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法帖中的古体书法探议

合集下载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
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
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又称《宋米芾行书辨法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
芾所写的一篇行书作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米芾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在文章中,米芾提到了书法的“势”、“力”、“韵”、“味”等要素,并且通过自己的书法实践,阐述了这些要素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译文如下:
米芾认为,书法的势,是指笔画的布局和构势,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和灵魂。

书法的力,是指笔画的力度和质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和关键。

书法的韵,是指笔画的韵味和情致,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和韵味。

书法的味,是指笔画的品味和品质,是书法艺术的境界和追求。

米芾在文章中强调,书法艺术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

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他还提到,书法的创作需要灵感和想象力,需要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在书法艺术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道路。

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影响和价值
宋米襄阳辨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后世的书法艺
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不仅阐述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和创作方法,还表达了书法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精神。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时期之一,尤其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的书法艺术在形式、风格、写意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宋朝的书法形式宋朝的书法形式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种,其中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流行。

楷书以字正、笔直、结构严谨为特征,行书则更加圆润、飘逸、多姿多彩。

草书则更加潇洒、自由,颇有一种抒发情感的感觉,而隶书则显得更加古朴、庄重。

二、宋朝的书法风格宋朝的书法风格在形成和发展上,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秦汉古籍以及晋唐碑刻的丰富积淀,对于宋朝书法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此外,宋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智也是不可忽略的。

他们开创了不同的书法风格,这其中代表性的有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

米芾的书法风格崇尚自然、随心所欲,写情达意,笔力不羁不束,潇洒飘逸。

他的书法不仅在宋代一时风行,而且对后世书家的影响也深远。

苏轼则更具精美细腻之感,他的笔调圆润柔美,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蘅塘体”。

黄庭坚的书法则显得古朴稳健,字体骨骼粗大,结构简洁,深沉厚重。

三、宋朝的写意与修辞宋朝书法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形象鲜明的写意以及晋唐以来积淀的诗文修辞。

宋代以前,书法就已逐渐地与诗文结合,并出现了一些用书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宋代时期,这种书法与诗文更加密切结合,书家通过自己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文字的意蕴,凸显了书法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法注重小篆的演化和审美,从技术层面提高了书法的艺术性,同时也在策划和设计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这时期的书法表现出了轻松自在、勇于创新的特点,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艺术界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时期,其书法艺术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宋代书法家们的写作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审美品味以及自然人文情趣,这都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和点化。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书画名家赏鉴”诚谢您的支持祝吉祥、顺意......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释文:真酥一斤少将微意欲置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将都门有干示下酥是胡西辅所送芾皇恐顿首虞老可喜必相从欢释文: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宣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疏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卷首图片省略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迎首鸢飞鱼跃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 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耜)者倘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元章释文: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于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释文: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右军帖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米芾〈褚摹兰亭跋赞〉释文: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模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模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馀皆双勾清润有秀气转折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着谈标书存马式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猗欤元章守之勿失元佑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释文:司谏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一里赤日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一夜转筋着艾燃(下注: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X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释文: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知府大夫丈棨下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释文: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释文:厚不敢着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释文:芾箧中怀素帖如何乃长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酒百余尊其它不论帖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上研山明日归也更乞一言芾顿首再拜景文隰公阁下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复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飕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二曾常见之甚安芾顿首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是晋公绘像恩泽丁承务家秀才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董其昌题跋米芾《蜀素帖》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宋代书法艺术特征

宋代书法艺术特征

宋代书法艺术特征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首先,宋代书法注重“意境”,在艺术表达上追求意境的美感,将执笔造化与墨色意境融为一体,使作品在形式与意境两个方面都达到完美的统一。

与此同时,宋代书法也重视“笔法”,用丰富多样的笔法表现出丰富的意境。

宋代书法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具有独特的笔画特色和整体结构的特点。

其次,宋代书法形成了多种书风,其中又以“米芾与苏轼”的书法艺术影响最为深远。

“米体”是米芾的书法风格,以其豪放、潇洒的气魄,展现了一种复杂的书写形式,这使“米体”从此成为了书法界一个重要的字体。

“苏体”是苏轼的书法风格,其大意笔笔不失结构、雄浑之处不失温润之美,使这种说不清楚,形难定位的境界,成为书法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

最后,宋代书法作品在选材方面也具有独特性。

例如,唐代就以《兰亭序》作书法的名篇,而在宋代,“曲帖三绝”以及“题画、平章百姓识字”等作品成为该时期的代表。

这些作品选材广泛,艺术表现丰富,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总之,宋代书法注重意境和笔法的结合,形成了多种书风,选材广泛,并具有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成为了中华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宝贤堂集古法帖释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宝贤堂集古法帖释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宝贤堂集古法帖释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法帖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载体。

宝贤堂作为一个致力于收藏、研究和传承古法帖的机构,不仅积极参与古法帖的保护工作,更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鉴赏的平台。

古法帖是指古代优秀书法家的作品手迹或者其作品的拓片,它们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研读古法帖,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并从中获取启示和灵感。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释文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古法帖的精华和内涵,同时也是它们作为艺术品的真实价值的展现。

通过对古法帖的释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书法家的艺术意图和技法,从而提升我们的书法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本文将着重介绍宝贤堂的简介,阐述古法帖的意义,以及宝贤堂集古法帖的价值。

通过对宝贤堂和古法帖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古法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章结构是文章中各个部分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它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结构的设计需要根据内容和写作目的来确定,以确保表达清晰、条理分明。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具体到1.2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对于正文部分的安排和组织,可以根据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内涵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论述。

可以按时间顺序、分类主题等方式来呈现古法帖的相关内容,使读者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古法帖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古法帖进行介绍和解读,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次,可以考虑在正文部分增加一些具体案例和故事等元素,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展现宝贤堂集古法帖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描述某些珍贵的古法帖的起源、传承和保护过程,或者讲述某些古法帖的影响和作用,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激发他们对古法帖的关注和研究。

碑骨与帖韵——王登科书法平议

碑骨与帖韵——王登科书法平议

兼 具 能 书 、能鉴 的 能 力 ,历 代 的 书家 名 家 也大
都 是 鉴识 高 手 。 《 代 书法 论 文选 》 、 《 代 历 现


书 祛论 文选 》之 作 者 都是 书 法 家 ,书 、鉴 集 为
碑 骨与 帖韵
— —
王 登科 书法 平议
宋 民/文
提 及 登 科 的 书 法 , 我认 为其 长 处 在 将 碑 骨
坚 实 行 书 以 二 王 为 宗 ,掺 以 碑 味 ,Ⅸ 亭 》 兰
与 帖 韵 相 结 合 , 表 现 出 刚 柔 相 济 、 峻 劲 洒 脱 的 审 美 意 味 。 从 总 体 风 貌 上 来 把 握 , 以 把 碑 可
痕 迹 , 人 不觉 其 巧 , 觉 其妙 。拙 朴 之 美 蕴 含 使 只 着 真 诚 、淳 厚 的 胸 襟 。 拙 朴 之 中体 现 的 率 真 、


十步 一 廊 幢 磅


砀. 六 礁 廿 稚



~ 一 \
卓一 四海 一蜀

去 焚腻 谯 星 朝 稀 眷 昀冷 量 禹椎 离 虏网 孑 章 具迢 椒 素棱 荧 孝 罱 女 幸 己一赤 咳 ^ 缏 落 水 甬岛 由 氐 也 简脂糯 安 农 框 婚 言, 翼 遁 渴 嗌 呼 之璇 也 水 日 竞闱 锚 下 塍 之 雨 春 谴 行 稿 矗篮 砉 地 醣 雷也髻 粒 蔫层 墙 闽 凄 充 不 它 卧 不 焉 袍 雯 这 霞 艘 也 镀 泰 警 王 而 凄 永 - 4 - z 盗 铭铢- 淀 知 困 驰 彼 闸之如 涉 月 稳 乍钭 ; , L 箐地 宫 朱 繇: 一 私 西 睿 示 其 圈穆 之 氛 人哜 念典 畜 奈 何 取 香蔫 藉浈 糸 人 7 框 目弊 束 7 焉钧 杀 『 拿手 可嘻 袭 葛 乏 也泰 受 含 塞 官 椭 室 日 叁 室不 之 芝 歌 雩 何 干 蛙 婊 月 之布 工 视 不甚 情 嗟 争 早

宋代书法赏析

宋代书法赏析

宋代书法赏析赵匡胤建宋,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局⾯,使国家复归统⼀,⽂化艺术也得以在⼀个⽐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宋代书法崇尚书“意”,继承隋唐五代,开创了⼀代新风。

众多诗⼈、词⼈研习书法,⼜为书法注⼊了强烈的抒情意味。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芾)蔡(襄)⾏、草、楷俱备,他们既属同代,⼜有先后,彼此相互影响。

苏轼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擅长⾏、楷。

黄庭坚草书优于⾏书,⼈称“草圣”。

⽶芾学书勤奋,师承⼴泛,时⼈称其“集古字”。

蔡襄对楷书研习很深,⾃出新意。

蔡京、赵佶、⽂彦博、王安⽯、司马光等也是北宋颇有影响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寓⽂意于纸上,意境卓⽽不凡。

南宋时期⾏书成就较髙,赵构、陆游、张孝祥、范成⼤、赵孟坚等都有佳作传世。

同年帖同年帖宋李建中纸本⾏书纵33X横51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

私抱殊未款曲,旋值暌离,必然来晨朝车⾏迈。

适蒙⽰翰,愈伤⽼怀。

惟冀保爱也。

万万。

不胜销黯。

见⼥夫刘仲谟秀才,并第⼆⼉⼦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亊,希周庇也。

建中简上。

九⽉⼗六⽇。

⾦部同年,汤世帖碑⽂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

怀湘南拙诗附上。

同院刘学⼠骘、同年郎兵部希差⼈通达,或与⾯闻也。

建中⼜⽩。

【简介】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号岩夫民伯,河南洛阳⼈。

书法主要受欧阳询、颜真卿、杨凝式三家影响。

其作品对于由唐⼊宋书法艺术的过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帖风格朴厚⽽不乏姿态,拙中藏巧,浑厚不滞,格调温润中和,正如黄庭坚评论⽈: “西台书出群拔萃,肥不剩⾁,如世间美⼥,丰肌⽽神⽓清秀者也。

”贵宅帖贵宅帖宋- 李建中纸本⾏书纵3 1 X横27.5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

所⽰请改章服。

昨东封须得出⾝历任家状⼀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遣也。

兼为庄⼦事。

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未回。

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

宋代尺牍书法研究

宋代尺牍书法研究

宋代尺牍书法研究:探寻古代文化之美宋代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在尺牍领域更是发挥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瑰宝之一。

宋代书法不仅是文化的表征,更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展现出丰富的审美、文化和思想内涵。

宋代尺牍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宋代尺牍书法一般是指用宣纸或竹简等材料,使用硬笔或软笔书写的文书,包括符牒、奏折、檄文、告身、制书、尺牍、颁诏等。

它具有工整、清秀、欣欣向荣的特点,字形刚柔相济,线条流畅自然,色彩优美清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颁诏,其高超的书法技艺和优美的字体广受好评。

宋代尺牍书法的艺术风格复杂多样,不同的书法家主张不同的书法风格,如赵昺倡导楷书,米芾追求瘦金体,怀素以草书为主等,它们各有韵味,展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和文化价值。

同时,宋代尺牍书法家还常常结合绘画艺术,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书画结合的风格,深受文人、官员和百姓的青睐。

如何欣赏宋代尺牍书法,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古代文化之美呢?首先,应该通过观看经典的宋代尺牍书法作品,尤其是颁诏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欣赏它们的艺术魅力,体会字形、笔画、用墨等技巧手法的独特性;其次,应该了解书法家的生平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通过研读其手迹和著作,深入探究其艺术思想和风格特色;最后,应该参观博物馆和书法艺术展览,亲身感受书法艺术的氛围和历史的沉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尺牍书法的文化魅力。

宋代尺牍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代表了古代文化的高度成就和卓越贡献。

今天,我们在传承和继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学习和欣赏尺牍书法,深刻领会书法艺术的精髓,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宋代:淳化阁帖卷五:诸家古法帖高清书法欣赏

宋代:淳化阁帖卷五:诸家古法帖高清书法欣赏

宋代:淳化阁帖卷五:诸家古法帖高清书法欣赏
宋代:淳化阁帖卷五:诸家古法帖高清书法欣赏: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此帖共十卷,其中第五卷即《诸家古法帖五》,该帖收录了宋淳化以前各代名家墨宝。

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堪称绝世瑰宝。

题外话:本人持续分享古今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尽量分享完整版高清图片,方便大家临摹学习,更多资源看我以往发布的文章和视频。

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

学习书法从学习《宗少林实用钢笔字》开始,我们的教程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并全面的讲解和演示,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

欢迎大家点赞.分享.评论.关注,转发,收藏,让我们一起来为提高写字水平而努力吧!。

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注释

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注释

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注释摘要:1.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背景和意义2.法帖的定义和历史3.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具体内容和方法4.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成果和影响正文:1.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背景和意义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后世的书法研究和鉴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米襄阳,即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鉴赏家。

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被誉为“米家小楷”。

辨法帖真迹,就是鉴别法帖的真伪。

法帖,又称法书,是指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在书法艺术中,法帖不仅是学习的范本,也是欣赏的佳作。

因此,鉴别法帖的真伪对于书法研究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法帖的定义和历史法帖,最早见于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后逐渐成为书法领域的专有名词。

它指的是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通常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

法帖不仅是学习的范本,也是欣赏的佳作。

因此,鉴别法帖的真伪对于书法研究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唐代开始,法帖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许多书法家开始以法帖的形式创作。

到了宋代,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法帖的真伪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应运而生。

3.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米芾在辨法帖真迹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辨法帖真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纸张:米芾认为,纸张是辨别法帖真伪的重要依据。

因为古代的纸张制作工艺和现在的不同,因此,通过观察纸张的纹理、颜色和质地,可以初步判断法帖的真伪。

(2)笔迹:米芾认为,书法家的笔迹是辨别法帖真伪的关键。

他通过对比不同书法家的笔迹特点,来判断法帖的真伪。

(3)印章:印章是古代书法作品的“身份证”,它可以证明作品的流传经过。

米芾通过对印章的真伪、篆刻风格和年代等方面的研究,来判断法帖的真伪。

(4)内容:米芾通过对法帖内容的研究,来判断法帖的真伪。

例如,他通过对《兰亭序》的文辞和史实的研究,来判断《兰亭序》的真伪。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4.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学术价值和影响5.宋米襄阳辨法帖的版本和流传6.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评价和批评7.宋米襄阳辨法帖的现代意义和应用正文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宋米襄阳辨法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的一篇辨析书法艺术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书法的演变历程,从古到今,书法如何从一个实用性的技能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

米芾在文章中对各种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对书法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译文如下:米芾在文章中讲述了书法的历史,他认为,书法最初是作为一种实用性技能出现的,主要用于书写文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

米芾对各种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书法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笔法、结构和神韵等方面。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宋米襄阳辨法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的一篇辨析书法艺术的文章,它反映了宋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的书法家们致力于探索和创新,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出现,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宋米襄阳辨法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书法的演变历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米芾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流传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了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版本和流传: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原本已经失传,现存的版本多为后人的传抄和拓本。

尽管如此,宋米襄阳辨法帖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和欣赏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流传和传播,也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宋代书法艺术特点

宋代书法艺术特点

宋代书法艺术特点《宋代书法: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宋代书法艺术特点哈,那可真是相当有意思呢!宋代的书法呀,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大派对!各种风格、各种特点的书法家们都聚在一起,各展神通。

先说说那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吧,哎呀呀,那可真是像个傲娇的小公主,细细长长、瘦瘦高高的,一笔一划都透着一股精致劲儿。

就好像赵佶在跟你说:“瞧,我的字就是这么独特,就是这么有个性!”这瘦金体呀,看着就觉得高贵冷艳,仿佛它站在一众书法字体当中,仰着脑袋说:“我才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还有苏轼那字,哈哈,那可真是透着一股随性洒脱劲儿!就好像苏轼本人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苏轼写字的时候呀,大概是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挥毫泼墨,完全不在乎什么条条框框。

他的字啊,有时粗粗大大,有时歪歪扭扭,但就是让人感觉特别真实,特别亲切,就像是个老大哥,拍着你的肩膀跟你说:“别那么拘谨,放开了写!”。

再看看黄庭坚的书法呢,哎呀,那简直是个调皮鬼!一会儿把笔画拉长,一会儿又把字写得歪歪斜斜,但是仔细一瞧,嘿,还真有那么股子韵味!就像黄庭坚在跟你开玩笑,故意弄出些奇怪的笔画来逗你笑,然后你还真就被他逗乐了。

宋代书法还有个特点,就是那帮书法家们都特别爱创新。

他们不满足于前人的写法,非要搞出点新花样来。

就好像一群小孩子在玩游戏,非要想出个别人都没玩过的招数才高兴。

而且宋代书法还特别接地气!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大家没事儿的时候都可以写写,都可以欣赏欣赏。

不像有些艺术,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宋代书法就是这么实实在在的,让人感觉可亲可近。

总之啊,宋代书法艺术那真是丰富多彩,让人爱恨交加。

爱的是它的独特魅力,恨的是自己怎么就写不出那么好的字来呢!不过没关系,咱欣赏欣赏也是好的呀,感受一下宋代书法家们的智慧和才情,也是一种享受嘛!哈哈!。

从《戏鸿堂帖》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

从《戏鸿堂帖》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

从《戏鸿堂帖》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古代没有影印技术,书画鉴赏家只得用文章记录下所见、所藏的书画作品。

今天存在的古代对书画的记录,最早的有《贞观公私画史》,其次较详细的像《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也不过是开列书画名目的账单,读者无从知道每件作品的面貌。

米芾的《书史》、《画史》等,则是夹有评论的账簿。

到了清代高士奇的《江村销夏录》,始创详细记录书画之体例,但只能记录法书的正文、题跋、印章及名画的款字、题跋、印章,至于法书的笔法、风格,名画的描绘技巧,书画的一切形状,都无法加以表达。

自从北宋淳化时正式摹刻十卷法帖《淳化阁帖》,若干古代字迹才得以本身的面貌呈现于读者眼前。

后来陆续出现摹刻的法帖,有私人刻自家藏品的,也有私人搜罗、借摹所遇的名品的。

这种法帖常有若干卷(册),所以常被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

清代把内府所藏的古代法书摹刻成《三希堂帖》三十二卷、《墨妙轩帖》四卷,这无异于把《石渠宝笈》中法书部分的佳品向人展出。

虽然看不到原迹上的一切细节,但至少字迹的书写形状还不太差。

所说私人刻帖,明代最著名的有文徵明的《停云馆帖》、董其昌的《戏鸿堂帖》、明末清初冯铨的《快雪堂帖》等。

这些丛帖所收的底本,未必都是真品。

冯刻的自藏之品居多,文、董刻的则明白显示是陆续搜罗借摹而来的,当时流行即很广,学书法的人见善即学,很少有人作详细评论的。

至近代张伯英先生撰《法帖提要》,才有了最有系统的评帖专著。

法书摹刻成帖,等于有形的账簿,观者可以从笔迹风格上看它们的真伪优劣。

一家所藏的可以看出藏者的鉴赏水平,有钱有势的藏家,多半不可能再有太高的鉴赏眼力和考订的知识。

至于有学问、有修养的书画家,像文、董诸人,选择底本时,应该有别于“好事家”的盲目乱收。

我们也见到过他们明明收了伪品,例如《停云》收唐李怀琳草书《绝交书》,这是李怀琳伪造王羲之帖;由于李怀琳的书法水平本已很高,即算他个人的作品也值得宝贵,这不能算误收伪帖。

又如《戏鸿》收的米芾《蜀素帖》,是一个钩摹的“复制品”,但刻拓出来的效果,也足以表达米字的形态。

谈王羲之《平安帖》

谈王羲之《平安帖》

谈王羲之《平安帖》时过一千六百年,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无存。

其实,就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是后人钩摹的墨迹本,一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

碑帖从钩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

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钩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钩摹下来的,方法是双钩廓填或者双钩廓填兼临写。

这中间总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现存唐摹王羲之帖有:1、《快雪时睛帖》;2、《远宦帖》;3、《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装(以上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平安帖》帖文与本文讲的不同),4、《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5、《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合装,6、《游目帖》(以上俱在日本);7、《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8、《寒切帖》(在天津艺术博物馆),9、《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共计九件十五帖。

唐人临写的王书如《兰亭序》,敦煌出《瞻近帖》等不列在内。

摹本是否出自唐宋入手,要注意几个因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

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

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

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往往只是一部分)以反映流传历史。

宋人摹本,据鉴定家著录和发表出来的及所见者约有二十余种,绝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少数辗转藏于私家。

由清代内府流出的绢本《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

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绢本《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

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

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

绢、纸非宋内府物,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

此帖绢本的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

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正合。

本帖上的古印――“书画印”、“妙绝古今”,文征明跋认为是宋王诜印,非伪。

从南宋的两件告身漫说宋代院体书法的演变

从南宋的两件告身漫说宋代院体书法的演变

从南宋的两件告身漫说宋代院体书法的演变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6期文虞云国院体书法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始。

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天下效之,后来的高宗、中宗、玄宗等莫不如此,翰林、待诏纷纷效法,成为翰林院书法的通行书体,故名。

这个风气,在宋代仍然继续,其书体却随皇帝的更替有所变化。

宋太宗虽然没有书迹流传,其书法一致得到苏、黄、米的高度评价。

苏轼说太宗是“太宗皇帝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天纵之能,溢于笔墨、摘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黄庭坚云“熙陵以武定四方,载橐弓矢,文治之馀,垂意翰墨,妙尽八法,当时士大夫皆亲承指画”,而米芾也云“太宗…精书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

但当时的院体书却并没有体现这样的时代精神来。

叶昌炽《语石》云“书之有院体,犹诗之有西昆体也”。

诗之西昆体,实际是一种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思潮。

“颇有家法”但后来被黄庭坚批评为“病韵”的王著很受太宗喜爱,以致王著任职翰林院后虽“禁庭书诏,笔迹王变,划五代之芜,而追盛唐之旧法,梁然可观矣”,其所自则不出《集王圣教序》的范围,故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近世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目其书为院体,故士大夫玩此者少。

”周越跋王著书法也说“著本临学右军行法,尔后浸成院体。

今之书诏,盖著之源流。

”这一时期院体书法的特点,可以略从现藏辽宁博物馆的《司马温公告身》中略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院体,虽为皇帝所喜欢的王羲之的书体所主导,却与皇帝本人的书体并无直接关系。

在元祐年间,苏轼主翰林,虽然其书名满天下,似乎也没有能对院体书有所影响。

这可以从黄庭坚为苏轼用笔法的辩护中看到“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即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与苏轼的书风截然不同的。

这两件告身却告诉我们,这一情况似乎并未一直持续下去。

改变这一情况的似乎是艺术天才徽宗皇帝赵佶。

徽宗自创于薛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的瘦金体,其由瘦金演变而成的行书、草书,也一改久已流传的二王面目。

历代书法论文选——宋代

历代书法论文选——宋代

黄庭坚****《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

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

”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

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题绎本法帖》****钟大理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大小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耳。

逸之谈:宋朝书法第一人,米芾行书的特点

逸之谈:宋朝书法第一人,米芾行书的特点

逸之谈:宋朝书法第⼀⼈,⽶芾⾏书的特点⽶芾书法成就最⾼的当推⾏书。

他以⾏书名世。

他的书艺最⼤的特点是精于⽤笔,结体、章法亦多幻变。

⽤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笔笔中锋直下,沉着痛快。

他特别强调字的结体的变化,做到笔笔出乎⾃然。

在《群⽟堂帖》第⼋卷中说:“古⼈书各各不同,若⼀⼀相似则奴书也……⼜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然异。

”这可在⽶书数帖中的三字可知、确是长短、粗细、向背、疏密各不相同。

⽶书结体最⼤的特点是,能因势⽣形,熟⽽不俗险⽽不怪,奇正相⽣,出乎⾃然。

⽶芾是⼀位精于布⽩的书家,对每⼀字,每⼀⾏,都要精⼼安排。

他作书时,善于移动点划位置并作些夸张,构成了字形的新美,达到了⽓韵⽣动的效果。

⽶芾书法以倚侧多姿为主要特点。

这与他的“驰不羁”的性格息息相关。

正如孔觌评述的:“南宫跅驰不羁之⼠喜为崖异卓鸷、惊世骇俗之⾏,故其书亦类其⼈,超轶绝尘,不践陈迹。

”如⽶芾《吾友帖》云:“若得⼤年《千⽂》,必能顿长。

爱其有偏侧之势,出⼆王外也。

”⽶芾爱⼤千《千⽂》偏侧,从⽽他的字正从偏侧求得笔势,故点划翔动有烟云卷舒之态。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对⽶芾的偏侧取势特点,给予较⾼的评价⽈:“王著辈绝不识晋唐⼈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痴能会其趣⽿。

”⽶芾也⾃信地说:“⾃古善书者,但得⼀笔⽽我独得四⾯。

”⽶芾所说的四⾯。

当然不仅指其⽤笔的多变,⽽还包括其体势的正斜多变等。

当然这种偏侧取势必须掌握其分⼨才⾏。

从《研⼭铭》⾥可以见其偏侧取势之⼀斑。

第⼆个特点是,在跌宕中包含着⼀股天真的情趣。

正如南宋的范成⼤说的“⽶礼部⾏草正⽤⼤令笔意,稍跌宕⾃成⼀家。

”正确地指出了⽶芾与王献之的师承关系。

但⽶芾⽐王献之等⼈更具跌宕的风姿。

特点之三,⽶芾的字,其笔画总是有粗细不同的变化,并且“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正因为⽶芾书写时笔画粗细相间,故其字有着重轻、虚实和跳动的节奏。

让人欲罢不能的宋代书法

让人欲罢不能的宋代书法

让人欲罢不能的宋代书法大家好,我是子义,今天继续跟大家聊聊《书法江湖》的第三集,看一看宋代书法的“猛人”们。

书法史上有句话,叫做“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重视法度,宋代的书法重视趣味。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方向。

唐人将研究书法的重心放在了结体和用笔方面,对书法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

这时候出现的书法秘籍很说明问题。

比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张怀灌《用笔十法》以及最受后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

这些若放在武林中,都是绝妙的功夫口诀。

因为这些书论,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

法度之下,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体现了唐帝国开拓向上的精神。

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

苏轼就讲:“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米芾也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大师们的话简单来总结就是两个字“自由”。

自由,充分表明了宋代书家们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

在这样的书风中,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新五绝。

1.东邪苏轼“苏东坡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这是宋代书法朋友圈最流行的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千古风流人物,很多人知道他豁达,豪放,却不知道他身上邪的一面。

尤其在书法上,他和黄药师性格一样,亦正亦邪。

为什么他和黄药师一样邪呢?因为他在书法上的认识卓尔不群,并开创了新的书风。

苏东坡提出的书法理论概括说来就是“学古,但不盲目崇古。

”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对书法的理解是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就是这种意趣的代表。

苏东坡【寒食贴】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宋代书法总体评价

宋代书法总体评价

宋代书法总体评价从西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总的来说宋代书法发展较缓。

唐末五代、战乱不已,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

具有既继承唐法,又追踪晋人的倾向。

宋立国后太宗赵光义广收前代墨蹟,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名家墨蹟,诏刻《淳化阁帖》十卷之举,“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收入上古仓颉至唐代书家名帖419件,被后世称为“法帖之祖”。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重新确立了二王的经典价值。

其后,《大观帖》、《续阁帖》、《戏鱼堂帖》相继出现,帖学风行天下。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

所以同是宗王帖,宋人远逊唐人。

法帖中真伪杂揉,缺乏鉴别,因而帖学兴而导致古人笔法的消亡。

所以,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这是宋代书法不大景气的原因之一。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

缺乏艺术个性化、多元化,这是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第二个原因。

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书法的历史特点1.古人论及书法,常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

“尚意”也就是说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的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

宋人尚意,表现在书法上,就有着异与唐代的、不同的审美风范。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尚意原因:宋人取意实指宋人在晋唐人的基础上,着重阐发己意。

与禅宗的哲学思辩融为一体。

不喜作规矩严格的楷书。

狂草癫狂之 *** 也不合文人自由的精神。

行草一体,非真非草,既非正襟危坐,又非放浪不羁,所以正合宋人取意之说。

南宋吴琚学米芾“人莫能辨”

南宋吴琚学米芾“人莫能辨”

南宋吴琚学米芾“人莫能辨”
米芾《留简帖》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
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正因为其风姿超拔的独有气质,历代学其书法的大有人在,但能把握到他对用笔恰到好处这个度的却寥寥无几,南宋吴琚无疑是这中间最突出的了。

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刘靖基捐赠)
吴琚《行书五段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吴琚约生於南宋绍兴间,卒於庆元间,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

父吴益是宋高宗吴皇后弟,母為秦檜长孙女。

吴皇后善书法,喜临《兰亭》,能仿高宗书法。

高宗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有倦意时,即命吴皇后续书,“人莫能辨”。

吴琚《寿父帖》纸本行草书22.5×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杂诗帖》(选页) 纸本26.3×1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