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_张惠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接第 28 页)
astatin inflamma tio n/C RP ev aluatio n(P RI N CE):a r ando mize n trial a nd co hor t study [ J] .JA M A , 2001 , 286 :64 -70 . [ 14] Libby P , Ge ng Y J , A ikaw a M ,e t al .M a crophag es and ather oscle rotic plaqne stability [ J] .Curr O pin L ipido l , 1996 ,7(5):330 -335 . [ 15] 季 彦 , 戚文航 , 高平进 , 等 .辛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 沼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1 表达的影响[ J] .
— 29 —
2期
河 北 职 工医 学 院 学报
20 卷
压个体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尤以总体脂 增多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
6 多巴胺受体
目前已知至少有 5 种多巴胺受体 (D 1 -D 5 受体)参与 血压调解 , D 1 类受体(包括 D 1 、D 5)兴奋腺苷酸环化酶 D 2 类受体(D 2D 3D 4)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多巴胺 D 2 受 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参与血压调节 :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 多巴胺主要通 过多巴胺受体 D 2 参 与中枢压力感受器反 射 调节血压 。②神经末端突触前膜存在多巴胺受体 D 2 , 交感 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缩血管反应和心率增快 , 通 过负反馈兴 奋突触前 膜 D D2R 影响去 甲肾上 腺素释 放 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 , 从而调节血管张力和心率的改变 。 ③肾近端小管存在的多巴胺受体 D 2 可能和多巴胺受体 D 1 协同作用调节 N a +-K +-A T P 酶的活性 , 从 而调节尿钠 的体液平衡 。 ④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之间存在多巴胺受 体 D 2 , 多巴胺通过 D D 2R 调节醛 固酮合成 途径调节水 电 解质平衡 。在 高血压病患者中多巴胺受体 D 2 功能呈异 常 增多状态 。人类多巴胺受体 D 2 基因位于染色体 11q 22_23 上 , 多巴胺受体 D 2 基因 T aqI 哪位点多态性与多巴 胺受体 D 2 功能有关 , 影响血压的变化 , 其中 A 2 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 压病的危险因子 ,与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升高有关 。
in hum an caro tid plaques[ J] .Circulation , 2001 , 103 : 926 -933 . [பைடு நூலகம்17] T r emoli E .V astatins inhibit tissue fac tor in cultured human mac rophag es[ J] .A r ter io scler T rh romb V asc Bio l , 1997 ,17 :265 -272 . [ 18] N otaba rto lo A , Da vi G ,A ve rna M ,et al .Inhibition
4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
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合成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 血管张力发挥重要的局部调节作用 , 从而影响外周阻力和 血压 。内皮细胞至少产生 3 种舒血管物质即内皮源性舒张 因子 (ED RF )包括一氧化氮 , 内皮源性起极化因子和前列 环素 ;还可以 产生多 种缩血管 物质 即内皮 源性 收缩因 子 (EDC F)包括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 Ⅱ 、血栓素 A 2 前列腺素 H 2 和超氧阴离子 。内皮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异常 , ED RF 合 成障碍及 ED CF 合成增加可导致 ED RF /ED CF 平衡失调 , 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 表现为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 减弱或收缩功能增强 , 以致外周阻力增加 , 血压升高 。其中 以一氧化氮和内源性内皮素最为重要 , 研究发现内皮型一 氧化氮合酶基因 894G ※T 多态 性属原发 性高血压的 独立 危险因素 。
7 同型半脱氨酸(HCy)
血浆 Hcy 水平与盐有密切关系 ,试验表明 Da ll 盐敏感 型高血压大鼠血浆 Hey 水平明显高于盐抵抗的 Dall 大鼠 , Hcy 水平升高将会损坏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作用 , 限制一 氧化氮的生物利用 , 增加氧化应激 ,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 , 改变血管壁弹 ,使血压升高 。
另外 , 高血压的发生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精神因 素 、吸烟 、大量饮酒 、低钾等 。
随着高血压病因及相关基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可以更 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推动高血压病的基因治疗和基因转录 调控药物的开发 。从而对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起 到积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 1] 王佐广 , 温绍君 , 吴兆苏 .高血压的分子遗传机制初探 [ J] .中华内科杂志 , 2001 , 40 :420 -421 .
5 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被列入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 关的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 。胰岛素抵抗主要通过肾小管 对钠的重吸收增加 , 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内 N a 、C a 离子的 转运 、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刺激血管壁增生肥厚等途径引起 血压升高 。研究发现 , 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是体脂 、血脂等 诸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 总体脂增加 , 高 T G 是导致高血
2 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RAAS)
RAA S 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血管紧张素 II 通过其效应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 , 外围 血管阻力增加 ,并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 使 水钠湘留 , 继而引起血容量增加 ;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突 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以上作用均可 使血压升高 , 使参与高血压发病并使之持续的重要机制 。 其中参与高血压形成的限速度酶基因基本定位 , 如血管紧 张素原基因 ,位于人染色体的 1q 42_43 ,其 T 174M 和 M 235T 直接与高血压有关 , 而 235T 的多态性更为重要 ;血管紧张 素转换酶基因位于 17q 23 , 具有插入缺乏多态性 ;血管紧张 素 Ⅱ Ⅰ型受体基因 A 1166C 多态性是高血压的 独立危险因 素 ;醛固酮合酶 C YP 11B2 基因位于 8q 243 , 其 334C/T 多态 性也与高血压产关 。
o f thro mbox ane bio sy nthesis and pla te let f unc tio n by sim vasta tin in ty pe II a hy pe rcholesle rolemia[ J] .A t_ her oscle r T hrom b V a sc Bio l , 1995 ,15 :247 -251 . [ 19] A o ki J , A oki A ,K aw ano K ,e t al .P la tele t -de pe nde_ nt throm bin ge ne ra tio n in patients with hy pe rlipide_ mia[ J] .J A m Co ll Cardiol ,1997 , 30 :91 -96 .
[ 6] 李艳芳 ,胡亦新 .依纳普利和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 鼠同 型半胱氨酸及一氧 化氮水平的影响[ J] .中国循环 杂志 , 2002 ,19 :347 -349 .
[ 7] 张政祥 ,李红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测 定及意义[ J] .中国循环杂志 , 2002 ,17 :96 -98 .
[ 4] 包玉倩 ,贾伟平 .中国人高血压个体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因素[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2 ,30 :483 -486 .
[ 5] 哈黛文 , 袁公贤 .多巴胺受体 D 2 基因 T aqI 位点多态 性 与 高血 压病 的 关系 [ J] .临 床内 科 杂志 , 2002 , 19 : 347 -349 .
第 20 卷 第 2 期 2003 年 6 月
河 北职 工 医学 院 学报
Jo urnal o f Hebei Medical College f o r Cont inuing Educatio n
V ol .20 ,N o .2 Jun .2003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张惠艳
(衡水市第四医院 , 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2 ,30(8):500 -503 . [ 16] M ilit a C ,G unilla N F ,P r edima n K , et al .P r ava sta tin
tr eatme nt inc rease collag e co ntent and decre ase lipid conte nt ,inflamma tio n metallo pro tase ,a nd cell deat h
8 瘦素
研究发现 , 瘦素不仅与肥胖密切相关 , 也与血脂 、胰岛
素抵抗 、2 型糖尿病 、高血压和冠心病有一定的关系 。瘦素 可直接抑制 T G 的形成和促进游离脂肪酸的氧化 , 也可通 过抑制胰岛素的作用而影响脂肪的合成和分解 , 张政祥等 研究显示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可 能与瘦素 能使交感神 经兴奋 性增高 , 激活 RA AS 系 统有 关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容量增多 , 血压升高 。另外 ,细胞内钠浓度升高 ,钠钙交换 增强 ,能离子浓度升高 , 外周阻力增加进一步升高血压 。近 来临床试验发现 , M g 2+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 , M g 2 +的细 胞内外转运是钠依赖性镁转运过程 , 是一种非 N a +-K +泵 和非 C a 2+-N a +泵的新型离子转运系统 。M g 2+通过调节细 胞内肌浆网而对 Ca 2 +的结合和释放效率产生影响 , 以及与 膜结合点的竞争性结合来调节细胞内 Ca 2+水平 。当 M g 2+ 摄入不足 , 细胞内 Ca 2 +浓度增加 , 发生钙超载 , 可使心肌收 缩力及血管壁张力增加 ,血压升高 。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细胞内 N a +高而 M g 2+低 , 而 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病 患者中细胞内高 N a +低 M g 2+尤为 明显 。同时钠镁外流最 大速率 , 钠依赖性镁外流最大速率明显升高增快 , 急性期比 慢性期升高快 。
3 钠 、镁与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与盐摄入量呈正相关 , 特别与盐敏感者 的相关更密切 。盐敏感者于高盐饮食或静脉盐水负荷后有 细胞膜 N a +转运异常 , 可能因为先天性基因异常导致钠泵 数目减少或活性降低 , 细胞内钠浓度升高 , 造成水钠滋留 ,
收稿日期 :2002 -12 -16 作者简介 :张惠艳(1972 -), 女 ,河北安平人 ,医师 .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还不十分明确 , 大多认为是与多 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 。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 影响 。其中遗传因素大约起 20 %-40 %的作用 。
1 遗传学说
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倾向 , 高血压患者亲属患 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 ,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多 , 提示有其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主化异常 。据《健康报》报 道 , 我国通过对上海地区 946 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 1500 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分型和连锁分析 , 发现在人类二 号染色体 2q 14 -q 23 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 。
中图分类号 :R544 .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692(2003)02 -0029 -02
高血压 是当今世界范围内 罹患人群最大的疾 病之一 , 且 与心脑 血管疾 病呈亘 接相关 , 极大的 危害着 人类的 健 康 。近年来 。针对高血压病因学研究和其发病机制的研究 已达到分于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 。
[ 2] 袁 林 , 李 培 .原发性高血压及脑卒中红细胞 N a +/ M g 2+交换率与胰岛素抵抗和类洋地黄相关性研究[ J] . 中国循环杂志 , 2002 , 17 :105 -108 .
[ 3] 段留法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与高血压[ J] .国外医学内 科学分册 , 2001 , 29 :11 -1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