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甲骨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先秦史方向博士生专业书目(一)现当代史学著作1、王国维《观堂集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吕思勉《先秦史》,香港太平书局1980年版。

▲----------------------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9、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

▲11、蒙文通《经史抉源》,《蒙文通文集》第三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

▲12、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五卷,巴蜀书社1999年版。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17、《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已出三册),中华书局1988至2000年。

18、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8至1963年版。

2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4、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作者:赵雪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上世纪70年代,陕西周原出土大量有字甲骨,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谈甲骨必言殷墟的传统。

80年代形成了一股周原甲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比如周原甲骨相较殷墟甲骨的特点、与殷墟甲骨文的传承关系及庙祭甲骨的族属问题等。

关键词:周原甲骨文;庙祭甲骨;族属;文字演变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06-02自1989年殷墟甲骨发现百年以来,国内外大批学者都投身甲骨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西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凡谈甲骨必言殷商的传统,尤其是1977年陕西周原成批有字甲骨的重大发现和陆续公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周甲骨零散的状况,把西周甲骨学的研究推进到“深入研究阶段”。

在众多西周甲骨出土地——山西洪赵,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陕西岐山凤雏、扶风、强家、西安丰镐地区,河北邢台南小汪等地中,属于周原的陕西岐山凤雏、扶风等地的甲骨是最为惹人注目的。

周原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乃周王朝的发祥之地。

周原甲骨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各类卜筮,是探索周文化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的宝贵资料。

一、周原甲骨的研究概况1978年11月徐锡台教授“拉开了周原甲骨研究的序幕”,20世纪整个80年代,形成了周原甲骨研究的一股热潮,诸家纷纷争相发表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相关观点,可谓蔚为大观。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20年间的研究论著共80余部。

李学勤、王宇信、陈全方、徐锡台、朱歧祥、杨升南、曹玮等人都是周原甲骨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单位还专门成立了陕西周原考古队,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为周原甲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召开相关研讨会,撰写论文、研究报告、专著,其中尤以李学勤、王宇信等的成果最为突出。

周原甲骨文用字状况研究

周原甲骨文用字状况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骨文字在研究俗字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结论。

近期,笔者还见到一篇门艺的《周原甲骨文动词及用字形义关系浅析》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周原甲骨文中出现的四十三个动词加以归类,并通过分析其形义关系,得出了动词用字构造以会意字居多,与殷墟甲骨相比较形声字有增长趋势的结论。

3、相关的专著近年来,关于周原甲骨的专著不断涌现,这给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现分别列举如下:(1)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这部专著是一部最早介绍西周甲骨的入门书籍。

作者首先介绍了西周甲骨的研究状况,并将国内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分为了三个阶段。

接着作者对五处出土的西周甲骨都一一做了汇释。

作者在综论中重点讨论了西周甲骨的分期问题。

最后,作者提出了对今后西周甲骨研究的几点展望。

在附录中作者摹写了大部分西周甲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这部专著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释读了所有出土的周原甲骨刻辞,第二部分则分别论述了这批甲骨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并探讨了周原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周初历法问题和商周关系问题,利用甲骨文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了周人由臣服于商到取而代之的全部历史过程,并总结出了周原甲骨的特点。

所以,此书成为研究周原甲骨的案头必备之作。

(3)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部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个部分。

上编是对周原甲骨文文字的考释,下编是对周原甲骨文的断代和对周文化的分析。

作者在最后列举了陈全方和徐锡台的摹本对照表。

这部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于前人的考释结论,推陈出新,是一部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前人观点之作。

(4)陈全方《西周甲文注》这部著作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西周甲骨的价值。

作者将出土的西周甲骨大致分为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等九项内容来逐一释读、说明,是研究西周文化的一部力作。

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周原甲骨文字提供了详尽的文化背景。

(5)曹玮《周原甲骨文》这是一部被王宇信先生誉为“一部西周甲骨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甲骨文发现及对中国文字研究

甲骨文发现及对中国文字研究

甲骨文发现及对中国文字研究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的发现对于中国文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以及它对中国文字研究的影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被发现的。

当时,一位叫王懿荣的学者在河南安阳的一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被称为甲骨,它们是商代时期用于卜辞的载体。

王懿荣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许多学者纷纷前往安阳进行考古发掘。

他们在安阳和其他地方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这些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文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二、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字形多与实物形状相似。

例如,人的字形就像一个站立的人形,马的字形就像一个奔跑的马形。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使得甲骨文在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甲骨文还有一些特殊的字形,这些字形被称为“旁系字”。

旁系字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形组合而成的,它们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一种复杂的事物。

例如,“日”和“月”组合在一起表示“明”,表示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的意思。

三、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研究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甲骨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文字发展史的空白。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一无所知。

而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揭示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其次,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甲骨文中的卜辞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祭祀、战争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甲骨文的发现也对中国文字的教育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甲骨文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中国文字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使得人们对于中国文字的传承更加重视。

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中国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通过学习甲骨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总之,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文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

(二)甲骨文的研究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商贞卜文字考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释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他用甲骨卜辞与典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 :《契文举例》,虽有错误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表现了细致的考订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郭沫若:《卜辞通纂》 :《卜辞通纂 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 郭沫若:《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对某些内容深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研究

周原甲骨文是1977年8月,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岐山凤 雏村发掘周代甲组建筑基址时发现的。
这批甲骨大多数为周初卜甲,也有少数在商代晚期;刻辞内 容极其丰富,广泛涉及灭商以前到西周初年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各个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在殷墟以外,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甲骨文 新资料。共发现有字甲骨307片,共有甲骨文1080字。这些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商周历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可信史料, 而且还促进甲骨学产生了一个以周原甲骨为中心的、研究西 周甲骨的新的重要分支。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 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 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 奎”的清华五大导师。 1927年6月24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 昆明湖,时年50岁。
王国维主要贡献(一)
• 一、用甲骨档案印证历史文献。 • 在历史学研究中创立了双证,除用古代书籍资料 说明历史外,还用历史档案说明历史。 • 如他把甲骨档案中的记载与《史记〃殷本纪》中 所记殷王世系相互对照,《殷本纪》上殷先王的 名字和甲骨档案上的记载是一致的。据此,一方 面证明了司马迁所记的殷代世系是可靠的,《史 记》是一部可信的历史著作;另一方面又纠正了 《殷本纪》中排错的先公先王的次序。
甲骨文著录:《甲骨六录》、《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分、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及 《甲骨续存》。《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 论文:《殷墟第十三次发掘所得龟甲文字举例》、《殷墟 127坑甲骨文的发现和特点》。
6.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将甲骨文分为九期,自武丁至帝 辛九王,每王一期:

识字与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
考释类: 于省吾 唐 兰 刘 桓 刘 桓 夏 渌 李 实

商纣王不祭祖,为何会成为武王伐纣理由?考古显示周朝隐匿了历史

商纣王不祭祖,为何会成为武王伐纣理由?考古显示周朝隐匿了历史

商纣王不祭祖,为何会成为武王伐纣理由?考古显示周朝隐匿了历史自古王朝兴替,除了军事上的动员准备外,新兴政权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重建法理,即找一个看似合理的推翻现政权的理由,让民众知道自己才是正统的延续。

粗略梳理,古代的“法理”(出兵借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吊民伐罪,替受苦受难的百姓主持公道;第二种是打出灭亡政权的旗号,如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打的就是宋朝皇室后裔的名义;第三种则是借口气数已尽,逼迫禅位,比如东汉和隋唐的灭亡就是以禅让形式落幕的。

《尚书·牧誓》曾记载了周武王在灭商前发布的动员令,其中也同样提到了纣王“俾暴虐于百姓”,看起来武王伐纣也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周武王口中的“百姓”跟秦汉以后的百姓概念是不一样的,商周时期的“百姓”一词衍生自“多生、百生”,也就是因母系传承的关系被纳入别家而成为异氏的后辈,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除王族外的其它宗族支系,并不是指代黎民百姓。

也就是说,武王伐纣其实还不算上是“吊民伐罪”,不仅如此,即使是“俾暴虐于百姓”这个出兵的理由,也是被周武王列为了最后一条。

那么周武王到底是以什么理由发动战争的呢?周武王《牧誓》列举了纣王的多条罪状,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翻译过来就是“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

听信妇言并不是重点,因为商朝原本就有妇女参与政治的传统,比如商朝历史上著名的女战神妇好,不仅能带兵出征,还能代替商王武丁主持祭祀。

所以,“妇言是用”只是因,落脚点依然是纣王不祭祖。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周社会,不按时祭拜先祖,的确是一件可以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事。

但这件事不是由殷商王族,而是由身为人臣的周武王提出来,就有越俎代庖之嫌了。

殷墟的考古发现显示,殷墟末期,即帝乙、帝辛(纣王)时期出土的祭祀卜辞大幅减少,相应的殷墟末期的人殉数量也远不及武丁等商王在位时期,这固然是一种社会进步,但也印证了周武王指责纣王不祭祀祖先的确有所依据,不是凭空捏造。

甲骨文概论

甲骨文概论

篆书字体与书体研究小序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和学问。

艺术——然,学问——所以然。

书法是以毛笔为表现工具、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结构为表现语言借以抒情写意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

书法的基本要素:一.表现工具——文房四宝。

※毛笔★以篆书举例1.产生于甲骨文之前,历史悠久。

2.特点鲜明,“唯软则奇怪生焉”3.表现力强(大小、中侧……)二.表现手段——写意-小篆(兰亭序)、抒情-金文(祭侄文稿)、表现-六国文字(徐渭、郑板桥)。

三.表现语言——笔法(执、使、转、运)--执笔五字法字法(正、欹、擒、纵)章法(起、承、转、合)墨法(浓、淡、燥、湿)四.表现对象——汉字。

1. 创生观河图洛书仓颉造字“苍首四目,通于神明”———————形象“仰观…俯察…,采众美,合而为字”—过程“天雨粟,鬼夜哭” ————————效果结绳而字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载体。

2. 艺术素质甲骨文的象形性.doc①形象性(六书)②丰富性(量大、形丰、体多)③独特性(组合、行文方式)④传承性(发展过程、包容书家书作)张怀瓘有言:“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形象性————抽象性————泛象性(甲骨、大篆)(小篆)(其余书体)五.表现内容宏观:——宇宙观念、自然意识。

(天圆地方、阳舒阴惨、二仪有象)——传统意识、民族文化。

(崇古观念、人本思想、道技两进)——哲理精神、辩证思维。

(易变、儒仁、道逸、释虚)——人生观与君子风范。

(为己之学、君子儒)微观:——书法素质——艺术积淀。

——情感变化——心理状态。

——生活阅历——另类情绪。

唐代张怀瓘有言:“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何幽不贯,何远不径?”如:如其人、如其境、如其才……舒:舒其心、舒其情、舒其意……著:表其心、叙其思、发其愤……记:记其事、录其史、臧丕其人……不能数典忘祖,耻崇家范,做“无根的漂浮”篆书篆书的种类——见另文篆书种类2.doc甲骨文概述一释名: 1.殷墟文字(着眼于材料出土地)2.契刻文字(着眼于书写方式)3.卜辞(着眼于文字内容)4.龟甲兽骨文字(着眼于文字载体)5.甲骨文(全面、准确。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恣肆类 和写意 流便类 共 五大类 :
初步 断代 、 商周关 系 等方 面 获 得 了 可喜 的进 展 。但 其 契刻 工具 与 方 法 等 诸 多 问 题 还 悬 而 未 决 j 。亦 缺 乏 对周 原 甲骨文从 书 法艺术 层 面的探 究 。本文 建立 在其
与殷墟 甲骨文 比较 研究 的基 础 上 , 从 书 法 艺术 的角 拟 度 , 示周 原 甲骨文 的艺术 特色 与艺 术 分 期 及其 技 法 揭 支撑 , 确立 其应 有 的 中 国 书法 史 地 位 。并 为 当代 甲骨
萌芽期 、 展期 而 到 了 当今 的深 入 期 。在 考 释 、 属 、 发 族
个不 同 的时期 , 即文 王 时期 ( 要是 风 雏 所 出文 王 “ 主 受
命 ” 、受 命 ” , 与 文 王 同时 的帝 乙 、 前 “ 后 及 帝辛 卜 ) 辞 、 武成 康 时期 ( 括凤雏 及 洪 赵坊 堆 村所 出 甲骨 ) 昭穆 包 、 时期 ( 括 周 原 齐 家及 北 京 昌平 白浮 所 出 ) 。 由此 包 ] 可见 , 周原 甲骨 在 殷商 时期 也 就 产 生 与存 在 了。 由于 周原 甲骨 横跨殷 商 与西周 两个 朝代 , 因此 , 们不 能简 我 单地认 定 周原 甲骨 文只是 殷墟 甲骨 文 的余 续 。若对 出 土 的周原 甲骨 文从 审美 角度 做 一 考 察 与 归结 , 主 要 其 可 以分为 爽劲 奔放 类 、 整 劲 挺类 、 严 萧散 简远 类 、 漫 烂
类、 写意流便类的五个 艺术分期 ; 为周原 甲骨文应 出 自于周人 之手且横 跨 了殷 商、 两个朝代 , 认 周 而萧散 简远 类则可能成为殷 商甲骨文与西周 甲骨 文的分 水岭 ; 契刻 S 具 , 刻的 关 系与涂 朱、 墨 , 从 f 书、 - 涂 契刻 刀法与 契刻 笔画次序 等方面探 讨 了周原 甲骨文的契刻技 法, 并对周原 甲骨文的 用字与结 字、 章法进行 了系统研 究。指 出 了周原甲骨文在“自然 书法观” 的确立、 草甲骨文” “ 的创造 、 萧散 简远 、 烂漫 恣肆 、 写意流便 新的审 美范式和微 雕艺术的开创 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与其应有的 中国书法 史地位 。

甲骨文简介——精选推荐

甲骨文简介——精选推荐

中国甲骨文概论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

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

(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

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

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

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

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

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

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青铜器与甲骨文总结归纳【导语】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两大杰作,它们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文化。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既是实用工具,又是主要的礼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是记录商代社会信息的重要遗迹。

本文将总结归纳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相关内容,并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主体部分】一、青铜器1. 青铜器的起源青铜器始于华北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最早的青铜器以盂、盆、壶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了包括钟、爵、觥等一系列的礼器,成为上层社会权贵的象征。

2.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采用了“铸、采、凿、施、钉、串”等多种工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铸造工艺,通过采用“失蜡法”和“双模铸造法”,制作出具有精美纹饰的青铜器。

3. 青铜器的功能与象征意义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工具,也具有社会象征意义。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宴会等重要场合,展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势的象征。

青铜器也是古代王权的象征,在政治权力的传承和权威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甲骨文1.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现甲骨文起源于商代晚期,是古代神奇的文字系统。

它最早发现于今河南郑州的商王朝墓地,后来又陆续在其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

2. 甲骨文的形式与内容甲骨文大多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形式繁杂,包括卜辞、铭文、商代人名等。

它们记录了丰富的信息,如宗庙祭祀、天文地理、农业生产、贸易往来等。

甲骨文的出现不仅是古代社会从口头传统向书写传统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3. 甲骨文的意义与价值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系统之一,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成就。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还可以进行历史考证和文献挖掘,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

古文字学——精选推荐

古文字学——精选推荐

古文字学古文字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文字包括世界各国古文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种在本土上经过很长时间孕育而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我们这部书中所要讨论的古文字是狭义的。

即中国的古文字。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

例如公元前有所谓“巴蜀文字”等。

公元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一些少数民族也创造和使用过不同类型的文字。

不过,那些文字的出现都比汉字要晚得多,其时代最早的只能追溯到汉代,多数则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历史上兄弟民族使用过的文字有很多种,例如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等不下几十种。

以上这些兄弟民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的文字,学术界一般称为“民族古文字”。

研究这些文字的学问即称为“民族古文字学”。

“古文字”这一名称虽然不如“古汉字”明确,容易引起误解,但这一名称古已有之,已为学术界所熟悉。

“古文字”一词,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汉代。

班固《汉书·郊祀志》载“张敞好古文字”。

古文字又称“古文”或“古字”。

例如《说文·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古文字的时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至于其下限应该划到哪个时期,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

多数学者以秦代统一文字时期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

唐兰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版31至32页)。

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简牍和帛书等文字材料。

这些简帛上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

周原甲骨——精选推荐

周原甲骨——精选推荐

周原甲骨求助编辑周原甲骨中国周初占卜记事的龟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其中龟腹甲 13600余片,牛肩胛骨300余片。

内有289片龟腹甲刻有文字。

每片字数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

1979年,在邻近的扶风县齐家村也发现和采集到22片甲骨,内有6片刻有文字。

岐山南麓的岐山县与扶风县一带古称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城遗址。

此地出土刻辞龟甲与《诗·大雅·文王之什·》“周原,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所记相合,故称周原甲骨。

目录编辑本Oracle Bones at Zhouyuan据文献记载,周人是公元前12世纪中叶,由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率领,从豳地迁至周原的。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文王迁丰(今长安县沣西)后,周原仍是周人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周礼》中有大卜卜师龟人、氏、占人等职,这些甲骨刻辞无疑是其执事时记事文书的孑遗。

周原甲骨刻辞记述了周人有关祭祀、战事、与邻国交往等重要国事。

年代包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时期。

内容有占卜、记事、卦象三方面。

风格周原甲骨在整治、占卜等方面与殷墟甲骨虽有相同之处,但更有其独特的风格,龟甲甲首经过掏挖并留有宽厚的边缘,牛肩胛骨则割锯掉骨臼和中脊部分,但不切臼角。

钻凿时,绝大多数卜甲为方凿,卜骨则为圆钻。

灼兆时,卜甲烧灼较重,灼痕大而焦黑;卜骨则烧灼较轻,灼痕浅圆而呈黄褐色。

卜骨正面的兆枝相对。

周原甲骨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字属于同一体系,仅有微小的时代和地区差异。

周原甲骨刻辞的字体小如粟米,笔划细如发丝,显示出娴熟的书刻技艺。

周原甲骨中,文王时的刻辞记述了对“成唐”(成汤)、“大甲”、“武丁”等殷先王的祭祀,辞中有“文武丁秘”(文丁宗庙)、“文武帝乙宗”(帝乙宗庙),又有“周方伯” 之称,有的学者据此将这部分刻辞视为殷人刻辞。

也有学者以其风格与殷墟刻辞有较大差异,而认为这部分刻辞应是周人刻辞其西周刻辞则记录了“大保”(召公)“毕公”、“子”(箕子?)、“叔”(叔)等周初重要历史人物。

0413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

0413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

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董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srcshow.asp?src_id=779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陕西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刻辞龟甲。

后经缀合,乃是两大片龟甲,上面刻有四条卜辞。

2004年初,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召开了“周公庙甲骨座谈会”,与会学者意见的综述,可参看孙庆伟先生的《“周公庙新出甲骨座谈会”纪要》。

1本文尝试对这四条卜辞作些解释,并附论一些相关问题。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前四个部分解释各条卜辞及相关材料;第五部分专论周人卜辞的“囟”字;第六部分从文献学角度来讨论周公庙遗址和墓葬的性质,第七部分是有关卜甲年代和卜辞月相名称的解释。

这两片龟甲,都是改制背甲。

片大而字少的一块为1号,其上的两条卜辞分别现存8字、9字,共17字;片稍小而字多的一块为2号,两条卜辞各存23字、16字,共39字。

在目前已知周人甲骨刻辞中,2号卜甲的字数最多。

我们就先从2号卜甲的两条卜辞谈起。

一、2-1卜辞2号龟甲右侧的一条卜辞最长,该辞有两行,每行的顶端均缺字。

可释写为:……五月死霸壬午,衍(延)祭(仆)、繁事(使)。

缶(繇):者(诸)……来。

氒(厥)至,王囟(使)克逸于宵(庙)。

第一行“五”字位于龟甲齿纹断处,据残划应是“五”字。

第二行“来”字上亦为齿缝之折,上面应该残去一、两个字。

“”字原从“才”、“食”、“丮”。

所谓“食”旁的“亼”下所从,上面像“止”旁,下面有些像是属于“丮”旁的“夊”形,类似写法在同时代文字中很罕见,有可能就是刻划草率的“食”旁。

但无论怎样理解所谓“食”旁,该字应从“才”声,相当于甲骨金文之“”字,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说文·丮部》“,设饪也,从丮、食,才声,读若载”。

“死霸”读“哉死魄”,是首次出现的月相名。

有关这个月相的问题,另见后文讨论。

“衍”,该字跟裘锡圭先生所曾考释殷墟甲骨文“衍”字的一种写法相同。

2西周仲爯簋铭末云:“用飨王逆衍”(《殷周金文集成》03747,以下凡引用此书铜器铭文著录简称“《集成》”,或者只注出该书的五位编号),裘先生曾说:对于仲爯簋“用飨王逆衍”,由于夨作丁公簋等器的“用飨王逆”3等相关语句尚未得到理解,目前也难以作出确解。

甲骨文研究综述

甲骨文研究综述

甲骨文研究综述【甲骨文的发现】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

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

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

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

周原庙祭甲骨与“文王受命”公案

周原庙祭甲骨与“文王受命”公案

作者: 李桂民[1]
作者机构: [1]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聊城252000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4-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周原;庙祭甲骨;周文王;殷先王
摘要:周原庙祭甲骨属性及其与商末政局变化的关系,是先秦史学界的一桩公案。

诸多因素表明,周原庙祭甲骨应属周文王时期刻辞。

文王在周原地区建立殷先王宗庙,并对商先王进行祭告,是“商室少卑,周实继之”背景下,周人力图证明天命转移的一种形式。

为寻找“代商”的天命依据,周入不仅“扬梦以说众”,而且通过卜筮等形式祈告上天和殷先王,以便获得“天命转移”的合法性。

周原庙祭甲骨刻辞,是文王为验证天命问卜而“受殷王嗣位之命”的重要物证。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
骨 的异 同、甲骨 的保护 以及 由这些 问题 引申出来 的商周关
系、 商周祭礼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 周 原 甲 骨研 究的 几 个 焦 点 问 题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 ,但是仍然 存在很多悬而未决或者
那样在指 甲盖大 的甲片上刻有 3 0多字 的奇观 , 堪称我 国最 早 的微雕实物。 3 . 从行款上看 , 周原 甲骨文 常常不 是一个方 向 , 而殷墟

周 原 甲骨 的 研究 概 况
1 9 7 8年 1 1 月 徐锡 台教授 “ 拉开 了周原 甲骨研究 的序 幕” , 2 0世纪整个 8 O年代 ,形成 了周 原 甲骨研究 的一 股热 潮, 诸家纷纷争相发表 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相关观点 , 可谓蔚
议 的焦点上 , 下 面我们对此一 一阐述 。 ( 一) 周原 甲骨相较殷墟 甲骨的 同异 ’ 关 于周原 甲骨和殷墟 甲骨 的异 同各 家都有所 涉及 , 总
自1 9 8 9年殷墟 甲骨发现百年 以来 , 国内外大批学者都
投身甲骨学 的研究 中, 并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而西周 甲骨 的 发现和研究打破 了凡谈 甲骨必言殷商 的传统 ,尤其是 1 9 7 7
等人都 是周 原甲骨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 ,相关单位还专 门 成立了陕西周原 考古 队 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为周原 甲 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召开相关研讨 会 , 撰写论 文、 研究报告 、 专著, 其 中尤 以李 学勤 、 王宇信等 的成果最 为突
出。另外 ,还有一些 国外学者也对周原 甲骨研究贡献 了力
上 面四种重要甲骨文 字形 的准确考 释显得 极为重要 。虽然
量 。刊载此 类文章 较多的期 刊杂志有 《 文物 》 、 《 考古 与文 物》 、 《 四川大学学 报丛 刊》 中的《 古文字研究论文集 》 、 《 古文 字研究》 、 《 史学集 刊》 、 《 历史研究》 、 《 古汉语研究 》 等 。学者 们主要从字形考释 、 体 例、 行款 、 族属 、 卜 甲特点及 同殷 商甲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杨锁强
【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2)004
【摘要】对周原甲骨文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结,提出了其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的五个艺术分期;认为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殷商、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甲骨文与西周
甲骨文的分水岭;从契刻工具,书、刻的关系与涂朱、涂墨,契刻刀法与契刻笔画次序等方面探讨了周原甲骨文的契刻技法,并对周原甲骨文的用字与结字、章法进行了
系统研究.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自然书法观”的确立、“草甲骨文”的创造、萧
散简远、烂漫恣肆、写意流便新的审美范式和微雕艺术的开创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与其应有的中国书法史地位.
【总页数】10页(P93-102)
【作者】杨锁强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 [J], 张玉金
2.一部西周甲骨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读曹玮著《周原甲骨文》 [J], 王宇信
3.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 [J], 曹玮
4.周原甲骨文动词及用字形义关系浅析 [J], 门艺
5.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J], 杨锁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一本甲骨学新著——《周原甲骨文综述》读后

介绍一本甲骨学新著——《周原甲骨文综述》读后

作者: 黄尚明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85-86页
主题词: 周原甲骨文;甲骨学;读后;新著;阴阳符号;殷墟甲骨文;周人;数字卦;卜辞;先周文化
摘要: <正> 1977年至1979年,周原先后出土带字甲骨二百九十余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是继殷墟甲骨文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和论著,对这批甲骨文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诸如族属、分期、释读等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亲自发掘这批资料的徐锡台先生用了近十年时间,潜心研究,著成《周原甲骨文综述》一书(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综述》),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9月中国古文字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古文字学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作为传统文字学和以古代青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的一部分,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

19世纪末甲骨文出土以后,古文字的研究逐渐兴盛,到20世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学术界对古文字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

有人认为它以古代汉字本身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性质、形体、结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演变,系汉语文字学(简称汉字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人认为它是考释古代文字之学,侧重于释读各种出土文字资料并确定其史料价值,系历史考古学的一个门类。

也有人主张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代汉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上的古汉字资料的研究,是介于文字学和考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尽管人们在使用古文字学这一学术术语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古文字学和考古、历史、传统文化等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比较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认识,即古文字学以古代汉字的起源、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在释读相关的出土文献(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揭示这些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文化。

古文字学按照所研究的材料的不同,又分为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金文学(以研究殷周铜器铭文为主)、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以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主)4个分支。

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中国古文字学基础的课程,就是要将中国古文字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基本情况相关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

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原甲骨研究综述作者:赵雪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上世纪70年代,陕西周原出土大量有字甲骨,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谈甲骨必言殷墟的传统。

80年代形成了一股周原甲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比如周原甲骨相较殷墟甲骨的特点、与殷墟甲骨文的传承关系及庙祭甲骨的族属问题等。

关键词:周原甲骨文;庙祭甲骨;族属;文字演变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06-02自1989年殷墟甲骨发现百年以来,国内外大批学者都投身甲骨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西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凡谈甲骨必言殷商的传统,尤其是1977年陕西周原成批有字甲骨的重大发现和陆续公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周甲骨零散的状况,把西周甲骨学的研究推进到“深入研究阶段”。

在众多西周甲骨出土地——山西洪赵,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陕西岐山凤雏、扶风、强家、西安丰镐地区,河北邢台南小汪等地中,属于周原的陕西岐山凤雏、扶风等地的甲骨是最为惹人注目的。

周原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之间,乃周王朝的发祥之地。

周原甲骨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各类卜筮,是探索周文化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的宝贵资料。

一、周原甲骨的研究概况1978年11月徐锡台教授“拉开了周原甲骨研究的序幕”,20世纪整个80年代,形成了周原甲骨研究的一股热潮,诸家纷纷争相发表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相关观点,可谓蔚为大观。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20年间的研究论著共80余部。

李学勤、王宇信、陈全方、徐锡台、朱歧祥、杨升南、曹玮等人都是周原甲骨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单位还专门成立了陕西周原考古队,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为周原甲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召开相关研讨会,撰写论文、研究报告、专著,其中尤以李学勤、王宇信等的成果最为突出。

另外,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也对周原甲骨研究贡献了力量。

刊载此类文章较多的期刊杂志有《文物》、《考古与文物》、《四川大学学报丛刊》中的《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古文字研究》、《史学集刊》、《历史研究》、《古汉语研究》等。

学者们主要从字形考释、体例、行款、族属、卜甲特点及同殷商甲骨的异同、甲骨的保护以及由这些问题引申出来的商周关系、商周祭礼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周原甲骨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周原甲骨的研究“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汉语史、语言学以及古代科技史有着密切的学科”,学者们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周原甲骨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几个颇受争议的焦点上,下面我们对此一一阐述。

(一)周原甲骨相较殷墟甲骨的同异关于周原甲骨和殷墟甲骨的异同各家都有所涉及,总结各家研究结果,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钻凿形态看,绝大多数为有排列规则的密集的方凿,这是殷墟甲骨所没有的。

据观察,这些方凿一般呈长方形,平底而浅孔,在孔的外部一般会有一道比较深的竖槽。

2.从文字方面看,字数一般较少,字体有直笔、圆笔、粗休、细体等。

字划刚劲有力,运用自如,雕刻工艺精湛。

字形一般都较小,小的字形如米粒般大小,甚至出现了像H11:1那样在指甲盖大的甲片上刻有30多字的奇观,堪称我国最早的微雕实物。

3.从行款上看,周原甲骨文常常不是一个方向,而殷墟甲骨文一般都是从同一方向书写的。

由于至目前所出土的周原甲骨损坏程度较大,学者们对其行款走向的认识往往不能统一。

但是,王宇信等的研究认为,典型的周原甲骨一般为自右向左转行。

4.从辞例上看,基本没有像殷墟卜辞那样由前辞、贞辞、占辞、验辞组成的完整形式。

周原甲骨是典型的西周甲骨,其辞例往往包括贞辞和召卜辞。

5.有一些特殊数字,疑为“筮数”。

(二)周原甲骨文字考释及其与殷墟甲骨文的传承关系在周原出土的300多片字甲中,H:11、H:82、H:84、H:112四片尤其引人注目,这组甲骨不仅文辞长、字体特殊、行款整齐,而且内容特别重要。

所以对所有字甲骨,尤其是像上面四种重要甲骨文字形的准确考释显得极为重要。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或者争议很大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论述。

1.王者为谁?周原甲骨多为周文王姬昌时期的作品,周曾经为殷之附属国。

那么H:11和H:112命辞的部分主语是“王”,此王为谁呢?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商王。

因为从“王”所祭对象看,成汤、大甲、武丁都是商人先祖,而非周人先祖;从“王”祭祀地点看,文武乙宗、文武口、文武丁泌都是商王庙。

另一种认为是周文王,是周人为商王立庙并向商人祖先行祭。

尽管内部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大部分学者都支持前一种观点。

李学勤认为是商王帝辛。

常耀华在其《是商卜辞,还是周卜辞?——关于周原H:11四片字甲的性质》一文中认为是商王。

王宇信、王玉哲等也是如此。

2.关于“ 周方伯”。

杨升南认为此处“ ”应为册命、册封之义,常耀华也赞同杨升南的看法。

庞怀青在《周原甲骨文》中认为此段卜辞大意为“殷王在文丁庙举行禘祭,卜问策命周方伯之事”,也认为是册命义。

李学勤认为“周方伯”为西伯,即周文王,他在《周文王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一文中说,“学者多以为某方之君长及称某方伯”,但出现甚少,所以“可能有特殊意义”,“伯的地位高于一般方国君主还是有可能的”。

王玉哲援引于省吾《甲骨文释林》释“ ”为砍杀义,在其《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一文认为“ ”是砍杀之意。

3.与殷墟甲骨文字形上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李学勤《周王文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以周原甲骨中周文王时期卜辞与殷墟甲骨中的帝乙、帝辛时期卜辞比较,结论是同多异少。

”董锟在其《周原甲骨文与汉字形体发展》认为,对汉字演变进行比较系统而具体考察首推殷商中期始见的甲骨文与西周早期金文这两个主要阶段,而构成这两个阶段的中间环节为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于陕西岐山、扶风的周原甲骨文。

董锟在该文中还列出并解释了出现在周原甲骨文中的新字和以前有但有字形变化的字(此外,其他学者的文章中我们还常常见到对周原甲骨文中极为常见的“囟”字的解释),并进一步揭示了周原甲骨文在汉字从殷墟甲骨文向西周金文演变中的“枢纽型的过渡作用”。

(三)周原甲骨尤其是庙祭甲骨的族属问题关于周原的族属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各家都从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总的来说,关于族属问题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看法:其一,周原甲骨都出自周人之手,绝大部分都是文王时代遗物,有一部分属成王时代。

因周“亦为殷之属国”,故立殷王之宗庙以崇祀殷先王。

其二,周原甲骨不是周族的而是商王室的,这些甲骨是殷王在殷宗庙里占卜所用。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属于周人的。

对商王室的甲骨为什么会出现在周人甲骨窖藏中这一问题,或谓商末纣王时,卜人投奔周人时携带过去的;或谓周灭商后将它们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周原。

其三,认为周原甲骨刻辞卜祭者是商王,而记录者是周人。

这些周人所记的商王卜辞,于商王为祭祀卜辞,于周人则为记事刻辞。

周人记其事以告于自己的宗庙,而后归档入库。

可以看出,对于一般的周原甲骨的族属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但是对庙祭甲骨的来源众说纷纭。

1.周原庙祭甲骨属于商王。

李学勤认为“是周人替商王占卜的龟甲”,并将商王甲骨出现于周人的窖穴的原因解释为:“参照文献,这很可能就是命文王为西伯之事,因而周人卜官也参预其礼,并将所卜之龟携回周原。

当时文王尚未伐祟,未迁都丰邑。

”王宇信在其《周原出土商人庙祭甲骨来源刍议》中肯定这些庙祭甲骨是属于商中央王朝的“商人物”,只不过是出于周族入朝的贞人之手,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周族占卜的一些作风。

对出土于周原的原因解释为:“商纣王兵败身死,西周王朝建立,贞人献出这些庙祭甲骨并随武王西归镐京。

”王玉哲在其《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中认为,“周原甲骨不是周族的而是商王室的”,原因在于商末年商周两族的敌对关系、祭祀传统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字的砍杀义、周原并非龟甲产地且无他族进贡记载。

常耀华根据文辞考释、历史考证、文献记载等证据,认为这些庙祭甲骨为商王之物。

2.周原庙祭甲骨属周人。

杨升南认为:“这些甲骨是周人受商王帝辛册封的占卜记录。

”葛志毅在《周原甲骨与古代祭礼考辨》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周原甲骨的族属,但是从对古代祭礼的考辨上否定了周人不可能祭祀商先王的观点。

很多学者也是从这一点上反驳这些庙祭甲骨不可能属于周人这一说法的。

王晖从商周两朝祭礼的角度认为,周人完全有理由设庙祭祀殷先王,所以他认为这些祭祀殷先王的周原甲骨卜辞和其他出土于周原的甲骨刻辞一样,都是属于周人自己的,溯其根源在于殷周的甥舅关系。

张光直认为殷王得祖先之所以是周王祭祀求佑的对象,是“周王在祭仪上臣属商王的具体表现”。

孙斌来、孙凌安认为是周人之物,但是他们的理由是甲骨上内容是周人对商王的“诅咒”,与庙祭全然无涉。

徐中舒也认为庙祭甲骨为“周人之物”。

综上所述,周原甲骨的发现对于西周甲骨文乃至整个甲骨学的研究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近半个世纪以来,周原甲骨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还有许多问题仍是迷雾重重。

我们期待今后会有更多的地上和地下材料被发现,早日拨开周原甲骨的重重迷雾。

这需要奋斗在这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1〕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J].文物,1981,(9).〔2〕王宇信.周原出土商人庙祭甲骨来源刍议[J].史学月刊,1988,(1).〔3〕高明.略论周原甲骨文的族属[J].考古与文物,1984,(5).〔4〕曹玮.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3,(4).〔5〕王玉哲.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2,(1).〔6〕杨升南.周原甲骨族属考辨[J].殷都学刊,1987,(4).〔7〕董琨.周原甲骨文与汉字形体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4,(增刊).〔8〕庞怀清.周原甲骨文[J].周秦专号.(责任编辑孙国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