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断尾声不可取———谈语文教师课堂结尾环节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收尾的几点做法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这句话的意思是,写作文的开头要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结尾要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课已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为此,我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尾的教学设计,以下几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一、总结总结是语文课堂常见的收尾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利用几分钟时间,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理清脉络顺序,将零碎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经过辨析、比较、分类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巧妙地记忆,理解文本。

比如一位老师复习鲁迅的作品时,采用这样的总结方式:他问学生:“这些作品中哪些是小说?”学生好不容易才找出《社戏》、《孔乙已》、《故乡》。

怎样才能把这三篇小说与其他体裁区分开来呢?然后教学生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回到故乡看了一场社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一连念了好几遍,记忆非常深刻,半年后再问起他们,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

再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归纳为“水深火热”,《变色龙》可以归纳为“狗仗人势”等。

教师只要多找寻找一些规律,多采用一些方法来归纳所讲的知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留白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

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结课时“留白”,余音绕梁。

在学习内容结束时,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让学生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补充这些“空白”,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浅谈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结尾艺术作者:刘国政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篇,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也就是既要有凤头,又要有豹尾。

这样的一堂语文课才会不留有遗憾,才堪称完美。

如何绘制语文课精美绝伦的豹尾,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虽终而意无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前后呼应,自然天成一堂语文课的“头”与“尾”要在新奇别致、引人入胜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尾的设计,必须在统观全文,照顾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例如教学《芦花荡》时,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导入,小结时,随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伴奏曲的响起,笔者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近七十年了,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再次死灰复燃,现在欲占领我钓鱼岛,我们要向“老鱼鹰”那样和日本鬼子战斗到底!钓鱼岛是我们的!”学生一片掌声。

如果说,导入中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曲仅仅是一个引子的话,那么小结中再次提到《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则恰当地和本文的主题“抗日”联系起来,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的熏陶。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课堂教学的结尾,犹如戏剧的尾声。

一个精彩的结尾与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有机结合,锦上添花,能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要处理好课尾与课首前后呼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力争达到首尾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拓展,向生活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在根植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拓展与超越,由课内到课外的适当延伸,变语文课堂死板、封闭为灵动、开放。

在一堂课的结尾丰富和拓展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向现实生活延伸。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一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精彩的导入、精辟的讲解、更要有画龙点睛式的结尾。

语文课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归纳总结、或领悟主题、或启发想象、或巩固练习、或拓展延伸,要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说多样化式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必使一节课得到升华。

结尾部分的教学,重在归纳、深化新授知识,贵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

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处理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对课文学习乐而不疲,课堂教学也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语文课大致有如下几种结尾方式:(1)总结式结尾。

授课结束后将所学的内容作一概括的归纳总结,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整体概念,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它可以由教师直接作结,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师生共同讨论来完成。

如教《林海》一文时,笔者运用了这样的结尾方式。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课文最后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呢?”然后进行小结:“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是因为:它美的不空洞,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丰富的资源;它的生命与祖国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稳定强大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里,笔者感觉运用总结式的结尾,既是对这一堂课重点的归纳,又升华了主题。

揭示了大兴安岭对兴国安邦的巨大作用,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2)辩论式结尾。

新课结束时,就学生感兴趣的关键题展开辩论,诱发学生认清课文的底蕴。

如在《少年闰土》中结尾部分,读到“我急得大哭”、“从此没有再见面”等,可设计这样的辩论题:闰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急得大哭?为什么“从此没有再见面”?课上学生进行了辩论。

辩论主题为:在当时的社会,“我”是一个富家少爷,而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在知道闰土必须回家时会“急得大哭”?这样一来,在结尾的字里行间,通过辩论提供给学生联想、思索的余地,使内容更耐人寻味,促进学生勤思,善思,训练了思维。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尾”艺术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导入而轻收尾现象日渐严重,致使语文课出现“头重脚轻”的不均衡现象。

笔者据此提出了语文课堂收尾环节需要注重的六大要点,即对应课题、设置悬念、升华感情、总结主线、对比阅读、分析评论,以此“六艺”,可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收尾学生艺术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有着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因此更需要教师精心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但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起始环节,即导入阶段,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在课前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求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

而相对应的每堂课的收尾阶段则容易被忽视,甚至往往被简单地由布置作业所取代,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

因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收尾,力求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结束学习。

下面笔者就语文课收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拙法和体会:一、收尾时应照应课题,揭示文章主旨这是我们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收尾方法。

它是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纲举目张。

韩愈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我们老师要注意,用语力求简明扼要,让学生由繁返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能对课文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比如,笔者在讲授《灯下漫笔》一课时,开始并没有补充作者鲁迅和有关历史背景,只由《药》导入。

中间分析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总结,“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学生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收尾时我才补充:“作者所处的时代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鲁迅是睹之心愤、心忧,于是号召创造第三个时代,写下了这篇洋溢着爱憎情感的《灯下漫笔》,意在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语文教学如何结尾之我见

语文教学如何结尾之我见

语文教学如何结尾之我见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

”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课堂的结尾作为课堂教学的“收场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效,是每堂课的重要环节。

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

要完成一件事,既要有“善始”,也要有“善终”。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如果不加以注意,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必然影响一堂课的完整性,也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常听学生反映:“这堂课老师教的好是好,就是听到后头忘了前头,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课后很快就忘了。

”这就说明课堂教学的结尾十分重要,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

课堂终结的形式,方法各异,一般有以下几种:总结概括式、学法归纳式、拓展延伸式、读写结合式、作业练习式……无论采取哪一种,都要紧扣题意,为表现和深化课堂内容服务。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还要注意几点:
1、结尾要紧扣教学内容。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关知识的消化、理解、巩固,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明确化。

2、结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3、结尾要与开讲相呼应。

结尾实际上是对开讲设疑的巧妙回答。

只有一堂课前呼后应,一脉相承,才能使课堂教学完美。

4、结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学生对教师拖堂是反感的,下课铃响了,再讲也是无益,学生的心思已经不在课堂上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教课中的结尾艺术讲堂教课是一门艺术,它表此刻教课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导入和结尾这两个环节。

很多教师很重视讲堂教课的导入,但对结尾却重视不够。

导入安排得奇妙,诚然能起到先发制人、令人着迷的作用,但结尾也不行小觑。

下边说说我对语文讲堂教课中“结尾”的一点见解。

一、归纳总结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它是对教课内容、课文特点作纲要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坚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所以,用语一定简洁简要,力戒重复?? 嗦、拖拖拉拉,防止产生悲观作用。

比如,《白杨礼赞》的最后一句话“我要大声赞叹白杨树!”文章中不过这空洞的赞叹之词吗?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对白杨树进一步详细描绘的呢?归纳:主要描绘它的形象随和魄,表现出旺盛、坚毅、力求上游的斗争精神。

所以,它象征北方的军民,特别象征今日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行缺乏的朴素、坚毅、力求上游的精神。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又能激励同学们学习这类精神。

二、比较比较式只有比较,才有鉴识。

这类结尾的方法,就是在讲堂教课结束之际,从内容、构造、语言等方面,有所重视地将课文与从前学过的其余课文进行比较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教课完欧 ?亨利的《警察与赞叹诗》,能够把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跟从前学过的鲁迅《阿 Q 正传》中的阿 Q 进行比较。

他们在好多方面存在着相像之处。

1.都有着“低俗”的目的。

阿 Q 认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妻子;苏比呢,希望进牢狱的目的,竟是图那边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的便利。

2.都有着畸形的心理。

阿 Q 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成功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获得知足和胜利;苏比呢,竟希望过上牢狱生活,不可以说心理没有点变态和失常。

这样一对照,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巧设悬念式讲堂教课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同样,讲究悬念迭出,耐人回味,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

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结尾

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结尾

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结尾作者:吕东锋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2期很多教师上课的导入环节做得都不错,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委婉含蓄、引人沉思,或慷慨陈词、渲染氛围,或娓娓道来、移情入境。

教学过程亦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但结尾往往不是很精致,有的甚至是草草收场,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

”课堂也得讲究“收口”,才算完整。

一堂课更像一篇文章。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开头固然要有凤头般的灵秀,但结尾也要有豹尾的刚劲有力。

一堂课设计了“凤头”,还要有个漂亮的结尾,才不至于留下遗憾。

当然,课型有异,结尾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但课堂结尾还是有一定的原则和章法可依循的。

下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收其纲所谓纲举目张,而收网的关键也在收纲。

一堂课的“纲”,就是课堂设计的主干,或课堂内容的主线。

很多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设计之初,思路都很清楚,但学生往往听得不清楚,再加上不善于整理听课笔记,以致于晕了车,毫无收获。

其实教师不妨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直接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课堂结尾,起到统摄全课的作用,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堂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偏重说理的文章,不妨尝试此法。

比如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结束时师生可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国诗的早熟、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富于暗示性以及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如此这般学生会对此类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显其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意思是指作品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品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一堂课既要品读作品的主旨,又要有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更要启发学生主体的阅读感悟。

三者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课堂不妨以卒章显志的形式结尾。

笔者在教学《兄弟阋墙》时,在逐步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引向对人性的思考并举例阐述后,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十年文革能轰轰烈烈的进行,恰恰证明了人性当中的低劣。

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应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结语”不可小觑,完整的一节课,从导入到结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善始善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始终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而美的熏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如其分的结束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进入高度活跃状态,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意境,那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忌虎头蛇尾要避免上课上到哪儿算哪儿,临近结束,看到时间不多了,就紧急刹车,马上结课,草率收尾。

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让人回味。

因为结课仓促,致使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

由于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留给结束的时间过多,结束就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课堂黯然失色。

(二)忌淡而无味平淡无奇的结课,达不到启发思维、回味无穷的境界,很容易使学生在平淡中淡忘所学的内容。

结课耍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而不能成为催眠剂。

教师要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

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语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忌前后矛盾包括:结束与导入提出的问题相矛盾.结束与讲授内容相矛盾,教师所表达的观点与教材观点相矛盾等。

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避免在结课时出现前后矛盾。

结束时前后矛盾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四)忌延时拖堂讲解知识,对某些重点的阐述允许必要的重复,允许不厌其烦,甚至过于追求精练结束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疲劳,如果拖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拖堂,甚至怨恨教师拖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2013-02观察思考动,并不时适当地点拨、询问、裁判和鼓励等。

在教学的调控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4.为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提供了很好机会在“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相对独立的。

而现在每个学生都与小组紧密联系,一起归纳知识点,一起做单元总结,一起接受同学们的质疑提问,共同合作答辩,一起选择讨论复习题等。

最重要的是只有经过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小组获得成功,这使同学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

生生互动,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种答辩式的复习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配合,班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想英语教学就是要创造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和游戏,来唤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黄远振.学英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2]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导入和结尾这两个环节。

许多教师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但对结尾却重视不够。

导入安排得巧妙,固然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但结尾也不可小觑。

下面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尾”的一点看法。

一、概括总结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白杨礼赞》的最后一句话“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文章中只是这空洞的赞美之词吗?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树进一步具体描写的呢?归纳:主要描写它的形象和气魄,体现出旺盛、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

因此,它象征北方的军民,尤其象征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言尽意无穷 ——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

言尽意无穷 ——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

言尽意无穷——浅谈语文课结尾艺术当我们一线教师置身于如火如荼的课改活动中,严谨地落实“科研兴教”的战略政策。

当我们回顾以往走过的科研之路,惊喜地感受到我们的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在形式多样、生动有色的课改活动中逐步成长并强大起来。

每一项活动都让我深刻地感悟到:研修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校本研修就在我们身边。

就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关于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思式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实行,“灌”完为止,学生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使用的水平也就相对应地降低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协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升学生的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

《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能够大写特写啊!不过,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能够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

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

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能够找到答案。

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个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二、激情式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

谈谈语文课课堂教学的“收尾”

谈谈语文课课堂教学的“收尾”

谈谈语文课课堂教学的“收尾”作者:汪雪贵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两方面来说明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及语文课结尾常见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结尾一、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艺术的“光亮”,聚焦学生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教师都作了成功的探索。

但对结课的那几分钟,许多教师还没有更好的注意,“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宋·洪迈),同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也离不开收尾的艺术处理,结尾这一环节,能使教材前后连贯,知识环环相扣,并从旧知识引发新知识。

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内容的起点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燃烧点。

归纳起来,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在于: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新知,扩大其知识领域。

二、语文课常见的结尾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如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有了良好的开头,只能说是成功的一半。

文章结尾收束有力,对整篇文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果收场好,也会起到撼动人心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充分说明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一堂课也应重视“收尾”,只有能引起注意,产生共鸣,又与整堂课融为一体的结尾,才能成为成功的收尾。

这样的收尾,使学生执卷流连,既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让知识有系统的归纳,同时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为此,笔者把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作为掀起课堂高潮、拓展教学的一大亮点,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收好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画龙点睛法随着讲读课文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在不断地展开,为了收束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要领,抓住关键,老师在结束课文时,把一篇文章或精彩、或关键、或重要的地方加以精辟的概述,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下子得到升华,加深了印象。

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应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结语”不可小觑,完整的一节课,从导入到结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善始善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始终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而美的熏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如其分的结束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进入高度活跃状态,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意境,那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忌虎头蛇尾要避免上课上到哪儿算哪儿,临近结束,看到时间不多了,就紧急刹车,马上结课,草率收尾。

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让人回味。

因为结课仓促,致使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

由于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留给结束的时间过多,结束就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课堂黯然失色。

(二)忌淡而无味平淡无奇的结课,达不到启发思维、回味无穷的境界,很容易使学生在平淡中淡忘所学的内容。

结课耍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而不能成为催眠剂。

教师要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

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语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忌前后矛盾包括:结束与导入提出的问题相矛盾.结束与讲授内容相矛盾,教师所表达的观点与教材观点相矛盾等。

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避免在结课时出现前后矛盾。

结束时前后矛盾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四)忌延时拖堂讲解知识,对某些重点的阐述允许必要的重复,允许不厌其烦,甚至过于追求精练结束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疲劳,如果拖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拖堂,甚至怨恨教师拖堂。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必须讲究结尾。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结尾方法有:归纳式结尾、点睛式结尾、畅想式结尾、反馈式结尾,此外还有撞钟式、开拓式、链索式、练习式等多种方式。

关键词课堂结尾教师学生余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小结,对整堂课的教学的巩固和强化。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

就像写文章一样,“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

”语文课堂教学结尾应追求艺术性和愉悦性,把学生从身心疲劳,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唤回,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文章“全定于终篇之一刻,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结尾必须讲究结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不加注意,草草收场,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

常听学生反映:“这堂课老师教的好是好,就是听到后头忘了前头,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课后很快就忘了。

”这表明课堂教学的结尾非常重要,虽然结尾在一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是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所以,结束语看似无关紧要,却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课堂教学有头无尾,“其兴也勃,其收也赢”,不仅导致一堂课的教学不完整,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如果听一些语文名师的课或阅读他们的教学实录,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很注重课堂结尾的艺术,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一、归纳式结尾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纲举目张,由博返约,使学生读书由厚到薄,教他们从中得规律,悟窍门。

有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订正。

“情”断尾声——语文课尾声存在的问题撷谈

“情”断尾声——语文课尾声存在的问题撷谈

“情”断尾声——语文课尾声存在的问题撷谈
夏兆喜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下旬)》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语文课堂具有完整性,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的结尾应是“画龙点睛”,.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在语文课堂结尾时处理不当,造成教学效益的下降,文章结合实践谈谈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页数】2页(P149-150)
【作者】夏兆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江苏徐卅I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谈英文儿童幻想小说的尾声
2.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
3.让语文课堂在尾声中锦上添花
4.让语文课尾声“动起来”
5.\"前奏\"宛如平地一声雷,\"尾声\"恰似撞钟余音袅袅\r——谈小学体育课堂的准备和结束部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结尾环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结尾环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结尾环节发布时间:2021-07-14T14:39:39.8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3月(中)作者:董兰[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讲究结尾环节的设计。

文章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尾环节进行了初步探究。

董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夏侯小学分校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讲究结尾环节的设计。

文章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尾环节进行了初步探究。

重点阐述注重课堂结尾环节的观点。

对课堂结尾环节的设计提出要求,并依据具体教学情况,设计如发散式、回味式、归纳式、拓展式等结尾形式。

以起到发散学生思维,升华课文情感,提领文章精华,拓展课堂教学的作用。

继而精心设计安排作业,将语文课堂教学延续至深,做到“课尽意续”。

关键词:结尾环节新课标课尽意续课堂延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标理念的当下,为了让学生能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念,形成高尚的品格,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就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精心准备。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好的开头可以让学生喜欢上堂课,有利于堂课的教学;好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学习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

开头的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深入浅出;中间的各个教学环也要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教学则成功大半。

但一节好的课堂教学,不仅于此,还要有完美的结尾环节。

以下就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结尾环节初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在小学语文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举足轻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学习热情。

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的境界。

一、结尾环节的要求1、周密计划,张弛有度结尾环节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

时间冗长、空洞松散或时间太紧、匆忙草率。

“情”断尾声不可取———谈语文教师课堂结尾环节存在的问题

“情”断尾声不可取———谈语文教师课堂结尾环节存在的问题

“情”断尾声不可取———谈语文教师课堂结尾环节存在的问题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写作如此,教学亦然。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一堂课如果在尾声处敷衍了事,则可能会冲淡已收到的文本情感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师生、同事的情感,有损自身的师德形象。

但是,日常工作中许多老师人为的让充满博爱的语文课堂尾声、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尾声、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尾声,失去应有的情感,破坏应有的和谐。

笔者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情”断尾声。

课堂尾声断“情”的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1 制造紧张氛围———断送师生之情为了使学生加强对一堂课内容的记忆,在课堂尾声时,教师会经常有意制造紧张空气。

最常见的首先是提问,特别是爱提中下等或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回答不上或者答不全面。

对此,教师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揪其错误不放,动辄声色俱厉,击桌子拍板,有的甚至还来个小体罚,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这样高度紧张的课堂气氛,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或者说在下一节课中,他们坐在那里“身在曹营心在汉”。

其次是找问题学生谈话。

对课堂内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解决,留待课堂尾声时统一处理。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不打断课堂思维的连续性。

可是课堂尾声用来处理问题的时间不够,这就要造成拖堂。

不少教师意识到拖堂的错误,就把问题没有解决好的部分学生叫到办公室,而这样做恰恰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他们耳听教师的训斥,心里还在盘算着下一堂课,这样问题哪能一下子就解决好?甚至下一节课铃响给学生精神造成了压力。

据此,我认为教师不该把一堂课积压的问题全留在课堂尾声中解决。

诸多问题,在课堂尾声中既不能一一讲清,又会影响问题学生在下一节课的听课效果。

我想这样“情”断尾声的课堂,让师生的情感大打折扣。

2 加大课外任务———断送同事之情部分教师为了占有课外阵地,利用课堂尾声,满满地抄写一黑板课后作业,下课铃响了,学生连题目还没有抄完,教师又重新加上几条要求,致使学生在上下两节课之间毫无喘息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断尾声不可取———谈语文教师课堂结尾环节存在的
问题
江苏省灌南县田楼中学周万来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写作如此,教学亦然。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一堂课如果在尾声处敷衍了事,则可能会冲淡已收到的文本情感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师生、同事的情感,有损自身的师德形象。

但是,日常工作中许多老师人为的让充满博爱的语文课堂尾声、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尾声、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尾声,失去应有的情感,破坏应有的和谐。

笔者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情”断尾声。

课堂尾声断“情”的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1 制造紧张氛围———断送师生之情为了使学生加强对一堂课内容的记忆,在课堂尾声时,教师会经常有意制造紧张空气。

最常见的首先是提问,特别是爱提中下等或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回答不上或者答不全面。

对此,教师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揪其错误不放,动辄声色俱厉,击桌子拍板,有的甚至还来个小体罚,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这样高度紧张的课堂气氛,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或者说在下一节课中,他们坐在那里“身在曹营心在汉”。

其次是找问题学生谈话。

对课堂内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解决,留待课堂尾声时统一处理。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不打断课堂思维的连续性。

可是课堂尾声用来处理问题的时间不够,这就要造成拖堂。

不少教师意识到拖堂的错误,就把问题没有解决好的部分学生叫到办公室,而这样做恰恰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他们耳听教师的训斥,心里还在盘算着下一堂课,这样问题哪能一下子就解决好?甚至下一节课铃响给学生精神造成了压力。

据此,我认为教师不该把一堂课积压的问题全留在课堂尾声中解决。

诸多问题,在课堂尾声中既不能一一讲清,又会影响问题学生在下一节课的听课效果。

我想这样“情”断尾声的课堂,让师生的情感大打折扣。

2 加大课外任务———断送同事之情部分教师为了占有课外阵地,利用课堂尾声,满满地抄写一黑板课后作业,下课铃响了,学生连题目还没有抄完,教师又重新加上几条要求,致使学生在上下两节课之间毫无喘息机会。

耳听下课铃声,手还在奋笔疾书,连上厕所的时间也难挤出来了,更谈不上课间活动。

下一节课的上课铃响时,值日生手拿黑板擦,看着那些还在急忙抄写的同学,擦也不是,不擦也不是,连刚跨进教室的教师也是进退两难。

面对大喊“不要擦”的场面,真是好不尴尬!且不说这样满黑板的作业效果有多大,它对下一节课的影响如何,对下一节上课的老师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善于作业的布置,这方面的论述太多了,单就这个教师在课堂尾声时布置这么多的作业,我想其动机也是错误的。

为了占有学生的课外阵地,挤去学生对其它课程的预习、复习时间,本身就缺乏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思想。

同事之间的小矛盾往往因尾声的处理不当而产生,和谐互助的情谊常常因尾声处理欠妥而破裂。

3 草草结束内容———断送文本之情赶进度而加大容量。

教师由于课堂讲授前松后紧,特别是看看已近课堂尾声,就把本节课余下的诸多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都压缩在课堂尾声之中。

由于在课堂尾声之前,用了许多不当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或精力分散,或萎靡不振,或厌倦烦躁。

现在感到时间的紧迫,于是加快了节奏,语言急促,枯燥简化,条理紊乱。

由于学生还处在松散状态之中,一下子向学生塞进这么多东西,学生接受困难,印象不深,如过眼烟云。

因为他们还游移在你的松弛教学之中,一时还没愣过神来,许多东西这样滑过去了,这样的课堂效果极差。

容量的加大,常常使教师语言节奏的加快,由于节奏的加快,语言就不能做到高低适度,快慢适中,从而不能保证学生听得清,更不能使学生学得明白。

课堂尾声的知识点,只能在教师疾风暴雨的讲授中,被吹得一干二净。

江苏省教育学院的史绍典老师曾说:“语文课堂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

语文人应有高山流水的激情,一马平川的倾听,午夜黎明时的寂静,狂飙突进式的奔放。

”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堂尾声草率处理,便会让语文失去情韵、使学生对已获得的文本情感大加削减。

4 追求环节完整———断送常态之情语文教育大师钱梦龙老师说:“公开课是一顿丰盛的大餐,学生吃多了,就会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对学生百害无一利;常态课是家常饭,清淡,学生吃了,利于身体健康。

”平时老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结构完整、尾声出花的效果,常常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一位金坛市网名为骆驼的老师在《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尾声》博客文章中,列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教学例案,阐释了“因追求课堂环节完整,断送常态之情”的道理。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一位青年女教师课上得很精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也很得体,但下课铃响了之后,这位教师才意识到这节课还没有尾声呢,于是便开始小结起来。

偏偏这时候教室里的喇叭响了起来,教师的嗓子终究赛不过喇叭,教室里开始一片混乱,但这位教师还是坚持完成了尾声小结。

其实,作为听课者都同情这位女老师的“遭遇”。

不可否认,像这样的“尾声”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

假如不是公开课,这位老师完全可以不进行小结。

但是公开课自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

诸如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使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等等,就如无数条无形绳索牢牢禁锢着教师的教学创新。

古有“以六经为准绳”的传统,今有以“课堂教学评价”为禁锢的遗憾。

创新需要勇气,如果那位女教师不去进行小结,看上去像一个圆没有画完整,但这个没画完整的圆更加美丽。

甚至还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尾声中的早退、倚着门会客,抽着烟,都会有损教师的形象,身为人师,不是更应该维护自身形象吗?教师应不失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的那份真情。

以上种种,都是课堂尾声中普遍存在的断“情”现象。

作为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让精彩的尾声与具有吸引力的开头有机结合,锦上添花,促人振奋,让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尾声,和谐人际关系,让课堂因尾声而精彩靓丽、情绪盎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