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市2017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
【配套K12】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萧放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
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
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
一是饮食民俗传统。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二是祭祀传统。
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
三是家庭人伦传统。
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人们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
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
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
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新机遇。
春节新变有四大趋势。
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
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
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
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
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②1936年施昕更先生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代表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
1959年,良渚文化才被命名。
良渚玉器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发现,但直到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玉琮、玉璧和良渚陶器一起出土,大家才意识到这些玉器可能是4000年前的。
而对良渚文化的认知真正达到新高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
1986年我们第一次在反山发掘到良渚贵族大墓,精美的玉器将我们带回5000年前神王的世界;1987年瑶山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及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遗址发掘,那片夯筑考究的沙土广场让我们相信这里就是王者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2006年葡萄畈村庄下的那片石头,开启了我们寻找王城的大门,2007年依次发现了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
当11月最终发现南城墙时,这座被历史泥沙淹没了4000多年的王城,就真的在我们脚下。
③从2009年彭公岗公岭水坝发现起,我们的视野被引到距良渚古城十几公里外的苕溪上游,开始对古城外围治水工程调查研究,至2015年初步搞清水坝的分布、年代与堆筑情况。
发现的11条水坝在古城上游西北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
2017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doc
2017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1—3题。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
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2017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1、本试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模块考查,第二部分为拓展练习,第三部分为作文;2、第一部分选择题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余部分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和作文纸上,考试结束,收答题卡和作文纸;3、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的相应位置,不填写姓名、考号或字迹不清者酌情扣分;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模块考查共4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氓(mng)隶脸颊(xi)暗然流血漂橹B、朱拓(t)咀(jǔ )嚼(jio)褴缕万乘之势C、逡(qūn)巡(xn)踌(chu)躇(zh)竦然翁牖绳枢D、呜咽(y)牲(shēng )醴(lǐ )踉跄瘐毙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本辞典虽然有一些缺页,是珍本。
②会议将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新的主席团领导。
③如果仅仅因为看了一下时下比较流行的武打、言情的小说或影视后,就一味地盲目地去模仿作品的人物过激行为,这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是没有一定能力的。
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采用鉴别C、究竟沿用鉴别D、究竟采用鉴赏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恐韩症”。
B、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
C、成都叫停“奥数”等用来规范办学的举措,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有效实施。
D、“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B、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通知,将在所有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
烟台市关于学年度高中高关于一语文期末自主测试试题关于A卷
高一语文期末自主练习 (A 卷)说明:①本试题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②非网上阅卷的,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地区内;网上阅卷的,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地区内。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一、(24 分,每题 3 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纤(xi ān)细房檩(l ǐng) 愤愤不平(y īng) 方枘(ru ì) 圆凿B.伶俜(pīn) 蜷(quán)缩夙(sù)兴夜寐宵衣旰( g àn)食C.肄(y ì) 业葳蕤(ru í) 游目骋(chěng)怀涸(h é) 辙之鲋D.商议(què) 踯(zh í) 蹬横槊(shu ò) 赋诗麻木(pì) 粗心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陨落安宁出类拔萃汗出如浆B.乏味签订事过境迁凭心而论C.巨擘创造既往不究暴露无遗 D.倾泄萧索集思广益言传身教3、挨次填入以下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①人社部数据显示,到 2012 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 22968 亿元,十年来年均增加 33%。
②备受瞩目的陕西“堂哥”杨达才案30 日上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杨达才在听了宣判后,表示愿认罪。
③记者在检查“夺命快递”事件时发现,一家快递企业为涉案工厂运输过危险化学品,该厂所登记的违规运输记录多达 20 次。
A. 结余伏法不仅 B .节余吃法不仅C.节余伏法不仅 D .结余吃法不仅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场忽如其来的寒流,让人们真切感觉到了冬的威力,不单路上的行人被冻得瑟瑟发抖,就连呆在屋里的人也感觉席不.暇.暖..。
B.文革期间,钱钟书常常被挂上“牛鬼蛇神”的大牌子游街示众,面对人们的嘲讽甚至谩骂,他老是抬头.阔.步..,绝不畏缩。
人教版2017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2017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阅读题)和第二部分(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2017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题(期末)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圭.臬(guī)濒.临(pīn)不谙.(ān)栖.息(qī)B 虔.诚(qián)贮.藏(chǔ)教诲.(huì)伫.立(zhù)C 粗犷.(guǎng)婀.娜(ē)猝.然(cù) 亘.古(gèn)D 翌.年( lì) 滥恶.(è)纤.巧(x iān)渲.染(xuā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肖相挥舞意境油尽灯枯B 喉咙漂渺寂寥濒临极限C 嘶哑惆怅彷徨恍然大悟D 戏谑暮霭凄历莫不关心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感冒了,精神矍铄....的躺在床上休息。
B 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文不加点....,有的一篇作文一个标点也没有。
C 别看他平时闷闷不乐....的,可在技术交流会上,他比谁说得都多。
D 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
B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C 你不要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不会忘了.D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5。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6。
下列文体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柳永、苏轼、辛弃疾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B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17年高一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暮蔼沉沉夙兴夜寐乍暖还寒祸起箫墙B.信誓旦旦尤抱琵琶良辰好景遗笑大方C.完璧归赵大放厥词垂拱而治美人迟暮D.忧愁暗恨分崩离析鞠躬尽悴秋毫无犯【答案】C【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
(1)从形旁入手。
如“弩”和“驽”,“肓”与“盲”。
(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
(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
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
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
(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
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错因所在:(1)因形近而错。
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等。
(2)因音同或音近而错。
如“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等。
(3)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
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成“灯炮”,“清晰”写成“清淅”。
(4)因音近义通而错。
如“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墨守成规”写成“墨守陈规”。
(5)因音同音近而错。
如“籍贯”写成“藉贯”,“销赃”写成“消赃”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
(2)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经过独立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终止透露九牛一毛B.中止披露九牛一毛C.中止透露沧海一粟D.终止披露沧海一粟【答案】D【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萧放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
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
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
一是饮食民俗传统。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二是祭祀传统。
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
三是家庭人伦传统。
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人们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
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
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
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新机遇。
春节新变有四大趋势。
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
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
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
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
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
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
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春节,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
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选自201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周秦以来,我国南、北方的年夜饭就存在年糕和饺子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B.人们只有选择在春节这个特定时刻祭祀,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恩礼敬之情,实现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
C.春节新变的四大趋势是由现代商家促成的,正是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春节气氛更加热烈,年味更加浓郁。
D.春节期间,人们借助窗花、红灯笼、中国结等手工艺术品来装饰门庭,呈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通过归纳提炼春节四大民俗传统,说明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B.文章第三段承上启下,先揭示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后点明春节民俗传统面临新机遇。
C.文章第四段采用并列结构形式,论证了新时代背景下春节的本质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D.文章结尾一段关于春节完整形态的阐述,具有明显的辩证色彩,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祭祀传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祭祀的方式来表示妥协。
B.春节期间,亲人团聚、相互拜年问候、彼此馈赠礼品等行为,对强化家庭伦理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给春节注入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鲜元素,春节的影响力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不断增强。
D.深刻体会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滋养,发挥春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穿越徐慧芬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
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
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
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
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
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
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
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
“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
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
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
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
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
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
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
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
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
”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
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
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
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
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
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
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
”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
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6.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夏静刘小英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
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
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
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埋进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
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
”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
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
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二十多分提高到七八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