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 三省六部制 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 为 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 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 会结构的变化。
(1) 判断: 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都体现了分权思 想,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 × ) (2)选择: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 C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1)从汉至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 势。 (2)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的趋势。
聚焦重点 史论突破
重点一 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 [史论要点] 要点1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的内涵? 提示: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 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
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尽管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健全,但它
“约下不约上”,其实际效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帝王。
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 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与中央矛盾 激化,出现“七国之乱”。 (2)措施:实行“ 推恩令 ”,强干弱枝,监察地方;酎金 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权力地位 ②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其 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 于皇帝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 历史影响 ;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物,虽然有可能提高________,但却导致了________,最终 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参答: 考案 1. 书 中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六部 2.殿阁大学士 官僚体制 内阁 票拟 批红
军机处
决策效率
一人独尊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2. 变 演 () 宋朝:“______ 1 ______” ____ ____ 权。 () 元 : 除 2 朝废 ____ ____ 。 ____ ____ 只设____ ____ 。部入 六归 掌,政 管财归 ____ ____ 作宰办机,政 为相公构军归 掌,相保 管宰只留 ____ ____
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 一。必修一Fra bibliotek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 措施 2 ①收 兵 实 了 精。现 ②削 权 废 实。除 定郡属央 州直中,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和____ ____ 的离 分。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1
目标定位
4
典题示例
2
基础梳理
5
课堂巩固
3
互动探究
6
课后强化作业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目标定位
必修一
第1单元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书社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①中枢机构的变化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③选官制度的演变 ④监察及谏议制度 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从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知识结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唐→宋→元)古代政治 表现 2、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制度成熟 3、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明清特点1、中央集权加强:汉朝→宋朝专制集权 表现 2、专制皇权加强: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早期:秦汉秦朝实行 制,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23、宋朝设置 ,其长官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掌管;宰相只有 权。

4、元朝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5、评价⑴进步性: 。

⑵局限性: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 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 和 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

4、隋唐:实行制度⑴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⑵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③_________日益完善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前期积极影响:政治:①非贵族参政,扩大社会基础;②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③制度成熟,中国长期领先的制度保障。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 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 消极: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
4、元朝: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内容: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行省有经济、军事权力,但受中央节 制。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 地位进一步提高, 奏疏的处理意见 阁臣权力更大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 《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 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 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 普
3、宋初
(1)措施
①收精兵 a. 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 统兵权—三衙 发兵权—枢密院
a. 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文臣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避免武臣

[岳麓版必修Ⅰ]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必修Ⅰ]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明朝 废丞 相、 设内 阁
宋朝 元朝 “二 中书 府” 一省 三司 制 制
清朝内 阁、议 政王大 臣会议、 设军机 处
秦朝 三公 九卿 制
汉 朝 中 外 朝 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 制 皇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中央集权 的加强
汉代
汉初:郡国并行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始设 位低权轻


内 阁
亲自掌管
明成祖始设 位高权重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清朝的中枢 权力体系 内阁
日常事务
皇 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始设
处理军务
内政外交
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
丏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的作用:?
★弊: 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局面, 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三冗二积”) 。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明初时期的 元代:中书 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归入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 ●相权反弹→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高度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对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又怎样?
●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郡国并行制,大封 同姓王,以为依仗 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固 皇权,稳定天下。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014.9.24 编写班级: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
参考答案:
1 -5 ACDCB 6-10 BCADA 11-14 BCAC
合作探究: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

高一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安史之乱(755-763年)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 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 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 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3年)结束,前后 达8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 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2、权 削实权
B、地方:①削弱或剥夺节度使、 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②所有州郡直属中
受通判监督 文官担任
央,州郡长官
利:削弱了地方权力,有利于中央集权
弊:冗官冗费
3、钱
制钱谷
利:财政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势力的物质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提问: 宋初太祖实施的措施起到了哪些作用?
• 利:将地方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统统收归中央,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基本 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弊: •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郡统辖,列侯人人拥护中央。而且, 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 集权得到加强。 • 酎金夺爵:汉武帝以所献酎金分量不足或 成色不好为借口,废掉大量列侯。诸侯王 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官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科举制度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是我国政 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 成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高度成熟。
2、监察制度 (1)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明清: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按察使司
(2)措施
①收精兵:编练禁军,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 力。在地方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地方官。 ③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 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课本
3、元朝的行省制度 (1)原因:
为改变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国土辽阔, 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看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演变的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 (1)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2)史实:①秦朝皇帝通过控制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任 免权掌握国家大权;②汉朝“中朝”和尚书台的设立, 削弱了丞相权力,有效的加强了皇权; ③隋唐三省合 作、互相牵制和监督,分割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 ④宋朝增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⑤元设中实行一省制,元加强皇权的最大措施在于注重 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⑤明朝废丞相解决了皇权与相权 的矛盾。
(1)两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了相权;东汉时期逐渐形成 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消极作用:皇权过重,导致了宦官、外戚专权。
(2)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 三省体制的雏形。
(3)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问题: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4)影响(评价):
①进步性: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 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局限性: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
知识梳理
专 制 集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中 央 与 地 方 皇 权 与 相 权
西汉—王国问题—推恩令 中 央 集 权 日 益 加 强
严格控制军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但在 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庞 大,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
汉武帝
不同点 宋太祖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明清废丞相、 设内 阁、军机处
皇权 高度 发展
及时训练
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 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 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 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2.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 势力作用的有 (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玄宗在 边境要地设置军镇 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④明太 祖废行省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提示: • 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导 致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 ⑵切中要害。认为“方镇太重,君 弱臣强”,找到了唐末以来政权频繁更 替和割据分裂局面的主要原因。削弱限 制朝臣和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力、经济 力量和军事力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⑶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 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 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主 要将领的兵权和精锐部队收归中央, 由皇帝掌握。
阅读材料及课本相关内容: 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 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⑴材料中赵匡胤所述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⑵赵普对赵匡胤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切中要害? ⑶赵匡胤是怎样采纳赵普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的?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精品PPT课件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精品PPT课件
——晁错《削藩策》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 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 义,国小则亡(无)邪心。令海 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 ,……而归命天子”。
——贾谊《治安策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岭剑 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 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 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 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 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广四 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 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2. 从材料当中归纳出宋代军队的特点。这种军队会产生什么影响?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军队不能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
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评价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 积极: 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一。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 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 消极: “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 “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请问:
1. 韩琦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身份获得为官资格的?
2. 他会受到谁的监督? 通判
3.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也有人说 ,宋朝一代,目不见官。结合材料内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宋代的官与差遣分开,有官位不一定有差遣,也就是没任务。 但朝廷也会支付俸禄给他们,结果造成官员过剩;地方上的监 察官很多。结果官员都人浮于事,相互推卸责任,产生冗官。
——赵普献计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1、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并延续至五
代十国,为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建立,急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宣政院辖地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削弱
趋势:
加强
中央权
力不断
削弱
加强;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加强,重大 削弱
变革,省制
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两汉: 中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 相
御 史 大
太 尉

有事上报
九卿
1.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中央
4、影响:
积极: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5、教训: 精兵简政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四)元代 行省制度
1、背景: 元朝疆域空前扩大
2、内容:
中央为什么 给地方如此 大的权力?
(1)机构设置 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之下——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
通史链接
汉 武 帝 ①改革中央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 加 强皇权; 强 君 ②改革中央军队: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宫保卫 主 和军事防御; 专 制 的 ③实行察举制:采用举荐加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 措 施
通史链接

武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均输
帝 (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法;算缗和告缗;向工
⑴异同: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让郡县和王国相 互牵制
3、结果 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七国之乱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孙振民

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孙振民
a. 设置时间、直接原因、政务范围
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军机处
b.特点:简、精、速、 密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c.职能
作用:提高行政效 率,君主专制制度 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隆宗门内军机处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设立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材料三(主父偃):“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 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 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 的措施有何异同? 同: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削弱 地方机构的权力;③采取和平的方式加强 中央集权。 异: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 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② 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 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3、西汉初与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 问题是
问题探究答案:(1)郡县制 (2)三公九卿制、三省 六部制(2分) (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 削弱直至废除) (4)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 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 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等。 课堂检测:B 、A 、C、D、C、A
7、答案 (1)不正确。理由:秦朝设臵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 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 制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 挥了积极作用。 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代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 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正确;理由: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 制度走向腐朽和衰落;影响:经济上: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 阻碍新兴资本主义萌芽;文化思想上: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 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科技进步和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 西方的主要原因。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必修1 第1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0·潍坊·3月文综)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2010·诸城)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0·江苏·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德才,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选C项。

4.(2010·全国卷Ⅱ·14)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文选》烂,秀才半”反映了熟读《文选》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1.2 古代政治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1.2 古代政治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 官僚体制 的进一步成熟,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__________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 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监察与谏议:
(1)演变历程: 秦汉 时期,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 ①______ 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谏议 和封驳。 ②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______ 谏院 。 ③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____ ④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 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
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 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 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 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
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6.由始至终充斥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王国问题: ①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
国之乱”。
②解决:汉武帝实行“________” 推恩令 ,强干弱枝,设刺史,监 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2)藩镇问题: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该学者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3.(2011年广东珠海一模文综)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4.(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着眼点是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 )①极力提高皇权②竭力削弱相权③首先集中军权④削弱地方权力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③④5.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6.(2012届广东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7.下图为象牙腰牌,其主人是明代官员王忬,腰牌上写有“给监察御史王忬佩”。

王忬的职责是( )A.监督地方官员 B.监督六部业务C.对宰相分权并监督 D.谏正皇帝过失8.(2011年广东肇庆一模文综)《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①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管理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废除: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2.选官制度(1)发展概况(2)科举制度①产生和发展: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代形成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历程①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②演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 封驳。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4.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宋初集权措施(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后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高中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皇 侍 中 常 侍
帝 丞 相 太 尉
尚 书 令
御 史 大 夫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中书省 草拟 皇 帝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礼仪、 军政
二、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⒈秦朝: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中央:
P14
地方: 地方:监御史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 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 汉朝: ⒉汉朝: 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地方: 州)刺史 ( ⒊宋朝:提点刑狱司 宋朝: 通判(地方) 通判(地方)
⒋明初至清末: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 发展而来) 发展而来)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但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 2 0 0 9 · 浙 江 文 综 ) 下 图 是 一 幅 残 缺 的 中 国 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 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B
)
A.唐代 A.唐代
B.宋代 B.宋代
C.元代 C.元代
D.明代 D.明代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 年高考福建文综14 朱子语类》 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 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 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若可行, 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 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柳宗元《封建论》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B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之争
皇权与相权之争
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问题: 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2、之后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
“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削 之,其反亟,祸 小;不削,反迟, 祸大。” —晁错《削藩策》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 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 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 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 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 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 导一切。…… 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应当立法 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以“胡惟庸案”为由裁撤中书省,废除 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3、影响: 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明朝时期的 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殿阁大学士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 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 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
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
时 期
明太祖 明成祖
名 称 职 权 殿阁大 仅备皇帝顾问 学士 兼协理章奏
明中期 以后
特 点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开始参与机密 内阁 有专门的衙署 事务的决策 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 地位进一步提 奏章的处理意见 高,阁臣权力 更大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 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 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 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 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 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高一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

高一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

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

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表现。

应该掌握上述史实,了解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理解君主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考试大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在中央建立;地方上实行,设置。

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

②政局:南方相对稳定。

③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8、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②压制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导 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 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完)
D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 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 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返回)
• 七国之乱原因: 远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近因:汉景帝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实行推恩令A ,强干弱枝(加强中央 的力量,削弱地方的势力) ,监察地方 (刺史P12)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返回)
雍正(返回)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想想丞相制与内阁制有何不同,或者说丞 相和内阁首辅权力有何不同? 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 稳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伺从机构,并无决 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 其权力并不来自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 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就 一落千丈。
可见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
康熙
康熙的批红
你知道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宋 太 陈 祖 桥 赵 驿 匡 胤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设立殿阁 仅备皇帝顾问 地位较低, 明太祖 不参与决策 大学士 兼协理奏章 地位逐渐 上升,有专 门的衙署和 属官。有 “票拟”权
明 成 祖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 大事的商讨
文渊阁
明成祖朱棣
皇帝
厂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全国 军队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官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后官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唐玄宗李隆基(返回) ——白居易《长恨歌》
B
5、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管理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6、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 B. 军机大臣职权不断扩大,品级较高 C.完全听命于皇帝 D.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D
B
7、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日益强化 B.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 C.皇帝宰相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 阅读课文第一目了解: • 1、西汉初威胁中央集权的政治事件? 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2、唐中后期威胁中央集权的事实?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安 得 猛 士 兮 守 四 方 !


知识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 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 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 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 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 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威 加 海 内 兮 归 故 乡 ,
大 风 起 大 兮 风 云 歌 飞 扬 ,
汉高祖刘邦
西汉前期形势图
刘邦大封同 姓王,以为依仗 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 固皇权、稳定天 下,他分封给同 姓诸侯王的土地 面积甚至超过了 中央直辖的土地 面积。结果他死 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 乱。
• (2)七国之乱和武帝集权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 阅读课文思考:
• 唐中后期为什么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
• 唐中后期威胁中央集权的事实? • 藩镇割据。A • 五代十国其实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 收精兵、 削实权、制钱谷
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 在地方: 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 设通判监视,财赋运京师。 结果:消除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
• 二、皇权不断加强
• 阅读课文第二目了解: • 1、明朝废丞相制度的原因?结果? • 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 发展的重要标志?
• • • • •
1、明朝废丞相制度的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严重威胁皇权。结果? A、废除丞相 B、 出现内阁。 A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 事务。重要军国大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 处理。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A ,参与处理 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等机要政务。(特点:办事效率高 )

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 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 一人裁决;它的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皇 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 展的重要标志。 结合第3课的学习君主专制的演进有何 特点? •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造成三冗局面。
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良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 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 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 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 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 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①从汉到清,臣子的权力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
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
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
D)
A.中央向各州郡派驻刺史
B.实行一省制 C.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 D.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3.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B
4、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与北宋设置 的官职分别是: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知 州 ④通判 ⑤参知政事 A、①③ C、②⑤ B、②④ D、③⑤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有何影响? •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 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 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当中国的专制 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 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 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 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小结: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 发展中表现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和专制皇 权不断强化的特点。
本课复习要点:
1、汉武帝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内阁和军机处
3、“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练习:
1、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
A.行政权
C.军权
B.监察权
D.财权
B

2、为加强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