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4)
长安秋望·赏析·赵嘏
长安秋望·赏析·赵嘏长安秋望·赏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抒发羁旅思归之情。
首联写景,主要是长安的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诗人登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两字,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所见,“长笛一声”是所闻;“雁横塞”、“人倚楼”一动一静两种形态,这样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群,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有特点的景象;高楼的笛声又做了恰到好处的烘托。
天刚擦亮,西边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迁徙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依稀看到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悠扬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
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颈联写俯察。
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历历可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赏析·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的无谓与归隐的不宜迟。
2019年长安秋望 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安秋望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长安秋望诗歌阅读答案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5分)9.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6分)(3)颔联从哪些角度来写景?暗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分)(4)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所用典故,在高中课本中哪首诗词中学过?在本诗中,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参考答案:8.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
意思对即可。
)9.寄托了诗人孤单惆怅、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㈠寓情于景。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教案资料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古诗文阅读】《水村闲望》《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水村闲望》《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重泉倚曙流,汉家宫阙颤抖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下天下渚莲恨。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图画桡两两枕头汀沙,隔岸烟芜一盼郑庄。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爱好者渔屋,野旆翩翩茜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备注】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并作,而俞诗为仕宦不得志后隐逸扬州时所并作。
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
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
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慨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怀,代普雷诗歌主旨。
赵诗中“鲈鱼美帆不月夜,空戴南冠学楚囚”,就是说道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美帆,我不回来享受,却囚徒似的回到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去?筹钱典故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俞诗中。
答案
(1)紧贴“闲”字,绘制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寓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朦胧,酒旗招展,显露出一派蛰伏安宁深邃的意境,整体表现了作者悠然悠闲的心绪。
?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长安秋望》赏析
《长安秋望》赏析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1.请赏析本诗颈联中“静”与“愁”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或答拟人)(1分)。
静,写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突出了紫菊的静穆闲雅;愁,表现了残荷愁容满面的情态(2分)。
这静穆衰败的画面中暗含着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
(2分)。
2.同:两首诗歌都借秋景寄寓了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2分)异:在《登高》中,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2分)本诗寄寓了作者想弃官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2分)三: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长安秋望古诗鉴赏
长安秋望古诗鉴赏长安秋望古诗鉴赏长安秋望古诗鉴赏1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者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诗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秋望古诗鉴赏2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参考答案:14.(1)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不由使人黯然神伤。
(4分。
答出一种特色即可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得2分。
其他角度分析恰当也可)(2)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凄清景色,并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归隐之情。
(4分。
意思对即可)。
长安秋望(赵嘏)诗词鉴赏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6分)8.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9.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9.解析:本题从意象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
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
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鉴赏】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长安秋望》赵嘏唐诗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
颈联写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
末两句写归思,通过“莼鲈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原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汉家宫阙动高秋⑵。
残星几点雁横塞⑶,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⑷,红衣落尽渚莲愁⑸。
鲈鱼正美不归去⑹,空戴南冠学楚囚⑺。
【注释】⑴云物:即天上飘拂的云雾。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⑷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⑸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⑹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⑺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白话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长安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古诗简介《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全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
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翻译/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
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注释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赏析/鉴赏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
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
“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
“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
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
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
“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
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
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
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
“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
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写长安城中的暮鼓晨钟、深秋落叶、登高远眺等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
首句“云物凄清拂曙流”,写的是晨曦中的凄清景色:云雾缭绕,让人感到凄凉。
“凄清”二字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二句“汉家宫阙动高秋”,则将视野转向了远方的宫殿,写出了宫殿在秋日中的壮丽景象。
“动”字形象地描绘了宫殿的高耸和壮观,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第三句“残星几点雁横塞”,写的是夜空中残留的几点星光和横渡边塞的雁群,给人一种寂静和苍凉的感觉。
这里的“残星”和“雁”都是秋天的象征,进一步突出了季节的特色。
最后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则将诗人的身影引入画面,他独自倚在楼上,吹奏着长笛,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
这句诗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忧伤和寂寥的气氛。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长安秋望》古诗鉴赏及答案
《长安秋望》古诗鉴赏及答案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4.(1)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
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不由使人黯然神伤。
(4分。
答出一种特色即可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得2分。
其他角度分析恰当也可)
(2)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凄清风光,并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归隐之情。
(4分。
意思对即可)。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世说新语》,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答:(2)“鲈鱼正美不归去”与“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同一典故表达诗人志趣,请分析它们所表达志趣的异同。
(5分)答:答案:13.(1)天空中残留着稀稀落落的几点星光,(1分)空中一行秋雁越过关塞朝南飞去,(1分)远处传来的一声长笛,传入了倚着栏杆的游子耳中,引出无际的乡愁。
(1分)(2)相同点:两首诗(词)用张翰的典故,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分)不同点:赵诗用张翰的典故还表达出归隐之心。
而辛词反其意用这典故,表达出了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更表达出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激愤之情。
(3分)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2长安秋望赵嘏 (唐)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1分)15.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的“凄清”一词。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
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
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
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
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俞诗中。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赵 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赵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赵嘏《长安秋望》原文、赏析、表达什么思想情感?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gǔ),卷二《江楼感旧》已介绍。
文宗大和六年(832)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
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举进士。
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任渭南(今陕西渭南)尉,世称赵渭南。
以后之行止与卒年均不可考。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五首又七句。
首联扣题写长安深秋景象。
起句写深秋,凄凉的云朵在曙光中流动。
“凄凉”两字反映了深秋的季节特征,也反映了晚唐的时代特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凄凉的心情的一种反映。
次句写长安的深秋景象,唐人以汉代喻唐代,“汉家宫阙”实际上说的是唐代宫阙。
句中“动”字用得好,清何焯《唐律偶评》分析道:“‘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
”颔联承上写长安深秋黎明时的景象。
三句写所见,“残星几点”表明天色欲晓,“雁横塞”表明已是深秋季节,雁群忙着飞到南方过冬。
四句重点写所闻,“长笛一声”抒发怎样的情感,诗中没有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人倚楼”可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吹笛人依楼,另一种理解为诗人依楼。
我们认为应当是诗人依楼而立,这样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只闻笛声,不见吹笛之人,也更有诗意。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特别喜欢这两句诗,“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白天所见长安深秋之景。
五句写艳丽的紫色菊花在篱笆边静静地半开着。
唐代以前的菊花都是黄色的,唐代才培育出紫色的菊花与白色的菊花,所以诗中特别强调了紫色的菊花。
六句写水中莲花的红色花瓣已经落尽,所以显得很忧愁。
以“静”形容菊,以“愁”形容莲,都采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菊花品格之高洁,莲花红颜之易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4)
四:
1. 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5分)
2. 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1、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
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
意思对即可。
)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
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