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难)
八年级数学 第 三角形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12/10/2021
第六页,共十五页。
解:∵∠B=42°,∠C=68°,
∴∠BAC=180°-∠B-∠C=70°.
∵AD是角平分线,
∴∠DAC= ∠B1AC=35°.
∵AE是高,∠C2=68°,
∴∠EAC=90°-∠C=22°, ∴∠DAE=∠DAC-∠EAC=35°-22°=13°.
12/10/2021
第七页,共十五页。
1
2
3
4
5
6
7
1.在△ABC中,若∠A=2∠B=70°,则∠C的大小(dàxiǎo)是( ). A.40° B.75°
.
40° 12/10/2021
第十一页,共十五页。
关闭
(dá答答à案案n)
1
2
3
4
5
6
7
5.在△ABC中,若∠A=40°,∠B=∠C,则∠C的度数(dùshu)是
类此三角形是
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 ∵∠A=40°, ∴∠B+∠C=180°-40°=140°. ∵∠B=∠C, ∴∠B=∠C=70°.
按角分类应是锐角三角形. 7102/°10/2021
关闭
关闭
解析 (dá答答à案案n)
内容(nèiróng)总结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例题】 (2017·福建上杭期中)如图,在△ABC中,AE是BC边上的高,AD是角平分 线,∠B=42°,∠C=68°,分别求∠BAC,∠DAE的度数.。分析从已知条件入手,首先对△ABC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
(名师整理)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优秀教案
与三角形有关的内角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在学生已感性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基础上,由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该定理是后续研究多边形内角、直角三角形等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三角形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知识上】已感性认识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方法上】初步学习了简单推理证明;【思维上】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上】还不具备独立系统推理证明能力;【情感上】好奇心强,乐于探究;三、重难点分析▲重点: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发现和理解通过添加辅助线证明定理;▲突破难点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从直观动作形象思维向表象思维过11 / 10渡,采用“实物拼图—留下痕迹—抽象图形”,引导分析图形变化的内在联系,发现所添加的辅助线,化解证明难点,使证明思路直观化。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构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并对定理进行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拼图探索、抽象图形,培养学生直观感知能力;经历探究证明过程,渗透图形变化,提高学生演绎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五,教具:多媒体,直尺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动手实验、推理论证、反思总结等学法。
22 / 1033 / 10七、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回顾探索【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推理证明,知道了依据什么2 何分析并找到证明一个问题的思路”。
【回顾旧知】师:小学时,我们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是怎样发现的?预设:学生可能回答:①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再相加;②撕下三个角拼一拼。
问:这些方法是不是数学证明?能否完全让人信服?建 构 思 路 回 顾 探 索 意 犹 未 尽 学 以 致 用 课 堂 回 眸44 / 10预设:学生可能回答:测量存在误差;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无法一一验证。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3.会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会运用内角和定理与外角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
考点关注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来求角的度数或度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角的度数或证明角相等的问题。
知识点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利用两直线平行,内ABC为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及同位角相等,的三个内角利用两直线平行,内ABC为知识点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是直角三角形,且知识点3 三角形的外角1.三角形的外角2.常见的基本模型(1) “飞镖”模型:如图11-14(1)所示,结论:. (2) “8”字模型:如图11-14(2)所示,结论:.(3) 如图11-14(3)所示,点P 是∠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结论:.ACP A ABP BCP ∠+∠+∠=∠E B D A ∠+∠=∠+∠A P ∠+︒=∠2190(4) 如图11-14(4)所示,点P 是∠ABC 与∠A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结论:.(5) 如图11-14(5)所示,点P 是三角形的外角∠FBC 与∠BCE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结论: .注意:以上结论应用时必须证明,不能直接用。
练习:如图11-15所示,∠1=∠2=∠3. (1) 试说明;(2) 若,,求的度数。
A P ∠=∠21A P ∠-︒=∠2190DEF BAC ∠=∠︒=∠70BAC ︒=∠50DFE ABC ∠题型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例1:锐角三角形所有角的度数为正整数,最小角的度数是最大角的度数的四分之一,则满足条件的锐角三角形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题型2 三角形外角性质与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例2:如图11-16所示,在△ABC 中,,,,BE 平分∠ABC ,求∠BED 的度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优秀教学案例
5. 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途径,发现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房屋的三角屋顶等,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60°、60°和60°,求这个三角形的类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问题导向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度?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
2. 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如:“三角形的外角与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证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性质。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如:“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如何求解第三个内角?”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的内角和(1)》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内角和.2.内容解析与边一样,角(包括内角和外角)是三角形的主要元素,在研究了边的性质后,自然要研究角(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其中内角和是基础.三角形的角的性质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的基础.初中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与小学不同之处是需要用推理的方法证明.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二、目标与目标解析1.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探索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结论,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熟练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从结论的一般性与确定性角度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能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过程的合理性,指导证明过程“步步有据”的要求.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但难以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同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需要添加辅助线,通过把三角形内角关系转化为平行线的角的性质,是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通过基于一般三角形下结论是否成立的提问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拼角实验过程发现证明思路,体会怎样作辅助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定理证明必要性的体会,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四、教学过程设计(一)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前面,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边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研究三角形角的性质.问题1 在小学,我们研究过三角形的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三角形(如图1),回顾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追问:在小学中,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一性质的?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法和拼角实验法.展示学生的拼角方案(如下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的结论及研究经验. 追问1:大家测量和实验时研究了多少个三角形?追问2:三角形有多少个?用测量和实验的方法能研究完所有三角形吗?追问3:对若干个具体的三角形进行测量和研究得到的结论,能保证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吗?怎样才能说明结论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考察结论的一般性,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问题2 怎样证明呢? 追问1:先说说证明的步骤.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证明的步骤: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如图5,∠A ,∠B ,∠C 是△ABC 的内角.求证:∠A +∠B +∠C =180º.并指出,要证明这一结论,需要以已经确认是正确的事实、定理为依据,一步一步有依ABC图1ABC图2A BC图3ABC图4ABC图5据地进行推导,最后推导出最终的结论.追问2:让我们分析一下拼角的操作过程,看看有什么启发.如图5我们把∠B ,∠C 撕下后拼到∠A 上得到一个平角,移动后它们的边AE ,AF 有什么特征?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在同一直线EF 上. 追问3:直线EF 与直线BC 有什么关系?由此有什么启发?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EF ∥BC ,这就启发我们通过过顶点A 作BC 的平行线来进行证明(如图6).图6追问4:怎样书写证明过程?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书写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过点A 作EF ∥BC . ∵EF ∥BC ,∴∠1=∠B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BAC =180º,(平角的定义) ∴∠BAC +∠B+∠C =180º.(等量代换)在此基础上,确认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º. 设计意图:分析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明确定理结论. 追问5:如果按照图3,图4的拼角方案,怎样书写证明过程?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书写相应的证明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一题多解感悟证明过程,培养思维灵活性. 追问6:上述证明过程是怎样想的?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平行线性质移动角的位置,使它们拼成一个平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数学转化的思想.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学生独立书写解题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质疑,保证推理的严谨性.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角度计算,巩固定理.例2 如图8是A ,B ,C 三岛的平面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50º的方向,B 岛在A 岛图7A B CE F的北偏东80º方向,C 岛在B 岛的北偏西40º方向.从B 岛看A ,C 两岛的视角∠ABC 是多少度?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是多少度?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设计意图:应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定理. 练习:1.写出下列三角形中∠ 的度数.2.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四边形ABCD (沿着AC 对折后直线AC 两侧部分能完全重合),其中∠A =150º,∠B =∠D =40º,求∠C 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题,书写第2题. 设计意图:巩固定理,发展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回顾并交流本课所学知识. (1)本课学习了哪一个定理?(2)小学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三内角的和为180º,为了什么要证明这一结论? (3)你是怎样证明这一结论的?设计意图:比较初中与小学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差别,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总结证明过程,体会证明的要求.(五)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1.2第1,3,7题.有兴趣的同学尝试写出与本课中不同的证明过程. 五、板书设计11.2.1三角形的内角1.三角形内角和:小学的做法:测量、拼角。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课时)教案与反思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11.2.1 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验证.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P1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利用三角板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图1 图2图1:30°+60°+90°=180°;图2:45°+45°+90°=180°.2.探索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2)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 =180°.(3)把∠B和∠C剪下拼在一起,如图.用量角器量一量∠MAN 的度数,可得到∠BAC+∠B+∠C=180°.(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3.在△ABC中,∠A=60°,∠B=80°,则∠C=4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从C 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方法一)分析与解答过程见教材P12~P13.(方法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过点C作AD的垂线,求∠ACB的度数可转化为利用平角为180°来求解.【解答】∠ABC的求法同“方法一”.如图,过点C作CF⊥AD,则CH⊥BE.∵∠ACF=180°-∠DAC-∠AFC=180°-50°-90°=40°,∠BCH=180°-∠CBH-∠CHB=180°-40°-90°=50°,∴∠ACB=180°-∠ACF-∠BCH=180°40°-50°=90°.故从B岛看A、C两岛的视角∠ABC是60°.从C岛看A、B 两岛的视角∠ACB是90°.【例2】如图,D是△ABC中BC边延长线上一点,DF⊥AB交AB于点F,交AC于点E.若∠A=46°,∠D=50°,求∠ACB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AB,∠D=50°→得∠B的度数,结合∠A=46°→得∠ACB的度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DF⊥AB∴∠DFB=90°.∵∠D=50°,∠DFB+∠D+∠B=180°,∴∠B=40°.又∵∠A=46°,∴∠ACB=180°-∠A-∠B=9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形的内角,一般要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80°,∠B=∠C,则∠C=50°.2.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3∶5,则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0°,60°,100°.3.已知△ABC中,DE∥BC,∠AED=50°,CD平分∠ACB,求∠CDE的度数.解:∵DE∥BC,∠AED=50°,∴∠ACB=∠AED=50°.∵CD平分∠ACB,∴∠BCD=12∠ACB=25°.又∵DE∥BC,∴∠CDE=∠BCD=25°.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其逆定理.【过程与方法】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教学难点】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3~P1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180°,即∠A+∠B+90°=180°,所以∠A+∠B=90°.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ABC.4.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20°,则另一个锐角等于7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DF⊥AB,∠A=40°,∠D=43°,则∠ACD 的度数是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DF⊥AB,∠A=40°→∠AEF =5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CED=50°(对顶角相等),结合∠D=43°→∠ACD=8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答案】8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常常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综合起来求角的度数.【例2】在△ABC中,如果∠A=12∠B=13∠C,那么△ABC是什么三角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法: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从三角形的边或角入手→已知∠A、∠B、∠C的数量关系→△ABC各内角的度数→△ABC的形状.【解答】设∠A=x,则∠B=2x,∠C=3x.根据题意,得x+2x+3x=180°,解得x=30°.∴∠A=30°,∠B=60°,∴△ABC是直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已知三角形内角的数量关系,可以利用“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若∠A+∠B=∠C,则△ABC是( B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2.如图,AB、CD相交于点O,AC⊥CD于点C,若∠BOD=38°,则∠A=52°.3.如图,Rt△ABC中,∠ACB=90°,∠1=∠B,∠2=∠3,则图中共有5个直角三角形.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1.2.2 三角形的外角(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和性质.2.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研究三角形的内、外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与三角形的外角有关的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推导.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1,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试结合图形写出证明过程:证明:过点C作CM∥AB,延长BC到点D,则∠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2=∠A+∠B,即∠ACD=∠A+∠B.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12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方法一)见教材P15解答过程.(方法二)【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考虑利用平角的性质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解答】∵∠BAE=180°-∠1,∠CBF=180°-∠2,∠ACD=180°-∠3,∴∠BAE+∠CBF+∠ACD=180°-∠1+180°-∠2+180°-∠3=540°-(∠1+∠2+∠3)=540°-180°=36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由此题可以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2)拓展: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同学们可自行进行证明).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果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那么∠1等于( B )A.120°B.105°C.60°D.45°2.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解:左图:∠1=90°;中图:∠1=80°;右图:∠1=95°.3.求下列各图中∠1和∠2的度数.解:左图:∠1=60°,∠2=30°;右图:∠1=50°,∠2=140°.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BPC=150°,∠ABP=20°,∠ACP=30°,求∠A的度数.【互动探索】∠A与已知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考虑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解.【解答】延长BP交AC于点E,则∠BPC、∠PEC分别为△PCE、△ABE的外角.∴∠BPC=∠PEC+∠PCE,∠PEC=∠ABE+∠A,∴∠PEC=∠BPC-∠PCE=150°-30°=120°,∴∠A=∠PEC-∠ABE=120°-20°=1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此类题的一般方法是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已知与未知的角联系起来计算角的度数.此题也可以延长CP与AB相交,还可以连结AP 并延长与BC相交,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另外两种解法.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会使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角的性质,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物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教具。
2.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我们以前学过角的性质,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回顾角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个三角形,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其内角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形状的图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目标1.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问题.3.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出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并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4.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案A第1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你还记得是怎么发现这个结论的吗?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进行探究,提醒学生可以采用三种方法:度量、剪拼图、折叠.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后,教师指出运用度量的方法时,测量可能会有误差,得出的三个内角的和接近180°.通过度量、剪拼图或折叠的方法验证了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但我们手中的三角形只是所有三角形中有限的几个,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我们如何能得出“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这个结论呢?2. 探究证明师生共同完成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过程. 已知:△ABC .求证:∠A +∠B + ∠C = 180°.证明:如右图,过点A 作直线l ,使l //BC . ∵ l //BC ,∴ ∠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理∠3=∠5.∵ ∠1,∠4,∠5组成平角, ∴ ∠1+∠4+∠5=180° (平角定义). ∴ ∠1+∠2+∠3=180° (等量代换).通过前面的操作和证明过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其他方法证明此定理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其他做法.注意: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用虚线表示.3. 例题分析下图是A ,B ,C 三岛的平面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50°方向, B 岛在A 岛的北偏东80°方向,C 岛在B 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B 岛看A 、C 两岛的视角∠ABC 是多少度?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是多少度?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点评. 想一想: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ABC 中,若∠C =90°,你能求出∠A ,∠B 的度数吗?为什么?你能求出∠A +∠B 的度数吗?利用上面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点评. 明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提示: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 △”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 △ABC . 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如图,∠C =∠D =90°,AD ,BC 相交于点E ,∠CAE 与∠DB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分析:两个角的关系是什么?这两个角分别在什么三角形中?你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解:在Rt △AEC 中,∠CAE =90°-∠AEC . 在Rt △BDE 中,∠DBE =90°-∠BED . ∵∠AEC =∠BED , ∴∠CAE =∠DBE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反过来,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点评. 明晰: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课堂小结1.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问题.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并能简单应用. 四、布置作业习题11.2 第1、3、4题.第2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如图,在△ABC 中,∠A =30°,∠B =50°,则∠C = .把△ABC 的一边BC 延长,得到∠ACD .这个角还是三角形的内角吗?∠ACD = .二、探究新知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有几个? .每个顶点处有 个外角,但它们是 .2.外角的性质在右图中,△ACD 与△ABC 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1)∠ACD = + ;(2)∠ACD∠A,∠ACD∠B(填“<”、“=”“>”).再画△ABC的其他的外角试一试,还会得到这些结论吗?请学生用几何语言叙述这个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3.外角性质的证明你能用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些定理的成立吗?已知:△ACD是△ABC的外角.求证:(1)△ACD=∠A+∠B(2)△ACD>∠A,△ACD>∠B.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完成证明过程.证明:(1)因为∠A+∠B+∠ACB=180°.所以∠A+∠B=180°-∠ACB.又因为∠ACB+∠ACD=180°,所以∠ACD=180°-∠ACB.所以∠ACD=∠A+∠B.(2)由(1)的证明结果可以得出:△ACD>∠A,△ACD>∠B.想一想:你还可以结合右图形给予说明吗?4.外角性质的应用如右图,∠1、∠2、∠3是三角形ABC的不同三个Array外角,则它们的和是多少?解:因为∠1=∠ABC+∠ACB,∠2=∠BAC+∠ACB,∠3=∠ABC+∠BAC,所以∠1+∠2+∠3=2(∠ABC+∠BAC+∠ACB).因为∠ABC+∠BAC+∠ACB=180º,所以∠1+∠2+∠3=2×180º=360º.三、课堂小结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3.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四、布置作业习题11.2第6、8题.教案B第1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活动1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并思考如何证明.二、自主学习1.活动2 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从这个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下面是两种拼合的方法,试一试,看看得到什么结果.学生动手操作后与同伴交流,得到: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2.活动3如果我们不用上面的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优秀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完成规范步骤的书写.提示: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Array线通常用虚线表示.3.活动4如图,在△ABC中,∠BAC=40°,∠B=75°,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优秀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完成规范步骤的书写.4. 活动5 在△ABC中,若∠C=90°,你能求出∠A,∠B的度数吗?为什么?你能求出∠A+∠B的度数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明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提示: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直角三角形ABC可以写成Rt△ABC.5. 活动6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反过来,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明晰: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自我检测1.在△ABC中,若∠A=40°,∠A=2∠B,则∠C=.2.如右图,在△ABC中∠C=60°,∠B=50°,AD是∠BAC的平分线,则∠BAD=.答案1.120°2.35°四、课堂小结1.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问题.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并能简单应用.五、布置作业习题11.2第1、3、4题.第2课时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二、自主学习1.活动1阅读教材的内容,找出上题的答案.明晰: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活动2 画出△ABC的所有外角,并找出外角出现的规律.学生独立画图后,小组合作交流,优秀小组代表发言.提示:三角形的外角有6个,每个顶点处有2个外角,但它们是对顶角.3.活动3 找出右图中∠ACD与△ABC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优秀小组代表发言.明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活动4 你能用学过的定理说明这些定理的成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优秀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完成规范步骤的书写.三、自我检测1.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 2.如下图所示,则α= °. 3.如图,∠A =55°,∠B =30°,∠C =35°,求∠CDB 的度数.答案 1.C 2.114° 3.120° 四、课堂小结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 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3.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习题11.2 第6、8题.5(第2题)23α ACDB (第3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熟练运用外角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掌握三角形内角平分线、中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并求解一些特殊类型的三角形。
4.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及时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提高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
3.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情境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三角形性质的重要性。
【能力培优】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含答案)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专题一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角度1.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D点,∠A=50°,则∠D=()A.15° B.20° C.25° D.30°2.如图,已知:在直角△ABC中,∠C=90°,BD平分∠ABC且交AC于D. 若AP平分∠BAC且交BD于P,求∠BPA的度数.3.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2)在图2中,若∠D=40°,∠B=30°,试求∠P的度数;(写出解答过程)(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其他条件不变,试写出∠P与∠D、∠B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即可)专题二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4.如图,∠ABD,∠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若∠A=50°,∠D=10°,则∠P的度数为()A.15°B.20° C.25° D.30°5.如图,△ABC中,CD是∠ACB的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若∠A=40°,∠B=72°.(1)求∠DCE的度数;(2)试写出∠DCE与∠A、∠B的之间的关系式.(不必证明)6.如图:(1)求证:∠BDC=∠A+∠B+∠C;(2)如果点D与点A分别在线段BC的两侧,猜想∠BDC、∠A、∠ABD、∠ACD这4个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状元笔记【知识要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三角形的外角及性质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温馨提示】1.三角形的外角是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而不是两边延长线组成的角.2.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中的内角一定是与外角不相邻的内角.【方法技巧】1.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可直接使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得出: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参考答案:1.C解析:∵∠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1=12∠ACE,∠2=12∠ABC.又∵∠D=∠1-∠2,∠A=∠ACE-∠ABC,∴∠D=12∠A=25°.故选C.2.解:(法1)因为∠C=90°,所以∠BAC+∠ABC=90°,所以12(∠BAC+∠ABC)=45°.因为BD平分∠ABC,AP平分∠BAC ,∠BAP=12∠BAC,∠ABP=12∠ABC ,即∠BAP+∠ABP=45°,所以∠APB=180°-45°=135°.(法2)因为∠C=90°,所以∠BAC+∠ABC=90°,所以12(∠BAC+∠ABC)=45°,因为BD平分∠ABC,AP平分∠BAC,∠DBC=12∠ABC,∠PAC=12∠BAC ,所以∠DBC+∠PAD=45°.所以∠APB=∠PDA+∠PAD =∠DBC+∠C+∠PAD=∠DBC+∠PAD+∠C =45°+90°=135°.3.解:(1)∠A+∠D=∠B+∠C;(2)由(1)得,∠1+∠D=∠3+∠P,∠2+∠P=∠4+∠B,∴∠1-∠3=∠P-∠D,∠2-∠4=∠B-∠P,又∵AP、CP分别平分∠DAB和∠BCD,∴∠1=∠2,∠3=∠4,∴∠P-∠D=∠B-∠P,即2∠P=∠B+∠D,∴∠P=(40°+30°)÷2=35°.(3)2∠P=∠B+∠D.4.B 解析:延长DC,与AB交于点E.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和,可得∠ACD=50°+∠AEC=50°+∠ABD+10°,整理得∠ACD-∠ABD=60°.设AC与BP相交于点O,则∠AOB=∠POC,∴∠P+12∠ACD=∠A+12∠ABD,即∠P=50°-12(∠ACD-∠ABD)=20°.故选B.5.解:(1)∵∠A=40°,∠B=72°,∴∠ACB=68°.∵CD平分∠ACB,6.(1)证明:延长BD交AC于点E,∵∠BEC是△ABE的外角,∴∠BEC=∠A+∠B.∵∠BDC是△CED的外角,∴∠BDC=∠C+∠DEC=∠C+∠A+∠B.(2)猜想:∠BDC+∠ACD+∠A+∠ABD=360°.祝福语祝你考试成功!。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内角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希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教学过程来看,以下几点值得我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对定理的证明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利用剪刀和纸张制作三角形,直观地展示内角和为180度的过程。
举例:针对定理证明的难点,可以采用动态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解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从而直观地说明内角和为180度。对于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0度和70度,求该三角形第三边上的高。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先求出第三个内角,再利用三角函数求解高,考查了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角和定理与其他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总结出内角和定理的普遍适用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三角形内角度数的情况?”比如,在拼图、建筑设计或者户外测量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1.2 和三角形有关的角(含答案 )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知识要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个钝角或直角.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在Rt ABC∠=︒,则90∠+∠=︒.A B△中,90C(2)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一、单选题1.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图中所示位置摆放,保持两条斜边互相平行,则∠1=()A.30°B.25°C.20°D.15°【答案】D【解析】解:∵AB∵CD,∵∵A=∵FDE=45°,又∵∵C=30°.∵∵1=∵FDE﹣∵C=45°﹣30°=15°,故选:D.2.如图,直线a∠b,直角三角形如图放置,∠DCB=90°,若∠1+∠B=65°,则∠2的度数为()A.20°B.25°C.30°D.35°【答案】B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3=∵1+∵B=65°,∵a∵b,∵DCB=90°,∵∵2=180°﹣∵3﹣90°=180°﹣65°﹣90°=25°.故选:B.3.已知∠ABC中,∠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0°<∠B<60°B.90°<∠B<150C.0°<∠B<60°或90°<∠B<150°D.以上都不对【答案】D解:∵∵A+∵B+∵C=180°,∵A=30°,∵∵B+∵C=150°,∵0°<∵B<150°,故选:D.4.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1:3:4,则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答案】A设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x、3x、4x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4x=180°解得, x=22.5°则3x=67.5°、4x=90°∵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5.在ABC △中,如果1126A B C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 【答案】D∵在∵ABC 中,∵A =12∵B =16∵C ,∵A+∵B+∵C=180°, ∵16∵C+13∵C+∵C=180°, ∵∵C=120°,∵∵A=20°,∵B=40°,所以此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故选:D .6.如图,在∠ABC 中,∠BAC=56°,∠ABC=74°,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则∠BPC=( )A .102°B .112°C .115°D .118°【答案】D 解:∵在∵ABC 中,∵BAC=56°,∵ABC=74°,∵∵ACB=180°-∵BAC -∵ABC=50°,∵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PBC=37°,∵PCB=25°,∵∵BCP中,∵P=180°-∵PBC-∵PCB=118°,故选:D.7.如图,小丽画了一个三角形,不小心被墨水污染了,只剩下一个角(锐角). 小丽画的三角形可能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此三角形只知道一个角为锐角,其它角可能有钝角或直角也可能是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故选:D.8.如图,∠A=32°,∠B=45°,∠C=38°,则∠DFE等于()A.105°B.120°C.110°D.115°【答案】D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ADB=∵B+∵C=45°+38°=83°,∵DFE=∵ADB+∵A=83°+32°=115°,故选D.9.如图,把∠ABC纸片沿着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时,则∠A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A.∠A=∠1+∠2B.2∠A=∠1+∠2C.3∠A=2∠1+∠2D.3∠A=2(∠1+∠2)【答案】B解:∵把∵ABC纸片沿着DE折叠,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1+∵2=180°−∵ADA′+180°−∵AEA′=180°−2∵ADE+180°−2∵AED=360°−2(∵ADE+∵AED)=360°−2(180°−∵A)=2∵A.故选:B.10.∠ABC中,∠A=50°,∠B=60°,则∠C=()A.50°B.60°C.70°D.90°【答案】C解:∵C=180°-50°-60°=70°,故选:C.11.如图,已知AB∠DE,∠ABC=75°,∠CDE=155°,则∠BCD的值为()A.50°B.40°C.30°D.20°【答案】A解:延长ED交BC于F,如图所示:∵AB∵DE,∵ABC=75°,∵∵MFC=∵B=75°,∵∵CDE=155°,∵∵FDC=180°-155°=25°,∵∵C=∵MFC-∵MDC=75°-25°=50°,故选:A.12.已知直线l1∠l2,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1=22°,则∠2等于()A.30°B.38°C.28°D.48°【答案】B解:∵∵3是∵ADG 的外角,∵∵3=∵A+∵1=30°+22°=52°,∵l 1∵l 2,∵∵3=∵4=52°,∵∵4+∵EFC=90°,∵∵EFC=90°-52°=38°,∵∵2=38°.故选:B .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请将12A ∠∠∠、、用“>”排列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A ∠∠∠>>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2>∵1,∵1>∵A∵∵2>∵1>∵A ,故答案为:∵2>∵1>∵A .14.在∠ABC 中,∠B =40°,过点A 的直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C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答案】20°或50°或80°解:应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当AD=AC,AD=BD时,如图∵所示,∵BAD=∵B=40°,∵C=∵ADC.∵∵BAD+∵B+∵ADB=180°,∵∵ADB=180°-2×40°=100°,∵∵ADC=180°-∵ADB=80°,∵∵C=80°;当AC=DC,BD=AD时,如图∵所示,∵DAC=∵ADC=180°-∵ADB=∵B+∵BAD=80°,∵∵C=180°-∵ADC-∵DAC=20°;当AD=DC,AB=AD时,如图∵所示,∵C=∵DAC,∵ADB=∵B=40°.∵∵ADC=180°-∵ADB=140°,∵∵C=12(180°-∵ADC)=20°;当AD=BD,AD=CD时,如图∵所示,∵BAD=∵B=40°,∵ADC=180°-∵ADB=∵B+∵BAD=80°,∵C=∵DAC=12(180°-∵ADC)=12×(180°-80°)=50°.综上所述,∵C的度数为80°或20°或50°.15.如图,在∠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并且CD、BE交于点P,若∠A= 050,则∠BPC=_______.【答案】130°∵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BDC=∵AEB=90°,∵∵ABE=90°-50°=40°,∵∵BPC=∵ABE+∵BDP=40°+90°=130°.故答案为:130°.16.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两直角重合,则∠1=_____°.【答案】165°如图,根据题意知∵2=45°,∵3=60°,∵∵4=360°-90°-∵2-∵3=165°,∵∵1=∵4=165°17.如图所示,∠1=50°,则∠A+∠B+∠C+∠D+∠E+∠F的度数为________【答案】260°.解:如图,∵D+∵F=∵2,∵A+∵E=∵3,∵∵A+∵D+∵E+∵F=∵2+∵3,∵∵1=50°,∵∵2+∵3=180°-50°=130°,∵4=50°,∵∵B+∵C=180°-50°=130°,∵∵A+∵B+∵C+∵D+∵E+∵F=260°.故答案为260°.18.已知∠A与∠B的两边一边平行,另一边垂直,∠A=x°,那么∠B等于_____.【答案】(90-x)°或(90+x)°.如图,∵DF∵AM,∵∵BDC=∵A=x.∵BC∵AN,∵∵BCA=90°,∵∵EBF=∵DBC=90°-∵BDC=90°-x°,∵FBC=90°+∵BDC=90°+x°.故答案为:(90-x)°或(90+x)°.19.一个正三角形和一副三角板(分别含30°和45°)摆放成如图所示的位置,且AB∠CD.则∠1+∠2=__________.【答案】75°解:连接AC,∵AB∵CD,∵∵BAC+∵ACD=180°,∵∵BAG=30°,∵ECD=60°,∵∵EAC+∵ACE=180°-30°-60°=90°,∵∵CED=60°,∵∵GEF=180°-90°-60°=30°,同理∵EGF=180°-∵1-90°=90°-∵1,∵GFE=180°-45°-∵2=135°-∵2,∵∵GEF+∵EGF+∵GFE=180°,即30°+90°-∵1+135°-∵2=180°,解得∵1+∵2=75°.故答案为:75°.三、解答题20.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1=∠2,∠3=∠4,∠BAC=60°,求∠DAC的度数.【答案】20°解:设∵1=∵2=x,则∵3=∵4=2x因为∵BAC=60°所以∵2 +∵4=120°即x+2x=120°所以x=40°所以∵3=∵4=80°,∵DAC=180°-∵3-∵4=20°21.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是∠ABC的平分线,已知∠ABC=040,求∠AOB 的度数。
吉首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2三角形的外角教案新版新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2.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三个重要定理.【过程与方法】先通过画图学习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再用上一节学过的证明技术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再由上面的结论直接推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通过对教材例2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定理: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情感态度】经历由已知定理推出新定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推陈出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定义及性质.【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有关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1 画一个三角形,延长三角形的一边,就得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请根据图形探究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问题 2 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怎样的关系?你能发现并证明吗?问题3 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教学说明】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成果,对问题2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这里要重点指导,必要时板书示范.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归纳结论】1.定义: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为了方便,在每一个顶点处只取一个外角,所以一个三角形共有三个外角.3.三个重要定理(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注意:这里的不相邻三个字特别重要,不可缺少).(3)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四个图形中,能判断∠1>∠2的是()2.如图,∠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35°,在OB上有一点E,从E 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点D反射后,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A.35°B.70°C.110°D.120°3.如图,∠1,∠2,∠3是△ABC的三个外角,∠1∶∠2∶∠3=2∶3∶4,求∠1,∠2,∠3的度数.4.五角星ABCDE中,∠A+∠B+∠C+∠D+∠E等于多少度.5.如图,证明∠1>∠A.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教学说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讲解.【答案】1~5略.6.解:(1)解法一:如图(甲),延长BP交直线AC于点E.∵AC∥BD,∴∠PEA=∠PBD,∵∠APB=∠PAE+∠PEA,∴∠APB=∠PAC+∠PBD.解法二:如图(乙),过点P作FP∥AC,∴∠PAC=∠APF.∵AC∥BD,∴FP∥BD.∴∠FPB=∠PBD.∴∠APB=∠APF+∠FPB=∠PAC+∠PBD.解法三:如图(丙),∵AC∥BD,∴∠CAB+∠ABD=180°.即∠PAC+∠PAB+∠PBA+∠PBD=180°.又∠APB+∠PBA+∠PAB=180°,∴∠APB=∠PAC+∠PBD.(2)不成立.(3)(a)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右侧时,结论是∠PBD=∠PAC+∠APB.(b)当动点P在射线BA上时,结论是∠PBD=∠PAC+∠APB.或∠PAC=∠PBD+∠APB或∠APB=0°,∠PAC=∠PBD(任写一个即可).(c)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左侧时,结论是∠PAC=∠APB+∠PBD.选择(a)证明:如图(丁),连接PA,连接PB交于AC于M.∵AC∥BD,∴∠PMC=∠PBD.又∵∠PMC=∠PAM+∠APM,∴∠PBD=∠PAC+∠APB.选择(b)证明:如图(戊),∵点P在射线BA上,∴∠APB=0°.∵AC∥BD,∴∠PBD=∠PAC.∴∠PBD=∠PAC+∠APB或∠PAC=∠PBD+∠APB或∠APB=0°,∠PAC=∠PBD.选择(c)证明:如图(巳),连接PA,连接PB交AC于F∵AC∥BD,∴∠PFA=∠PBD.∵∠PAC=∠APF+∠PFA,∴∠PAC=∠APB+∠PBD.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即通过探究学习,指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得到结果,再让学生相互交流,或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或表述个人的体验,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后,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17.5 第1课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点 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1.如图,其中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二元一次方程2x-y=2的解的是()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则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x+5与直线l2:y=-x-1的交点坐标为.3.如果直线y=3x-3与直线y=-x+3的交点坐标是,那么a=,方程组的解是.知识点 2利用图象解方程组4.[2019·贵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次函数y=k1x+b1与y=k2x+b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5.利用图象解方程组:6.若以二元一次方程x+2y-b=0的解为坐标的点(x,y)都在直线y=-x+b-1上,则常数b的值为()A.B.2 C.-1 D.17.已知经过点(-2,-2)的直线l1:y1=mx+n与直线l2:y2=-2x+6相交于点M(1,p).(1)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2)求直线l1的函数表达式.8.已知直线y=2x+1与y=3x+b的交点在第二象限,求b的取值范围.17.5第2课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点 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方程kx+b=0的解为()A.x=2B.y=2C.x=-1D.y=-12.如图,直线y=ax+b(a≠0)过点A(0,4),B(-3,0),则方程ax+b=0的解是()A.x=-3B.x=4C.x=-D.x=-知识点 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3.[2020·广州模拟]如图,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横坐标为2,则不等式ax<的解集为()A.x<-2或x>2B.x<-2或0<x<2C.-2<x<0或0<x<-2D.-2<x<0或x>24.如图,直线y1=k1x+b和直线y2=k2x+b交于y轴上一点,则不等式k1x+b>k2x+b的解集为.5.函数y=-x+3的图象如图所示,利用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求不等式-x+3<0的解集;(2)对于函数y=-x+3,当x取何值时,函数值y不小于0?6.已知直线y1=kx+1(k<0)与直线y2=mx(m>0)的交点坐标为,m,则不等式组mx-2<kx+1<mx的解集为()A.x>B.<x<C.x<D.0<x<7.[教材练习第1题变式]已知函数y1=-x+2,y2=3x-4.(1)当x分别取何值时,y1=y2,y1<y2,y1>y2?(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请你说说(1)中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8.如图,直线y=kx+b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2,0),B(0,3),直线y=1-mx与x轴交于点C,与直线AB交于点D.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kx+b>1-mx的解集是x>-.(1)分别求出k,b,m的值;(2)求S△ACD.详解1.C[解析] ∵2x-y=2,∴y=2x-2.当x=0时,y=-2;当y=0时,x=1,∴直线y=2x-2与y轴交于点(0,-2),与x轴交于点(1,0).故选C.2.(-4,1)3.14.[解析] ∵一次函数y=k1x+b1与y=k2x+b2的图象的交点坐标为(2,1),∴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5.解:图象略,方程组的解为6.B[解析] 因为以二元一次方程x+2y-b=0的解为坐标的点(x,y)都在直线y=-x+b-1上,直线的表达式两边乘以2,得2y=-x+2b-2,变形为x+2y-2b+2=0,所以-b=-2b+2,解得b=2.故选B.7.解:(1)把点M(1,p)代入y2=-2x+6,得p=4,∴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即为直线l1:y1=mx+n与直线l2:y2=-2x+6相交的交点M(1,4)的坐标.故答案为(2)把点M(1,4)和点(-2,-2)代入直线l1:y1=mx+n,可得解得所以直线l1的函数表达式为y1=2x+2.8.解: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方程组的解,即根据第二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知解得1<b<.详解1.C2.A[解析] 方程ax+b=0的解,即为函数y=ax+b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直线y=ax+b过点B(-3,0),∴方程ax+b=0的解是x=-3.故选A.3.B[解析] ∵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B两点的坐标关于原点对称.∵点A的横坐标为2,∴点B的横坐标为-2.由图象可知,当ax<时,x<-2或0<x<2.故选B.4.x>0[解析] ∵直线y1=k1x+b和直线y2=k2x+b交于y轴上一点,∴交点的横坐标为0.∵从图象看,当x>0时,直线y1=k1x+b位于直线y2=k2x+b的上方;当x<0时,直线y1=k1x+b位于直线y2=k2x+b的下方,∴当x>0时,k1x+b>k2x+b.故答案为x>0.5.解:(1)由图象可知,不等式-x+3<0的解集为x>2.(2)当x≤2时,函数值y不小于0.6.B[解析] 把,m代入y1=kx+1,可得m=k+1,解得k=m-2,∴y1=(m-2)x+1.令y3=mx-2,则当y3<y1时,mx-2<(m-2)x+1,解得x<.当kx+1<mx时,(m-2)x+1<mx,解得x>,∴不等式组mx-2<kx+1<mx的解集为<x<.故选B.7.解:(1)当y1=y2时,-x+2=3x-4,解得x=;当y1<y2时,-x+2<3x-4,解得x>;当y1>y2时,-x+2>3x-4,解得x<.(2)∵y1=-x+2,∴当x=0时,y1=2;当y1=0时,x=2,∴该函数图象经过点(0,2),(2,0).同理,函数y2=3x-4的图象经过点(0,-4),,0.由(1)知,函数y1=-x+2与y2=3x-4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是,则交点的纵坐标是y=-+2=,即交点坐标是,.其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从函数的角度看,求(1)中的解集就是分别求使一次函数y1=-x+2的值等于、小于、大于一次函数y2=3x-4的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8.解:(1)∵直线y=kx+b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2,0),B(0,3),∴解得∴y=x+3.∵关于x的不等式kx+b>1-mx的解集是x>-,∴点D的横坐标为-.将x=-代入y=x+3,得y=.将x=-,y=代入y=1-mx,解得m=1.(2)对于y=1-x,令y=0,得x=1,∴点C的坐标为(1,0),∴S△ACD=×[1-(-2)]×=.第1课时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1.分解因式:a2-25; 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解:(1)x2-9y2=(x+3y)(x-3y);(2)16x4-y4=(4x2+y2)(4x2-y2)=(4x2+y2)(2x+y)(2x-y);(3)12a2x2-27b2y2=3(4a2x2-9b2y2)=3(2ax+3by)(2ax-3by);(4)(x+2y)2-(x-3y)2=[(x+2y)+(x-3y)][(x+2y)-(x-3y)] =5y(2x -y);(5)m2(16x-y)+n2(y-16x)=(16x-y)(m2-n2)=(16x-y)(m+n)(m-n).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求证:当n是正整数时,n3-n的值一定是6的倍数.2.试证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连续偶数的平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知识点归纳
按角来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每个顶点处都有两个外角,它们互为对顶角,因此相等。
三角形有6个外角。
但是算外角和的时候,只从每个顶点处抽一个外角来相加,所得的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角形外角和等于360°。
如图,∠1+∠3+∠5=360°。
三角形外角定理:
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②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课件(共3课时)
4 .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B=∠BAD,
A
D
能力
拓展1 如图,求∠A+ ∠B+ ∠C+ ∠D+ ∠E的度 A 解:∵∠1是△FBE的 B G 2 1 F E
∴∠1=∠B+ ∠
同理∠2=∠A+
在△CFG中, ∠C+∠1+∠2=1
∴∠A+ ∠ B+∠C+ ∠ = 180º . D
C
能力
∴∠2>∠1.
∠3=∠2+∠
新课讲
3 三角形的外角和
例3
它们的和是多少? 解: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 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
如图, ∠BAE、∠CBF、∠ACD是△ABC的三个
你还有其他 解法吗?
E A
∠BAE= ∠2+ ∠3,
∠CBF= ∠1+ ∠3, ∠ACD= ∠1+ ∠2. 又知∠1+ ∠2+ ∠3=180 °, 所以∠BAE+ ∠CBF+ ∠ACD =2(∠1+ ∠2+ ∠3)=360 °. F B 2
(两直线平行,内错 ∴∠ACD= ∠1+ ∠2= ∠
知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应用格式: ∵ ∠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 ∠ACD= ∠A+ ∠B.
A
B
新课讲
练一练:说出下列图形中∠1和∠2的度数:
A
80 ° 60 ° 50 ° 2 1
A
1
2 32 °
新课讲
1 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
如图,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
(初二数学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11.2.2三角形的内角教学课件
=130°.
巩固练习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如图,在△ABC中,∠B=46°,∠C=54°,AD平分
∠BAC,交BC于点D,DE∥AB,交AC于点E,则
∠ADE的大小是( C )
A.45°
B.54°
C.40°
D.50°
探究新知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
∴∠ACE= 2 ×90°=45°,
∴∠DCE=∠ACD–∠ACE=60°–45°=15°.
巩固练习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5.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ABC中,∠A=35°,∠ B=43 °,则∠ C= 102°
.
②在△ABC中,∠A :∠B:∠C=1:2:3,则△ABC是
_________三角形
探究新知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变 式 题 如图,CD是∠ACB的平分线,DE∥BC,∠A=50°,
∠B=70°,求∠EDC,∠BDC的度数.
解:∵∠A=50°,∠B=70°,
∴∠ACB=180°–∠A–∠B=60°.
∵CD是∠ACB的平分线,
1
2
∴∠BCD= ∠ACB=30°.
∵DE∥BC,
∴∠ACB=180°–54°–48°=78°,
∵CD平分∠ACB交AB于点D,
∴∠DCB= × 78°=39°,
∵DE∥BC,
∴∠CDE=∠DCB=39°.
课堂检测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基 础 巩 固 题
1.求出下列各图中的x值.
70
40
x
x°
x=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如图,AB⊥AC,CD、B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AG∥BC,AG⊥BG,下列结论: ①∠BAG=2∠ABF;②BA平分∠CBG;③∠ABG=∠ACB;④∠CFB=135°.其中正确 的结论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两本书按如图所示方式叠放在一起,则图中相等的角是( ) A. ∠1与∠2 B. ∠2与∠3 C. ∠1与∠3 D. 三个角都相等
邯郸大山教育
学员姓名:
得分: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难)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0分)
选择题 (共11小题,共 分)
1. 如图,∠A=120°,且∠1=∠2=∠3和∠4=∠5=∠6,则∠BDE=( ) A. 60° B. 70° C. 80° D. 不能确定,具体由三角形的形状确定 2. 如图△ABC中,∠A=96°,延长BC到D,∠ABC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1, ∠A1BC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依此类推,∠A4BC与∠A4CD的平分线相交于 点A5,则∠A5的度数为( ) A. 19.2° B. 8° C. 6° D. 3°
2
探究四:如图3,∠A=α,∠ABC、∠ACB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O1、O2,四条等分线构成两个角∠BO1C, ∠BO2C,则∠BO2C+∠BO1C= .
探究五:如图4,∠A=α,∠ABC、∠ACB四等分线分别交于点O1、O2、O3,六条等分线构成三个角 ∠BO3C,∠BO2C,∠BO1C,则∠BO3C+∠BO2C+∠BO1C= .
25. (Ⅰ)(1)问题引入 如图①,在△ABC中,点O是∠ABC和∠ACB平分线的交点,若∠A=α,则∠BOC= 示); (2)拓展研究 如图②,∠CBO=1 ∠ABC,∠BCO= 1 ∠ACB,∠A=α,试求∠BOC的度数
3 3
(用α表
(用α表示)
(3)归纳猜想 若BO、CO分别是△ABC的∠ABC、∠A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1 ∠ABC,∠BCO= 1
14. 在△ABC中,∠ABC=100°,∠ACB=20°,CE平分∠ACB交AB于E,D 在AC上,且∠CBD=20°,则∠CED的度数是 .
15. 如图,已知两块三角板如图摆放,点B和点C分别在两块三角板的边上,一块三角板的顶点M在 另一块三角板的边上,且∠BAC=40°,∠E=60°,∠F=45°,则∠ABE+∠EMF+∠FCA= 度.
24. 已知,在△ABC中,∠A=∠C,点F和E分别为射线CA和射线BC上一点,连接BF和FE,且∠BFE=∠FEB. (1)如图1,当点F在线段AC上时,若∠FBE=2∠ABF,则∠EFC与∠FBE的数量关系为 (2)如图2,当点F在CA延长线上时,探究∠EFC与∠FB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过C作CH⊥AB于点H,CN平分∠BCH,CN交AB于N,由N作NM⊥NC交 CF于M,若∠BFE=5∠FBA,MN∥FB时,求∠ABC的度数. .
填空题 (共8小题,共 分)
12. 如图,BA1和CA1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BA2是∠A1BD的 角平分线,CA2是∠A1CD的角平分线,BA3是∠A2BD的角平分线,CA3是 ∠A2CD的角平分线,若∠A1=α,则∠A2013为 .
13. 如图,在第1个△ABA1中,∠B=40°,∠BAA1=∠BA1A,在A1B上取 一点C,延长AA1到A2,使得在第2个△A1CA2中, ∠A1CA2=∠A1 A2C;在A2C上取一点D,延长A1A2到A3,使得在第3 个△A2DA3中,∠A2DA3=∠A2 A3D;…,按此做法进行下去,第3个三 角形中以A3为顶点的内角的度数为 . ; 第n个三角形中以An为顶点的内角的度数为
3. 如图,∠MON=90°,点A,B分别在射线OM,ON上运动,BE平分∠NBA,BE的 反向延长线与∠BAO的平分线交于点C,则∠C的度数是( ) A. 30° B. 45° C. 55° D. 60°
4. 如图,OB、OC是∠ABC、∠ACB的角平分线,∠BOC=120°,则∠A=( ) A. 60° B. 120° C. 110° D. 40°
2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 如图,△ABC的外角平分线CP和内角平分线BP相较于点P,若∠BPC=25°,则 ∠CAP=( ) A. 45° B. 50° C. 55° D. 65°
9. 如图,∠ABD,∠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若∠A=50°,∠D=10°,则∠P的度数为 ( ) A. 15° B. 20° C. 25° D. 30°
2பைடு நூலகம்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填序号)
18. 如图,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 度.
19. 如图,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B=30°,∠DAE=65°,则∠ACD等于 度.
解答题 (共21小题,共 分)
20. 如图1,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若∠A=82°,则∠BEC= °,则∠BEC= 【探究】 (1)如图2,在△ABC中,BD,BE三等分∠ABC,CD,CE三等分∠ACB,若∠A=a°,则∠BEC= 理由; (3)如图4,O是外角∠DBC与外角∠BCE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 理由. ; (2)如图3,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和∠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 . ;若∠A=a
16. 在△ABC中,∠A=70°,若点O为三角形三边上的高所在直线的交点,点O不与B、C重合,则∠BOC的度数 是 .
17. 如图,∠ABC=∠ACB,AD、BD、CD分别平分△ABC的外角∠EAC、内角 ∠ABC、外角∠ACF.以下结论: ①AD∥BC;②∠ACB=2∠ADB;③∠ADC=90°-∠ABD;④BD平分∠ADC; ⑤∠BDC= 1 ∠BAC.
n n
∠ECB,∠A=α,请猜想∠BOC=
(用α表示).
26. (1)如图①,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点A′的位置.试写出∠A与∠1+∠2之间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果把△ABC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ED外部点A′的位置,如图②所示.此时∠A与∠1、 ∠2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直接写出 直接写出∠A′、∠D′、∠1与∠2之间的关系 . . (3)如果把四边形ABCD沿EF折叠,使点A、D分别落在四边形BCFE内部点A′、D′的位置,如图③所示.
22. 如图1,在△ABC中,∠B=90°,分别作其内角∠ACB与外角∠DAC的平分线,且两条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交 于点E. (1)∠E= °; (2)分别作∠EAB与∠ECB的平分线,且两条角平分线交于点F. ①依题意在图1中补全图形; ②求∠AFC的度数; (3)在(2)的条件下,射线FM在∠AFC的内部且∠AFM=1 ∠AFC,设EC与AB的交点为H,射线HN在
n n
∠ACB,∠A=α,则∠BOC= (Ⅱ)类比探索 (1)特例思考
(用α表示).
如图③,∠CBO=1 ∠DBC,∠BCO=1 ∠ECB,∠A=α,求∠BOC的度数(用α表示).
3 3
(2)一般猜想 若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 1 ∠DBC,∠BCO= 1
探究六:如图1,在△ABC中,∠A=α,∠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交于点O1、O2、…、On-1,(2n2))等分线构成(n-1)个角∠BOn-1C…∠BO3C,∠BO2C,∠BO1C,则∠BOn-1C+… ∠BO3C+∠BO2C+∠BO1C= 28. 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试解答下列 问题: (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 别相交于M、N,利用(1)的结论,试求∠P的度数; (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 明理由. ; (2)在图2中,若∠D=40°,∠B=36°,∠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 .
2
2 ∴∠O1BC+∠O1CB=1 (∠ABC+∠ACB)=1 (180°-α) 2 2 ∴∠BO1C=180°-1 (180°-α)=90°+1 α. 2 2
探究二:如图3,∠A=α,∠ABC、∠ACB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O1、O2,求∠BO2C的度数. 解:由题意可得∠O2BC=2 ∠ABC,∠O2CB=2 ∠ACB
27. 数学问题:如图1,在△ABC中,∠A=α,∠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交于点O1、O2、…、On-1,求 ∠BOn-1C的度数?
问题探究:我们从较为简单的情形入手. 探究一:如图2,在△ABC中,∠A=α,∠ABC、∠ACB的角平分线分别交于点O1,求∠BO1C的度数?
解:由题意可得∠O1BC=1 ∠ABC,∠O1CB=1 ∠ACB
21. 已知△ABC,D为△ABC所在平面上一点,BP平分∠ABD,CP平分∠ACD. (1)若D点是△ABC中BC边上一点,如图1所示,判断∠P、∠A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 论. (2)若D点是△ABC中AB边上一点,如图2所示,判断∠BDC、∠BPC、∠A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 明你的结论. (3)若D点是△ABC外任一点,如图3所示,判断∠D、∠P、∠A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 论. (4)若D点是△ABC内一点,如图4所示,判断∠D、∠P、∠A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不需要证明)
3 3 ∴∠O2BC+∠O2CB=2 (∠ABC+∠ACB)=2 (180°-α) 3 3 ∴∠BO2C=180°-2 (180°-α)=60°+2 α.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