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北师大版八上《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word导学案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附答案
《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附答案) (3)《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附答案)(3) 文章来自:《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学习总目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 , 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一、巩固旧课1.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
二、进入新课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 1084—约 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 1101 年,李清照 18 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 年 8 月 18 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说课讲解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方法与过程: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意象,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国破家亡之愁,漂泊零落之苦,感受她词作化愁为美的独特境界。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课下注解和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从整体上理解引用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志处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见《考一本》)二、了解背景(见《考一本》)三、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词语的解释等),认真巩固落实。
四、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愁情。
(情中景)下片:写愁景、愁情。
(景中情)【预习自测】学习建议: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这两首诗,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戚戚______________ 乍暖还寒____________ 将息__________________ 怎生_________________ 次第______________【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探究点1】精句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逐句分析①寻寻觅觅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想要找寻什么呢?⑴找回昔日的快乐生活;⑵找回那个年少时在藕花深处迷路的日暮,那里面藏着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的笑声;⑶找回那些与丈夫鸿雁传书的日日夜夜;⑷找回一个家,有人能理解她,支持她的家;⑸找回国家的前途;⑹找到作为女子的尊严、人格、自身的价值。
《声声慢》教案3篇【word版】
《声声慢》教案3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
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
《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揣摩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积累古诗常见意象,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前预习案、课文助读1、词人介绍及词作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诗歌常见意象积累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请结合下列诗句,探究意象的内涵。
1)有关酒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北师大版八上《声声慢》word教案
《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词的身世经历,以及她词的婉约风格,感受本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在诵读与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知人论世和借助词中的意象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学难点: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学生: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点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它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有致的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街前滴雨,孤雁哀鸣,似乎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这是一种凄清的美。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经历,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本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懂得古诗词中一些意象的固定内涵。
四、初读诗歌,找出本词的诗眼和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齐读诗歌后画出相关词语和句子。
1、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寻寻觅觅”应该怎么读?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2、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该怎么读?(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声声慢》参考教案2
《声声慢》参考教案2【文本解读】《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
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设想】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我准备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为主线,串起对诗歌内容、意象、情感的品味。
在品味过程中,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品,学生说,学生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为学生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提供一个平台。
【教学目的】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浓重【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品读“基调句”和“主旨句”(一)提问: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能给我们试一试吗?(二)提问:词中有一句点明主旨,你能找出来吗?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三、品读意象[过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课件]淡酒、秋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探究]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一)品“淡酒浇愁”,指导诵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二)品“旧雁飞过”,指导诵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品“黄花憔悴”,指导朗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四)品“梧桐细雨”,指导朗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小结]我们刚刚赏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声声慢》参考教案1
《声声慢》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
2、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鉴赏诗歌。
2、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把握作品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掌握诗歌常见的意象。
5、衬托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2、衬托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好处。
3、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她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曾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
但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她所深爱着的国家的琼楼玉苑,也砸烂她公主般幸福生活。
于是她开始了后半生的磨难。
在磨难中她体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国愁。
“愁”成了她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介绍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也是她南渡之后创作的名篇之一。
金兵南侵,夫君逝去,人生的逆转,让词人饱尝生活之苦。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霜居之痛,凝集在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
三、分析课文1、作者在首句中,用14字表现自己的愁苦,这14个字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寻寻觅觅(动作描写)冷冷清清(环境描写)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描写)14个字无一个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为整首诗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2、作者在“寻觅”什么?明确:国家的命运前途,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自我价值的实现。
3、“淡酒”真的淡吗,作者为什么感觉酒淡呢?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酒味并不淡,依旧是烈的,只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作者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作者在这里以酒味淡反衬愁之重。
一个“淡”字写出了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4、作者此时的“愁”与《一剪梅》中的愁是否相同?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中的愁是一种情愁,是女子对心上人的思恋却不能见的相思之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声声慢学案北师大版
声声慢学习目标:1、明白得诗句含义,背诵并默写这首词;2、体会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1、朗诵这首词,注意语气、节拍及情感。
2、自由朗诵,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领会文句含义。
3、品析文句,如何明白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情感?5、熟读成诵并默写这首词。
收成平台:1.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A.开辟.透辟.辟.邪辟.谣B.颤.动颤.音颤.栗打颤.C.劲.敌竞.赛胫.骨靓.妆D.看.护勘.误神龛.鸟瞰.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寻觅炒鱿鱼轻歌慢舞绿草如茵B.绿阴肖像画乍暖还寒绿树成荫C.树阴侃大山推杯换盏自大赢亏D.阴凉出洋相计日成功梧桐小雨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B.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憔悴损:枯萎凋落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情形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招架4.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李清照是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工诗、文,更擅长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有词集《乐章集》传世。
B.晏殊是北宋仁宗朝的丞相,其词婉约含蓄,写景言情均属上乘,有词作《珠玉集》。
C.柳永是北宋第一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提倡者。
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D.前人论词的风格,分豪放和婉约两派,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他们的词写得气魄大而无所拘谨,是豪放派的代表;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的词显得婉约含蓄,属于婉约派。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词是与诗并峙的文学体式,它起源于,盛行于;由于原为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故又称。
词的别名还有和。
篇幅较长的常分段,一段确实是一个乐节,叫“”或“”。
李清照词链接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愁绪。
3、学习并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表达的愁情,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难点(1)体会叠词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2)深入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与词作情感的内在联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2、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如梦令》《声声慢》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整理
《如梦令》《声声慢》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整理学习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朗读、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诗词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词意,赏析诗词。
3.情感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激发同学喜爱文化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加强诗词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词意。
难点:探究词句,培育同学鉴赏诗歌的力量。
教法选择诵读法、引导点拨法课型新授课课前预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纳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68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出示学习目标1.谈话引入新课。
2.播放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法指导1.朗读诗词,由景入情,品尝揣摩,感受独特的情怀,以及肤浅的愁思。
2.抓住诗词的关键字词,体会感情,感悟诗词精华。
三、同学自学,老师巡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出身于名门,早期生活优裕、美满。
但是,金兵入侵宋朝时,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南迁避难,后赵明诚病死,至此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她的词清爽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动听)如:《如梦令》;(2)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如:《声声慢》。
四、检查同学学习效果(一)学习《如梦令》1.《如梦令》解题:词牌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借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的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花之情。
2.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词。
(留意节奏和感情)3.结合解释理解词义:(媒体明确)4.思索争论,深化理解(1)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怀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3)女仆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女仆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声声慢》参考教案3
《声声慢》参考教案3教学目标:1、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深厚的情感。
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①情与景的自然结合②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课型设计:赏读课。
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难点,把教学内容压缩在1课时完成。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同学曾经写了一篇作文叫做《我翻自己的相册》,他用一张张相片来回忆自己已逝的岁月。
那么,我们就通过几首词来一起追溯伟大词人李清照的人生历程。
二、分析词作1、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清照的人生第一阶段:少女时代(大屏幕投影:《如梦令》),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早期,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怎样的女孩?明确:天真无邪,开朗活泼,无忧无虑师:的确如此,李清照生于官宦人家,从小过着舒适的生活,并且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之下,又让她能更深切感受生活,感受美。
这就是李清照的人生第一阶段“荷花带露”阶段。
“荷花”的花语是无邪,如“露珠”一样晶莹剔透,此时,她不识愁味。
2、师:如此活泼开朗的女孩,在她的人生第二阶段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做个快乐的天使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一下她的词《一剪梅》。
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愁”师:词人因何而愁?明确:相思师:这种“相思”和“愁”是怎样联系的?明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师:可见两个人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的确,李清照少女时代就是非常幸福的,等她进入爱情的殿堂时,一开始就跌入蜜罐里。
丈夫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不仅是文学上的知己,又在事业上有着共同的爱好——金石研究。
统编版《声声慢_凄凄惨惨戚戚》学案
【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2. 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彖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感受李淸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左属性。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小组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走进作者李淸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淸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岀词“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績本。
今有《李淸照集校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一一闺怨离愁,词风一一淸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一一怀旧悼亡:词风一一凄婉哀怨。
2. 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北宋火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3.给下列字词注音寻寻觅觅()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憔悴损()二、教学过程1. 导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乐。
写的是李淸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淸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愁。
声声慢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声声慢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声声慢,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寒松叹、风求凰等,词牌名。
该调最早见于宋朝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
以下是整理的声声慢北师大版科沟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声声慢》教案一、导入现世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摹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
而诗人呢?用诗。
词人呢?用词。
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名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内心世界情感的?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 ;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奥尔恩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表示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逐渐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喜悦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极浓厚。
举例体会。
“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勒图韦县》朗读随机。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12声声慢》word教案 (1).doc
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分析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体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
这是李清照作词,苏越作曲,安雯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
可见她词的影响力之大,而更能够代表她"千古才、万古愁心"地位的作品应该是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同学们对于这首词可能比较熟悉,留出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背诵并概括词写的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时间:“雁过”,秋天南飞。
“晚来风急”,傍晚。
地点:“最难将息”,“守着窗儿”,家中。
环境:秋天的傍晚,天气忽冷忽暖,秋风萧萧,北雁南飞,黄花满地,梧桐滴雨,满目冷清凄凉景象。
事件:找动词。
寻觅,难将息,淡酒,见雁过,看黄花,独守寒窗,听梧桐滴雨。
情绪:凄凄惨惨戚戚,伤心,孤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欣赏视频,再次体会: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朗诵的《李清照》,我个人觉得她对李清照的作品理解体会的非常到位,通过欣赏这个视频,可以进一步体会李清照的情感。
五、分析探究,仔细体悟:欣赏完视频后,和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出入。
下面探究以下几个问题,仔细体悟作者的情思。
1、寻觅什么?为何而寻?寻了多久?寻到了没有?梁衡在《乱世中的美神》中说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 诗词四首《声声慢》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声声慢1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 知人论世)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还比较弱,要引导学生分清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学会对意象的分析。
3重点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初识李清照1、课前五分钟播放歌曲《声声慢》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2、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PPT)。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3、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她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为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王氏为宰相之女,擅长诗文。
李清照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才子赵明诚为妻。
早年生活优裕,家庭美满。
中年遭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与丈夫赵明诚南迁避难,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孑然一身,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词中充满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词中充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12声声慢》word教案 (2)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
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声声慢》教学设计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摘抄本文的生字词,查找作者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朗诵吟诵,读出愁味。
2. 涵咏品味,体味愁情。
3. 比较阅读,感受愁心。
评价任务:1.通过网络收集整理或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2. 通过比较探究,引领学生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屏示郭沫若为李清照祠堂所写对联,让学生猜测为谁而写。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和《夏日绝句》,体味诗词中作者的心情。
3.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认知引入,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为把握诗词情感铺垫。
二、朗诵吟诵,读出愁味1.找出最能体现词人心情的一个字:愁2.找出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的一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句子: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读出诗中“愁味”。
可以声调越来越高,也可以越来越低,也可以夹杂颤音。
试读后,进行展示,同学互评。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设计意图:奠定感情基调,读出重音语气,在美读吟诵中初步感知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学习总目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一、巩固旧课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
二、进入新课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菩萨蛮》、《武陵春》、《声声慢》等。
《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婉约派正宗词人。
4.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1) 凄凄惨惨戚戚戚戚:忧愁悲哀的样子。
(2)乍暖还寒时候乍:读zhà,初,刚。
这里指写深秋忽冷忽暖的多变气候。
(3)最难将息将息:调养,静息。
(4)有谁堪摘堪:能够。
意思是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5)怎生得黑得:捱得到。
怎样挨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细雨更兼:更加上,更夹杂着。
意为细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个愁字了得了:概括。
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五、朗诵课文,初步感受①听录音朗读。
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
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和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合作探究】《声声慢》创设凄凉意境,传达愁苦感情出奇美妙,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总结前人研究,最突出的手法有两点,请把它概括出来,并举出具体例句。
答:1.借叠字的运用,直接渲染凄凉心境。
(直接抒情)2.借情境意象的铺叙,间接表现悲苦心情。
(间接抒情)具体例句是:直接抒情的:“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的: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目标检测】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次第:光景、状况。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损:指菊花在风雨中凋零满地,显得非常衰败。
一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损,词尾,无实义,相当于“煞”。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2.将诗歌散文化是理解诗词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请将《声声慢》改译成散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旧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ái)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3.背默《声声慢》。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第二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巧妙运用叠字、铺叙和借助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对作品进行鉴赏,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3.把握《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离乱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自主研习】一、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
这一句话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怎样的作用?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答:这个千古绝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形式上特点是:巧妙运用叠字(14个字,7组叠字)在全词中起的作用是: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使全词富有音乐美,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增强了感情。
抒发感情的手法是:十四字,三个叠字句,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感情极为强烈。
【合作探究】《声声慢》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是诗人遇人不淑、颠沛流离和孤苦无告的反映。
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纵观全词,创意传情出奇美妙,妙就妙在创设两个场景、五幅画图来表现一个离乱女子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哀愁之情。
一、阅读全词,从内容层次入手,探究作者创设出的两个形象场景。
①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创设出第一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若有所失哭泣寻觅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哭泣寻觅)②余下所有诗句通过意象描述创设出第二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孤苦无告哀怜独坐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哀怜独坐)二、探讨两个形象场景包藏的五幅画图。
请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仿照示例样式,用第一人称“我”描述作者构思的图画,再立上标题,然后概括写出离乱女子的悲苦心境。
(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然后向全班展示。
意思对即可)。
示例:第一幅:陋室冷清图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神态),可眼前一片冷冷清清(环境),什么也没有,一股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心情),我坐立不安,彷徨无主,肠痛心碎,伏枕而泣。
——离乱女子若有所失,低声呜咽、泣不成声。
第二幅:秋寒风急图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
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离乱女子疲惫叹息: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示例:第三幅:旧雁南飞图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离乱女子茫然痛心:“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
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何其伤心!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第四幅:秋花凋损图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离乱女子黯然神伤: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
第五幅:孤窗细雨图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像打在我的心坎里!——离乱女子孤苦煎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三、总结归纳1.主旨:本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全词以暮秋景色为衬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抒写了词人在南渡离乱中孤苦无依的生活和极度的精神痛苦。
2.艺术特点①巧妙运用叠字和词眼,直接抒情。
②铺叙情境意象,间接抒情。
③善用口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目标检测】1.指出下列各意象在词中的的象征意义或作用①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②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③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④酒是“愁”的象征。
⑤秋风渲染了一种愁情。
2.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三杯两盏淡酒”并非实指酒少酒薄)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
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
而晚风,却是”急“的。
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酒薄、风急愁多,怎不悲戚?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
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义:(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
(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
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
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
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