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参考教案2
高中化学-高一溶解度教案(二)
高中化学-高一溶解度教案(二)一、学情分析本课是高一化学的一节课,属于“溶解度”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在前一节课已经讲解了晶体的结构和构成,大家对“晶体”这一概念应该比较清楚。
因此,本课我们将重点讲解“溶解度曲线”和“络合物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2.了解“溶度积”的概念及其用途。
3.了解络合物的形成及其特点。
4.能够使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络合物的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1. “溶解度曲线”、“溶度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给出化学方程式,说明细胞内的一些显微量营养物质是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以及络合物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1. 溶解度曲线金属盐类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一般是十分微小的。
要定量研究它们的溶解行为,通常要求取足够大的盐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然后按一定温度加热并不断搅动,使粉碎的晶体不断进入溶液中,直至不能继续溶解时停止下降。
然后滤去不溶晶体,将所得溶液的某种物质浓度测定一下,即可求得每个温度下的溶解度,再将它们连成一条曲线,形成一条“溶解度曲线”。
2. 溶度积“溶度积”一般用符号Ksp来表示,是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在经过某一温度下达到最大浓度时,它的电离平衡式的右边乘积的数值。
如对银氯化物而言,当某一温度下其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它可以达到溶解平衡,电离平衡式(上下标分别表示离子及其离子浓度)为AgCl(s)↔Ag+(aq)+Cl-(aq),则Ksp=[Ag+][Cl-]。
3. 络合物的形成及其特点当金属离子在溶液中与吡啶、酸类、某些有机化合物或含氮杂环化合物等配位形成络合物,称为络合物。
细胞内的一些显微量营养物质就是以络合物形式存在。
络合物有着与单纯的金属离子不同的特点。
常见的络合物有天然色素类、生物色素、酬和酶辅因子等。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法;3.实验法。
(三)教学重点1. “溶解度曲线”、“溶度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给出化学方程式,说明细胞内的一些显微量营养物质是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以及络合物的特点。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3. 探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测定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混合物的溶解度计算。
2. 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烧杯、称量器等。
2. 实验物质:氯化钠、硫酸铜等。
3. 教学课件:包含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实验道具演示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讲解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介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2. 介绍测定溶解度的方法,包括质量法和体积法。
三、实验操作
1. 搭配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使用氯化钠和硫酸铜等实验物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总结
1. 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总结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和体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溶解度优秀教案 (2)
溶解度教课设计课题课题2 溶解度课型新讲课教课目的1、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认识溶解度的涵义3、进一步娴熟加热试管、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
4、依据溶解度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要点难点学情剖析教课方法能力要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状况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平时现象溶解度与平时生活联系亲密,本节课可充足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此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表现新课改的精神,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生议论沟通、实验研究课时安排 2教课过程:教课过程复习发问导入教师活动1.什么是溶液?2.列举常有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碘溶于巨鲸城城碘酒,此中是溶质,是溶剂,是溶液。
【活动与研究】在室温下,在必定量的水中是否是能无穷制地溶解氯化钠呢?学生活动回答分组研究小组实验设计企图复习稳固知识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总结规律,获取知识创建情境指引起现一、饱和溶液分组议论,共同研联合实验,使学生【解说】究在激烈的求知欲作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溶用下,深切感觉到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实验的重要性。
培质不可以在溶解时,所获取养学生建立优秀的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化学感情。
在必定温度下,向必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可以再持续溶解时,所获取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组议论,创建议论情境,激互相转变活学生的思想,使实验:向氯化钠饱和溶液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中加少许水,振荡气氛中感知知识就给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加热在我们身旁。
二、溶解度分小组议论,沟通培育学生的小组合对活动与研究的认作意识,及剖析归识。
纳能力。
【解说】分组议论,理解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溶解度:在必定温度下,解度的含义野,提升对溶解度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的认识,建立学以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至用的意识。
解的质量。
以“冬季捞碱,夏季晒盐” 小组议论,沟通资引起学生对知识的为例,解说溶解度在平时料。
亲密感,感知学好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的重要性。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课题2 溶解度》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 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
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
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教案(精选8篇)
《溶解度》教案(精选8篇)《溶解度》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溶解度》教案(4篇)
《溶解度》教案(4篇)《溶解度》优秀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拟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泼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觉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绽开争论,加深对条件的熟悉。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承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擅长发觉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表达了尝试教学的根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胜利。
通过不同物质在一样温度下,溶解度的比拟,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画出一样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通过喝可乐的生活阅历,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从而培育学生自学力量,阅读查找数据力量和比拟分析力量。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把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拟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力量和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用品:可乐、雪碧[来媒体:投影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来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力量是否一样?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力量是否一样?[教师总结]:物质溶解力量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力量叫溶解性。
2、[争论]:如何比拟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组争论5分钟左右,拿出试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分的争论时间,并鼓舞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赐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溶解度》教案两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两篇一、第一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内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探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内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探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教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质2.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室温下,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量是否相同?____新课学习: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固体的溶解度:依据探究活动,找出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___、____、____、_____。
思考:“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二者都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1)溶解性:定性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2)溶解度: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物物质是没有的。
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做“不溶”物质。
(1)溶解度表【活动与探究】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2)溶解度曲线: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例如_____。
2.下列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________A.升高温度B.增加溶质C.增加溶剂D.增大压强 E .把固体研细3.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 1℃时,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2)t 2℃时,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3)在t 2℃时,分别用100g 水配制成A 、B 、C 三种饱和溶液,其中以_____为溶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大。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案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第二课时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食盐的溶解度是36℃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溶解度变化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教案二
溶解度变化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教案二。
一、固体的溶解在溶剂中溶解固体时,通常要克服固体的表面张力、固体颗粒间的静电排斥等各种因素,因此会有一定的溶解热放出,即溶质离子化或分子化的能量。
如NaCl固体在水中溶解时,其晶格内的Na+和Cl-离子逐渐离开晶体表面而进入水中,水分子则对离子自锁形成溶合物质的化合物。
如果温度上升,晶体无规则运动的趋势会增加,固体表面的粘接力降低,离散粒子呈散乱的状态呈现出更好的溶解性,因此在高温下,由于更多的物质进入系统,因此化学反应速度会提高。
但是,当离子溶剂与离子体系的相互作用大于或等于离子间吸引力时,体系就会形成一个化合物,这种情况下,加热会使这种力增强,因此,它不会影响反应平衡。
二、气体的溶解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变化对进行反应的气体就会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在溶液中的气体来说,它的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
这是Henry定律的基本原则。
当气体通过物理吸附过程向溶液中溶解时,加压会增加吸附位点的数量。
但是,如果气体与水分子进行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就要考虑更多因素。
例如:H2O(g) <=> H2O(aq)这种情况下,当气压升高,由于更多的气体流入,反应会向右移动,反应速度会增大。
但是,反应在溶液中的平衡浓度不会因温度或压力变化而改变。
三、液体的溶解当两种液体混合并形成浓缩液体时,如果化合物的性质不同,它们就会发生反应。
然而,如果两种液体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则它们的逸度是相同的,因此不会发生反应,除非有其他影响的因素,例如温度充足、催化剂等。
考虑这样一个反应:CH3COOH(醋酸) + C2H5OH(乙醇) → CH3COOC2H5(醋酸乙酯) + H2O(水)当醋酸和乙醇混合在一起时,如果它们的浓度相等,反应量就会减小,没有发生反应。
但是,如果加热后,酯发生剧烈的挥发并移除,也可以使反应向右移动。
四、总结化学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溶解度变化。
溶解度实验中常见误差及其排除教案二
溶解度实验中常见误差及其排除教案二。
一、误差类型1.空气气泡误差在溶解度实验中,物质的溶解度通常受温度、溶剂种类和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空气气泡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在实验室中,空气气泡通常会在容器内部产生,包括试管、烧杯、瓶子等容器。
当物质溶解度测量时,空气气泡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溶剂纯度误差在进行溶解度实验时,溶剂的纯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溶剂不纯,实验结果可能会偏离理论预期。
溶剂纯度误差的来源包括空气污染和工厂杂物纯化不彻底等。
3.温度误差溶解度实验通常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任何与温度相关的误差都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4.称量精度误差在进行溶解度实验时,需要进行物质的称量操作。
称量误差可能是由于稳定性不足、重量不稳定等原因引起的。
若精度不足,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5.试剂不均匀误差在相同溶剂中,相同的试剂可能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试剂不均匀误差,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6.实验操作误差实验人员的操作技巧和工作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在操作时,实验人员可能会过度振荡或磁搅拌,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二、排除方法1.空气气泡误差排除当容器内产生空气气泡后,可以通过振荡方法消除。
可以轻轻震动容器,以适当的速度将气泡排出去。
如果是气泡位于试剂中,则可以进行搅拌或振荡操作。
2.溶剂纯度误差排除为了避免溶剂不纯造成的误差,可以使用新鲜的溶剂或经过严格纯化处理的溶剂。
可以通过过滤、蒸馏、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
3.温度误差排除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条件。
对于可以调节温度的实验设备,应使用温度计实时监测,保持恒定温度。
如果是高压高温实验,则应遵循特定的协议。
4.称量精度误差排除使用高精度的天平,尽量减少过度振荡等因素影响,可以有效地解决称量误差。
5.试剂不均匀误差排除如果出现试剂分布不均匀现象,则可以进行轻微的振荡或磁搅拌,以促进均匀混合。
6.实验操作误差排除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操作规范和精度。
溶解度教案二:探究实验教学中的溶解度规律
溶解度教案二:探究实验教学中的溶解度规律:溶解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性质之一,与此相关的溶解度规律又是化学实验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深入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规律,对于学习化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探究实验教学中溶解度规律的方法,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实用的指导。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2.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了解互溶性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氯化钾,氯化钠,烧杯,量筒。
实验步骤:1.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各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钠,并用量筒将水加入到相应的烧杯中,搅拌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2.观察和记录三种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3.将三个烧杯中的溶液彼此混合,观察混合溶液的变化。
4.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相同的水,观察其影响。
5.将三种化合物混合并于水中,记录其中的互溶性质。
实验结果: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溶剂在给定温度和压强下能溶解的溶质最大量,通常以g/L为单位。
2.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发现,溶解度受溶剂种类、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和溶质种类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3.了解互溶性的概念和实验方法。
互溶性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能够完全溶解的性质,通过混合不同化合物而形成的混合溶液来观察互溶性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溶解度规律,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同时,实验结果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结尾:本文所介绍的实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化学学科中的溶解度规律,并通过实验来掌握实验技巧和方法。
正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和探究,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溶解性实验教案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溶解性实验教案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温度和溶解的关系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溶解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的引力越小,溶解度就越大。
反之,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小。
三、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相同重量的不锈钢杯。
2.将两个杯分别加入相同数量的葡萄糖和同等的水。
3.将一个杯子放在冰箱里,另一个杯子放在室温下。
4.等待一定时间后,取出杯子,观察两个杯子中葡萄糖的溶解情况。
5.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四、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和温度在两个杯子中相同。
2.应使用相同大小的容器。
3.实验时应注意保持室温稳定,不得有风扇或空调影响。
4.实验中应注意安全,禁止学生私自取食实验品。
五、实验结果取出两个杯子,分析两个杯子中葡萄糖的溶解情况。
室温下的杯子中的葡萄糖完全溶解,而在冰箱中的杯子中葡萄糖只有一部分溶解,其余部分未能溶解。
六、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室温下杯子中葡萄糖的溶解度高,因为温度相对较高时,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引力越小,溶解度就越大。
而在冰箱中的杯子中,温度相对较低,葡萄糖无法充分溶解,部分葡萄糖停留在冰箱底部。
七、实验延伸1.可以探究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2.可以尝试在不同温度下,定量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3.可以通过冰箱、热水壶等不同的加热手段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温度和物质溶解度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解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分钟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教案(精选3篇)
Most people tend to beat their chests at the lost opportunities, but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immediateopportunitie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溶解度教案(精选3篇)溶解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师谭晓华
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
难点:溶液的溶质溶剂的鉴别
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 1
教学手段
(录播教室)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混合物? 学生看图回答问
题,引入新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固体溶解度播放学生实验探究的视频观看视频,找出实
验方法的不足并
进行更正
让学生在实验探
究中总结规律,获
得知识
整理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根据实验所
分析出的四要素
归纳总结出溶解
度定义。
探究式引导学生学习固体溶解度定义,降低难度,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
溶解度意义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与溶解性的关系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
203.9g,请说出它的意义。
判断对错习题巩固对定义
的理解。
回答问题,理解溶
解度的含义
判断对错并给出
解释
探讨问题,激
活学生的思维,使
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吸取知
识,并能做到举一
反三。
提问:溶解度的定义中所
涉及到的数值,也就是隐
藏着怎样量的关系
分小组讨论,
完成老师预设的
问题,总结出溶解
度与溶质和溶剂
的质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
小组合作意识,及
分析归纳能力。
1、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2、蔗糖易溶于水而不溶于
汽油
3、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45.8g,40℃时硝酸钾的溶
解度为63.9g
类比分析,归
纳总结出影响因
素:温度;溶剂性
质,溶质性质。
学会通过类比的
方法归纳整理信
息,在探究中获取
知识。
提供资料了卡片,引导学
生用手指法记住数值
自主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
的亲近感,感知学
好化学的重要性
二、气体的溶解度
播放《气体的溶解度》
微课
观看微课,自
主学习,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确
立“从生活走进化
学,从化学走向社
会”的学习意识。
让
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归纳总结习题演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
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
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
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了解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的内涵,树立学好
化学,造福人类的
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固体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
科特点,在学习方
法和学习要求上,
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