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3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密度教案.docx
新课知识点总结
2)密度既然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密度。(可利用这一点来区别物质)
3)物质的密度值跟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4)一般情况下,一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密度的改变。
板书
1、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
上,可以测得:铜块的质量比铁块o
当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都
不相同,其质量排序大小为:铜〈铁〈铝
大量实验表明: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等。
事先通过天平测量出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请求出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铜、铁、铝的质量。
教师当堂做实验,个别同学上去辅助教师做实验,回答左边问题
学生学习新知识
事先测出表中所示质量和体积,让学生一起计算单位体积的质量
从以上的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归纳总结出密度的定量表达式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的问
探究物质体积相同,质量是否也会一致。
引入新知识: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
通过体验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我们得到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虽然相同,但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下边明确的给出密度的定量表示。
二、密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
【定义式】质量/体积=密度(m/v=p)
【单位】千克/立方米或是克/立方厘米
为了比较哪个单位的大小,得到如下单位换算。
统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的理解
课堂小结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4.3物质的密度(2)教案
演练场:1.某人买得一尊“金佛”,测得它的质量为4450克,体积为500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若不是,可能是什么材料做的?
2.求物体的质量。
例2.一个实心铜像,密度是8.9克/厘米3,体积是10米3,则这个铜像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
演练场:(1)P138课后练习第1题。
延伸:在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中,哪些物质的密度比水大(或小)?如何判断?
一般物质固态的密度要大于其液态的密度,但水却恰恰相反,它在4℃时密度最大。冬季气温下降时,湖里靠近水面的湖水总是先结冰,只要湖水不是很浅,湖底的水仍保持在4℃左右而不会结成冰。因此,水中的鱼虾能够生存。
思考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因为水结冰后膨胀引起的?
装满水的玻璃瓶(如啤酒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被胀破。
(2)某工地需用密度为1.4 ×103千克/米3的砂子50米3,若用一辆载重量为5吨的汽车运载,至少需运载几趟?
3.求物体的体积。
例3.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近,试估计你的身体的体积?
分析:
思考:在质量一定时,物质的密度越大,它的体积就________。
学以致用:书本读图,养乐多放冰箱里变大。
原因:水结成冰后,密度减小,体积变大
《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教案
时 间
月 日
执教人
集体研讨
辅备人
课 题
物质的密度(2)
教学目标
1.能写出密度的定义式,及其变形公式
2.熟练书写密度单位及其换算
3.能应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1.能写出密度的定义式,及其变形公式
3.能应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3.能应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浙教版初中物理
浙教版初中物理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余杭区仓前中学:沈新颖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能利用刻度尺、量筒、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巩固对测量工具的使用。
(2)能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建构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单位,并理解单位所表示的意义。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体体积质量等数据的测量,让学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建构起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2.难点:密度概念建构及密度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课教师呈现两块相同体积并用白纸包裹的物体(铁块和木块),让学生进行辨别,学生通过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分辨出铁块和木块。
由此,学生得到结论:铁比木头重。
教师在学生结论基础上再来比较粗木段和小铁块的质量,发现木头比铁重,从而形成结论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活动:测量物质的密度1.分小组分别测量橡皮(大、中、小)、木块、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测量工具:天平、刻度尺、量筒等。
3.组内合作,深入探究(质量与体积数据运算整理),发现规律: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4.教师Array收集各组学生分析的数据(质量除以体积的比值),并做好整理记录,将各组学生分析数据投影展示:5.学生根据各组数据,得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板书)6.引出密度科学量,学生归纳整理得到密度的定义式。
7.密度单位:千克/米 3 、克/厘米3,师生共同完成密度单位的转换: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8.说说物质密度表示的含义:以学生测量的密度数据分析。
4.3物质的密度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作业批改、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学生学习档案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概念,掌握密度测量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3. 课后拓展应用
-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有关密度计算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积极发言、倾听他人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等,可以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能力和进步。
3. 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是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测试学生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和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通过随堂测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科学探究的内在动机。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四章 物质的密度(教师版)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 1.密度①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 密度 。
② 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跟该物质的 位置 、 状态 、 形状 无关。
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只要温度(及压强等)不变,其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但要注意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③计算公式:体积质量密度=Vm =ρ(ρ与m 、V 无关),可变形为V m ρ=和公式中ρ表示 密度 ,m 表示质量 ,V 表示 体积 。
对公式的理解 :①同种物质ρ一定,m 与V 成正比。
即: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 大 。
②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 小 (或密度越小,体积越 大 )。
③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 大 (密度越大,质量也越 大 )。
④密度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 千克/米3, 单位换算:1×103千克/米3=1克/厘米3 1×103kg/m 3=1g/cm 32.密度表常见物质的密度表(单位:千克/米3)(除专门标注外,在0℃、标准大气压下)①密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②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③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④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当固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体积将增大1000倍左右;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间的大很多。
⑤水银虽然是液体,但比一般的固体的密度都大。
3.密度知识的应用①比较密度法:用质量比体积可以得到该球的平均密度是1.08g/cm3,因为1.08kg/cm3<2.7g/cm3,判定该铝球是空心的。
②比较质量法:假定铝球是实心的,计算铝球质量是1350g,因为1350g>540g ,判定该铝球是空心的。
③比较体积法:质量是540g的实心铝球计算体积应是200cm3,因为200cm3<500cm3,判定该铝球是空心的。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同样是金属,有的能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入水底呢?”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头、橡皮、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密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知识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计算方法。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船舶设计、石油开采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密度计算和应用的问题,要求步骤清晰、计算准确。
2.观察记录: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件物品,测量并记录其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观察这件物品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尝试解释原因。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饮料、液体肥皂等),设计实验测量其密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内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4.3 物质的密度(3)教案
2.把测定液体密度要进行的步骤序号按实验的合理顺序排列起来,并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
A.求出液体的质量,计算液体的密度;
B.测定玻璃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C.测定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玻璃杯的质量;
E.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F.将液体倒入玻璃杯中。
⑶把拴有细线的小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填入表中;
⑷计算小石块的密度ρ石。
讨论:在实验中,假如先测石块的体积后测质量,且每个步骤操作都正确,那么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
三、实验二:测量水的密度
讨论:
方法一:
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读出体积为V
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1
测出烧杯加入水后总质量为m2
方法二:
空烧杯质量为m1
加入水后总质量为m2
将烧杯内水全部倒入量筒,测出水的体积为V
计算水的密度
方法三:
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⑵将一部分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
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m2;
⑷计算水密度的表达式:
讨论:如果要测量一个不规则小木块的密度,
2013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和和班主任工作其中还担任过化学教学工作2016年9月开始接管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物质的密度》(第三课时)教案
时间
月日
执教人
集体研讨
辅备人
课题
物质的密度(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2.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物质的密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物质的密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含义、单位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2学情分析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内容、顺序建立密度的概念。
3重点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特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自学反馈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规定好自学任务和限定时间,完成上一节课布置的预习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已掌握情况
2【讲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三个体积相同的不同金属块圆柱体,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学生探究:取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观察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再演示:把相同体积铁和放水的烧杯放在调好平衡的天平上,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3节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3节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浙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公式、意义、单位及换算。
3.能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2.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学习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水的密度第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物质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计算。
难点:密度的概念、计算。
教学器材准备: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烧杯,水,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的密度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课的哪一个环节?生:做实验!师:今天我们就从做实验开始!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
问题1:不同体积的水,质量相等吗?活动一:用量筒量出不同体积的水,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
体积(毫升)质量(克)质量/体积(克/厘米3)1 102 203 30师:水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生:水的体积越大,水的质量也越大。
师:算出不同体积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发现?生:不同质量和体积的水,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师(引导总结):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问题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相等吗?活动2:在同体积的三块金属中,判断出铜、铁、铝块。
师:对于金属我们并不陌生。
(出示)3块体积相同(10厘米3)的铜、铁、铝块,先让学生(看一看)用已有经验鉴别下,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生:根据颜色、磁铁来鉴别。
再让学生掂一掂。
生:轻重不同最后决定(测一测质量并算一算单位体积的质量)物质体积 (厘米3) 质量(克) 质量/体积 (克/厘米3)铜 10铁 10铝 10师(引导总结):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2.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也不同。
《物质的密度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密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观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3. 能够应用物质密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 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 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容积瓶测量物体的体积,然后计算密度。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密度的观点,如铁块和木块的密度比较。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3. 进修: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观点。
4. 实验:进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计算过程。
5. 总结:总结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导学反馈1.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2.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经验,加深对密度观点的理解。
3. 答疑:解答学生在进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知识。
五、拓展延伸1. 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比照,如水和油的密度比较。
2. 分析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探讨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设计实验验证密度和浮力的干系,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导学评判1. 考查学生对密度观点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 考察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评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观点,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希望学生们在进修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4.3 物质的密度(1)教案
《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教案
时 间
月 日
执教人
集体研讨
辅备人
课 题
物质的密度(1)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意义,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13.6g/cm3=_________kg/m3,
8.9×103kg/m3=________g/cm3。
三、了解不同物体的密度及其含义
阅读:P135表4-4 常见物质的密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⑴气体、固体、液体的密度大小有何差别?表中哪种物质密度最大,哪种最小?
⑵铁、水、水银的密度为多少?
⑶有没有密度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果把三个物质都遮住,看不到颜色呢?
二、通过活动和数据比较,引入密度概念
活动: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金属的质量。
发现:体积相同的这三种物质,质量是铜>铁>铝
比较铜、铁、铝三种金属10cm3的质量,进一步过渡到1cm3的三种金属的质量大小,从而引出“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这一概念。
推测:单位体积(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或1立方厘米)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同。
⑷比较冰与水的密度大小,有何发现?
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而气体的密度约是固体和液体的1/1000。
因此,当固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体积将增大1000倍左右。(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的大得多。)
注意:在自然界中,金不是密度最大的物质,氢气也不是密度最小的物质。
四、归纳与应用: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题目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课题 4.3物质的密度(3)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3节的内容,《物质的密度》共分3课时。
本课时是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测量物面的密理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
教师应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得出结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因此,在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
例如,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和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以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实验的原理,并在实验设计中,会选择实验器材,明白实验的步骤,能及时正确地将采集的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最后得出结果。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学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中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观念。
探究实践:通过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态度责任: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掌握实验步骤,进一步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规范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体积以及密度计算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量筒的使用方法:3、密度的公式与单位:根据密度公式,想一想如何测量物质密度?参考:根据密度公式,只要分别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就能求得密度。
导入新课讲实验设计:实验1、测量石块的密度1、实验原理:利用密度公式,先测、,后求;2、测量石块的质量,应使用的仪器是;测量石块体积,因为石块形状,所以可采用法;根据密度公式入手,师生共同设计测量密度的方法,提升授新课讨论交流:石块密度大于水,且又不易溶于水,故可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1)若要测量食盐等易溶于水的物体的体积,该怎么测量?[因为食盐不易溶于酒精(植物油等)特点,采用排酒精(或排油)法测量食盐的体积。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密度的科学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和方法:通过建构密度的概念的实验,总结得出密度的定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密度概念的建构学情分析:密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通过建构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分析数据,从而建立密度概念。
教学方法:小循环多反馈、实验课时安排:1质量与体积的比值(2)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3.定义式:ρ=m/V 变形式求质量m:m=ρV求体积V:V= m/ρ4.单位及换算:kg/m3;g/cm3 1 g/cm3=103 kg/m3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6.水的密度:ρ水=103kg/m3=1 g/cm3三.密度计算一.密度概念的建构实验课题: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体积不相同的铝块、铁块、铜块2.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得出金属块的体积,并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填入对应的表格中。
3.实验数据:请你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描点作出金属块的m—V 图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得出结论:(1)分析1.2(3.4/5,6)两组实验数据,结论是: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的;1.符号:________2.定义:(1)物体________的与________之比;(2)在数值上等于物体________的________。
3.公式:________变形式:________求质量m:________求体积V:________4.单位:(1)国际单位:________(2)常用单位:________换算关系:1 kg/m3=________g/cm3 1g/cm3= ________kg/m35.“水的密度为kg/m3”,其科学意义是________【练习一】1.对于密度公式ρ=m/V,理解正确的是()A.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B.密度ρ与物体的体积V成反比C.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都有关D.密度ρ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数值上等于质量m与体积V之比三.密度的简单计算密度公式:________变形式:________求质量m:________求体积V:________【练习二】请你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体会比值定义密度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知道密度公式。
3.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4.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密度的科学意义以及密度公式的掌握2.教会学生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天平,木块,铝块,橡皮块【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微视频,两个学生在放学路上捡到了一条金链子,另一个人走出来要和他们分享成果,分得了两位学生的一些钱。
2.【教师设疑】看了视频中的事件,谈谈你对它的看法?3.出示学习目标。
4.【观察与思考】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质量一样吗?教师天平演示,学生回答。
5.探究实验: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探究目的: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猜想和假设:。
3.实验步骤:(1)测:用天平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物块的质量 m,记入表格中。
(2)算:请计算出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记入表中。
(3)画:以体积为横轴,质量为纵轴,在方格图标中描点,画出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
(4)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4分组进行,.实验数据填入下表:5. 数据处理:利用描点法作出质量-体积图像,绘制在下图中。
6. 分析表格中数据和 m—V图象得出结论:_________。
7.自学指导默读课本密度相关知识,思考并识记:1.密度的定义是什么?2.密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密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常用单位是什么?二者的换算关系是什么?4.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记住水的密度,并理解科学意义。
独立完成学案自学检测部分,5min后比一比谁优秀!二、自学检测: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______与______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符号____表示。
2、密度的公式是__________3、从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科学量的方法。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
3.会查密度表。
4.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目标分析:本节是概念教学,科学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课标合理的避免了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用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再次“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科学量的方法。
”这种形象化的实验体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也将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课标”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浮力、压强等的必备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联系十分广泛。
鉴于以上认识,要在“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基础上,“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通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科学延伸。
“会查密度表”,既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能加深密度“物质属性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密度,还能解决孩子们生活中可能的疑惑,对于联系实际运用密度知识有所帮助。
“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密度及其变形公式的计算科学学习来说是一项基本功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代换和数学计算的问题,而是大量的实际问题必须借助密度公式才能得以解决,密度是质量、体积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正因为有了它的连接,许多问题才迎刃而解。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生师111的学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浙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三节《密度的测量》。
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密度在初中物理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教材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物质的质量等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接下去要学习的浮力等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也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有关密度的知识体系。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物理属性,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过程,体会比值定义的得到物理概念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通过实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重难点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初中科学教学指导意见,由于通过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到密度概念,既是本节课最主要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需掌握的初中科学非常重要的概念与定义方法,所以我将通过比值定义获得密度的概念与定义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物理属性确定为教学难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 教师辅导讲义 物质的密度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学内容一、专题检测×103千克/米3,读作,表示的意义是×103千克/米3= 克/厘米3。
×103千克,体积为400分米3,则该物质的密度为千克/米3,合克/厘米3,查密度表可知道,该物质可能是。
3.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为1:3,质量之比为2:1,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是。
如果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是5:4,质量之比为3:1,则甲、乙的体积之比是。
4、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5.将一瓶水倒掉一些后,对剩余部分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D.质量变小,密度变大6.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小的物体体积大B.密度大的物体含物质多.C一个物体放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密度也不同7. 如图所示,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竖直放置,乙倾斜放置,此时液面恰好相平,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无法判断答案:1、×103千克×103千克/米3;8.9;铜 3、 1:6 ; 5:124、不相同的;5、C6、D7、A二、知识梳理考点一:物质的密度1)实验基础: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用天平测质量(固体、液体)2)实验所得数据分析;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图线。
如: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利用水和酒精进行实究,测得如下数据:实验序号水酒精体积V(m3)质量m(g)体积V(m3)质量m(g)1 10 10 10 82 20 20 20 163 30 30 30 244 40 40 40 32请在方格纸中已经画出了酒精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请你在方格纸上再画出水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
3)实验结论:(1)水和酒精的质量分别跟它们的体积成正比(2)水和酒精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策略
●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
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三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
五教学设计
1 展示目标自学反馈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规定好自学任务和限定时间,学生结合学习手册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巡回指导,再纠错补漏。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再演示:把盛有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的烧杯放在调好平衡的天平上,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结合上节实验课的实验结论,让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
进而提出问题:同种物质而言,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而导入新课课题“密度”。
3.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学生利用分组实验器材,进行如下实验:
(1)用提供天平称出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5×2×1cm3,5×2×2 cm3)的体积和质量,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2)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4×2×1cm3,4×2×2 cm3)小铁块重做上述实验,把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再利用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直线运动的方法,即用路程与时间比值(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物理学上有必要引入一个物理量“密度”来表示这种特性。
4.着重应用,习题反馈。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 ,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
(如铜、铁、铝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物理属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
练习:
(1)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2)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为了强化密度概念的理解,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
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
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5.自主归纳,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
在知识归纳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手册中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
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六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课后WWW 2、3、4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