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摘要考点-10级预防
预防医学笔记boss
人和环境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2.公害病:区域性的严重环境污染3.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4.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5.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6.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某环境因素与发生某一特定生物效应的群体之间的关系7.环境污染物有哪些主要来源?生产性生活性交通运输其他污染8.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哪些方式自净?1)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影响因素:1环境物理条件((温度、流量、流速、风速温度、流量、流速、风速))2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比重、形态、粒度比重、形态、粒度)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影响因素:1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电势值)2污染物的化学性质3)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9.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体内?呼吸道吸收有何特点?1)呼吸道:气体、蒸汽、气溶胶特点:肺泡总表观面积大,壁薄,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影响因素:1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2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3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4活动强度、肺通气量5环境气象因素2)消化道: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特点:1主要经小肠吸收2绒毛增加吸收面积600倍3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4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影响因素:1pH值2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蠕动状况3)皮肤特点:1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2透过三层屏障【a表皮角质层b连接角质层c基膜(表皮与真皮间)】3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影响因素:1脂/水分配系数:易溶于脂、难溶于水、易挥发:吸收少,如苯易溶于脂、水、不易挥发:吸收多,如有机磷2皮肤完整性10.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从机体排出?1肾脏2肠道3汗腺、唾液、乳汁、月经及毛发4呼吸道11.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有何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12.环境污染可引起哪些疾病?1公害病:1伦敦烟雾事件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水俣病事件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3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4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 )13.评价环境污染物(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什么?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14.试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表现形式。
毒理学科普大赛优秀作品
毒理学科普大赛优秀作品标题:毒理学科普——了解毒物的危害与预防措施摘要: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学科,对于了解毒物的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常见的毒物以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强调毒物的防范意识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毒物的认知,促进社会的安全与健康。
正文:第一部分:什么是毒物毒物是指对人类、动物、植物或环境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可以通过吸入、食入、吞咽、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常见的毒物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农药、药物、酒精、重金属等。
第二部分:毒物对人体的危害2.1 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可以对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例如,苯类物质可导致骨髓抑制,镉可导致肾脏受损等。
2.2 农药的危害农药是用于农田、果园等地的杀虫剂、除草剂等,长期接触农药将增加癌症、生殖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的风险。
2.3 药物的危害药物滥用或误用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等。
2.4 酒精的危害大量酗酒会导致肝脏受损、脑部功能障碍等,甚至可引发酒精中毒导致死亡。
任何时候酒精都应该适度饮用,过量饮酒的后果堪忧。
第三部分:毒物的预防措施3.1 室内空气的净化多选择环保家居产品,保持良好的通风,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
3.2 食品安全购买有机食品、储存食品时注意卫生、避免进食过期食品或有毒食品。
3.3 药物正确使用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药物,不滥用或误用药物,定期清理过期的药物。
3.4 酒精适度饮用遵循适量饮酒的原则,不酗酒,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应该加强酒精教育。
结论: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毒物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行为,才能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安全与发展。
预防医学考点考试要点(夹带)
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作用:有些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
2,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3,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4,光化学烟雾:属于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德浅蓝色的混合烟雾,其中主要成分是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类和醛类等成为光化学氧化物。
5,水体富营养化:指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衍、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江河湖泊称为水华,出现在海湾中称为赤潮。
6,地球化学性疾病:指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是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些特异性疾病。
7,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是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8,化学性肺水肿chemicalpneumonedema: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气体所致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分期为: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9,尘肺pneumoconisis指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的全身性疾病。
分为五大类:(1)矽肺。
(2)硅酸盐肺。
(3)炭尘肺。
(4)混合性尘肺。
(5)其他尘肺。
预防控制措施:1)革:技术改革 2)水:湿式作业 3)密:密闭尘源 4)风:通风除尘 5)护:个体防护 6)管:防尘管理制度 7)教:宣传教育8)查:查尘和查体。
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毒理学笔记(人卫第六版)第一章绪论◎机制毒理学作用:①、评定危险度;②、排除实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③、帮助设计和生产安全的化学品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其他疾病(★第一个禁用药品:反应停);④、准确了解人和实验动物间的差异,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早起神经毒理研究,发现磷酸三甲苯酯(TOCP)、甲醇、Pb都是神经毒物。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性: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是化学物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以影响毒效应。
◎毒物: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毒效应普: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
◎毒作用分类:1、速发型和迟发型;2、全身或者局部‘3、可逆或不可逆;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
◎毒理学动物实验分类:急性毒性实验(1次或24h内多次染毒)、短期重复(≤1m重复染毒)、亚慢性(1~3m重复染毒)、慢性(3m以上重复染毒)。
◎合理利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前提:1、所研究反应由接触化学物引起;2、强度与剂量有关;3、有定量测定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手段。
◎剂量-反应关系重要意义:1、确认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者药物的毒性反应;2、确定研究群体的平均反应和易感性范围;3、其斜率给出有效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收影响对象比例的变化。
◎烷烃类的H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取代↑,毒性↑,CC l4>CHC13>CH2C12>CH3Cl。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是:对位>临位>间位,对称>不对称。
◎靶器官:外源性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
◎生物标志:暴露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标志,可评价暴露水平或建立生物阈值)、效应标志(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疾病)、易感性标志(可筛查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
1.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数,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2.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预防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复发和转变为慢性病等。
3.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4.法定职业病: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5.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疾病加重,这些病的统称6.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可能发生又可能不发生的事件,P在0-1之间。
7.小概率事件:P≤0.05或P≤0.01的事件。
8.系统误差:仪器或试剂未校正,观测者的感官偏差引起的非随机误差。
9.抽样误差:个体差异变异,样本量大小引起的随机误差。
10.疾病分布:它是以疾病的发生频率等为指标来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即什么地区、发病多少、什么时间发病多或少、哪些人群发病多或少。
11.散发:指某病发生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病例散在发生或零星。
1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1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4.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生、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5.垂直传播:指在围生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为围生期传播或母婴传播,主要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16.职业病的诊断:患者的职业史,由劳动部门提供;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由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由指定医院提供。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1.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
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4.公害(public nuisance)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称为公害。
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成为公害病。
6..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水性传染病7.地方性氟病(endmic fluorine poisoning)是生活在高弗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它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8.碘缺乏病(IDD):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9.必需氨基酸EAA: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0.条件氨基酸(CEAA):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11.非必需氨基酸(NEAA):其余九种氨基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12蛋白质生物价(BV):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或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致病因素,使人群受致病因素的危害,并对人群进行卫生宣教,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第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及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互相协调的状态。
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介水传染病: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推荐摄入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
微量元素:凡体内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力的因素。
就业前健康检查:指对准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在上岗前进行的健康检查。
初级卫生保健PHC: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和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除病原体的人。
计划免疫:根据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的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等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的一类疾病。
二.问答1.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是什么?答: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免疫毒作用。
预防重点
三级预防: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特点:促进健康,范围广、工作艰巨、投资少、效益高。
主要内容:非特异性措施,特异性措施。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特点:保护健康,控制疾病发展和恶化,防止的复发。
主要内容: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特点:恢复健康,促使患者功能恢复,能参加社会活动。
主要内容:防止病残,康复医疗职业病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诊断原则1职业史: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
2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害评价。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程序1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提出诊断申请2受理3现场调查取证4诊断。
职业病诊断原则1职业性2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害评价3临床现场及实验室调查膳食指南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3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4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5减少烹调油,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不变质食物实施临床预防服务原则:1重视危险因素的收集2医患双方的共同决策3注重综合性和连续性4以健康咨询和教育为先导5合理选择健康筛选的内容6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服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特点:1临床表现相似性2发病人群聚集性3流行病学关联性4健康损害严重性突发事件的分类: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方针原则:首选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内容1、疾病的三级预防(1)1级预防也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主要针对无病期。
(2)2级预防指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
主要针对主要针对发病早期。
(3)3级预防指临床预防,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
第一篇生活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污染物及来源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环境性化学性污染、环境物理学污染、环境生物性污染来源有: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工业“三废” 三废,农业农药、化肥滥用等。
生活性污染垃圾、污水、粪便,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燃烧产物、烹调油烟、香烟烟雾、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氡及空调场所的微生物等)。
其他污染如交通、放射性废弃物等。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1. 广泛性污染影响范围大,人口多,对象广泛。
2. 长期性可长时间作用于人群,甚至终生。
3. 多样性有特异性、非特异性损害,有局部的、全身的,有急性、慢性的,有近期、远期的。
4. 复杂性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4、远期危害(1)致癌作用(2)对遗传的影响环境健康评价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对某一种特定环境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一、危害鉴定2、暴露评价、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4、危险特征评定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光化学烟雾事件(2)慢性中毒炎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3)致癌作用:苯并(a)芘(4)变态反应:甲醛、铬—过敏性疾病四日市哮喘病(5)非特异性疾病多发2. 间接危害(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2)形成酸雨: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3)产生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4)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Ozone Layer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评价指标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色、浑浊度、臭和味(2)pH值:pH值为6.5-8.5 (3)总硬度:硬度过高引起胃肠道功能暂时性紊乱(4)铝、铁、锰、铜、锌、挥发性酚类、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2. 毒理学指标(1)氟化物:不超过1.0mg/L (2)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铅、硝酸盐等:多具有明显毒性,规定了最高容许限量值。
预防医学知识点
预防医学知识点绪论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人群或具有人群代表性的人为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学科或相关学科对人类产生疾病进行防控,达到使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的科学。
医学模式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当代)疾病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初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是遗传、基因水平的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也叫临床前期预防。
常用于传染病,是最有效的措施,还用于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对其发生有意义。
第三级预防:也称临床期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修复工作。
第二十章人类环境与健康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或远期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中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
优点:保存了原始的生态结构。
缺点:可能不利于人类生存。
次生环境:指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统一性:机体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不断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斗争性依存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能够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生物富集/蓄积:生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害物质为生物体摄入并不断积累甚至达到自然状态的几十万倍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或生物蓄积。
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2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34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主要)(2)皮肤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大(3)消化道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小5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3)毒物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C100(LD100)半数致死剂量LC50(LD50)(毒性参数)最低致死剂量MLC(MLD)最大耐受剂量LC0(LD0)(4)毒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5)个体差异二1慢性铅中毒: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3血液和造血系统:(1)贫血(2)异常红细胞增多4肾脏损害2急性铅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3诊断原则(职业性)职业史:诊断前提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血、尿、头发)驱铅诊断: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诊断原则(非职业性)接触史:至关重要症状和体征:儿童重要的一个表现:神经行为的亚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铅,是最有效的检查指标4治疗原则:(1)趋铅治疗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首选)、*基解毒剂(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三汞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性汞中毒:(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慢性汞中毒:(较常见)(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症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③神经症状---—易兴奋症(2)汞毒性震颤开始时是全身肌无力、肌肉疼痛、痉挛,随之出现细小、无规律、不对称的三颤——————-手指、舌尖及眼睑。
进一步发展至腕部、上下肢,最后可出现全身震颤,表现为粗大、有意向性。
《预防医学》疾病预防与控制笔记-任务2
《预防医学》疾病预防与控制笔记-任务2一、预防医学概述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旨在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它以“健康生态模型”作为其工作模式,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二、疾病预防的基本概念1.健康: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三级预防策略:o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通过采取措施促进健康或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危害的影响,以及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o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通过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o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传染病的流行规律:o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
o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
o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包括新生儿的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的死亡或免疫力自然消退;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因素包括预防接种、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2.传染病防制措施:o控制传染源:管理传染源,如隔离、治疗等。
o切断传播途径:如消毒、杀虫、灭鼠等。
o保护易感人群:如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等。
3.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o禽流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等。
o艾滋病: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安全套、血液安全检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
o性传播性疾病:安全性行为教育、早期检测和治疗等。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1.概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病因复杂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考试题型:填空单选判断10分简答流行病学计算(这个还不确定的,要看陈新林老师如何安排)下面的为参考内容,老师说考试还会包含其他的内容的,那些就要平时上课听讲和自己看书了,老师强调了她考的都是贴近生活,联系生活的。
黑色字体为老师给的重点内容绿色字体的为平时上课时老师强调的可能会考的点,跟老师给的重点有些是重复的P1 预防医学的定义环境-人群-健康公共卫生的使命P3 预防医学的特点P5 医学模式P6 健康的相关概念疾病的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和中医的三级预防的概念要掌握,会从中出一道简答的,五层次预防要了解一下)P9原生环境次生环境选择P10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平衡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填空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社会心理因素P11 公害事件有哪些P12 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生物性迁移方式:化学转化生物转化P13 慢性毒性作用有哪些P14 特殊毒性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定义&危害P15 慢性影响直接危害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对微小气候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填空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非电离辐射军团菌尘螨氡气及其子体填空P16 水俣病甲基汞P17 赤潮近海水域水华内陆湖泊微囊藻毒素迄今已发现最强的肝癌促进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标准简介原则3条P18 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神经毒性作用P19土壤污染气型水型固体废弃物型痛痛病镉肾脏和骨骼损伤为主要中毒表现P20 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聋哑痴)地方性氟中毒氟骨症氟斑牙P23职业有关疾病的种类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判断题P24 职业病法2002年5月1日起实施职业病分类10类115种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的诊断简答题二选一P26 常见职业病及危害形式:给病例,有临床表现问中了什么毒填空或判断P32 必需氨基酸8种婴儿+组氨酸选择氨基酸模式定义P33 必需脂肪酸种类比例主要生理功能P35 节约蛋白质抗生酮膳食纤维的功能要求理解维生素选择判断填空以讲过的为主讲过的维生素:A E B1 B2 CP38 无机盐选择判断填空以讲过的为主钙铁(牛奶是贫铁食品)锌(异食癖)P41 食物的酸碱性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柿子强酸性小麦中酸性油炸豆腐弱酸性合理营养的概念和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选择P44 膳食指南十条核心内容简答合理营养选择P55 食物中毒的特征选择各种中毒:细菌性中毒:5-10月沙门菌黄绿色水样便—胃肠炎型副溶血性弧菌对酸敏感海产食品变形杆菌有过敏性中毒(荨麻疹)葡萄球菌蛋白质或淀粉丰富的食品化脓性感染肉毒梭菌罐头食品神经毒素神经麻痹症状河豚鱼中毒最短10——30min引起中毒反应只有肌肉无毒毒蕈中毒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巯基解毒药P59 黄曲霉毒素致癌性(肝癌等)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或人造黄油增加食品口感、松脆美味人造黄油、方便面、方便汤、快餐、冷冻食品、烘焙食物、饼干、薯片、炸薯条、早餐麦片、巧克力及各种糖果、沙拉酱简答,特别注意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可能考有哪些食品含反式脂肪酸P60 N-亚硝基化合物高氧化性(fe2+——fe3+ 紫绀)如发现任何遗漏,请同学们补充!麻烦大家了。
第九章预防和保健
3、燃煤粉尘(烟尘,SO2——90%来自于燃煤)
4、汽车尾气(NO占95%、NO2) NO2毒性更大(1)对肺、呼吸道;(2)静风、阳光下, 产生光化学烟雾
5、温室效应(CO2、SO2、H2S、NO2、NO等) 6、各种电、磁、声、光、热
7、生活废水 9、农业废物
(一) 常见的化学药物
过去几十年间,药品柜里的东西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在第一世界大战前夕的最基本药物是乙醚、鸦片 及其衍生物、毛地黄(强心剂)、白喉抗毒素、天花 疫苗、汞、酒精、碘、奎宁和铁剂。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的常用药物主要是磺胺药、阿斯匹林、抗菌素、血 浆及其代用品、麻醉剂和鸦片衍生物、毛地黄、抗毒 素和疫苗、激素、维生素和肝浸膏等。今天有了更多 的药用化学品,医生处方上使用最广泛的仍然是退热、 解痛和消炎等药物。
11、室内各种浊气(教室、寝室)
12、喷发品、化妆品中的各种有机溶剂、漂白剂、重 金属离子
13、各种霉变食品、过期食品、过剩食品14、各种传 染病(理发、拔牙、注射、抽血、输血等) 15、含 磷洗涤剂
16、其它(疯牛病、鸡饲料、口蹄疫、猪瘟)
四、环境污染
1、工业三废(气、液、渣) 有毒元素Cd2+、Hg2+、Pb2+
• 代谢性毒物:一氧化碳、氰、氟乙酸等。 • 神经性毒物:化学武器用毒剂均属此类。 • 诱变性毒物:如反应停、可的松等 • 致癌物:如多环芳烃、石棉、粉尘等。
二、 天然食物中的毒物
• 1.食油:生棉油—棉酚、棉酚紫、棉酚绿 主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慌等,影响生育
• 菜油—芥子甙,加热可除去。
• 陈油:指高温下用过或长期存放的油。由于长 时间加热,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氧化发生 聚合,二聚体有很强毒性,还有3,4—苯并 芘。长时间存放不饱和双键断裂形成低分子量 的醇、醛、酮等,有异味和毒性。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10级临八考题
2010级考题名解1.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传染病还有疫情早报告、病人早隔离。
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2.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它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后者再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形成以摄食和被摄食方式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的链条关系。
4.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类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5.矽肺:尘肺,指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的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特征是肺内有粉尘阻留并有胶原性纤维增生的肺组织反映,肺泡结构永久性破坏。
其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型SiO2粉尘所引起的尘肺。
6.bio-enrichment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较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
(高中生物)7.pneumbzoniosis 尘肺:见58.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评价食物中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BV=储留氮/吸收氮*100% 储留氮=摄入氮一(粪氮一粪内源氮)吸收氮=摄入氮一(尿氮一尿内源氮)*书上:吸收氮=吸收氮一(尿氮一尿内源氮)9.API空气污染指数: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浮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
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疫情防控成为了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这场抗疫战中,体温检测、口罩佩戴以及人员流动管控成为了常见的防疫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防止病毒传播,特别是对于病毒携带者却没有症状的情况。
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防控疫情,中大开展了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的背景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由于新冠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潜伏期,使得全球都陷入了疫情困境。
炎疫情的爆发让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采取封锁措施,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和民生。
面对这一疫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病毒研究和防控的力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对病毒携带者的筛检。
中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中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开展了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
二、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的意义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是中大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推出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 增加对潜伏期病毒携带者的筛查: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可以有效地增加对潜伏期病毒携带者的筛查,减少了潜在的传染性人员进入校园,保护了校园内师生的身体健康。
2. 加强疫情防控措施: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大的疫情防控措施,为中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防疫措施。
3. 推动学生自我觉醒和责任心的形成: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疫情的严重性,并激发其对疫情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做好个人防护。
三、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的实施方法中大课件流行病筛检10级的实施是基于中大自主可控、信息时代和安全防疫的原则制定的。
主要的流程如下:1. 学生抵校后在指定场所接受核酸检测,采样后进入隔离区等待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考点汇总10级胡何晶一.名解: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及其毒作用机制(mechanisms)的科学。
2.现代毒理学:研究外源性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进行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或引起机体损害效应的能力。
毒性分级:实际无毒< 低毒< 中等毒< 高毒< 剧毒毒物(toxic substance,poison,toxican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即可引起损害效应的物质。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其对外界环境应激反应能力。
毒作用(toxic effect):化学物或化学物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量并停留一段时间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毒性差异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群体内(易感人群),是毒作用的普遍特点。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往往具有选择性。
是指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指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
构成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营养及膳食情况、疾病状况等。
外剂量(external dose):又称接触或暴露剂量(exposure dose),是指与机体实际接触的量或环境中机体接触毒物的总量.内剂量(internal dose):又称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是指已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又称效应(effect):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又称反应(response):指暴露在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计数资料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低剂量时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median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50/LC50指化学物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引起受试对象少数个体出现最轻微异常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dose)。
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器官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阈值的(非零阈值),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是否存在阈值尚无定论,通常认为是无阈值的。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观察到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指人类终生每日由外环境摄入某一化学物质后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可测量危害的剂量。
单位为g/(kg·bw)。
在不考虑某一物质对儿童的安全问题时,通常成年人体重均以60 kg计。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是指某一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 RfD)指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该剂量水平化学物质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RfD 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药物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用来推测其安全性,TI越大则安全性越高。
TI=LD50/ED50。
其中,ED50是指50%实验动物出现药物疗效时所需的药物剂量。
TI一般由动物实验获得,药物在人体的TI无法求得。
未考虑到药物疗效和毒效应剂量-反应关系的斜率。
药物的安全范围(MOS)是指最小致死剂量LD01与药效ED99的比值,MOS=LD01/ED99。
这种定量比较主要用于单次给药,不能用于多次重复给予的药物或无有益作用的化学物暴露范围(margin of exposure,MOE)作为衡量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差异大小的指标。
表示为MOE=NOAEL/人群暴露量。
MOE大,表示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小。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MOS)是人群“暴露量”估计量与安全限值差异大小的指标。
表示为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
安全限值可以是参考剂量(RfD)等。
MOS大,则表示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
吸收(absorption ):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其他(注射、胎盘)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意义:使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靶部位的外源化学物原型数量减少,明显影响其所致毒效应的强度与性质。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意义:了解靶器官(target organs)毒性、贮存库(depot)-蓄积毒性-蓄积部位影响因素:血流量/亲合性/ 再分布蓄积:是指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
如铅在骨中贮存。
贮存库:是指虽有外源化学物的蓄积,但尚未显示相应中毒效应的部位。
该部位只是单纯的化学物存积地点,如DDT在脂肪中含量最高,但所致毒作用发生在神经系统等组织。
意义:①减少蓄积部位以外的靶器官的毒物剂量,减轻急毒②体内慢性中毒的来源:动态平衡消除-再释放-潜在危害特殊屏障:是指导致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使其存在于体内特定部位,阻碍其转运的体内屏障(barrier),一般由(多层)细胞及细胞紧密连接构成。
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 胎盘屏障/血睾屏障/血眼屏障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是指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在小肠内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脏,并随同胆汁排泄。
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被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后被重吸收入肝,形成肠肝循环。
意义: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例如各种胆汁酸平均有95%被小肠壁重吸收,并被再利用。
/ 可使毒物的生物半减期延长,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排泄减慢,因而毒作用增强。
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是以速率理论观点出发,利用数学模型(微分、积分、导数)和计算机技术,分析毒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
研究的目的:①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试验设计提供依据;②根据毒物时-量变化规律与毒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的危险度评价。
非线性毒物动力学(non-linear toxicokinetics)体内外源化学物的数量过多,超过了机体的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时,其消除由一级速率过程转变为零级速率过程的现象。
毒理学意义:从体内消除的速度相对缓慢,可在靶器官中以较高浓度停留较长的时间,容易产生毒性。
特别是在重复或连续接触的条件下,机体内的外源化学物总量可能会持续增高,以致不会有一个稳态的坪值存在,明显增强毒效应。
增毒(toxication)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有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或功能紊乱并表现为毒性的物质。
分为原化学物、内源化学物、代谢物(亲电物/ 亲核物/自由基/氧化还原反应物)、活性氧(氮)。
亲电剂electrophile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形成(插入一个氧原子、共轭双键、键异裂、金属的氧化还原) 例如乙醛、黄曲霉毒素。
自由基(free radicals)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特点:顺磁性/ 化学性质活泼、反应性极高/半减期极短、作用半径短遗传学:指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微卫星不稳定等。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在基因组水平上,不涉及到DNA序列变化而表现为DNA甲基化谱、染色质结构状态和基因表达谱在细胞代谢间传递的遗传现象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为什么作用于亲代的环境因素可以引起子代基因表达方式的改变。
内容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 染色体重塑、非编码RNA、/ 遗传印记、X染色体失活/ DNA调控及其他方面的内容(转座元件、副突变、位置效应斑、等位反式互补等)。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亲本等位基因不对称表达现象,不对称表达的基因称为印记基因,分为母系印记基因和父系印记基因。
X染色体失活:哺乳动物雌雄个体X染色体数目不同,需要某种方式解决X染色体数目差异。
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失活,成为X染色体失活。
毒作用(toxic action)当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运和转化,化学物不断作用于生物体,对机体靶组织产生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