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中国建筑史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
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
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
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
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
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
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
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
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坛庙。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内坛呈圆形,外坛呈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40米。
内坛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8米,面积120000平方米。
天坛是古代皇家祭天仪式的场所,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
它占地约419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和祈谷坛等。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最大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重檐八角形的三层建筑,高35米。
檐下斗拱多达402个。
每层檐下都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非常华丽。
天坛一座充满了古代祭天仪式的园林。
这里也是一座祭祀性建筑物。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南四环中路与北京南二环路交汇处,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收之用,故名天坛。
1961年
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 —1 —。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简要介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
“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1]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地理位置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资料历史沿革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
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天坛的历史资料
天坛的历史资料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坛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总体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
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
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
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
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
天坛介绍100字左右
天坛介绍100字左右
天坛,又称天坛祭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
位于
北京市南城天坛公园内,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20年),占地约273
万平方米。
天坛整个建筑群以天地为轴,将“天”与“地”分别置于
建筑群的南北两端。
南端为圜丘,为祭天之所,又称皇穹宇;北端为
方丘,为祀地之所,又称神农祠。
天坛建筑形式宏伟、色彩鲜明,寓意深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
大代表。
天坛的建筑群主要由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神农祠四个部
分组成,其中以圜丘和皇穹宇最为著名。
圜丘建筑高大,外圈为三层
欉壳式石台,内圈为直径32.72米的圆形石基,约8米高,上面立有
青铜铸成的“天心石”,象征皇帝祭天的地方。
皇穹宇则为单檐六柱
三开间顶覆青色琉璃瓦的双梁式建筑,高38.2米,颇有气魄。
天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皇帝的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祈求风调雨顺,草木茂盛。
祭天仪式的精
细和严谨的程序,也让天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在祭天
期间,天坛也会举办传统的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天坛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现在天坛被当成公园对外开放,成为了北
京市民重要的休闲和游玩场所。
众多的游客到访天坛,欣赏其独特的
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的底蕴,也让它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之一。
怎样介绍北京天坛(一)
怎样介绍北京天坛(一)
北京天坛作为一重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千年文化底蕴可谓是让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要介绍
北京天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介绍天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收的重要场所。
其建筑风格典雅、气势恢宏,由三个主要建筑物组成——祈年殿、圜丘和皇穹宇,每个建筑物都有特定的寓意。
2.介绍天坛园林
除了建筑本身,天坛园林也是天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由多个园林景点组成,包括玉河畔、长春院、神厨、神槎和神路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3.介绍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其木构架构和彩绘装
饰大气磅礴、细致入微,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集大成者。
其中,进士门、宣德门、祈年门和东交道四条道路构成的“天坛组合体”是天坛
建筑的精华。
4.介绍天坛的文化活动
天坛是深受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举行丰富
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春节庙会、传统曲艺表演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
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读者对北京天坛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才能更好地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祈年之地,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天坛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天坛的历史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用于皇帝祭天祈祷丰收和国泰民安。
清朝时期,天坛逐渐成为了众多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并在此祈求上天的赐福。
天坛被誉为"天人合一之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二、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包括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和祭坛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祈年殿,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
祈年殿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殿顶呈圆形,象征着天,而殿底呈方形,象征着地。
这种特殊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深深的崇敬之情。
三、天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天坛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天坛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天坛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庙会、音乐会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文化享受。
总结:天坛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所展现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此外,天坛还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未来,天坛将继续扮演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角色,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博大精深。
中国建筑史-15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3(坛庙建筑)
一九至九九 十九至十八九 十九九至二七九
天心石
2
1
9
3
4
8
5 6
7
1
1
2
1
2
3
栏板:三层有栏板,与祈年殿手法不同,
上层:四面,每面18块,计:4×18=72 块 (每块栏板长1.309m);
中层:四面,每面27块,计:4×27= 108块 (每块栏板长1.454m);
下层:四面,每面45块,计:4×45= 180块 (每块栏板长1.222m);
廷内广植林木,以成肃穆、深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 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 (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 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 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 要的根基。
社稷坛占地23万M2,正门是戟门(祭祀 时门前列戟72杆) (今中山堂)和拜殿。 戟门五间,单檐歇山;拜殿五间,楠木
丹陛桥 成贞门
皇穹宇
西配殿
东配殿
琉璃门
皇 穹 宇 内 景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 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 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 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 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 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 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 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 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 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 佐。
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 佐。
黑,象征北方颛顼(zhuānxū),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 天的水神辅佐。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 圜丘撼人心魄的是它的神秘,古人 臆想中与天神接触所应具备的一切 气氛,圜丘台都具备了。它的建造 完全照应了古人“天圆地方”之说。 ☞神秘的圜丘
• 值得一提的是,人站在天心石上讲 话,声音嗡鸣,有很强的共鸣效果, 仿佛与天神交流,非常的玄妙,又 好似人在与自然在对话,“天人合 一”的境界由此达到。
• 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于 一炉,是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作。例子研 究年殿 的历史与建筑思想
• 祈年殿所展示的美学:祈年殿的外部 • 祈年殿体现的数学与力学:祈年殿的
内部
祈年殿历史与建筑思想
• 起初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后来明嘉靖 皇帝二十四年重建时,为符合“天圆地方” 思想,遂改建成上青,中黄,下绿(象征 天,地,谷的颜色)的三色琉璃瓦的三层 重檐圆形大殿,并更名为大享殿。至清时 改称为祈年殿,乾隆十六年修缮时,将三 层琉璃瓦檐一律改成青色,光绪十五年间 (公元1889)毁于雷火,现存建筑乃按原 样复建。☞
• 清乾隆年间,天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 建及修缮。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圜 丘,改建皇穹宇,改“大享殿”名为祈年 殿,并将大享殿三色瓦统一为青色,使得 天坛建筑象征寓意更加丰富。
• 十九年(1754年)天坛西门外垣之南建门 一座,称“圜丘坛门”,形成了天坛南北 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
天坛的历史背景
• 原始社会的人类因为敬畏自然的力量,发 展出崇敬天地的仪式,至周代封建时期, 逐渐出现中国独有的礼制建筑。发展至明 清,朝廷将敬奉天地日月以及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视为国家重要祭典,执掌这种对 自然的祭祀权力,可以彰显朝廷的正当性。 天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作为皇帝祭 天、祈雨以及祈祷五谷丰收的礼制建筑。
• 天坛的建造属于儒家的鬼神信仰,就 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君亲师”的纲常 思想,历代帝王在渲染神权的过程中, 通过将天庭比拟人间,亲自掌握祭天 大礼以及褒封神祗封号等手法,扩大 对皇权威力的信仰,加强“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坛的历史与文化
天坛的历史与文化天坛,又称帝乐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大街南侧,占地近三百公顷。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经过七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如今已成为一座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园。
天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明成祖为了祭祀上天,便在此建起了一座规模较小的祭天台。
到了明成祖的孙子嘉靖年间,为了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又将其扩建为现在的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同于其他中国古代建筑的富丽堂皇,而是以朴素典雅为主导。
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圜丘、祈年殿和皇穹宇。
其中,圜丘是天坛建筑群的核心,圆形的祭天台居中,四周环绕着墙壁,由三重圆环墙和圆形回廊组成,寓意着天地人三重奏;祈年殿则是天坛建筑群中最高的殿堂,供奉着玉皇上帝,满布着厚重的柚木和朴实的金瓦,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天坛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
首先,它是贯穿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个缩影,天坛所共同体现的理念是祖先文化、天命思想、农耕崇拜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识。
其次,天坛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符号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审美的精粹,如“天人合一”、“五行相生”和“龙凤呈祥”等文化符号都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中得到体现。
此外,天坛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世界知名度和丰富内涵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天坛已成为一座以景观和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日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和休闲。
除了祆教文化的展示,天坛还为游客提供了健身、娱乐、文化展示等诸多功能。
每年春节期间,在天坛举行的庙会上,游人可以尽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热闹和精髓,感受到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总之,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天坛的历史与文化故事,值得我们沉淀和传承,带着一份尊重和敬畏之情,走进天坛,探寻着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深层内涵。
天坛简介介绍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礼仪文化
礼仪制度
天坛的礼仪文化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重要体现。在这里,帝王会按照严格的礼仪制度进 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和对祖先的怀念。
礼仪规范
天坛的礼仪文化不仅体现在祭祀活动中,还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这里,人们需要遵守 严格的礼仪规范,如言行举止、服饰穿戴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尺度
天坛的建筑尺度宏大,以祈年 殿为例,其高度为38米,直径
为32米,巍峨壮观。
装饰艺术
雕刻艺术
天坛的雕刻艺术精湛,如祈年殿 上的龙凤石雕、丹凤朝阳壁画等 ,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彩绘艺术
天坛的彩绘艺术也十分精美,主要 建筑上的龙、凤、云、花卉等彩绘 图案,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建筑装饰
天坛的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如祈年 殿的琉璃瓦、祈谷坛的青铜鼎等,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发挥品牌价值带动区域发展
充分挖掘天坛的品牌价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 文化产业繁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THANKS 感谢观看
机遇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对天坛的保护力度,提供了资金 和政策支持。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为天坛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
05 天坛的旅游价值
天坛的旅游价值
• 天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神圣场所, 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占 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 园林景观。
旅游推广
天坛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来参观。在旅游推广中, 天坛注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 产品,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和体 验天坛的历史和文化。
北京天坛古代帝王祈年之处
北京天坛古代帝王祈年之处北京天坛,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一座古代祭天祀神的重要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祈年的场所之一。
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祭天建筑群。
下面将为你介绍北京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祈年之处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价值。
一、历史背景北京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祈年之处,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皇帝朱棣为了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命建造了天坛。
崇尚天道的中国古代君主相信,通过祭天祀神,可以获得上天的保佑和指引,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天坛作为帝王祈年的重要场所,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建筑特点天坛建筑群包括主要建筑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祈年殿、圜丘坛和皇穹宇。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帝王跪拜祈祷的地方。
圜丘坛是一个圆形的祭台,象征着天圆地方,代表阴阳平衡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皇穹宇则是圆顶建筑,寓意着帝王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坛的建筑布局十分精细,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祈年殿与圜丘坛相距约360米,正好呈现了八卦中的“乾”和“坤”两个卦象。
同时,天坛的建筑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合美的设计理念,将钢筋水泥完美融入传统建筑的形式,让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文化价值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祈年之处,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首先,天坛代表着中国古代帝王与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君主神权思想的核心。
其次,天坛作为一座卓越的建筑艺术杰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再者,天坛所依托的“天人合一、天人合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共生的追求和崇尚自然的态度。
此外,天坛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帝王祭天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和历史文献。
通过对天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
天坛建筑的特点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天坛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通过分析相关历史文物来探究天坛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天坛建筑的特点天坛的建筑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完美匠艺,这种传统文化内涵贯穿于天坛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形成了天坛建筑的特点。
其中,天坛固有的祭天功能和宏伟的建筑造型是最为显著的。
首先是天坛内部的建筑构造。
天坛是由三个园区组成的,分别是圜丘、祈谷和皇穹宇,这三个园区形成的建筑格局是天地人相互联通、宇宙万物一体的表示。
在圜丘建筑群中,圜丘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它的基座由三层白色台阶构成,代表地球;上部为白色祭坛,代表天。
整个建筑呈现出浓郁的氛围感和庄严感。
在祈谷和皇穹宇建筑群中,祈谷是天坛较为宏伟的建筑之一,整座建筑由两个独立的石板楼阁组成,中间隔着一条长廊,这一建筑结构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体现了当时中国建筑上的创新精神。
此外,天坛建筑的装饰和结构都在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例如,在天坛中的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装饰,随着建筑结构从底部往上逐渐升高,每层都呈现出从宽到窄的锥形等比例变化,形成了均衡美和谐比例的视觉效果。
在其中的柱子和檐口,还刻有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如龙、凤、云、瑞兽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修建天问坛四百年时期,还在天穹殿的殿顶上加盖了一座金球,这个金球仿佛在阳光下呈现出巨大的光晕,表达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与尊贵。
其次,天坛建筑的规划并非仅仅为了实现其祭天的功能,同时也有着人文内涵。
据考证,建造天坛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帝王通过祭天这一崇高仪式,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帝王崇尚天道、顺应天命的思想。
因此,天坛的建筑规划也有意识地体现了人文关怀,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天坛调研报告历史沿革空间分析借鉴启示
至祭天的场所,自清乾隆开始,也是孟夏
祈雨之所。
•
据史书记载圜丘:“一层面径五丈九尺,高
九尺;二层面径九丈,高八尺一寸;三层径十二丈,
高八尺一寸。各面砖用一`九、七、五阳数,周围
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
与今制大不相同。内遗围墙加七丈七尺五寸,高
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灵星门六;正南三
2019/6/17
• 对称与韵律
2019/6/17
• 大量绿化与少 量建筑对比, 充分体现”天 “的概念。通 过轴线控制建 筑,扩大台基 表现建筑,以 境界取胜,物 质功能简单, 精神功能复杂。
• 体现”尚无思 想“和”以少 胜多“的思想。
2019/6/17
• 祈年门欲扬 先抑,三层 台基烘托积 极层层渐收 的三重檐攒 尖顶的视觉 感,使祈年 殿达到视觉 恢弘的尺度 感。
八柱旋转,重撞,上安金顶,基周十有三丈七寸,高九尺,栏板高三
尺六寸,东西南三出陛,各十有四级,左右各五间,―出隆,皆七级,
殿庑栏发均青色疏清,围垣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丈有八寸,门三、
南向。“由此,天坛形成南北两坛的格局 。
2019/6/17
设计手法
•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
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
故宫
2019/6/17
选址位于北京外城 东南,故宫正南偏 东。满足功能要求。
天坛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 始,孔子便为历代帝王为先贤圣人。直至明 代以后,孔子还享有某些与帝王同等的待遇。
天坛是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 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 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 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孔子提 出的”克己复礼“的最好体现。
天坛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价值
天坛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价值天坛是中国古代举行祭天仪式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全球文化遗产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南城区的天坛公园内,与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等景点一起构成了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更是对全世界文明的贡献。
一、天坛的历史背景与建筑风格天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当时,忽必烈为了祈求国家的平安和国运的昌盛,下令建设一座供奉天神的祭祀场所。
不过直到明朝,天坛才得到了今天的形态。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迎娶蒙古公主后改到京城,为明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他下令重建天坛。
从此,天坛成为了中国君主祭天的重要场所,在此进行祭天的仪式。
天坛建筑群面积广阔,占地约273 hectares。
其建筑风格贯穿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坛祈年殿。
殿内有举世闻名的“回音壁”,十分有趣;另外还有供奉天地神像的“皇穹宇”和“圜丘坛”,也是天坛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天坛的文化传承1. 独特的建筑风格天坛的建筑风格堪称中国传统建筑之最,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经典代表之一。
多年来,天坛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一直受到世界的尊重与关注。
因此,天坛的建筑风格自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 祭天文化天坛作为一个祭天的场所,其祭天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天仪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并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神秘和崇高的庆典之一。
天坛成为祭天仪式的场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代表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信仰和宗教。
因此,天坛的祭天文化也成为了世界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 周杰伦《千里之外》MV拍摄地天坛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还是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杰伦的一首歌曲《千里之外》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流行风潮,MV中所选用的场景正是在天坛。
通过MV 的传播,天坛也成为了全球年轻人的一个重要流行文化场所。
北京天坛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北京天坛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北京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帝王祈年之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
它位于北京市的东城区,是一座大型建筑群,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长廊、回音壁、三味书屋等,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
下面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介绍北京天坛的相关内容。
一、历史背景北京天坛的建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皇帝朱棣为祈求皇天的恩赐,修建了一座祭天的大殿。
随着时代的演变,这座大殿被多次加建和修缮,慢慢地演变成今天的规模。
在中国历史上,天坛曾是帝王祈年之地,每年的冬至祭天活动是皇帝和百姓共同祈求丰年的重要仪式。
明清两朝各举行了300多次冬至祭天仪式,是古代中国最盛大的祭天活动之一。
1956年以后,天坛成为了公园并对外开放,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二、建筑特色天坛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主要分为内圈和外圈两个部分。
内圈是元代的遗产,有东交民巷、内坛、净地殿、皇穹宇等建筑,是皇帝祭天的主要场所。
外圈则是明代所建,包括有围墙、祈年殿、圜丘、坛墙、长廊、侍官房、三味书屋等建筑。
圜丘是天坛的核心建筑,高约9米,底部为三个石台阶,中间为青砖造体圆形台基,上部为铜色圆顶,象征天圆地方。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殿,面阔三间,内设木质牌坊和石台阶,殿内供奉天地神灵的神像。
长廊是天坛的长条形建筑,长达273米,由428根圆柱组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长的一座走廊,能让皇帝在其上散步和观赏。
三、文化意义天坛不仅是古代中国帝王祈年之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天为尊,皇帝是天命之子,在天坛这样的地方祭天祈求丰年,既是中国古代朝廷制度的体现,也是对天地神灵的崇拜。
天坛的建筑群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规模宏大、建筑独特、雕刻精美、寓意深远等特点,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雕刻艺术、礼仪文化等方面的最高水平。
此外,天坛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普遍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古建筑】天坛
【中国古建筑】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
因嘉靖九年(1530年)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后又经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现在的格局。
天坛占地270余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2倍多。
二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垣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圜丘坛是皇帝祭天活动的场所,又叫“祭天坛”、“拜天坛”、“祭台”。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坛的外面有两道土遗墙,第一重为方形,第二重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认为9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因此圜丘坛建筑与9关系极为密切。
圜丘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
从中心面向外,3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到第9环为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2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
3层总计是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
圜丘坛四周长160.2丈,总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直径7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30米。
3个数相加等于45,刚好和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也有规定的数目,第1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
第2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
第3层海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
3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
圜丘坛北面就是皇穹宇。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明嘉靖九年(1530年)创建时,拟定名泰神殿,竣工落成,又改名为皇穹宇。
北京天坛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北京天坛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圆丘式祭祀建筑群。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为了祭祀天和农业而建。
它典型代表了中国古代祭天祭典的建筑艺术。
天坛经历明清两代历代修缮,规模日益宏大,至清朝乾隆年间建成今天的规模。
它是我国现存祭祀建筑的典范之作。
建筑现状:
北京天坛主体建筑由三层石台与三座大门组成。
三层石台为青石砌成,正中为圜丘台,四周环绕二层石台和一层石台。
三座大门分别为南门、东门和西门。
大门楼高肃穆,飞檐翘角,气势宏伟。
石台上有两座主要建筑:圜丘坛和皇穹宇。
圜丘坛为三层徐溪石砌成的圆丘,最高层有铜制,是祭祀天的主要场所。
皇穹宇是皇帝祭天所在的建筑,黄琉璃瓦屋顶,气势雄伟。
天坛周围还有诸多配套建筑,如迎恩门、顺天门、皇城墙等。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气势恢宏,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皇权神秘色彩。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祭典的珍贵遗存。
天坛的建筑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宗教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华民族宗教建筑和古代艺术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承袭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底蕴。
所以,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祭典和宗教崇拜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在世界建筑史和宗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建筑史-天坛
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及其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中国,天地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之所以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也是为了借天地的名义,让自己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尊重,这足以表现出在那个时期中国百姓对天地的信奉程度。
而且风调雨顺一向是粮食丰收的重要条件,在那个农耕时代,人们在祈求丰收时往往都会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
古代帝王也对天地是非常的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来进行,因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这才有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祭天建筑,这些建筑中,北京天坛是最宏伟、最精美的一个。
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特点:天坛闻名于世,既因为其宏伟的宫殿建筑,还因为它在声学上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时的创新应用,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这三处让人们为之称奇的设计就是使天坛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杰作,不仅是赋予了封建意义的统治者的工具,也是现在人们探索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
首先是名为“亿兆景从〞的天心石,当人们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处发出声音时,四面八方竟会传来悦耳的回音,这仿佛是上天正在对人们传达什么重要的讯息,不禁使人们更加相信这里就是连接上天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使天下百姓归附而强加的意义,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天心石所处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有着三重石栏,石坛以外还设了两道逆墙,这时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逆墙上就同时从四周向天心石折射回来,并且因为圜丘的半径和回音传回的时间较短,使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哪个是原音哪个是回音,又由于回声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使听起来既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才让人产生了与天对话的感觉。
再者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回音壁,这个曾出现在小学课文中的院墙,激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列为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部分, 各有坛墙相围。
2 外坛墙总长6414米。内坛墙3292米,北面围墙高大, 均为半圆形;南边的围墙较低而呈方形,象征着“天 圆地方”。
3 中轴线布局。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 南北两 端,南有圆丘坛,北有祈年殿。南北两坛之 间由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米多的“丹陛桥” 相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 。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 (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 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 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 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 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 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皇帝祈祷五谷丰 登的所在。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 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造型洗练,内涵丰富,充满了象征意义,始建于明永乐十 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 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 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它 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 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 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 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 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 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 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 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 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 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 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 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 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 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 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 前三块石板即 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 只能听见 一声回音; 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 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 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 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 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 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 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 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 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 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 围 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 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 然 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 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 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 折射。
孟春祈谷则于祈年殿举行,祭祀时 以祖宗配祀。流线先由坛西门进入 外坛后经西天门进入斋宫<在 此“致 斋”三日>然后经1km的甬道到达主 轴线,经丹陛桥向北到达祈年殿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筑有圜 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 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 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 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 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 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 圈为九块,第二圈为十八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 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 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 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
4 整个建筑位于林海之中,使天空的辽阔高远内坛位于外
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 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 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 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祭天之礼
冬至郊祀,孟夏祈雨在寰丘举行。 流线先由坛西门进入外坛后经西天 门进入斋宫<在此 “致斋”三日>然 后经1km的甬道到达主轴线,经丹 陛桥向南到达圜丘坛。
坛庙的起源和分类 天坛的历史文化 天坛的平面布局和特色 天坛祭祀流线和过程 天坛的局部和个体建筑 总结——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起源: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
繁殖等表示一中意向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 期。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 到了封建社会,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明清北京,宫殿前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 月于西,祭先农与南,祭先蚕于北<已不存在>,是坛庙建筑的重要留 存地。 坛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 地 日 月 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 坛,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之庙等等。 第二类祭祀祖先。帝王之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庙。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