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1)-推荐.doc

合集下载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节讲述了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和实际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68cm,169cm,172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并解决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平均数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平均数

3.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⑶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⑴学生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
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
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一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实际情境出发,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接着通过探究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平均数的性质产生困惑,特别是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这一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平均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平均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特别是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这一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所需材料。

3.教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等。

但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提高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教学导入和巩固环节。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考试的平均分、篮球比赛的平均得分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需要求平均数?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 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 教学设计

3.1 平均数一、教学分析二、课堂教学过程问题1:在刚刚结束的段考中,我们051班同学经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取得了好成绩,下面是两位同学的段考成绩,请同学们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看看谁的成绩比较好?学生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谢敏89 86 97 98 88廖林峰85 85 98 96 93学生根据小学求平均数的方法列出式子求解:谢敏:廖林峰:问题2:期末了,你们刘老师要计算数学的期评成绩,按如下标准:平时占30%、期中占30%、期末考试占40%,假设周永宁和廖林峰的成绩如下表,那么谁的成绩比较好?学生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周永宁95 97 94廖林峰96 98 9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周永宁:廖林峰:问题3:艺术节,学校评选“校园十大歌手”,评选以服装外表(占2),演唱水平(占5),观众效果(占3)三方面进行评比,假设我们051班两名参赛者成绩如下,哪位评选上的机会更大?选手服装外表演唱水平观众效果廖婵娴9 8 9周国晶8 9 7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廖婵娴:周国晶:学生思考讨论:问题1.2.3求平均数有何区别?问题1:问题2:问题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小结:1.在“选择评价”的实际问题中,需要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2.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学生分析问题1.2.3中的权,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自由发言,自己体会。

1.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2.问题2.3的权不同※我们学习数学要注意什么?※对于现今的各项选秀比赛你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分析问题1.2.3中的加权平均数:问题1.2.3中的计算都可以看作是求加权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1平均数(1)》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1平均数(1)》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1平均数(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中的“3-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延伸。

本节课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含义、性质和求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求平均数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如何处理缺失数据、异常数据等实际情况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具体案例引导他们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如何处理缺失数据、异常数据等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求平均数。

3.分组讨论工具:准备白板、彩笔等,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体重、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性指标,它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同时,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如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3.1平均数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3.1平均数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着重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
-学生需要掌握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它是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表现。
-学生应能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它受极端值的影响、比最小值大比最大值小等。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和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应能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分析、决策制定等。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4.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提高学习效果。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意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直观的例子和重复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任务,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3.探究学习,促进思考。
-设计探究活动,如小组讨论、数据收集和分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提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结合,需要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教学设计】《3.1平均数》(苏科版)

【教学设计】《3.1平均数》(苏科版)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 “平均数 ” 二、新课学习
内容 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 CBA (中国篮球协会) 2019— 2019 赛季冠亚军球 队队员的身高、年龄 的表格,提出问题:
“八一双鹿队 ”和 “上海东方大鲨鱼队 ”两支篮球队中, 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 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4
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 2)如何衡量两 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 “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 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 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 (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 并用两个球队队 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教师小结:日ຫໍສະໝຸດ 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
“平均水平 ”。
1 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 1, x 2, …, xn,我们把 n ( x1+ x2+ … +x n),叫做这 n 个数的
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 。
内容 2:加权平均数
2/4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六、板书设计 1.算术平均数定义
3.1 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的定义
3. 例题讲解
4/4
10, 12, 13.5, 21, 40.5,19.5, 20.8, 25,16, 30。 这 10 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
20% ,
体育理论测试占 30%,体育技能测试占 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 92 分、80 分、 84 分,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是初中学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前面学习的数据处理的一个总结,也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统计量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材料。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5cm,170cm,168cm,162cm,167cm,163cm,166cm,161cm,164cm,169cm,165cm,171cm,162cm,168cm,163cm,167cm,164cm,166cm,169cm,165cm,170cm,162cm,168cm,163cm,167cm,164cm,166cm,169cm,165cm,171cm,162cm,168cm。

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某商店进购了10件商品,价格分别是50元,60元,70元,80元,90元,100元,110元,120元,130元,140元。

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2).doc

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2).doc

3.1 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2、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一)知识我先懂:算数平均数:。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二、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精讲点拨:例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1数。

(2)各组的实际数据可以用组中值来代替,作这组数据的。

解:(1). 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21()(2)x= .答:例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数0<t≤1030<t≤40三、练习巩固1. 教材练习第1,2题。

2.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

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是83.4分,这两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四、课堂小结:算术平均数:一般的: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1f +2f +…k x =n )那么着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是x = 。

x 也叫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1f , 2f …k f 。

分别叫 的权。

五、课堂检测:1、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 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六、教学反思:教学目标338≤X <40。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以及求法,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据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的意义,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实例: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篇关于某班级同学身高、体重、成绩的报道,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一般水平。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例如,某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68cm、166cm、172cm、167cm、169cm、165cm、171cm、164cm,求该班级的平均身高。

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3)【精编】.doc

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3)【精编】.doc
166,172,170,162,164,169,170,165,167,168
问题:
1.你 能从直观上判断出哪个组同学的身高吗?
2.能否借助各组同学的身高之和作出判断?为什么 ?
3.哪个小组的同学平均身高较高?
4.你是如何判断的?
自主归纳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n,我们把
体操比赛7位裁判给某选手的打分如下:
9.8,9.5,9.5,9.5,9.3,9.2,8.5.
算一算这位选手的平均得分.
如果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那么余下的5个得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练一练
1.小丽某周每天的睡眠时间如下(单位:h):8,9,7,9,7,8,8,则小丽这周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是_________小时.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A 、B两个篮球队的同学身高如下:
A组(12人)/cm
B组(10人)/cm
164,168,171,166,170,168,166,164,169,170,166,168
= .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为平均数.“ ” 读作“x拔”.
活动二:
5.你是如何计算A、 B两组同学的身高的?并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引导学生回 答:
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 数据 重复出现时,可用学生一的方法计算.
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较大,并且都接近于某一个数时,可用学生二的方法计算.
例题精讲
2.一组数据85,80,x,90,它的平均数是85,则x=_________.
3.一组人出去采集标本,其中 每人采6件的有2人,每人采3件的有4人,每人采4件的有5人,求平均每人采集标本数.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3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3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是初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的热点。

本节内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入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本质理解还不够深入,容易将其与其它概念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课件:相关的图片、案例、问题等3.学具:白纸、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例子,如篮球运动员的命中率、学生的平均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尝试求解。

如: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成绩分别为:80, 90, 85, 70, 88, 92,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2,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2,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75, 88, 92,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2,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2,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2,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0, 85, 92, 88, 80, 85, 90, 70, 80, 85, 75, 88, 92, 80,85在本次《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认真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区分了教学重难点,选择了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1)【精品】.doc

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案 (1)【精品】.doc

1 3.1平均数(1)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2.会视具体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求平均数.3.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感受计算平均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一、自主学习:学生自学平均数概念,表水方法及用途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教师精讲点拨活动一: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学习:(1)计算各自组组员的平均年龄(2)计算各自组组员的平均体重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 x 表示,读做“x 拔”,计算平均数公式: 1x =1n (12x x ++…+n x )3、练习巩固(1)书本练习1.2两题独自完成(2) 练一练: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路段的汽车流量,交警记录了一个星期同一时段通过该路100 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 辆 。

活动二:1、小组合作:计算全班同学的身高教师根据情况设疑:还可以怎么算?直接算,列频数分布表计算,用同时减去的数再加上新数平均数计算,(算每组的平均数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此方法师下节课内容)2、小结归纳平均数的算法,并说说各种方法的优点。

三、实际应用1、我校举行文艺演出,由参加演出的10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节目演出后的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七年级三班一个节目7.30 ⑴该节目的得分是多少分?此得分能否反映该节目的水平?⑵你对5号和9号评委的给分有什么看法?⑶你认为怎样计算该节目的分数比较合理?为什么?分析:本题涉及到关于样本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为有些数据对样本平均数的影响很大(如5号和9号的数据),因此,为了公正、合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减少它们对平均数的负面影响,保证评判的公正性.解:⑴平均分为:=7.35(分).此得分不能反映该节目的水平;⑵5号评委的给分偏高,9号评委的给分偏低,他们都脱离实际,不能公正地代表节目的实际水平;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可以避免某些特殊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评判的公正性.2、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四、拓展延伸: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那么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分析:平均数是将各个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已知数据的总数,再找出另一组数据与它的联系,从而求解.(15)五、总结回顾,反思内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当堂检测七、教学反思: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这一节的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运算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通过具体案例和练习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会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练习题教学: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实际问题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4.实际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平均数的含义2.平均数的求法3.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题的正确率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节《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初步的统计知识后,进一步探讨平均数这一重要统计量。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其他统计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统计知识,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可能存在对平均数概念理解不深刻,求平均数的方法不熟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解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巩固新知: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练习,加深对平均数方法的理解。

4.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求法理解的印象。

3.1平均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1平均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1 平均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求法计算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探究发现平均数的概念与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平均数。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求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入问题:小明参加了一次5000米长跑,他用时分别是8分20秒、8分30秒、8分10秒和8分15秒,请问他的平均配速是多少?•由学生分组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3.2 发现规律•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若干数的平均数等于这些数的和除以它们的个数。

•由学生运用公式求出若干组数的平均数并发现规律。

3.3 基础训练•给出五个数,由学生自行计算平均数,并在黑板上公布答案。

3.4 提高训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一列火车上有20人,其中9人的体重分别是50kg、60kg、70kg、55kg、65kg、75kg、58kg、68kg、78kg,求这20人的平均体重。

•提出问题后,学生自主解答并核对答案,老师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解答方法和问题思路。

3.5 练习巩固•给出五个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出生活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规律,并进行了基础训练和提高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开放,注意力集中,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但是,在提高训练中,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老师适时调整策略,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帮助方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3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说课稿3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中的“3.1 平均数”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可能会存在对平均数的误解,如认为平均数就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而忽视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局限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3.讲解:教师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

5.应用: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平均数的核心概念和求法。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平均数(1)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1平均数(1)

3.1 均匀数( 1)教课目【知与能力】知道算均匀数的意,会求一数据的算均匀数.【程与方法】理解均匀数的化算方法,并会用.【感情度价】通均匀数的不一样算方法解决,一步增意和数学用的能力.教课重点【教课要点】掌握算均匀数的看法.【教课点】理解算均匀数的看法,会求一数据的算均匀数.前准无教课程情境投影展现一球比画面.在球比中,的身高是反响球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如何衡量两个球的身高?要比两个球的身高,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呢?探究活活一:小明和小所在的 A 、 B 两个球的同学身高以下:A (12 人 )/cmB (10 人 )/cm164, 168, 171,166,166, 172, 170, 162,170, 168, 166,164,164, 169, 170, 165,169, 170, 166, 168167, 168:1.你能从直上判断出哪个同学的身高?2.能否借助各同学的身高之和作出判断?什么?3.哪个小的同学均匀身高高?4.你是如何判断的?自主在学生言的基上,教,出算均匀数的定.一般地,假如有n 个数, x1, x2,⋯, x n,我把x =x1+ x 2+⋯+ x nn.叫做 n 个数的算均匀数,称均匀数.“ x ”作“x拔”.活二:5.你是如何算A、B 两同学的身高的?并你做的原由?引学生回答: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可用学生一的方法计算.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较大,而且都凑近于某一个数时,可用学生二的方法计算.例题精讲体操比赛7 位裁判给某选手的打分以下:9.8,9.5,9.5,9.5,9.3,9.2,8.5.算一算这位选手的均匀得分.假如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那么余下的 5 个得分的均匀分是多少?练一练1.小丽某周每天的睡眠时间以下(单位:h): 8, 9,7, 9, 7, 8,8,则小丽这周每天的均匀睡眠时间是_________ 小时.2.一组数据85,80,x,90,它的均匀数是85,则x=_________.3.一组人出去采集标本,此中每人采 6 件的有 2 人,每人采3 件的有 4 人,每人采 4 件的有 5 人,求均匀每人采集标本数.拓展延伸在学校睁开的“数学文化” 知识比赛中,我班派了 6 位同学参加比赛,共有三种得分: 85 分, 80 分, 90 分,你能求出这 6 位同学的均匀分吗?畅所欲言1.说说你对均匀数的认识;2 .用“均匀数”写一段关于自己的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平均数(1)
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
2.会视具体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求平均数.
3.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感受计算平均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平均数概念,表水方法及用途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教师精讲点拨
活动一: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学习:
(1)计算各自组组员的平均年龄
(2)计算各自组组员的平均体重
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 x 表示,读做“x 拔”,计算平均数公式: 1
x =1n (12x x ++…+n x )
3、练习巩固(1)书本练习1.2两题独自完成
(2) 练一练: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路段的汽车流量,交警记录了一个星期同一时段通过该路100 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 辆 。

活动二:1、小组合作:计算全班同学的身高
教师根据情况设疑:还可以怎么算?
直接算,列频数分布表计算,用同时减去的数再加上新数平均数计算,(算每组的平均数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此方法师下节课内容)
2、小结归纳平均数的算法,并说说各种方法的优点。

三、实际应用
1、我校举行文艺演出,由参加演出的10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节目演出后的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七年级三班一个节目的分数. 7.30 ⑴该节目的得分是多少分?此得分能否反映该节目的水平?
⑵你对5号和9号评委的给分有什么看法?
⑶你认为怎样计算该节目的分数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本题涉及到关于样本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为有些数据对样本平均数的影响很大(如5号和9号的数据),因此,为了公正、合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减少它们对平均数的负面影响,保证评判的公正性.
解:⑴平均分为:
=7.35(分).此得分不能反映该节目的水平;
⑵5号评委的给分偏高,9号评委的给分偏低,他们都脱离实际,不能公正地代表节目的实际水平;
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可以避免某些特殊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评判的公正性.
2、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
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
(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
四、拓展延伸:
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2,那么另一组数据
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平均数是将各个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已知数据的总数,再找出另一组数据与它的联系,从而求解.(15)
五、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当堂检测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