込知识记忆与理解第一层级《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权贵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

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一一《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又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其中关于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主张诗歌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号“酔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新人教版必修3《琵琶行》教师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琵琶行》教师版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2.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3.重点字词的读音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反复朗读纠正字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美好品质【学习重点】借助工具书和反复朗读纠正字音【学习难点】联系背景理解课文【知识链接】【解题】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作者及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友谊甚笃,且与之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阅读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容。

4.学会朗读和模仿古诗词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琵琶行》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2.讲解古文阅读方法(20分钟)提醒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熟悉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②遇到生字或生词,应及时查找字典或手册进行补充了解。

③注意阅读体裁和文化背景,寻找文句和词语的奥秘。

④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透过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绘手法。

3.分析文章结构(30分钟)按照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介绍《琵琶行》的结构,由头、骨干和尾构成,骨干部分为故事主体,头尾部分为铺垫和收尾,通过讲解文中表现的情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背景和内容解析(40分钟)通过讲解《琵琶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中的特定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

5.朗读和模仿韵律(20分钟)介绍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口语训练和朗读操练,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美妙和神韵,提高学生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课后复习(10分钟)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每一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梳理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学习水平的反思。

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吸取精华,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琵琶行》是一首表现人生苦难和人生观的优秀古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分析文章结构、背景和内容解析、朗读和模仿韵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传承,中国古代文学逐渐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通过《琵琶行》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为例,设计一份《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基本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特征和情感表达。

2. 熟悉《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认识古代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从《琵琶行》的标题和课本中相关的文字中,引导学生们了解《琵琶行》这首诗篇的文学形式和基本情节,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

通过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音乐特点,加深对诗篇中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感受。

2. 感受情感环节:理解《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思想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描写,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无情不似多情苦”,“好事多磨”等诗中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情感的内因和外部条件,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深刻的人性和人文关怀。

3. 文学特点环节: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通过比较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学习《琵琶行》的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文学表现手法的变化和演化之处,了解诗篇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典型特点,探究其文学形式呈现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传承环节: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通过与学生讨论古代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既在理论知识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1.能够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把握诗歌意境。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能运用这一技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曾倡导并掀起新乐府运动。

现存诗近3 000首,主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2.探寻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大官僚及皇帝,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由于他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最终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就写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慨叹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湓.浦口( ) 钿.头云篦.( ) 嘲哳..( ) 迁谪.( ) 虾蟆..陵( ) 霓裳.( ) 铮.铮( ) 悯.默( ) 2、实词(1)、一词多义①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②命⎩⎪⎨⎪⎧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③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④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⑤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2)、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整体把握,分析诗人在三次演奏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和所展现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二、通过诵读,领悟作者是如何在技巧、情感、语言上去表现诗歌的美的。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与琵琶女是如何达到情感共鸣,以致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相遇、相知以及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俞伯牙,一位山野樵夫——钟子期,他们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从而成就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浔阳独自弹奏,排遣寂寞之时,也遇到了一位知音,而这位知音正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使得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琵琶女又弹奏了怎样的乐曲?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总体把握-谁解沦落人师:文中讲述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人最后为什么会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人和琵琶女成为知音之前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找学生个人回答分析重点句子。

1、相遇相遇的背景: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遇的过程:师:写诗人与客人正要分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使用说明:本节问题探究文中的音乐描写和作者产生的思想共鸣,使用分组讨论,集体归纳得出. 一、课文内容探究1.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2、分析琵琶女的出场状况3、分析琵琶女的演奏情况 〔1〕曲调高低起伏变化 过程场景特点 方法 序曲: 〔示例〕 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开始: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以喻摹声 过渡: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 以形绘声 发展: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声弦暂歇 以形绘声 高潮: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雄浑激昂结束:收拨、画 一声、裂帛清脆尖利尾声: 悄无言 秋月白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2〕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学法提示:1、表现诗人惊喜、急切态度的动词:寻、问、移、邀、添、回、开宴。

2、注意琵琶女从“不愿见——出来见面〞的转变。

1、比喻的修辞手法2、双声叠韵词3、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4、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明确:1、比喻的修辞方面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双声叠韵词: 如“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3、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4、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经典名句赏析: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琵琶行》中的经典名 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 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 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行》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 境。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琵琶行》 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学习 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等 奖设计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6 教学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琵琶行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和 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 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
《琵琶行》的背景介绍
作者白居易简介
《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经典名句赏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经典名句的赏析和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 解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把握全文的文言现象及诗歌大意,品读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来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3.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一.【知识链接】1.解题: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行,又叫“歌行”,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作者简介: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人生观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精品导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精品导学案

琵琶行目标导学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创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语文高中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

语文高中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
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
小结
琵琶行
审定
课题
琵琶行(第一课时)
月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过程与方法
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
预习
(识记)
1.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青年时
铮()铮然贾()人悯()然转徙()
荻()花霓()裳琴()瑟()琵()琶()
钿()头呕()哑()嘲()哳()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
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东船西舫悄无言()自言本是京城女()
转徙于江湖间()转轴拨弦三两声()
却坐促弦弦转急()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3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3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3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3课时)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3一、拓展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5分钟〕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

《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二〕阅读理解〔10分钟〕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琵琶行》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在课前书面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白居易的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情感,了解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重难点背诵默写全诗,了解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

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2.了解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琵琶行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高超艺术技巧。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2)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学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

学习重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

学习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课前预习[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兵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

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他又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

这些诗反映了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大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产”。

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垮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语言知识积累[难读字]钿(..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èng 迁谪zhé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幽咽.yè铁骑. j ì红绡.xiāo 贾.人gǔ捻niǎn 湓.浦pén 渚.(zhŭ)清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名属(zhǔ)第一课时活动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活动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导学案设计课程标准2. 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学习目标2. 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导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2)论世:写作背景(3)文体知识:乐府诗【模块二】整体感知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 凄惨悲凉忧伤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1.小序有什么作用?2. 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明确:写成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部分?明确:(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模块三】细节探讨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7课琵琶行(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使用说明:
本节问题探究文中的音乐描写和作者产生的思想共鸣,使用分组讨论,集体归纳得出。

一、课文内容探究
1.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2、分析琵琶女的出场状况
3、分析琵琶女的演奏情况
(1)曲调高低起伏变化
(2)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学法提示】 1、 比喻的修辞手法 2、 双声叠韵词
3、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4、 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
5、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 明确:1、比喻的修辞方面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
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 双声叠韵词:
如“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 来。

3、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 4、 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
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 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4、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
的命运?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主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嘉昧平生,但血同 是天涯沦落人即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 第一,彼此鄒自京都沦珞江州*
第二,彼此吉眸F 才不遇。

(名艺人一犬诗人)
第三,彼此都有看不幸的港遇(年长色衰嫌商人一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 空船
一酒独愼)°
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一尽通曲中之情),失意着同病相怜.正因为如 lit-诗人在眾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売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5、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 “恬然自安” ,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 ,能激起白居易如
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 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 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 状, 可是不能施展抱
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
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
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
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 有B 。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
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明确: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诗人自叹谪居苦 【学法提示】 对比乐妓与诗人 的人生历程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
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
的感伤情感。

二、写作技巧分析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

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


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

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
艺术享受之中。

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2、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即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口
③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音衫湿” 写尽音乐的感人力
壘.
三、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
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
得到觉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