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鲁迅)
《三佚五义》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继承与重铸
《三佚五义》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继承与重铸作者:魏思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摘要:本文梳理了侠义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本质内涵,尤其是作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代表作的《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的内在结构和独特性质,着力探求《三侠五义》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的继承与重铸。
不管侠义精神如何流变,在这些侠客义士的身上都蕴涵着深远的社会历史现实,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国侠文化的精髓和侠士阶层的人格品位。
关键词:《三侠五义》:《水浒传》:侠义精神:继承与重铸[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6-0022-02一、《三侠五义》的侠义精神侠是巾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阶层,也称为游侠、豪侠、侠士、侠客、剑客等等,这些侠客义士身上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本质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侠,其特点如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所概括的那样:“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闲,既已存亡死生焉,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对侠精神的阐释,成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塑造侠客形象的主要依据,成为侠精神的基本内涵。
汉魏六朝时期权臣公卿出于争夺权力,打击政敌的目的,私自养侠,形成一股尚侠的风气,此时的侠“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这些豪侠往往借着侠名进入政界、军界。
董卓、孙权、曹操、刘备等,个个都是豪侠出身或是豪侠之人。
这些豪侠重友尚义、知恩必报,虽然和古侠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身上具有深厚的政治、功利色彩。
唐代尚侠之风盛行,文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写侠、咏侠、赞侠。
这时“侠”成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风尚,一种气质,跟武功没有必然的联系。
宋明时期侠的行侠场所主要是在平民社会中,江湖义气在“侠”的观念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最能体现当时的侠德和江湖习气的莫过于《水浒传》。
鲁迅主要作品
鲁迅主要作品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主要作品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鲁迅主要作品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是前期杂文。
《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文艺影响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鲁迅评点《红楼梦》
鲁迅评点《红楼梦》鲁迅评点《红楼梦》引导语:鲁迅有两篇专门论述《红楼梦》的文章,我们一起了看看他是如何评点《红楼梦》的?鲁迅有两篇专门论述《红楼梦》的文章,一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 ,以《红楼梦》为代表;二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中的第三派“人情派”,同样以《红楼梦》做代表。
原文参见: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人情派其他与《红楼梦》相关的评论散见于其他文章之中,整理如下。
《红楼梦》方板行,续作及翻案者即奋起,各竭智巧,使之团圆,久之,乃渐兴尽,盖至道光末而始不甚作此等书。
然其余波,则所被尚广远,惟常人之家,人数鲜少,事故无多,纵有波澜,亦不适于《红楼梦》笔意,故遂一变,即由叙男女杂沓之狭邪以发泄之。
如上述三书,虽意度有高下,文笔有妍媸,而皆摹绘柔情,敷陈艳迹,精神所在,实无不同,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
然自《海上花列传》出,乃始实写妓家,暴其奸谲,谓“以过来人现身说法”,欲使阅者“按迹寻踪,心通其意,见当前之媚于西子,即可知背后之泼于夜叉,见今日之密于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于蛇蝎”(第一回)。
则开宗明义,已异前人,而《红楼梦》在狭邪小说之泽,亦自此而斩也。
——选自《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
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
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
然而后来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
赫克尔(E·Haeckle)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
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简介
现当代小说流派简介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
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
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杂文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坟》1927年3月,未名社《热风》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续编的续编》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南腔北调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花边文学》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伪自由书》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准风月谈》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集外集拾遗》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补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翻译作品鲁迅翻译作品单行本翻译作品初版信息翻译作品初版信息《壁下译丛》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现代新文学的诸问题》1929年4月,上海大江书铺《桃色的云》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艺术论》1929年6月,《苦闷的象1924年12上海大江书铺征》月,北京未名社《文学与批评》1929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出了象牙之塔》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月界旅行》1903年,日本东京进化社《小约翰》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工人绥惠略夫》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思想·山水·人物》1928年5月,北新书局《现代小说丛译》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近代美术史潮论》1929年,北新书局《爱罗先珂童话集》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小彼得》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文艺政策》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艺术论》 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店《毁灭》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竖琴》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十月》1933年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一天的工作》1933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表》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俄罗斯的童话》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死魂灵》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药用植物及其它》1936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山民牧唱》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译文补编》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地底旅行》1906年3月,上海普及书局及南京启新书局《域外小说集》1909年3月,上册;1909年7月,下册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出版社未知学术专著鲁迅学术专著著作名称初版信息《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2月,上册;1924年6月,下册,北大新潮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其他作品鲁迅其余作品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备注《野草》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散文诗合集《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散文集《古籍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译文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两地书》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合集《鲁迅书简》1937年,三闲书屋许广平整理《鲁迅日记》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许广平整理艺术特质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第二讲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第二讲鲁迅的生平和创作一、鲁迅的生平:从周树人到“鲁迅”。
孟子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读鲁迅的书之前,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鲁迅其人。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象征。
鲁迅的生平,即从“周树人”到“鲁迅”,可以看做是从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的过程。
鲁迅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
下面予以介绍:(一)、少年鲁迅(1881—1901):“破落户子弟”。
绍兴、南京时期。
主要讲“家道中落”的重大事件:“科场案”对鲁迅的人生选择和思想感情的重大影响。
1893年,鲁迅十三岁,发生“周福清科场案”。
1898年,鲁迅18岁,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
1902年,从矿路学堂毕业,经江南督练公所审核批准到日本留学。
(二)、青年鲁迅(1902—1909):“弃医从文”。
留学日本八年。
主要讲“幻灯事件”后鲁迅“弃医从文”的重大人生选择。
“立人”思想的形成。
1902——1904年,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4——1906年,在仙台医专学习。
1906年发生两大事件:一是“幻灯事件”;二是本年夏秋间,奉母命回国与绍兴府山阴县朱安女士完婚。
1907——1909年,在东京从事文学事业,并从师于章太炎先生。
著作,主要是六篇文化论文:《说鈤》、《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翻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并开始了古籍《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岭表录异》的辑录工作。
(三)、中年鲁迅(1910—1926):从公务员到名作家。
主要是北京时期(杭州、绍兴、南京、北京)。
以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小说《狂人日记》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十年沉默和“呐喊时期”。
这一缘由,鲁迅在《呐喊·自序》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载。
在北京,鲁迅先后居住地为:绍兴会馆(1912—1919年);八道湾十一号(1919——1923年;砖塔胡同六十一号(1923——1924年);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1924——1926年)。
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文学常识积累之清朝文学小说
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文学常识积累之清朝文学小说【导读】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常识判断部分,主要靠日常积累,所以就从现在开始一起学习吧!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其中小说在清朝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小说形成六大门类。
三国演义为高峰的将士派小说,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人情派小说,以西游记为高峰的神话派小说,以水浒为高峰的农民起义派小说,以三侠五义为高峰的狭义派小说,以儒林外史为高峰的讽刺派小说。
其中,清朝就占了三部。
主要是因为清朝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学的发展。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大家介绍清朝的几部著名小说。
第一部是红楼梦,原名是《石头记》,曹雪芹著,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仅保存了80回,后40回为高鹗续。
它是清朝小说的巅峰,不只是一部描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已经超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
例题1:在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唯一出自清代的小说是( )A.《红楼梦》B.《三国演义》C.《水浒传》D.《西游记》中公解析:这道题就考察了清朝文学小说内容,这题很简单,答案选择A。
例题2.鲁迅先生评论一部小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部小说是( )A.《儒林外史》B.《老残游记》C.《红楼梦》D.《金瓶梅》中公解析:显而易见,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C,红楼梦。
第二部是《儒林外史》,清朝时期的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唱片讽刺小说,也标志着讽刺小说的出现。
第三部是《三侠五义》,是清朝时期武侠小说的巅峰,作者是清代的石玉昆。
这是古代长篇狭义公案小说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是狭义派小说的代表之作。
清朝除了以上三部著名小说,还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也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鲁迅部分语录
鲁迅部分语录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两地书九五》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且介亭杂文附记》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损着别人的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文艺之所以是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我们需要的,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等等。
———《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
———《书信致李桦19350204》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不必因为有人改变,就悲观的。
———《书信致胡今虚19331007》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去了文艺上底价值。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科学之观念漠然,而进步亦遂止。
———《坟科学史教篇》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花边文学读几本书》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书信致颜黎民193604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宣传的事,是必须在现在或到后来有事实来证明的,这才可以叫做宣传。
———《南腔北调集林克多序》美名未必一定包着美德。
1912—1919:终结与开端
内容摘要: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没有名目的时期:1912—1919年。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中“末流”一词使后来的研究者找到了勾勒这一时期文学流向的入手途径。
在众多文学史著作以“末流”成见所作的粗疏描述中,这一时期文学失去了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存在的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没有名目的时期:1912—1919年。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中“末流”一词使后来的研究者找到了勾勒这一时期文学流向的入手途径。
在众多文学史著作以“末流”成见所作的粗疏描述中,这一时期文学失去了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存在的意义。
上篇中国古典文学的回光返照在新生的、混乱的民国,一代文人处于试图重建价值信心的困惑和焦虑中,他们格外迷恋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在民国与帝制交替的那几年里,诗文成为挽回传统文化沉沦厄运的最后希望之所寄。
这种希望中正包含着一如既往的以文学与国运相联系的思路。
首先当然应当谈到诗。
一场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变动给予老的诗歌提供了回光返照的契机。
古典诗歌有了最后一次的繁荣,其气象、其水准,足以殿两千年中国诗史。
1912—1919年间,“宗宋”并非诗人们一致的,却是主要的学古方向。
宋诗人对盛唐之音的反拨和对中晚唐诗风的发展表现在两个走向:僻涩瘦硬和以文为诗。
1912—1919年间,这两个走向同时得到了执著的承继和空前的发展。
面对两千年高度发展的诗歌系统,1912—1919年间的诗人们只能艰难地寻找逃避中国诗固有意境模式的诗歌手段。
出现了偏爱能够容纳较多叙述因素的长篇形式的走向,诗人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前人固定化与类型化的景物描写,并且在因袭性的景象心象的对应关系中增添迂回性。
感时悯世的悲哀挟带着对旧有制度与旧有文化的追怀,宋诗运动在这一时期显现出最后一个高潮。
1912—1919年间的词坛人才荟萃。
晚清四大词家中,况周颐(蕙风)、郑文焯(小坡)尚健在,而实际上自晚清至民初领袖词坛的是朱祖谍(疆村)。
解读金庸小说的“江湖”世界
解读金庸小说的“江湖”世界“江湖”作为一个泛指五湖四海的巨型空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武侠小说对之尤为嗜好。
“江湖”作为一个尤其是与朝廷相对的另类空间,或真实,或虚幻,或有所确指,或无处可寻。
晚唐杜牧《遣怀》一诗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①的妙句,颇能体现走“江湖”者背离朝廷、流浪四方的野味,以及相关的失意情绪。
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却将江湖与朝廷的抗衡姿态统一为作者一以贯之的世俗关怀。
“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寂寞岁月,其实隐含着两种极端化的姿态,要么飘然逃逸而无所牵挂,要么暂时逃逸而不忘归返红尘,亦有为数不少的贤臣隐士用“穷”、“达”两际不同的举措,在两种姿态间摇摆不定。
不过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与古典诗词小说中的“江湖”相比,既有所继承,也有所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金庸小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乌托邦,这里在如下两层意义上存在的:其一是在“空间”与“人”的意义上,金庸小说特征之一便是要营造虚构的“江湖”和“武林”,而“江湖”和“武林”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和代表正义与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充满凶杀和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
其二是在心态的意义上,“归隐”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江湖世界的人物往往葆有一以贯之的归隐情节。
他们向往并最终归隐于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是短暂出现的田园美景和神秘而不知所终的诗意归隐方式;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便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
作为神出鬼没、武艺高强之侠客的行动场所,“江湖”具有一定的“幻设”成分和理想色彩。
理想化江湖世界最为充实的表达,无疑当属“水泊梁山”。
有论者将《水浒传》的水泊梁山视为一个受压迫者的政治乌托邦,一个苟延残喘的下层劳动者在朝廷与地方双重恶势力的宰制下“梦寐以求的乌托邦”,而梁山泊所提供的理想空间和自由规则是“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一样穿稠锦,成翁吃酒,大块吃肉”③。
古代小说史: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等讽刺小说一、讽刺小说的渊源所谓讽刺小说,按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解释,是指那种“寓含讥弹”,“秉持公心,指责时弊”的一类小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特辟《清之讽刺小说》一章,并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又将清代小说划分为四大流派,其中一派就是讽刺派。
作为一个流派,这类小说运用艺术化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荒诞不合理性质的暴露和嘲讽使其贬值,从而给读者以启迪和愉悦。
讽刺小说的讽刺“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虚构的叙述。
在叙述中,被讽刺的对象通过他们的思维和言行从而使自己的想法变得荒诞不经;有时作者加上自己的评价和叙述风格,就使其更为荒唐可笑。
”(M• H •阿布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渊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理性意识自觉的先秦春秋战国时代。
民问歌谣(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相鼠》等)和文人学士的讽谕诗开创了古代抒情文学的讽谕传统;寓言故事和史家皮里阳秋的笔法,则孕育了叙事文学特别是小说讽刺艺术的类型萌芽。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5页)“寓讥弹于稗史,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讽刺小说渊源流长。
就其发展历程来看,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笔记类作品中,就出现了讽刺小说的萌芽,虽然作品数量较少,但不乏佳作。
至唐代,讽刺小说的创作有了较大的改观,一批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表现手法多样的讽刺小说相继问世,但仍没有出现思想艺术水准很高的翘楚之作。
直到明代中叶,随着《西游记》《金瓶梅》等长篇名著的问世,讽刺小说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受到文人学士和读者的推崇。
诚然,《西游记》《金瓶梅》及其明代的一些世情小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讽刺小说,但其中已融入了讽刺的因素,创造出了具有讽刺性的喜剧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历代讽刺小说艺术经验不断累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终于在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西游补》和《斩鬼传》两部较优秀的讽刺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晚清时期小说:1、“小说界革命”N——是晚清文学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部分1、口号:梁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时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2、作用:边缘推向中心,开启小说迅速繁荣局面;弊:过于功利化3、成绩:1、数量巨多2、杂志报刊多3、小说类型众多4、题材:一为民主制度,二为神奇之科技4、晚清狭邪小说N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流入“鸳蝴”)2、谴责小说N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jia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赏析)曾朴《孽海花》(赏析)(流入黑幕)3、鸳鸯蝴蝶派:N1、代表作:包天笑《一缕麻》徐枕亚《玉梨魂》(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2、评价:与传统文学距离甚远;在新旧道德之间折冲权衡,客观上营造新文化运动的乘势第一个十年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1、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1919.05鲁迅《狂人日记》*2、如何确立正宗地位?1、1902年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口号2、印刷报刊等出版传播手段3、报纸书局支付稿费,稿费制度3、“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现代化带来契机(转型原因):1、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推动2、青年学生读者和作者群体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代替文言4、西洋小说流入中国——“林译小说”N(周译小说N)2、三种类型: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过去没有,五四时期才产生)1、发展:A端倪: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B开创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C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公开倡导“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卢隐、许地山3、形成风潮的原因:A“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话语的产物B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易卜生主义、托尔斯泰为人生的写实主义4、分类:A表现下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境遇,提出要改变劳动者命运的问题叶绍钧《低能儿》冰心《还乡》B妇女问题:受教育、受虐待、不平等、旧道德观念束缚、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C青年恋爱婚姻问题,包括封建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探讨对待爱情的态度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D探讨人生目的、意义问题胡适《一个问题》叶绍钧《一个朋友》E其他: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军阀混战...朴园《两孝子》4、评价:贴近青年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缺:但视野题材仍比较狭窄,容易概念化;“思想大于形象”;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5、分析:冰心《超人》(主人公何彬)文笔、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特征王统照《沉思》《微笑》提出和表现问题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的情味6、地位: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与封建时代告别,开始跨入世界现代进步文学行列2、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乡土小说)1、由“问题小说”转向为人生派——代表:叶绍钧(转向“专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讽刺)《潘先生在难中》分析潘先生形象*2、“乡土小说”——这是一个有理论有创作的初步成熟的现实主义流派(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1、1920年代中后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阵地:《小说月报》《文学周报》2、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鲁彦、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等3、理论家:1、周作人为什么要倡导乡土文学?1、认为“五四”新文学从外国引进,应该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提倡乡土文学是其中重要步骤2、要克服文学革命后小说中出现的思想大于形象的偏向,要克服新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毛病,也应该提倡乡土文学,提倡有地方色彩的文学3、中国新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发展乡土文学,发展充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2、沈雁冰:批评“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的现象,主张像鲁迅那样真实地描写农村5、作家:A鲁迅的示范性贡献:A充分具有生活本身的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第一讲 鲁迅四题
第一讲鲁迅四题第一节鲁迅的生平及思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1.家庭的影响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
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
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族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
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
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
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2.进化论的影响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弘文学院是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既补习日语,也补习普通科学知识,学习期限为两年。
鲁迅当时被编入普通科江南班),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
鲁迅作品年代顺序1. 1898年《百日纪念文集》2. 1900年《豆蔻年华》(未完成)3. 1902年《小说月报》栏目《今日朱庆余日记》4. 1903年《小说月报》栏目《无名小说》5. 1904年约稿《山海经》6. 1904年《新青年》杂志发表《阿Q正传》7. 1904年《新青年》系列文章《故事会》8. 1905年《散欢》(已写到五十回)9. 1906年《散欢》续篇《顾及危难》10. 1906年《新青年》系列小说《朱自清聊斋志异》11. 1906年《新青年》系列《凡尔登家族》12. 1909年《新青年》发表《彷徨》13. 1909年《天涯》发表《青年白痴》14. 1909年《光明日报》栏目《间奏曲》15. 1910年发表岳飞两篇诗文16. 1911年《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17. 1911年《圆明园漫笔》18. 1911年《散欢》小说《狄云系列》19. 1912年《当代》发表《苦行僧》20. 1913年《当代》发表《日记》21. 1913年《当代》发表《京本通俗小说》22. 1913年《新青年》发表《心智·安龙》23. 1913年《新青年》发表《短片》24. 1915年发表文章《文言文祸乱论》25. 1917年6月《新青年》发表《祝福》26. 1917年7月《新青年》发表《慈母》27. 1917年7月《新青年》发表《南柯一梦》28. 1917年12月《新青年》发表《毛泽东·天演论》29. 1918年4月《新青年》发表《老魔灯》30. 1918年8月《新青年》发表《短评集》31. 1919年3月至5月《新青年》发表《铁蝴蝶》32. 1919年7月《新青年》发表《彷徨系列》33. 1919年8月《新青年》发表《金钱》34. 1920年3月《新青年》发表《新闻记者》35. 1921年继续《散欢》(未完成)36. 1921年《新青年》发表《买椟还珠》37. 1922年11月《联合日报》发表《邮件系列》38. 1926年10月《上海新晚报》发表《江山》39. 1928年《创造》发表《在月亮和阿·Q·之间》40. 1929年《偶然》发表《山中》41. 1931年11月《上海传讯》发表《国计》42. 1931年7月《传记》发表《鲁迅回忆录》43. 1932年《六壬地址》发表《故居住棹》44. 1933年11月《文学四月》发表《瞿宁事件》45. 1934年4月来着日本发表《风萧萧》46. 1934年11月《明治》发表《我们时晚》47. 1936年《古典文学研究》发表《奇牲诗》48. 1936年2月《世界文学》发表《起事》49. 1936年7月《新文字》发表《今昔》50. 1937年《社会主義论报》发表《告别》51. 1937年9月《种子》发表《老斗牛士》。
鲁迅评点《红楼梦》
鲁迅评点《红楼梦》引导语:有两篇专门论述《》的文章,我们一起了看看他是如何评点《红楼梦》的?鲁迅有两篇专门论述《红楼梦》的文章,一是《中国史略》的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 ,以《红楼梦》为代表;二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中的第三派“人情派”,同样以《红楼梦》做代表。
原文参见: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人情派其他与《红楼梦》相关的评论散见于其他文章之中,整理如下。
《红楼梦》方板行,续作及翻案者即奋起,各竭智巧,使之团圆,久之,乃渐兴尽,盖至道光末而始不甚作此等书。
然其余波,则所被尚广远,惟常人之家,人数鲜少,事故无多,纵有波澜,亦不适于《红楼梦》笔意,故遂一变,即由叙男女杂沓之狭邪以发泄之。
如上述三书,虽意度有高下,文笔有妍媸,而皆摹绘柔情,敷陈艳迹,精神所在,实无不同,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
然自《海上花列传》出,乃始实写妓家,暴其奸谲,谓“以过来人现身说法”,欲使阅者“按迹寻踪,心通其意,见当前之媚于西子,即可知背后之泼于夜叉,见今日之密于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于蛇蝎”(第一回)。
则开宗明义,已异前人,而《红楼梦》在狭邪小说之泽,亦自此而斩也。
——选自《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
至于别的人们,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
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
然而后来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
赫克尔(E·Haeckle)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
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
——选自《坟·论睁了眼睛看》《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
二。明清时期小说繁华旳原因:
1.商品经济旳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旳需求增多。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弥漫着拜金逐利旳风气。 3.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4.多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某些文人用小说批判
现实,引起读者旳广泛共鸣。
三。代表人物与作品
1.最著名四部长篇小说 《三园演义》——罗贯中 (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 (农民起义) 《西游记》——吴承恩 (神魔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 (人情小说)(奇书)
忆夜草昔市开千迎元灯江全照货盛碧,日树, 小高津邑楼桥犹红税藏袖海万客商家纷。室纷。 稻米流脂—粟——米—王王白建建, 公私仓廪俱丰实。
······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2. 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蒲松龄 (狐怪小说) 《儒林外吏》——吴敬梓 (挖苦小说)
四。明清小说旳评价
…… 总之,揭发封建统治阶级旳罪恶和政治旳黑暗,描写手工 业者和小商人旳生活与思想,歌颂市民阶级旳勤劳诚实及对发 财致富旳追求,要求爱情与婚姻生活旳自由,抨击科举制度旳 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题,共同组织成明中叶后来短篇白 话小说旳主要内容……
三。代表人物 1.北宋
(1)柳永——婉约派代表,“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2)苏轼——豪放派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 2.南宋
(1)李清照——婉约派代表,社会变迁、山河破碎、命运 多舛。
(2)辛弃疾——豪放派代表,渴望收复中原、壮志未酬。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聊斋志异仿书进展流变研究
《聊斋志异》仿书进展流变研究摘要:本文第一次系统梳理研究了《聊斋》仿书的进展流变历程,第一次界定了仿书的概念和《聊斋》仿书的要紧书目,并依照仿书的流变特点划分为四个时期,即高潮期、低谷期、重振期和蜕变期,关于每一个时期的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力求勾画出《聊斋》仿书进展历程的概貌。
关键词:《聊斋志异》;仿书;流变一、《聊斋》仿书研究缘起仿书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
一个作家制造出某部标志性作品以后,其他作家往往慕其风度神韵而群起效仿之。
这种风气在各类文学文体和各个时期皆有,尤其是明清小说界,仿续之习更是前所未有。
《三国演义》引发历史演义热,《西游记》带出各类神魔小说,《金瓶梅》以后艳情小说泛滥成灾,《红楼梦》后面跟出三十余种“红楼系列”小说。
《聊斋志异》(后皆简称《聊斋》)一出,众多作家又被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一书而兼二体”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吸引,从而在清朝中后期的文言小说界,掀起持久的仿作热潮。
赵苕狂《聊斋文集·序》述曰:“……当其始也,士有口,道《聊斋》;士有目,读《聊斋》,而士之有手与笔者,亦莫不唯《聊斋》之文体是效。
”直到清末民初,文人仿作,仍大有人在。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指出,“拟古派的作品,自从以上二书出来以后大伙儿都学他们;一直到了此刻,即如上海就还有一群所谓文人在那里仿照它。
可是并无什么好成绩,学到的大略是糟粕,因此拟古派也已经被踏死在它的信徒的脚下了。
”鲁迅先生说出三个问题:一是《聊斋》仿书至民国年间仍有人弄,二是仿书质量低劣,三是清朝小说的仿续现象已经引发文学研究界的注意。
其实批评仿书者,鲁迅之前就代不乏人,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曾谈到:“是书传后,效颦者纷如牛毛,真不自分量矣。
无聊斋本领,而但说鬼说狐,侈陈怪异,笔墨既无可观,命意不解所谓。
臃肿拳曲,徒多铺陈;道理晦涩,义无足称。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那么从词采角度贬抑仿书,谓“后之继《聊斋》而作者,那么俗艳罢了。
优质公开课-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1.明小说的两大主要潮流: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
……此种思潮,可做代表者,有三部小说:(一)《西游记》;(二)《封神传》;(三)《三宝太监西洋记》。
……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而且有一类,还与神魔小说一样,和方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
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中国小说史略》附录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解读】《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先生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的讲义。
全书共28篇:第一篇为《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以后各篇,分论历代小说的内容与技巧,叙述其发展过程与流别,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是我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明代小说中的著名作品,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的加工再创造而完成的。
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小说的思想内容很复杂,特点也很鲜明,如表现民主思想,诅咒世态炎凉,反对虚伪的道学等。
这些特点的形成和明代的社会特征分不开,特别是和明中叶后市民意识的成长分不开。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明代都有很大发展,二者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小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2.清代小说的流派清代底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
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一、拟古派所谓拟古派,是指拟六朝之志怪,或拟唐朝之传奇者而言。
……则《聊斋志异》最有名。
……拟古派的作品,自从以上二书(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出来以后,大家都学它们;一直到了现在,即如上海就还有一群所谓文人在那里模仿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之人情小说鲁迅乾隆中(1765年顷),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写本,以数十金鬻于庙市。
其本止八十回,开篇即叙本书之由来,谓女娲补天,独留一石未用,石甚自悼叹,俄见一僧一道,以为"形体到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后好携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
于是袖之而去。
不知更历几劫,有空空道人见此大石,上镌文词,从石之请,钞以问世。
道人亦"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海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第一回)本文所叙事则在石头城(非即金陵)之贾府,为宁国荣国二公后。
宁公长孙曰敷,早死;次敬袭爵,而性好道,又让爵于子珍,弃家学仙;珍遂纵恣,有子蓉,娶秦可卿。
荣公长孙曰赦,子琏,娶王熙凤;次曰政;女曰敏,适林海,中年而亡,仅遗一女曰黛玉。
贾政娶于王,生子珠,早卒;次生女曰元春,后选为妃;次复得子,则衔玉而生,玉又有字,因名宝玉,人皆以为"来历不小",而政母史太君尤钟爱之。
宝玉既七八岁,聪明绝人,然性爱女子,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人于是又以为将来且为"色鬼";贾政亦不甚爱惜,驭之极严,盖缘"不知道这人来历。
……若非多读书识字,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戚本第二回贾雨村云)。
而贾氏实亦"闺阁中历历有人",主从之外,姻连亦众,如黛玉宝钗,皆来寄寓,史湘云亦时至,尼妙玉则习静于后园。
右即贾氏谱大要,用虚线者其姻连,著×者夫妇,著*者在"金陵十二钗"之数者也。
事即始于林夫人(贾敏)之死,黛玉失恃,又善病,遂来依外家,时与宝玉同年,为十一岁。
已而王夫人女弟所生女亦至,即薛宝钗,较长一年,颇极端丽。
宝玉纯朴,并爱二人无偏心,宝钗浑然不觉,而黛玉稍恚。
一日,宝玉倦卧秦可卿室,遽梦入太虚境,遇警幻仙,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及《副册》,有图有诗,然不解。
警幻命奏新制《红楼梦》十二支,其末阕为《飞鸟各投林》,词有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戚本第五回)然宝玉又不解,更历他梦而寤。
迨元春被选为妃,荣公府愈贵盛,及其归省,则辟大观园以宴之,情亲毕至,极天伦之乐。
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这日,宝玉因见湘云渐愈,然后去看黛玉。
正值黛玉才歇午觉,宝玉不敢惊动。
因紫鹃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针线,便上来问他,"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些?"紫鹃道,"好些了。
"(宝玉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
"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
")宝玉笑道:"所谓'病笃乱投医'了。
"一面说,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子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子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抹了一抹,说,"穿的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
春风才至,时气最不好。
你再病了,越发难了。
"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
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又打着那起混账行子们背地里说你。
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合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合你说笑。
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
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觉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看着竹子发了回呆。
因祝妈正来挖笋修竿,便忙忙走了出来,一时魂魄失守,心无所知,随便坐在一块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
直呆了五六顿饭工夫,千思万想,总不知如何是好。
偶值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参来,从此经过,……便走过来,蹲下笑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呢?"宝玉忽见了雪雁,便说道,"你又作什么来招我?你难道不是女儿?他既防嫌,总不许你们理我,你又来寻我,倘被人看见,岂不又生口舌?你快家去罢。
"雪雁听了,只当他又受了黛玉的委屈,只得回至房中,黛玉未醒,将人参交与紫鹃。
……雪雁道,"姑娘还没醒呢,是谁给了宝玉气受?坐在那里哭呢。
"……紫鹃听说,忙放下针线,……一直来寻宝玉。
走到宝玉跟前,含笑说道,"我不过说了两句适,为的是大家好。
你就赌气,跑了这风地里来哭,作出病来唬我。
"宝玉忙笑道:"谁赌气了?我因为听你说的有理,我想你们既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
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
"……(戚本第五十七回,括弧中句据程本补。
)然荣公府虽煊赫,而"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故"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第二回)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他便带了两个小丫头到一石后,也不怎么样,只问他二人道,"自我去了,你袭人姐姐可打发人瞧晴雯姐姐去了不曾?"这一个答道:"打发宋妈妈瞧去了。
"宝玉道,"回来说什么?"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儿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人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了,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宝玉忙问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道,("一夜叫的是娘。
"宝玉拭泪道,"还叫谁?"小丫头说,)"没有听见叫别人。
"宝玉道,"你糊涂,想必没听真。
"(……因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肠。
"……遂一径出园,往前日之处来,意为停柩在内。
谁知他哥嫂见他一气,便回了进去,希图得几两发送例银。
王夫人闻知,便赏了十两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他哥嫂听了这话,一面就雇了人来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厂去了。
……宝玉走来扑了个空,……目立了半天,别没法儿,只得翻身进入园中,待回自房,甚觉无趣,因乃顺路来找黛玉,偏他不在房中。
……又到蘅芜院中,只见寂静无人。
……仍往潇湘馆来,偏黛玉尚未回来。
……正在不知所以之际,忽见王夫人的丫头进来找他,说,"老爷回来了,找你呢。
又得了好题目来了,快走快走!"宝玉听了,只得跟了出来。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谈论寻秋之胜;又说,"临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俊逸忠义慷慨'八字皆备。
到是个好题目,大家都要作一首挽词。
"众人听了,都忙请教是何等妙题。
贾政乃说,"近日有一位恒王,出镇青州。
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
……其姬中有一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
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
"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想这恒王也是第一风流人物了。
"……(戚本第七十八回,括弧中句据程本补。
)《石头记》结局,虽早隐现于宝玉幻梦中,而八十回仅露"悲音",殊难必其究竟。
比乾隆五十七年(1792),乃有百二十回之排印本出,改名《红楼梦》,字句亦时有不同,程伟元序其前云,"……然原本目录百二十卷,……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
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
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
……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
《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
"友人盖谓高鹗,亦有序,末题"乾隆辛亥冬至后一日",先于程序者一年。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
宝玉先失其通灵玉,状类失神。
会贾政将赴外任,欲于宝玉娶妇后始就道,以黛玉羸弱,乃迎宝钗。
姻事由王熙凤谋画,运行甚密,而卒为黛玉所知,咯血,病日甚,至宝玉成婚之日遂卒。
宝玉知将婚,自以为必黛玉,欣然临席,比见新妇为宝钗,乃悲叹复病。
时元妃先薨;贾赦以"交通外官倚势凌弱"革职查抄,累及荣府;史太君又寻亡;妙玉则遭盗劫,不知所终;王熙凤既失势,亦郁郁死。
宝玉病亦加,一日垂绝,忽有一僧持玉来,遂苏,见僧复气绝,历噩梦而觉;乃忽改行,发愤欲振家声,次年应乡试,以第七名中式。
宝钗亦有孕,而宝玉忽亡去。
贾政既葬母于金陵,将归京师,雪夜泊舟毗陵驿,见一人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之下拜,审视知为宝玉。
方欲就语,忽来一僧一道,挟以俱去,且不知何人作歌,云"归大荒",追之无有,"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后人见了这本传奇,亦曾题过四句,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进一竿云:'说到酸辛事,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第一百二十回)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如开篇所说: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我纵钞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曰:"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反到新鲜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