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中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合集下载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2019年精选文档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2019年精选文档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传统经济学体系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我们认为,现代经济学体系应界定为三脉: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一整体,揭示出企业、政府与国际间治理组织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作用和行为准则。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产业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产业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益,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益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2)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3)家庭和厂商的抉择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市场机制作用、均衡价格决定、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干预行为、等,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资本论》的贡献和影响及体系结构的文献综述

《资本论》的贡献和影响及体系结构的文献综述

润银行利息实现机制 、土地经营与地租决定机理以及 货币理论 、股份资 本理论 、虚拟资本理论等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资本运营 效率 ,都具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 3 .就是在今天 ,《 资本论》 为我们研究 各种 当代经济现实问题 ,提 供 了其他学说无法替代 的理论基础。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和雇佣劳动仍然 存在 ,《 资本论》 就仍然有用。 四 、《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及现实意义 1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
下列 :
著名 的预见 了 “ 凯恩斯革命” , 就是 卡莱茨基 以在马克思理 论为基 础 ,在分 析整合后 ,将就业理论与不完全竞争联 系起来 ,在凯 恩斯之前 创 造了对当代资本 主义经济 宏观运 行分 析的宏微 观相统 一 的动态 经济
学。另外 ,凯恩斯也是通过 《 资本论》得 到启 发出版 了 《 通论》 ,创立 了现代 资产阶级 的宏观经济学 ,由此可知马克思在宏观经 济学方面也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 以外 ,许多相关经济学派及 经济学问题 ,如 :收 入分配理论 、生态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激励相容性 问题研究 、产业 后备军理论、企业理论 等都或多或少从马克思的 《 资本论》 中受到过启
义生产 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 的资本有不断增加的必要 ,竞争 的存在 迫 使资本家不断扩大 自己顶额 资本来维持 自己的资本 ,而他扩大资本 只能 是靠 累进 的积累” ,这个是 资本 积累的必然 。资本主义 占有规律是 资本 家无偿 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马克思也揭示 了资本 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即相对过剩人 口的生产 。 ”
二 、《 资本论》 的影 响 马永妍认为 :至今为止 ,不但是无产 阶级经济学学家 就连 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在 内经济学家都肯定 了 《 资本论》 的伟大价值 。《 资本论》 中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着,这部巨着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着述的伟大的科学巨着,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本卷是由马克思写作、恩克斯整理出版的,出版于1885年。

由于马克思先后留下了八分手稿,但都残缺不全,故本卷的一些节、段落之间联系不太紧密。

《资本论》第二卷结构•本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分别从宏、微观角度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

共包括三篇21章。

•第一、二篇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运动;第三篇分析宏观资本运动。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包括1-6章。

•Ⅰ.1-3章考察三种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Ⅱ.第四章综合分析三种形态变化及实现条件;•Ⅲ.第5-6章考察资本的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费用问题。

•特征: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运动与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包括7-17章,可分四部分。

Ⅰ.第7章为导论部分,对资本周转作基本介绍;Ⅱ.第8-11章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及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并分析了古典学派的有关理论;•Ⅲ.第12-14章研究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Ⅳ.第15-17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特征:以动态分析为基础•具体——抽象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第18-21章。

•Ⅰ.第18章分析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Ⅱ.第19章批判古典学派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结构•Ⅲ.第20章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Ⅳ.第21章阐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特征: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方法•1、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企业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2、均衡分析微观与宏观均衡相统一•3、动态分析以资本的持续运动为基础研究方法同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目标:当事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一般标准: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特征: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不同标准缺陷:垄断、外部性等资本循环1、资本循环个别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循环过程。

即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不同阶段的运动,以更大数量的货币资本返回的运动过程。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资本论

资本论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 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 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 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 武装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 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到英国博物馆去看书,查阅资料,被图书馆员称为最勤 奋的读者。马克思在阅览室里埋头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之后,竟然把他的固定 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们传颂为“马克思的足迹”。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 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 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 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创作政治经济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创作背景
目录
02 作品目录 04 作品思想
05 后世影响
07 出版信息
目录
0《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193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即第1卷第1、2篇),吴半农译,千家驹校。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CAIXUN 财讯-85-《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周伟萍 / 文《资本论》中的生产过剩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这一规律在去掉其资本主义性质后,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将总结《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并分析《资本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现实意义《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1)《资本论》的贡献。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能够科学地、首尾一贯地对资本主义经济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见。

第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克服了重商主义者、配第和重农主义者所主张的只有对外贸易、生产金银的劳动或农业劳动才是财富来源的观点,第一次把价值归结为一般劳动。

但由于受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限制,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重的、在有些问题的论述上是混乱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的,包括诸多范畴,如:商品的二重性,价值规律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从分析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最先揭示了商品的内部矛盾,其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一切矛盾的根源。

价值、使用价值和其物质承担者价格的区分,形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式学说。

价值形式学说的创立,从历史和逻辑上阐明了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科学地说明了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贯彻到底。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基于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学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微观和宏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微观和宏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微观和宏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微观和宏观的辩证统一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备受关注的重要命题。

以辩证法的
观点而言,辩证统一的普遍原则认为实践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它是由关联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组成的;换言之,它由内在相互作用、矛盾发展和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协调一致组成。

微观作用可以把宏观作用看作内建在它里面的关联要素和潜在力量形式化,也可以把宏观作用看作各个微观作用的概括性集合和总体结构。

微观和宏观作用之间的协调一致既是一种可观察的实际状态,也是一种向那种
状态的努力的前提条件,这是我们总结出的微观和宏观的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这种原则在经济发展中体现为:一方面,宏观政策、宏观调控及战略布局是市场活动和企业行为协调一致的前提条件。

宏观政策是各项因素向集中一致调整的总体参考标准。

另一方面,微观市场活动的自由发展、企业行为的自主运行,也是达成宏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宏观和微观的辩证统一关系失衡时,必须改变各方的行为模式,才能实现这种
协调。

微观作用的变化应反映在宏观政策的调整中,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社会体系,而宏观作用的变化也应得到体现,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绩效的提高。

由此,实现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要求宏观政策与微观市场有机结合,促进宏观政策调整和微观行为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宏观发展和微观和谐,从而形成一种均衡的生态系统。

对经济学的理解

对经济学的理解

对经济学的理解1.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2.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3.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4,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

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

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5,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一,基本概念1,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二,经济学研究对象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财富,2,历史或制度,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4,人与财富综合,5,人类选择行为,6,宏观经济行为,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8,广义对象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横向分析法。

简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

简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

《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简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洪灏,雷菁(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摘要:《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邓小平同志制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

《资本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南,学好用好<资本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5)07一O009—05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特一、《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殊。

义的基本观点,是邓小平同志制定中国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理论前提改革方向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

邓小平同志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结合的理论根据就是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强调市场经济只是手段,不具有决定经济制度的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性质,市场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等同。

“市场经济产力。

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理论界有很济。

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大疑问。

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例这个客观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如苏联的瓦解证明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

的形式和手段。

也可以说,市场经济即是发达的另外,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鼓吹市场经商品经济,或者说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济就是资本主义,他们总是力图把二者等同起来,经济;是市场充分发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抹杀二者的区别。

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弄清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资源配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把一般商品经济与资本置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

资本论2卷1篇1章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论2卷1篇1章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二卷所研究的流通过程,并不是资本的单纯的流通过程,而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中的流通过程,即流通的总过程。

通过对流通过程的考察,着重说明资本不仅是一个社会关系,而且是一个运动过程’ 这个运动过程也就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分为二^一章。

第一、二篇研究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各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本身的循环,考察资本循环的周期性,以及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

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三篇的安排体现了从个别到总体、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发展过程。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本章共四节,前三节依次分析货币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说明资本首先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通过生产要素的消费,生产出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最后通过商品销售重新转化为货币形式,实现剩余价值;第四节综合考察货币资本的总循环,说明货币资本的循环不只是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而且还是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I、第一阶段G-W一、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是第一阶段的内容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G—W从形式上看,这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但由于这种流通的内容具有特殊的规定性,才使G—W成为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这种特定的物质内容,就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如用A一一A障伫表示劳动力,用P 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G—W就表现为1■' J o处于购买阶段的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s© 伫一一不仅表示一种质的关系,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用货币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量的比例。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它的第二篇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

这一篇主要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857年,更是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多达100多本。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但是在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资本的最后产物的货币才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同为货币,却还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货币可以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也可以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们二者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特殊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对于这两个形式来说,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思想的内涵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思想的内涵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前提上的“政治人”假设、整体主义的组织管理目标、德法兼备的管理方法等。

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对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性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法治优于人治等。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他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同柏拉图一样,他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

为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并提出了分权学说。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后期,社会混乱无序,这种状况催生了他试图挽救时局的治世之道。

这些治世之道:仅包含着富有真知灼见的管理思想,而且蕴涵着深厚的伦理精神,是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

本文试从理伦理的视角对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的缘起;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益于现代管理伦理的建构。

一、亚里士多德管理伦理思想的缘起诈为西方最有学识的思想家之一,亚里士多德被认为:巳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注重严谨实用,学术思想充分体现其治世之道。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希腊社会,政治斗争激烈,制度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人心涣散。

这种社会背景,使亚里士多德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政制建构和平息纷争上,这是亚里士多德管理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资本论》讲解 第四册

《资本论》讲解 第四册

《资本论》讲解第四册《资本论》是马克思在50年代写成的政治经济学名著。

它包括四卷,共100章,分别论述了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消亡的整个历史进程。

第四册分三个部分:劳动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从商品经济开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灭亡这样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都已经被包含在其中。

在生产的各个阶段中,只有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才作为独立的、最重要的关系提出来加以研究。

同学们在看到这一部分时,往往会想到那些纷繁复杂的生产过程,而在讲解过程中,却又会把重点放在诸如“商品”、“货币”等微观领域的问题上,认为这才是真正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内容。

其实,我们看问题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上来理解。

在本书中,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是由抽象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由个别到一般,并用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思维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

因此,他的每一项发现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更使人感到痛心疾首了。

所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正是要揭示这个客观规律。

当然,马克思的学术生涯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

所以,我们对待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时代,只有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来学习,才能够牢牢掌握住学习的目的。

人们还可以根据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对比,来推断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将被取代的原因。

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的生产方式逐步地取代旧的生产方式,先前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也不得不让位于新的经济形态。

这种情况反映在生产函数上就表现为剩余价值率的下降或剩余价值量的减少,导致价值与价格背离,引起市场危机,生产过剩。

但在各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依然存在。

在未来社会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工资与剩余价值率背离的趋势将会减缓甚至停止,两者最终完全一致。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吉林大学韩喜平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跟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按照要求,主要是讲解和解释大纲,统一思想,所以要求较为系统的讲解。

我就《资本论》(节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这三篇文章跟大家做一些系统的交流、探讨。

一、《资本论》(一)选读理由《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不仅仅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等,应该讲所有的理论如果研读完《资本论》之后,各个学者可能从各个学者的角度能对《资本论》有不同的见解。

比如我们学校,我的老师(詹连富教授)老师能从经济角度解读《资本论》,孙正聿老师从哲学从逻辑的角度解读。

《资本论》是个严密的体系,我们现在也想是这个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论》中提出来的理论,讲完《资本论》之后,我们即便不看书,也能够想到由商品、劳动、货币、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串起来,一环套一环的,而我们现在好多理论可能就没有这么严密的理论体系了。

当然这些理论都在逐步完善,比如我们讲很多科目,你能够找出这么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东西也是很难的。

当然恩格斯讲,工人阶级的圣经,那时候确实是主要思想,探求人类社会工人阶级解放的,所以说是工人阶级圣经。

我国学者王亚南曾经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著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从论证,从原则上提出了这个原则,而具体的为什么,它的具体解释应该说在《资本论》才充分展开。

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也是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学习的东西,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或者是要求自己达到一种什么境界,而没有从理论上来探讨为什么非得达到,所以你看《资本论》里面,我觉得从说理的角度来讲,它关系人类历史命运,但从理的角度上来讲,比如他讲为什么要争取缩短劳动工作日,因为资本家有资本家的道理,购买了劳动力,买到劳动力我就随便使用,我买了一天就一天随便使用。

《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及其对管资本的启示

《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及其对管资本的启示

Culture《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及其对管资本的启示虽然受历史条件的局限,《资本论》对资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囿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其揭示的基本原理对于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张 欣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新要求、新部署。

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既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这有利于我们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系统阐释了资本的本质和逻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资本”“如何管资本”,准确把握管资本的基本原则、体系建设、监管导向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从《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正本清源、厘清误区,并据此提出相应思考与建议。

《资本论》关于资本本质和逻辑的基本观点对于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流思路仍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等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对此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

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

”因此,研究“管资本”必须从《资本论》入手,追根溯源,科学把握资本的本质和逻辑。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管资本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资本”。

西方经济学由于意识形态和阶级性局限,普遍将资本视为生产要素(如货币、机器、厂房等)。

马克思最初也是将资本作为一种“物”看待。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将资本定义为“积累的劳动”。

但是在分析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后,马克Culture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宏观与微观并重简书

宏观与微观并重简书

宏观与微观并重简书宏观与微观并重——探究社会科学的两个视角一、引言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体系,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分支。

在社会科学中,宏观和微观是两个重要的视角。

宏观指的是对整体社会进行研究,而微观则关注个体行为和小规模组织。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宏观与微观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二者。

二、宏观视角1. 定义宏观是指对整体进行研究的视角。

在经济学中,它通常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在政治学中,它则关注整个政治系统的运作情况;在社会学中,则关注大规模社会现象和结构。

2. 作用(1) 指导政策制定通过对整体经济、政治、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例如,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到整体经济形势、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等因素。

(2) 揭示社会规律宏观视角可以揭示出一些普遍的社会规律,如经济周期、社会分层等。

这些规律对于理解和预测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跨学科研究宏观视角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合作和研究。

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

三、微观视角1. 定义微观是指对个体行为和小规模组织进行研究的视角。

在经济学中,它通常关注个人或企业的决策行为;在政治学中,则关注个体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和行为;在社会学中,则关注小团体互动、人际关系等。

2. 作用(1) 揭示人类行为特点微观视角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特点,例如人们的选择偏好、心理状态等。

这对于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2) 研究组织管理微观视角可以帮助研究组织内部管理,如员工激励、团队合作等。

这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力。

(3) 促进个性化研究微观视角关注个体行为,有助于开展个性化研究。

这可以为制定个性化政策和服务提供依据。

四、宏观与微观的平衡宏观和微观是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视角。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偏重的情况。

资本形态演化中的微观权力分析

资本形态演化中的微观权力分析

资本形态演化中的微观权力分析马克思曾说: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①这就是说,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日常生活都服从于资本的生产及其经济运作。

据此,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马克思只是从宏观权力的层而分析了资本对现代生活的支配。

宏观权力是指从唯一的中心出发,单向地对被统治者进行压迫的力量。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行不是宏观权力而是微观权力,即在生活所有层而,生产出许多机制或技术的力量。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压迫的对象和知识,而是生产出符合规范的对象和知识;不是制约了活动,而是激发了活动;不是禁锢了思想,而是诱导了思想。

福柯用微观权力消解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二元对立,彰显出权力多元性、生产性的特点,开拓了传统权力研究的新视角。

然而,马克思并非如福柯所言只是将资本的权力关系做宏观处理。

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使用微观权力这个概念,但马克思对资本压迫劳动的否定和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生产出特定劳动的肯定之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与资本的压迫性相比,马克思更强调资本的生产。

资本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②,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③。

马克思认为资本对社会的支配权最终会导致资本统治的灭亡,但这并不是说由一个社会主义的政府自上而下地取代资本主义的政府,而是在资本权力扩张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资本自我毁灭的力量。

本文从马克思资本形态演化理论入手,借用福柯微观权力这个概念,分析了资本权力的双向运动过程,一方而,资本通过形态的演变,形成自上而下地压迫、支配劳动的宏观权力;另一方而,资本通过对劳动的不断塑造,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而生产出与资本权力相对抗并且可能超越资本权力的微观权力。

一、资本形态:从实体到虚拟资本形态的演变有两个维度。

从逻辑上看,资本表现为无休比地循环和扩大循环,在循环中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转化。

资本为了顺利完成循环,需要将自身分为不同的类型。

产业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为了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需要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来实现商品流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展 作 出 了 巨大 贡 献 , 这也 必 将 对 我 国 经 济 理 论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产 生 深 远 的 影 响 。 关键 词 : 本 论 ;实 证 方 法 ; 证 法 ; 观 ; 观 资 辩 微 宏 中 图 分 类 编 号 : 0 .63 20 )400. 1 820 (060 .0 1 0 4 0
No. 4
0co e 0 6 tb r2 o
●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及 其 发 展 研 究
论《 资本论 》 中微 观与宏观 的统一
窦 熙博 , 悦 想 张
( 北 电力大 学 人 文与社会 科 学 学 院 ,河北 保定 华 0 10 ) 70 3
摘 要 :资 本 论 》 为 一部 宏伟 的 经 济 学 著 作 , 对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规 律 的揭 示 和 论证 , 《 作 是 既不 是 主 观 臆 造 的
维普资讯
第 4期
20 0 6年 1 O月
华 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unl fN a h aE cr o r n esy S c l c ne ) o ra o o hC i l tcP we i rt( o i i c s n e i U v i aS e
良好 愿 望 , 也不 是 现 象 描 述 的局 部 实 践 , 是 建 立 在 辩 证 法 基 础 上 的 实 证 , 有 系统 、 史 和 抽 象 的 特 点 。马 而 具 历
克思 正是 运 用 这 种 建 立 在 辨 证 基 础 上 的实 证 , 宏 观 经 济 学 与 微 观 经 济 学 有 机 的结 合 起 来 , 人 类 社 会 经 济 把 对
Th e Uni fM a r s o i n i r s o i n The Ca i l t o c o c pc a d M c o c pci y pt a
Do — o,ZHANG e x a g u Xib Yu — in
( c olo o i ce c n ma ie ,No hC iaE et cP w rU ies y adn 7 3 hn ) S h o f ca S in ea d Hu nt s S l i a hn lcr o e nvri ,B o ig0 0 ,C ia i t 1 0
Ab t a t Ca ia , infc n r n e o o e sr c : pt l a sg i a t wok o c n mis, d s o e n r v s t e e o o c a o i ic v r a d p o e h c n mi lws f s c p t im .I i n ih r a g o r a o t o ma i ain, n r a n o l t r cie d srbn o ai s l a t s ete o d d e m u f i g n t o o n i c mp ee p a tc e c i ig s me eo o cp eo n c n mi h n me a. I a t t e wo k e n tae t e e i n t e ba i f di e t s, wih h n fc , h r d mo sr ts h r a t o h ss o a ci l y l c t te
在经 济学 的研究 中 , 观 以微 观为基 础 , 宏 微观 以宏 观为 目的 , 他们 统 一于 现实 经济 运动 中 , 但宏
宏观 经 济学后 , 一 直 与 传 统 的 和 主 流 的 微 观 经 就 济学 不 相容 , 代 西 方 学 者 也 都 尝 试 着 解决 这 一 当 问题 , 都没 有 成 功 。他们 只 能 解 释 为 在市 场 正 但 常运 转 下微观 起 作 用 , 在 市 场 失 灵 时 宏 观 起 作 而 用 。 当今 在我 国经 济 理论 匮乏 的情 况 下 , 现 对 出 西方 经 济的教 条 主义 倾 向 , 种 观 点 势 必 影 响 我 这 国的经 济研 究 方 向。综 观经 济 学 说 史 , 克 思 是 马
c mb n d ma me o o c n c c n mis n d r a o t b t n t h e eo me to o i o ie c c n mis a d mime o o c ,a d ma eg e tc nr u i o t e d v lp n fsc a i o l e o o fte wh l rd. An s t e r u ey wi a e f rr a h n f cs o h e e r h s a d c n my o h oe wo l d hi h o y s rl l h v a -e c i g e f t n t e rs ac e n l e p a tc s o i a’ o o c t o e rcie fCh n Sc n mi he r s. i Ke r s: a t ; d mo srto y wo d c pi l a e n tain; dae t s ma r s o i i ci ; l c c o c p c;mir s o i co c p c
s smai, hso c a d b ta t h rce sis I wa wi t e d ae t a d mo sr t n h t M ax yt t c itr a n a src c a a t r tc . t i l i s t h ilcil h c e n tai t a r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