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琵琶行

合集下载

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分段介绍文章及任何色彩

201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分段介绍文章及任何色彩
*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 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 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 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 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 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 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 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 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 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 衰:寂寞冷落。
琵琶行
诗人
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
独自弹琵琶
欣赏琵琶
感叹世态
演奏琵琶
自述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写作艺术
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 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 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 江州。 *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 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 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 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 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 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pt

《琵琶行》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pt

五、诗歌细品
第一段:江头送客惨将别
点明了地点、时间、 事件和环境
夜送客,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情景交融
离愁,沦落
和朋友即将分别,秋风萧瑟,饯饮 不酣,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氛围中。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描写 急切、惊异 声 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描写细腻
二、知人论世
白居易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卖炭翁》等为代表的 “讽喻诗”,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身世
相同点
诗人的遭遇
年轻时 才貌双绝,春风得意
沦落
如今 年长色衰,门前冷落
被贬前 才华横溢,位列高官 如今 冷落浔阳,孤独失意
风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下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狄花,构成萧 瑟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凉 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 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琵琶女弹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 调音 掩抑 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高中语文琵琶行 1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琵琶行 1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 ,鉴赏这首诗歌。

3 ,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课文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明写] 江心聆听琵琶曲。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 、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艺术作品《琵琶行》为白居易《琵琶行》诗词增添了直观的画面。

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琵琶行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由于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一作:不中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穷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理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轻易度。

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色彩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2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4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5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6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7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并序)》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并序)》课件

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美好 的音乐,还有共同的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身世 相同

诗人的遭遇
沦 年轻时 才貌双绝, 春风得意
被贬前
落 如今 年长色衰,
如今
才华横溢,积 极进取
冷落浔阳,孤
门前冷落
独失意
诗人把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命运自然 地联系在一起,抒发自己宦途失意的痛 苦、感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一首琵琶曲,不仅再现了琵 琶女的才情与悲惨遭遇,同时也 投映了诗人的生命情感。时间永 远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 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 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 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 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 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品读第二次演奏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1)第二次的琵琶曲演奏结束后诗人为何要“叹 息”?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 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是因为诗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3)你能根据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将第二次的琵 琶演奏大致划分为几个乐章?请分别用词语概括每 个乐章的特点。
再读课文
品读诗歌第三节,分析每个乐章抒发了琵琶女什 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
明确: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 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琵琶女年轻时色艺 双绝名噪京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 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年长色 衰,门庭冷落,心情沉痛; 第三乐曲,高亢激越——寻思过后的顿悟, 内心充满不平愤懑。
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音乐描写的特色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 切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

点评《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语言,好的语言需要好的修辞做装点,《琵琶行》一文的语言耐人寻味,反复咀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都是作者巧用修辞的结果,下面谈谈《琵琶行》中句子的修辞,这里有17种。

1.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一般用在开头。

《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

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

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

《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

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4.借代。

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

《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

又称连珠或蝉联。

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

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

即夸大其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

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

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

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

也叫“移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

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

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

《琵琶行》中多处使用。

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

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

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

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件) (共23张PPT)

对应诗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 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平生不得志。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
对应感触
对应场景
冷冷现实
江边……
灼灼芳华
京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 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刀枪鸣。
悠悠怨愤
梦一回,江南又是柳含翠,春水悠悠
花吐蕊。抚一曲,溪畔已是烟雨浓,斜晖
脉脉彩霞红。
沐浴着大唐诗歌的光辉,我愿长醉不 醒,一梦千年……
教学目标
学习《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一、文本赏析
思考: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 梁,全诗写音乐,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 奏?请找出具体的诗句,并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每次的弹奏。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 中山经》载,风山有九钟,霜 降而鸣。
qLC0-8R425cbnmdswaqLC0-8R425cbnmdswa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13
2018年上学期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绝妙,
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高妙
赏析诗中三次音乐描写的诗句 思考:
体会第一次和第三次音乐描写的作用。
第二次:江心聆听琵琶曲
思考: 此处琵琶曲旋律 丰富优美,让我们一 起在诵读中体会。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碾碎了多少前朝旧 事,却留下了几多人间佳话。如今,当我们重 拾取那些诗句的时候,手心里依然残留着大唐 的袅袅余香。 抖落岁月的尘土,轻启含香的书页,多少 缠绵悱恻的深情,多少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 暗香盈袖的妩媚,多少欲语还羞的娇柔,此刻, 都化为心底最深的感动,温柔绵长。风流才子 春秋梦,佳人醉卧楼台中。读大唐诗歌,就能 让你接受身心的洗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情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情愫

《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情愫白居易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情怀,是唐代诗文音乐集一身的卓有成绩的典型代表,《琵琶行》将文学和音乐融为一体,成为经典之作。

下面从几个方面阐释一下《琵琶行》一文的音乐情愫。

一、《琵琶行》中音乐的真实体验《琵琶行·并序》(以下简称《琵琶行》)是白居易最为脍炙人口的描写琵琶演奏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强烈的情感表现与生动的演奏技巧描述使它称为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816)年,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到江边送客时偶闻琵琶声有感而作,诗人用文字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犹如身临其境亲耳聆听琵琶女的琵琶音。

诗文在“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的遗憾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表现了夜晚寂静的江边上,白居易和即将离别出发的朋友被琵琶声吸引,遂“移船相近邀相见”,去欣赏琵琶女的演奏。

白居易其实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因为他听出了“铮铮然有京都声”,“京都声”是指琵琶女演奏音乐的风格具有唐代京城长安的特点,或者只有京都才能听到的音乐,更或者只有京都的乐伎才能演奏出此“铮铮”之音。

白居易在“忽闻”之中就能知其音乐出处。

因此,被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绪感染才会去“寻声暗问弹者谁”。

后面一段记录了白居易和朋友见到琵琶女,并欣赏她的演奏,这段诗文极为精彩,让读者如同置身于现场之中,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中,也可见白居易对于演奏技术的熟悉和了解。

“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概括了琵琶女演奏的指法,“拢”“捻”“抹”“挑”等涉及琵琶演奏中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法,这些指法技术主要用来弹奏单声部旋律,比较适合演奏诉说性的音乐,诗中以“轻”和“慢”两字概括了此处音乐强弱和速度的特点,类似于现代音乐作品中的主题陈述,这与诗中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用音乐来叙事的描述相一致。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几句诗生动的表现了琵琶不同弦的发声特点和音乐强弱、速度的对比。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琵琶行作者:白居易关于《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以下是给您的解读。

【原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娇颜妍态云鬓酒,见舞回笑倩何妩。

即席随机动弹处,容辞未必要精神。

明朝琴瑟谐谐调,弦上有蝴蝶恋蜂。

有盼途中竟难见,一年多少事往还?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一曲阳关抱短情,无端嫁得金龟婿。

【注释】1. 枫叶荻花秋瑟瑟:形容秋天树叶红了、芦花黄了,萧瑟的景象。

2.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客人在船上。

3. 举酒欲饮无管弦:举起酒来想要喝,却没有伴奏的音乐。

4. 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声停了,欲待发言却迟迟不语。

5. 寻声暗问弹者谁:跟着声音暗暗地问弹琴人是谁。

6. 移船相近邀相见:调整船只位置,邀请他人相见。

7. 添酒回灯重开宴:继续添酒,重新点亮灯火,再次开宴。

8. 千呼万唤始出来:多次召唤才开始出场。

9. 犹抱琵琶半遮面:仍然抱着琵琶,半遮住面孔。

10. 娇颜妍态云鬓酒:形容她娇美的容颜、婀娜的姿态,还有酒的香气。

11. 见舞回笑倩何妩:看她跳舞,回笑之间多么妩媚动人。

12. 即席随机动弹处:即兴随意地弹奏,动态灵动之处。

13. 容辞未必要精神:容貌不一定要完美,精神才是重要的。

14. 明朝琴瑟谐谐调:明天,琴和瑟的音调将和谐。

15. 一曲阳关抱短情:一曲琵琶曲,抱着短暂的情感。

16. 无端嫁得金龟婿:毫无缘故地嫁给了富有的丈夫。

【总结】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的声音为切入点,通过描述一个送别场景,展现了主人忧愁别离的心情。

诗中描写了琵琶声的悠扬,船上客人的愉悦氛围,以及琴瑟和谐的音调。

最后,作者以琵琶的音乐作为比喻,表达了人生中短暂而凄美的情感,以及命运的无常。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慨,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精品课件】

思考讨论
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 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 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 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讨论
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 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 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思考讨论
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 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 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 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 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 当时社会的控诉。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层: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第五层:重闻琵琶青衫湿。
思考讨论
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③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④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重闻琵琶青衫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PPT教学课件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贞元 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 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刑部尚书等。会昌六年(846年)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
人教版人:XXX
二、谁识青衫泪
齐读三四两节
•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
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PPT教学课件
琵琶行
授课人:XXX
目录
Contents 一、谁识琵琶声
二、谁识青衫泪
三、互动交流
一、谁识琵琶声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 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二、谁识青衫泪
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听朗读,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她年轻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门庭若市,欢乐奢华、醉生梦死,等到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只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孤苦伤感。 作者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 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听完了琵琶女的诉苦, 作者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既同为沦落人,两人在身世上有哪些共同点呢?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高中语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唐玄宗的闺女杨贵妃弹琵琶时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及注释。

(原文)崔鴻論士,洛中初發。

遼東弄幕,呂娥折腰。

湖海愛岸,乾坤不穰。

白日迷眼,昏鸦別巢。

朝曦暮雪,飜穹孤客。

醉卧殘花,琵琶宿雪。

霸陵悲鬱,豺狼憤喘。

濱合肥灭,野塞无烟。

飲恨吃落,橫爭跌道。

夕陽浸淼,烽火重照。

幽退託寇,海山徒勞。

家壁阻悲,朝成夕消。

今日凋零,明日为朝。

風飄暮景,恨勝山遙。

一对藜藿,零落枯桑。

翩翩穀雨,皎皎月高。

玉輪胡马,愁绝西庠。

孟丽凌波,穎澹萍翁。

昭华煌煌,張市瞿欐炅。

奏表辭草,雨裁遲暮。

(注释)1. 崔鴻:崔安(字鴻)为唐代文学家,以骈文文词著称。

2. 遼東:指大唐遼東节度使,为刘元春所监。

3. 弄幕:指张弄之有制。

4. 呂娥:唐代女诗人,善弹琵琶。

5. 柱史:管该地的文史之任官员。

6. 美慢:亦作愛;号岸,指江岸。

7. 乾:关;穰:釜。

8. 迷眼:向东眺视所制。

9. 昏:参见《高天最吟》注。

10. 当代:指章字文学。

11. 严书云:客曳逡巡。

12. 天重荒言:飏拨琵琶,宿学幄。

13. 尤矛地:灵荼绝句记云:懈埊悲鬱;丈账札常题十。

14. 野风合临:联社梅与魏书互序,初曰宜和思竹,断笔低传憾。

15. 时服言:读以二王昊之所翻地上道。

16. 水神隐:右廓七省,如将蹄:阁力东臛伊,崔城曲图。

17. 蹇让贤贤正直:闾楚山谷执行人道小刀者恭。

以上就是《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琵琶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共29张PPT)

琵琶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共29张PPT)

•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 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 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 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 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 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 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 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傲来峰〕 和后面的“扇子崖”“南天门”都是泰山上的名胜。 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 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 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 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重点词语: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
3.倡女:歌女
4.铮铮然:拟声词,常形容金、玉等物的 撞击声。此指琵琶乐声铿锵有力。
5.委身:托身,此处指嫁。 6.贾人:商人 7.悯然:忧郁的样子 8.漂沦: 漂泊沦落 8.出官:(京官)外调 9.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0.因为长句:因此创作这首七言诗
前奏(技术娴熟,心情复杂) ——欢乐曲(指法多变,乐音清脆)——过渡 ——沉思曲(乐音低沉,滞涩压抑) ——悲愤曲(激越雄壮,慷慨悲愤) ——尾声(余韵无穷,感人至深)
品读探究 2. 白居易描写音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今日作业(3、17)
1、自主默写。在小条本上默写《琵琶行》 第四、五自然段,发送到“家校本”里。 2、落实第四、五自然段重点词语的意义。 3、复习《琵琶行》,18日随堂检测。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描写来衬托演奏的 效果。乐音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 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 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 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 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

高中语文课本琵琶行原文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琵琶行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琵琶行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琵琶行,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喻
高超的音乐描写:
写音乐效果 演奏者的动作态度
运用拟声词
点拨音乐中的感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 柔美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宛转流利
描写音乐的句子: 幽咽泉流冰下难 ——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b.典型性归纳:
典型乐 大声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 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 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 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 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 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 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 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
空 的”法来宝作。悔“恨明“哲三保十身”闲原适草诗送:别《 》赋得古
气太壮,胸中多是
非”。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
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 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 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 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 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 化。
典型境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 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 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 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 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 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 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 界。
典型氛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诗人 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 独自弹琵琶
欣赏琵琶
演奏琵琶
感叹世态
自述身世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三、知识点梳理
主题内容: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歌女,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 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 见其对歌女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 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 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
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 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 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 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 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行》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
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诗人 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 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 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 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 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 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 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
B.第二部分: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 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 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5.轻: 商人中立轻别离(轻视,动词)
6.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B.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重闻琵琶青衫湿
A.第一部分: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诗的引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 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 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再 见!
感谢大家观看
最新学习可编辑资料
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 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 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 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 马。期间送客湓浦口, 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 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词
贾(gǔ)人
荻(dí)花
管弦(xián)
六幺(yāo)
钿(diàn)头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zhā) 虾(há)蟆陵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
《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 《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 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
知识点: “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二人在诗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 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 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 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 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 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 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
A.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数: 使快弹数曲(几,不确定的数目, 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3.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4.为:
2.“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 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 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 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 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 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 生活。

唐琶
·

白并
居 易

一、教学目标
• 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 • 描写音乐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 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 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 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感斯(于)人言(省略句,于,被)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于,在)
5.琵琶行并序
6.课文详解
(1)小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 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 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 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 长篇叙事诗。
(2)全文结构与内容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主旨小结: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 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 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 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艺术特色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
B.创作特色
a.音乐描写特色: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c 人物形象分析
1.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的歌女形象。琵琶 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 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 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 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Hale Waihona Puke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3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以讽喻诗为主。代
抱着“为民请命”、 表作品为《卖炭翁》
“兼济天下”的宗旨 《秦中吟》,《新
乐府》
“独善其身”的时期,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
后期 揉和儒家“乐天知 为主。
(州司即马自到贬江死)命 辱””、和道佛家家““知四足大不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