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应用题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乘法应用题》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着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分数乘法单元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
拟引导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是在初中第一个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问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后面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大众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实情境。
将解决现实问题与学习分数乘法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
2.学情分析:
根据他们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中结合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我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归纳,总结”的活动,最后得出公式,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虽然他们求知欲特强,但是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接受新知识较慢,所以尽量把教材细节处理得慢一些,多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多给他们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兴趣入手,调动积极性,补救知识欠缺。
3.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及遵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所以确立目标如下:(1).让学生经历归纳用分数乘法能解决的应用题的一般类型,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有哪些类型,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3).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应用数
学的意识.乐于探究数学知识。
4.重点与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此总是感到为难,分数乘法应用题也是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也是增长率及打折销售问题的前提,所以对用分数乘法能解决的应用题的类型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或公式的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另外,本节课通过归纳总结,分组展示,合作交流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公式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因此,这节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在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把知识容量扩到最大。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疑自探
基础练习
1、说说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4×1/2 2/5×2 5/12×3/5
2、列式-
10的2/5是多少?
3/8的2/3是多少?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自主归纳总结,你认为用分数乘法能解决那些类型的应用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现问题的存在,再带着问题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应用题的题型理解与应用。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画面:据统计,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2/5
然后找信息,提问题,组成例题
重点强调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享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消化性检测
设计意图:及时完成消化性检测,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转化、类比、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自我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体会、收获或不足。
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总结的过程,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完美。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