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主体性的思考

合集下载

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最新文档

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最新文档

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1938 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书中写道: “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 [1](P442) 在斯大林看来,生产力就是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结合,即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资料才称为生产力。

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在相当长的时期统治着社会主义阵营。

毛泽东也作过类似的理解,他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2](P319) 。

后经我国学者进步明确简化,生产力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这两项,就构成社会生产力” [3](P4) 。

我国的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这个定义,与此同时,国外学界经历着持久的关于“生产力”的争论。

多数国外学者受斯大林的影响,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使用生产力概念。

在罗森塔尔等人编写的《简明哲学词典》中引了斯大林的论述[4](P123 -124) 。

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中说,生产力范畴是“技术范畴” [5](P74) ,他还肯定考茨基的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

尼?拉宾说,生产力是“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 [6](P6) 。

马文?哈里斯也说,“生产力概念看上去相当明确,指的是客位行为上的技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7](P258) 。

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奥康纳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包括工业技术、机械和工具以及工人的技能在内的技术关系定义为生产力” [8](P59) 。

又如齐泽克用“蛇的隐喻”来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式,生产力在他那里“通常被简化为技术的进步”[9](P433) 。

威廉姆?肖的“技术决定论”颇有代表性[10](P3 、50) 。

希尔贝克和伊耶认为,“生产力就是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发展的那个源泉本身” [11](P439) 。

将生产力简化为技术力量的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意识和制造工具,确切地说是技术的进步。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产 力 的角 度来 研 究 马克 思 资本 的概念 ,有助 于我 们理 解 以劳动 者为主 体的生产 力如 何转 化为资 本 的生产
力 ,也有 助 于我 们全 面理 解 马克 思 的学 说 。


生产力的主体性、一般性和特殊性
生产 力 是人类 对 于 自然 的一种 能力 ,然而 ,仅仅 这样 ,并不 足 以说 明生产 力 的 内在 的本 质 ,马克 思 的生产 力概 念 是和 劳动 概念 紧 密关 联 的 。在分 析这 一 关系 时 ,马克 思相 继 指 出:“ 劳动 过程 的简单 因素 是 :有 目的 的活 动或 劳动 本 身 ,劳动 对 象和 劳动 资料 。 ¨ ㈤ “ ” 劳动 首先 是 人和 自然 之 间 的过 程 ,是人
VO . . 1 NO 3 31 J n, 0 6 a .2 0
第 3 卷( 1 总第 1 9期) 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徐衣显 陈锋 刘秉龙
(. 1河北省人 民政府办公厅 ,河北 石家庄 0 0 0 ;2 中央司法警 官学 院, 河北 保 定 0 10 1 500 . 70 0 3 河 北大学 经济学 院, 河 北 保定 0 10 ) . 7 0 2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 u n l fHe e ie st P ioo h n o i ce c ) o ra b i v ri o Un y( hls p ya dS ca S in e l

般 ,实际上就 是通过 资本主 义生产 力这个特 殊来认 识和 分析生产 力一般 的 ,或 者说 ,马克思 分析生产 力 般 的 目的并不 在于揭 示其 一般 性 , 而在于 说 明这种 一般性 是如何表 现在 资本主义 这个人 类历 史 的特 定阶

主体和主体性的含义

主体和主体性的含义

主体和主体性的含义主体性,即主体的属性。

对主体性概念的认识,应该回归性之载体,从认识主体开始。

主体是主体性的物质承载,如果撇开主体来谈主体性,就容易陷入抽象的泥潭。

主体是一个有多学科、多意义的词语,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当然指的是哲学范畴的主体。

主体的概念来自哪里,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有客体,才会有主体,因此对于主体的理解从来都要放在主客体关系中审视。

一、主体早期的主体与本体是同义语。

从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讲,世界上一切运动和变化的实在本体就是物质,即自然界本身。

然而,统一的物质世界并非浑然一体,而是拥有多层次并与周边不断发生作用的存在物。

这样的作用中,就区分出了主体和客体,作用的发出者,主动者被看做是主体,作用的接受者、被动者则是客体,但由于存在物之间作用的相互性,主体又是客体,客体也同样是主体,他们的区别仅仅是相对的,就此意义而言,主体并非人的专属概念。

这就是广义上讲的主体和客体,能动的、主动的和受动的、被动的成为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准则,同样也决定了没有主体客体无从谈起,没有客体主体也无以存在。

而广义上的主客体相对而言地位并不固定,即主体亦有可能是客体,客体也亦有可能是主体。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为共存的矛盾关系。

也因为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让广义主客体把握起来就有了难度。

人并非天生的主体,物也不是天生的客体。

人可以是主体,当然就也可以是客体,“人类无一例外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类也不例外。

”而狭义上讲的主客体的概念,反倒是我们平时使用比较多、通常所指的主客体,即主体为人,客体为人之外的身外之物。

主体的活动便是人的活动,人活动的对象便是客体。

因此这里概念的内涵界限被限定的很小,主体只能是人,客体只能是物,只要是客体的物就不具有任何主体相关的意义。

但当主体即人成为别个主体即别个人的活动对象,那么这时候他就成为别个人,即活动主体的客体。

所以在狭义的主客体概念里,主客体问题被简单化处理。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与时代背景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与时代背景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与时代背景康德主体性思想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作为主体的确定性和自主性,认为人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观察者,也是主动塑造自己及其环境的能动者。

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欧洲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康德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并通过举例来证明康德主体性思想的重要性和普适性。

一、理论方面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基础是认识论,康德认为人作为主体具有创造和塑造世界的能力,而且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物都是通过主观意识来理解和把握的。

康德主体性思想包括三个要素:主观性、自由意志和价值观。

1. 主观性康德主张人的主观性是不可分割的,即我们无法把人分为一个客观的"我"和一个主观的"自我",而这就是一个人的"我"。

康德认为,人的主观性需要通过经验的感觉和感知才能发挥作用,即我们通过感知世界来体验世界的事物,从而理解和把握它们。

同时,康德也强调人的主观性在判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来理解和处理的。

2. 自由意志康德提出了著名的自由意志概念,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即对自己行为的决定有着绝对的选择权。

这种自由意志不受任何外在条件限制,完全由个人自主决策。

康德主张自由意志是一种本质上的属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任何形式的外部约束,是人类的内在本质。

3. 价值观康德认为,人具有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人们的行为不应该受外在力量的限制,而应该根据内在的价值观念来决定。

康德认为,人的自由行为必须符合客观道德标准,必须遵循普遍性和公正性原则,以保持道德上的自由和独立。

二、时代背景方面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背景是欧洲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这两个时代的背景为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思想和实践支持。

1.欧洲启蒙运动欧洲启蒙运动是康德主体性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之一。

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拥有自由思考的权利,并对传统的宗教、哲学等权威的束缚表示抵制,开始追寻人类自身的价值、目的和未来,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及主体性思想探微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及主体性思想探微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及主体性思想探微仲彬【摘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

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Marxist subjectivit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bservation of subjectivity - orientated principle, so as to interpret and get hold of the world from subjectivity perspective ; by application and reform principle to disclose bow to improve the manner of material existence through that of human beings. Marxist "Three Form" theory is in essence a "Three Stage"theory in regards of hu- ma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Marxism, a real and concrete subject has its own stipulation: objective reality, selfconsciousness, social historicality, active creativity. Human subjectivity can consciously know, interpret and surpass both the constraints from objectivity and the stipulation from subjectivity.【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9页(P97-104,124)【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主体性【作者】仲彬【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他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起初就是从主体性理论切入的。

主体性实践在当代的反思

主体性实践在当代的反思
到 了 当代 已是 机 器化 大 生 产 的时代 , 类 的物 质 人 生 活水平 达到 空前 的状 态 。这 些实 践成 果都 是主
突 出的重要 地位 ,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的首要 的基 是 本 观点 。只有 正确 地 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的实 践 观 , 形 成科 学 的 实践 观 , 能 正 确 地 指 导 实践 。正 如 才
的 问题 。
主体性 实践 目的就是 为 了使 主体 自己更 好地
发展 , 而现 在 的情 况 却是 不 仅 得 不 到 发 展 甚 至还 阻碍 了发展 。人类 在很 长一 段时 间 内只顾 着 陶醉
于 自己 的实践结 果 。就 像恩 格斯 在《 自然辩 证法 》
就能 源 而言 , 现 有 的技 术 和消 费水 平下 , 在 已
纷 纷撰 文 呼 吁采取 行 动 , 些 富有 责 任 感 和 开 拓 那 精 神 的科学 家感 觉 到 , 必要 进 一 步 增 进 人 类 对 有
于地球 环境 的全 面认 识 , 用科 学手 段 解 决 各 种 环
践 活 动在认 识 和改造 世 界 的过 程 中所产 生 的对 主
体 的 消极 的 、 否定 性 的作 用 。实 践 负 效 应 的滞 后

4 ・ 3
第3 3卷
昭通 师 范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1 0 1年 ( 总第 1 9期 ) 3
者 开始 公开 报 道公 害事 件 的真 相 , 名 社 会 人 士 著
所 谓实 践 的负效 应就 是实 践 活动 引起外 部世 界朝
着 背 离满足 人 的需要 、 的 目的性 方 向变化 , 人 即实
体 而独立 存 在 。这 是 人 与 自然 界相 统 一 的一 面 。 但另 一方 面 , 与 自然 界 又相对 立 , 人 因为 自然 界不

企业如何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

企业如何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

企业如何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新模式、新思维层出不穷,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

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和推动者,如何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摆在现代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探讨企业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路径。

一、理念引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其核心理念对于构建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秉承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注重员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技术创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企业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建立技术创新团队,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抢占市场先机。

三、资源整合企业在构建有利生态环境时,需要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与供应商、客户等各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形成资源互补与优化配置。

四、市场拓展企业应审时度势,积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拓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深入挖掘细分市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市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五、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创新的制度机制,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平台,注重员工的培训与技能提升,激励员工的创新创造。

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托,塑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企业价值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风险管理企业在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时,需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做好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方面的预警与控制,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八、绿色发展绿色环保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企业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循环利用,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九、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重要一员,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年1月第1期总第151期Jan.2024No.1Serial.151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Harbin Committee of CPC 收稿日期:2023-12-10作者简介:邹亚光(1996-),男,湖北孝感人,经济学教研部助教,硕士研究生。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两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的提出不仅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指明了方向,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1776年,“国民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生产力的概念,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这里的生产力主要指“劳动生产力”,即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效率,用劳动的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劳动经验来衡量。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年提出了生产三要素理论,他看到了劳动、资本和土地资源三要素协同创造出商品价值,就像工厂里的机器设备是开工的必要条件一样。

马克思综合了亚当·斯密和萨伊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规律,并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三个要素。

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既保留了传统生产力中积极合理、适合新时代的因素,又克服了传统生产力中消极腐朽的因素,并增添了传统生产力所不能容纳的内容。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必然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显著的区别[1]。

(一)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者呈现高素质化劳动者是指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邹亚光[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对自由的追求——主体性原则探析

对自由的追求——主体性原则探析

对自由的追求——主体性原则探析口东营职业学院杜素华摘要:人类对主体性的自觉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自由作为主体性原则的本质,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是人同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的区剐所在。

西方哲擘从古希腊到笛卡尔到康德表黑格尔,主体性原则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它寓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原则;马克思;自由;追求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性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水平进步的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是一个传统主体和主体性概念不断被消解和建构的过程.主体性问题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的自由解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愿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了。

自由是对于人而言的,而人只有成为主体才是自由的。

在现代社会里。

人类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自己解放了自己.从。

人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竹I l】。

随着人的自我解放的普遍实现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走向健康、成熟的主体性的努力,成为人和哲学的永恒追求。

一、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曾经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田即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人才能成为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

人的主体性表现在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作自然界的主人:把社会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作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把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的理性控制之下.作自己本身的主人。

主体性的高扬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人的主体性是西方现代性的核心范畴。

由主体性构成的主体性原则具有三个特征:第一.理性原则。

主体性哲学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思考

作用 。 无论是农 民素质的提高 , 落后 的思
想 意识 的改 变 ,严 重 制 约农 民 主体 性 发
挥的法规条约 的解除 ,还是农民 自身资
源 和 力 量 的增 强 等 等 ,都 离 不 开政 府 主
路 、 水 、 等生活设施和村 容村貌 的 电、 气 环境整治 , 还是 教育 、 文化 、 卫生等社会
格 局 下 ,处 于劣 势 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充分发
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胡锦涛指 出:广大 “
农 民群众是 推动 生产 力发展最活跃 、 最积极 的因素。 充分发挥广大 农 民群众 的主体作用 , 是 建设社会 主义 新农
村成败的关键 。” 如果
农 民不能 真正成 为新
民主体作用 发挥 的现
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东北
师范 大学农村 发展 研
究 中心 组织 师 生 , 点 重
是 新 农 村 的主人 ,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受 益
己的革新精神。这种 自主性应表现为有 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 、自主支配 自 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 、自主参与农 村基层政权组织 的民主管理和 自我管理
维普资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

新 夜 村 建 设 中 夜 民 主 体 性 问 题 的 理 论 思 考
■吴 敏先 刘 佩 权
意识和主体能力 ,并现实地作用 于客体
的时 候 , 才 可 能成 为 活 动 的 主体 , 有 他 具 主 体性 。 的 主 体性 的基 本 特 征 , 是 在 人 就
位的农 民很难享有 平 等的发展机会 ,获 得 社会资源 的能力 十分
薄弱 。 自觉 的 能 动 性 是

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与困境

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与困境

的 具 体 物 质 。 这 时 候 的哲 学 思 想 主 导 就 是 追 求 物 质 的 本 源 . 体 有 形 成 确 定 下 来 的主 体 概 念 和 原 则 真 正 的 得 到 关 注 和 重 视 是 现 了 当 时 的 人 们 对 于 世 界 的 认 识 程 度 和 如 何 看 待 生 产 力 发 展 在 近 代 以后 , 学 在 不 断 发 展 、 学 理 论 也 在 不 断 完 善 , 于 认 科 哲 对
产 生 、 展 并 从 中看 出其 出现 的 某 些 不足‘ 三 个 方 面分 析 , 图探 讨其 现实 意 义 。 发 等 试
关键词 : 主体 性 意 识 萌 芽发 展 国 境 1 |
主 体 性 哲 学 是 西 方 哲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体 与 主 体 主 性 问 题 也 是 了解 西 方 哲 学 的 一条 主要 逻 辑 线 索 。从 整个 西方 哲
部分 . 成 为 有 自己特 点 的独 立 的实 体 。人 由 自然 中走 出来 . 而 体 现 了 哲 学 由 自然 到 注 重 人 的 过 程 普 罗 泰 格 拉 认 为 人 是 万 物 的
学 发 展 的进 程 看 . 体 性 的 自觉 经 历 了 原 始 人 类 社 会 对 自己 认 尺度 , 主 苏格拉底认 识到这一 点也 是人 的尺度 , 这需要更透彻和深 识 混 淆 不 清 的 状 态 到 希 腊 哲 学 本 体 论 阶段 , 代 认 识 理 论 的 发 入 。 近 展 又 使 得 主 体 性 思 想 发 挥 到 了 极 致 主 体 性 的 变 化 是 一 个 过 作 用 所 激 发 出来 人 的 自主性 、 动 性 和创 造 性 。 能
性 . 要 将 伦 理 道 德 来 靠 理 智 主宰 这 种 理 性 主 义 的思 想 , 于 想 对 西 方 哲 学 史 的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进 了 主 体 性 思 想 的 萌 芽 促 脱 离 朴 素 性 和 直 观 性 . 没 有 把 知 识 、 性 当 作 把 握 事 物 的 主 并 理

关于主体性维度的思考

关于主体性维度的思考
生存 ” 不能 够改变 自身而使 之适 应 自然现 实 的 自然物 只能 , 走 向灭亡 。而人类在其 发展 历程 中确 是在不 断地改 造周 围 环 境 , 立“ 建 人化 自然” 。这种分别 的原 因就在于人类 自觉 到
解决 自由与必然 问题 的正确路径 。而亦有 人认识 到了这两
大王国 的异质性 , 认为 以上两种 观点有调和的必要 。如康德 将 知识的来源规定为感性 杂多与知性范畴 的共 同作用 , 肯定 了“ A在之 物” 是现象产 生的原因 , 同时又指 人的先天知 但
认 为是 由这些 自然元 素构成 , 而 自由也 就是现 实 , 二者之
间不应冉 存在 矛盾 。有 的将现 实归结 为 自由 , 笛卡尔 “ 如 我
外, 以~ 种神的眼光来看待 问题 。要追求 完全的“ 观” 只 客 就
能导 向对 于现实及 思维 的抽 象理解 。而人作 为现实与思维
思故我 在” 的论 断 , 将 自身的思想 意识视 为唯一不 可怀疑 他
的, 进而又 通过“ 上帝” 概念 推导…外物 的存 在。他将现实归 结 为 自由, 因而也取 消了二者之间 的差异与 矛盾 。此两种哲 学思 路截 然相对 , 当着众 多哲学论 战 的中心话题 , 充 如近代

的联结点 , 只有立足 于人 的角度 看待 二者 , 者才有实现统 二
一 的可能 , 即通 过人这个 结点 , 在人 之上实现联合 。因此采 取一种 主体性维度 , 人 发进 行阐述才是合理 的。 从 同时 , 马克思 主义理论 中的“ ” 人 是现实地生存活动着 的
49 —
人。要立足于人 的角度 , 就必须认识 到人 的生存状态不是进 行着抽象 的物质 或精神 活动 , 而是进行 着种种现 实的活 动。 要合理地揭示人类 生存 的本原性结构 , 就应 i 亥从人真实 的状 态 f发 。从抽象 的对于人的描述 出发 , t i , 是对人类生存状态描 述 的偏差 , 于人 的存 在及其问题也必定不能给 出令人满 意 对

论文化生产力主体性要素

论文化生产力主体性要素
刘 玲芝
( 衡阳市实验 中学 ,湖南 衡阳 410 ) 201
[ 摘 要] 文化生产力是现今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它以市场经济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直接表现形e;它以信息、电子、数字、 S
网络 以及媒介等 高新技术为生产手段 ;它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能力。其主体性要 素是 指发动、承担并 实现 文{ 生产活动的 劳 艺
动者 ;具有 意识形 态性 、知识 密集性、信息化、 自 主性 。
[ 关键词] 文化; 文化生产力; 主体性要素; 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F1 O41
[ 文章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04 {o8 4 03 0 61 50 2o )0 — 09— 4
a h utrlid sr st edrc efr n c h p . t e e d n teh g n e —tc n lg n u tissc sifr to ndte c l a n u t a h ie t roma es a I p n so h iha d n w u y p e d e h oo yid sre u h a nomain, deto c rn,n u mea .n tok a l a dum steme n f rd cin I i ea ii oted vlp n n h s fc l rl eo re . Isesn a l。 t1 ew r swel sme i a h f 8o po u t .t st blt t h e eo me t d teu eo ut a s uc s t se t lee l o h y a u r i
m r osb ti l o r h ool 8 U ndudrk u aor let ! ̄ poute cvi.ta f r hr tii :t etf uj it i a r w o t n "  ̄a neae t s e i h c m i e vys b e s c n y 1 O t b l az e u r cv tie Ihso a c rts h d i a its u c a esc e

我国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当下反思

我国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当下反思
第1 0卷 第 5期 20 0 9年 1 0月
南华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un l f n e i f o t h a S ca S i c dt n o ra o U i r t o uhC i ( oi c n eE io ) v sy S n l e i
的做法。因此, 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溯问题的缘起 , 澄清主体性概念 的内涵, 索激发 主体性 的途径 , 当前具有十 探 在
分 重要 的理 论 价值 和 现 实意 义 。
[ 关键 词 ] 农 民 ; 主 体性 ; 反 思 ; 问题缘 起 ; 市场 经济 ; 文 化 创 新
为此我们的哲学理性或精英文化就决不能因为大众文化的排挤退守书斋孤芳自赏更不能简单的同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平面文化模式认同当务之急无疑是要重新反思文化启蒙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思想观念的文化教化而应自觉放下曲高和寡的精英身段在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状态处于漂浮无据的空场之下勇敢直面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把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对接变居高临下的外部精神启蒙为平等对话共生共栖融通整合的文化创新引导自觉的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向农民日常生活世界渗透促使内在于普通群众中各种具有现代主体特征的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因素走向自觉和觉醒让广大农民在吮吸新鲜血液中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自我蜕变
对 问题 缘 起 的反 思 笔 者研 究发 现 , 人们 对 新 农村 问题 的 关 注越 来 越 集 中到

个共 同 的话 题 上 , 就 是 农 民 的 主 体 性 问 题 , 讨 论 中人 那 在 系到 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 设 的 成 败 。 正 如 朱 国 城 指 出的 : 培 “
大战略 , 这不仅为我国的农业现 代化掀 开了新的一 页, 而且

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以米歇尔——亨利的生命哲学对话《庄子》

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以米歇尔——亨利的生命哲学对话《庄子》

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以米歇尔•亨利的生命哲学对话《庄子》姜丹丹【摘要】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m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 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 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思考在如何返归生命本身、在自身感触的 基础上抵达对生命与世界的双重体认,调动生命内在的潜能、力量,以另一种主体性即生命主体性的范式,以身体性的、深沉的主体性悖论,抵抗主体的异化、重新培养关注自身生命与世界的当代伦理观。

【关键词】米歇尔•亨利;《庄子》;生命;身体;力量;主体性;跨文化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7660 (2017) 02 -0053 -09作者简介:姜丹丹,(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暨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兼任法国国 际哲学学院通信研究员、科研项目主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子课题“法国生命哲学的新发展”(14ZDB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庄子》的当代诠释与中法跨文化对话”法国当代哲学家、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Michel Hem y,1920 -2002,另译为米歇尔•昂希)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时,识别出三个表述“力量、主体性与生命”的彼此联结的组合。

在此基 础上,他结合对传统意向性现象学的反思,提出在“彻底的临在性”(immanence radicale)的视野中 关注生命本身力量的现象学思想,透现了二战后法国现象学在结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文化批判思想 所进行的现象学内部超越思潮中的一种侧重物质性、临在性、身体性与生命实践相结合的倾向。

这组 命题如同三个环环相扣的思想密码,或许可以启发我们从亨利所界定的不同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 —可称之为“生命主体性”的角度,重新进入中国古典道家思想的经典文本 体性的另一种主体性—《庄子》的思想世界,并通过关涉的生命、文化与自然等主题的反思,接通当代的跨文化对话与跨文 化批判思潮。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探究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探究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探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上,还体现在人与机器的关系、创新能力的强弱等方面。

本文将就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差异进行探究。

一、新质生产力强调智能化传统生产力往往依赖劳动力的投入,生产效率较低。

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智能化生产,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更加高效快速。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二、传统生产力侧重重劳动力投入传统生产力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工人们需要辛勤劳作才能完成生产任务。

而新质生产力则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这也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化、精准化。

三、新质生产力注重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过程中,数据处理和分析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传统生产力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容易造成生产过剩或者库存积压。

四、传统生产力注重经验传承传统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经验传承,技术人员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技术水平的传承,但是也容易造成技术更新不及时、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而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保持产业的竞争力。

五、新质生产力减少了人力成本随着智能化生产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机器人、智能设备的应用使得生产线更加自动化,员工只需要监控和调整生产过程,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而传统生产力则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成本较高。

六、传统生产力保留了人性化虽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例如,大量人员被机器替代,失业率上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等。

而传统生产力则更注重人性化管理,企业更关注员工的感受和需求,倡导团队合作和员工关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观关注的是如何以集体、协作和有机的方式进行生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社会化生产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生产过程的资本集中和垄断,使得生产关系日益异化和矛盾尖锐。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通过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的公有化和协作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化生产观着重强调生产关系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应当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和平等基础上,通过民主的管理机制和参与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只有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生产决策和管理,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有机化和高效化,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观还强调了生产的社会目的性和主体性。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应当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为宗旨,生产者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创建者和主体。

通过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奖励机制,激发每个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生产的社会目的性和主体性。

只有通过全体生产者共同奋斗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观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发展方向,指导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只有坚持社会化生产的原则和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生产关系的和谐性、社会的持续进步。

主体性观点和人民群众

主体性观点和人民群众

作者: 杜新华
作者机构: 浙江财经学院社科部
出版物刊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页码: 56-59页
主题词: 主体性观点;人民群众;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困境主体性原则伦理实践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

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体性之所以被称为主体性,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自主的、创造的,就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

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人的主体性在扩展中引起了反主体性的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不断刨造为我性客体、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不断创造与自己作对的“非我性”世界。

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导致了对主体性的压抑和制度性的驱使,不断制造为我性工具的后果常常是主体成了自己某种力量的工具,改造客体的结果常常是自己成了客体。

当代社会出现的反主体性问题包括主体自身的异化、客体的反主体化和他人的非客体性等。

主体自身的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活动由此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

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本身的异化在于人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生命活动的异化。

社会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同化它的成员,以便使他与社会融为一体。

在这种同化中,如果个体甘愿放弃自己的个性,或者社会强迫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同化实际上就是异化。

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自己所创造的高新科技产品时,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

劳动作为类的发展的自由的活动,变成为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主体自身的异化。

关于生产力原理的主体性问题

关于生产力原理的主体性问题

关于生产力原理的主体性问题
周必早
【期刊名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为全面把握生产力原理,根据经典作家对生产力范畴具有的鲜明主体性特征,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归宿,既取决于主体的力量,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的有关论述,对生产力内涵,生产力标准以及生产力价值的主体性及其特下问题进行了实际性的研究.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周必早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社科系,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2.1
【相关文献】
1.试论科技知识分子在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 [J], 巨乃岐
2.21世纪先进生产力的主体--网络生产力 [J], 周延召
3."科教兴国"必先"国兴科教"——兼论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地位 [J], 巨乃岐;王恒桓;田华丽
4.关于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思考 [J], 巨乃岐;邢润川
5.数据生产力:主体异化与解放的生产力 [J], 李海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7
学术界 2010 . 10 学者专论
性;
2
也有论者提出从主体性的角度研究生产力,
3
但却未能将主体性作为生
产力的基本属性加以考察和阐述。其实, 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生产力区别于其他 自然物的特性 , 这种特性是由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客体性和主体性及其关系 所决定。因为 , 生产力本身就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矛盾统一体。所以 , 研究生产 力的主体性, 对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深度 , 完整准确的理解现代 生产力,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无疑是重 要的。 一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 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具 有客观性 , 这已是共识。然而, 这一共识强调的是生产力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 忽略的是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 人的物质力量。这是一种 人与自然 二元分立 的理论观点。 我们不赞同这个观点。在马克思的 对象性活动 理论境域中, 现实的人是 有生命、 有情感、 有需求 , 具备活动技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与动物的感性 ( 本 能 )活动不同, 现实的人所进行的感性活动是对象性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 是 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 以改造自然物的方式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并使自身的 需要和能力对象化 , 通过改造自然物的活动实现、 确证人的本质, 展现人的本质 力量的。 所以 , 对象性活动 是人按物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与人按人的方式 同物发生关系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 对象性活动 既是现实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 同时又是感性对象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现实的人 不再是与自然界遥相对立的 主体 , 而是 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 而在 对象性活动 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实践能力即生产力, 当然就有了 主体性。 依据上述马克思的 对象性活动 理论, 我们认为, 生产力的主体性即生产 力的属人的性质, 是现实的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创造性。它具体表现为作为生产 力主体的劳动者, 在运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觉 能动状态 , 并将自觉能动状态凝结于物质生产中, 引领物质生产, 使生产力不可 避免地生成的基本属性。 劳动者的自觉能动状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结构, 它以劳动者本身的自然力 为物质基础, 由劳动者的知识能力、 情感状态以及需求意识等精神因素所构成。 劳动者本身的自然力是人的肌体及其力量。它既是劳动者体力发动的物质 承担者, 又是劳动者的感知功能、 思维功能的生理机制, 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的 物质载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坚持马克思所说的 ,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 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 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 可以说, 没有劳动者 本身的自然力就不可能有劳动者的自觉能动状态 , 也就没有生产力的主体性, 没 128
学术界 (月刊 )
学者专论
总第 149 期 , 2010 . 10 A CA DEM I CS No . 10 O ct . 2010
关于生产力主体性的思考

( 安徽师范大学
*

芜湖 241000)
政法学院, 安徽

要 生产力作为历史 唯物 主义 的核心 范畴 , 历 来是学 理界 研讨的 重要 课题 。
5 4
关于生产力主体性的思考
有生产力及其发展 , 更没有人类历史的演进。 知识能力是劳动者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 认知和思考的方式 , 选择与操作工 具、 选择与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方法和能力。它包括感性知识能力和理性知识能 力。感性知识能力是劳动者对生产力的其它要素以及生产过程的直接感知和把 握的能力 , 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它是最基本的, 也是低水平的 知识能力 ; 理性知识能力是劳动者对生产力其它要素以及生产过程的特性、 功 能、 因果联系等规律性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理性知识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知 识能力, 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知识能力是主体性结 构中的核心, 起着主导作用。掌握知识的多与少, 运用知识的正确与错误, 直接 决定着主体性的实现和发挥 , 标志着劳动者的素质、 水平和力度。知识能力对有 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 , 在相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 知识能 力的性质制约着生产活动的方式; 知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生产活动的范围 ; 知识 能力的大小制约着生产活动的强度 ; 知识能力发挥的正确与否制约着生产活动 的成败; 生产活动的结果则是劳动者知识能力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 邓小平把劳动者定义为 , 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 使用生产工具、 实现物质生产的人 。 他还明确指出, 在当代, 劳动者只有具 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 丰富的生产经验 , 先进的劳动技能 , 才能在现代化的生 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因此 , 必须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置于优先发 展的地位 , 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情感状态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非理性要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情 绪和意志。情绪是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通常依次 通过心情 一种微弱、 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激情 一种猛烈、 迅疾和短暂的 情绪 , 热情 一种强而有力、 稳定、 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等表现出来。劳动者对 劳动工具和生产过程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通常以满意或不满意、 肯定 或否定、 紧张或松弛、 兴奋或压抑等向背两个方向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撇开特 定的社会形式来考察,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紧张兴奋、 积极进取的情绪对知识 能力的实现和发挥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 懒惰松懈、 消极涣散的情绪则挫伤知 识能力的实现和发挥。意志是劳动者在一定理性支配下自觉确定目的, 并为实 现目的有意识 的调节和 控制自己 行动的 心理现象。通常通过 由意 志的自 觉 性 意志目的清晰和行为服从意志的自觉程度, 意志的果敢性 遵从于目 的采取行动时的心理速度, 意志的自制性 抵制意志之外的欲望、 情绪等干扰 的程度, 意志的坚韧性 贯彻目的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的克服困难的精神 等构成的意志力表现出来。对于个别劳动者来说 , 生产活动离不开意志。对于 整个社会生产来说 , 只有意志统一才能把不同个别劳动者的 无数互相交错的 8 力量 , 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 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 一个总的合力 , 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然, 情绪和意志的作用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 有时会 出现背离。但从总体上看, 两者互相联系 , 共同构成主体性的调节系统, 对生产 129
7 6
学术界 2010 . 10 学者专论
活动的方式、 生产效率的高低起着调控作用。正因为情感状态在生产活动中有 着如此重要性 , 马克思才明确指出 , 激情、 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 9 质力量 。 一般的说 , 需求是人 ( 当然包括劳动者 ) 特有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 展的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 依次包括生存需求、 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需求是 10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 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需求意识是人 ( 当然包括劳动者 ) 对自己与自然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 是对自身的物质利益和 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利益的追求, 一般通过动机和期望等表现出来。需求意识直 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状况, 并能引起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社会 状况的改变, 它是由人 ( 当然包括劳动者 ) 依赖自然界而自然界不能满足人 ( 当 然包括劳动者 ) 这样一种特殊关系决定的。不同性质或不同层次的需求意识对 劳动者的一定情感状态有着激发、 维持或瓦解、 遏制的作用。就群体来说, 需求 意识愈明确, 情感状态就愈饱满、 自觉能动性也就愈高; 需求意识实现的可能性 愈大 , 得到的满足愈多, 焕发出的热情就愈高涨 , 自觉能动性的现实发挥也就愈 充分 ; 需求意识愈高级, 目标实现愈困难 , 进取精神就高昂。所以 , 需求意识是主 体性产生的动力系统, 从而也是生产活动发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 劳动者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内并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有 在以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社会, 才 为实现和满足劳动者的不断发展的需求意识提供可能。 总之 , 以劳动者的自然力为基础, 知识能力、 情感状态和需求意识互相依存、 有机结合 , 构成了完整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劳动者的本质特性。正因为具有主 体性 , 劳动者才能成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最活跃的因素 , 才能成为生产力中居 于主导地位的能动力量。 二 主体性不仅是劳动者的本质属性, 而且还凝结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 引领着 物质生产的全过程 , 积淀在生产结果中 , 成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 第一 , 劳动对象的设定、 创造、 扩大和利用贯穿着主体性。劳动对象是构成 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它体现着生产力的客体性。但是, 何种自然物 能够成为劳动对象是受制于劳动者主体性的。劳动者总是有选择的设定那些同 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需求意识相吻合的客观存在物 , 劳动者的情绪意志又强化了 这种选择。自然物一旦被劳动者选择为劳动对象 , 并进入被劳动者所加工、 改造 的过程时 , 其则会逐渐地积淀起劳动者的目的性 , 按劳动者的目的被改变或被改 造为劳动产品。所以, 从一般自然物到劳动产品的过程, 就是将劳动者的目的性 转化为劳动产品的过程。劳动者既从自然界中选择现成的劳动对象 , 同时又为 自己创造出人工劳动对象。就是在这种选择和创造中主体性不断丰富; 主体性 的丰富又不断扩展劳动对象 , 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愈来愈合理、 愈来愈科学, 人工 130
作者简介 : 房玫 ( 1950 *
1
有 论者从 文化 的视角 论述了 生产力 的人 文
), 安徽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 , 硕士生导 师 , 主要从 事马克思 主义哲
究 (批准号为 10BK S002)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于生产力主体性的思考
合成材料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一般地说 , 劳动对象的利用是同劳动者的主 体性水平及其发挥的程度构成函数式的。正是基于此 , 我们说, 对自然资源和人 工材料的科学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 已成为衡量现代生产力进步与 否的重要标志。当然, 劳动对象是客观的, 它以其现实的存在和本身固有的规律 来制约主体性。看不见这一点, 必然导致唯意志论。 第二 , 劳动工具凸显着主体性。劳动工具是劳动者为了认识和改造劳动对 象而制作和使用的人化物。作为人化物 , 由于它是被制造出来的 , 所以, 它已不 再是原初意义上的自然物, 而是作为一种劳动产品, 以其新的结构和性能凝结着 劳动者的相关知识、 技能和方法, 并与劳动者的情感、 意志和目的相统一。劳动 工具的作用就在于把劳动者的意志和目的传导给劳动对象 , 使目的超越主观形 态与客观形态相结合。这样 , 既能扬弃目的的主观性 , 又能改变劳动对象的自在 形态 , 使之转化为一种合目的的存在物。诚然, 劳动工具的选择也取决于劳动对 象, 同它的结构和属性直接相关, 但现实的选择过程则取决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 结构和特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本身就体现了主体性。正是通过这样的认识, 劳 动者才能够既按内在尺度 ( 本身的知识能力和目的性 ), 又按外在尺度 ( 客观事 物的特点和规律性 ) 去选择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创新也凸显着 主体 性。新的生产工具不是凭空造出来的 , 而是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科学认识的结 晶, 是内化了的、 在脑中储存的操作功能在更高级阶段上的感性再现。如果说 ,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 实质上都是劳动者主体性在其进化过程中的一次 质变 , 技术革命的结构是一次放大了的主体性结构的话, 那么, 现代高新科技革 命, 就是人类知识结构的整体更新 , 是包括情感意志、 需求意识在内的所有社会 观念的重要变革, 是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巨大进步。在生产过程中 , 劳动者还 能根据自身的需要 , 不断改变自己同劳动工具之间的职能结构, 调整职能分配关 系。在这种改变和调整中, 劳动者日益把自己的体力劳动和简单重复的脑力劳 动的职能让渡给工具, 生产工具日益成为劳动者扩大了的物质力量和延长了的 物质器官 , 人和工具愈益统一。近现代工具系统, 从工作机、 传动机到动力机再 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完成都是劳动者主体性的扩张和深化。 第三 , 生产过程的发动和展开凝结着主体性。生产过程是劳动者以自身的 活动来引起、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个物质变换过程是 劳动者首先按照其特定的价值目标和实际能力选择一定的劳动对象 , 然后根据 劳动对象的特点和属性选择一定的物质工具 , 再发动自身的体力操作工具改造 劳动对象的过程。为了实现对劳动对象的积极改造, 劳动者还作出一定的意志 努力进行自我调节 , 培养有价值的情绪控制自身的外部感性动作 , 调整对劳动对 象的实际作用方式 , 从而把劳动对象变成 应如此 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讲 , 生产活动的展开, 就是劳动者主体性的展开 ; 生产过程, 也就是劳动者按照自己 的内在尺度重新组合、 设计、 改造劳动对象, 实现理想和创造力的过程 , 同时也是 劳动者的主体性得到外在的客观的校正的过程。劳动者的需求正是在这个过程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