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特色初探初
初一语文教材研究报告范文
初一语文教材研究报告范文前言本文对初一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分析了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总结了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初一语文教材包含了多种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涵盖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教材在内容上注重了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教材还注重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口语交际活动等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材的形式初一语文教材采用了分册的形式,每册分为多个单元。
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安排了多个相关的文学作品,并配以详细的注释和习题。
这种形式使得教材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同时,教材还引入了多媒体资源,丰富了教学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登录在线平台,观看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
三、教材的优点初一语文教材有以下几个优点:1.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传统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口语交际活动等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
3.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涉及深刻的人生问题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材中的习题也能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材的不足之处初一语文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知识点过于繁杂教材内容涉及广泛,但每个单元的内容过于繁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入理解和消化。
教材可以适当减少内容的数量,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上。
2. 练习题缺乏差异化教材中的练习题缺乏差异化,难度较为单一。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两个写作实践。
此外,教材还包括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和名著导读等部分。
二、课文选编与特点本册教材的课文选编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选文既有经典名篇,也有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的作品。
主要特点如下:1.注重人文精神:选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强调文学性:选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优美,内涵深刻,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
3.体现时代特色:选文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
4.注重知识性:选文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三、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本册教材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在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专门的语文知识栏目,如“词语积累与运用”、“语法修辞”等,以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在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后,都安排了写作练习,包括小练笔和大作文等形式。
这些练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写作指导,如写作要点、写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五、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这些活动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包括调查研究、资料整理、展示交流等。
通过参与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本册教材安排了课外古诗词诵读和名著导读等内容,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提升其文学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有效教学初探
2019年第5期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要求的新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尽管变化较大,但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所说:“只有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才能将这套语文新教材落实到每个学生。
”因此,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需要在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阅读平台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夯实学生知识基础,让古诗文课堂有宽度、有深度,实现初中语文课堂从“课标”到“实践”,从“古诗文”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一、回归“课标”,诵读为先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一文中指出:“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是: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握断句的技巧;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学会揣摩古诗文的意思,理解古诗文的大意,感受古诗文的审美情趣等。
温儒敏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建议中,也强调以诵读为先。
那如何诵读呢?1.节奏读得准确。
“准确”字面意思是字音读得准确无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借助工具书和古诗文课下注释都可以自己完成。
如八年级古诗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音节和意义给古诗文划分节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侧重意义划分的方式。
笔者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先发一份没有标点的《与朱元思书》,让学生“明句读”,为没有标点的古文标出标点符号。
把断句与诵读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2.语气读得准确。
课程标准指出: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古诗文。
这是提倡用自然的腔调诵读。
如《诫子书》这篇课文,符合七年级新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情特点,虽短小,但节奏和朗读语气语调并不好把握。
此时,可先让学生自主读节奏,然后教师指导用担忧的语气诵读,可以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用劝诫的语气诵读,可以读出父亲的冷静与智慧;用期望的语气诵读,可以读出热切的语气,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还有警示。
这样的诵读可以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文本,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待。
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初中语文 自主性学习初探
刘 振 汉
语 文新 课 程 实施 多年 ,个 人 的
一
理解是,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领略汉语尤其是古代
、
向教 材 要 深 度 ,鼓 励 学 生
有效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 加深学生 对作家的人 生经历、 写作背景 、 代表 作 品的阅读与 了解, 才能更好地理解
问 下去 一知 半解 , 问下 去 , 答 不 追 则
例如 学完鲁迅先 生的作 品后 , 可以布置如下课外作业,让学生从 中任选取三项来作: 1. 收集一下, 请 在小学至高 中 的语文教材 中,共收录有鲁迅先生 多少篇作 品,请一一列出其篇名与
相 应 的 写作 背 景 。
的朦胧诗 ,更可以是 网络上 的与课
文 作 品或 作 家有 关 的论 争 。
有见地的作品, 在全班宣读 。 并张贴
于教室 内, 同学们交流。 供 还 可 以在每 次 课 前给 出五 分 钟 ,让学生轮流上去交流 自己的读 书体 会。 主体 内容有: 最近我看 了什 么文章, 了什么书, 读 我从这篇 文章 或书 中, 学到 了些什 / , z 受到什 /样 , z , 的启发。 下次我写作文 , 有哪些亮点 可以借用 , 等等。
信 任 。古人 云 : “ 其师 ,信 其 亲 道” ,在信任 老师的基础上 ,学生
趣和信心 ,促进其能力与素质的一 步步提高。
同时 ,教师还可以多向学生推
引导他们做品行优良的人 , 使他们的 心理朝着积极、 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 师 对 学 生 日记 的 批 改 。要 起 到 雪 中送 炭 与锦 上 添 花 的作 用 。
课 文 的 内涵。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课题实施方案单位:河北祁州中学主持人姓名:曹丽华时间:202X年11月《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课题实施方案202X年10月,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作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作文教学改革总的趋势,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现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特制定本课题组研究与实验的实施方案如下: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1、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大方向,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
2、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把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执行市教育学会的相关工作要求,完成市教育学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为载体的三维式作文教学模式。
教师引导评点,学生关注社会,在师生共同积累、吸收、切磋和扩充的写作训练中努力拓展作文教学的思维空间,儘快形成“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2、继续组织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优秀教研**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评评比等教育教学活动,并开设写作教学系列讲座,吸引和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同学参与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队伍中来。
努力打造出一支基本功扎实,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热心文学创作,有一定写作基本功的青少年文学才骏。
3、编写有关写作教学的教材教案。
4、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5、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到课题申请结题时,每个同志都要有相关的教研教改**、论着发表或获奖。
三、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援。
要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
要指派专人负责,要有明确的分工,要将课题研究的贡献与浮动工资分配、年终考勤考绩相联络。
初中语文教材整合初探
1 积 淀语 文知 识 , 高宇词 癌 受力 提 学的 主要任 务是 增强 学生 对 阅读 内容 和形 式 的感 受 性 , 发 、 导学 生 感 启 引 语言 是一 种表 情达 意 的符号 体 系 , 因此 , 阅读 者 需 要具 备 系 列 的专 门 受课文 的 言语 , 文质兼 美 的课 文言语 转化 为学 生 的语感 素质 。如 朱 自清 把 知识 和技 能 。中学 生 已经 掌握 了 一定 数 量 的 字词 , 文字 的 社 会 功能 、 对 汉 的《 背影 》 是篇叙 事散 文 , 写 了 2 年 前 的父亲 在火 车站送 “ 的 情景 , 描 O 我” 从 字 的字 形 、 词汇 的构 成 、 短语 的组合 已 经 有一 定 的 了解 。但 学 生 还 缺乏 敏 所记 内容看 , 者为 什 么不 选 用 《 作 回忆 我 的父 亲 》 个 既 通俗 又朴 实 的 题 这 锐 的语 言感 受力 , 以培 养语 感首 先要 从字 词积 累着 手 。 所 目?从所 记情 景看 , 作者 为什 么不用 《 送别 》 个更 见凄 切 的标题 ?这 就 得 这 中学 生 已经具 有 一 定 的语 言 感 受 力 , 们 积 累 词语 并 不 仅 仅 依 靠 字 引 导学 生仔 细揣摩 文章 的 内容 , 过 比较 方可 明 白原题 的佳 妙和 不可 更 改 他 通 典 、 典 , 是在 大量 的 阅读 中得到 的 。但 说话 者 、 作者 却千 方百 计地 挣 的理 由。写 父亲 过铁道 为“ ” 橘 子的过 程一 系列 的动 作描 写 , 师利 用 词 而 写 我 买 教 脱 语言 系统 的规 则 , 以便 把 自己想要 传达 的 内涵 意义 表达 出来 , 这往 往 朗读 , 学生 在读 中想 象 、 而 让 揣摩 , 读 悟 悟 , 师 点拨 : ‘ 跚 ’ 见步 履 的 读 教 “蹒 可 是 流 动的 、 变 的 , 可 具有 个 人倾 向。学 生 要 真 正体 会 其 中韵 味 , 必须 有 不 便 , 月 台下去所 以用 ‘ ’ ‘ ’ ‘ ’ 以 想象 爬 的 困难 。 通过 抓 重 就 从 探 ,攀 和 缩 可 ” 相 应 的语 文知 识的 积淀 。如欣 赏 李清 照 的《 花 阴 》 莫 道 不 消魂 , 卷西 点词句 的 品味训 练 , 学生 既明 白语意 , 醉 “ 帘 让 也悟 到语言 的情 味 , 而很 好 的培 从 风 , 比黄花瘦 ” 一个“ ” , 出了深 秋时节 多 愁善感 、 人 , 瘦 字 写 独守 空 闺的妇 人 养 学生 的语感 。再如 曹操 的《 观沧 海 》 通过 写 沧海 , 发了他 统一 中 国建 功 抒 怀 念 亲人 、 独寂 寞的 情思 , 种 意味 哪 是字 典 上 能查 到 的?再 如 马致 远 立 业 的远大 抱负 。这 种情 感在诗 中没有 直接 表露 。 是把 它蕴藏 在 对景 物 孤 这 而 的《 天净 沙 一秋 思 》 出 现 的 九个 名 词 : 枯藤 ” “ 树 ” “ 中 “ 、老 、 昏鸦” “ 桥 ” 的描写 当 中 ,水 何澹 澹 , 岛耸 峙 。/ 木丛 生 , 、小 、 “ 山 树 百草 丰茂 。/ 风萧 瑟 , 秋 洪 “ 流水 ” “ 家” “ 道” “ 风 ” “ 马” 在 词典 上 的解释 能与词 作 者表 现 波 涌 起 ” 画 了大 海吞 吐 日月 、 蕴 万 千 的壮 丽 景象 , 日月之 行 , 出其 、人 、古 、西 、瘦 , 勾 包 “ 若 的长期 漂泊 异乡 的游 子的 惆怅 之情 划 上 等号 吗 ?主 体 性 原先 积 累 与储 存 中 ; 星汉灿 烂 , 出其 里” / 若 创造 了一 个极 其开 阔的 意境 , 给诗歌 增添 了积极 的经验 、 知识 跟 当前所 面临 的问题 相 互撞 击 , 会进 发 出 耀 眼 的直 觉思 维 的浪 漫主义 的 色彩 , 现诗 人 自己宽 广 的胸怀 和豪迈 的气 魄 。正如 朱 熹所 才 表 的火 花 。西 蒙说 , 觉是 “ 用 了已有 的 知识认 识 了 当前 的情 景 ” 直 利 。布 洛赫 言 , 阅读 要“ 咏” 要 有 强烈 的作者 、 者 的角 色 意识 , 浸在 生 动 具体 的 涵 , 读 沉 也 指 出 t我 认为 直觉 和经 验二 者是 密 切 相关 的 , 谓 直 觉 , 把 那些 你 已 言语情 景 中 。周 振甫 先生 认为 :作 者 由气盛 决定 言之 短长 与声 之高 下 ; “ 所 是 “ 读 经 了解 得很 充分 的事 物 的认识 拼起 来 形 成一 个 更 完整 的认识 。 没有 主体 者则 人言 之短 长与声 之 高下 中求气 , 到 了气 , 能体 会 到作 者 写 作 时 的 ” 得 就 原 有的 经验 、 知识 作前 提 , 觉思 维只 能是飘 忽 不定 的镜花 水 月 。一 般说 感情 ” 《 直 ( 文章 例话 ・因声求 气 》 。所 以古 人要求 “ ) 必讽 诵之 深且 久 , 我之 使 来 , 文 学 习 的经 验越 丰 富 , 语 对语 文 知 识理 勰 得越 透彻 , 越 容易 对语 文 心与 古人 沂合 于无 间 , 就 然后 能得 契 自然 之 妙 , 终 极 其能 事 。 ( 裕 钊《 而 ”张 与 中的现 象 与 问题 产 生直觉 。所 以, 语 文 教学 中 , 在 要注 重 提 高学 生 的 字词 吴 函父 书》 新 编 的《 文课 程标 准 》 “ 录” 分 “ 于 课 外读 物的 建 议 ” ) 语 在 附 部 关 感 受力 , 从而 逐步 提高 学生 的语 感 中提 到 , 求学生 九 年课外 阅读 总量 到 4 0万 字 以上 , 要 0 可见 阅读 的重 要 。 2 强 调诵读 , 增强 整体 感知 力 总之 , 感像 一股 流水 , 师通 过 对 学 生 的阅 读训 练 , 大 它 的流 量 ; 语 教 增 对 于学 生来说 , 想要 培养 良好 的语 感 素 质 , 了 引 导他 们 自觉感 知 客 同时 要注 意对 学生 的引 导 , 除 使它 流 向 既定 目标 。语感 是 一 种 语 言修 养 , 是 观社 会 言语对 象 , 富语 感素 质 的感性 因素 外 , 丰 主要 的 和首 要 的 途径 是 学 长期 的规 范 的语言感 受 和语 言运 用 中养 成 的具 有 浓厚 经 验 色彩 的 比较 直 校 的语文 课 的教学 。良好 的语感 素质 必须 以相 应 的教学 形式 加 以保证 , 才 接、 迅速 感悟 语言 文字 的能 力 。2 世 纪是 充 满机 遇 和挑 战 的世 纪 , ~ 个 1 是 能 得以有 效 培养 。 科 学技术 更 加发达 、 竞争 更加 激烈 、 社会 对 人 的 素质 要 求更 高 的 世 纪 。现 “ 读书 百遍 , 其义 自见” 大 量地 阅读 文章 , , 当所汲 取的 言语 作用 达 到某 代 社会要 求公 民具 备 良好 的人文 素养 , 具备包 括 阅读理 解 与表达 交 流在 内 种程度 , 言语本 身 的规 则在 言语 主体 身上 积淀 到相对 完整 和巩 固 的程 度 的 多方 面的基 本能 力 。所 以 , 即 新世 纪 的语 文教 学 应 强化 语 感 训 练 , 高 学 提 时, 积淀 在言 语 主体 的言语 规则 自动进行 组 合 、 调整 , 最终形 成一 种语 言 直 生 的人 文素养 , 才能 使学 生真 正适 应新 时代 的严 峻挑 战 。 觉结 构 。要使 学生 形成 语言 直觉 结构 , 教师 必须 加强 学生 的诵 读 。阅读 教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初探
(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马 甸镇郭湾小学)
初 中 语 文载 掌 的剜 新初 揉
文, 夏旭伟
摘
要 : 中语 文教 学是一项基础 性工程 , 初 更是一项腰杆子工程 , 其承载着工具性 、 社会 性和人 文性等 一系列特质。当前 ,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特别是 新课 程改革实施以来 , 迫切需要我们广 大的初 中语文教育工作 者, 要站在 时代的前沿 , 不断地去探 索、 去创新 , 学生在 让
农村初 中语文教学亟须在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尝试 和创新 。
一
三、 激发内在情趣 , 培养创新思维
古人 云 : 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实际上说 的
、
洞察学科规律 . 握教 改航向 把
任何 事物都有其 内在 的发展规律 , 我们要 切实洞悉初 中语文 就是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 只有 内生动力 的充分激发 , 才会使 教学 的内在特点 , 不断探索其创新性 航标 。一 要进一步 凸显 语文 得学 习主体克服一切 困难 , 冲破一切束缚 , 世间至理 , 探索 追求思
整教 学过程 , 活用教案 , 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情况。这
怎么才能提 高上课 的主动性 与有 效性水 平呢 ?关键是 教师 是把握好课 堂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 的度 的问题 。课 堂教学应该是 没 教 的教要 尽可能 地贴近 学生 的学 ,让学 生的思 维能 跟着教 师教 的 有预设 的 , 有预先 的教案设计 , 师在课 堂里随心 所欲肯 定不 过程兴 奋起来 , 达到师 生思维 的相互 碰撞与 和谐共振 。要达到这 行。 但一味强调教案 , 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不行的 。 毕竟教案 只是
研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实践初探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实践初探摘要: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新课标精神应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树立“大语文”观、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语文;语文活动;信息技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弘扬民族文化、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生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素质教育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探究创新教法,从而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一、树立“大语文”观,突破传统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我想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一定会紧锁双眉。
综观过去与现在,语文教育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当今青年对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淡漠,都可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根源。
“语文”到底学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成了最困惑的问题,这实在令语文界汗颜!令人振奋的是,积弊已深的语文教学问题终于在二十世纪末展开了大讨论,功能目的、教材教法、考试评价成为关注的热点,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启用,语文教改大潮滚滚而来。
要树立“大语文”观念,突破传统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上看是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主的线形结构。
其优劣在此不加详述。
但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将语文教学仅仅理解为语文教材的教学,那是十分狭隘的。
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开阔,要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胆识和能力。
语文教材虽然收集的是名篇典范之作,却不足以概括人类文化的全部,学生有权了解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语文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挣脱教参的束缚,同时博览群书,以丰富的学识,富于个性的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求知发展的空间。
此外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学语文还应走出课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学会积累与思考。
大语文观不仅体现为教学内容之“大”,还体现在学生发展之“泛”上。
再回到“语文学什么”这一问题上,语文学习决不是现成知识的摄入,也非单纯的思维训练,除去工具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修养,通过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震撼人心的人格情感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通过语文学习塑造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结论 , 这样 就能使学 生对文章 留下深刻 的印象 , 还能培养学生 的
分辨 能力 。 四、 引导学生广 泛阅读不 同的文本
样 在后 面的 阅读 练习 中能 提醒 学生重视 这些 内容 。可 以引 导
生对文本 内容的理解很 有帮助。如常用 的几种批注方式 : 眉批 , 就是 在文章题 目上进行 批注 ;旁批 ,就是在文 中词句的旁边 批 注; 尾批 , 就是在文段或 者文章 的结尾处进行批注说 明。除此之 外 还有注释 , 就是对文本 中的字 、 词、 概念等 进行注释 。通过批 注式阅读 , 能帮 助学生 养成认 真 阅读 的好 习惯 , 还能 帮助学 生
性情 , 提升 品位 , 使读者的灵魂得以升华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 的重 中之重 , 通过 阅读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 新课标 ” 要求教师创新 教学方式 , 大力提倡个性 化阅读 , 要求学生针对不
念图式的前 提下 , 通过打破和重新组合 , 形 成新的图式。使学生 在接触文本进行 阅读时 , 能在 自己原来 的认识基础上 , 通过大脑
实现学生 的个性化 阅读 , 培养学生 的阅 文章 中“ 卧” 的含 义 , 体会作者用 词 的贴切 , 并感 受到作 者笔下 导学生 阅读不 同的文本 , 济南 冬天的可爱。 读能力 , 达到提高初 中语文 阅读教学效率的 目的。
2 0 1 3年 第 7期 ・ 5 ・
初 中语文个性化 阅读教 学初探
江苏省盐城市龙 冈初级 中学 高国龙
阅读是语文学习 的前提 , 也是语文学习 的灵魂之所在 , 是读 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 ,能让读者 陶冶 三、 通 过创新来 实现个性化阅读教 学 初 中语文“ 新课标 ” 大力提倡个性 化阅读教学 , 这就要求教 师改变原来 的阅读教学模式 , 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 阅读 , 在重视概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初探-精品文档
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初探如何使用旁批上好自读课文呢?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教学的初衷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自读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如何利用旁批对自读课文进行有效教学方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使用旁批进行教学设计,培养语文能力部编本教材遵循当前课改要求和方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读课文这些旁批不仅启发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能为老师阅读教学设计提供思路。
教学自读课文,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用笔圈画出文中生字词,查字典,注音释义;然后让学生读旁批,引导学生归纳课文旁批的分类,如在上《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教材是从篇章结构、语言和作者的看法等方面旁批的。
明确了旁批的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旁批内容去思考,并试着仿照写旁批。
以《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为例,学生看到文章开头处的旁批“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副脸庞”,就会思考:这副脸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特写镜头呢?围绕这个疑问,笔者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其他肖像描写的地方,然后学生很自然地在旁边写上批注。
不少的学生根据旁批“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的提示,就会在文中的其他地方寻找比喻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以教材中的旁批作为例子,学生就有了方向,自然就能把一堂课里学到的作批注的方法运用到其它课文中去。
二、使用旁批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笔者在上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旁批的内容设置更注重单元之间知识、能力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自读课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这一特点有效地运用起来。
在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学生掌握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散文诗二首》的旁批“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旁批中的这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运用第一单元学过的拟人和比喻手法来理解诗歌,进而感知诗歌的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
初中语文课本引言初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语文课本,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初中语文课本的特点、优势和学习方法,并提供一些辅助学习资源。
一、初中语文课本的特点初中语文课本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初中语文课本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阅读材料等。
它们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文体,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
2.清晰结构:课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知识点和难度级别进行组织。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知识。
3.引人入胜: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精选自中国和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
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初中语文课本的优势初中语文课本具有以下优势:1.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初中语文课本中涵盖了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形式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选材广泛,既有经典之作,也有当代优秀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高度适应性: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和难度适应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它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组织知识点,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3.综合性学习资源:初中语文课本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是一本综合性学习资源。
课本中包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例题,同时也提供了扩展阅读的材料、课外读书推荐等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语文课本时,可以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的主旨、结构、情感等要素。
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做笔记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2.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其中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文学鉴赏:学习初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进行文学鉴赏,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意义等方面,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初探
负高效” 目的。 比如 , 的 在练 习中编各种形式 的选择 题、 填空题 、 判断题等 , 由软件来 判 断学 生解答 的正 确与否 , 根据 练习的情况 , 给予必 要表扬鼓励或重复 练习等 , 使学生对 练习产生新奇感 , 高人机互动 的 提
效率 。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 课堂 的应 用 , 是数 学教 学改 革走向信息化的重 要步骤 。 由于 其视 听结合 、 手眼
生 的参 与度 , 更好地 体现 了“ 以人 为本 ” 的新 课程 理 念 。只要大 家 共 同为之 去 努力 、 去开 发 、 研 究 的 去 话, 数学教学信息化 的步伐将会更 大 、 更快 。
功能 , 编题 能力 非常强大 , 效果也很好好 。它能化被 动为主动 , 化抽象 为具体 , 过带 娱乐 性 的练习 , 通 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 轻松巩 固 已学 知识 , 真正做 到“ 减
课堂 教学实 践 和加 快新 型人 才 培养 这 一主 题展 开
教材 中包 含的未知 因素 , 过 “ 、 、 、 探 ” 通 学 思 疑 问、 等 多种方式 , 去挖掘 自己的内在 潜力 , 既获 得新 知 , 又
增 长能力 。 二、 探究式教学 的基本模 式
的。探究 的重点放 在两大 问题上 , 即一要 探究 教师 作为教学 的组织者 和指 导者应 该怎 么“ ” 二 要探 教 ,
人思想敏锐 , 能够探 求更 深一层次 的内涵 , 有的人却
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呢?这 当然与他平 时的知识积累 有关 , 更重要 的是他 知道 怎么思考问题 , 懂得 如何 自 己给 自己提问题 。人 只有在探 究 的过程 中, 自己 给 提出问题 , 解决 问题 , 的思 想才 能够 不断 的深入 。 他 而我们的学习又怎能 只靠 老师提 出问题 , 思考 答 来 案呢?也 就是 说 , 出问题 往往要 比解 决 问题要 难 提 得多。语 文课 采用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提 出 自己 感兴趣 的问题 开始 , 培养学 生从有 意识 地提 出 问题 到形 成无 意识 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
部编本初中语文
部编本初中语文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以下是该教材的特点和亮点:
1. 编写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选文标准:选文注重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同时兼顾时代性,适量收录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作品。
3. 单元结构: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也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栏目设计:设有“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综合性学习:增设“综合性学习”栏目,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6. 助学系统:采用全新的助学系统,包括“注释”“旁批”“阅读提
示”“名著导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拓宽阅读视野。
7. 插图设计:注重插图的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素养。
总的来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初中语文教材研读方法初探
阅 读 理 解 《 文课 程 标 准 》 了解教 材 编 写 意 图及 编 排 体 例 , 语 , 要 结 合 语 文课 程 标 准在 该 学段 的 总体 目标 来确 定每 节课 的 教 学 目标 : 学会 用 学 生 的 眼 光 去 认 知 、 工 和 处 理 教 材 。 要 加
值取 向. 多年 的 学 习 . 生 一 定会 受到 很 好 熏 陶 。然 而 , 多 学 许
论 知 识 的 系统 性 、 整性 和连 续性 , 完 在教 学 中做 到 化 简 为 易 ,
灵 活施 教
应 付 考试 . 不 重视 教 材 本 身给 学 生 所 带 来 的 美好 感 受和 深
层 体 验 。 衍 学 生 解 读 文 本 的 多元 化 和 个性 化 , 调 答 案 的 敷 强 得 分 点 。 随 着进 一 步 地 学 习语 文 , 生也 不 再是 披 情 入 文 , 学 而 是 带 着考 题 入 文 , 文 学 习仅 剩 的 一 点点 美感 也 被 剥 离 。 语 其 实 . 章 在 入 选 教 材 之 前 , 为 阅读 客 体 存 在 时都 具 文 作 有 原 生价 值 , 就 是 “ 息传 播 价 值 ” 也 信 。但 当 文章 选 入教 材 后 便 有 了 一种 新 的价 值 — — 教 学 价 值 。 而 教 学 价 值 较 原 生价
主 线 编排 . 而语 文课 程 的 基 本 特 点是 工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单 元提 示 里 面 . 明确 的 告 诉 了我 们 这 个单 元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习 目
的 。 重要 培 养 学 生 哪 些 方 面 的语 文 素 养 。 着 需认 真 研 读 并 落
实到 课 堂教 学 当中 。 4关 注 文 前提 示和 文 后 练 习设 计 , 的放 矢 。人 教 版 初 . 有
初中语文课堂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利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初探摘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精美的文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从教材中收录的文章质量和数量来看,都能够满足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要求了,重点是教师利用教材资源的方式。
本文就从有效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方式出发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材;写作;写作素材中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范文质量上乘,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色,几乎都汲取了古今中外文章的精华。
这样的文章对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的内容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就近取材用于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范文使学生渐渐积累写作素材,还不担心语文语感被破坏。
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现成的语文教材资源,从文本中寻觅写作源头,成就一种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语文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写作的问题(一)学生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众所周知,审美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感知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作文创作是美的载体,其可以传递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美,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力求在审美感的参与下,在作文中体现美的因素,把美与写作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筛选素材困难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优质的范文非常多,教师在进行筛选时就遇到了困难,尽管教师会按照自己的欣赏角度选择一些适合作为学生写作素材的范文,并且也会尽量选择学生需要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会遇到不知道哪一种素材会在写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价值。
(三)学生缺少写作灵感写作是需要一定的灵感的,就作文的分类来看,每一种作文类型对文字的表达方式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没有写作灵感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选材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对于某一种值得利用的写作素材,一些学生即便是脑子里有了无数种写法,但是却不能够熟练运用写作方法完成整篇文章。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初探
课程研究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初探■孙亚琦摘要:开展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在初中教材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中感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读整本书”的教学任务,着重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切实深刻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整体、开放、有深度地学习与思考。
关键词:统编教材;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教材于2019年正式用于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相较以前更加重视名著阅读,调整了名著导读在书中的位置,并结合名著的题材和特点提供相应的阅读方法,用“专题探究”活动明确阅读方向。
“整本书阅读”也成为这一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为此探讨一下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地阅读整本书。
一、为什么读?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片段化进行阅读,没有耐心和毅力坚持阅读有难度的长篇名著,关注点仅仅放在故事情节和精彩的片段上,而忽略了整本书的前勾后连、上乘下转,以及作者在情节中传递的思想价值和语言的艺术性。
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不利于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归纳和自我总结能力。
这就需要老师转变教学思路,艺术化地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立足于整本书的“悦”读,有效培养学生的“学、思、辨”的能力。
利用整本书阅读方法阅读名著,以此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思维体系的架构,培养对文章阅读的整体感悟与把握。
二、读什么?(一)想“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对于语文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会有极大地帮助,对于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解决有巨大帮助。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读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教师可从阅读的计划、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阅读后的交流与反馈等环节进行相应的研究,提出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技能。
(二)看“统编教材的阅读体系”统编教材的阅读知识体系设计思路体现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初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初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形成的精华,包含了许多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
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家国情怀。
本着以“文化育人”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内容初中生身心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特点是喜欢模仿和好奇心强,对外界知识和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因此,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内容加以选择,要避免过于深奥、晦涩难懂的内容,要尽量选取更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生活乃至内心的内容,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与感悟。
二、注重在教材中延续与传承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时,需要注重在教材中延续与传承,这样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而不是独立的文化课。
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觉,能够准确捕捉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深入领会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注重与现代语文的对接传统文化虽然珍贵,但它过于古老,与现代社会、现代语文也存在一定的隔绝。
因此,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时,需要注重与现代语文的对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语文能力的提升。
通过将传统古典文化与现代语言形式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领悟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同时使学生在现代语文的学习中有所提升。
四、强调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交流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教育也要引导学生有更深入的文化自觉,帮助学生在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去进行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只有在自我文化的认知与清晰的文化自觉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从而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初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初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融入原则的确定与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首先需要确定和明确。
融入原则应当体现文化的传承性、代表性和现代性。
融入的内容应当具有传承性,即所选取的传统文化内容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融入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具有现代性,即应当结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需求,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融入教学,使之更合符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
融入原则的确定与保障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更需要在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保障。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时在培训和考核上,也需要一定的考核和推动机制。
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包括建设文化教育资源库、购置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器材和图书等,以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融入原则的选择与优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融入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选择与优先。
在选择融入的内容时,需要考虑内容的代表性、具体性和实用性,以及内容与学科的内在关联性。
具体来说,应当选择与中学阶段学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文化内容,如《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经典,同时进行与中学阶段学生学科学习的内在衔接,构建出以内容为主体、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训练。
在优先融入的内容上更要与学科内容贯通,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尤其要考虑融入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能够从文化融入中得到增益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在“ 教 材编写建议 ” 部分指 出 , “ 教材应符合学生的
身心发展特点 , 适应 学生的认 知水平 , 密切联 系学生 的经验世界
苏教版语 文教 材选取 了一定数量 的外 国文学作 品,在数量 上约为 2 0多篇 , 约占现代文课文 的五分之一 。 从国别上看 , 地域也相当广泛 。有西方文学 的传 统名 篇 , 如
初 中语文教材选 文特色初探 初
江 苏省 南通 市 通 州 区育 才 中学 蒋
义务 教育语 文课程 标准 ( 2 0 1 1 版) 在 课程 目标 与内容 中指
出, 第 四学段 ( 7 — 9年级 ) 的学段 目标与 内容有如下几部分 : 1 、 识 的 “ 教 材编写建议 ”部分也 紧紧围绕这五个 目标与 内容 。结合
和想象世界 。” 苏教 版初 中语文教材在选文 的难易上基本适度 , 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 。
在选文 的长度上 ,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相对短小 , 并不会 出现因容量太大造成的阅读障碍。 在选文的内容上 比较贴 近学生 的心理年龄 ,如七年级上第 二 单元的《 幼时记趣》 ( 沈复 ) , 描 写童年趣事 , 虽是一篇 文言文 , 但 由于适应 学生 的认 知水平 , 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 , 并无 阅读 障
说) 。
慧
这些外 国文学作品 , 向学生展示 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 让 开阔视野 , 开 阔胸襟 , 激发兴趣。 二、 各种类别配 比适 当 课 程标 准在 “ 教材编写建议” 部分指 出, “ 教材选文要 ……题
字与写字 2 、 阅读 3 、 写作 4 、 口语交际 5 、 综合性学 习。课程标准 学生在不 同类 型的作品 中感受 到不同 的文化 、 语言特色 、 风格 , “ 教材编写建议 ” , 我对 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试验 教科 书 7 - 9年级
苏教版初 中语文教材选人文言文 3 0多篇 , 与现代 文学作 品
了三五斗》 ( 叶圣 陶) 《 绿》 ( 朱 自清 ) ,九年级下 《 藤 野先生》 ( 鲁
迅) 。这些传统名篇 内涵丰富 , 在精神上滋养 了几代人 , “ 注重继 承 与弘扬 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 教材编写建议 ) , 同时 在语言形式上为学生提供 了典范的 白话文作品。
( 鲁迅 ) 《 春》 ( 朱自 清) 《 济南的冬天》 ( 老舍 ) , 七年级下 的《 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 鲁迅 ) , 八年级上《 背影 》 ( 朱 自清 ) , 八 年级 下《 白 杨 礼赞 》 ( 茅盾 ) 《 孔 乙己》 ( 鲁迅 ) , 九年级上 《 故 乡》 ( 鲁迅 ) 《 多收
2 . 中外现代文的配置
苏教版初 中语文教材选人 外国文学作 品约 3 0 篇, 约 占所有 现代文学作品的 四分之一。 这样 的配置 , 让学生在把握本国文学 的基础上 , 从 不同地域 、 不 同风格 、 不 同体 裁最大限度地 了解世 界文学 , 这对 于学生提高文学 的视野和素养是大有益处 的。 3 . 文言文与现代 文的配置
年级下 的 《 一厘米》 ( 毕 淑敏 ) 《 生命 与和平相爱 》 ( 铁凝 ) 《 台阶》
( 李森 祥 ) 。这些作 品在 内容上 和语 言上都能扣 紧时代 , 贴近生 的一部分 。
三、 难 易 适 度
活, 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 , 显示了教材 的进步 。
3 . 文 化 多 元 性
1 . 典范性
篇。 选人小说约 3 0篇 , 选人 戏剧 4篇 。由此分析 , 可 以说各种文
学样式都有选人 ,诗歌多为背诵欣赏 ,散文 和小说是 阅读的重 苏教版语文教材 在在 内容上 , , 选 人了冰心 、 巴金 、 鲁迅 、 朱 点 , 戏剧在九年级有 涉及 , 但 是数量不多 , 便于学生初 步了解和 自清 、 老舍 、 茅盾 、 叶圣陶等名家的经典作品 , 如七年级上《 社戏 》 感知 。这一配置除 了戏剧的数量偏 少之外 , 基本是恰 当的。
从 文学样式 的角度来观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古代 诗 词为 2 5首 , 多分 布在 “ 诵读欣 赏” 板块 。选人 现代散文 约 4 O
是选文从未 改变的标 准 。在语 文教学 中, “ 文质 兼美 ” 的 内涵一 诗词为 6 7首 , 这些 内容分布在 “ 诵读欣赏 ” 和“ 专题” 板块 。现代 般指在文章形式 上要 求语言规范 、 措辞优美 ; 在 文章 的思想上 , 要求积极 、 内容健康 、 情感 丰富。
2 . 时代性
的 比例约为 1 : 4 , 这 与课程标 准“ 教材编写建议” 部分“ 教材要注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人 了许多新鲜的富有时代气 息 ,贴近学 重 继承与弘扬 中华 民族优 秀文化 ” 相契合 , 适 当的文言文比例既
生生活 的作 品。 如七年级上 的《 十三岁的际遇》 ( 田晓菲 ) 《 伟人 细 保证 了语言 的传承 , 更保证了文化 的传 承。 课程标 准在前言部分 胞》 ( 秦文君 ) , 七 年级下的《 我们家 的男子 汉》 ( 王安 忆 ) , 八年级 指 出, “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和信息 载体 ,是人类 上 的《 明天不封 阳台》 ( 杜卫东 ) , 八年级下 的《 散步》 ( 莫怀戚 ) , 九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可以说 , 语言的传承也是中华 文化传承
语 文教 材进行 了一次梳理 , 对教来自材的选人标准 提出一点 自己的
看法 。
一
材、 体裁 、 风格丰富多样 , 各种类别配置适 当。 ” 对此 , 我从 文学样
文 质 兼 美
、
式、 中外现代文 、 文言文 和现代文 的配置进行 了一些分析 。
1 . 文学 样 式 的配 置
课程标准在“ 教 材编写建议 ” 部分指出 , “ 教材选文要文质兼 美 。” 应该说 , 无论是苏教版还 是人教版 的教材 , “ 文质兼 美”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