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何以绽放梦想——城镇化进程思考之二

合集下载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可编辑)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可编辑)

“城市异乡者” 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丁帆内容提要从90年代开始乡村向城市迁徙和漂移的现象决定了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视点的转移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文化冲突中中国乡土小说的内涵在扩大反映走出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创作资源同时反映这些农民肉体和灵魂游走状态的生活也扩展了乡土小说的边界西方世界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已经不再是原始积累时期的那种带着血腥味的掠夺城市与乡村曾经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方式正合而为一正像所有的阶级都在进入中产阶级一样给人更真实的总印象是国家正在变为城市这不只是在城市正向外扩展这个意义上说的而且是在生活方式正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这更深层的社会意义上说的大都市是这一时尚的先锋①这是西方从现代工业文明向后现代后工业文明过渡时期的城市与乡村图景它无疑是与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在中国的地理版图和精神版图上还远没有逾越前现代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尽管我们沿海的小部分地区同时进入了后工业文明的文化语境中了但是广袤的地理和精神层面都处在一个前现代向现代转换的历史时段之中而中国从乡村流入城市的大量人口正是历史阶段中不可忽视的乡土存在描写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的变化才是乡土小说最富有表现力的描写领域农民工是一个广义的称谓概念它囊括了一切进城打工的农民农民工的定义似乎还不能概括那些走出黄土地的人们在城市空间工作的全部内涵因为游荡在城市里的非城市户籍的农民身份者还远不止那些从事打工这一职业的农民他们中间还有从事其他非劳力职业的人如小商小贩中介销售商自由职业者代课教师理发师按摩师妓女等许多不属于狭义农民工范畴他们比那些真正的打工仔更有可能成为城里人当然在阶级身份层面的认同上他们仍旧是属于广义的农民工范畴的因此无论从身份认同上来确定这些城市游牧者阶层还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考察这些漂泊者的灵魂符码我以为用城市异乡者这个书面名词更加合适一些城市异乡者的生活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许多作家的关注就是因为人们不能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究竟是城市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改变了城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二难命题他们改变了城市的容颜城市的风花雪月也同时改变了他们的肉体容颜更改变着他们的心理容颜农耕文明的陋习使得城市文明对他们鄙夷不屑而城市文明的狰狞可怖又衬托出了农耕文明的善良质朴一方面是为了生存他们出卖劳力出卖肉体甚至出卖灵魂但是城市给予他们的却是剩余价值中最微不足道的极小部分然而比起在土里刨食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生活来他们又得到了最大的心灵慰藉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中是个完全边缘化的虫豸是一个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是被城市妖魔化了的精神流浪者但是一旦他们返归乡土就又会变成一个趾高气昂Q爷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统治者一个乡村的精神富足者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着悖反的现实生活图景与精神心理光谱毫无疑问对城市异乡者的描写随着日益澎湃的农民工潮和农民职业向工业技术的转换而迅速猛涨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现实生活描写和灵魂历程的寻觅就成为近几年来许多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而就作家们的价值观念来说其中普遍的规律就是凡是触及到这一题材作家就会用自上而下的同情与怜悯悲愤与控诉人性与道德的情感标尺来掌控他们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流露出一个作家必须坚守的良知和批判态度这是五四积淀下来的乡土经验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以为自80年代后期以来渐行渐远的带有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开始在这一描写领域复苏在这里作家们的思考不再是那些空灵的技巧问题不再是那些工具层面的形式问题因为生存的现实和悲剧的命运已经上升为创作的第一需要了即使像残雪那样带有荒诞意味描写的作家一俟接触到民工《民工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这一题材的时候也不得不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换上了现实主义的面孔改变了以往那种艰涩的形式主义的叙述外壳用更平实的叙述方式来介入现实生活即便还是改变不了她那种絮絮叨叨式的精神病者梦呓的琐屑但也毕竟清晰地描写和抒发出了城市给农民带来肉体痛苦和心灵异化在再现与表现之间在悲剧审美与喜剧审美之间绝大多数作家站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去抒写人性和人道的悲歌其实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新的文化背景需要我们不但对人性和人道作出回答还需对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作出评断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需要克服人性的偏颇客观地去描写戴着假丑恶面具的发展性事物的因为那是历史的必然专门关注乡土的女作家孙惠芬一旦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的乡土社会生活当中去就痛切地体味到乡土现实世界的悲剧性命运与那些被外出民工的男人们撇在乡下空守着土地老人孩子和日子的女人们相遇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想她们的男人如今与她们土地日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常年在外他们与城市难道真的打成了一片而女人与土地日子丈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于是在2001年夏天的一个正午当我在我家东边的台阶上看到一老一少两个民工扛着行李泪流满面地往车站走一对回家奔丧的父与子的形象便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们不一定是父与子更不一定是回家奔丧可是不知是为什么当时在我眼里就是这样他们一旦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便再也顾不上企图超越自己的妄想了我一下子被他们牵进去一下子走进了父与子的内心看到父与子的尊严和命运我一旦走进了父与子的内心看到他们的尊严和命运便不设防地走进了一条暂时的告别工地告别城市返回乡村返回土地返回家园的道路在这条大路上展示他们与这一切的关系便成了我在劫难逃的选择②本着这样的初衷孙惠芬创作了《民工》《当代》2002年第1期作品描写了鞠广大鞠福生父子二人回乡奔丧的故事无疑小说的视点是在空间和时间的不断转换中来完成人物的塑造的空间是城市实际上就是建筑工地与乡村歇马山庄交替呈现的时间是过去与现在叠印在一起的就空间感来说作品给人的感觉还是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和语境之中的这不仅是选材的使然多多少少还带有作者不灭的歇马山庄的乡土情结因为作家的价值立场是与乡土和农民呈平行视角的歇马山庄你离开了却与它有着牵挂与联系而工地只要你离开那里的一切就不再与你有什么联系鞠广大已做了十八年的民工他常年在外他不到年根儿绝不离开工地他为什么要离开工地夏天里就回家呢那无疑是那个叫着家乡的地方遭遇到了天灾人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比对之中作家的价值取向虽然是呈悖论状态但是对被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所抛弃的农耕文明的深刻眷恋似乎成为作家别无选择的选择对被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欺压的农民抱着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几乎成为作家写作情感的宣泄当鞠家父子离开喧嚣的城市工地踏上火车看到窗外农田景色时他们的心境就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会好起来田野的感觉简直好极了庄稼生长的气息灌在风里香香的浓浓的软软的每走一步都有被搂抱的感觉鞠广大和鞠福生走在沟谷边的小道上十分的陶醉庄稼的叶子不时地碰撞着他们的脸庞乡村的亲切往往就由田野拉开帏幕即使是冬天地里没有庄稼和蚊虫那庄稼的枯秸冻结在地垄上黑黑的洞穴也会不时地晃进你的眼睛向你报告着冬闲的消息走在一处被苞米叶重围的窄窄的小道上父与子几乎忘记了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不幸迷失了他们回家的初衷他们想他们走在这里为哪样他们难道是在外的人衣锦还乡不错城市是他者的民工只是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一个闯入者一个城市的异乡客一个陌生的侨寓者一个寄人篱下的栖居者他们既是魂归乡里的游子又是都市里的落魄者但是毕竟鞠广大们也有梦想他走进了一个幻觉的世界眼前的世界在一片繁忙中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在这个工地上他鞠广大再也不是民工而是管着民工的工长是欧亮是管着欧亮的工头是管着工头的甲方老板鞠广大们会成为工头从而变成城里人吗毫无疑问这一梦想是每一个走进城市的淘金者的最终追求的人生目标但是这条道路绝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沾满了污秽和血的崎岖小路这篇小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出许多作家清晰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的文化批判立场无疑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从价值理念来看许多作家过分迷恋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明秩序过多地揭露城市文明的丑恶多多少少就削弱了作品更有可能进入深层历史内涵的可能性夏天敏的《接吻长安街》《山花》2005年第1期几乎是用严酷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去抒写一个农民工的浪漫主义的理想那个男主人公我是一个一心想做城里人的民工他有于连式的野心但是却没有于连那样的运气而女主人公却是一个带着强烈传统伦理道德的民工因此在长安街接吻便成为两种文明矛盾冲突的焦点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事件的事件却成为一个重大悲剧这就是文明转型中农民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个平淡寡味的故事铺衍成为一个跌宕起伏的中篇呢其中大量的心理描写就直接表现了主题我向往城市渴慕城市热爱城市不要说北京是世界有数的大都市就是我所在的云南富源这个小县城我也非常热爱当我从报刊杂志上读到一些厌倦城市厌倦城里的高楼大厦厌倦水泥造就的建筑想返朴归真到农村去寻找牧歌似生活的文章时我在心里就恨得牙痒痒的真想有机会当面吐他一脸的唾沫是的那些后现代文化心态对于仍然生活在农耕文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来说确实是奢侈一些了他们只能发出我厌倦这诗意的生活的强音因为解脱贫困才是他们的最大生存渴望你不可能让一个还没有尝到过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农耕者去享受后现代的精神面包所以对一切城市文明的渴求成为农民工阶层的理想我害怕被绑在家乡的小山村里怕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生活一想到头伏在地上屁股撅到天上在土里刨食的日子一想到要和泥脱土坯砌房把骨头累折把腰累断的日子一想到一辈子就喂猪种地养娃娃年纪不大就头发灰白腰杆佝偻脸上沟壑纵横愁容满面的日子我心里就害怕万分痛苦万分融入这个城市便成为民工们的最高追求目标他们不但要取得这个城市的肉体身份的确认更重要的是还要取得这个城市的精神身份证做一个从里到外彻头彻尾的城里人因此我才别出心裁地用到长安街接吻来证明自我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我的这个想法是蓄谋已久的但是其目的性是非常清晰的想到长安街接吻这个念头于我太强烈了我知道这个想法不是空穴来风多少年的城市情结使我想以城市的方式来生活毋庸置疑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才是检验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试金石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人同时也能改变他者对你的身份认同要使民工不再受城市人的歧视我才从那些城市女人的白眼和咒骂中读懂了这生活的真谛才想出了到长安街去接吻的妙招这是一个农民工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我向城市宣战的大胆行动计划否则一个从农村来的人有什么必要跑到长安街去接吻接了吻又有什么意义接了吻又说明了什么这是荒诞而无聊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却成了我最大的心病对于这样一个在乡下人看来是荒诞的想法如果实施的对象是一个城市姑娘的话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喜剧的结局然而我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在农耕文明中长大而在城市文明里又精神发育不全的村姑那注定会是个悲剧由于柳翠的拒绝致使这个进军城市的计划一度落空导致我成为残废其实在工棚里接吻和在广场上在大街上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我就是渴望着在长安街上接吻在长安街接吻对于我意义非常重大它对我精神上的提升起着直接的作用城里的人能在大街上接吻我为什么不能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挑战它能在心理上缩短我和城市的距离尽管接吻之后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依然是漂泊在城市的打工仔仍然是居无定所拿着很少的工钱过着困顿而又沉重的生活但我认定至少在精神上我与城市人是一致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打工仔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获得一个人的尊严一个城市边缘人起码的精神权利但是悲剧的冲突和剥夺这个权利的动能不是城市的制约而恰恰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伦理道德的压力来自柳翠冥顽不化的封建固执来自她的封闭缺乏自信和不把自己当个人的想法她把自己和城市的距离拉开自觉地按乡村的做法一切自己约束自己她极大地伤害了我她在我走向城市的路途中猛的给我一闷棒打得我趔趔趄趄几乎倒下这样的打击要比遭受城市的白眼和咒骂还要悲哀它没有使我致命就算是幸运的了当我从五楼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成为残废的时候才意识到我的命运大概是永远做一个城市的边缘人脱离了土地失去了生存的根而城市拒绝你让你永远的漂泊着像土里的泥鳅为土松土为它增长肥力但永远只能在土里不能浮出土层虽然作品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尾巴让柳翠配合我完成了在长安街接吻的壮举我和柳翠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车流奔驰之侧在期待盼望之中热烈而又真挚的亲吻起来了掌声热烈地响起来掌声不光来自簇拥我们来的民工还来自所有围观的人我的心被巨大的幸福所陶醉我的灵魂轻轻地升到高空在高空俯视北京呵北京真美这个浪漫主义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但是我还是兴奋不起来因为我还不相信城市有这样的包容性我还不相信像柳翠这样代表着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农耕文明的伦理道德秩序就会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而一步踏进城市文明的门坎因为民族的劣根性也还残存在这个群体之中永远的乡土和瞬间的城市可能是农民难以进入城市的最后一道精神屏障驱除这样一种前现代农耕文明精神形态中的积弊应该是乡土小说作家价值理念中必有的理性因素残雪的《民工团》所描写的民工生活也是悲惨的故事但是作家的落点仍然是对农民工群体中的那种相互告密的人性弱点进行揭露不过残雪从此也开始介入现实生活的描写给出了农民工承受肉体的煎熬生活场景那个工头三点过五分就叫醒他们去扛二百多斤的水泥包简直就是个现代周扒皮的形象再生民工掉进石灰池就回家等死掉下脚手架就当场毙命就像灰子叔叔一再赌咒发誓不再到城里来打工而来年又回到了这个群体当中那样生存决定了这条道路是他们的惟一选择我要养活老婆孩子如果不外出赚钱在家乡就只能常年过一种半饥不饱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还得承受人与人之间的倾轧这一切是使他们成为城市异乡者异化的原因他们想成为残废者那样就不再受肉体和精神的煎熬了我现在成了残废人了你们来羡慕我吧我一天要晕过去好多次我的话音刚一落房里的四个人就都嚷嚷起来说他们巴不得成残废人巴不得晕过去那样就可以躺下了那是多么好的事啊不幸的事变成了幸福的事这究竟是农民工的幸事呢还是不幸呢我们在泪中看见了笑呢还是在笑中看见了泪呢作品给出的最后问号应该是农民如果恪守土地恪守农耕文明的精神秩序会不会异化呢同样是描写农民工的异化荆永鸣却是一个专写农民工进城后所遭遇到文化尴尬的作家他的系列作品所呈现的尴尬中的坚守正是作家对城市文化批判的折射是对农民文化心理异化的深层揭示他的《北京候鸟》《人民文学》2003年第7期更是体现了进入都市中的外地人总比城里人有着太多的阻隔也有着太多的尴尬这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之间产生的文化冲突我笔下的人物差不多都处在不同的尴尬里一个保姆精心侍侯一个瘫痪的男人在终于养活了男人的一只手时这只手却要去摸她的羞处《保姆》是尴尬卖烧饼的小伙子用刀子吓跑了撒野的城里人事后自己的手却老是抽筋儿《抽筋儿》是尴尬一个餐馆里的伙计在警察查证时被吓尿了裤子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证件俱全《有病》是尴尬本篇中《北京候鸟》的来泰在城市的雨夜中找不到自己赖以栖身的居所也是尴尬如此说来尴尬是不是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我小说里的一种符号呢③不要指望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和新的生活就会赢得城市和城市人的青睐严酷的市场经济准则不是以农耕文明的道德法则行事的如果荆永鸣的系列小说还停留在对文化尴尬的无奈和怨恨之中的话那么更多的小说则是用血和泪来控诉城市文明给这群候鸟带来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痛苦乡土的富裕是要农民付出沉重的肉体代价的何况即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未必就能够富裕起来正如陈应松在《归来人瑞》《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中描述的农民工工伤死后那样的情形摆脱贫困总是要一代人作出牺牲的桃花峪有二十几个妮子长梅疮就是梅毒没了生育可人家楼房都做起来了富裕村哪哪像咱们这儿后山樟树坪穷可去年死了八个挖煤的瓦斯爆炸一下子竟把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一千多块为啥山西那边矿上赔的么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种理念也正在渗透着一些过去沉湎于农耕文明而难以自拔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家当中贾平凹也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城市化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牺牲有两辈人的利益也是必然的农民永远是很辛苦的是需要极大的关怀群体和阶层④但是如何处理好关怀与批判的关系的确是每一个乡土小说作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可以看出对农民出走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已经成为作家们所关注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女青年在进入城市后的命运成为乡土小说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她们不仅是构筑故事的最佳方式同时又是透视乡土与城市的最好视角在吴玄的《发廊》《花城》2002年第5期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叙述我走进发廊街就像回到了故乡这感觉其实有问题我的故乡西地事实上比发廊街差远了它离这儿很远在大山里面它现在的样子相当破败仿佛挂在山上的一个废弃的鸟巢我的乡亲姐妹们在那个破巢里养到十四十五岁便飞到城市里觅食她们就像候鸟一年回家一次就是过年那几天本来西地和发廊毫无关系就我所知西地世世代代只出产农夫农妇木匠篾匠石匠铁匠油漆匠教师匠也有的甚至有巫师和阴阳先生但没有听说过发廊和按摩西地成为一个发廊专业村是从晓秋开始的历史总喜欢把神圣的使命交给一些最卑贱的人几年前那个一点也不起眼的小姑娘晓秋不经意间就完全改写了西地的历史发廊改变了我妹妹的命运乃至全村所有女性的命运通过发廊女人可以赚钱而且比男人赚得多我妹妹一个月寄回家的钱就比我父亲一年劳作赚的还多后来村里凡有女儿的日子过得大多不错从此村人再也没有理由重男轻女反而是不重生男重生女了还有一个近乎笑话的真实故事村里的一个妇女突然伤心的痛哭村人问她什么事这般伤心那妇女伤心地说她想起十五年前一生下来就被扔进尿桶淹。

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命题

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命题

城市化开展的必然命题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兴旺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常常高达90%多。

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开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低估了城市化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决生存与开展的矛盾。

建国以后,为了优先开展工业,只好靠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工农差异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经济根底。

同时,为了稳定农业,保护城市经济,又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不仅如此,还一次次地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人为地遏制城市化的推进。

这个时期建设的城市,如“火车拖来的城市〞玉门,再如攀枝花、六盘水、大庆等,大多是国家方案经济的产物。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村的工业化开始飞速开展,但历史又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80年代中期,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开展制定了一条政策,叫“离土不离乡〞,其实还是怕农民进城,民以食为天,没有人种地不行。

后来粮食够吃了,但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疏通,乡镇企业式的工业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结果出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

中国的经济要长足开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大刀阔斧的城市化是必由之路。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开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开展阶段,处于70%的时候,如此进入缓慢的平稳开展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近10年来平均每年大约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目前已到了35%左右,正处于起飞的前夜。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远的城市化运动,其直接结果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至少有一半人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将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为城市化国家。

这将是何等波澜壮阔、沧海桑田般的景象啊!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肯定要重新洗牌,无论是重量级的大城市,还是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都面临着怎样调整自身的定位、自谋开展的问题。

放弃城市生活回家乡振兴乡村作文

放弃城市生活回家乡振兴乡村作文

放弃城市生活回家乡振兴乡村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我放弃城里的生活,回到家乡去振兴乡村大家好,我叫小明。

我今年10岁了,在城里上小学五年级。

前几天,爸爸妈妈突然对我说,我们要搬回老家去了!我当时可吃了一大惊,心里满是疑惑和不解。

为什么要离开城市的生活回到乡下去呢?城里不是条件很好吗?后来爸爸跟我详细解释了原因。

原来,我们家乡的小山村十分贫穷,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

村子里的房屋破旧不堪,道路也很简陋。

最近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乡村经济。

爸爸说,我们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让家乡的生活变得更好。

听了爸爸的话,我开始重新审视城乡的差距。

城里确实有先进的住房、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

但城市生活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似乎没有亲情和人情味。

相比之下,乡村虽然条件落后一些,但那里有纯朴的民风、淳朴的乡亲,还有开阔的田野和清新的空气。

就这样,我们全家搬回了老家。

刚到村子里时,我看到的是一派破败景象。

房屋陈旧、道路坑洼、池塘也干涸了。

但爸爸妈妈丝毫没有气馁,反而做足了准备,开始打造我们的新家园。

爸爸首先率先修缮了我们的旧房子,铺设了新的地板,粉刷了房屋内外的墙壁。

妈妈则在房前屋后打理起了菜园子,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葱郁的农田。

我和弟弟从旁协助,虽然只是些小事,但我们都卖力地干着。

渐渐地,我们重新布置的新家焕然一新。

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池塘重新注满了水,成了池塘。

菜园子里长满了各种蔬菜,村里也来了不少回乡青年,开起了农家乐、手工作坊等农村体验项目。

我们一家人也没闲着,利用房前的空地开辟了自己的农家乐,种植了果树、香料,还备了几只小动物给游客们观赏。

妈妈会亲手做一些农家菜肴,味道纯正又营养。

爸爸则经常带着游客们去体验田间劳作的乐趣。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家乡这片小天地变得十分美好。

我们不仅赚到了可观的收入,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快乐与自在。

江苏常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江苏常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

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

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

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

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

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

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

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申论范文: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让理想之华在乡间绽放

申论范文: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让理想之华在乡间绽放

申论范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理想之华在乡间绽放申论范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理想之华在乡间绽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地区人口的大规模外流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致使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打拼。

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乡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也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乡村地区的年轻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乡找到发展的机会?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要解决乡村地区人口外流的问题,就要改变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对乡村的看法。

城市的各种资源和机会,所创造出的职业前景和生活环境,无疑是吸引大量年轻人离开乡村的主要原因。

因此,需要在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年轻人们在自己家乡也能取得相似的成就。

要做到这一点,乡村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简单的农村经济发展上,需要创新乡村发展模式,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其次,乡村地区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往城市迁徙,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持。

乡村地区如能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他们留在乡村的动力。

再次,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激励。

年轻人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是留在乡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和内涵。

此外,还应设立各种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那些在乡村地区有所成就和贡献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先锋和典范。

最后,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和创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为年轻人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乡村经济的指导和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乡村创业创新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解决乡村地区人口外流的问题,实现年轻人在乡村就业和创业的愿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中国城市化路径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中国城市化路径

---------------------------------------------------------------范文最新推荐------------------------------------------------------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点:中国城市化路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城市化加速的时期,而随之而来的是土地、户籍等诸多问题,其对经济社会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一些制度问题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瓶颈。

那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该如何走呢?目前的城市化是浅度城市化华生(燕京华侨大学校长):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安居问题。

现在中国某种意义上出现了三元结构,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农民工,第一部分大概有4.3亿人,农民大概有4亿人,其余的就是农民工,大概有五六亿。

农民工市民化最主要的障碍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利益上的重新分配。

根本问题是利益问题,涉及这两大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政策较难向前推进。

还有就是要降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高安居成本问题,核心就是高房价,城市居民都不能承受,更不要说农民来安居了。

鲍曙明(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现在中国城市化率差不多是44.6%,在近年城市化的增长里面,很大部分是农民进城,另一方面是整个城市的范围扩大了,这是有区别的。

中国1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碰到了很多核心问题:第一是土地利用问题。

一般情况下,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非常严格,目前为了大规模扩大城市面积,很多地方都想方设法转换土地用途,带来很1 / 10大隐患。

第二是人口问题。

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里面生活、工作,但是没有户籍,不能享受城市里面的福利,这也是越来越大的问题。

还有城乡差距问题,真正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在城市经济体中,经济主体也存在三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再加上企业,地方政府有时候像政府、有时候又像公司,市委书记是董事长,市长是CEO,他们有运作城市的能力,有经营城市的能力,有投资的能力。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1.根据课文默写。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二则》)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③,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④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⑤小锡在惠山古镇游玩时,走进一座小院,感觉环境清幽,绿意盎然,不由得吟诵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

⑥在一次次跋山涉水的艰难险阻中,徐霞客始终坚信“,”,终著成一代奇书《徐霞客游记》。

(用陆游《游山西村》中诗句作答)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城市是古老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人文碰撞和融合的场所。

【甲】伟大的城市犹如浩瀚的典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伟大的城市犹如宽广的海洋,汇聚着多元的文化,孕育着péng()勃的希望;伟大的城市犹如璀璨的星空,隐藏着无尽的ào()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它可能是我们离开了的故乡,可能是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向往的远方。

【丙】我们在这里汲取力量,收获成长,播种梦想。

【丁】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我们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书写青春的诗行。

愿你我都能在这里各得其所,与它____。

(1)给加点字注音。

广袤.()(2)根据拼音写汉字。

péng()勃ào()秘(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地制宜B.不期而至C.天衣无缝D.相得益彰(4)以上语段画线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甲】句B.【乙】句C.【丙】句D.【丁】句3.在“城·印象”探究活动中,同学们的发言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古人的称呼与城市有关,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被世人称作“柳柳州”。

B.相较于流连都市,有些文人更喜欢寄情山水,如苏轼与百姓同游滁州醉翁亭。

C.古代城市也有学校,“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最新浙江公务员申论热点

最新浙江公务员申论热点

浙江公务员申论:“回得去的故乡”需要新思路【内容摘要】今年两会上,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成为讨论焦点。

而如何避免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回不去的故乡”,更引发许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好的村镇建设格局,最能凸显绿水青山之美、安居乐业之福、魂牵梦绕之情,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空间载体今年两会上,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成为讨论焦点。

而如何避免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回不去的故乡”,更引发许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健康的城市系统,也需要健全的乡村系统。

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在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加快构筑村镇建设格局,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

所谓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

主要包括村镇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

好的村镇建设格局,最能凸显绿水青山之美、安居乐业之福、魂牵梦绕之情,是中国6亿多农民、2亿多农民工的生存之根,18亿亩耕地的经营之基,更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空间载体。

今天,构筑村镇建设新格局,恰逢时机、意义重大,它是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搭建统筹城乡发展新平台的需要;是集聚乡村人口产业,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需要;是优化乡村空间重构,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需要;是培育乡村创新能力,加快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城乡地域系统,实现“城市病”“乡村病”两病同治的需要。

格局决定结局,定位决定地位。

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否拥有持续的生产空间、乡村地区能否保留优美的生态空间,乡村聚落能否建成宜居的生活空间,将取决于构筑村镇建设格局的力度成效,其核心是村镇发展新主体、新动力、新战略、新制度的培育与塑造,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村镇、农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小城镇如何成就大梦想

小城镇如何成就大梦想

小城镇如何成就大梦想作者:陈亚军来源:《小康》2017年第01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可忽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承载着大家的梦想与希望,激发小城镇的发展活力,既要分类施策、突出特色,又要创业创新、完善功能、提升质量,还要做到绿色引领、主体多元、城乡联动,并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释放小城镇的内生动力。

“小城镇,大梦想”是一个很温馨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曾经提出过“小城镇,大战略”,今天重新倡导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还要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为什么现在说小城镇是大梦想,承载着大家美好的期望?我们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大城市病的厌烦。

同时我们对小城市病或小城镇病问题也应作理性的思考,如果在发展小城镇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

因此,讨论特色小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

“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个话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第二个是我们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大“战略任务”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个规划应该来说是在对以往30多年走过的城镇化路径的反思基础上提出的新型道路转型,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也就是我们说的5句话、20个字——“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还提出了四大战略任务,其中首要的任务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的农民落户问题”,这个目标就是要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两亿多的农民不能融入城市,或者说是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有3亿左右的农民不能在城市真正落户和融合的问题,这是一个首要的任务。

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说要两条路径同步推进。

军转干考试申论写作:城镇化重点解决的问题

军转干考试申论写作:城镇化重点解决的问题

军转干考试申论写作:城镇化重点解决的问题【申论主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归纳概括】【城镇化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土地利用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但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上还有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并不高,中低产田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

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完善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挖掘存量用地潜力。

第二,户籍改革问题。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各地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居住登记、积分落户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

目前我国约有1.6亿的外出农民工,其中六成多在地级以上城市,两成多在县级城市,不到一成在小城镇。

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在一些特大城市及大城市,既适当控制人口规模,又保持有活力的就业结构;在中小城市,要鼓励人口融入,还要更好地发挥集聚功能。

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农民工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工为重点推进试点,综合考虑户籍改革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双重作用。

第三,资源支撑问题。

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

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将有10亿左右的人口在城市生活。

目前全国人均用电量远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城市用电水平又明显高于农村,农民变市民后即使按目前城市居民水平计算,用电量也会大幅增长,这就有一个怎么办、从哪里来的问题。

还有油气资源,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4%。

水也是如此,城镇居民用水高于农村居民,农民变市民后生活用水会大量增加。

第四,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返乡之囧与转城之困--关于新疆兵团铁门关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返乡之囧与转城之困--关于新疆兵团铁门关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中国农垦 2020.540 返乡之囧与转城之困文/孙晓明——关于新疆兵团铁门关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党的十八大后,新疆兵团党委提出建设80个特色小城镇的目标。

吾瓦镇是其中之一。

它曾是二师二十九团场所在地,务农劳动人口占八成以上。

2012年底二师师部从库尔勒搬至此处,成立铁门关市。

今年笔者返乡过年,本要参加高中毕业20年聚会,但因疫情未能成行,同学们通过微信群闲话家常。

言语间同学们对曾引以为傲的故乡正轰轰烈烈建设的新城镇态度淡漠,长辈们对其也少有评论,我不免困惑,刚满7岁的铁门关市为谁而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同学们的父辈、祖辈们全部来自内地,河南、山东居多,四川、湖南也不少,还有少数上海人和北京人。

团场初创时期的兵一代已是耄耋之年,屈指可数。

兵二代、也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从出生到退休一直在团场,现在基本退居二线。

除上海、北京支边青年及其子女有照顾政策,在20世纪末陆续返城外,极少有人离开团场,这是我从学校同学的转学情况侧面推断的。

一些兵二代因照顾孙辈没在团场生活,但退休金和医疗保障全靠团场,小城镇在筹建之初就背负了人口老龄化重担。

兵三代——我的同学们,自小受教育环境影响,向往兵团体制外的世界,普遍不愿种地,很多已在乌鲁木齐或库尔勒定居。

他们因父辈原因仍关注兵团政策,但会质疑兵团现行体制,调侃当下政策;兵二代则认为他们太过稚嫩。

两代人之间不单纯是年龄代沟,还有对兵团体制认同的差异。

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影响,不少团场职工的子女不得不回来择业,也以学校、医院、团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为首选,再或是连队基层技术人员。

同学中选择留在团场生活的比例不足一成。

兵团长年从甘肃、四川、河南等地招募劳动力,当前团场职工的主力军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进疆人员。

这些人对内地土地资源之稀缺和就业形势之严峻有更真切的感受,因此对团场职工这一新身份有较高认同感,子女留疆比例也更高。

再就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分配到团场工作的大学生,但受待遇、气候等因素影响流失率很高,最终安家落户的只是少数。

申论范文:城镇化中的乡愁归属

申论范文:城镇化中的乡愁归属

申论范文:城镇化中的乡愁归属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各地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改善的条件,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种被称为“乡愁”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乡愁逐渐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乡愁的产生原因、乡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归属乡愁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首,城镇化过程中乡愁的产生源于个体对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怀念。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往往将农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抛在了身后。

这种割裂和转变对于一些农村出身的人来说,是一种失落和迷茫。

他们对于田野、乡村、家族和农耕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

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安静的生活已成为他们心中的乡愁。

其次,乡愁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个体来说,乡愁是一种思乡之情。

它使得他们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和情感寄予。

这种情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奋斗,期望能够为家乡做出一些贡献,改善家乡的条件。

对社会来说,乡愁的存在可以增进城乡间的沟通和合作。

许多乡愁抒发活动如“回乡探亲”、“学校支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城乡之间的情感和资源共享,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最后,如何归属乡愁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和情绪体验,对于个体来说是心里感知的,难以用地域划分来界定。

因此,个体如何归属乡愁可以依据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来裁定。

若果个体对家乡有强烈的依恋和归属感,并乐观参与家乡的进步和建设,那么他们可以被视为拥有乡愁的人。

此外,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也应该乐观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服务,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增强城乡之间的互相认同和归属感。

总之,城镇化中的乡愁是一种由个体对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怀念而产生的情感。

它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归属乡愁方面,需要思量个体的情感和行为,以及政府的政策和服务。

只有充分理解乡愁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乐观开展相关工作,才能更好地增进城乡融合和社会进步城镇化进程中,乡愁在个体和社会层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4年城市化主题辩论赛总结陈词(2篇)

2024年城市化主题辩论赛总结陈词(2篇)

2024年城市化主题辩论赛总结陈词尊敬的评委、观众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选手,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总结我们的城市化主题辩论赛的观点和论点。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全球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在世界各地都在迅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不仅仅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就城市化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我们第一论点是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化使得人口聚集,促进了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集聚,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进入城市,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

城市的发展也加速了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促进了各种新技术和科学的发展。

此外,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我们的第二论点是城市化加剧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为了建设更多的房屋、道路和基础设施,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和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丧失。

另外,城市化还带来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紧缺和垃圾问题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我们的第三论点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同时,城市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监管,严格限制不合理的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

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分流城市人口,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我们的第四论点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申论范文欣赏:回乡发展 创造美好未来

申论范文欣赏:回乡发展 创造美好未来

申论范文欣赏:回乡发展创造美好未来为了教育好孩子,回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为大家提供申论范文欣赏:回乡发展创造美好未来,一起来看看吧!申论范文欣赏:回乡发展创造美好未来“故乡”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深厚的眷恋仅仅从两个字中就能延伸万千。

少时的成长,年迈的牵绊,都因故乡起。

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走的多远,不忘本,回馈家乡永远都是一种美德。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面对家乡发展的困境,如何将一己之力凝聚其中,早有了新的含义。

乡情是心中永难割舍的牵挂,我们皆因乡情渴望归来,因机遇而选择留下,因“落地归根”而获得幸福。

乡情是回乡发展的前提,想回去是致力家乡建设的基础。

父母、孩子在家乡,独身一人在异乡打拼,是现实中很多家庭的真实状态,孩子的成长无法参与,父母的健康无法守护。

但是为了梦想还得努力打拼,越是在城市打拼久了,不安全感越是强烈,在亲情和努力中似乎逐渐延伸出一种悖论,为何想守住亲情,守住家乡,却实现不了发展呢?当出现留守儿童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等不得不回避的问题时,矛盾爆发,回乡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就如一位网友所言,为了让孩子不走我的老路,纠结了一年终于决定回到农村,日常的陪伴和关注,才是生命中不能错过的美好。

可见,乡情是牵绊,也是为乡村带来发展的基础条件。

工作机遇是回乡发展的保障,留得下才能真正促进家乡建设。

新时代的青年人拥有比父辈的见识、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和条件如何在亟需发展的乡村中发芽生根,是乡村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中,提供给年轻人创业和工作的机遇越来越多,从鼓励和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到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真正感觉到有用武之地,见识增加了,资源利用了。

让人们在田野也照样可以创业,实现留得下和家乡发展的共赢。

实现人的幸福是回乡发展的目标,过得好是回乡创业的最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我国农民到城市寻梦的三种方式

文学作品中我国农民到城市寻梦的三种方式

文学作品中我国农民到城市寻梦的三种方式文学作品中我国农民到城市寻梦的三种方式本文关键词:三种,文学作品,寻梦,农民,方式文学作品中我国农民到城市寻梦的三种方式本文简介: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城市处于一种复杂的历史纠结之中。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古老的乡土中国开启了一种被动性的、后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割地赔款、开放港口、贸易往来、公共租界等过程中,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历史的、具有新质意义的现代城市空间同步出现,并成为中国现代化内质的重要部分。

最初被迫开放的港口---上海、广州文学作品中我国农民到城市寻梦的三种方式本文内容: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城市处于一种复杂的历史纠结之中。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古老的乡土中国开启了一种被动性的、后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割地赔款、开放港口、贸易往来、公共租界等过程中,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历史的、具有新质意义的现代城市空间同步出现,并成为中国现代化内质的重要部分。

最初被迫开放的港口---上海、广州等则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大大不同于前现代的中国城市,也不同于西方的城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政治与军事的中心,经济只是在城市主要功能基础上衍生的附加功能,没有体现出城市与乡村质的差别。

这就决定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又具体的,它们之间形态上的对立被经济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消解了。

"①在人员流动上,费孝通曾经论述过,乡土中国的知识精英从乡村来到城市,最后是要告老还乡、回馈桑梓的,是一种正面的双向流动。

农民、农村与城市是和谐的、互动的、连为一体的。

西方的城市历史有着一个较为漫长的资本积累、自由贸易和商业文化的发展过程。

城市是文明、理性和自由的堡垒。

但是,中国的现代城市的萌生并不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熟而自然出现的,而是被动发生的,畸形、先天不足的,有着吸附中国乡村经济血脉、盘剥中国农民、打破乡土中国伦理文化的剥削、寄生的原罪。

在百年的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城中,中国农民付出了巨大的历史牺牲,成为被剥削者、被改造者乃至被遗弃者。

城市梦想观后感

城市梦想观后感

城市梦想观后感2017关于城市梦想观后感(精选)城市梦想铁骑杨定平的温暖返乡路,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工的生活日常,每一个个体的故事都值得被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梦想实现了,其实就是中国梦。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2017关于城市梦想观后感,欢迎阅读!2017关于城市梦想观后感(一)关注农民工,留守儿童现象,《城市梦想》温暖筑梦,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温暖农民工内心的节目,节目策划的真好,企业、平台、品牌、责任都做到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非常快,但因此就业机会往大城市集中,成千上万的农民不得不涌向大城市务工。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亿,外出农民工总量逾1.6亿,这相当于平均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农民工,过半农民工远离家乡务工。

农民工大多缺少技能、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从事的工作既辛苦酬劳又低。

他们从事着清洁工、建筑工、快递员、园林工等职业。

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却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了很多美好与便利。

年轻CEO化身送奶工尝尽北漂辛酸朴实工友平凡梦想让他动情落泪27岁的李根建在北京从事送奶工8年,根建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的孩子能与其它孩子一样在北京享受同等良好的教育,可非北京户籍的他们可享受的公共教育资源有限,如何能让小孩进入公办幼儿园上学一直困扰着根建。

《城市梦想》第一集《北漂的日子》中,年轻的上市公司CEO白云峰化身找工作的大学生走进根建的工作与生活,与根建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严寒的天气半夜送奶,还要一起为根建的儿子寻找幼儿园,在根建受挫但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时,感性的白云峰几度落泪。

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送奶工”李根建只是众多北漂送奶工中的一个缩影。

《城市梦想》节目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城市建设者们不为人知的心酸一面,他们蜗居在城市最繁华的角落,每日起早贪黑,顶着雾霾与寒冷坚持给顾客送奶,而每瓶奶到手利润微乎其微,他们为了生存而劳动,也在为这个城市默默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