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三性(互动)
李志明
《人民日报》(2014年06月08日05 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目标。
深入理解民生的涵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一些读者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提出,现在民生一词用得较多,但对其涵义并不十分清楚。
对此,我们约请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李志明副教授与读者交流。
——编者
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权利的实际享有状况。
理解民生,可以从它的三个基本特征入手,概括地说就是民生三性。
层次性。
民生包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三个层次。
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
它是政府在民生领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
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满足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
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务。
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搞建设、谋发展中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了解民生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形成合理预期,使人们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
发展性。
民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受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水平等的影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的边界也是相对的,一个时期质量民生的内容在下一个时期可能成为基本民生的内容。
因此,我们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满足群众新期待,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切不可有懈怠和一劳永逸的思想。
需求刚性。
很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民生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其待遇水平容易往上升、难以往下降,其制度调整更是困难重重。
这启示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以免引发“福利病”,妨碍经济持续发展;也不能滞后,以免妨碍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