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

合集下载

让诗词教学意趣盎然

让诗词教学意趣盎然

让诗词教学意趣盎然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感悟意境,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诗词教学常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分解得支离破碎,难以让学生领悟所蕴含的意境美。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呢?一、走近诗人,感悟诗心孟子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

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味诗的意境。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

“诗心”何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

《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

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

石涛画的《寒江独钓图》中有这样两句诗:“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

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

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昀高境界。

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放飞想象,催生诗情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

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形成意象。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我国是诗词之国。

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灵气,勤劳的人民铸就了诗的灵魂。

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语言简洁优美,节奏明快而有乐感,情感真切丰富。

诗词在语文学习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何引导学生穿越几百上千年的时空隧道,去领悟和欣赏诗词的节奏、音韵和意境呢?一、反复诵读,体会节奏音韵。

诗词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成果,也是华夏文化的精华。

它语言精粹、结构简明、意蕴丰富。

“自古汉诗皆吟诵”,诗词都是那些古人们吟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古诗文教学提出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可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诗词的节奏和音韵。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读正确”、“击掌踏歌读出节奏”、“了解诗词的平仄特点读出韵味”等环节,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诵读中,品味到了诗词所独有的平仄韵律。

他们或慷慨激越,或浅唱低吟,一字一腔,吟诵得有眼有板,颇有音乐旋律的味道。

王崧舟老师提出“会心吟诵得其韵”,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一切艺术的灵魂都是节奏。

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诵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体会到诗词的节奏音韵。

他们逐渐入情入景,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之中。

二、想象再现,感悟诗词意境。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想,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

“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读诗词,赏析词句,展开想象,把诗词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诗词的意境。

1.赏析词句,把握诗中景物。

说课稿让古诗课堂教学意趣盎然最新修改版

说课稿让古诗课堂教学意趣盎然最新修改版

让古诗课堂意趣盎然——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草》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凤山乡石口小学的教师卢荟,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让古诗课堂意趣盎然,说课的内容是古诗《草》。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古诗《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前一首,本组教材是围绕春天来编排的,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古诗《草》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16岁所作的一首咏物诗,原作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文中选了前四句,《草》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学情分析古诗《草》是一首许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的古诗,对于二年级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其次,传统的逐词逐句串讲的古诗教学模式,会让古诗词课堂枯燥乏味。

加之二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学设计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古诗。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2个生字“枯、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离离”“枯”“荣”的意思,继续领悟古诗中一些字词古今义的不同(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像,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想象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有背古诗的兴趣。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教学法:3表演教学法: 4、情感朗读法:三说教学过程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这首古诗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下面,我来说说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何紧抓一个“趣”字,让古诗课堂“意趣盎然”。

(一)音乐渲染,复习古诗——让学生在趣味中进入情境温故知新首先,音乐渲染,复习古诗——让学生在趣味中进入情境,温故知新好的导入能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注意力。

丝丝入扣,诗意盎然教古诗

丝丝入扣,诗意盎然教古诗

丝丝入扣,诗意盎然教古诗作者:张升利来源:《江西教育B》2016年第08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凡中国的孩子牙牙学语时,都免不了从背古诗开始学习。

而为人父母呢,也以孩子能背出多少首古诗感到骄傲。

鲜少有人让孩子去背现代文,哪怕是一小段。

可见,古诗词在孩子的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有其明显的优势。

研究证明,古诗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不仅能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同时,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化,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还有智力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近百首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绝好载体。

但由于古诗体制的特点,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对古诗词在语文学习的地位理解失之偏颇。

除古诗外,小学的语文学习大致还可分为拼音、字词、阅读、作文。

在许多教师的理解中,拼音是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工具,必须掌握;不认识字词,就不能阅读、写作,也是必须要学好的,能阅读写作现代文是学习语文的目标,所以也是要下大力气的。

唯独觉得古诗是装饰性的,不会背古诗,不理解古诗,不会(也不要求)写古诗也不妨碍学生语言的运用,不妨碍适应现代生活,好像无实用价值,所以古诗学习变得可有可无。

教师也就在古诗教学上不深挖深究,降低学习要求,把它作为母语学习的点缀。

其次,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方法的滞后使得原本应该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机械僵硬。

必须认真审视古诗教学的每一环节,找出弊端,精心改进,丝丝入扣,让古诗教学诗意、灵动起来。

弊端一:重背诵,轻诵读。

诵读重节奏,轻感情。

古诗的朗朗上口,很容易把它作为锻炼记忆力的载体,因此,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只要学生背诵出即可。

其实,古诗美感之一就体现在它的音律韵味上。

学习古诗,就不仅要求学生能背出,也要能诵读好。

诗情画意的课堂 诗意盎然地生活

诗情画意的课堂 诗意盎然地生活

诗情画意的课堂诗意盎然地生活作者:宋娉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而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内的审美活动。

但由于诗歌考察的重点在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诗歌的鉴赏并没有提到一个真正“重点”的高度。

关键词:意象、意境、想象、诗情、诗心林语堂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中写道:“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徜徉,去探寻诗人的心灵世界,从而寻访到了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文学感受。

然而,在注重“实效”的今天,诗歌的美丽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所以在教学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学会诗意地学习、生活,才是我们对诗歌文本的真正回归。

一、诗歌教学的困境(一)、功利的教学我们高举着“分数”这一面大旗,在诗歌教学中突出着“重点”——默写。

“讲完诗歌的意思,抓好背诵默写”似乎成了一些语文老师的得分“法宝”。

诗歌变成了“生吞活剥”的肢体,让人痛心彻骨。

(二)、“背”诗征服的大脑作为初中学生,积累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在“默写”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这一“指挥棒”下,学生课堂忙于记下老师对诗歌“解析”的笔记,课后忙于背诗,导致课堂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来细细品味诗歌的韵味,更没有时间静下浮躁的心,调动那颗敏感、多情的心,通过想象来领略诗情画意的美感。

同时,诗歌那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律美”,又如何能诵读得出?于是,“真情”的诗歌在学生眼中消失了,只有那些难懂的文字,在反反复复的背诵中占据了大脑。

同时,让老师们更头痛的是,在这种“强记”下,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错别字出现在了默写中,纠正诗歌默写中的错别字又成了老师们抓默写的一个主要工作。

二、回归诗情画意的课堂,让诗歌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欧阳修曾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古诗词教学如何教出“诗意”?这3个方面要知道

古诗词教学如何教出“诗意”?这3个方面要知道

古诗词教学如何教出“诗意”?这3个方面要知道古典诗词作为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以其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多彩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悠远的意境等深受学生喜爱。

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时候“为考是从” “唯分是瞻”,语文教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考卷,心里只有分数。

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以背诵取代思索,以知识替换情感,以理性扼杀感性,学生身处其中,却犹如旁观,心如止水,何谈诗意的栖居。

一、古诗词教学中缺失“诗意”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没有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根据注释讲解诗句意思,复述诗歌内容,分析文学手法,记录情感主旨,最后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默写古诗。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只是在自我表演,只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参的把握和盘托了出来,根本没去关注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没有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分解,死记硬背,教法单一乏味,一方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另一方面,过细过度的分析与静态机械的训练,死板枯燥,缺少人文关怀,缺失审美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审美能力。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本身就已经缺失了“诗意”。

二、古诗词教学如何教出“诗意”(一)古诗词教学要凸显生本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吟诵中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彩,感受作者画面描绘的精美,体悟作者意境营造的悠远,引发学生自身想象与联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诗词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因此,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我便放手给学生,要求学生自查、自读、自悟。

如何创设诗意盎然的古诗词教学课堂

如何创设诗意盎然的古诗词教学课堂

如何创设诗意盎然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作者:徐晓燕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第05期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动人的情感,传唱不衰。

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首诗,在考试中应付自如,课本上的诗词只是帮助孩子们打开诗词大门的一把把“钥匙”,而不是宝藏的全部。

要让孩子真正走进诗词的大门,让古典文化滋润他们的心灵,融入他们的血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营造生动有效、诗意盎然的课堂。

一狠抓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1.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诗兴。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磊落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离他们的日常语言较远,显得艰涩难懂,在教学实践中更需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既能有效地激发兴趣,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启发想象和领悟情理。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如播放课件创设视听情境,表演体验、简笔画图创设直观情境,述说典故创设故事情境等。

2.反复吟诵,充分感知语言美。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大多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每首诗都节奏鲜明,音调委婉,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

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三分诗,七分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读为主线、心读为本”的理念,采用朗读、默读、模仿读、听老师范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此外,诵读诗词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会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多而发生变化,诵读也会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越发生动。

3.抓住诗眼,尽情感悟情感美。

每一首诗词都承载作者的情感和灵魂,好的诗词往往是一字传神,这一字正是它的诗眼,诗的核心价值所在。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围绕这一字来进行设计,就会纲举目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象画面,用心领略意境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迁安职教中心:李建红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

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

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

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

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

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情绪、灵气和悟性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

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诗情画意的课堂 诗意盎然地生活

诗情画意的课堂 诗意盎然地生活

诗情画意的课堂诗意盎然地生活摘要: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而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内的审美活动。

但由于诗歌考察的重点在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诗歌的鉴赏并没有提到一个真正“重点”的高度。

关键词:意象、意境、想象、诗情、诗心林语堂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中写道:“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徜徉,去探寻诗人的心灵世界,从而寻访到了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文学感受。

然而,在注重“实效”的今天,诗歌的美丽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所以在教学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学会诗意地学习、生活,才是我们对诗歌文本的真正回归。

一、诗歌教学的困境(一)、功利的教学我们高举着“分数”这一面大旗,在诗歌教学中突出着“重点”——默写。

“讲完诗歌的意思,抓好背诵默写”似乎成了一些语文老师的得分“法宝”。

诗歌变成了“生吞活剥”的肢体,让人痛心彻骨。

(二)、“背”诗征服的大脑作为初中学生,积累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在“默写”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这一“指挥棒”下,学生课堂忙于记下老师对诗歌“解析”的笔记,课后忙于背诗,导致课堂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来细细品味诗歌的韵味,更没有时间静下浮躁的心,调动那颗敏感、多情的心,通过想象来领略诗情画意的美感。

同时,诗歌那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律美”,又如何能诵读得出?于是,“真情”的诗歌在学生眼中消失了,只有那些难懂的文字,在反反复复的背诵中占据了大脑。

同时,让老师们更头痛的是,在这种“强记”下,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错别字出现在了默写中,纠正诗歌默写中的错别字又成了老师们抓默写的一个主要工作。

二、回归诗情画意的课堂,让诗歌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欧阳修曾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

构建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构建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教海拾贝创作,白居易年代稍晚,可能是受司空曙诗句的启发吧。

三、它能使读者更完整、深入地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解读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时,如果只是把“一蓑”一般理解作雨具的话,不但与前面小序所言“雨具先去”相冲突,且“一蓑烟雨”与“任平生”组合之后,难以塑造出特别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果运用互文性的阅读思维,联系到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一位逍遥于江南斜风细雨的明丽春景中乐而忘归、悠闲、洒脱的渔父形象如在目前,再想象“一蓑烟雨任平生”塑造的抒情形象,就会感觉到其更丰满、深刻,苏子笑傲官场、名利,潇洒、任情的形象呼之欲出,很好地补充了“谁怕?”“穿林打叶声”塑造的无畏形象,呼应、丰富了“吟啸徐行”的逍遥、洒脱形象。

四、它能使读者更深入把握诗歌主题继续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在理解诗歌最后两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归去”两个字的理解尤其关键,如果只停留于字面意义,那就只是回到诗人的贬谪居所,“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前文“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内容就互相冲突,语义也显得平淡,还是借互文性的阅读方法,(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苏轼身上儒道释合一的思想)就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中的“归”字,都有“归园田”“归隐”的含义,也即是蔑视利禄、逃离官场、回归一片精神的净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归去”二字就别有寄托了,虽说苏轼并没有真的逃离官场,但是,大隐于朝,精神已作超越,名利得失、明枪暗箭的打击也就无扰我心了,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因此借助两首诗的“互文性”关系,《定风波》的主题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把握。

综上述,如果我们理解、把握了文本间的互文性关系,对于理解、感悟诗歌意象、意境、抒情形象、主旨增添一把重要的利剑,让我们巧妙地迁移旧知以悟新知,自如地徜徉于千丝万缕关联的诗歌文本间,会心于诗人、文本间的心有灵犀。

[作者通联:武汉市实验学校]祠建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團陆鑒特级教师王宼舟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概念,认为诗意语文就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也是追求幸福的语文和实现自我的语文。

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意趣盎然

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意趣盎然

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意趣盎然作者:于金艳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第4期【摘要】诗词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而这种语言要如何去学习是需要我们去思索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们深刻理解。

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诗词教学兴趣创作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一百六十篇(段)。

而古诗词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孩子们理解起来有难度,很多老师也觉得这是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们深刻理解。

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变得意趣盎然?一、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诗词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奇妙文体,也是一种与古人交流的语言。

古诗词向来都以优雅的节奏,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受国人欢迎。

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还能够了解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此外,诗词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因此,语文老师自身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诗词理解能力。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在实际的语文诗词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将学生领进诗词的世界,带他们去体会诗人所在的那个年代,无论是忧伤、孤寂,还是豪放、洒脱,都要有一番体悟,才会对诗词有深刻领悟。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当时是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的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

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休书一封。

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循序渐进,诗意盎然

循序渐进,诗意盎然

循序渐进,诗意盎然作者:汪贤刚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11期古诗虽然意象丰富,意境深刻,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怎样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这个原则呢?我校范如刚老师精心准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1】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

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

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

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生读)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幼儿园诗意盎然:诗歌教学优秀案例分享

幼儿园诗意盎然:诗歌教学优秀案例分享

幼儿园诗意盎然:诗歌教学优秀案例共享幼儿园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备受瞩目的话题,而诗歌教学作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被广泛关注。

在融入幼儿园教学中的诗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今天,我们将共享一些幼儿园诗歌教学的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1. 诗歌启蒙:在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中,诗歌的应用非常普遍。

一些幼儿园通过展示图片、演示动作、唱歌表演等形式,将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谣和民间歌谣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学习和感受诗歌。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幼儿对诗歌产生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和音乐感,为日后更深入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

2. 诗歌创作:一些幼儿园开展了诗歌创作的活动,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感受和表达,完成一些简单的诗歌创作。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幼儿展示一些美丽的风景或生动有趣的场景,然后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并且创作诗歌。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3. 诗歌表演: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也常常会开展一些诗歌表演的机会。

通过小组合作或班级整体表演的形式,让幼儿们将课堂学习的诗歌进行表演,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而且,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情感经历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优秀案例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通过启蒙、创作还是表演的形式,都能够让幼儿深入理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希望广大幼儿园教师能够多多关注诗歌教学,不断探索适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诗歌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诗歌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幼儿学习语言、培养情感、激发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幼儿教师实施教学的有力工具。

“以诗解诗”,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诗意盎然

“以诗解诗”,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诗意盎然

“以诗解诗”,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诗意盎然作者:彭惠会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88期【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学样本,能对学生文化积淀、良好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滞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对诗词字句的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进而导致古诗词教学及鉴赏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会使蕴意丰富的古诗词黯然失色,难以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以诗解诗”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让小学古诗词教学活动诗意盎然,旨为小学语文教育从业者开辟一些全新的路径与视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以诗解诗在以往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关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基本以朗读或串讲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具体内容、表现手法以及篇章结构。

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而尝试“以诗解诗”的古诗词教学方法,立足整首诗的文学意境,充分利用相同或相似的积累诗词或知识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情感方面的认同。

一、以诗解诗,引导学生掌握诗词语言特征为确保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笔者尝试采用“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不同诗词类型的语言特征。

例如,讲授《夜书所见》时,很多学生往往缺乏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诗的正确理解。

对此,需要教师向学生传达《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然后通过详细讲解诗句中的“送”“寒声”等字词,帮助学生深刻思考该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思乡之情,有效调动学生的文学创作力及内在情感,进而使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与诗人实现情感方面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针对古诗词短小简洁、意蕴较为丰富的特性,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在课前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或音乐作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理解。

幼儿园诗意盎然: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教案设计

幼儿园诗意盎然: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教案设计

幼儿园诗意盎然: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教案设计一、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诗词的鉴赏和创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份幼儿园古诗词鉴赏与创作的教案,帮助幼儿在欣赏古诗词的美丽意境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 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准备- 收集准备古诗词经典作品,如《静夜思》、《敕勒歌》等。

- 准备相关图片、故事或动画片,配合古诗词进行讲解启发。

- 准备绘本、手工制作材料,帮助孩子进行诗词表现。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词的配乐或相关图片,引导幼儿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鉴赏古诗词选择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向幼儿介绍作者、背景和意境,然后进行朗诵和鉴赏,引导幼儿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创作古诗词以诗词的韵律和形式为蓝本,引导幼儿进行自由创作,可以是围绕季节、动物、风景等主题展开,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4)诗词表现通过绘本、手工制作等形式,帮助幼儿将自己创作的古诗词进行表现,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和老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鉴赏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于幼儿的每一个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古诗词鉴赏和创作的教学,幼儿可以在欣赏古诗词的美丽意境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深入,引导幼儿了解更多的古诗词作品,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幼儿园古诗词赏析活动方案:用心感受古韵魅力

幼儿园古诗词赏析活动方案:用心感受古韵魅力

幼儿园古诗词赏析活动方案:用心感受古韵魅力在现代社会,由于文字的普及和传播,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然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情感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是一项极具挑战和意义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古诗词赏析活动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心感受古韵魅力。

一、古诗词启蒙课1. 选取易于理解的古诗词,如《咏鹅》、《悯农》等,以简短的形式进行诵读和解释。

2. 结合图画,引导幼儿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幼儿在欢笑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妙。

二、古诗词体验游戏1. 设计古诗词主题的游戏和活动,如“抢答古诗词”、“古诗词串词接龙”等。

2. 在游戏中,融入古诗词的声韵、意境、节奏等元素,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三、古诗词创作乐园1.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自由创作与古诗词相关的小诗或小故事。

2. 通过创作,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方案仅是古诗词赏析活动的一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幼儿们在快乐的氛围中,用心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

回顾整个活动方案,我们不仅注重了古诗词的内容传达,更加重视了创造良好的氛围和体验式的活动形式,旨在引导幼儿从内心去感受古诗词的美和魅力。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对于这个主题,我个人认为,让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就接触古诗词,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活动方案,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

以诗解诗,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

以诗解诗,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

语文2013·3阅读经纬·说文论道寻找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一定比纯粹的机械的字词分析更有趣味。

处于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对古诗形成了初步的分析解构能力。

因此,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的“三步走”模式,寻找一条以诗解诗的解读新路子。

一、激趣,诗意的渲染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技法,运用到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渲染往往是通过对讲述内容进行突出的形容、烘托。

其本质就是要在古诗教学之前,为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运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古诗的内容,并借助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从课堂伊始便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一种内心期待。

如,《游园不值》教学片断。

师:当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你们想不想出去踏踏春,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醉人的春色呢?(学生齐答)师:是的,诗人叶绍翁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心驰神往?他有没有见到自己的朋友呢?这又是一次怎样的踏春之行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跟随着诗人的足迹,去看、去闻、去想!一句简单的导入渲染起一种氛围,几句贴切诗文内容的提问激起学生的思考,加之教师与学生间亲切地沟通,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陡增了几分。

二、绘景,诗意的物化古典诗词从创作之始,便注重诗、书、画的融合。

因此,教师应根据古诗自身的特质,回归诗词本源,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构思诗歌里表达出来的物像,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多角度展现出诗歌里所描绘出的物象,帮助、引导学生理解。

鉴于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发展,因此在绘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绘画。

请看《如梦令》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首多么轻快、活泼的小令。

就是因为是酒醉之后忘记了回家的路吗?生:不一定,也许是因为确实荷叶荷花太密了。

生:还有可能是高兴得忘记了回家的路,要不就是作者随船漂流,觉得这更有趣。

师:如果让你们来创作这幅沉醉图,你准备怎样画?生:我想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本文是关于《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王天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与发展·因势利导,促进发展·开拓思路,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亲身参与研究,会从中获得相关的诸多知识,从而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之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有学生对“无赖”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许多学生说小儿“空闲,不干事,不成器”。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则学生的观察与思维的能力就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此时,教师让学生来给有关的画面配解说词,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体会“无赖”的正确含义。

学生在观察中讨论发现,“小儿”趴在地上边剥莲蓬边品尝的神态是多么的可爱啊!哦,原来“无赖”在这儿是“年幼顽皮”的意思啊!并体会出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而并无贬义。

就这样,学生在亲身研究中开拓了思路,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从而在主动探究中逐步培养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胜利第一小学曾晓芹】〖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把握诗意讲解的“度”·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应注意点拨,引导自悟〗龄前古诗的整体把握重在了解诗序、结构、表达等多方面的特色,并不同于熟背全诗翻译。

如同唱歌,会唱出每个音符并不一定就能传神,需要将其旋律、情感起伏、华彩乐段自如表现才会有绕梁三日的回味。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需要找到埋于诗中的“线”,才有利于学生串起粒粒珠贝。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先让学生感受并描述一幅幅画面,再借助“溪”把画面连起来,让诗人领着读者去村子中走去看。

诗词画面的“分”“合”,实际上是带着学生在反复涵咏,整合头脑中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生不仅能读懂诗词,更能体会到诗词独特的韵味。

让浓浓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

让浓浓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

让浓浓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当下,中国社会兴起了国学热,读古书诵经文,积累背诵古诗词在教育界已渐成潮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教好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古诗词,为学生在生活中能自主进行古典文化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已成为小学语文教研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上好古诗词课,让古诗词学习真正变成一件有乐趣的事呢?我认为,让浓浓的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是关键。

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出了遵循一些常规的教学原则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紧抓核心,有所侧重地进行古诗词的字词教学1.要善于抓住“诗眼”来教学。

什么是诗眼呢?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所谓的诗眼,就如这龙的眼睛一样。

看诗,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体现诗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个字。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话或一个词,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时,万不可忽视了诗眼。

备课时找准了诗眼,并围绕它来设计教学,往往会达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数年前,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备课的时候,我发现这首诗围绕一个“问”字展开,“问”即此诗的诗眼。

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在“问”字上做足了文章。

在学生读通读顺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问”字,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兴致颇高地提了很多问题:谁问?问谁?为什么问?在哪儿问?问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原诗大意的过程。

学生很快在诗句中找到了答案,并梳理出了事情的经过。

尤其是“问了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原诗中并没有直接答案,学生只有根据童子的答话来逆推才能找到答案——你师傅在吗?他去哪里采药?他在山中的哪里采药?这一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又可让学生明白贾岛的这首诗语言如此简练,二十字便能讲明白一件事的奥秘在于“寓问于答”,从而深刻体会到贾岛凝练简约的诗风。

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古诗教学成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古诗教学问题对策【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自古以来就是启蒙的良好教材,它凝练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品质、高远而空灵的艺术境界、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还是老一套,课堂缺乏生趣,学生缺乏兴趣。

具体来说,我觉得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

即:1、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2、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3、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悟诗歌的意蕴美,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呢?1.将诵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古诗是具有音乐美的文体,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

1、层层深入地读。

笔者认为读诗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感悟情景,读出诗情;四读,了解背景,明白诗志。

2、形式多样地读。

初读,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形式来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诗句。

对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后,可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全体学生感情朗读。

当以背诵为目的时,可以进行小组接力读,个人竞赛读,对有些诗歌还可以边演边读。

3、入情入境地读。

当学生对全诗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用情感催化剂般的语言来撩拨学生的心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以音乐或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比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课时,在诵读环节就作了如下设计:颔联诵读引导: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
作者:张贵平
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18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言;画面;意境;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8—0153—01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感悟意境,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语言美
诗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境界,蕴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因而只有通过口诵心惟,将诗的语言化为内心的视像,又诉诸学生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语言和激荡其中的情感才能融合在一起。

如此反复吟诵,在吟中有所感,在诵中有所悟,既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又让心灵沉醉在诗情、诗境中。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画面美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欣赏古诗时,要启发学生进行恰当想象,充分感受诗所展现的形象、意境和诗情。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课件、绘画等辅助手段。

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笔者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在脑海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使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

如,駱宾王的《鹅》,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
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理解感悟品味诗词意境美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教学时要教会学生“释、变、异、换、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

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用“调”“补”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调”是调换古诗句子中词语的顺序,有的古诗句为了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

“补”是补充,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人、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

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行。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人格美
古诗的内容精彩纷呈,不仅展示着自然美、情感美,更深沉地透露着人格美、理趣美。

在诗的欣赏中,若能让学生充分领悟人格情操、道德哲理方面的内涵,能使学习过程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像《江雪》一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柳宗元被谪永州的写作背景,在教学中依托“干山”“万径”“绝”“灭”,采用视化、吟诵、想象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如此广阔寥廓的背景万籁无声,极端冷清。

再紧扣“孤”“独”“寒”体会渔翁的精神世界:如此大寒地冻,他竟然不畏天冷,不畏雪大,专心钓鱼。

让学生边吟诵边叫想课始的简介,一个孤商消傲、凛然超拔的形象便愈来愈清晰。

古诗欣赏以它的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人文主义的回归。

在古诗欣赏中,教师只要牢牢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那么小学生既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又能排斥现代社会的功利因素,昭示着生命流向的情感取向;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由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编辑:马德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