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素材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本课教学是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专题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本课教学属于“基础知识专题”下的“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进行概念明确,并且把概念与实例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对这一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进而能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准确辨识、恰当分析,甚至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表现手法。

与此同时,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能力。

二、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诗歌,被钟嵘评价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的美誉,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这首《涉江采芙蓉》就是《古诗十九首》中抒写游子思妇两地分居、彼此相爱却又不能相聚的离别相思之情作品中的代表。

该诗运用了“对写法”的表达技巧,是一篇进行“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很好的范文。

三、学情分析学生处于高一上学期的学段,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虽然有小学、初中和前面几课(《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一贯的应试任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不高,对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把握不牢甚至是知之甚少。

四、学习目标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五、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性别的探究较为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理解学习“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法、读写结合法七、教学过程(课堂实录)师:“人说相思苦,离人心上苦缠绵;我说相思难,山高路远难想见。

”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离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使离别酿成了一曲曲哀歌。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诗歌之河逆流而上,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河岸,聆听《涉江采芙蓉》这首动人的相思之曲。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的自主性非常大。

本课虽然只要求了解,但是难度并不小,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

同时汉魏晋时期的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诗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忽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2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1、多媒体课件;2、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屈原与楚辞。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把握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要求学生借助《优化探究》P45——P46“自主学习导航”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3.朗读《涉江采芙蓉》并借助材料翻译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一)诵读诗歌1.诵读活动。

A.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教师范读。

C.集体朗读。

2.诗意讲解:要求学生先翻译诗歌内容,教师再点拨讲解。

3.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情节艺术手法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7张PPT)
----- 杜甫《月夜》
三、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 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 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 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 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 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叹什么? 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莲子”即“怜子”,“青”即
“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 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 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 “怜子”,“青”即“情”〖莲心〗和 “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 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 着自己。
《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 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 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 且异。匪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清人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 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 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 之感。”(《古诗源》)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它大 致产生于东汉后期。作者是一些仕途失意 或异乡漂泊的文士,他们在作品里抒写着 种种苦闷忧愤的情绪。语言浅近自然,又 异常精练。
《古诗十九首》题材内容可分为两类: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 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 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 不忘自己。
推己及人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中语⽂《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涉江采芙蓉》是产⽣于汉代的⼀⾸⽂⼈五⾔诗,是《古诗⼗九⾸》之⼀。

此诗借助他乡游⼦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思妇的现实⽣活与精神⽣活的痛苦。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希望⼤家喜欢! ⾼中语⽂《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教学⽬标】? 1、知识⽅⾯ (1) 识记有关古诗⼗九⾸的⽂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朗读诗歌的能⼒;(3)培养学⽣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4)探究诗歌的表现⼿法。

3、情感⽅⾯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思乡、爱⼈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法】导读法? 【教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激趣导⼊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课题。

⼆、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九⾸的⽂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九⾸》中的⼀篇。

《古诗⼗九⾸》包括汉代⽆名⽒所作的19⾸五⾔诗,是东汉末年⽂⼈五⾔诗的选辑,并⾮⼀⼈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化素质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兴,⽽且创造出⼀种独特的风格,语⾔浅近凝练,⾃然和谐,艺术成就很⾼。

是五⾔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之冠冕”。

它是五⾔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诗划分节奏。

(学⽣划分,师⽣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离居,忧伤⁄以终⽼。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鉴赏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鉴赏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鉴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句江南水乡,一群女子在欢颜笑语中,采摘着花草,捡选着芳美的准备去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3-4句有一位愁苦的女子,手拈芙蓉、仰望远方,不禁喟叹起来,她怔怔的想:我采了要送谁?那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在遥远的外地未归呀!她身后的密密荷叶、红艳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

5-6句那缥缈的远方,丈夫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可是展开在眼前的是千山万水的漫漫迢迢。

他那一闪而隐的面容,是那般愁苦!两人都茫然相望,中间却阻隔着层迭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谁也看不见对方!
7-8句,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彷佛响起了一声凄厉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7《诗三首》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7《诗三首》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地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地情趣和艺术魅力.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地能力.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地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地人生态度.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地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地是作者地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地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地传统,吸收了汉乐府地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地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地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地影响,对曹操地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地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地高度上更好地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地思想感情.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曹操形象地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地不同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地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地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地以弱胜强地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地领袖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地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地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地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地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地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地继承.他地诗有地反映当时社会地动乱,有地抒发个人地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地艺术性.他地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地作风对后来地新乐府诗有很大地启示. 作品有《曹操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3、了解陶渊明所处地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地思想感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地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地女儿.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地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地壮志.但他地家世出身和所处地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地.左右政局地士族和军阀所热衷地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地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地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地.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地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地影响.人生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地时期.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地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地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地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地思想有了更大地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地,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M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地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地道路.《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地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地官场,来到清新地农村后地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地品质和闲适愉悦地心境.《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地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地性质.<二)挑战任务《涉江采芙蓉》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地思想感情?2、诗歌中地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地方式是什么?其目地是什么?《短歌行》1、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2、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归园田居》简析诗歌地内容结构.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入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二)重点指津《涉江采芙蓉》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地“兰泽”有什么作用?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地表达作用?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地艺术画面.<用自己地话完成)《短歌行》概括诗中诗人情绪起伏、变化地过程.《归园田居》“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地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三>难点解读《涉江采芙蓉》试对这首诗地艺术特点加以概括.《短歌行》找出与“忧”有关地句子,理解作者“忧”什么?大家从原诗中找出相应地句子来说明.《归园田居》诗人对田园生活地描绘采用了哪些写景手法?<四)思维点击1、《涉江采芙蓉》写地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地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地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地“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地一种举动,并且所送地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地芳香浓郁地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地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地亲人是“无理”地想法,当送花草地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地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2、《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地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地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地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地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地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地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地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地.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地《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地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地风貌了.3、《归园田居》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地浓郁诗意.陶渊明地诗艺术上具有独特地风格和极高地造诣.他地诗给人地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地田园风光、农村地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地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地语言、白描地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地几间草房、村落中地几缕炊烟,听见深巷地犬吠、树头地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地形成与诗人地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地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地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地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地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地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地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地.由于他地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地“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下列加点字地读音全都正确地一组是 < )A.芙蓉<fú)皎洁<jiǎo)纤细<qiān)札札<zhā)B.脉脉 (mò> 参差<cēncī)呦呦<yōu )阡陌<xiānmò)C.羁鸟<jī)暧暧<ài)樊笼<fán )守拙<zhuō)D.吐哺<bǔ)笙瑟<shēngsè)机杼<shū)三匝<zā)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地一项是 ( >A.涉江慷慨杜康泣涕B.譬如俗韵墟里故渊C.守拙乌鹊后檐沉吟D.树巅可掇狗吠佳宾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地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 >A.同心<感情深厚)而离居B.契阔<久别重逢)谈讌,心念旧恩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采取)D.暧暧远人村,依依<柔美地样子)墟里烟4.下列诗句理解不恰当地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期呆在官场里,<现在)才得以重返自然.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穿过纵横交错地小路,徒然地来往.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里地鸟怀想往日地树林,养在池塘里地鱼思念从前地深潭.5.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对仗地一句是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地一项是 < )A.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C.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7.对下面诗句赏析不够妥当地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派宁静,一派和谐,一派朦胧,完全因为这美似仙境地田园,才让诗人弃官归隐. B.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地政治胸怀,永不满足地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地精神自励.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地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地根本原因.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地表述,错误地一项是 < )A.《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地先河,其后主要地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他们使现实主义诗歌得以继承和发扬.B.楚辞,原指楚地歌词,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地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和语气词“兮”,如《涉江》.C.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地官署,主要负责从民间收集歌谣,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地名称.北宋时地《东坡乐府》中收集地诗歌和汉乐府民歌,属于同一种体裁.D.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地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地作品都是“风”“骚”传统地继承和发展.能级二1.下列加点词均有多项意义,请加以辨析.① A. 桃李罗堂前 B. 天罗地网C. 门可罗雀D. 星罗棋布② A.户庭无尘杂 B. 门当户对C.户枢不蠹D.环村居者皆猎户③ A.守拙归园田 B. 完璧归赵C.咸归附之D.津泽皆归其根④ A.守拙归园田 B. 守株待兔C.能守其土D. 谪守巴陵郡2.诗中“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地思想感情?答:3.认真体会下列诗句,回答问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①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地景象?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地景象?答:②“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答:③后两句没有写人,你可以想象得出人在这里地生活情景吗?答:能级三<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地题.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地形象,这是一个怎样地形象?答:2.把“悠然见南山”地“见”字改成“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答:3.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地志趣?答:4.后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两句地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答:5.对诗句地理解不确切地一项是 < )A.“无车马喧“这是一种反差式描述——明明住在人多地地方,本该车水马龙;然而竟没有车马地喧闹,足见诗人在选择房宅时专门选在偏远之地地良苦用心.B.“心远地自偏”这句诗颇含哲理,尤其“心远”二字,乃全诗“诗眼”,它充分展现出诗人远离尘世,超脱现实地心境.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千古绝唱.读者地审美感受是:诗人似乎无意作诗,而诗情画意自然流泻而出,让人愉悦.D.“欲辨已忘言”,对于人生地真正含义,本想辨别一番,然而,竟忘了如何运用语言加以表达.可见此时此地地情、境、人早已融合而物我同化了.(二)阅读陶渊明地《归园田居(其三>》,完成后面地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6.解释:兴< )理< )荷< )但< )7.这首诗如同口语,清新质朴,抒写了诗人 .8.“但使愿无违”中地“愿”指五自主探究指导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地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2、通过诗歌单元地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地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地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地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地意境地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地强烈反应,得到审美地享受从而领会诗歌地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地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地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能循着步骤,鉴赏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地能力.能级一1.C2.D3.D4.B5.A6.C.7.A8.C能级二1.①A排列 B捕鸟地网 C张网捕 D陈列②A门 B门第 C门 D人家③A回 B归还 C归顺 D归聚④A安守、保持 B守侯 C保卫 D 做……太守2. “尘网”“樊笼”比喻黑暗社会和官场,“羁鸟”“池鱼”比喻受束缚.作者用这些比喻,表达他憎恶现实、不图宦达地感情.3.①描写了一幅田园景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 ②不能互换 .“暧暧”写村庄在远处模糊不清;“依依”写炊烟地模糊,描写对象不同,不能互换. ③虽没有写人,但写出了人地生活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出那里住着一些生活古朴、怡然自得地人.能级三1.写一个悠闲自得地诗人形象2.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物和人融为一体.“看”“望”好象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3. “采菊”地动作不是一般人地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地情趣.4.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际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地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地大自然地怀抱.5.A6.起床修饰整理<锄草)扛只<只是)7.早出晚归,从事农业劳动和愉悦悠闲地感触.8.归耕<远离官场,返回故里)地归隐思想.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KS5U精品原创】2022高一语文课文精讲: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

【KS5U精品原创】2022高一语文课文精讲: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诗三首》课文精讲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诗经》、《离骚》和“汉乐府”的一些优秀篇章。

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在发展变化,《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句式长短不一,“汉乐府”出现了五言诗。

五言诗产生在汉代,并逐渐走向成熟。

汉代留传下来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作品,都是五言诗。

“汉乐府”中的作品,形式并不划一,有四言,有五言,也有杂言。

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诗三首》,收入汉、魏、晋时代的三首诗,都是文人作品。

有四言,也有五言。

曹操的《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写的四言诗,诗人用这种旧形式表现了丰富的、动人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在当时属于新诗体,在文人手中发展得比较成熟。

不过我们细细体味其诗句,相对于魏晋以后文人写的五言诗,显得自然质朴、不事雕饰。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很大发展,与《涉江采芙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却缺少变化。

骚体诗是杂言,一般是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五言诗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

让我们在感受这些优秀篇章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感受各种诗体的不同情味。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细细清理一下,你已经积累了多少古典诗歌知识,试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学习《离骚》时产生过的美好感受,并拿来跟学习《短歌行》时产生的感受比较比较。

③让我们学完本课后,全面清理一下我们在本单元接触到的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 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 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所选诗歌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情境,抒发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对写”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与本诗写作的艺术手法;2、感受与体悟诗歌的情感内蕴;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涉江采芙蓉》则是借“芙蓉”诉说着连绵不绝地思念与忧伤,其中的视角变换更是使诗歌达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艺术效果,诗中表达的情感令古今多少相思之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学情分析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做些探讨。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研讨”的教学模式;2、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1、引用相关诗句导入明确:我们都知道古人在离别之时往往会折柳送别,陆凯在《赠范晔》中也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采花折柳”是传达情意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是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芙蓉,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

2、初读诗歌,解读标题学生初读诗歌,并展示《古诗十九首》中其他的三首诗,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并且先有一个对诗歌本身的初步感知,然后教师提问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明确题目与第一句话相同,从而引出《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学视野拓展《古诗十九首》浅谈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古诗十九首》浅谈要谈《古诗十九首》,首先应简单谈一谈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诗。

五言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意义?而最终经过怎样的发展才产生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的巅峰之作呢?一、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1、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远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这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无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五言诗。

到了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出现了《孺子歌》那样的形式,(《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更晚又出现秦始皇时的《长城歌》的形式,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而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其中如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五行志》)这种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是五言歌谣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颖故事,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新的形式是适应于新的内容的。

汉初的四言诗本是继承《诗经》三百篇的形式,后来四言诗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旧形式,采用民歌的新形式来代替它。

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诗的旧形式不能适应,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产生,而且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锺嵘在《诗品序》里说过,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积累要点: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

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三、合作探究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

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1.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这首诗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高中语文必修2《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诗选自《必修2》阅读鉴赏板块的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学生在《必修1》中没有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相对来说,诗歌阅读鉴赏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显不足。

正因为这样,《必修2》第二单元的每一首诗歌对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古人真挚的情感。

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学会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寻找关于主旨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

2、培养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敏感性。

3、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主人公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分析意象。

2、理解本诗中体现出的乐景衬哀情和“对写法”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通过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中的画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总体设想」以情为主线,关于诗歌鉴赏的方法贯穿在讲解中,使同学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特别说明」这首诗在《古诗十九首》里有它特殊的地方,就在于这首诗在男女主人公方面可以做多种解读。

教者会就着其中的一种着重讲解。

但是所谓“诗无达诂”,而且无论是哪一种解读,最后的情感都会落实到思念,做别的不同的理解反而会使思念加浓一倍,所以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意见提出,并且正好体现了“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新课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十九位无名诗人的作品,梁萧统把它们合收在《昭明文选》中。

这十九首诗之所以能够穿越动荡的岁月流传至今,并且在后世被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它们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十九首诗都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一起体悟主人公寄予其中的深沉而浓郁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听读设问:一是注意其中某些字的特殊读音,二是揣摩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生听录音后,老师明确两个字的读音——“遗”(wèi)和“还”(huán),顺便简单补充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课题:《涉江采芙蓉》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审美体验的灵感,并关注学生的多维度解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一些探讨。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3.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重点1.抓住诗歌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难点多维度解读诗歌。

教学方法互动点拨法、诵读品味法、合作研讨法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有这样一句评价:“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其实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营造文化氛围,介绍文学常识1.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补充作品背景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群雄并起的时代,有许多人,他们社会地位不高,但有着一定的学识,他们走出家乡,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

而在文学上,一些人先是模仿汉乐府搜集的五言民歌,后来渐渐脱离模仿的痕迹,开始自行创作五言诗歌,这就是东汉末年五言诗文人化的过程。

由于作者不可考,南朝萧统将十九首这样的诗歌编入《文选》,合称《古诗十九首》。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涵咏潜在矛盾,感悟刻骨相思——《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

《涉江采芙蓉》属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诗歌借助采芙蓉、望旧乡、长路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妇的刻骨相思,也折射了当时社会动荡黑暗的面影。

诗中的潜隐矛盾、互文之望等表现手法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该首诗歌的篇性特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特征都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篇性特征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对本诗的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就不一定知之甚深。

基于这一情况,对篇性特征的审美开掘便成了教学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虚实相生等技巧(教学重点);2.感悟诗歌核心意象,多角度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3.就诗歌情感表达内涵,实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打通。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一)检查所学,导入新课1.导入: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情生于人心、绵延不绝,那就是“思”。

在这种广博而真挚的情感发酵下,诞生了一篇又一篇的经典佳作,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亲人之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的故国之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恋人之思。

今天,我们将会碰到又一种“思”,看看《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什么思,怎样思,又在思谁。

通过预习,同学们还想到了哪些有关“思”的内容?2.朗读。

配乐朗读诗歌,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讨论、分享品味诗歌的收获。

(二)了解背景,感悟情感主题1.分享:第一小组,与同学讨论分享诗歌的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建安末期动荡不安时代人民思想情感的表现。

由于党祸之变、黄巾之乱以及饥荒和瘟疫的发生,再加上统治者肆意屠杀,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夫妇、家庭的分离,是当时最普遍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将《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五言歌辞相比较,舍去音乐因素,就实体形式看,并无本质的区别。

六朝以至唐宋人记载中两者的篇目多有重叠,如古诗《生年不满百》又作乐府《西门行》,词句更多雷同,如古诗《孟冬寒气至》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而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则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可见古诗和乐府在汉世是二而一的关系,被采入乐即为乐府,未入乐或入乐后又失其调名则为古诗,故清人朱乾《乐府正义》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

”《古诗十九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汉乐府一样,继承了《诗经》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所以说它是“风余”。

但以群体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又是众多的汉代无名氏诗歌中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类型。

与一般汉乐府民歌比较,在风格上有以下异同:1.感性方面二者均一事一诗,情事交融。

民歌较多铺叙,叙事以见情;古诗则重于抒情,以情融事。

2.结构方面二者均结构浑成,无斧凿之痕。

民歌多以事情之自然顺序为线索;古诗则按照情感的起伏节奏驱遣剪裁事实。

3.语言方面二者均自然天成,富于感染力。

民歌如胡应麟所称“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则“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明谢榛称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4.境界方面由以上三者决定,二者均风格浑成,境界深远。

民歌“遒深劲绝”(王渔洋语),其境深厚;古诗“怊怅切情”(刘勰语),其境旷远。

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多为劳动者,而是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们为了更好地抒发因遭受压抑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一反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作为雕虫小技的痼疾,打破了当时从形式上尊崇《诗经》,《楚辞》,专尚回言、骚体(及其流裔汉赋)的积习,大胆地向民歌学习,从而将分离达三百余年之久的文人创作语言与民间创作语言重新结合起来,将新兴的五言歌诗——被上层文人视作“俳优倡乐多用之”的俗体诗——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同时将汉乐府中已有表现的叙事与抒情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自己的创作与汉乐府相比较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于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语)的一代新诗——五言抒情古诗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诗体及其表现手法,在中古以后的古典诗歌诸形式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说《古诗十九首》又是“诗母”。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