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众对传媒的接受与影响
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新闻学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随着传媒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越来越频繁的开始出现电视荧屏上,女性形象的色彩描述也在不断的光鲜化。
而电视作为承载和传播女性话语的大众媒介,就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塑造女性内外形象的“造型师”角色。
电视生动的音、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性别的建构祈祷推动和影响作用。
但是,五千年来的传统封建社会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生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媒介发展。
电视对两性观念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地位,也反映了价值取向。
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对电视中女性形象的学术研究和分析。
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
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再度形成第二次高潮。
这时的女性主义(feminiSm)己远远超出了前期“女权主义(运动)”所指涉的政治运动的范畴,进入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文化加以批判的女性主义批评时期。
因此这一阶段,多被称之为“女性主义”时期。
“女性与传播”话题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中。
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女性、黑人、亚裔等“少数群体”(minorities)这一分类。
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拓展,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渐成气候,从中也建立起众多相关的交叉学科。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观看大众媒介,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涉足传播领域,似乎也成为当今的一种新学术动向。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边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目前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存在两个视角:一是秉承女性主义批判路线,认为在男权话语主导下,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忽视、偏见和歪曲;另一是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闻已出现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掩盖的却是更加隐蔽的性别不平等的实质。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与媒体形象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与媒体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关系和媒体形象在新闻传播中变得日益重要。
性别与媒体形象相互关联,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媒体如何呈现性别形象。
1. 性别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它影响着个人、社会、文化等层面的行为和观念。
性别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定位:新闻报道往往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男性通常被视为行动者和决策者,而女性则被定位为被动的对象和依赖者。
(2)话语权:在新闻传播中,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他们在发言和表达意见方面更容易被接受,而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轻视。
(3)权力分配:性别在新闻传播中也影响着权力分配。
男性在新闻界的高层职位占据着绝大多数,而女性则在权力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地位。
2. 媒体如何呈现性别形象媒体在呈现性别形象时,通常会采用一些常见的方式和策略,比如:(1)性别定型:媒体经常通过传统的性别定型将男性和女性塑造成特定的形象。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阳刚、理智和聪明的代表,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温柔、柔弱和美丽的象征。
(2)物化:媒体常常将女性物化为性对象,将她们的价值和魅力与外貌相关联。
这种物化现象会导致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3)角色限制:媒体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角色方面进行了刻板的限制。
比如,家庭的责任通常被视为女性的职责,而男性则被期望扮演经济提供者的角色。
3. 对性别和媒体形象的反思性别和媒体形象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深远的。
虽然媒体在形塑性别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人们也应该对其进行深思熟虑,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改变现状。
(1)平等性别呈现:媒体应该更加重视性别平等,避免性别定型和物化的现象。
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呈现男性和女性的形象。
(2)提升女性声音:媒体应该提升女性的话语权,给予她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要打破传统观念,推动女性在新闻领域的参与和平等地位。
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
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现代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而紧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对于媒体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其对传媒行业和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媒介的影响力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过去,媒介主要以单向传播的方式呈现信息,受众只是被动接受。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直接。
现如今,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多种方式与媒介进行互动,媒介可以迅速了解受众的反馈和需求。
二、互动促进受众参与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受众的参与度。
在过去,受众在信息传播中是被动的角色,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媒介提供的信息。
而现在,受众可以主动发起话题、参与讨论、分享个人见解,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从而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影响力。
三、受众的反馈影响媒介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受众的参与,受众的反馈也会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批评的平台。
媒体机构和从业者需要根据受众的反馈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报道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口味。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让传媒行业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发展态势。
四、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不仅受众对媒介产生影响,媒介对受众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媒介通过传递的信息、呈现的价值观念和引导的行为方式,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通过社交媒体,媒介可以定向推送信息,使受众更容易接收到与自己兴趣和需求相关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改变受众的观念和行为。
五、互动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机构需要更加敏锐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和趋势,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内容。
浅谈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浅谈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史论文(必读10篇)之第十篇摘要: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选择、接纳与排斥行为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研究、掌握这几方面的活动规律, 可以使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受众、了解受众、分析受众, 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本文联系传播效果研究史及新闻实践, 指出受众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受众,选择,接纳,排斥,传播效果当前, 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播活动服务对象的受众, 其作用更为突出。
只有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观念和思想, 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分析和掌握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要, 才能在传播活动中策划或传播符合受众不同需要的新闻信息, 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受众对传播的选择性接触受众作为接受信息的群体, 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 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的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由于受众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以及他们在年龄、种族、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其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对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取舍有着自己的标准和爱好, 呈现出极大差异。
以报纸为例, 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在读报中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逐步完成的。
读者总是先集中注意一份报纸中的某个版面, 然后注意该版面上的某一个特定新闻对象, 再次集中注意另一个新闻对象;总是先集中注意某新闻的特定部分(例如标题) , 然后集中注意该条新闻的另一部分(例如导语或某一精彩段落) 。
一般而言, 读者对新闻的"注意";多属于"随意注意";, 而那种目的十分明确, 有意识到报纸上去寻找哪一方面新闻的情况毕竟不常见。
归纳读者对新闻的随意注意中, 决定其选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即:新闻对于读者的需要满足程度、对于读者的趣味性、对于读者的接近性及新闻本身的特点。
传媒学研究中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
传媒学研究中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传媒学是一门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在传媒学领域,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和媒体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作用。
其包括三种形式:认知效应、情感效应和行为效应。
(1)认知效应:指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接受并消化这些信息的过程,即媒介识别、媒介注意、接受与理解等。
认知效应是媒体最基本、最根本的影响类型,是其他两种效应的前提。
(2)情感效应:指媒介对受众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媒介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引起受众的愉悦、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感。
(3)行为效应:指媒介对受众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无论是增强或改变受众对某种观念、政治主张、社会习俗等的认知,还是引导受众做出特定的行为和决策,都需要媒介发挥行为效应。
2. 受众行为受众行为指受众对媒介的接受和使用的行为。
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受众行为包括传媒路径选择、参与度、互动程度以及使用行为等。
(1)传媒路径选择:受众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媒体、内容等。
传媒路径的选择会影响不同类型受众的传媒体验,因此了解不同受众的传媒路径选择习惯对于媒体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2)参与度:指受众对媒介的关注程度,是指观众在观看媒体内容时的专注程度。
一般来讲,如果受众的参与度越高,则媒体的传播效果越好。
(3)互动程度: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受众可与媒体发生相互关系,互动的程度与深度得到提高,如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电子商品销售等方式,促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4)使用行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习惯、频率和方式等方面的行为。
受众的使用行为直接反映了他们对媒介的需求,因此,媒体企业必须了解受众的使用行为,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3. 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的影响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可能会对人们的认知、态度、行为以及社会影响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国女性文化习题---湖师大精品课程
湖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女性文化》习题答案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回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传播效果则是评判新闻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受众类型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可以分为被动受众和主动受众两种类型。
被动受众是指接受信息不主动参与互动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程度相对较低。
而主动受众则是指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思考的群体,他们更加关注新闻内容,对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更大的影响力。
二、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1. 受众兴趣与关注度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新闻内容能够与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相契合,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增加传播效果。
相反,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不符,受众则可能忽略或快速流失,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
2. 受众知识和素质水平受众的知识和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知识丰富、素质高的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更强,他们更容易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相比之下,知识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受众则可能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回应能力有所局限,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3. 受众价值观和立场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符,受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传播效果会得到增强。
然而,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悖,受众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传播效果则会受到抑制。
三、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传媒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采取多种传播策略。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策略:1. 定位准确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机构需要准确定位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受众特征调整新闻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2. 创造互动与受众进行互动可以增加传播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对策_1
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对策新媒体论文(专业范文10篇)之第八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性这个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8世纪的毫无地位可言发展到如今的自强不息。
在新媒体时代,女性能够在更开放、更公平的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女人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新媒体女性主义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它作为一种进步的声音和力量,也是妇女想要有意识地去改变、去解放自己的一场思想运动,对全球妇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从21世纪来临,新媒体时代为女性创造了许多机会,使女性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不再听从于男权的掌控而活着。
这也是新媒体带给女性最深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形态(一)以新媒体平台作为阵地现如今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媒体行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女权主义极易在某一舆论热点出现时以伴随性或者转折点的形式进行传播。
像之前的自媒体姣姣者"咪蒙";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自媒体里发布的全都是为女性发声的文章,其中一篇较为火爆的文章题目为《我离婚了,但我很高兴》充分展现了现当代女性敢于为自己发声、不愿卑微地活着的心境。
(二)非主动、无意识的传播当我们在只知道职业的情况下去推测一个人的性别时,我们会发现,对于秘书、打字员、老师、前台等职业,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女性;而对于外企高层人员、教授、工程师、IT技术人员、司机等工作,我们则认为是男性的概率更大。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对性别所对应能力的认知往往受到了"刻板效应";的影响,比如女司机。
近年来,女司机一词对我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它被视为是"造成交通事故最多的人";。
就以之前轰动全国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来说,2018年10月28日上午,在重庆市万州区公交车上,由于乘客与司机发生了争吵并双方互相殴打导致公交车与对面小轿车相撞而坠入江中,从而造成15人死亡。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传媒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传媒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刻板印象仍然普遍存在。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女性的认知,也制约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起源与表现女性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一种固定、简化和僵化的认知,这种认知往往忽略了女性的个体差异和多面性。
在传统媒体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温柔、贤惠、被动、依赖等形象,这种形象被视为女性的“标准”形象。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忽视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坚强等特质,限制了人们对女性多样性的认知。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的进步,女性刻板印象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
在当代传媒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开始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更多的个性和多样性。
然而,新的刻板印象也随之产生。
例如,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过度渲染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性对象。
此外,职场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被简化为“女强人”或“家庭主妇”,这两种形象都忽略了女性的多重身份和角色。
四、女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对女性自身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使女性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其次,它也影响了公众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使人们对女性的期望和评价产生偏见。
最后,它还可能导致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加剧,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解决策略为了消除女性刻板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媒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摒弃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刻板印象,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呈现女性形象。
其次,社会应加强对性别平等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的发展。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问题却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1. 传统媒体时期的女性刻板印象在传统媒体时期,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决策能力等。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的地位被边缘化。
2.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刻板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女性形象在传媒中逐渐多样化。
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实际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例如,职场女性常被描绘为“女强人”、“职业女性”等类型化形象,家庭女性则常被视为缺乏职业发展的“家庭主妇”。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现状及影响(一)现状当前,尽管传媒中女性的形象日益多样化,但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例如,在一些广告中,女性仍被描绘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对象,强调她们的外貌和身体等表面特征,而非内在素质和才华。
此外,职场女性往往被视为“花瓶”,缺乏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影响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使她们难以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
其次,它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使她们在求职和晋升过程中遭受歧视和阻碍。
最后,它还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她们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四、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柔弱、依赖性强、以家庭为重等,这种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此外,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可能会采用刻板化的方式表现女性形象。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
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浅谈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外国语学院083班龚秋霞内容摘要:纵观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媒事业飞速发展,作为信息传播接收的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心理选择和接受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受众选择媒介的内外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媒介;受众;选择;影响因素正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目前社会已由原来的信息匮乏,供不应求的状态转入信息的膨胀,汹涌而来的状态,当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潮,再也不能照单全收,受众要麽理智的操纵自己选择的标准网筛从中挑出有用的信息;要麽就是将自己的宝贵时间,精力都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一,什麽是受众?目前,随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完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播效果的产生和大小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受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麽是受众?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
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
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引言如同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当代传媒也在不断地嬗变,尤其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方面。
女性在传媒中的形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无疑是因为女性在传媒中所呈现的形象对社会中女性的认同和性别平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进行思考。
第一部分: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1. 传统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多以传统角色定型为主,如家庭主妇、娇媚女郎、娱乐明星等。
这些形象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传统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局限在照顾家庭、美丽迷人、为男性提供娱乐等角色中。
传统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用来满足男性的视觉和情感需求,而忽略了女性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性格。
2. 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形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女性形象在传媒中开始发生嬗变。
新媒体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个人在传媒中的发声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在新媒体时代,女性形象呈现出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女性在传媒中可以展示出独立、聪明、坚强的形象,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和社会价值。
第二部分:嬗变的原因1.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在社会中普及,这也推动了当代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逐渐发展,女性在社会、工作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种觉醒使得传媒呈现女性的形象时,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性、能力和价值,这有利于将女性从传媒中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
2. 受众需求的变化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也受到受众需求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的受众对女性形象有着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加关注个体特点和内在能力,而非仅限于传统的外貌和娱乐价值。
传媒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在呈现女性形象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女性的形象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现实需求。
3. 女性参与传媒的增加女性在传媒行业的参与度逐渐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形象的嬗变。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话语影响力对环境传播的作用因素以及效果分析
情绪感染 , 也存在意识性 的情 绪感 染。女性在对待生态环境 问 题时所 表达 的感性 情绪 , 会 让受众 在觉察 之后 自动地 进行情 绪模仿 , 从 而引发 出类似 的情 绪 , 或 者根据其感性 情绪去认知 背后 的信 息 , 了解情 绪背后表 达的生态环境 问题 , 从而引发 高 级的情绪传递 。 引起受众 的情绪传递 和情感认知 可 以对增强 环境传播效 果 起 到促 进作 用 , 女性 的感性 情绪 和感性 视角在 其 中就充 当 着 传递 情绪 的 中介 。 因此 , 环境 传播 对女性 的视 角有 情感需 求, 能扩大传播 的范 围, 增强宣传效果 。
个 方 面 整 理 出 以下 几 个 需 求 : ( 一 )情感需要 : 女性 的感性视 角 环境 传播 的传播 视角 近年来 一直 在发 生变化 , 从 单 向报 道视角转 变为现在 的多向 、 多角度 的传播 方式 , 除了理性 的科 研角度之 外还需要女 性的感性视 角 , 可 以增强情感 的感 染力 。 心理学上存在 “ 情绪感染”的概念 , 不仅存在 自动化原始性 的
( 三) 社 会 需要 : 女 性 主 义 的 发展
渐成熟 。
近 年来 , 随着 中国对 自然 环境话 题 的关注 以及女 性话语 权在 新媒体 中的变化 , 在 中 国环境传播 中 , 女 性话语影 响力借 助新 媒体平 台获 得 了新 的发 展 , 给 中国的环境 传播 提供 了新 的助力 和新 图景 。本 文通过微博 这个公共社 交平 台对女 性在 环境 问题 中的传播作用 和影 响因素进行分 析。 女性对 生态环境话题 进行话语 权争夺 的基础是环境传 播 中对 女性话 语权 的需求 度 , 在此 基础上 才能 获得 目标 受众 满 足 以及形成一定 的传播影 响。笔者通过情感 、力和粉丝受众 群 , 同时也通过这个 平台提高 自己在社 会现象和政治事件 中的参 与度 。 目前 , 社交平 台上 的 内容生态更 加活跃 , 身份更加 多元化 。以微博 为例 , 在2 0 1 7 年 影响力 最大 的十个 事件 中, 女性 微博用 户参 与事件传 播 的比 例为2 5 . 1 2 %。( 数据来 源于事件博物 馆平 台 )从 中可知 , 女性 参与话 题讨论 和传播 的 比例 远低 于男性 , 但是 在与女 性相关 的事件 中 , 女性表 现出较高 的关 注度和传播影 响力 ,  ̄ H 2 0 1 6 年 “ 双十一 ”事件 中, 女性的微 博传播参 与度 就达 到4 2 . 5 %。 因此 , 女性身为一个 大的传播群体 , 具有较 大的隐藏传播 影响力 , 需要得到重视 。在环境传 播中 , 要想扩大传播范 围, 就 不可忽 视女性 用户 的传播影 响力 , 因此 环境传 播对 女性用 户 的传播影响力是有一定的需 求的。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1.麦克卢汉理论:媒体是消息传递的媒介,其核心观点是“媒体即信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该理论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认为媒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
2.侯世达的传媒效果理论:传媒效果理论认为,媒体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所呈现的思想、观点和信息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和塑造。
侯世达强调媒体对受众接受信息和形成观点的影响程度,他提出了“平面效应”和“倒置效应”等概念,分析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方式和效果。
3.哈拉尔德·因特文理论:哈拉尔德·因特文将媒体定义为人类传播和交流的工具,他提出了“媒体即扩展人”的观点。
他认为,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了人的感知、思维和表达的范畴,成为人类文化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塑造作用,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改变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4.双向传播理论:双向传播理论强调,传媒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还可以通过互动与受众进行双向沟通。
双向传播理论把传媒看作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强调受众对媒体的反馈和参与的重要性。
传媒不再是单方面塑造和影响受众的工具,而是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和共创的过程。
综上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重点,分别强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内容对受众的影响效果、媒体的扩展人性质以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传媒的影响、作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5.麦克卢汉理论麦克卢汉理论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根据他的观点,“媒体即信息”,媒体通过传递信息来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他认为,媒体不仅仅是一种中立的传播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
麦克卢汉关注了媒体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他认为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从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看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从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看媒体的分众化趋势梅琼林陈文举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由宽泛到专业的过程,新闻传媒行业作为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一个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
随着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流,进而由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分众化,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正在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
本文试图从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媒体分众化的成因。
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传者通过细分市场和自我定位来影响受众从本质上讲,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功利性过程,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欲被人知与欲知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传者无疑处于主导地位。
只要用反馈这个词来表达受众在传播中的行为,那就说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
受众不可能依靠反馈去实现地位上质的变化。
但接受者,亦即受众却是传者不可或缺的伙伴。
只有传播和接受行为二者同时发生,信息的扩散和知晓才能完成。
而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有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与受众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关,他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来理解接受到的信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逐渐从寻找信息转换到有选择性地读取和接收信息。
他们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一家媒介已经很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只能选择一部分受众作为自己的目标对象。
这就需要媒介根据受众的差异、兴趣爱好对市场进行细分,以不同的、专门化的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目标受众群。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定位意识”。
一旦定位确定,媒体则要从受众需求出发,运用差异化策略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比如:面对“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和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两个著名的“纪录片编辑室”纪录片栏目的巨大影响力,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编导们经过认真分析调研发现: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生活空间”讲述的大多是北方“老百姓的故事”。
显然,以“本地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为题材的纪录片是受众市场中的一个空隙,于是“寻常人家”栏目就迅速占据了这个空挡。
妇女与性别平等的社交媒体影响力
妇女与性别平等的社交媒体影响力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数字时代,我们不能忽视妇女和性别平等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妇女与性别平等在社交媒体中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变革。
一、媒体传播对性别平等的观念影响社交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形式,有着巨大的触达群体的潜力。
它为妇女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她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观念,进而影响到更多的人。
通过社交媒体,妇女能够发声,传递关于性别平等的信息,从而引发社会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性别平等组织和活动提供了宣传推广的渠道,扩大了它们的影响面。
二、社交媒体对妇女自主性的推动社交媒体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妇女的框架化。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妇女可以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她们能够自由地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社交媒体为妇女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使她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摆脱传统刻板印象的束缚。
三、社交媒体对性别歧视行为的曝光和改变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许多性别歧视行为得到更广泛的曝光。
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性别歧视事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开来,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愤怒。
这种曝光往往迫使相关机构或个人进行整改,提升性别平等意识和行为。
四、社交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社交媒体既可能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加深现有问题。
一方面,作为广告渠道,社交媒体能够为妇女传递积极的、多元化的形象,消除对于妇女的性别歧视。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宣传,使得妇女在追求社会认同和美丽标准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五、社交媒体对性别平等运动的支持和影响社交媒体对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妇女权益组织和性别平等活动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信息,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妇女提供了一个相互连接与支持的平台,让她们能够共同行动,争取平等权益。
探析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运用
汇报人:日期:•女性主义媒介理论概述•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应用•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表现形式•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挑战与对策目•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前景展望•案例分析录01女性主义媒介理论概述0102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批判性视角关注女性议题和权益女性主义媒介与广告学的结合关注女性消费者群体适应社会变革创新营销策略02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应用定位为独立自主定位为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定位为情感诉求女性消费者群体的定位女性消费文化的体现时尚与美丽的追求01社交与分享的体现02品质与价格的权衡031 2 3强调女性的多重角色以女性的视角出发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女性主义广告的创作思路03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表现形式广告中也常常使用温柔、细腻、关爱他人的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的情感细腻和关爱他人的特质。
温柔细腻的女性形象独立女性形象使用女性化语言强调女性的声音满足女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鼓励女性自我认同女性消费心理的把握04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挑战与对策挑战对策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挑战在广告中,有些元素或者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性别歧视的,这可能会引起争议和负面影响。
对策广告人需要理解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争议的元素或表达方式。
同时,他们也应该接受多元化的观念,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避免性别歧视的误区提升女性主义媒介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挑战对策05女性主义媒介在广告学中的前景展望女性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女性消费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消费市场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为广告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女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女性消费者关注的产品领域广泛,涵盖了美容、服饰、家居、健康等多个领域,且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广告行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宣传和推广机会。
广告行业对女性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将更加深入女性形象在广告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女性视角在广告创意中的体现女性主义媒介的兴起,为广告行业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如女性网站、社交媒体等,这些渠道具有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将为广告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情感类电视栏目定位女性受众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情感类电视栏目定位女性受众的原因和影响分析情感类电视栏目定位女性受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摘要受众定位是电视栏目策划的重要程序,尤其是在电视媒介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提高收视率和保持稳定的受众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
本文从女性受众的角度分析情感类电视栏目得到女性的喜爱的原因与影响。
从理论上和现实上分析其原因,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传受者的心理与互动,现实主要立足在女性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包括兴趣、窥探欲、及感性的特点。
并从正面和负面分析了情感类电视节目定位女性受众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女性受众;原因;影响The analysis of reasons and influence that emotion TV programs fix a position of female audienceAbstractFixing audience 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dure for TV program planning, especially at present that TV media competition is fierce, to better television ratings and to maintain the stable audiences are their main goa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 that women are fond of emotion TV programs from the point of female audience. The reasons are analyses from theory which fix on psychology of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and fact mostly on fe male’s need of material and mind, which contain interest, desire and emotion. Besides,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 about emotion TV programs fixing a position of female audience.Key wordsEmotion; Female audience; Reasons; Influences引言在媒介活动中,情感类的报刊、杂志及电视节目一直收到广大女性读者、观众的喜爱,并且使这些媒介传播保着持比较稳定的受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受众对传媒的接受与影响作者:朱晶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3期据统计,我国电视台已经有300多家,电视频道也由几十个增加到不同级别(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的几千个,通过无线、卫星和有线多种渠道不间断播出各种电视节目。
到1999年,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总长达300万公里,用户达7000多万户,卫星与有线电视合计覆盖率在我国大城市已达90%。
截至1998年底,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9.01%,电视受众总数超过11亿,构成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收视群体。
在网络受众方面,据2004年7月第14次CNNIC调查,我国网民男性占59.3%,女性占40.7%。
随着传媒的普及以及节目的不断丰富,受众的选择性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同的人群对传媒的需求是不同的。
一女性受众对传媒的接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设计的“2001年期刊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比男性更爱阅读杂志。
在女性阅读中,每月读两种以上杂志的相对比例,要高于男性读者中的同样比例。
每月阅读一种杂志的女性占49.4%,每月阅读两种杂志的占31.5%,每月阅读三种及以上杂志的女性占19.1%。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读者最爱阅读生活服务、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少儿读物、卡通漫画和学习指导类的杂志。
除了杂志外,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
传媒在女性的生活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她们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哪些题材是女性最不喜欢的题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就“女性阅读习惯和倾向”题目对北京地区的女性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大多数女性承认传媒是女性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并且在对传媒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倾向,不喜欢格调低下的作品,偏好阅读积极向上的内容,希望传媒帮助女性提高能力等等,表明了女性对传媒有着自己的要求。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52.67%的女性认为传媒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6.63%的女性认为“较为重要”,认为“可有可无”的仅占7.49%,而表示“完全不需要”的只有0.8%。
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每天花在传媒上的时间,79.46%的人平均在l小时以上,其中“1小时至2小时”的最多,占30.48%,“2小时至3小时”的占20.59%,“3小时以上”的占28.39%,还有17.38%的人每天花在传媒上的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而“30分钟以下”的仅占2.39%。
另外,调查结果表明,81.96%的女性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女性的偏见”,认为“不存在偏见”的仅占9.02%。
在调查中,28.12%的人表示,希望传媒能“帮助女性提高竞争能力和生存技能”,18.3%的人希望传媒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17.51%的人希望“帮助女性进一步树立自强自立精神”,15.12%的人希望“增加为女性服务类的信息、报道”,还有15.12%的人希望能“多为女性的权益呼吁”。
这一调查说明,女性受众现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对传媒的需求应当被社会重视起来,并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女性受众的权益。
女性受众在接受传媒时,有着自己的特征:从收视行为来看,女性比男性更依赖电视。
女人喜欢看电视剧,喜欢在一个假定的虚拟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在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候,青年女性中有40.2%的人是“以看电视为主,兼做其他事”,有32.2%的人选择了“放下其他事,专心看电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女性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关注程度。
这是因为电视娱乐节目,尤其是电视剧是她们情感的释放地,她们会在电视中寻找和自己身份与命运相似的女性,也会对同她们的经历有关的话题投入特别的关注。
对于参与电视娱乐节目,青年女性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在问到是否愿意参加博彩竞猜栏目时,选择率最高的是“很想亲自参加”,占47.3%,其次是“希望家人参加”,占22.6%;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改进,32.3%的人“希望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21.7%的人“希望增加家庭参与的娱乐游戏”。
可见青年女性已不甘心作为娱乐节目的旁观者,她们更希望参与到节目中去,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狂欢状态。
从收视目的来看,青年女性收看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娱乐(72.6%),她们很乐于接受来自电视传媒的时尚讯息,从中得到借鉴。
比如对当前女主持人的着装,38.4%的人认为,女主持人的着装很时尚,成为她们在生活中模仿的榜样。
而在消费影响方面,女性更加注重休闲消费,健身、美容成为青年女性的首选。
“更加注重时尚品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其中电视广告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女性来说,时尚杂志有时能成为她们(尤其是都市女性)的生活百科全书。
通过时尚杂志,女性既可查阅时尚资讯,了解最新服饰动态,又可参考爱情指南,从中获得情感支持,同时还有美容知识和休闲购物,帮助她们充实生活。
因此当女性读者接触时尚杂志后,便会被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体贴和细心所吸引,产生依赖和信任,女性读者不自觉地模仿着时尚杂志为她们所塑造的现代女性形象,视她们的一举一动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女性对于时尚杂志的这种态度,也是有利有弊的。
因为,当女性沉湎于时尚杂志时,她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到时尚杂志的圈套中,将自己对美的看法、女性的自我认知以及女性的人生问题交与一份杂志来把握。
有人提醒说:“时尚杂志一方面通过美容知识讲座使女性读者发现自身的美丽,唤醒她们的性别意识;但另一方却又使她们陷入技术操作和男性视野的樊篱之中而浑然不知。
”时尚杂志在其消费特色的作用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以性感、撩人为突出特征的,这是与女性的发展方向不相符合的。
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现代科技的推波助澜下,女人的身体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知识,不再为女人所控制,而只有美容健身专家及妇科医生才拥有这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知识逐渐专业化、科技化的时代,女人的身体虽然成为一门女人无法控制的科学,但女人却须经历各式各样的自虐仪式,装饰自己成为待价而沽的后现代的白雪公主。
”事实上,时尚杂志多在女性的身体美、外形美方面进行引导,这不仅取悦了男性,而且无形中使女性自身也以吸引男性为美。
她们借助时装、化妆品所呈现出的自信和美,所理解的女性魅力,只不过是通过男性视角而获得的。
可见,男权意识仍然渗透在现代女性的思想意识当中。
从这一点说,时尚杂志所表现出来的是将女性物化、性化、商品化的倾向,它所塑造的时尚女性也远非是真正觉醒的当代女性。
二传媒对女性受众的影响1995年中央电视台利用全国电视收视率网对妇女观众进行了大规模调查(N=10000)。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妇女平均观看电视时间为2,6小时/天,68.4%了解《半边天》节目,21.8%的妇女经常收看《半边天》节目,29.0%的妇女喜欢《女性社会》栏目,这一比例是所有栏目中最高的。
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女性并不是对社会问题不感兴趣,媒体应该适应这种趋势,提高妇女报道的社会性、严肃性,打破将女性角色符号化的刻板定势,这既符合女性对传播内容的要求,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女性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和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美国报人瓦克尔曾说:“新闻的第一个字是…女人‟。
”这句话的内涵是,关于女性的新闻有着重要的新闻价值;女性受众是关注新闻媒体的主要群体。
因此,电视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诠释女性题材时必须考虑到女性受众的视听需求。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女性的关注正日益加强。
199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建台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专栏《半边天》。
1999年,长沙电视台推出女性频道,在全国首开以一个频道全面展示女性生活的先河,这一切对女性来说,都是个好事情。
但是就电视发展的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电视媒体表现女性题材的节目偏少,开办女性专栏的电视台也不多,而以女性频道出现的电视媒体更是属于凤毛麟角。
因此,目前女性节目的数量与女性的视听需求的差距还很悬殊。
就现有的女性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与女性受众的期待也还有距离。
有些女性节目尽是一些浅薄的搞笑和“时尚秀”,内容单调乏味,一些节目甚至出现某种倾向性的偏差,使女性受众深感困惑和不满。
大众传媒出现这种局面有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一,大众传播的公众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中的大众信息,这使它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包括暗合他们落后的性别意识。
同时,大众传播是社会在社会成员中扩展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难免要表现主流文化由传统积淀而来的性别歧视。
其二,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在普遍地商业化,对利润的追求日益蒙蔽推进文明的信念。
激发一切可以被激发的需要,把一切可以商业化的东西商品化,实现一切可能实现的销售,包括向更有购买力的男性促销,激发大众容易被激发的性的需求,把女性对象化、商品化。
其三,大众传播的信息源是社会组织,尤其是在大众传播的早期发展中,这类组织往往是与国家权力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核心组织,女性一直只能在其边缘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寻找男性代言人。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往往会牺牲女性的利益,以获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总之,在对市场份额的追求引导下,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或者主动迎合受众的趣味,或者为吸引眼球而有意无意地制造趣味与消费,女性形象就成了表现这种趣味与消费的工具与手段。
“靳羽西现象”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靳羽西现象”就是中国大众传媒和媒介文化的产物,靳羽西通过传媒的包装,把自己推销成为东方女性美的专家、美国电视界的著名公众人物(与实际上她在美国的影响还是有距离)、成功地为中国妇女带来“真正”的美的女商人以及她本人就是“美”的化身等等。
可以不夸大地说,围绕她和她的化妆品的宣传,是中国传媒对“女性话语”建构的一个缩影。
“通过媒介,她带到中国来的…魅力‟在…现代‟和…女性美‟之间画上…天然‟的等号。
”惭羽西的成功,在于她迎合男性传统观念,通过传媒不遗余力的渲染,引导广大女性受众接受这样一个观念:留住青春,才是女性的最大价值。
随着靳羽西式人物的不断增多,传媒为受众营造了更为深厚的男尊女卑的氛围。
在目前,我们的受众还不得不常常接受一些给女性带来伤害的信息,女性受众的选择权力还远没有能利用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媒中的女性缺位,而传媒中女性缺位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从表层来看,传媒中女性主体的缺席是受众中女性缺席的直接原因。
现在无论是女性传媒从业人员,还是传媒女性决策人员,女性的比例都过低,这极大地制约了女性视角的彰显和传播。
例如,由于受到男性的控制,女性很少出现在例行性新闻报道中,据首都记者协会妇女传媒监测网调查,1996年3月,首都八家全国性大报要闻版共发表报道2923条,其中涉及女性的仅占11.19%,而涉及女性问题的比例更低。
显然,主流媒体对女性报道的淡漠,使女性受众接受的信息受到严重的偏离。
从深层来看,传媒中女性缺位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中国文化在构造阶级等级的同时,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