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17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周周练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宜宾一中高一(上)第三周周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8分)1.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B.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C.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D.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2.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A.第1s内和第3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第3s内和第4s内的加速度相同C.第1s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不等D.0~2s内和0~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也大D.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4.(6分)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ns内的位移比在前1s内的位移多()A.9.8m B.4.9(2n+1)m C.0 D.无法确定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只要满足x1x2:x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三个1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三个1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6.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的变化越大,速度变化率一定越大B.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一定越大C.速度变化率为零,速度一定为零D.速度很大,速度变化率可能很小;速度为零,速度变化率不一定为零7.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8.甲、乙两物体在t=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轴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A.甲、乙在t=0到t=ls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B.乙在t=0到t=7s之间的位移为零C.甲在t=0到t=4s之间做往复运动D.甲、乙在t=6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二.填空题(共16分)9.(6分)如图所示,物体在第4s内的加速度为,第4s 初的速度是,第二个2s 内的位移是.10.(10分)如图所示,甲物体在第3s内的加速度为,乙物体在第3s内的加速度为,甲物体第4s 内的位移是,乙在前4s 内的位移是,甲物体和乙物体在第6S时的加速度方向(填相同或者相反).三.应用题(共36分)11.(16分)物体在水平面作直线运动,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1)物体在前6s内的位移大小;(2)物体在t=6s到t=10s内的平均速度;(3)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12.(20分)(2008•四川)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m 处时,B车速度为4m/s,且正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2017-2018学年四川省宜宾一中高一(上)第三周周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8分)1.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B.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C.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D.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考点:加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快,加速度小表示速度变化慢.解答:解:A、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故A、B错误,C正确.D、加速度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而不是物体运动方向(速度方向),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加速度的定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2.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A.第1s内和第3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第3s内和第4s内的加速度相同C.第1s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不等D.0~2s内和0~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速度时间图象中速度的符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比.根据这些知识进行解答.解答:解:A、由图知,在前3s内物体的速度均为正值,说明在前3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故A错误;B、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第3s内和第4s内图线的斜率相同,则加速度相同,故B正确;C、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几何知识可知第1s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故C错误;D、根据“面积”可知:0~2s内和0~4s内的位移相等,所用时间不等,所以平均速度不等,故D错误.故选:B.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也大D.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考点:自由落体运动.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仅受重力.解答:解:A、在空气中,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比如初速度不为零,或除了重力以外可能还受其它力,故A错误.B、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时仅受重力,故B错误.C、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根据v=知,落地的速度与质量无关.故C错误.D、自由落体运动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初速度为零,仅受重力.4.(6分)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ns内的位移比在前1s内的位移多()A.9.8m B.4.9(2n+1)m C.0 D.无法确定考点:自由落体运动.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分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即可求解.解答:解: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得:第n 秒内通过的位移为=,第n﹣1秒内通过的位移为=,则,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公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只要满足x1x2:x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三个1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三个1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考点:自由落体运动.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7…,在开始连续通过相等时间末的速度比为1:2:3:4…解答:解:A、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自由落体运动,在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1:4:9…,但是位移满足x1:x2:x3:…=1:4:9:…的运动不能说一定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故B错误.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7…故C正确.D、根据v=gt,知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通过相等时间末的速度比为1:2:3:4…故D 错误.故选AC.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推论,在开始通过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7…,在开始连续通过相等时间末的速度比为1:2:3:4…6.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的变化越大,速度变化率一定越大B.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一定越大C.速度变化率为零,速度一定为零D.速度很大,速度变化率可能很小;速度为零,速度变化率不一定为零考点:加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也是指速度变化的快慢,所以加速度和速度变化率是一样的.解答:解:A、速度的变化越大,由于不清楚变化需要的时间,所以速度变化率不一定越大,故A错误.B、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是指初末速度相减,不一定越大,比如速度很大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变化为零,故B错误.C、速度变化率等于加速度大小,速度变化率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比如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速度很大,速度变化率可能很小;速度为零,速度变化率不一定为零,故D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变化率的物理意义一样.7.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平均速度.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某一点代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时间轴上方速度是正数,时间轴下方速度是负数;切线代表该位置的加速度,向右上方倾斜,加速度为正,向右下方倾斜加速度为负;图象与坐标轴围成面积代表位移,时间轴上方位移为正,时间轴下方位移为负.解答:解:A、C、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在v﹣t图象中,图形的面积代表位移的大小,根据图象可知道,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由于时间相同,所以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故A正确,C错误;B、由于乙车做变减速运动,平均速度不等于,故B错误;D、因为切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汽车甲和乙的加速度大小都是逐渐减小,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是为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8.甲、乙两物体在t=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轴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A.甲、乙在t=0到t=ls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B.乙在t=0到t=7s之间的位移为零C.甲在t=0到t=4s之间做往复运动D.甲、乙在t=6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压轴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本题应抓住速度时间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进行分析.解答:解:A、在t=0到t=ls之间,甲始终沿正方向运动,而乙先沿负方向运动后沿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根据速度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t轴上方的“面积”表示位移是正值,t轴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是负值,则知在t=0到t=7s之间乙的位移为零.故B正确;C、在t=0到t=4s之间,甲的速度始终为正值,说明甲一直沿正方向做单向直线运动.故C错误;D、根据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知,甲、乙在t=6s时的加速度方向都沿负方向,方向相同.故D正确.故选:BD.点评:本题关键要掌握速度图象的数学意义: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进行分析.二.填空题(共16分)9.(6分)如图所示,物体在第4s内的加速度为﹣1m/s2,第4s 初的速度是0,第二个2s 内的位移是0.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根据斜率的正负分析加速度的正负.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位移.解答:解: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则物体在第4s内的加速度为a=,根据图象可知,第4s初的速度为0,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位移,则第二个2s内位移x=故答案为:﹣1m/s2;0;0点评:对于速度﹣时间图象要抓住两个数学意义来理解其物理意义:斜率等于加速度,“面积”等于位移.10.(10分)如图所示,甲物体在第3s内的加速度为v0,乙物体在第3s内的加速度为﹣,甲物体第4s 内的位移是,乙在前4s 内的位移是,甲物体和乙物体在第6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填相同或者相反).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v﹣t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此分析答题.解答:解:甲物体在第3s内的加速度为a甲==v0,乙物体在第3s内的加速度为a乙==﹣,甲物体第4s 内的位移是x甲==,乙在前4s 内的位移等于1﹣4s内的位移,是x乙==,甲物体和乙物体在第6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故答案为:v0;﹣;;;相同.点评:本题是为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能根据图象读取有用信息.三.应用题(共36分)11.(16分)物体在水平面作直线运动,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1)物体在前6s内的位移大小;(2)物体在t=6s到t=10s内的平均速度;(3)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1)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某一点代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由“面积”求出位移.(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可由公式=求解.(3)由图象的面积求位移.解答:解:(1)物体在前6s内位移的大小等于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故位移为:x=m=30m(2)物体在t=6s到t=10s内的平均速度===4m/s(3)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故位移为:x′=+=46(m)答:(1)物体在前6s内的位移大小是30m;(2)物体在t=6s到t=10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3)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是46m.点评:本题是速度图象问题,关键要抓住数学知识研究图象的物理意义:面积表示位移.要注意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12.(20分)(2008•四川)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m 处时,B车速度为4m/s,且正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追及、相遇问题.分析:B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变为0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即为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根据速度列出匀速运动的速度与匀加速运动的时间的关系式.经过12s后两车相遇时,两车的位移之差等于84m,根据位移公式列式求解.解答:解:由题,B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变为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设B车加速时的加速度为a,加速时间为t,B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B′.由题意有v B+at=v B′…①v A t0=(v B t+at2)+v B′(t0﹣t)+x0…②联立①②并代数数据可得t=6s.答: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6s.点评:本题是相遇问题,除了分别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外,关键是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条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版
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内容分析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
要分析清楚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
而且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二、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
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常常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
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比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能力层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核心素养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设计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不同。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其运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5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4.5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但是他们的这一知识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并且此前已学过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2)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3)能用牛顿第三定律定性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用它来定性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图3-10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都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即甲对乙有作用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17周周测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物理教研组上期第十七周周训练试题班级 姓名 成绩(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第Ι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Ι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1-5题为单选,6-8题为多选.每个小题6分,共48)1.如图是条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条形磁铁磁场的方向和强弱B .磁感线从条形磁铁的N 极出发,终止于S 极C .磁感线上各点的磁感应强度不为零,其余各点为零D .磁感线上某点小磁针S 极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2. 两个带电粒子,电荷量相同,不计重力,在同一匀强磁场中只受洛伦兹力,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 .若两粒子速率相等,则两圆周半径必相等B .若两粒子质量相等,则两圆周半径必相等C .若两粒子质量相等,则运动周期必相等D .若两粒子动能相等,则运动周期必相等3.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向右移动时,则A .电压表V 读数变大B .电流表A 1读数变大C .电流表A 2读数变大D .灯泡L 1消耗的电功率变大4.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 后,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由b 端向ab 中点移动的过程中,位于电磁铁右端附近的闭合铜环的运动情况是A .始终静止B .上下振动C .向左摆动D .向右摆动5. 两个相同的圆形线圈,能在一个光滑绝缘的圆柱体上自由滑动。
设大小不同的电流按图中所示的相同方向分别通入两个线圈,则两线圈的运动情况是A.两线圈彼此背向平动B.两线圈彼此相向平动C.两线圈的加速度相同D.电流大的线圈的加速度的值较大6. 一个用于加速质子的回旋加速器,其核心部分如图所示,D形盒半径为R,垂直D形盒底面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两D形盒分别与交流电源相连,在两D形盒之间形成加速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加速电压,质子被多次加速后的最终速度也会增加B.质子被加速后的最大速度随B、R的增大而增大C.不改变回旋加速器的参数,该回旋加速器也能加速其它比荷的带电粒子D.虽然质子每次经过D形盒间缝隙时都能得到加速,但质子在D形盒中作圆周运动的周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7.如图甲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小球发生正碰,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图乙为它们碰撞前后的x-t(位移-时间)图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4.5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内容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把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可以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事实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与力的实际问题时,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有意识地利用该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
本节分二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最后,再将牛顿第三定律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力学内容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归纳、具体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对问题进行反省的能力,为本课题的学习做好了思维能力的准备。
并且他们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为本课题的学习做好了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准备。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勇于探索,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17(人教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三、教具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教学过程设计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由此得出结论: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提问:学生举例说明.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五、说明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彭梦华)。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17周周测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上期物理训练题(17周) 一、选择题(共48分,其中1—4题为单选题,每题6分;5—8题为多选题,全选对得6分,选对不全得3分,选错的0分。
)1.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 在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物体A 可能只受到二个力的作用B . 物体A 一定只受到三个力的作用C . 物体A 一定受到了四个力的作用D . 物体A 可能受到了三个力的作用2. 如图,水平面上一个物体向右运动,将弹簧压缩,随后又被弹回直到离开弹簧,则该物体从接触弹簧到离开弹簧的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若接触面光滑,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减小后增大B . 若接触面光滑,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C . 若接触面粗糙,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减小后增大D . 若接触面粗糙,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3. 如图所示,木块A 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左端用轻绳与轻质弹簧相连,弹簧的左端固定,用一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一端连接木块右端,另一端连接一砝码盘(装有砝码),轻绳和弹簧都与水平桌面平行,当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为0.5 kg 时,整个装置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弹力大小为3 N ,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减小到0.1 kg ,取g =10 m/s 2,此时装置将会出现的情况是( ) A . 弹簧伸长的长度减小B . 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不变C . 木块向右移动D . 木块所受合力将变大4. 如图所示,用AO 、BO 两根细线吊着一个重物P ,AO 与天花板的夹角θ保持不变,用手拉着BO 线由水平逆时针的方向逐渐转向竖直向上的方向,在此过程中,BO 和AO 中张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θA . 都逐渐变大B . 都逐渐变小C .BO 中张力逐渐变大,AO 中张力逐渐变小D .BO 中张力先变小后变大,AO 中张力逐渐减小到零5. 如图所示,一个m =3 kg 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从t =0时刻起,物体在水平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在0~3 s 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a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则( )A . 在0~3 s 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B . 3 s 末物体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为10 m/sC . 2 s 末F 最大,F 的最大值为12 ND . 前2 s 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力F 大小保持不变6. 如图所示,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物块M 相对车厢静止于竖直车厢壁上,当车的加速度增大时( )A .M 受静摩擦力增大B .M 对车厢壁的压力不变C .M 仍相对于车厢静止D .M 受静摩擦力不变7. 如图所示,在光滑平面上以水平恒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速运动,若小车质量为M ,木块质量为m ,加速度大小为a ,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对于这个过程某同学用了以下四个式子来表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A .F -MaB .maC .μmgD .Ma8. 如图甲为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的安全检查仪,用于对旅客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其传送装置可简化为如图乙模型,紧绷的传送带始终保持v =1 m/s 的恒定速率运行.旅客把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A 处,设行李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 ,B 间的距离为2 m ,g 取10 m/s 2.若乘客把行李放到传送带的同时也以v =1 m/s 的恒定速率平行于传送带运动到B 处取行李,则( )A . 乘客与行李同时到达B 处B . 乘客提前0.5 s 到达B 处C . 行李提前0.5 s 到达B 处D . 若传送带速度足够大,行李最快也要2 s 才能到达B 处二、实验题(共两小题,每空3分,共18分) t/sa/m ·s -29. “验证力的平形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1) 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力________________.(2) 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3) 实验中能减小误差的措施是()A.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B.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些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10.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4.6 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只钩码记下对应的弹簧长度L,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1) 根据表中数据在上图中作出F-L图线;(2) 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___________N/m;(3) 图线与L轴的交点坐标大于L0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本题共两小题,11题16分,12题18分)11. 如图所示,物体A 重100 N ,物体B 重20 N ,A 与水平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30 N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这时A 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多少?如果逐渐加大B 的重力,而仍保持系统静止,则B 物体重力的最大值是多少?12. 如图所示,质量M =2kg 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1=0.1,另一个质量m =1kg 的小滑块,以6m/s 的初速度滑上木板,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5,g 取10m/s 2。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4.5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全国首届中学物理教课技术大赛《牛顿第三定律》教课方案人民教育第一版社《高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必修Ⅰ《牛顿第三定律》教课方案依据:人民教育第一版社《高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必修Ⅰ【教材剖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一定研究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比如什么状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 ||,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能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经过对实质现象的剖析||,定性地议论物体间的作用是互相的||,性质是同样的 ||,同时发生的;二是经过实验定量地获得反应物体间互相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剖析】从学生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习而又较片面||。
这就急迫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填补已有知识在办理有关问题时的缺点||。
从学生年纪特色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踊跃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
所以能够经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讲堂议论来调换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知道作使劲与反作使劲的观点;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划分均衡力跟作使劲与反作使劲||。
二、能力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2、在详细受力剖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培育学生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的精神;2、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广泛存在的对称美||。
【要点难点】一、教课要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2、划分均衡力跟作使劲与反作使劲||。
二、教课难点划分均衡力跟作使劲与反作使劲||。
【教法学法】实验法(演示实验 ||,师生互动实验 ||,学生疏组实验) ||,议论法 ||,类比法 ||。
【教课仪器】粗绳一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 ||,四个同样的短玻璃管;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 ||。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4.5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演示鸡蛋碰石头
针对现象提问:为什么蛋破而石不碎。
观察现象并且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作铺垫。
新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介绍。
要求学生做随堂实验
引入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动手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逐步回答问题,学会总用力和反作用力。
10.对问题进行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对拔河中任何一对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去寻找答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拔河赢输的原因:
是因为拔河双方的受到的摩擦力不同。
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11.区分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提问:能否归纳出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实际的有关问题。
⑶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⑴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⑵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⑶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
画图使学生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为后面区分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做好铺垫。
5.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拔河比赛。
每位同学自行选择拔河对象,进行双人拔河比赛。
让学生亲身体验拔河比赛,形成感性认识,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作铺垫。
【高中物理】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上学期第17周周训练题.doc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上学期第17周周训练题双向细目表一、选择题(本小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全选对的得6分,未选全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1.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首创了将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结合起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B .卡文迪许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C .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从而使人类摆脱了超距作用观点的困境D .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明发电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关于楞次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B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必受磁场阻碍作用C .原磁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D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跟原磁场反向,阻碍原磁场的变化3.如图所示,铜管内有一片羽毛和一个小磁石。
现将铜管抽成真空并竖直放置,使羽毛、小磁石同时从管内顶端由静止释放,已知羽毛、小磁石下落过程中无相互接触且未与管道内璧接触,则( )A .羽毛的下落时间大于小磁石的下落时间B .羽毛的下落时间等于小磁石的下落时间C .羽毛落到管底时的速度大于小磁石落到管底时的速度D .羽毛落到管底时的速度小于小滋石落到管底时的速度4.如图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置于水平面内,导轨之间接有电阻R。
金属棒ab与两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整个装置放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下。
现使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减小,ab始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由b到aB.ab中的感应电流逐渐减小C.ab所受的安培力保持不变D.ab所受的静摩擦力逐渐减小5.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
金属杆PQ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一圆环形金属线框T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
[K12学习]jtrAAA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17周周训练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17周周训练题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第二部分:试题宜宾市一中高一物理第17周周训练题A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B .长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C .力的单位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D .时间的单位——小时,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2.(单选)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所受合力之比是1∶2,则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之比是A .1∶1B .1∶2C .1∶3D .1∶43.(单选)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跳水赛10米跳台比赛中,我国跳水运动员包揽冠亚军.如图所示为运动员跳水前的起跳动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员蹬板的作用力大小大于板对她们的支持力大小B .运动员蹬板的作用力大小小于板对她们的支持力大小C .运动员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相平衡D .运动员所受的合外力一定向上4.(单选)两个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地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A .m 1m 1+m 2F B .m 2m 1+m 2F C .F D .m 1m 2F 5.(单选)如图,水平面上一个物体向右运动,将弹簧压缩,随后又被弹回直到离开弹簧,则该物体从接触弹簧到离开弹簧的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接触面光滑,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减小后增大B .若接触面光滑,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C .若接触面粗糙,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减小后增大D .若接触面粗糙,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6.(单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水平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 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 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A .0B .大小为233g ,方向竖直向下C .大小为233g ,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D .大小为33g ,方向水平向右7. (单选)惯性制导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工程中,这个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是加速度计.加速度计的构造和原理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沿导弹长度方向安装的固定光滑杆上套一个质量为m 的滑块,滑块两侧分别与劲度系数均为k 的弹簧相连;两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壁相连;滑块原来静止,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滑块上有指针,可通过标尺测出滑块的位移,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制导.设某段时间内导弹沿水平方向运动,指针向左偏离O 点的距离为x ,则这段时间内导弹的加速度A .方向向左,大小为kx mB .方向向右,大小为kx mC .方向向左,大小为2kxmD .方向向右,大小为2kxm8.(多选)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A .向右做加速运动 B .向右做减速运动 C .向左做加速运动 D .向左做减速运动9.(单选)如图所示,轻弹簧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其上放置质量为3kg 的物体A ,A 处于静止状态。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一章 第3周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速度公式vt=.
二、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的直线,如图甲所示.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的直线,如图乙所示a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b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
3.v-t图线的倾斜程度,即图线斜率等于物体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课题名称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适用班级
特尖班
必修1
第一单元(章)
5课(节)
教学时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2.掌握速度公式的推导,并能够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3.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环节3
师生讲练结合
例1: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5 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4 s,最后2 s时间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则质点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匀减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多大?
例2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图线①②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四、教学反思
4.从v-t图象中可以获取:
①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②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③加速度的大小.
④位移的大小.
教师对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推到和扩展出速度与时间的公式关系,最后得出速度与时间的图像关系,并让学生进行理解和应用
在教师进行讲解时,认真听课并作好笔记,及时进行练习
让学生理解速度公式和速度时间图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目标定位]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3.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问题.4.会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5.认识反冲现象,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教学设计:学生看书,思考以下问题:[问题设计]在光滑的冰面上,两人相对而立.当一人用力去推另一个人时,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两个小车上粘有磁铁,让两小车停在水平桌面上距离适当的位置,放手后两小车同时运动(相吸或相斥).(1)上面事例或实验中,当一个物体(设为甲)对另一个物体(设为乙)施力时,乙对甲有作用力吗?(2)上面两个例子中相互作用力各是什么性质的力?(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作用在几个物体上?答案 (1)甲对乙施力时,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了作用力.(2)前者相互作用力都是弹力;后者相互作用力都是引力或都是斥力.(3)两个.学生总结: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则另一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反作用力.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的.3.判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法,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作用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作用在两个(填“一个”或“两个”)物体上;二是看产生原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且一定是同一(填“同一”或“不同”)性质的力.若作用力是“甲对乙的力”,则反作用力一定是“乙对甲的力”.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两同学对拉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可以是任意的),两测力计示数存在什么关系?两弹簧测力计间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几个物体上?方向如何?画出两弹簧测力计受力示意图.答案两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相等;两个物体.方向相反.两弹簧测力计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学生总结: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四同”和“三异”的关系“四同”表示:(1)同大小:大小相等.(2)同直线: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同存亡: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4)同性质:作用力是引力,反作用力也是引力;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三异”表示:(1)异向:方向相反.(2)异体: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因此,不能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3)异效:在不同的物体上分别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教师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反冲现象:当物体中的一部分向某方向抛出时,其余部分就会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反冲.反冲现象说明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方向相反.(2)火箭升空的原理:燃料被点燃后,就会产生急剧膨胀的燃气,舱壁对这部分燃气的作用力使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燃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上太空.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如图1所示,图1一位同学用水平推力F把一块木块紧压在竖直墙上,使木块处于静止状态.(1)在图中画出木块所受的力.(2)此情景中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哪些?(3)此情景中出现了几对相互平衡的力?答案 (1)如图所示(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有四对: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块对地球的引力、墙对木块的弹力和木块对墙的压力、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和木块对墙的摩擦力、手推木块的力和木块对手的弹力.(3)两对相互平衡的力:木块受到的重力G和木块受到墙对它的静摩擦力f静、手推木块的力F和墙对木块的弹力N.学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作用对象两个物体上同一个物体上作用时间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可单独存在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力的性质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作用效果因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故不能(填“能”或“不能”)求合力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例题选讲:一、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例1如图2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所以甲获胜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只有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所以其效果可以不同.甲获胜的原因是甲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于绳子对甲的拉力;乙后退的原因是绳子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但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B、D 正确.答案 BD针对训练如图3所示,击球员用棒球棍回击飞过来的棒球时,球棍击棒球的力( )图3A.比球撞击球棍的力更早产生B.与球撞击球棍的力同时产生C.大于球撞击球棍的力D.小于球撞击球棍的力答案 B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选B.二、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例2质量为M的人站在地面上,用绳通过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重物从高处放下,如图4所示,若重物以加速度a下降(a<g),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 )图4A.(M+m)g-maB.M(g-a)-maC.(M-m)g+maD.Mg-ma解析对重物,设绳的拉力为T,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T=ma,所以,绳的拉力为T=mg -ma.对人受力分析,受重力、绳的拉力及地面的支持力而平衡,则Mg=N+T,所以N=Mg -T=(M-m)g+ma.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也为(M-m)g+ma.答案 C三、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例3如图5所示,吊于电梯天花板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C.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物体的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绳上解析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物体和绳直接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A正确.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受力物体不同,不是一对平衡力,B 错误.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均作用在物体上,二力为平衡力,C错误.物体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D错误.答案 A课堂训练: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图6所示是利用计算机记录的卫星发射时火箭和卫星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变化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图6A.作用力大时,反作用力小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答案 BC解析题图中的两条图线对应的纵坐标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故A错误,B、C正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D错误.2.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着我国三名宇航员顺利飞入太空.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答案 AD解析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为火箭上升的推动力,此推动力并不是由周围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提供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存在空气无关,故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飞船进入运行轨道后,飞船与地球之间依然存在相互吸引力,即地球吸引飞船,飞船吸引地球,这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D选项正确.3.(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如图7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却仍然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7A.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其中有一对平衡力B.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其中有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物体受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物体受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两对平衡力答案 D解析物体受重力、桌面的支持力、水平向右的拉力F,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知,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除受水平向右的拉力F外,还必须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所以物体共受四个力的作用,选项A、B错误.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所以物体所受的四个力中不可能构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此选项C错误.物体水平方向上受向右的拉力和向左的摩擦力,其合力为零,为一对平衡力.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也为一对平衡力,所以选项D正确.4.(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图8为马戏团中猴子爬杆的装置.已知底座连同直杆总质量为20 kg,猴子质量为5 kg,现让猴子沿杆以1 m/s2的加速度从杆底部向上爬,设猴子与杆之间的作用力为恒力,则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多少?(g取10 m/s2)图8答案 255 N解析设猴子向上加速爬时受到杆向上的力为F,猴子质量为m,杆及底座质量为M,则对猴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得F=m(g+a)=55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猴子对杆向下的力F′=F=55 N,所以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N=F′+Mg=255 N.课时作业:1.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答案 D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2.一物体受绳拉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B.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C.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D.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答案 D解析作用力、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与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处的状态没有关系.3.在拔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D.质量小于对方答案 B解析在拔河比赛中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知,双方对绳的拉力大小是相等的,选项A错误;取胜的决定因素是绳对人的拉力和地面对人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选项B正确,C、D错误.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行走时向后蹬地,给地面向后的摩擦力,地面给人的摩擦力是人向前的动力B.人匀速游泳时,人对水向前用力,水给人方向向后的阻力C.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因有重力,才有对桌面的压力,然后有桌面的支持力出现,即压力先产生,支持力后出现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是先有作用力,再有反作用力,作用力先变化,反作用力随后跟着做相应变化答案 A解析人走路或游泳时,对地或对水都施加向后的力,另一方给人施加动力,故A对,B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的,不存在谁先谁后,故C、D均错.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C.马拉车,不论车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是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D.马拉车不动或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才大小相等答案 C解析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而车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车受到的合力决定的.当马拉车的力较小时,拉力与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车保持静止;当马拉车的力大于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时,车就开始启动并加速前进.6.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也为零,作用效果也相互抵消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平衡力的性质却不一定相同C.两个物体相碰时,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两物体损坏的程度一定相同D.先有作用力,接着才有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却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答案 B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A错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同时、同性质的特点,而平衡力不一定具备这些特点,B正确,D错误;不同的物体受到相同大小的力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7.如图1所示,P和Q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图1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B.Q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D.Q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Q的支持力答案 CD解析P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P吸引地球的力,A错;Q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Q吸引地球的力,B错;P对Q的压力的反作用力是Q对P的支持力,C对;Q对桌面的压力的反作用力是桌面对Q的支持力,D对.8.如图2所示,用质量不计的轻绳L1和L2将M、N两重物悬挂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D.L2对N的拉力和N对L2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案 D解析对M受力分析,它受到重力、L1的拉力、L2的拉力作用.因此,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并不是一对平衡力,A错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而B选项中有三个物体:M、N、L2,B错误;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分别作用在M和L1上,显然不是平衡力,C错误;D项中的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正确.9.如图3所示为跳水运动员跳水前的起跳动作.设人对跳板的压力为F1,跳板对人的支持力为F2,则( )图3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先有力F1,后有力F2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答案 B解析F1、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题组三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10.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D.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答案 AB解析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产生向上的加速度,对运动员受力分析,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11.如图4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为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当竿上有一质量为m的人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图4A.(M+m)g B.(M+m)g-maC.(M+m)g+ma D.(M-m)g答案 B解析竿上的人与竿的相互作用力为f,对质量为m的人有:mg-f=ma,则底下的人受到的压力为N=Mg+f,解得:N=(M+m)g-ma.12.皮划艇选手与艇的总质量为100 kg,他冲刺时的加速度可达10 m/s2,求此时他的桨对水的推力是多少?(设水的阻力可忽略)答案 1 000 N解析 以皮划艇和选手为研究对象,设水对桨的推力为F ,由F =ma 得F =ma =100×10 N =1 00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桨对水的推力与F 等大反向,所以桨对水的推力为1 000 N. 13.如图5所示,一个质量为m =2 kg 的均匀小球,放在倾角θ=37°的光滑斜面上.若球被与斜面垂直的光滑挡板挡住,处于平衡状态.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g =10 m/s 2,s in 37°=0.6,cos 37°=0.8)图5答案 12 N ,垂直于挡板向下 16 N ,垂直于斜面向下解析 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设挡板和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分别为N 1、N 2,则N 1=mg sin θ=12 N N 2=mg cos θ=16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挡板和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与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N 1′=N 1=12 N ,方向垂直于挡板向下, N 2′=N 2=16 N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目标定位] 1.明确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师讲解: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受力情况―→F 合F 合=ma ――→求a , 由运动学公式→求得x 、v 0、v t 、t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 =2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它们间弹力的0.25倍,现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F =8 N 、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的拉力,已知sin 37°=0.6,cos 37°=0.8,g 取10 m/s 2.求:图1(1)画出物体的受力图,并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在拉力作用下5 s 末的速度大小; (3)物体在拉力作用下5 s 内通过的位移大小. 解析 (1)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由图可得:Fsin θ+N =mg Fcos θ-μN =ma解得:a =1.3 m/s 2,方向水平向右 (2)v =at =1.3×5 m/s =6.5 m/s(3)x =21at 2=21×1.3×52m =16.25 m 答案 (1)见解析图 1.3 m/s 2,方向水平向右 (2)6.5 m/s (3)16.25 m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运动情况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a 物体受力情况.例2 民用航空客机的机舱除通常的舱门外还设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乘客就可以沿斜面迅速滑行到地面上.若某型号的客机紧急出口离地面高度为4.0 m ,构成斜面的气囊长度为5.0 m .要求紧急疏散时,乘客从气囊上由静止下滑到达地面的时间不超过2.0 s(g 取10 m/s 2),则:(1)乘客在气囊上下滑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2)气囊和下滑乘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得超过多少? 解析 (1)由题意可知,h =4.0 m ,L =5.0 m ,t =2.0 s.设斜面倾角为θ,则sin θ=L h.乘客沿气囊下滑过程中,由L =21at 2得a =t22L , 代入数据得a =2.5 m/s 2. (2)在乘客下滑过程中,对乘客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沿x 轴方向有mg sin θ-f =ma , 沿y 轴方向有N -mg cos θ=0,又f =μN ,联立方程解得μ=gcos θgsin θ-a≈0.92. 答案 (1)2.5 m/s 2(2)0.92针对训练 质量为0.1 kg 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v -t图像如图2所示.弹性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的43.设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取g =10 m/s 2,求:图2(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 的大小; (2)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h . 答案 (1)0.2 N (2)0.375 m解析 (1)由v -t 图像可知,弹性球下落过程的加速度为a 1=Δt Δv =0.54-0m/s 2=8 m/s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mg -f =ma 1所以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f =mg -ma 1=(0.1×10-0.1×8) N =0.2 N(2)弹性球第一次反弹后的速度v 1=43×4 m/s =3 m/s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f =ma 2, 得弹性球上升过程的加速度为a 2=m mg +f =0.10.1×10+0.2 m/s 2=12 m/s 2根据v t 2-v 1 2=-2a 2h , 得弹性球第一次反弹的高度h =1=2×1232m =0.375 m. 三、多过程问题分析1.当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较复杂,由多个过程组成时,要明确整个过程由几个子过程组成,将过程合理分段,找到相邻过程的联系点并逐一分析每个过程.联系点:前一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另外还有位移关系等.2.注意:由于不同过程中力发生了变化,所以加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每一过程都要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求加速度.例3 质量为m =2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现在对物体施加如图3 所示的力F ,F =10 N ,θ=37°(sin 37°=0.6),经t 1=10 s 后撤去力F ,再经一段时间,物体又静止,g 取10 m/s 2,则:图3(1)说明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经历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过程中最大速度是多少; (3)物体运动的总位移是多少.解析 (1)当力F 作用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撤去F 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撤去F 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撤去F 前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有:F sin θ+N 1=mg F cos θ-f =ma 1 f =μN 1x 1=21a 1t 1 2v t =a 1t 1,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 x 1=25 m , v t =5 m/s(3)撤去F 后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有:f ′=μN 2=ma 2, N 2=mg2a 2x 2=v t 2, 代入数据得x 2=2.5 m 物体运动的总位移:x =x 1+x 2得x =27.5 m答案 (1)见解析 (2)5 m/s (3)27.5 m针对训练 如图4所示,ACD 是一滑雪场示意图,其中AC 是长L =8 m 、倾角θ=37°的斜坡,CD 段是与斜坡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人从A 点由静止下滑,经过C 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又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人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图4(1)人从斜坡顶端A 滑至底端C 所用的时间; (2)人在离C 点多远处停下. 答案 (1)2 s (2)12.8 m解析 (1)人在斜坡上下滑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人沿斜坡下滑的加速度为a ,沿斜坡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 =ma f =μN垂直于斜坡方向有N -mg cos θ=0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L =21at 2联立以上各式得a =g sin θ-μg cos θ=4 m/s 2 t =2 s(2)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水平方向只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 设在水平面上人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 设人到达C 处的速度为v t ,则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人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v t 2=2aL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0-v t 2=-2a ′x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x =12.8 m 总结解题方法:很多动力学问题,特别是多过程问题,是先分析合外力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还是先分析运动情况列运动学方程,并没有严格的顺序要求,有时可以交叉进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其解题的基本思路都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对象、受力、运动”,即:。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17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掌握好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区分其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条形磁铁,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试管,铁架台,烧杯,铁球,铁条等。
学生实验器材: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铁架台,烧杯,铁球等[ 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讨论、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牛顿简介课件展示:牛顿图片教师:牛顿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
他提出的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19世纪著名的力学评论家马赫对其中的牛顿第三定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在力学方面最重要的功绩。
我们后面要学的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直接推导来的。
牛顿第一个创立了伟大的现代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卓越非凡,在以后的二百年内它决定了物理科学的发展,以至使亚历山大·波普也赞叹不绝,他说:大自然啊!你的规律隐藏于黑夜之中。
上帝说:“牛顿来吧!”他带来了光明!2.复习提问提问:什么是力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板书课题:牛顿第三定律二、新课教学板书:1.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活动: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教师。
提问:在座的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同学们的热情,现在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时,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若两手都有感觉,则说明了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也对右手有力的作用。
课件展示:1.学生溜冰 2.推小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学生用力推墙,但同时人向后移。
在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演示实验:将外形相似的一根铁棒和一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
教师: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棒,铁棒对磁铁是否也有吸引力?如果有,那么它们应该相向运动起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第1、2节)》教学设计 教科版必修1
牛顿运师动定律节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基本要求发展要求1.牛顿第一定律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认识。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过程和推理。
3.知道物体运动不需力来维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5.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本章的重点是对牛顿定律的正确理解,难点是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来解决连接体问题。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4.会用牛顿定律综合分析解决连接体问题,但其定量计算只限于具有相同加速度的情况。
5.不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关系。
2.会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理解“控制变量法”。
3.牛顿第二定律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2.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3.知道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4.牛顿第三定律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运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3.能区分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
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动力学中的较简单问题。
3.会使用正交分解法。
能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物体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6.超重与失重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条件。
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必修模块物理1主题内容要求说明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ⅡⅠ三新课标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考查:21.(11年新课标)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
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
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 (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23.(11年新课标)(10分)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课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课例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但是学生的这一知识面只是定性地了解,而基本处在记忆的层次上,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重点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关键之一。
布鲁纳曾提出过:“知识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学生认知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通过释疑才能逐步加深。
如实际现象与物理规律好像发生冲突时,例如:我打你时,往往认为我打你的作用力在先,而你打我的反作用力在后;大小推小孩时,往往认为大小对小孩的作用力大于小孩对大人的反作用力。
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像科学空一样进行科学的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这样不仅消除前意识的错误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学会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释物理现象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来培养可提高学生自信力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1)理解与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二)科学思维:1.对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分析,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演示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对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1.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受力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学练结合法四、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小孩与大人扳手腕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提问“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嘛?”学生(预设):现象:大人很容易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
结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大小的是相等的。
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演示实验一: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教师:演示现象二: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结论2:一个物体A对另一个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B也会同时对这个物体A施加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掌握好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区分其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条形磁铁,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试管,铁架台,烧杯,铁球,铁条等。
学生实验器材: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铁架台,烧杯,铁球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讨论、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牛顿简介
课件展示:牛顿图片
教师:牛顿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
他提出的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19世纪著名的力学评论家马赫对其中的牛顿第三定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在力学方面最重要的功绩。
我们后面要学的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直接推导来的。
牛顿第一个创立了伟大的现代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卓越非凡,在以后的二百年内它决定了物理科学的发展,以至使亚历山大·波普也赞叹不绝,他说:
大自然啊!你的规律隐藏于黑夜之中。
上帝说:“牛顿来吧!”他带来了光明!
2.复习提问
提问: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板书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1.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教师。
提问:在座的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同学们的热情,现在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时,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若两手都有感觉,则说明了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也对右手有力的作用。
课件展示:1.学生溜冰 2.推小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学生用力推墙,但同时人向后移。
在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演示实验:将外形相似的一根铁棒和一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
教师: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棒,铁棒对磁铁是否也有吸引力?如果有,那么它们应该相向运动起来。
教师:由于互相吸引,铁条和磁铁相向运动起来。
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有力的作用。
总结: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板书: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课件展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任意性
板书: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提问: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拔河比赛时,大人给小孩一个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小孩也给大人一个力。
谁的力气大?
(学生可能意见不同)
追问:这就牵涉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提示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猜测)
(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两个弹簧测力计用挂钩各挂住细绳套的一端,分别让两个同学用手抓住。
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请学生读数比较两测力计的读数,看是否相等。
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学生实验1:让小女孩“主动”施拉力
学生实验2:让小男孩“主动”施拉力
学生实验3:双方同时施拉力
提问:本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演示实验:甲弹簧一端挂在铁架台上,另一端与乙弹簧某一端相挂,乙弹簧另一端用手抓住。
用力将两弹簧拉直。
无论如何改变拉力方向,两弹簧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提问:本实验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用力、反作用力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
总结板书: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F甲对乙=- F乙对甲
教师:公式中的“-”表示方向相反的意思。
提问:“总是”意味着什么?“相等”又意味着什么?
课件展示:“总是”意味着:
a.不论物体的形状如何,例:不论小物体和小物体之间,还是小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是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
b,不论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
例:不论是静止的物体与运动的物体之间,还是两静止物体之间,或是两运动的物体之间。
c.不仅适用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相等”意味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板书:4.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提问:马向前拉车时,马向前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拉马的力?
教师:错误产生的原因:混淆了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课件展示:“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受力情况”
(结合例子,分析讨论,填写表格。
)
[例] 请分析下图中,天花板、细绳、重物和地球之间存在哪些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哪些对平衡力。
回答:作用力、反作用力: T1与T1’、T2与T2’、G与G’
平衡力: T1’与T2、T2’与G
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课件展示:(结合课件组织学生讨论:
1. 既然马向前拉车的力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那么马为什么能拉动车前进呢?
2.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
使人前进。
)
实验探究:“浮力的反作用力”
实验现象:将物体逐渐浸入量杯的水中的过程中,上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而下面圆盘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上方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值总等于下方圆盘测力计增加的示数。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与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两物体静止或运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地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力是成对出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其中的一个力。
例如,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但同时物体对液体也有一个反作用力,而这个力是作用在液体上的,我们不关心它,往往忽视了他。
但是牛顿没有忽视它。
牛顿出生于17世纪,当
时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哲学、文学、美学互相融合、渗透,认为科学是简单的、对称的,因而是美的。
牛顿根据现实中的一些现象断定力一定是成对出现的,而且他们大小是相等的。
“牛顿第三定律”蕴含了牛顿很高的智慧,也蕴含了17世纪科学界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因此库珀在他的《物理世界》一书中高度评价了牛顿,说“那些震撼了17世纪科学界的所有方法、观点和知识,全被牛顿继承下来。
”
5.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
教师: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早在公元1500年,我国学者万户,首次作了航天的科学尝试,他把47枚当时最大的火药捆在自己坐的椅子背面让别人同时点燃这批火箭。
2005年10月17日凌晨,巨大的轰鸣声中,神六返回舱着陆在苍茫的内蒙古草原,两位翱翔太空115个小时的中国航天员平安出舱。
中国的航天发展史将会铭记这个沁着泪水和激情的时刻。
作为最早开始思索宇宙奥秘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航天之旅,必将助推全世界实现对浩瀚太空无尽的梦想。
课件展示:“神州六号”发射过程
教师:牛顿第三定律在现代航天技术中也有应用,你们想到了吗?
F2
课件展示:如右图
F1
三、总结全文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总结、回答
课件展示:全文小结
[板书设计]
§3.4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异体、共线、等值、反向、同性、同存
平衡力: 同体、共线、等值、反向
[教学体会]
我在课堂中使用了探究式教学,这一节课的探究实验看似无序实是有序,是再现规律发现的有序过程;看似混乱实是统一,是多途径,多方法解决问题,最后经分析归纳达到统一。
新课引入尽量自然贴切,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教师,再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感觉,深入引导学生,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
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基本上能够顺利、清晰地解释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
但本节课在某些环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用两个弹簧秤对拉,发现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因为实验前弹簧秤没有调零,但没有及时点拨。
有的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实验方法,例如将两根条形磁铁放在四根试管上,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看后退的距离是否相同。
这种方法颇有新意,但教师没有引导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