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麻疹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唯 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都有传染性。在人员 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麻疹病毒可迅速传播。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等,发热后3-4天出现口腔黏膜斑。 出疹期一般在发热后3-4天,皮疹首先出现在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最后达到手掌 和足底。恢复期在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
抗体类型
麻疹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和IgM。IgG抗体在感染后期出现,具有长期免疫 保护作用;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标志。
免疫记忆
麻疹病毒感染后,机体可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再次接触相同病毒时可迅速启动免疫反应, 防止再次感染。
疫苗接种与免疫策略
疫苗种类
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主要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 苗两种。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持久,但需冷链保 存;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但免疫效果相对较弱 。
加强医疗机构对麻疹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经验和技术
加强国际间在麻疹防控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交流,共同提高防控水 平。
联合开展科研
联合开展麻疹病毒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促进疫苗研发和生产
推动国际合作,促进麻疹疫苗的研发和生产,确保全球疫苗供应 。
06
总结与展望
完善疫情监测与报告
各国将完善麻疹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提高疫情发现和应对能力。
提高公众认知度
通过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对个人和社会影响
个人健康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唯 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都有传染性。在人员 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麻疹病毒可迅速传播。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等,发热后3-4天出现口腔黏膜斑。 出疹期一般在发热后3-4天,皮疹首先出现在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最后达到手掌 和足底。恢复期在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
抗体类型
麻疹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和IgM。IgG抗体在感染后期出现,具有长期免疫 保护作用;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标志。
免疫记忆
麻疹病毒感染后,机体可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再次接触相同病毒时可迅速启动免疫反应, 防止再次感染。
疫苗接种与免疫策略
疫苗种类
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主要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 苗两种。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持久,但需冷链保 存;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但免疫效果相对较弱 。
加强医疗机构对麻疹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经验和技术
加强国际间在麻疹防控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交流,共同提高防控水 平。
联合开展科研
联合开展麻疹病毒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促进疫苗研发和生产
推动国际合作,促进麻疹疫苗的研发和生产,确保全球疫苗供应 。
06
总结与展望
完善疫情监测与报告
各国将完善麻疹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提高疫情发现和应对能力。
提高公众认知度
通过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对个人和社会影响
个人健康
麻疹【儿科学教研室】 ppt课件
2.前驱期:发疹前期,3~4天
①发热
中至高度热,热型不一
②眼部表现 ③上感表现 ④麻疹黏膜斑
充咳血嗽,流,流泪涕,畏,喷光嚏,眼,咽睑充水因肿等 卡他症状
⑤其他
精神差,腹泻,呕吐,纳差
3.出疹期:3~4天
4.恢复期:3~4天
ppt课件
9
麻疹
临床表现(非典型)
1.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少,无koplik斑,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病程短
口腔粘膜koplik’s spots
ppt课件
18
麻疹
出疹期表现
1.原有症状加重:体温≥40℃.咳嗽加重, 可嗜睡,烦躁或抽搐等
2.出疹: ①始于耳后、发际、颈部,逐至颜面,躯 干及四肢,最后掌足心 ②玫瑰色→暗红色斑丘疹,可融成片,疹 间可见正常皮肤 ③不痒
3.肺部可出现湿性罗音
ppt课件
19
ppt课件
12
麻疹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典型:流行病学、接触史
koplik’s spots 皮疹特点:形态、出疹顺序、出疹与
发热关系、疹退脱屑及色 素沉着 不典型:血清学检查
2.鉴别诊断:P191表
ppt课件
13
麻疹
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原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①休息.②对症治疗.③并发症治疗
麻疹 measles
ppt课件
1
麻疹
概述
1.麻疹病毒→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主要表现:发热,结膜炎,koplik’s斑
皮肤斑丘疹 3.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 4.病后终身免疫 5.流行新特点:出现“大” “小”病例 6.好发季节:春季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麻疹ppt课件
6概Βιβλιοθήκη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新进展
7
传染源
• 一般认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者口、鼻、眼分泌物 及尿、血液中均含有病毒。但临床主要以鼻、咽分泌物随 飞沫排出而直接传染他人。患者在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 染性,但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传染性很快降低,但如合 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退疹期,病人皮肤 脱屑无传染性。 • 人和动物均可受麻疹病毒感染,如小儿和已受感染的小动 物(如小猫、小狗等)玩耍,动物可能成为传染源而感染 小儿。 • 偶然短暂的直接接触(如在医院候诊室或公园内),仍有 被感染的可能。 • 无症状的带毒者或隐性感染,因病毒不易从飞沫排出,所 以,一般认为无传染性,或传染性极低,经反复、密切接 触,仍有传染的可能。
14
•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 增生,伴多核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形成。该细胞见于扁桃体、呼吸道、肠道、 淋巴结等处。 • 麻疹粘膜斑是粘膜下腺细胞浸润、坏死、周围充 血所致。最初表现为针尖大小白点,外周发红的 特殊斑疹。 • 麻疹皮疹是真皮(乳头层及表皮)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的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淡 红色斑丘疹。 • 退疹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 • 由于皮疹处红细胞遗留裂解,退疹后形成棕色色 素。
9
易感人群
• 人类对麻疹普遍具有易感性。除婴儿具有母传抗 体外,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疫 苗接种未成功者,均有易感性。易感人群大多为5 岁以下小儿。但交通不便或人口稀少地区,易感 人群年龄较大。近几年来,大城市发病年龄亦有 向大龄推移倾向。6个月以下婴儿因一般具有先天 性抗体,不易患麻疹。但其母未患过麻疹的新生 儿仍可感染,新生儿可与其母同时患麻疹。甚至 孕妇感染麻疹,胎儿也可患先天性麻疹。若母亲 产前10~14日受感染,小儿出生时或生后6日内发 病,应视为先天性麻疹宫内感染。自然感染的麻 疹获得免疫力较持久。但少数形成抗体不足,经 过数年又可患第二次麻疹;但一般较轻。
麻疹PPT课件
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
时间:发疹前1-2天出现。 典型部位是颊粘膜沿第二磨牙的部位。可见于唇内、软 腭 形态:直径约0.5-1mm(大头针帽大小)的灰白色小点, 周围有红晕。 发展:1~2天内很快增多,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本病特有体征,具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皮疹
麻疹颈部皮疹
麻疹躯干皮疹
麻疹手部皮疹
麻疹足部皮疹
4、恢复期 convalescence 皮疹出现后3至5天,体温开始下降、精神食欲好 转。 如此时体温不降低,可能提示有并发症。 同时,皮疹开始按照出现的顺序消退,疹退后皮 肤留有棕色色素以及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 愈。
麻疹恢复期棕色色素沉着斑
8个月~4岁最易感。但现在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图1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平均发 病率
图2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病例年 龄构成比
第三、发病机理
第四、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典型病例
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二、传染源:
患者,唯一 飞沫、眼鼻咽分泌物、气管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三、传播途径
直接---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四、易感者
人类普遍易感。未患过、未种疫苗、疫苗接种失败 (原发性免疫失败)、疫苗接种后多年(继发性免 疫失败)
非典型麻疹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再次感染 麻疹者。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无麻疹粘膜 斑,2-3天后出疹,但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及躯干及面部。 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疱疹、紫癜或荨麻疹等。常并发 水肿、肺炎、胸腔积液,血中嗜酸细胞增多。
麻疹 PPT课件
無特異抗病毒治療 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
一般治療
給予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 充充足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 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
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慎用退熱藥; 煩躁者鎮靜;劇咳時鎮咳祛痰; 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補充維生素A。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麻疹
Measles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概述
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徵為: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症 狀、Koplik斑和全身斑丘疹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疹退後,表皮細胞壞死、角化形成脫屑
皮疹處紅細胞裂解,疹退後形成棕色色 素沉著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接受過免疫患兒 可延長至3~4周),此期可有輕度 體溫上升。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麻疹接觸史
典型臨床表現
前驅期鼻咽部找多核巨細胞(協助 早期診斷)
ELISA法檢測麻疹抗體(出疹1~2 天時)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展
Differential Diagnosis
最新2019-麻疹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病毒分离
八.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心肌炎 喉炎
脑炎或脑脊髓膜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九 .诊
• 流行病学资料
断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典型麻疹
在麻疹流行期间接触过麻
疹病人的易感者出现急起发热,伴上呼 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早期 口腔内有科普利克斑即可诊断,在出现 典型皮疹和退疹等表现后可确诊
麻疹病毒在全身淋巴样组织和器官中增
殖时致敏T、B淋巴细胞,与受麻疹病毒
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的上皮
细胞相互作用,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麻疹病毒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麻疹病毒 呼吸道黏膜及眼结膜 引流淋巴结病毒增殖
初次病毒血症 感染网状内皮组织 第2次病毒血症 病毒散布全身 发热及卡他性炎症 麻疹黏膜斑出现
含单股负链RNA与核心蛋白组成的核 衣壳,囊膜上有血凝素(HA)及溶血 素(HL),但无神经氨酸酶
二.病原学
分型及培养
一个血清型。分离麻疹病毒的最好 方法是组织培养。
抵抗力
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 消毒剂很敏感。耐寒、耐干燥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
多形性
HN/H/G 糖蛋白突起 F糖蛋白突起 螺旋状核衣壳 (RNA和N蛋白))
皮疹出现- 全身皮疹出齐
发热减退 皮疹开始消退
皮疹尽退 留浅褐色色素斑 糠麸样脱屑
五. 病理变化
●
特征是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及形成多 核巨细胞
●
病毒或免疫复合物使真皮充血水肿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
●
并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疹
●
机体非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免疫力和免疫反应降低
麻疹 PPT课件 (2)
全脑炎(SSPE)和异型麻疹与免疫致病机制密切相 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 可延至3一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1.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
厥。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
2d即退,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常伴耳后、枕 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 猩红热 寒战、高热、咽喉痛等 发病第二日出疹,持续4~10天
鉴别诊断
(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起发热或高热3一4d 症状轻 热退后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面部及四肢远端皮
疹甚少,经1一2d皮疹退尽 (四)药物疹 近期有服用或接触药物史 皮疹呈多样性,痒感 伴低热或无热,无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炎症 停药后皮疹可渐消退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
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 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4h,但在流
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内,
诊断
典型麻疹诊断: 在麻疹流行期间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者 出现急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
畏光 早期口腔内有科普利克斑即可诊断 在出现典型皮疹和退疹等表现后可确诊
非典型病人难以确诊者可分离病毒及测定病毒抗原 或血清特异性抗体
鉴别诊断
(一)风疹 前驱期短 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科普利克斑 发热1一2d即出疹,皮疹主要见于面部和躯干,1一
治疗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 可延至3一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1.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
厥。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
2d即退,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常伴耳后、枕 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 猩红热 寒战、高热、咽喉痛等 发病第二日出疹,持续4~10天
鉴别诊断
(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起发热或高热3一4d 症状轻 热退后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面部及四肢远端皮
疹甚少,经1一2d皮疹退尽 (四)药物疹 近期有服用或接触药物史 皮疹呈多样性,痒感 伴低热或无热,无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炎症 停药后皮疹可渐消退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
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 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4h,但在流
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内,
诊断
典型麻疹诊断: 在麻疹流行期间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者 出现急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
畏光 早期口腔内有科普利克斑即可诊断 在出现典型皮疹和退疹等表现后可确诊
非典型病人难以确诊者可分离病毒及测定病毒抗原 或血清特异性抗体
鉴别诊断
(一)风疹 前驱期短 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科普利克斑 发热1一2d即出疹,皮疹主要见于面部和躯干,1一
治疗
麻疹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1/10/2019
麻疹
8
病
原(ETIOLOGY)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存在于患者前驱期和出疹期的眼结膜、鼻、咽、 气管等分泌物中(During the prodromal period and eruption period,it is found in sections of conjunctiva, nose , pharynx ,trachea and so on)。
1/10/2019 麻疹 26
并发症(complications)
肺炎(pneumonia)
是麻疹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出疹期,继发 细菌或其它病毒感染
喉、气管、支气管炎
(laryngitis,trachitis, bronchitis) 心肌炎(myocarditis)
1/10/2019 麻疹 27
usually occurs,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may be found )
1/10/2019
麻疹
11
病理(PATHOGEY)
• 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多个巨噬
细胞融合形成的具有核内外包涵体的巨细胞 -佛细胞 • 网状内皮巨细胞也称华 (reticuloendothelial giant cells or WarthinFinkeldey cells):存在于全身淋巴组织和肝、脾等 脏器中 epithelial giant cells):主要位于皮 • 上皮巨细胞( 肤、眼结合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等处
位置:开始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以后累及整 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粘膜(initially opposite the lower molars but may spread the rest of the buccal and lip mucos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 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 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传染性,恢 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 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 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 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 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 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① 计免后大多得到保护但仍有2—30%的人群接 种后仍是易感者,这也是发达国家麻疹控而不止的 原因。麻疹疫苗在减毒过程中F蛋白明显减弱所激 发的免疫持久性较自然感染者差,15岁后免疫力 基本消失,故成人时接触麻疹野毒株仍可发病.
② 接种年龄过幼,免疫机能不足,应答力低下。
17
③ 童年首次发病,未能激发足够持久免 疫力或发病时注射了丙球削弱了免疫力。 ④ 机体幼年未曾有住何自然感染,始终处 于未免疫状态,成年一旦接触则引起个人或 集体发病。 ⑤ 原发疾病或免疫抑制剂致机体免疫功能 低下,既使计免后也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
4
(四)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 发生。 我国发病年龄1岁内小儿及成人发病率高。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 多为显性感染 流行情况:146831/2008年,死亡91例
5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 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近年来分离的毒株与实验室传代减毒的疫苗株Moraten 相比,H基因的变化有加速趋势。糖基化位点的改变将 导致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其免疫原 性。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新的基因型已经取代传统的基因 型成为优势基因型,所以继续监测H蛋白的变异趋势是 非常有必要的。
16
2.人群抗体水平的不足
基因型的改变导致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一 些国家分离到的麻疹野毒株在抗原性、细胞培 养敏感性和血凝等生物学特性上出现差异。
15
现有疫苗株的免疫血清能中和已知的病毒基因 型,说明现在的疫苗仍然对所有流行株有保护 作用,但是中国株(基因组H)的免疫血清滴度低 于中和Edm株和Chi株的滴度的2~5倍。
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出疹期约为3—5d
10
11
(三)恢复期
出疹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 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 褐色色素斑,伴糠款样脱屑,历时约l一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成人麻疹全 身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12
麻疹的近况
由于疫苗的接种,目前麻疹出现了以下变化:
18
3.外来输入型造成新的传染源
随着国际交流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许多 国家在控制本土优势基因型以后出现输入型 的病例,并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源头。 Oliveira等通过RT-PCR鉴定了1例D5基因型 巴西病例,根据麻疹基因型在全球的分布以 及患者在日本的旅行史,确定为来源于日本 的优势基因型输入病例。
7
8
9
(二)出疹期
皮疹 于发热第3—4d开始出现。 出疹顺序 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
皮疹特点
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d出齐。 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 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 血性皮疹,疹间皮肤正常。 高热可达40℃,伴嗜睡,重者有 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肺部可 闻湿性哆音,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 增多。
6
(一)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d。 发热 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上呼吸道炎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
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 眼险浮肿。 麻疹黏膜斑 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 价值,发生在病程2—3d,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 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 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 2d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2—3 日内消失。
㈠成年人麻疹发病率增高
13
1.病毒基因型变异
麻疹病毒在近几十年中逐渐发生基因型 的改变,病毒基因的变异是麻疹成人化的 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H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差异, 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8个基因组,共23个基 因型。
14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的麻疹野毒株在H蛋白基因 和N蛋白基因上出现基因漂移。1954、1977、 1989年以后分离的野毒株与疫苗株相比,H蛋白 基因分别有2、27、56个核苷酸变异,N蛋白基 因分别有9个和76个核苷酸变异。
麻疹诊断s,rubeola)是麻疹病 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 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 口 腔 粘 膜 有 麻 疹 黏 膜 斑 (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2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直径100一150nm。病毒核心为 由负股单链RNA和三种核衣壳蛋白(L、P、N蛋白)组成的 核壳体,外层为一含脂质双层的包膜,表面有细小的糖蛋白 突起。 麻疹病毒主要蛋白质的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个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N、磷酸 蛋白P、膜蛋白M、血溶素F、血凝素蛋白H和依赖于RNA 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 麻疹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对M、H、F 3种包膜复合蛋白的 抗体,F蛋白和H蛋白是麻疹病毒接触人体免疫系统、引起机 体产生抗体应答的主要病毒抗原。
19
成人麻疹临床特点
① 前驱期参差不齐
第3—4日出疹者仅占半 数,第5—9日出疹者占40%以上,少数可于发热第2 日出疹 颜色深,大片融合。皮 疹和Kop1ik斑存在时间长,超过7天者约占15%; 硬、软腭粘膜疹出现率为56.3%一100%;羞明等眼 卡他症状多不明显,而常表现为眼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 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 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传染性,恢 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 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 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 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 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 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① 计免后大多得到保护但仍有2—30%的人群接 种后仍是易感者,这也是发达国家麻疹控而不止的 原因。麻疹疫苗在减毒过程中F蛋白明显减弱所激 发的免疫持久性较自然感染者差,15岁后免疫力 基本消失,故成人时接触麻疹野毒株仍可发病.
② 接种年龄过幼,免疫机能不足,应答力低下。
17
③ 童年首次发病,未能激发足够持久免 疫力或发病时注射了丙球削弱了免疫力。 ④ 机体幼年未曾有住何自然感染,始终处 于未免疫状态,成年一旦接触则引起个人或 集体发病。 ⑤ 原发疾病或免疫抑制剂致机体免疫功能 低下,既使计免后也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
4
(四)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 发生。 我国发病年龄1岁内小儿及成人发病率高。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 多为显性感染 流行情况:146831/2008年,死亡91例
5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 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近年来分离的毒株与实验室传代减毒的疫苗株Moraten 相比,H基因的变化有加速趋势。糖基化位点的改变将 导致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其免疫原 性。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新的基因型已经取代传统的基因 型成为优势基因型,所以继续监测H蛋白的变异趋势是 非常有必要的。
16
2.人群抗体水平的不足
基因型的改变导致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一 些国家分离到的麻疹野毒株在抗原性、细胞培 养敏感性和血凝等生物学特性上出现差异。
15
现有疫苗株的免疫血清能中和已知的病毒基因 型,说明现在的疫苗仍然对所有流行株有保护 作用,但是中国株(基因组H)的免疫血清滴度低 于中和Edm株和Chi株的滴度的2~5倍。
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出疹期约为3—5d
10
11
(三)恢复期
出疹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 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 褐色色素斑,伴糠款样脱屑,历时约l一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成人麻疹全 身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12
麻疹的近况
由于疫苗的接种,目前麻疹出现了以下变化:
18
3.外来输入型造成新的传染源
随着国际交流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许多 国家在控制本土优势基因型以后出现输入型 的病例,并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源头。 Oliveira等通过RT-PCR鉴定了1例D5基因型 巴西病例,根据麻疹基因型在全球的分布以 及患者在日本的旅行史,确定为来源于日本 的优势基因型输入病例。
7
8
9
(二)出疹期
皮疹 于发热第3—4d开始出现。 出疹顺序 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
皮疹特点
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d出齐。 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 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 血性皮疹,疹间皮肤正常。 高热可达40℃,伴嗜睡,重者有 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肺部可 闻湿性哆音,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 增多。
6
(一)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d。 发热 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上呼吸道炎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
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 眼险浮肿。 麻疹黏膜斑 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 价值,发生在病程2—3d,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 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 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 2d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2—3 日内消失。
㈠成年人麻疹发病率增高
13
1.病毒基因型变异
麻疹病毒在近几十年中逐渐发生基因型 的改变,病毒基因的变异是麻疹成人化的 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H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差异, 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8个基因组,共23个基 因型。
14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的麻疹野毒株在H蛋白基因 和N蛋白基因上出现基因漂移。1954、1977、 1989年以后分离的野毒株与疫苗株相比,H蛋白 基因分别有2、27、56个核苷酸变异,N蛋白基 因分别有9个和76个核苷酸变异。
麻疹诊断s,rubeola)是麻疹病 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 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 口 腔 粘 膜 有 麻 疹 黏 膜 斑 (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2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直径100一150nm。病毒核心为 由负股单链RNA和三种核衣壳蛋白(L、P、N蛋白)组成的 核壳体,外层为一含脂质双层的包膜,表面有细小的糖蛋白 突起。 麻疹病毒主要蛋白质的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个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N、磷酸 蛋白P、膜蛋白M、血溶素F、血凝素蛋白H和依赖于RNA 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 麻疹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对M、H、F 3种包膜复合蛋白的 抗体,F蛋白和H蛋白是麻疹病毒接触人体免疫系统、引起机 体产生抗体应答的主要病毒抗原。
19
成人麻疹临床特点
① 前驱期参差不齐
第3—4日出疹者仅占半 数,第5—9日出疹者占40%以上,少数可于发热第2 日出疹 颜色深,大片融合。皮 疹和Kop1ik斑存在时间长,超过7天者约占15%; 硬、软腭粘膜疹出现率为56.3%一100%;羞明等眼 卡他症状多不明显,而常表现为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