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人民解放战争》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人民解放战争》十年真题含答案2023年1.(2023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
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
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
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
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
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
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
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解放战争时期。
据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为工作重心转移的准备措施【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 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
【答案】B2018年题组1.(2018·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考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同步精品课堂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解放斗争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务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A.①④③②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图①由“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等信息可知,该战役为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
图②由“大别山”等信息可知,该战役应为1947年夏的挺进大别山战役,这是解放斗争转入反攻的起先。
图③反映了抗日依据地的建设,属于抗日斗争时期。
图④反映了解放军越过长江中下游防线,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
故正确的时间依次应为③②①④,故ABD都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细致视察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当娴熟驾驭抗日斗争、解放斗争等相关史实,结合所学学问从地理位置、军队名称、进军路途等入手,即可正确排序,得出正确答案。
2.毛泽东在《复李济深等56人电》中说:“……(蒋)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眼望美国,脚向广州……”当时的历史背景是A.抗日斗争刚刚取得成功B.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裂开C.渡江战役刚刚取得成功D.三大战役中共取得成功【答案】D3.1948年底,蒋介石在军政要员的会议上说:“东北丢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
”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平型关战役【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和所学学问可知,徐、蚌属于淮海地区,故A项正确“东北丢失”说明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故B项解除;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平型关大捷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故D项解除。
点睛:“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是解题的关键。
4.1945年12月27号,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人民解放战争 含答案及解析
人民解放战争[直击高考]本单元包含的章节为《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被列入高考的考点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②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③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①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等从1945抗战胜利后到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这一段历史,主要内容是人民解放战争。
这一时期又称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458月至19466月为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66月至1947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19476月至194910月为战略反攻和决战胜利阶段。
贯穿这三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为: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
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把握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北平谈判等重大事件,掌握国共两党政治斗争情况及结果。
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二是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战略方针。
并从国共两党自身方面的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是了解、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
第一次是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井冈山。
第二次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标志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特别注意结合历史背景掌握转变的原因和结果。
[本卷概要]本套试题涉及的考点包含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系列重要知识点。
本套试题立足于课本章节基础知识,努力通过系统化习题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驾驭本单元知识的能力。
本套试题的特点:(1)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努力通过习题训练勾勒出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七届二中全会等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把握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
高中历史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原卷版)
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十年真题】知识点一土地革命1.(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A.①B.② C.③D.④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4.(2014·四川文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5.(2014·福建文综·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6.(2013·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2022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7 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
考点17 解放战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斗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全都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全都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全都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全都2、“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斗时期 D.解放战斗时期3、抗战成功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公平。
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疼惜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气为政争之工具。
”这体现的原则是()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别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别C.人人公平、分权制衡、党政分别D.人人公平、地方自治、党政军分别4、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看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幻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夫的地位,消退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幻想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斗时期 D.解放战斗时期5、有学者认为,纵观毛泽东诗词,可谓是一幅中国的北伐战斗、土地革命战斗、抗日战斗、解放战斗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修防修史的剪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和建设史。
下列毛泽东的经典诗词句中,跟人民解放战斗有关的是(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C.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D.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6、某历史学家回忆说,日寇投降不久,他从重庆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觉手中的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人民解放战争
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大多是选择题,命题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复习的重点是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共的战略方针。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试题举例】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重庆谈判,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1945年”“重庆”。
抗战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光明的道路;一是蒋介石继续坚持独裁内战,黑暗的道路。
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代表了中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的心声,即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读】本考点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大跨度的题目往往最后落点在这里。
复习的重点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等。
七届二中全会有关党风建设方面的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系统复习中共各时期的土地政策。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A项是错误的;B项是在三大改造时实施的;D项是在1950年夏实施的。
因此选C。
(2)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试题举例】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解放战争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解放战争一、选择题2017年题组1.(2017·江苏单科·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 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考点】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侵略。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表明此时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英国的国际地位当时是下降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的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答案】D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考点】解放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渡江战役即将发起”“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法……‘迅速撤离’”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A、D两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并未表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排除。
【答案】B2016年题组1.(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学生版版】2020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
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十年真题】知识点一土地革命1.(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A.①B.② C.③D.④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4.(2014·四川文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5.(2014·福建文综·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6.(2013·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7课 解放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分析——中国近代史土地革命时期 相关试题
1、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是
A.井冈山根据地
B.陕甘根据地
C.左右江根据地
D.中央根据地
2、掌握历史分期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手段,你认为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属中国历史的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3、《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4、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最新精编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过关习题及解析
[过关习题](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后见报纸上登载消息“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他对记者说:“一觉醒,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46年。
这一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答案:A2.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习方法。
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D.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析:本题考查生运用所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问题关键是抓住解放战争的阶段特征。
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的中原地区防御空虚,中共抓住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图示的战略态势就是1947年6月的战争态势,故B项符合题意。
3.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强化训练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由材料可以判断出此战役发生的范围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符合的应该是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渡江战役却是要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4.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强化训练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解析: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其主要意义在于强化训练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高中 历史 高考试题与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
高考试题与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知识体系整合】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注意1941年的“三三制”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7)解析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7)(新课标非选择题)【必做部分】27.(25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回答:(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3分)材料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一百官志》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一食货志》(2)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
材料一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6分)(3)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9分)材料二图一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图一图二(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还实行了哪些政策(3分)图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4分)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各个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我国的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
①优化开发区主要指经济开发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
如:长三角地区。
②重点开发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开发密度不高,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
如:中西部的资源密集地区。
③限制开发区主要指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
如:西北河西走廊、阿拉善等荒漠化地区。
④禁止开发区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新人教版必修3
第17课毛泽东思想一、选择题1.(广东文综卷·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关键信息: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从关键信息中的“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可挖掘出隐含的时间信息,可排除A项;而从关键信息中的“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可知,D项正确,BC项无从反映,排除。
【答案】D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解析】由时间信息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转移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无从体现;D项应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B2011年题组(备注:无)2010年题组1.(山东文综·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解析】A项是胡适的观点,提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的观点,不可能是毛的观点;C项所理解的“具体”是不对的,这地方毛指的“具体”应指中国具体的国情。
新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解放战争》
新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解放战争》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9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跟随部队参加了在徐州的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这段文字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A . ①②③都错误B . ①②正确,③错误C . ②③正确,①错误D . ③正确,①②错误2. (2分) (2018高二上·江苏期末)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
”与此材料相关的是()A . 辽沈战役B . 淮海战役C . 平津战役D . 渡江战役3. (2分)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他的看法A . 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B . 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C . 是冷战思维的体现D . 反映了抗日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4. (2分) (2017高三下·邵东期末) 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
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A .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B . 截断了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条件C . 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战略反攻的序幕D .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5. (2分) (2017高三上·临沂开学考) 1949年4月20日和21日,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四艘军舰溯江而上,不顾三野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鸣炮警告,闯进三野部队防区江面,双方展开激烈炮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一、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1.内战独裁,失去民心。
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蒋介石政权败亡的根本原因。
2.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为解决内战所需的大量军费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解放战争后,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经济原因。
3.内耗严重,党内分歧巨大。
内部派系众多,与蒋介石有严重的政治分歧斗争。
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内部原因。
4.战略方针失误。
错误的战略方针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
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个人原因。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1)目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2)内容(1)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3)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1)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历年真题】知识点一土地革命1.(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①B.② C.③D.④【解析】①为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②为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视为“革命圣地”,故B项错误;③为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④为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定都,直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为中共根据地,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故C项错误;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解析】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并不是其实质,故A 项错误;实质应该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角度考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变革,故B项正确;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也不是实质而是目的,故C项错误;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也是目的而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4·四川文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故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故C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刚还较大,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4·福建文综·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解析】根据题干“长征期间”信息予以判断。
“长征期间”是指1934年~1936年,八七会议是1927年,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的会议,但它是解决党内矛盾问题,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八一宣言是1935年红军在长征中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共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七大是在1945年,不属于长征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6.(2013·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可知反对资产阶级尚不是正确的。
故选A。
【答案】A7.(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并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
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选择B项。
其他三项均对材料理解片面。
【答案】B8.(2012·北京文综卷·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是1945年之后的称谓。
故选B项。
【答案】B9.(2012·全国大纲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解析】考查通讯方式的影响。
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国民党军队处于军事优势地位,1935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AD项错误,C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答案】B10.(2011·浙江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解析】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
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
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答案】C11.(2011·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B.红色政权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析】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928年”,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表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