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点滴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谈
【摘要】: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欣赏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我们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感受与鉴赏有效方法
音乐欣赏它其实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
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人格。
就像课标中所说: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根据这些,以及自己理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知晓音乐鉴赏的阶段
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鉴赏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聆听,理解地聆听,识别、评价地聆听音乐。
像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指出的:音乐鉴赏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即:把握音乐感觉阶段、感受音乐表现力阶段、纯理解音乐阶段。
第一阶段(把握音乐感觉阶段),这个阶段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
像有些音乐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通过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
这样的感受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并且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
第二阶段(感受音乐表现力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懂得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变化,以及它们所表现的内容。
我们以观看戏剧演出作比方,对于舞台上表演的内容能够看懂,看到可笑的地方就笑,看
到悲伤的地方就落泪,懂得剧情变化。
第三阶段(纯理解音乐阶段),这个阶段不但理解音乐的构成,而且能够理解作曲者的意图等等,还以观看戏剧表演作比方,不但理解舞台上表演的剧情,而且懂得作者通过该剧所要表达的意图。
以上把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有老师可能认为低年级阶段会以第一阶段为主,但实际上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总是交织在具体音乐欣赏中。
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除了感受生活中的钟表声之外,还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并能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知道这是一首由德国作曲家奥尔特谱写的小型器乐曲。
又如:中年级听赏约翰斯特劳斯的《电闪雷鸣波尔卡》,初听乐曲,学生就能感受到乐曲本身带来的震撼,再通过进一步的听赏,逐步了解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
如: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然后再了解波尔卡、约翰斯特劳斯以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
综上所述,鉴赏教学要根据这三个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当的音乐曲目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有效的鉴赏教学效果。
二、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
作为教师,应该像母亲精心地为孩子准备饭菜那样,在菜谱上做出种种设计,全神贯注地为学生选择教材。
教师与学生之间尽可能多地接触,关心学生喜爱音乐的情况,选择那些朴素的、经典的、具有魅力的音乐作品,为学生不断提供感受、体验、表演、创作、理解、判断音乐艺术表现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
如:《野蜂飞舞》、《在钟表店里》、《森林水车》、《铁匠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春》、《牧童短笛》、《金蛇狂舞》、《春节序曲》等,学生能在高质量的水平上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听音乐的兴趣,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音乐感知,获得审美的经验。
当学生觉得音乐好听、喜欢听音乐,那音乐教育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不仅为培养音乐兴趣走出了第一步,也为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当我们拿到一首音乐欣赏作品时,教师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听赏,让音乐先打动自己,这样音乐才有可能从老师的心中流淌出去感染学生。
试想:一个对音乐作品无动于衷的教师,又怎能激发起学生那一层层奇异的浪花呢?但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并不能完全地代替学生欣赏音乐,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是启
发、引导学生感受和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和把握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的表达方式,把音乐的想象与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丰富和满足他们的内心知觉和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针对一首音乐欣赏作品,一定要抓住作品中的一两个“焦点”问题来进行。
那什么是焦点问题?焦点问题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达成目标的问题。
一般是将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表现要素或者相互对比的材料等来作为“焦点”来进行欣赏,这些“焦点问题”体现的就是达成目标的教学要求,它有可能是以问题的形式、有可能是以要求来呈现,但绝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且也不一定非得回答,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音乐的体验、音乐的感受和音乐的学习,教师每设计一个“焦点”或“问题”,就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始,而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音乐专业素养、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体现了教师对音乐教育教学理念的领悟程度,这些问题因而体现的就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个一个的“焦点”或“问题”就形成了教学的主线。
如: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中的第二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焦点问题,先选择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中的两段旋律,其中有一段是具有苗族音乐风格特点,让学生仔细聆听两段旋律,听听那段旋律具有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哪几个音出现的次数最多?你认为这段旋律中哪个音最具民族特点?唱一唱还原3和降3,这段旋律和前面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实际就包含了音乐风格的对比及情绪的对比,这样的听赏不仅做到了从音乐入手,同时较好地抓住了欣赏的“焦点”。
四、进行有效的鉴赏教学方法
侯静奎老师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教师研究教法,不是研究如何把教师吃透的教材,再用嘴去嚼碎,一口一口喂学生,而是大力研究该怎样教,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吃,自己去品味,其本质即是研究学生的学法”。
我们鉴赏教学的方法并不一定在于追求新和奇,而在于能切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在鉴赏教学中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边做身体动作反应,边聆听音乐。
欣赏音乐,倾听是必要的,但一边做动作,一边聆听也十分重要。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结合身体动作来欣赏音乐应该是一种自然的事情。
在音乐要素中,
节奏是基础性的、最重要的要素,用身体动作把握节奏,是切实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节奏动作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结合身体动作来接受音乐,是首先应予采用的学习音乐的方法。
具体做法有:
1、随着拍子、节奏,边模仿指挥边听音乐
随着音乐做手的动作是小学阶段动作反应的主要方式,手随着音乐做动作几乎适用于所有的音乐。
如:欣赏《铁匠波尔卡》中,在熟悉第一乐段的主题时,我们就利用了我们的小指头,划出了此段旋律的走向。
配合乐曲像指挥者那样模仿指挥动作,在小学阶段进行这种练习,比在中学容易一些,这是一种最富有音乐性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和着拍子做动作,可用空手或使用铅笔等,自由的划动,第一拍动作稍大一点,以后的几拍动作稍小一些。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或中学阶段,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指挥的基本图形和动作要领,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乐曲的情绪、风格大胆地“表现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进行“指挥”。
2、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聆听音乐。
这项活动适用于小学的各个阶段。
如:模仿《铁匠波尔卡》中各种乐器的演奏,学生虽不太熟悉乐曲,但能够一边模仿不同乐器演奏的情形一边聆听音乐。
又如:《电闪雷鸣波尔卡》中,学生能加入大鼓和大镲的演奏,并聆听音乐。
3、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或手臂,边聆听边做动作。
身体可以左右摆动,如:《溜冰圆舞曲》、《杜鹃圆舞曲》,还可做一些耸肩、点头等动作,如:《快乐的罗嗦》
4、边聆听音乐,边做踏步、走步、跑跳步,或者轻轻地踩着舞曲的拍点自由跳舞。
如:《小步舞曲》、《大河之舞》
5、听音乐,对音乐的形式做出动作反应,即当听到乐曲的不同部分做不同的动作。
如:在听《森吉德玛》时,当听到速度较慢的那段时,学生可做雄鹰展翅的动作,当听到速度较快的乐段,学生做扬马鞭的动作。
当然,学生做的动作并不一定要千篇一律,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对乐曲的理解,做出形态各异的动作来。
又如:聆听戈赛克的《加伏特舞曲》(ABA曲式)时,当听乐曲A部分时,学生头可左右摆动,当听到B部分时,生可用手打拍子。
又如:聆听《玩具兵进行曲》时(ABA曲式)时,当听到A部分时,学生可学士兵在行进中踏步的动作,当听到B部分时,学生则可学士兵在进行侦查的动作。
(二)、将听音乐的感受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或将乐曲标以相应标题,或做戏剧化的表演。
对于乐曲的各种音乐要素,对于乐曲的气氛、情绪的感受,写成短文章,或者根据乐曲的气氛画成简单与之相适应的图画。
根据音乐的要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乐曲的气氛等,拟定适当的标题,或编成带有一定情节的表演,我觉得这类方法更适合于中学生。
而给乐曲命名则适合中小学生,在指导学生给乐曲命名时,要排除儿童生活经验的各种局限,打破狭隘生活的范围,引导学生从新的、范围广泛的情景展开充分的想象,在此基础上给乐曲设计一个标题。
还有,在进行这样的指导时,在让学生注意倾听音乐的各种要素的对比和音乐的各个部分,要启发想象各种各样的情景,将对于音乐印象的多样性和共同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让学生倾听音乐并给音乐设计标题的时候,在听音乐之前教师专门对音乐进行解说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因为,无论怎样对乐曲进行解说,总是先入为主地主导了乐曲的内涵,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说明替代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说明进行想象,失去了自己对音乐的主体作用。
其结果是,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美感的体验,音乐引起的生动丰富想象,以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的方法等,都受到了局限。
如:在听《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格里格)之前,如果教师先对乐曲《晨景》进行解说,学生就会被教师的引导所左右。
反之,我们不对乐曲进行解说,而是说:“好好听一听演奏的是哪些乐器?(长笛和竖琴)并请注意这两种乐器音色,试着一边听一边想象怎样的情景?”这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指导时,要对照音乐的各种要素,结合音乐教材上的乐曲,以某一种音乐的要素作为提示的要点,将要素适当地区分开来进行。
当一种音乐要素渐渐搞清楚了之后,再听全部乐曲。
“设计标题”的指导,还可以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设计标题,然后进行集
体讨论,看哪一个标题最适合这段音乐,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聆听音乐。
最后将原作者原来的题目告诉学生,与同学们的命题进行比较,一边比较一边来听音乐,经过这样的反复聆听、比较、探索的过程才完成这项指导。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原来是这样的啊!”即使不少学生感到自己设计的标题与原来的标题如此不同,那也是很有意义的。
(三)将聆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相联系,综合地进行鉴赏指导。
将歌唱、器乐等音乐学习与鉴赏联系起来,综合地进行鉴赏指导,这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鉴赏指导方法。
1、使用乐曲的主题进行节奏动作反应,先使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在熟悉了音乐的主题之后再聆听音乐。
(适合小学中低年级)
如:听赏《溜冰圆舞曲》时,一边拍打拍子,注意和着乐曲的强弱变化做动作,在熟悉了乐曲后,再来聆听这首乐曲,就容易多了。
又如:聆听《阿细跳月》,要求学生在52 1处做动作,在熟悉了主题后,再去聆听这首乐曲,就很简单了。
2、使用乐曲主题进行节奏练习,或者唱乐曲主题,或者用乐器演奏乐曲的主题。
熟悉乐曲的主题,进而掌握旋律的反复和发展等。
3、将鉴赏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将歌唱教材、即兴表演等构成回旋曲式,用这些办法加深对曲式等的理解。
如:首先演唱或演奏教材歌曲中的一段,再来即兴演奏一段与歌曲长度相当的乐曲,然后,将全体演唱或演奏歌曲作为A段,与A段长度相当的,即兴创作乐曲作为B段和C段,连接起来形成这样的形式:ABACA,这样就有一个回旋曲的感觉了。
把对这种形式的感觉转移到欣赏中来,对于理解什么是回旋曲式就十分容易了。
4、采用卡片或字母来表示乐曲的曲式,一边采用这样的对照、表示方法,一边倾听音乐。
小学中年级,适用与乐曲形式相适应的彩色卡片,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以上年级,适用在卡片上书写与乐曲形式相适应字母的方式。
如,聆听《铁匠波尔卡》时,在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时,我们是这样提问的:如果第一乐段我们用A来表示,那第二乐段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B),第三乐段又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师提示这段音乐和那段音乐相似),当两段音乐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A表示,
那相似就用A1表示,就这样在师生的问答中板书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再让学生们根据乐曲曲式结构完整聆听,这样学生对于作品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又如:聆听《森林狂想曲》时,这首乐曲主要是由ABC三段旋律构成,教师可让学生先熟悉这三段旋律,然后让学生聆听全曲,并写出这三段旋律分别出来的次序,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并进行次序答案的公布,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高涨,并且对作品结构是相当熟悉。
(四)结合聆听做适当的讲解。
一般地说,乐曲的解说不在听乐曲之前进行,开始时有时甚至连乐曲的曲名也不提示,这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如:在听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可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学生聆听全曲,然后说一说乐曲的整体情绪及表现情景,再根据自己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为乐曲取名,老师再出示乐曲曲名,并对乐曲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再进行分段聆听。
如果在欣赏之前对乐曲进行解说的话,就会限定了听者对音乐的印象。
正如梅亚兹所说的那样:“音乐,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色彩,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师如何对它进行说明,也是仍然难以充分表达清楚的,而音乐的本身是会向听音乐的人直接表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应该铭记,过多的解释比不做解释,常常带来更为不好的效果。
1、结合倾听,进行演奏、演唱形式和演奏的乐器等内容的解说。
欣赏时如果很好地把握了音色,就容易掌握音乐诸要素的对比,进行把握音乐的情绪,所以在欣赏时要注意对演奏乐器的解说。
如:欣赏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入门》(根据管弦乐主题而创作的变奏与赋格)之前,对管弦乐和变奏曲等稍加说明,让学生在欣赏时注意,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在欣赏故事性乐曲时,结合倾听,对故事情节、与故事情节相对应的音乐的展开进行解说。
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如《龟兔赛跑》、《彼得与狼》这些带有描写性故事情节的乐曲时,事先可对故事情节进行谈话,然后进行欣赏,伴随这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乐曲情绪、乐器音色的变化等。
3、结合倾听乐曲,进行与音乐史相关内容的说明。
与音乐史相关的内容,包括作者创作的年代、创作的动机、作品的特征、创
作背景、与时代的关系等。
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这些问题的说明必须适应学生的不同年级。
必须注意到,过多、过长的讲解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中年级可以讲一些有关作曲家的故事等,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及中学阶段可以有关作曲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总而言之,在进行欣赏解说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再和大家一起交流几个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有效的鉴赏指导一定要抓住一个“焦点”来进行
(二)要注意鉴赏讲解的时机
这个两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有了详细的讲解,这儿就不再罗嗦了。
(三)要注意教材的长度和提示的方法
学生注意力的持续保持时间,因各种条件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欣
赏教材的选择和欣赏教学指导的时候,必须注意欣赏教材的长度。
虽然,在指导聆听一首乐曲时,要从乐曲整体入手,但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方法也可多变。
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欣赏的焦点放在“什么样的拍子?”这个问题上面,开始时先让学生听A部分,分析A部分,然后再让学生从头开始听,并连着听到B部分这是为引起学生注意,向学生提问:“从乐曲的开头开始直到后来,乐曲的拍子是不是相同的?”让学生在听到乐曲拍子变化的时候,把手举起来。
最后再让学生从头到尾聆听全曲,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逐步加大聆听的长度。
(四)要注意对音乐的感受或印象的表达。
根据一首乐曲,选择一种音乐要素作为欣赏的“焦点”,并进行反
复的欣赏,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如:前面提到的培尔金特的《晨景》,从听一听演奏的是哪些乐器入手,(长笛和竖琴)并请注意这两种乐器音色,试着一边听一边想象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并引导学生采用适合于学生程度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五)要让学生反复聆听
鉴赏教学在注意恰当进行指导的同时,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欣赏。
这个反复聆听并不是枯燥的一遍又一遍的听赏,而是采用各种形式,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进行。
如:《阿细跳月》,第一次聆听可从乐曲的情绪上入手,第二次聆听可从
主题音乐出现了好多次入手?第三次聆听可从演奏乐器方面入手?这样的反复聆听,才能逐步品味出音乐的美感。
总而言之,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
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日)高萩保治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