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优秀教案 2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2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情感目标:对自然界中的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教法、学法:1、利用多媒体演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图片进行讲解和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微粒运动游戏”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五、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烧杯、温水、冰水、热水、锥形瓶,气球、蓝墨水、图片等六、教学过程:1、实验导入新课:空瓶装热水——倒出——拧紧瓶盖——观察现象(1)、师:请同学们说说瓶中有什么。
(2)、在空瓶装入热水后让学生摸一摸。
师:请同学们猜一铺把热水倒出后,瓶子是什么形状的?(3)、把热水倒出,拧紧瓶盖,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2、设计并完成研究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师: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空气,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要想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用锥形瓶来收集空气,需要把收集到的空气密封吗?为什么?(2)如何让收集到的空气受热、受冷呢?(3)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空气体积的变化呢?师:请同学们小组里讨论。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
你们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师: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
师:好了,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小组的修改意见。
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真是多种多样。
但是老师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能解答一下吗?(1)锥形瓶口上套着的气球起什么作用?(2)套着气球的锥形瓶在两种水中摆放的顺序是怎样的?3、学生实验4、师:哪个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组汇报。
5、师:同学们,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把两者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教师演示,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从而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玻璃管、水槽、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水管爆裂,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空气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4实验方案:
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参考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利用烧瓶中的已有空气,然后用热水、常温水和冰水使空气受热或受
冷。
再借助气球、水等可见物体的变化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
积的变化。
当烧瓶依次被放入热水、常温水、冰水中,气球的变化情况就是空气的变化情况。
1.5实验现象:
在热水中气球往上鼓起来,在温水中气球保持原来状态,在冷水中气球往下凹下去。
1.6
实验结论:
我们发现:空气受热时,气球会鼓起来,这说明空气体积膨
胀了;空气受冷时,气球会凹进去,这说明空气体积缩小了。
空
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探索新知 1.7温度变化了,液体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呢?你能解释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1.8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视频。
1.9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运
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
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
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就是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3.回顾小结 1.10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空气都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由物体中微粒的运动引起的。
4.拓展应用 1.11请你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在夏天,为什么打足气的
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教科版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案2
《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鄞州区德培小学胡永强一、背景说明本微课所选取的题材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第二、三、四、五课的学习内容隶属同一体系,即热胀冷缩。
经过这一体系的学习,学生会建构起大多数物体会热胀冷缩的概念。
而热胀冷缩的本质与物质内部的“微粒”的运动相关,微粒的运动又与热能有关,物体受热(吸热),微粒运动加快,微粒间的距离增大,所以物体的体积就膨胀了;物体受冷(放热),微粒运动减慢,微粒间的距离缩小,因此物体的体积就收缩了。
学生在前两课《给冷水加热》和《液体的热胀冷缩》中,已经建构起大多数液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会热胀冷缩的概念,也已经明确热胀冷缩是指“体积”的膨胀和收缩,物体受冷或受热时,质量不变。
本微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继续丰富关于热胀冷缩的概念,除了许多液体之外,空气也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并通过模拟实验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建立起热胀冷缩的本质与物质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的概念,让学生用“模型”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策划设计1.内容分析本微课包括三部分内容:(1)空气的热胀冷缩。
通过微课学习,建构空气会热胀冷缩的概念。
(2)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
通过比较,建构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明显。
(3)热胀冷缩原理解释。
通过模拟实验,建构热胀冷缩的本质与微粒的运动有关的概念。
本微课的三部分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第二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又与前一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有联系,最后一部分“热胀冷缩原理解释”是本微课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适用对象本微课适用对象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教育宣传。
3.类型选择选择的表现形式:微影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语音自动生成式、DV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微课流程图:微课知识点:(1)空气会热胀冷缩。
(2)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冰块、热水、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冰块。
(2)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体积。
b. 将热水倒入玻璃瓶,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气球体积。
c. 将冰块放入玻璃瓶,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气球体积。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规律。
3.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并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知识拓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和观察日记,评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实际现象。
七、教学进度安排:1. 预习: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空气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授课:第1-2课时用于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并进行讨论。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揭示课题? ? ? ? ? ? ? ? ? ? ? ? ? ? ? ? ?(2)教师双手捧着有水的烧瓶。
问:我用手的热量给水加热现在水有什么变化(引出:水受热后体积在膨胀)。
手离开有水的烧瓶。
问:现在呢(水受冷后体积在收缩)。
师肯定: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师双手捧着空的烧瓶,现在呢手离开空的烧瓶,现在呢(迁移,展现学生对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猜测)。
板书:空气热胀冷缩(4)出示课件,用同样的方法能否观察的空气体积的变化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5)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a、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谈设想(引导学生抓空气-密封空气-加热和冷却空气-看到学生观察、思考。
1、我用手的热量给水加热现在水有什么变化2、教师双手捧着空的烧瓶,现在呢手离开空的烧瓶,现在呢?。
怎样才能让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体积会缩小。
3、空气热胀冷缩有什么特点(1)出示课件给于提示。
注:学生在进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时,会由于观察到的效果明显而找不出水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正确比照点。
出示课件提示可以直观的帮助学会进行比较。
(2)小组讨论。
(3)小结: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的运动。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出示课件)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思考:常见的物体都点击点击?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的,而微粒总在哪里不断的运动着。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1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及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2.增强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台: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1只,带橡皮塞的直角玻璃管,红水,胶头滴管,盛水的水槽,毛巾。
2.教师准备:平底烧瓶,气球,开水,大烧杯,红水,胶头滴管,带橡皮塞的直角玻璃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1.上节课我们在实验室探究了什么问题?2.什么是热胀冷缩?3.液体有热胀冷缩现象,空气会热胀冷缩吗?二、激趣导入,设计探究1.对于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了的,那么你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空气的热胀冷缩吗?2.启发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究方案的可行性。
3.实验演示:⑴引导学生设计出在平底烧瓶上绑上气球用热水加热的实验方法,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
4.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三、自主设计,大显身手1.刚才老师已经为大家展示了一个验证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实验台上为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空气的热胀冷缩。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聆听学生交流情况。
3.汇报设计方案,师生共同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4.引导学生想出直接用手加热平底烧瓶的方法。
5.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⑴带橡皮塞的玻璃管的操作要领;⑵实验中注意的事项;⑶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四、“喷泉”飞流,进入高潮1.教师介绍“喷泉”实验的实验装备;2.展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奇妙的效果呢?⑵是不是在烧瓶中加入的红水越多越好呢?⑶与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相比较,空气的热胀冷缩效果怎么样?五、应用知识,解释疑难1.课件展示:给乒乓球“治病”(学生朗读)2.思考: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液化气钢瓶,打火机的充气罐和氧气袋等等,在放置和储存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3.探究思考,模拟实验:⑴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
PPT课件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预——生:空气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预——生:有!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间大小从游戏中明白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提示】从游戏中明白:空气微粒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空气就膨胀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①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②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剧烈和扩大。
2、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没有水明显。
3、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4、热水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
5、热气球升空是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6、自行车保胎多发生在冬季。
四、拓展提高: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现象①暖壶倒满开水后,塞子为什么会蹦出来?【提示】因为热水瓶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②冬天,闲置的篮球、排球和足球会变瘪,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提示】因为冬天温度低,球里的空气体积变小收缩。
五、作业布置小调查: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填写游戏手册提出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认真听独立完成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交流课后完成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总结课堂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了解热胀冷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在科学探究中,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图面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游戏”解释现象,体会到热无处不在,培养了浓厚的科学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是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继续关注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由于空气肉眼看不到,所以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难度。
不过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迁移,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实验,观察空气体积在受热、受冷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首先以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渗透研究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
其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的材料有多种,学生可以从中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
这样给学生的'设计空间。
不同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对气体在受热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观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交流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研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对比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瓶、红水、带玻璃弯管的胶塞、热水、烧杯、水槽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烧杯2个、热水、冷水、瘪乒乓球2个、软包装饮料盒、可以弯折的吸管、橡皮泥。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设计:用什么容器收集空气如何将空气密封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出示实验装置:将弯折的玻璃管穿过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一点红色水并保持红色水停留在玻璃管中。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掌握热胀冷缩的原理与规律;3.知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热胀冷缩的原理与规律;2.知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知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有关温度和热量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与温度的关系。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与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受温度变化而引起体积变化。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适合的容器,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通过火焰或其他方法加热容器,让学生观察容器的变化。
三、探究与实践(30分钟)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材料(如铝、塑料、玻璃等)制作容器,并测量不同温度下容器的体积变化。
并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小组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热胀冷缩现象的规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与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与收获。
五、应用与拓展(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铁轨的铺设、桥梁的构造等。
2.学生小组继续开展实验与研究,探究其他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六、讨论与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分享他们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与应用的相关观点。
七、巩固与评价(10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习题作答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资料:1.人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材;2.肖泽明,科学的探究与思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以上就是《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的详细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通过导入、讲解、示范、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讨论、交流、巩固与评价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业中。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引言:本次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与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热能会使空气分子活动加快;2.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观察、记录并解释热胀冷缩现象;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空气球、水杯、生活用火柴或蜡烛、透明塑料瓶、水和冰块。
2.教材:小学科学4课本《空气的热胀冷缩》。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简要的讨论。
2.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本的介绍,讲解空气是由很多个微小分子组成的,并且这些分子不停地在运动。
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空气体积就会扩大,形成“热胀”。
而当温度下降时,空气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空气体积就会缩小,形成“冷缩”。
3.实验操作(15分钟):首先,老师展示一个实验:将一个空气球放在生活用火柴或蜡烛的火焰上加热一会儿,然后迅速取下火焰,观察空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拿一个透明塑料瓶,将瓶子口塞住,然后用手轻轻摩擦塑料瓶的身体几秒钟,再将手拿开。
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并让学生解释其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摩擦产生了热量,导致了空气的热胀现象。
4.实验讨论与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
鼓励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原理,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论。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关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加热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加快?”、“为什么冷却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减慢?”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观察到哪些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等等。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运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特性?例如,热气球、温度计等。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5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拟”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懂得空气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速度有关,试着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器材一组;乒乓球两个;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器材六组;热胀喷泉实验器材两组;课件。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引入新课1.谈话激趣,魔术演示。
2.设疑引入,板书课题。
二、走进生活,初步感知1.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2.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巧解问题三、猜想验证,探究新知(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交流,分享实验方案3.梳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4.引导猜想实验结果5.指导学生操作实验6.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四、对比实验,提升认识(水与空气热胀冷缩的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2.老师演示对比实验(七彩喷泉实验),学生观察3.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五、分析原理,揭示本质1.播放微课《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2.游戏模拟,感悟体验六、拓展延伸,揭秘开课魔术七、综合应用,巩固提升八、盘点收获,全课小结【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后体积增大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设计大家好!今天我的科学实验课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改进创新、实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演示。
一、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次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目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次实验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科学知识: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质疑、交流、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原理通过密封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胀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四、实验器材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次实验教学材料做了创新性的准备:每组准备:材料盒、烧杯、烧瓶、带瓶塞的玻璃管、透明塑料管、热水、凉水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滴管、红墨水、热水、课件等。
五、实验内容教科书中这两节实验课内容为,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六、当前实验的不足在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在前一课“液体热胀冷缩”学习的基础上,教科书直接出示空烧瓶,教师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会想到教材给出的原实验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原实验设计)先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上,再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让瓶内空气受热,即可看到气球慢慢地鼓起来。
然后,把锥形瓶移至冷水,又可见气球变小,瘪下去了。
空气热胀冷缩教案 完整 2
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年级五年级课型探究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动起来,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师:1、拿出一个乒乓球,让某位同学观察里面的特点。
2、师不小心把这个乒乓弄瘪了,让学生想办法,怎么能让它鼓起来。
3、小结:用热水加热,教师演示实验。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师(提问):为什么热水能使乒乓球鼓起来呢?师:纠正原因是空气有热胀的性质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空气体积随着温度的变化。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2、那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那我们怎么能将空气收集起来呢?师出示锥形瓶、试管、烧瓶、软塑料瓶、易拉罐,想想它们能收集空气吗?怎么收集呢?3、那我们如何将收集起来的空气清楚地看到它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4、师生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选择其可行性方案,取适合其本组实验的材料,然后每组组长汇报本组的实验器材;并尝试自己进行试验。
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生发现:乒乓球里面空的,并且密封的生:(小组讨论)想出什么办法呢?发现热水能使盒子鼓起来。
生:尝试性回答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各抒己见,发表意见生分组讨论,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一:把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分别放在热烧杯,常温烧杯,冷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方案二:把气球套在烧瓶上,分别放在热水槽,常温水槽,冷水槽中,5、实验后,由每组的学生说说本组的实验,并且看到了什么现象?6、可以让现象明显的同学到前面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且描述每个过程中的现象,使得现象不明显的同学加以改进自己的实验。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五上《热》单元教学设计 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简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
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
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
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
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 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预设5 分钟)1. 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热胀冷缩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一、背景分析
本微课所选的题材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的内容——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液体热胀冷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将揭开物体热胀冷缩真正的原因。
但这些抽象的科学本质只是通过教师的口述,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建构核心概念了。
本微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看不见的空气热胀冷缩现象形象化、显性化,以科学实验为载体,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空气热胀冷缩这一事实,在建构科学核心概念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二、微课设计
(1)内容简介
本微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并收集空气热胀冷缩的证据,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也是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
本微课的重点是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将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本微课的难点所在。
(2)适用对象
本微课的适用对象:教师教学、学生自学
(3)微课类型
呈现形式:微电影
采用的技术手段:DV拍摄、PPT、Camtasia Studio8软件处理
(4)微课构思
思考过程: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收集空气热胀冷缩的证据→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三、微课实录
1.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
(1)材料选择:
利用两个水槽,一个装冷水,一个装热水;一个空圆底烧瓶;一个橡胶塞;一根直角玻璃管。
(2)实验步骤:
先将玻璃管套入橡胶塞中,吸取染色的肥皂泡,然后把橡胶塞塞入圆底烧瓶。
将圆底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红色液泡的位置。
再将圆底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红色液泡的位置。
2. 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现象
用视频展示的方法,把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展现给大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实验中红色液泡的位置。
3.收集空气热胀冷缩的证据
实验前红色液泡位置在玻璃管的左端。
放入冷水中后,红色液泡位置快速往右边移动了。
放入热水中后,红色液泡的位置又快速地往左边移动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空烧瓶放入冷水中后,瓶内的空气体积缩小,外面的空气把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泡往瓶中挤;空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把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泡往瓶外挤。
因此我们最后可以得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
4.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为了能让同学们能获取更多的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本微课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通过一段小视频的展示,学生又直观地观察到了瘪的乒乓球中放入热水后鼓起来了。
(大量的直观地、可视的事实让学生亲历“空气热胀冷缩”的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欲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5.结束语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快点行动起来,动手做一做吧!
《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
鄞州区德培小学胡永强
一、背景说明
本微课所选取的题材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第二、三、四、五课的学习内容隶属同一体系,即热胀冷缩。
经过这一体系的学习,学生会建构起大多数物体会热胀冷缩的概念。
而热胀冷缩的本质与物质内部的“微粒”的运动相关,微粒的运动又与热能有关,物体受热(吸热),微粒运动加快,微粒间的距离增大,所以物体的体积就膨胀了;物体受冷(放热),微粒运动减慢,微粒间的距离缩小,因此物体的体积就收缩了。
学生在前两课《给冷水加热》和《液体的热胀冷缩》中,已经建构起大多数液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会热胀冷缩的概念,也已经明确热胀冷缩是指“体积”的膨胀和收缩,物体受冷或受热时,质量不变。
本微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继续丰富关于热胀冷缩的概念,除了许多液体之外,空气也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并通过模拟实验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建立起热胀冷缩的本质与物质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的概念,让学生用“模型”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策划设计
1.内容分析
本微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1)空气的热胀冷缩。
通过微课学习,建构空气会热胀冷缩的概念。
(2)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
通过比较,建构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明显。
(3)热胀冷缩原理解释。
通过模拟实验,建构热胀冷缩的本质与微粒的运动有关的概念。
本微课的三部分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第二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又与前一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有联系,最后一部分“热胀冷缩原理解释”是本微课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适用对象
本微课适用对象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教育宣传。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微影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语音自动生成式、DV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微课流程图:
微课知识点:(
1)空气会热胀冷缩。
(
2)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明显。
(3)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内部的“微粒”的运动有关,物体受热(吸热),微粒运动加快,微粒间的距离增大,物体的体积就膨胀了;物体受冷(放热),微粒运动减慢,微粒间的距离缩小,物体的体积就收缩了。
5.技术实现
(1)将需要实物拍摄的内容用DV拍摄成几个短小视频。
(2)制作相关PPT,并用软件Camtasia Studio将ppt转换成视频。
(3)用自动语音生成器给视频配音。
(4)利用软件剪切、合并视频。
(5)利用绘声绘影编辑处理视频,并与配音和文字融合起来。
(6)利用合成软件将几个短小视频,制成完整有声有色的视频。
6.制作环境
制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DV拍摄注意防止抖动。
(2)要利用软件消除DV拍摄时的杂音。
(3)视频、配音、文字的切合要好,达到较好的同步性。
三、过程实录
1.空气的热胀冷缩
(1)导入:水和其他许多液体会热胀冷缩,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
(2)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套上气球的锥形瓶、热水、常温水、冰
水。
(3)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慢慢地鼓起来。
(4)再将锥形瓶放入常温水中,气球会瘪下去。
(5)最后将锥形瓶放入冰水中,气球会慢慢地凹进到瓶口里。
(6)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2.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
(1)导入:空气会热胀冷缩,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用实验来比较,将两个锥形瓶同时放入热水中。
(3)装满空气的锥形瓶,气球皮鼓起来了;装满水的锥形瓶,没有明显变化。
(4)再将两个锥形瓶同时放入冷水中。
装满空气的锥形瓶,气球皮会瘪下去,并且会往下凹进锥形瓶里;装满水的锥形瓶,没有明显变化。
(5)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比水热胀冷缩的现象明显。
3.热胀冷缩原理解释
(1)导入:水和空气都会热胀冷缩,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其中有什么科学原理?
(2)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绿豆。
绿豆模拟“空气微粒”。
(3)轻轻振动绿豆,模拟常温下的“空气微粒”。
我们能发现,绿豆在不同的运动,绿豆间的距离较小,这时用一个较小的圈就能将绿豆围起来。
(4)剧烈振动绿豆,模拟受热后的“空气微粒”。
我们能发现,绿豆运动得更快,绿豆间的距离变得更大,这时要用一个较大的圈才能将绿豆围起来。
(5)解释热胀冷缩原理。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四、应用建议
1.教师利用本微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某些位置实施暂停,让学生动脑思考,交流讨论后再用微课呈现科学概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能更好的利用本微课。
2.教师可在教学时,组织学生思考诸如“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显现说明了什么?”的问题。
如本微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热胀冷缩原理解释,当学生看完两个模拟实验的视频后,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去解释一下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讨论交流后,再用微课向学生呈现科学家的解释,比仅仅让学生看一遍视频效果更好。
3.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将本微课剪切、分割成三个独立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