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4
2020高中语文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4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注释①及课后补白处文字,教师对重点作适当的强调和提示)三、熟读课文1、放录音两遍第一遍,学生认真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研习第1段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①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明确:河内凶……河东凶亦然)②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③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3、诵读指导:第一段第一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末句“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教案4.1.2《寡人之于国也》2苏教版必修四.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寡人之于国也》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❽亚圣❾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❿离娄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
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苏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孟子的有关情况;归纳课内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诵读、理解。
3、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二、孟子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四、体会孟子的说理技巧。
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看看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仁政思想的。
1、梁惠王有怎样的疑问?明确:民不加多。
2、孟子有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3、如何理解“五十步笑百步”喻义?五、课文研读:疏通字词,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让学生借助注释,研读课文,疏通文意,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词、句式:违、时、丧、衣、树、畜、夺、谨、教、申、孝、悌、义、王、食、检、发、岁、罪、未之有也、是何异于。
2、教师指导,检查学习情况,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梳理内容,理清层次,明确要点。
六、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1、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2、气势充沛,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
七、总结全文,拓展探究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他的治国理想,今天他的哪些理想已经实现?哪些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已经实现的有:1、政府已经减免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2、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仍需努力的:1、我们的经济与以往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努力。
2、在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能涸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寡梁惠王民不加多?人孟子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之王道之始排比于仁政国王道之成排比也态度。
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涵义;2.了解中国古代君王的职责与义务;3.掌握“德、才、政、力”的四个方面在君王治理中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及意义;2.君王职责与义务;3.“德、才、政、力”在君王治理中的作用;4.学习文言文阅读与分析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2.学生理解“德、才、政、力”四个方面在君王治理中的重要性;3.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及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2.课堂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探讨“德、才、政、力”四个方面在君王治理中的作用;3.阅读法: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通过分析学生学会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老师提供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及意义,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了解文章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老师讲解君王职责与义务,并引导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君王的职责和义务。
第三步:老师介绍“德、才、政、力”四个方面在君王治理中的作用,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
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更能深入理解这四个方面在君王治理中的重要性。
第四步:老师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学会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方法。
老师采用讲解的方式,逐步解析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五步:老师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六、作业1.课后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并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2.列举一些你身边有品德好、才干好、有政治头脑、能办事的好例子,并解释这些人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君王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掌握“德、才、政、力”四个方面在君王治理中的作用。
苏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word教案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于国尽心结果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4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二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二课寡人之于国也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 xù(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了解文意。
四、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获奖教案2苏教必修4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获奖教案2苏教必修4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获奖教案2苏教必修4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五、参考资料: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口语训练(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是孟子。
对孟子大家多有的了解。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孟子在古代被尊成为什么?对,是“亚圣”。
我们大家经常说神圣。
想一下,神圣是不是完全一样。
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看一下《论语》。
最近,于丹在《百家讲坛》中解读《论语》时谈过这个话题。
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的想法和她的是否一致?现在继续说“亚圣”。
其实,孟子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并没有太高的地位。
在汉朝时,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企图用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知识分子。
当然,即便在汉朝,儒家的思想也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唐朝时,佛老思想在社会上大肆蔓延,“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中唐时期,咱们的老乡韩愈提倡“仁政”,他猛烈地排斥佛老思想,热烈地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
他想到了孟子。
孟子的思想后来得到了北宋的二程、特别是南宋的朱熹的大力提倡。
《孟子》一书也被朝廷当作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
孟子本人在后来被皇帝钦定为“亚圣”。
同学们在上学时学到的很多知识,特别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们今后读书时,就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会独立思考,这样就使知识为你所用,而不单纯便变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呆子。
(二)口语表达:话题:作为“亚圣”的孟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那么,“仁政”的核心是什么?请同学们想一下。
有人说是“民本”思想。
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2教案 苏教版必修4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3教时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
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8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8教案苏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3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 4(苏教版必修四)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3.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012高一语文教案 4.1.2 《寡人之于国也》 2(苏教版必修四)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学习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继续按照文言文的教法进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模式下学习课文,继而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做到字字落实。
投影(略)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抽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1、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2020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5教案 苏教版必修4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正音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3、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4、“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四、诵读二、三、四段,完成知识积累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五、作业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六、课后反思知识点七、课外阅读我喜欢出发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
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注释①及课后补白处文字,教师对重点作适当的强调和提示)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认真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研习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①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②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③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3、诵读指导:
第一段第一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末句“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六、熟读成诵
板书:
梁惠王——于国尽心——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第2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学习第2、3、4节
1、学生齐读
2、
3、4节。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①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②孟子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栗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③“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的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朗读指导:
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平缓。
“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
当进入了圈套后,孟子“王如知此……”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要从容。
学生试读。
4、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背诵
三、研习第5、6、节
1、分男女读第5、6节。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①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②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材木不可胜用也。
”
③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
”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找出四组排比句。
明确:“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前三组是孟子总医院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3、重点掌握词语:数罟树之以桑衣帛养生丧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背诵前6段。
第3课时
研习第7节,总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研习第7段
1、齐读
2、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读出讽刺意味。
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用严厉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3、理清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采取什么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对比提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他施仁政。
4、重点词语:检发王无罪岁
5、背诵这段。
三、总结全文
1、出自本课的成语:
(1)五十步笑一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2)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2、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3、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
总的说来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4、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①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于比喻。
如用“五十步笑一百步”喻梁惠王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四、总结扩展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其中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
在
这篇课文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
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