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反例”的运用
例谈数学反例的四种用途
解疑”的教学程序 ,让学生从错误 中生疑
问。从疑问中来思考,从思考中明算理。
四、反 例 用在 纠正错 误 时
请看 下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角形 面积公式 ”教学
否定错误的认识。另外 “ 等腰 ” “ 首尾相 片断 :
反例是 纠正错误 的有 力工具 。反例 等突出特点 .所以举反例揭露错误有特殊 认识到 :通过反例教学 ,不但可以使学生 修补 。从而获得正确结论或命题。
生 .抑制概念的泛化 .老师出了一道错误 盖上 方 格 纸 .说 :“ 中每 个 方 格 的 面 积 图 整除的条件 不单是余数为 0 ,除数和商应 是 多 少 ? ”
生 :( 观察 后 说 )面 积是 4 方 分米 。 平
是1 平方分米 .数一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做 的:9 0 (6 3= 6 ÷ 2 8 ( 6 ÷3 ÷ )9 0 1 = 0 时间 ) 。 很显然 ,单位名称用错了。下面是运
二 、反例 用 在 打破 思维 定 势 时
师:这个结果对不对?
生 :对 。
个宇 宙飞船 3秒钟 航行 3 6千米 。
照这样计算 ,如果要航行 9 0 6 千米 ,需要
批 改 作 业 时 .发 现 不 少 学 生 是 这 样 答 :需 要 8 间 。 0时
教 师 不 加 评 述 .课 件 在 三 角 形 上 覆 多少 时 间?
师 :通过计算你懂得 了什么? 生 :我懂得 了要把 三角形的底 与对
。才能求出三角形的 例从 另 外一 个 侧 面抓 住概 念 的本 质 ,弥 补 再人 为强 调 “ 时 要 加 了” 多 。在 对 比教 学 应的高相乘再除 以 2
正 面教 学 的不 足 .从 而加 深 学生 对 知 识 的 中 .我们 可 以是 实 物或 画 示 意 图进 行 深入 面积 。 “ 运用 三角形 的底 与对应 的高相乘 理解 ,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析 :为什么要加 ,为什么要减 。这样学
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少凤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3期摘要:恰当的反例可以发现数学中原有理论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推动数学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应用.关键词:逆向思维;创造能力;反例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53-02一、引言数学史上很多事实表明恰当的反例可以发现数学中原有理论的局限与不足,从而推动数学不断向前发展.反例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二、反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1.列举反例有利于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式。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沿用惯例,死套公式,不能根据问题中条件的变化选取正确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对定理、公式模棱两可,没有真正掌握数学实质.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思维定式的作用,不假思索地用既定的思路去解决已发生变更的问题,以致解题错误.而教材在引入概念、定理、公式之后,多以正面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很少给出反例,这是形成数学思维定式的基础.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惯性,便要在它形成之前增加反例教学,此时学生的惯性思维会受到强烈冲击,使之认识到当问题的条件与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零可添可去”,学生常会误将条件理解为“小数点后面的零可添可去”.反例:“3.08与3.8”等就会帮学生分清条件.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无疑是有帮助的.2.列举反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判断和课堂气氛的调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举反例的方法做判断题,例如:1.两个素数一定是互质数,互质的两个数一定是素数.(8和9是互质数,但它们却是合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2是偶数但不是合数)……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判断了,当然弄清这里的每一个概念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适时采用反例教学就是我们教师的一大法宝,学生往往会由于惯性思维而上当出错,从而表现出一种好奇,感觉出其不意,有一种挑战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也最强,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只有这样,反例教学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调节器”,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大胆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三、反例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1.深化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资料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关键词:【案例】在教学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刚出示了例1:“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生1:老师,是。
生2:不,应该是。
生3:我觉得应该是……课堂气氛瞬即热烈起来了。
我本想让学生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迁移思考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但学生猜想的答案让我意识到,如果在这时我打断学生的争辩再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于是我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答案呢?”生4:因为接近3,所以≈3,但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根据小数的性质,≈ 。
生5:因为要保留两位小数,所以我认为应该看小数部份的第三位,千分位上是3,不满5,要舍去,所以≈。
生6:因为接近3,但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十分位和百分位上的数都满5了,要向前一位进1,所以≈。
听完发言后,我再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猜想过程,结合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去认真地思考、讨论,哪一个猜想的方法是正确的。
同学提出了不少的疑问:生7:要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要把它们先看成整数呢?生8:运用四舍五入方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时候,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
那么求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应该看哪一位呢?……在同学的质疑和思辩中,学生们逐渐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清晰起来了,其实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似,要看省略尾数左起的第一位,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
【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培养学生数学猜想的理念,就这节课自己的教学,谈谈下面几点认识:(一)努力营造和谐氛围,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观察、提问题思考的一步步引导下,很难充分地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
反例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四、合理运用反例 。有助于优化学生数学解题的过程
在小学 阶段 ,解题能力是 学生应该掌握 的能力之一 。 学生 解题 能力 的 提高 ,可 以促 进学 生解 题 速度 、解 题 准
确率的提高 。从学生解题 中 ,教师可 以检查学 生的学 习情
况。 当学生在 某一时间段 ,解题 能力 出现波 动 ,意味着学
加深对概念 的正反面理解 。因此 ,当学生对 数学 中的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此 ,合理运用 反例 还能提高学 生的防错能力 , 将 错误扼 杀
在萌 芽 当中 。 因此 ,反 例 是 纠错 防错 的一 把 “ 锐利 的武
器 ” 。通 过合 理运 用反 例 ,引导学 生 以问题 作 为分 析对 象 ,找出犯错 的原 因,以得 出正解 。
师通过合 理增加反例教学 ,让学生 出错 ,不断 冲击 学生的
生的数学 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 只有深 刻地认 识到反例 在数
学 中的作 用 ,并精心构造 反例 ,引导学 生举 出反例 ,数学
思维 ,打 破学生思维定势 的局 限,引导 学生从反 面思 考问
题 。如此 一来 ,学生 的思维惰性被 有效克服 了;学生的思
在数学课 堂教学 中,教师 应引导学生举 反例 ,不断促 进学
地受到 习惯性 的影响 ,例 如简单 的套用公 式 ,解决 问题 , 因而学生 的思维则被框定 在某一 习惯性 的动作和 内容上 。 再加上小 学数学教材 中 ,多以正面例子 为主 ,学生在 正面 例子 的影 响下 ,思维定势 不断形成 。而在数学课 堂中 ,教
题 、解决 问题 ,则很容 易走进误 区 , 导 致出现很多谬论 。
此外 ,在数 学学 习 中 ,如果 教师 总是 以正面例 子进 行 教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方法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方法启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进展,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启发进行的。
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
本文例举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启发方法,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诱引法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种思考能力,蛰伏在他们的头脑中,需要诱引,才能积极活动起来。
启发就是利用“引子”把学生的思考启动起来。
例如,在复习分数问题时,我曾让学生练习这样两道题:①有两个化肥仓库,甲仓库存化肥吨数的■和乙仓库存化肥吨数的■相等,甲、乙两仓库共存化肥140吨,甲、乙两仓库各存化肥多少吨?②两袋白糖一共重168千克,从第一袋取出全袋糖的■,从第二袋取出全袋糖的■以后,两袋中剩下的糖一样多,两袋中原来各有白糖多少千克?这两道题中分别出现两个“分率”,而且单位“1”的量又不相同,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我用“甲数的■与乙数的■相等,则乙数相当于甲数的■”作为引子,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用假设法,譬如设甲数为1,根据题意,1×■=乙数×■,乙数=■÷■=■。
也就是甲数为1,则乙数相当于甲数的■;或者甲数相当于乙数的1■倍;或者甲、乙两数的比为16:15。
同样也可以设乙数为1,找出甲乙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学生受引子的启发、诱引,会很容易找到第①题中甲仓库化肥吨数的■和乙仓库化肥吨数的■相等。
第②题中第一袋白糖的■和第二袋白糖的■相等,进而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用多种方法来解。
另外,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选编一些题目,有意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答错后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引发深入思考,这是很有益的反例诱引。
例如1000÷300这道题,学生做题时运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做得商3余1。
我请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的结果,学生发现结果错了,应该是商3余100,从而悟出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但余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的道理。
例谈反例的构建
=
号)必 上
有 一解 . 至此反例构 建成 功 .
(
+凹 。 一( )
+凹 )
(-) 暑 X X 12 ‘ 而 暑
=
, ,
兰 = = +“的符
a其 特 取 他 殊值, 詈等, 构 例. 如 也可 建反
2 反例构建要优先考虑特殊情况
维普资讯
中学数学教 学参考
20 0 2年 第 9期
簿 l | | | 。 鳓
… … … … ・ 江 省 绍兴 县 鲁 迅 中学 张 惠 民 浙 ◆l l l ・
G・ 利亚 说 : 类 比和反 例 是获 得 发 明 的伟 大 源 波 “ 泉 .通过类 比使我们 获得一 系列 的猜 想 , 当猜想 实 ” 但 为谬误 时 , 反例是最 简捷 的一种说 明方法 . 反例 在 高 等数学 中 的使 用几 率很 高 , 中阶段 随着 研 究性 学 习 高 的普遍 开展 , 高考试 题 中开 放性题型 的 比例逐渐 增 大 , 反例在 高 中数学 中 的重要 性也 日益凸现 . 对学生来 说 , 因习惯 了长期 的正 面推 证 , 对构 建反 例普 遍 感 到 陌生 甚至 困难 , 偶有成功 也多属侥 幸 . 所以在高 中数学教 学 中有 意识地使 用反 例 , 并加 强 对反例 构 建方 法 的指 导 已很有 必要 . 本文拟 结合猜 想的形成 过程 , 对反例 构建
一
步而为之, 取其中一个角为特殊值, = , 如 挚 则只
需找一个 p使 女 一 , s ( + =s2 + , ≠2Ⅱ { 而 i a ) i n na
s2 . i + ) 专一i 0 i9此时s( 一 s2 . n n n = 若直接 解关
例谈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例谈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家长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
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更加需要重视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本文主要先说明反证法的原理和相应步骤,然后说明反证法在中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最后说明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反证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反证法;中小学;数学;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证明方法就是反证法,反证法作为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在一个命题无法进行证明,或者是感到非常困难时,就可以使用反证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方法,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1.反证法概念反证法并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间接证明法中的一种,是以反方向为证明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在肯定下提出的否定,通过对其矛盾推理,进而验证命题。
再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如果所证明的命题只有一种,那么就直接将这种命题驳回就可以,如果结论有很多反面,就需要将所有的反面全部驳倒,这样才能够证明原结论正确,这种证明方法还叫穷举法[1]。
2.反证法原理和步骤反证法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需要证明问题的反面证明,来论证原命题的正确,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思维下,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将所知道的内容进行判断,然后根据逻辑学来进行严格推理,进而指导否定结论是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明原命题是正确。
在中小学数学中常常用到反证法。
如果遇到的数学题从正面来解答较为困难,就可以从反面进行解决。
在对其中小学数学题目解答较为困难时,我们通常会使用反证法,步骤就是:第一,先根据数学题目提出假设,然后做出和题目对立的假设;第二,在提出假设后,进行验证,从对立的命题出发,根据定义、题设等等方面进行谨慎的推理,进而来说明假设并不成立;第三,得到结论,因为推出假设不成立,就可以说明原命题是正确的。
错误的教案——反面案例分析
错误的教案——反面案例分析。
案例1:一个不太成功的数学教案该教案属于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该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式。
该教案的构成是幻灯片和黑板笔记。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在幻灯片上展示三角形的周长公式,然后请学生通过黑板笔记记录公式和实际的例子。
但是,由于这个教案的一些缺陷,学生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主题。
缺陷1:公式盲目书写教师没有首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周长公式的公式含义。
在幻灯片上只简单地展示了周长公式,但没有对周长的定义进行介绍和说明。
于是,学生只是机械地写下了公式,而无法理解周长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因此,即使学生会用公式计算,但是他们很难将公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缺陷2:缺乏实际操作与训练机会在该教案中,教师只在幻灯片中提供了一个例子。
然而,学生并没有有足够的练习机会来改善他们的技能和理解,并将公式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发展自己的思维技能。
缺陷3:不够互动教师在该教案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只是让学生记录公式,而没有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帮助他们理解公式和做出正确的计算。
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也没有引导学生练习技能的正确方法。
所以,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得到充分的支持,无法既能掌握新知,也能获取充实的学习体验。
缺陷4:过于抽象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此教案中过于抽象和单一。
教师没有提供足够丰富而有趣的资源,也没有使学生深入探讨周长运用的实际场景。
学生并没有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周长应用的意义,这使得教学变得单调而枯燥。
教师没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性和深度性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中,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解周长公式和运用实际知识的机会。
通过上述四个缺陷的说明,可以发现教案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案,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开设丰富的课程。
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强大的基础知识,还有助于学生提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正例”与“反例”运用作者:刘利平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18期“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习并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不仅是单一的乘法运算,更涉及加减法运算。
因此,学好乘法分配律既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为学生进行简便计算提供前提和依据。
一、追根溯源“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定义是: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表达式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者a(b+c)=ab+ac。
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有正向运用和逆向运用两种方式(如表1所示)。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经常出错,其错误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
例如:25×404 =25×400+4。
二是缺项时不知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5×99+15,学生看不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
三是在比较复杂的运算中不知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8.2×3.3+8.2×4.7+8.2×2,学生看不出可运用“乘法分配律”,便使用原始算法。
虽然三种错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正例”和“反例”的应用在“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提供标准“正例”,更应充分运用“非标准正例”和“反例”,以使概念的教学过程更有层次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水平。
1.通过直观、具体的“正例”,引入概念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来源于直观、具体的现实世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入概念,可先让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经验,使他们建立抽象概念和感性经验之间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反例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反例的作用苏轼曾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跳出问题本身,从反面去想一想,常能茅塞顿开,获得意外收获。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从正面讲清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恰当列举反例启发引导学生从反面揭示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反例的辨析中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涵与外延。
一、克服认识缺陷,获得正确认识小学数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但由于小学生的整体感知往往是笼统的、不精细的,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因此,运用反例进行教学有利于克服小学生这一感知上的缺陷。
如,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小学生容易得出以下笼统而粗浅的分数概念: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他们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平均分”。
此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反例: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大小不均的两份(出示图),每份是不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辨析并说明理由。
通过错例辨析,学生明白了只有“平均分”才会得出分数1/2。
又如,学生在学完小数的基本性质后,容易理解成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时我出示“5.002=5.2”,让学生辨析正误。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通过辨析,学生理解了“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从而真正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
反例凸显了所学知识中易为学生忽视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深刻理解。
二、克服学生因思维定式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由于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较低,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因此他们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负迁移。
运用反例进行教学是防止、克服这一弱点的好办法。
学完分数的乘除和加减混合运算后,有些学生常常产生因简便运算的定式影响而带来运算顺序负迁移。
如:①×÷×=1;②0.8 +1.2÷4=0.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反例的运用
必太在意 自己的身高。借助反例子 ,适 当的拓展延伸 ,使数学与生活联
系更加紧密。
识与 生活的 紧密结合 ,更 关注
学 习方法 的传 授 ;在学 习知识 的过 程 中,潜移 默化地培 养学 生正确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 , 让学 生成为全 面发展 、品学兼
当然 ,在肯定 反例教 学作用 时 ,也要 注意把握 运用反 例教学 的分 寸 ,反例出示 的时机要恰 当 ,一般应在学生对 新知有 了初步 的认识后再
的先生 、同学 、学 生。随手抓 来 都是 活书 ,都是 学 问,都是 本领 。这就 要求我 们老师在 自
- ,
己的教育教学 中,以此为标准, , - , _ , - , - , - , , 实施 自己的教学工作。 2 社 会 即 学校 。 这 一 原 .
个子还会长吗?全班 哄堂大笑 。笑过之后 ,我 问 :那么身高和什么有关
、
学习 陶行知生 活教育
思想 。构建新 课程背景 下的教
育理念 1 生活 即教 育 。陶行 知先 . 生指 出 “ 生活教育 ,六 、拓展 延伸——反例教学对知识的掌握起着提炼升华的作用
小学生看 问题常 常被事物 的表象所迷惑而干扰他们对数学知识 本质
棺材才算毕业” 。他把终身教育
作 为一种 教育追求 。在社会 的 伟 大学校 里 ,人人 可以做我们
的认识 。此 时可举反例 ,拓展延伸 ,起着提炼升华 的作用 。如在学习了 正 比例 的意义后 ,练 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身高 和年龄成正 比例吗?有 的
说成正 比例 ,有 的说不成正 比例 。说成正 比例 的振振有词 :我从出生到 现在 , 年龄在增大 , 身高也在增高 。说不成正.比例 的反击 :你长到 8 -, , -, 0岁 . , , . , - , - , _ , - ,
例谈让学生历经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
例谈让学生历经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下面笔者结合所听的两个课堂实例谈谈引导学生历经知识形成过程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策略一】错误优先苏教版四下《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描述——教师出示拍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3人排成一排照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师:我们采用小组活动,可以把名字排一排,也可以找3个小朋友排一排,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把所有的排法列举出来,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一共排出了几种排法?分别是怎样排的?生:我们组是把他们的名字排一排的,一共有6种排法,分别是:小军、小明、小红;小军、小红、小明;小红、小军、小明;……师: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
(生答略)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生:我们组是用数字1、2、3分别代表这3个人,也按照上面的排法有顺序地排的。
师:其实,这组的同学想到用数字表示,是数学上经常用到的一种符号化的方法。
如果用a、b、c代表这3个小朋友,你能把各种排法表示出来吗?……[案例反思] 这节课首先创设了不同排法的照相情境,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提炼出排列的规律。
课显得非常顺当,正是这意外的顺当引发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学生真的都能自己发现有序排列的规律吗?于是我带着这样的疑问,与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次探索时并未有序排列,有的6种排法也未能全部排列出来。
学生在回答我的“老师不是问了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不说呢?”的问题时,说道:“老师已经肯定了那种方法,我的方法没有必要再说了。
”原来优化的方法过早地出现,再加上老师的肯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方法的展示与交流,从而淡化了学生碰撞的思维火花。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的逆向思维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的逆向思维当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常用正向思维把我们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
逆向思维往往会使我们面前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醉人情景。
逆向思维是思维向直接相反方向重建的过程,它从问题的反面去剖析、理解、应用、推理、设想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适时地帮助学生实现由顺向到逆向的思维方向的重建,经常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弊端,还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逆向思维的有利作用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另一种思维形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
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已有的思路反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
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
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
一般的学生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而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这种转变时是迅速且自如的,这就是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思维的运动性方面的素质差异。
这种思维的运动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小学数学中看,逆向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有利于:(1)有利于排除顺向思维中的困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2)有利于克服顺向思维中的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有利于挖掘顺向思维中的弱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的重要性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打破了顺向思维的定式,更有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达到求同存异。
通过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来求解习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求异和求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也会拓展出另一片“空间”,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不过,在数学教学中,一般的学生从顺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
“反例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反例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数学教学中,反例和证明同样重要。
因为反例在辨析错误中具有直观、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所以教学中注重反例的运用,适时地引进一些反例或引导学生构建反例,往往能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巩固和掌握定理、公式和法则,纠正一些习惯性错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关键字:数学教学反例证明数学概念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则只需举出一个符合题设而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就行了。
这种与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叫做反例。
在数学教学中,反例和证明同样重要。
因为反例在辨析错误中具有直观、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所以教学中注重反例的运用,不但能使学生发现错误和漏洞,而且还可以修补相关知识,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一、恰当运用反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
教学概念时,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还要搞懂“不是什么”。
一般来讲,教材叙述概念总是采用正面阐述的形式,而学生常常对一些概念的关键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概念所要求的条件理解不全面,巧用典型、生动、直观的反例,对易于模糊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辨别的信息。
循环小数概念中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两个关键的词语缺一不可。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两个关键词语,可以举出类似下面的反例子:200820082008,3.14159265358979……。
经过辨析学生认识到,第一个小数虽然“2008”重复出现,但并没有“依次不断”;第二个小数位虽然“依次不断”,但并没有“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因此都不是循环小数。
通过这样的反例,往往可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清晰知道“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二、巧用反例,深化理解反例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问题,使你对所学的知识分析得更加清晰,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
小学数学教学中“反例”教学现象的价值分析
可能产生 以上要求下的拼搭结果 。
3 解决问题的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 、 结构是不 同的 ,对同一 内容 的理解与掌握
解决办法: 学生在第(阶 2 段猜一猜中 填写}的情 ) 出现 况 、 q
时, 教师要 充分利用好这个资 源 , 让学 生尽量地说 出为什 么 程度上也各不相同 。教师安排 的第一个活 用 的思维过程 , 后 , 然 让另一部分 回答 “ 不确定” 的人 与之 动 ,一般学生用 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 问题 斗
的概念 。小学数学 中的单位 … ’ 1 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 师的教学 预设背道而驰 , 但是 , 与题 目的具 统一 , 学生在学 习的起 始阶段 , 对概念 比较模糊 , 特别是 自然 体要求不矛盾 , 合情合理。
数中确定数值 的正迁移作用 , 会对他们产生副作用 。 因此 , 教
( × ) 同学们继续摆下 去, 3 2请 给摆成的三角 形写出对应 的算式 ,这样可 以避免意外情
几分 之 几 ?
I: - ' 阴影部 分表 示 1
价值分析 : 以上 的教学过 程中看 , 从 学生在第二 阶段 的
猜一猜 , 教师利用 “ 例” 是 反 的价值 , 帮助学生建 立单位 “ ” l
・
37 ・
维普资讯
武建军 : 小学数学教学中“ 反例” 教学现象的价值分析
开猜 的 比 多 有 分 说 确 。 完 , 始 } 人 较 ,的思维 状态 , 是学 生分析 问题 真实水平 师 出示 图 形 , 阴影 部 分 三 角 形 占
的写照 , 因此 , 成 了一 些典 型教 学事例 , 形 这样 的事例我们称之为 “ 例” 反 例” 反 。“ 作 为一种课 堂教学现象存 在 ,它具有 正负方 向交互 发展 的可能 , 其是 教师对 “ 尤 反例 ” 的艺术处 理 , 以有效 地避 免“ 可 反例 ” 的负 迁 移功 能 , “ 例 ” “ 位 ” 使 反 的 错 现象 与 “ 反 例 ” 复位” 的“ 艺术成 为有机的整体 , 隐藏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反例-最新教育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反例小学数学的教育是属于基础阶段的教育,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也跟其他学科有些联系,小学数学的学习成果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速度加快,教师要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才符合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反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固定模式。
教师通过反例与原例的对比来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反例与原例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师运用反例教学方法的真正目的。
一、运用反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1.反例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
这种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
原本数学知识就比较难理解,抽象思维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单纯地靠课本进行教授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厌烦。
这就要求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而反例教学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借助反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对比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反例和原例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中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
2.反例教学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例教学能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
教师运用反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正确理解,并且有意识地将反例和原例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有很多反例是源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当中的数学反例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将数学融入生活中,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并且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趣味性。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反例,促成数学课堂别样的精彩
巧用反例,促成数学课堂别样的精彩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都会遇到学生们出现的各种作业错误,我觉得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是我们教学中的正常现象,它既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又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若能巧用这些反例,让学生观察、比较、辨析反例素材,可以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思考,达到排除非本质属性的目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促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关键词:数学反例巧用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做数学作业时,许多题目老师讲过了、自己做过了、甚至考过了,仍然还会犯错,而且栽在同一个错误上。
在这些错误的背后,往往是我们学习中的知识漏洞。
为了防止或否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错误认识,经常会举一些数学反例。
因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只依靠正面的讲解、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加以纠正,举反例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防止错误极其有效的方法。
反例可能是形相似而质却不同的数学例证,也可能只是反“常规”而已;可以是学生随机偶然出现的,但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预案中预设。
反例因其简明、直观、形象、说服力极强等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反例,不仅能使学生在这正反辩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概念,还有助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起到防错、纠错的作用,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反例在教学中的作用1、反例教学有利于学生表述与辩论。
数学中有些问题,若单纯从正面角度讲解,学生会感到模糊,理解不透。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建立鲜明的表象,应借助实物、例举反例,通过直观比较提高表述与辩别能力。
例如选择题:一个小孩高120()。
A 米B 分米 C 厘米D 毫米。
如果各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教师可借助实物作为反例来帮助学生认识鉴别。
如果选“A”则“一个小孩高120米”,那么,一层楼高大约有几米?(4米)。
十层楼房呢?(40米)。
120米有几层楼高?(30层)。
反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巧妙应用
2020摘要:反例教学在数学课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混淆概念,对概念的真实意思迷惑不解的情况。
而概念知识的教学,是数学的基础和重点,在正面教学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反例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概念、破解思维定势、排除干扰条件,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例教学应用反例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例题有误解或者对知识点形成错误的认知,教师举出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反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数学具有极强的严谨性,这就对教师的创造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存在误导性的知识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反例教学,寻找适当的反例,分析解题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一、正确区分概念,深化学生理解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知识过于抽象,凭借小学生薄弱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容易产生曲解。
而一旦出现较为相似的、互有关联的概念,学生也很容易混淆,从而导致解题出现各种错误。
教师可以运用反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进行辨析和对比,便于其走出误区。
以反例来强化和突出教学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应用,达到直观教学所达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引出了“小数的性质”这个概念,小数的性质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而学生似乎没有理解概念,教师让他们用小数的性质举例子,学生举不出例子。
随后,教师举出反例: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按此反例在黑板上板书:因为0.90=0.9,所以0.9=0.09=0.90,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端倪,认为0.09是9个0.01,而0.9是9个0.1,不可能相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一下教材上的小数性质,性质中的“小数的末尾”,不是小数点前的末尾,必须满足小数的末尾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小数的大小不变,0.9确实等于0.90,只是计数单位变了,大小完全一致。
“反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巧用
“反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巧用
江珊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巧用反例,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识错归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跟素养。
【总页数】2页(P92-92,93)
【作者】江珊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巧用反例妙处多——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反例的运用
2.巧用反例益处多\r——初中数学教学中反例的有效运用探讨
3.巧用反例分析,突破力学疑点——谈反例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4.巧用反例益处多
——初中数学教学中反例的有效运用研讨5.巧用反例益处多——初中数学教学中反例的有效运用研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 个数 字依 次 不断 地重 复 出现 , 这样 的 小数 叫做 循环 小数 。 依次 不 断地 反复 出现 , 这 两个条 件缺 一 不可 , 在 帮 助学 生理
解循 环 小数 的概 念 时 , 可 以出示 这样 的反 例 : 0 . 1 9 1 9 1 9 1 9和 3 . 1 4 1 5 9 2 6 …, 0 . 1 9 1 9 1 9 1 9虽 然 重 复 出现 了 四次 ,但 不 符 合 依次 不 断 这 个 条 件 ,而 3 . 1 4 1 5 9 2 6 …符 合 了依 次 不断 的条 件, 可不 符合 重 复 出现这 个条 件 , 所 以这 两 个小 数都 不是 循 环 小数 。 通 过 举这 样 的两 个反例 就 能使 学生 很好 地理 解 循环 小 数 这个 概 念 , 知道 作 为循 环小 数 , 依次 不 断和 反复 出现 这 两
教苑 时 空 ・ 教法探讨
例 谈小学数学课 堂教 学 中∞ 厨锄∞ 的运用
浙
珍
本文 的 “ 反例” 是 指 教 师 在 教 育 实 践 中收 集 的 例题 的典 型误 解 、 重 要 知 识 点的 典型错 误 认 识 。 所 谓典 型 是 指 它 有丰 富 的教 学价 值 , 通过 分析 对 例 题 的错 解 、知 识点 的 错误 认 识 , 能 够 揭 示出 解题 的 规律 和 方法 , 从 而帮
很 多学生 在 做这 样 的两道 判断题 时 ,很 容易 都把 它们
当作 是正 确 的命题 , 这 时教师 就可 以及 时 出示反 例 : 当另 一 个因 数为 0时 , 0乘 以任何 数 都为 0, 显然 第 ( 1 ) 个命题 是 错误的 ; 当 被除 数为 0时 , 得 到 的数 为 O , 显然 小 于除 数 。 第 ( 2 ) 个命题 也 是错 的 。 通过 举反例 很 容 易就把 这样 的谬 论否 定 了 ,不 但学 生
助学 生掌 握重 要 的知 识 点 , 巩 固学 生
所 学 知 识 的 薄 弱 环 节 。反 例 具 有 典 型、 精制、 简练 的 特点 。 数学 教学 中 时常 会遇 到这 样 的情 况 :一些 数学 知 识若 学生 从正 面 去思 考十 分 困惑 时 ,教 师仍 从正 面解 释 显然 是 难 以奏效 。这 个 时候就 需 要借 助反 例 的力量 。建 构主 义 认 为 ,学 生 的错 误不 能单 纯 依靠正 面 的示 范和 反复 的 练 习得 以纠 正 , 举 反 例 的 教学 方 式常 常 能 使 学生 兴 趣盎 然 。 直观 、 简 洁 的反 例更 使人 拍案 叫 绝 。正 如数 学 家盖 尔鲍 母所 指 出 的 那样 :一个数 学 问题用 一 个反 例予 以解 决 给人 的刺 激犹 如 一场 好 戏 。 在数 学 课 堂教学 中 , 反 例 与正面 示 范 同样重 要 , 它 对 训 练 学生 的创 新 思维起 着举 足 轻重 的作 用 。下 面就谈 谈 在小 学数 学 课堂 教学 中怎 样 运用 反例 。
、
在概念 内涵丰富时反例的运用
内涵 丰 富是 指关 于概 念 的本 质属 性 比较 多 。因为 小学 生 的感 知 不 全面 、 不精 细 , 理 解这 类 知 识 时 , 可 能 因教 师 揭 示其 本质 的方 式 不 当 ,致 使学 生常 常 丢掉 了新知 中部 分本
质属性, 从 而产 生错 误 的认识 。此 时 可举反 例 , 帮 学 生找 回 被 丢掉 的 部分 本质 属性 , 明晰概 念 的 真正 内涵 , 使 学生 获 得 正 确 的知 识 。而小 学生 的 感知 具有 范 围窄 小 、不 精 确等 特 点, 小学 生很 难 同时 注意 几件 事物 , 常会 出现 “ 丢三 落 四 ” 的
知 识感 知不 全时 可通 过教学 反例 . 凸
显 所 学 知识 中 易 为 学 生忽 视 的 本 质
属性 , 促进 学生 对所 学知 识的 全面 认
识和 深刻 理解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在概 念 易 向邻近概 念 泛化 时 反例 的运 用
小学 数学 同其 他学 科相 比 , 具 有 更 高的 抽 象性 、 概括性 , 而 小 学生 的 感知 特 点 是不 能 一 下 子 看 出 事物 的 主要 方面 或 特征 , 以及事 物各 部分 之 间的联 系 。 小 学生 在认 识的 最初 阶段 容 易产生 错误 , 在数 学的 知识结 构 中 , 相近 的
现象 , 所 以对 一 个有 丰富 内涵 的概 念 来说 , 学 生在 感知 过 程 中, 可 能 只会 抓住 感知 对 象的部 分 本质 特征 , 而丢 掉另 外 一 部 分本 质特 征 , 形 成错 误 的概念 。
例如 , 一个 小 数 , 从 小 数 部分 的某 一 位起 , 一个 数 字 或
一
或相 互 联 系 的知 识 , 学 生 更 容易 混 淆 , 在 心 理学 上 称为 “ 痕 迹性 错误 ” ,主要 是指 因 旧知识 痕迹 的影 响而 发生 的 错误 。 概 念泛 化 即指学 习概 念 过程 中痕 迹错 误 的发生 过程 。此时
可 通 过举反 例 否定 学生 的错 误认 识 ,澄清 相邻 概念 的 区别
和 联系 。
例如 , 判 断下 面命 题正 确与 否 。 ( 1 )两个 因数相 乘 , 当 其 中的一 个 因数小 于 l时 , 乘 得 的积 必 定小 于另 一个 因数 。 ( 2 ) 两 个数 相 除 , 当除 数 小于 1时 , 所 得 的 商必 定 大 于 被 除数 。
容 易理 解 , 也 帮 助他们 在未 来 的学 习中 排除 了干扰 信息 。 三、 当练 习 中 出现 消极 思维 定式 时反 例 的运用
思 维定 式是 人们 长期 形 成的 一种 习惯思 维 。这 种 习惯 是学 生 经 由一定 思维 活动 训 练形 成的 一种 固定 的 习惯 。学 生 在解 决 问题 的时候 常 常会 被这 种思 维方式 所束 缚 ,不 能 多方 面 、 多 角度 地去 思考 、 分析和 解 决 问题 , 导致 思维 固 化 。 因此 在 课堂 教学 中 , 教 师在 要尽 量克服 教学 方 法的呆 板 性 , 要提 倡和 鼓 励学 生 向权威 挑 战。 一是 向教 师挑 战 , 鼓励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