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201105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雅明 周海芳 范利国
编制问卷及实施 制订访谈问题、录音整理
邰秀云
韩晓燕
信息中心
课堂观测(提问分析)
课堂观测(整体环节、关键环节) 课件制作、摄像及视频剪辑
整理观察数据
整理观察结果 配合完成视频课例
(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3、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
问题: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

第二次: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讨论
(分几段展开教学、重点难点在哪里)

第三次:侧重于关键教学环节的讨论
(重点地方如何处理,留下什么思维空间)
研究的结论
提问什么(对教学内容要做学科内容分析)
——建立在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之上
问哪些问题(决定教学内容呈现的策略和方式)
——问题设计从大到小、形成问题序列 如何提问(找到思维跨度合适的关键问题) ——问题的潜在距离为不同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4.5 有结论和反思
研究结论和启示
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 4.1 主题明确
教学的效果 4.2 线索清楚
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5.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 引人入胜的情节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 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 者的诠释 线索清楚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 4.1 主题明确
4.2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反思、斟酌,甚至重写
撰写初稿,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
请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人阅读,是否清晰
听取意见,反思、斟酌,重写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间,还包括允许不同学生在这个空间内具有不同发展。
课例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不要把课例研究看得太复杂 (2)不要让课例研究的选题绊住了手脚
(3)课例研究是先“选题”还是先“选课”
1、视频课例的缘起
——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途径
“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研究”价值何在

“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语言表述为“问”的句子 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首要的是弄清楚“提问什么”(做 学科内容分析),其次决定“问哪些问题”(从大问题到 小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才是考虑“哪个问题留有思 维跨度”(让学生学习学科实质)。

“思维跨度合适”不仅指问题为学生留有一定认知挑战空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真实的(实际发生的实例) 聚焦的(明确的研究主题)
不完全的(结果不必完美)
倾向于归纳(观点基于事实概括)
7. 课例研究的价值在哪里?
就参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来看:
可以聚焦课堂、聚焦学科,促进PCK(学科教学内容知 识)发展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什么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和误解的知识 •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是什么 •如何恰当地呈现、使用什么教学策略
3 4 他人未知 隐藏区 未知区
Baidu Nhomakorabea
<<
未变化的
1 3
<<
2 4
1 3
2 4
知识共享
正在倾听与回应
更加开放
(Joseph Luft & Havry Ingham, 1984) ● 公开自我的技能 ●
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教研活动中我们如何突破问题的?
——问题解决模型
1 开放区 2 盲区
1
问题域
2
1
2
1
2
3 4 隐藏区 未知区



4. 好的课例(报告)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 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 新颖的理论视角

体会不等式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等关系, 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关系的模型 体验数学化的过程——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的过程, 发展符号运用能力


技能掌握目标——把生活语言、数学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 符号语言(<、>、≠、≤、≥,以及数轴表示)
研究阶段

第一次:侧重于学科内容分析
(不等式与等式的类比、带给学生的数学观的变化、数学语 言的运用)
•确定什么主题开展研究?
考虑即将开展的课例研究: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开课和听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确定授课内容、拟订研究主题)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课例研究的操作要点 *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4.5 有结论和反思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 交代背景、问题
◈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4.5 有结论和反思 ◈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
◈ 有矛盾的焦点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知识产生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知识产生型

偏重于尝试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问题逐步导向深入研究,容易唤起他人 深思和反省行动,课例本身甚至提出了新 的教学问题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知识产生型
强调故事性,利用叙事方式展现优秀教学 实例背后的设计理念以及改进过程,课例 是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他人可以借鉴施 教。

来源于“满堂问取代满堂灌”现象的共鸣
“提问”是课堂教学里最常见的方式,如何降低“你来我 往”的打拳套路式提问的比例? 如何让提问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跨度 如何让跨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跨度合适

教学分析——《认识不等式》认识什么
总的观念: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一样,同样可以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目标:
1. 什么是课例?
•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有何差别?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案例(法学、医学都有)
教育案例 (如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考试作弊) 课堂教学案例(专称为课例)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 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知识产生型
尊崇理论的价值,教学实例展示了应用某 种教育理论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以及改进过 程,课例为印证理论的实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知识产生型
通过课例展示的教学实例,得出的教育观 念或结论比较新颖,在已有材料中从未出 现,增进了人们对教与学、甚至学科内容 本身的新认识。
补出一个△——较易理解
同一个△等积变形——较难理解
第二阶段:侧重于分类处理

获得概念性理解的两种方式:建构性理解与解释性理解 在得出公式阶段——建构性理解(用容易理解模型) 得出公式后——解释性理解(用较难理解的模型)
结论:“如何让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

很多看似 “粗心”的错误,是没有获得概念性理解所致
(教研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
4、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 ——梳理教研活动中的讨论
问题:每一轮授课后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
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 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
研究中的阶段总结
第一阶段:侧重于“÷2”的理解

小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必须借助表象操作——建立直观模型 ÷2的理解有两类模型:

概念性理解在教学上可以分阶段而获得,与教师的分阶段
呈现方式或处理策略相关

在概念性理解的教学中,要把握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 哪些是容易误解的

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在知识的前后连贯中容易获得,用学科 中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前后连贯的概念性理解
例: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研究
——《认识不等式》
背景与主题

就学校教研活动质量提升来说:
“课例研究”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 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 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学研究的特点】
1. 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 ● 追问实践 ● 不断向经验学习 2. 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行为 ●关注高层次认知和创造性思维 ● 对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予以同等的重视 ● 兼顾基础与发展的人本化思考
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
2. 课例(报告)有哪些要素?

背景与主题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情境与描述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问题与讨论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诠释与研究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如何用四个要素作为梳理课堂教学 改进实例的框架?
3. 课例(报告)有哪些类型?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
蒋加强
以“课例”为载体?
• 我们有认识、但可能模糊
• 或许很常见,偏偏视而不见
从一些大型调研的结果说起„„
• 以往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 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水平如何?
如何以课例要素为框架梳理经验?
重 点 内 容
教研组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用课例研究精致化教研活动? 如何积累课例资源搭建研修平台?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
2、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制定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计划
问题:谁该对本次课例研究负责? 参与老师分担怎样的角色?
明确课例研究中的人员具体分工 姓名
姚江峰 宋 刚


要 求
各阶段总结 其中一人上课
总负责,策划及过程协调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堂前测、后测 课后访谈
100%

合 计 错误 合 计 正确 62 78
源于引起教研组老师普遍关注的
现象

80% 60% 40% 20% 0% 三角面积计算 面积公式解释 373 357
在学过公式的五六年级435名 学生的调查(62名错误,78名
无法解释)

漏掉“÷2”不仅仅是遗忘,那 么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
面积公式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围绕主题、印象深刻的事件)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对关键事件的发生前景进行描述(前推法)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对关键事件之后的系列决策和过程描述(后延法)
梳理行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认识(条理化)
通过该研究过程获得的一般性启示(理性提炼)

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
教研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教研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
教研活动中我们如何获取信息的? ——知识共享模型 << <<
自己已知 自己未知
1 3
2 4
1 3
更加开放
2 4 1 3 2 4
1 他人已知 开放区
2 盲区
正在公开自我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析,重点领会: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该课例的背景与主题是什么?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选择哪节课作为研究载体?
3. 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 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 关注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的关键专业知能
4. 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的更新和文化再造 ● 使学习和研究成为常态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是教师教学方 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 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3
4
3
4
3
4
未变化的
正在问题化
正在边缘建构
问题解决
● 行为问题化的技能
● 建构性反思的技能
(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方向?)
1、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选取研究的主题和授课内容
问题:主题哪里来? 授课内容如何确定?
例:漏“÷2”仅仅是粗心所致吗? ——如何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概念性理解 背景与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