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1、编撰《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2、掀起论书高潮——促进了宋代书学的中兴3、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及对宋代大多书家的影响。
关键词:金石学;论书;尚意书风;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孤家贫,母教以荻画地练字。
天圣八年及进士第。
景佑间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反对宰相吕夷简被贬,他作书斥司谏高若讷,因责夷陵。
庆历三年知谏院,擢知制诰,同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出知滁、扬、颖等州,在野11年。
召还任翰林学士。
嘉祐二年知贡举,拣拔英才,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
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初,出知数州。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请致仕。
主编《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一生不以书家名世,常自谦“非知书者”,其实他亦工书,深谙学书之法。
他无意作书家,认为某些人“至或弃百事,弊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
但他认为“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传”,由名家所写的题跋更是能使金石不朽,“仆之文陋矣,顾不能以自传,其或幸而
得所托,则未必不传也。
由是言之,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谟一挥毫之顷尔”。
欧阳修虽然不以书家名世,但他对宋代书学的发展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编撰《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
《集古录》是欧阳修的一伟大贡献,作为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开创之功。
《集古录》是欧阳修“因感夫物之终弊,虽金石之坚不能以自久”,因“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寡,惜其将遂磨灭”,比十八年之功力和心血而著称的。
其目的是“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
其中集录三代以来古器物铭及各朝石刻之文多至千篇,并为之考订年月,辨伪纠谬。
其间,他虽经多次受贬,饱尝艰辛,但收集、著述之志未尝稍减,他总是把集古当作一种喜好,“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常小有所获便欣喜异常。
为求得那些断纸残碑,他抛弃了俗务的干扰,常常“水陆奔走,颠危困踣”,足迹遍于僻陋之地、郊田野冢,真可谓是苦心孤诣,达到忘我之境。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史料的不足及个人闻见的局限,《集古录》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疏漏、错误和缺陷,且“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
但这些同其价值相比,只能说是白玉微瑕,不足以言其夺目的光辉。
《集古录》反映出在金石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除为后世书学、史学和其他国学研究保存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补正史不足,考订旧籍的讹谬外,其引证的翔实,立论的精辟,对于后来的史学、考据学、文献
整理学乃至文字训诂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说过: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
后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读而贤之,以为是正伪谬,有功于后学甚大。
惜其尚有漏落,又无岁月先后之次,思欲广而成书,以传学者。
现代学者金文明对《集古录》价值的评价较为甚当:根据前人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但还没有人专以此学名家的。
到了北宋初年——亦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如刘敞的《先秦古器图》、吕大临的《考古图》、李公麟的《古器图》、王黻的《宣和博古图》以及欧阳修的《集古录》等,使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以上诸书,前四者所载只限于钟鼎彝器,而《集古录》则金文石刻兼收并蓄,“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责,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集古录序》),凡所收录达千卷之多,跋尾亦在四百篇以上。
它的问世,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考古之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赵明诚的《金石录》,正是在继承前辈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耕耘,发扬光大,成为有宋一代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的。
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等著作,在金石研究上是有着开创之功的。
上面赵明诚和金文明那些言语,我们可以看到,从欧阳修的人开始,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而有了专以金石研究名
家的人,其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他的《集古录》收录范围、研究领域比同时的同类著作要广的多,开创了宋代碑版和书帖考证之学的先河。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可能就没有赵明诚夫妇的集大成之作《金石录》。
二、掀起论书高潮——促进了宋代书学的中兴
在欧阳修之前的宋人文集中,论及书法的内容寥若晨星,欧阳修出现后,我们读到了较多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述。
尽管它们大多随感而发,尚未具有书论的学术品位,但这种初始时期的铺垫,正如大野拂晓的雄鸡一唱,迎来的是一个生机勃发的黎明。
作为一个敏感的文艺家,欧阳修对当时“自学久而不振”、“几于中绝”、“无复继者”的现状,常常“叹息”、“每以为恨”。
可见他时时想着如何改变宋初书坛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倡导书法、发扬书法。
其中重要的一面就是“喜论古今书”,作了大量的题跋、杂记,如《集古录跋尾》,另有《欧阳公试笔》一卷共三十条,是后世“杂集欧阳修随笔手稿成者”。
倘翻阅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欧阳修散文全集》,便可发现,其书论涉及辞赋、杂说、书帖、序跋及杂记等多种体制,其中序跋和杂记尤多。
其内容涉及书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既有援据宏博的碑帖考证,也有委婉含蓄的创作论、风格论;既涉及书作的材质,如笔墨纸砚等,又旁及其他的艺术门类;时而对书家人物进行定位品评,时而对书作文辞作精要的评析;或论及史实,或论及当时学界的状况。
其书论与其文章、诗词一样,亦可谓洋洋大观。
其中的观点在继承前人对书
法认识的基础上,更多的糅进了自己进行书法实践的理解和体会。
故其书论虽为吉光片羽,却内蕴无穷,旨趣深邃,极具鲜明的个性。
最重要的是:他以论书的方式使宋初书法的衰落走向中兴,掀起了宋代论书的高潮。
三、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及对宋代大多书家的影响
欧阳修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其在文艺上的领袖地位,影响了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文人们,正是因为直接或间接的受了欧阳修的教诲或启发,才有意识的进行书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如集大成的宋四家及一大批相当有功力的书家,他们的书学造诣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观及书学渊源都或多或少的有着欧阳修的影子。
(一)开启宋代“尚意”书风
历来书论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什么是“意”?“意”就是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
那末“尚意”也就特别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作用,也就格外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
关于宋朝的“尚意”书风,梅松有一段评论:“在儒风光盛的宋朝,开始有意识的把文人的思想、情趣带进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出现‘文人画’和‘尚意’的书风。
‘文人画’、‘尚意’书法的思想启蒙于欧阳修,而实光大于苏轼,但追溯其渊源,实受启发于杨凝式。
”考辨源头,宋朝的“尚意”书风,实源于五代的杨凝式,如其《韭花帖》是夏日昼寝乍醒答谢友人馈赠韭花的一通手札,信手写来,萧散淡远,可谓其书风的代表作。
然这种艺术思想的发扬
光大,又实得力于欧阳修的启蒙。
事实确实如此,欧阳修的书论中,有大量的论述暗合“尚意”书风的思想。
欧阳修主张书法创作要重情感体验,重气质神韵,重才情禀赋,重自我表现,而不必斤斤于点画之工拙,不为实用,不为俗媚,这正是尚意书风的思想内核。
从他的书法作品上也相应的体现着“尚意”思想,看他的作品《集古录跋尾》,虽为楷书,但每一笔画都率意自然,不像柳体那样生硬、规矩,也没有颜体的丰腴、厚重,所谓天真自然、不计工拙。
可见欧阳修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继往开来的贡献,苏轼等人只不过继承了他的这种艺术思想的精髓,在实践和理论上加以完善和发扬。
(二)书艺与道德修养并重
欧阳修认为,不是自古贤哲一定就工书法,但却只有贤人的书迹才能留存久远,更注重比书法远为重要道德修养问题。
从其大量的题跋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往往将书作和书家的人品紧密联系。
如:“吾家率更兰台世有清德,其笔法精妙,乃其余事。
岂止世人模楷,虽海外夷狄,皆知不贵。
而后裔所宜勉旃,庶几不损其美也。
”“余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岂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
欧阳修对唐五代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人品特别称赞,因及其书迹,认为他们的书法之所以受人喜爱,其人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
此论影响了其同时乃至后世的书家,尤其成为苏黄等人评判前代书家的主要标准。
如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论书及人”的批评观点,把人品与书品并提,他评欧字时,用的就是这一尺度,可以看作是对欧阳修的最好回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书法上欧阳修虽然没有像其诗文那样开宗立派,但是他对宋代书学的筚路蓝缕职工却是不可埋没的。
这其实也是历史对他的选择:他身处宋初这个历经多年战乱、刚刚得到统一的特殊朝代。
这个时代,艺术归于沉寂(书界尤其如此),特别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能站出来打破这个局面。
而欧阳修正适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因其文坛领袖的地位,一方面他有着高尚的道德、开阔的胸襟和广博的学识,他的言论一言九鼎,最能够将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文人学者们团结到自己身边。
自然,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学空前繁荣局面的重任,就历史性的落到了他身上。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卷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9.
[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