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质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东汉教育家王充说
东汉教育家王充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正定是非也。
”就是说做学问的方法,最为难得的是能够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经过讨论争辩来核定道理,从而明辨是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阅读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新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开启思维,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讨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造就新型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基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问题意识缺失严重,要么有问题而不敢提,要么干脆是没问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问题意识的基本含义: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问题就意味对现状的不满,就意味着有自己的思考。
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很难想象会打破现状,超越常规。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
自学质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对“ 自学 质 疑 。 合作探究” 高效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的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
1 . 学生 自学阶段 。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 独立 思考 , 自己能解 决的问题 自己独立完成 , 这是学生 自 学得到 的收获 以及对其独立学 习能力 的培养 。对于 不能独立解决 的问题 ,可以标在教材或记在 自学笔 记上 。 自学时笔者特别注重对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的培养 。 比如学习《 四边形性质探索》 时, 笔者让 学生 利用 课余时间 , 自己用木条 制作平行 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模 型 , 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 四者 的联 系与区别 , 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 再 比如七年级学 习立体 图形 时, 笔者就让学生用土豆 、 萝 卜 等做 成圆 柱、 圆锥等 , 直 观形象 , 学 生争着展示 自己的作品 , 充 分调 动 了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2 . 学 生质疑阶段。“ 质 疑” 是 一 个 不 断 设 疑 解 疑 的过程 , 一 般 体 现 在 自学 过 程 中 的 自我 质 疑 、 小 组 合 作的组 内质疑 、 组间合作的班内质 疑 , 以及特殊情况 下的师生质疑。 它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 、 解决问 题 的 过 程 ,还 是 一 个 不 断深 化 学 习 教 材 和 开 发 课 程 资源的过程 , 一开始的“ 设疑 ” 是一节课 的基本 目标 , 是一种预设 ,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 的用好教材和超 出教材 的体 现。如果说一 开始的“ 设 疑” 是“ 走 进教 材, 用 了教 材 ” , 后边的“ 质疑 ” 则是 “ 走 出教 材 ” , 这 是 不 断 深 化 和 拓 展 的 过程 ,是 新 课 程 理 念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的灵 活 应 用 。 在 平 时 教学 中 , 学 生质 疑 的 问题 , 笔 者让他们先独立思考 , 然后再小组讨论 , 把老师 的讲 台变成学生的舞台 , 让他们去充当“ 小老师 ” , 上讲 台 讲题 , 去尽情地展示 自我 、 挑 战 自我 、 超越 自我 。 记得 笔者 曾用了整整一节课 的时问 ,只讲 了一道几何证 明题 , 学生争先 恐后地讲 了八 、 九种证 明方法 , 且辅 助线各不相 同, 笔者惊叹 了, 没想 到学生 的潜能如此 之大。与此同时 , 课堂教学取得 了意想 不到的效果 。 3 . 学生合作探究 阶段 。 笔者教学模式中的“ 合作 探究” 是建立在学生充分 自学 自探的基础上 的。 难度 小 的问题 同桌讨论 , 难度大 的问题小组讨论 , 小 组内 仍 不能解决 的问题再全班合作解决 ,直到全体 学生 都不能解决时教师才给予点拨讲 解。2 0 0 9 年, 市、 县 教研室 、各 中心校领导和教师代表来 笔者班里 听数 学 观摩课 , 那一节课 的题 目是《 生活中的轴 对称 》 , 整 节课 充分突 出学生 的主体性 , 教师大胆放手 , 问题留
培养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方案
培养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学生自主研究是元认知监控的研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研究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学生能够自主研究,就会对为什么研究、能否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主动的反应。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吸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形成自主研究的能力,这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自主研究,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研究。
二、活动的目的、意义三、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本人认为,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
自主能力越早形成,学生的研究收益就越大。
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步骤的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研讨目标在自主研究过程中我们需着重加强学生如下惯的培养:(1)圈画评注的惯。
只要读书就要用笔划出重难点内容,筛选出重要信息,记下自己的心得和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交流。
(2)出声朗读的惯。
朝读、晚读和课堂读书时,一定要口齿清晰地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诵读中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
(3)默读的惯。
默读时不影响别人,速读要快,在读中能够考虑、比力、推敲、揣摩,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
(4)质疑的惯。
要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大胆向同学和老师提出问题,无论其难易。
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进步。
(5)自主积累的惯。
在阅读中遇到精彩词句能自主选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积累,以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
2、研讨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一)圈画评注的惯1.标疑点。
自学中不能一下子理解的疑难问题,在相应的内容下画一横,并打上问号,便于课上注意听讲或主动提问。
有的也可在旁边写上要问的话。
听讲中没听清、没听懂之处也可这样标出,课后问同学或老师,直至弄懂。
2.注拼音。
把汉语拼音记在生字、易读错的字、多音字的上边,这样在阅读时就不会读错,且一旦课文读熟,那些字也就熟记于心了。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内容和方式由老师安排决定,学生只负责听课、做作业、考试。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记忆不深刻等。
因此,我们需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和发起者。
那么,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没有兴趣,学习也就没有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内心发起学习的欲望。
具体方法可以是:1、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比如文学作品、科普视频、实践经验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度。
3、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
二、拓展学习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听课、看书、做题等方式来学习。
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单调乏味、缺乏趣味性,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需要拓展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具体方法可以是: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音视频、动画、游戏等,让学习更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2、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比如实验、观察、调研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
3、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和参考范围。
三、实现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都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按照统一的学习要求和要求来学习,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实现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定制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具体方法可以是:1、采用智能化教育技术,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和学情分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优势。
3、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安排,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
“生本化”高中语文阅读质疑分层教学观
“生本化”高中语文阅读质疑分层教学观生本化高中语文阅读“质疑分层”教学观。
生本化高中语文阅读“质疑分层”教学观就是要求教师把文本质疑的权利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引导高中学生全程参与阅读文本的质疑过程,以质疑的方式生成文本阅读的学习目标、探究目标、发展目标,并通过有效”分层”将质疑发现的问题序列化、逻辑化,符合学生认知差别和认知规律,契合个性化阅读的需要。
引导学生围绕层级问题探究解疑,实现对文本的渐进式深度建构,甚至是对文本解读的超越和拓展。
1.提出高中语文阅读质疑分层教学观的缘起:质疑主体的迷失大家清楚地知道,基于问题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阅读课堂的常态,然而质疑的主体却是一个一直没有说清楚的问题。
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质疑主体还老师,即老师在问,学生在答。
即便是学生参与了质疑,也往往是在教者引导下的有明确方向的思考。
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习惯“被问”、“被思考”。
《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中有一篇郭初阳《珍珠鸟》的教学实录,在这篇实录中郭老师把一串精彩的问题在课堂过程中随机呈现,让这堂课生动活泼,师生对话自由,充满理性的光辉。
但是郭老师的课堂上那些精彩的问题主要还是出自郭老师的智慧,而那些可爱的学生也不过是孙悟空,像《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主,怎样翻跟头,也跳不出“郭老师”的手掌心。
郭老师就让学生在充满启发性的禅语中参悟了道理,很难得,只是没有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是个很大的遗憾。
《论语》的老师就知道,在“杏林”树下,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出了许多问题,而孔子也在用各种各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韩愈《师说》有这样一句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把质疑权利交给了每一个有疑惑的学生,而把解决问题的权利和义务交给了“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但他同时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0后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甘心做语文教师思想“速记员”,要么冷漠地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与老师无话可说,以沉默来逃避。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动静结合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动静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寻求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追求。
其实,更多的教改者明白,语文课堂也应该是静的课堂,是动与静有机结合的课堂。
在这种理想的语文课堂上,静与动是交融的,是互动的,是共为一体的。
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也就创设了完美和谐的语文课堂。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常常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
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若“静”“动”偏颇,比例失当,课堂可能会或死寂冷清,或嘈杂浮躁。
过分死寂的灌输式课堂我们早已加以否定,而活动过多、热闹过头的课堂我们也应及时反思。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的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呢?一、追求个性动态,让学生灵动而快乐。
1、动态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多元化与个性化。
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喜爱文字,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先动起来。
表现在语文课堂中,这种“动”是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
比如学生诵读体味,它可以是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也可以是高声诵读、轻声涵咏。
比如质疑讨论、探究对话。
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抑或教者与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应该是多样的全面的逐步深入的,更是见仁见智极具个性色彩的。
在这样的动态突显的“对话教学”中,常常进行着思想碰撞:教师或者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相互间碰撞出思想之火,生出更深层次的思想;然后双方或多方的思想、观点再次交流、碰撞;在反复交流中,新的信息、观点、理念在不断的影响着各方,不断的被接受或排斥,形成新的信息反馈,从而进行着思维、学识的不断完善与循环往复。
这是一种完美而又动感十足的语文课堂。
下面是笔者执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中学生把语文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会贯通,深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25-0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立足于21 世纪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那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初中语文课程更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进行如下的教学改革探索,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试想,没有疑问怎有探索,没有探索怎有发现,没有发现怎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
引导学生质疑,首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质疑。
质疑方式多样,可以要求学生预习质疑,可以学中质疑,也可以学后质疑.通过不断的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指导自主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过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那种一问一答,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繁琐分析的阅读教学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往自己设定的框框中钻,学生整堂课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就谈不上创新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减少提问,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归纳出整体性、综合性的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感悟,还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以及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议一议,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鼓励学生创造独特的学习方法,切实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此略谈几点认识和做法,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斧正。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列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提出一个问题则代表着学生对知识经过了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分析了问题,对知识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索,调动了所有的知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参与教学,主动地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地调动知识储备,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才能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想提问的动机。
所以,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以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动手能力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实践操作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产生疑问。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我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三组纸条,分别为:10厘米、12厘米、17厘米;10厘米、12厘米、25厘米;10厘米、12厘米、22厘米。
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
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心中产生了“拼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究竟有什么关系”的疑问。
2、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实例和数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想学的愿望。
二、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氛围紧张压抑,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如果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会感觉到轻松和谐,思维将更活跃,进而敢于提问。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导读:本文是关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希望能帮助到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魏崇容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中心校(614307)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一点已不容置疑。
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主的学习状态和方式。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1给足学生探索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的基本保证是给足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有人说每天清晨大街上出现最早的人群是两支队伍。
一是学生,二是民工。
学生从进校开始,几乎每一分钟都被老师安排得井然有序。
40分钟的课堂教学当然也被辛勤园丁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所占领。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地使用单位时间,课堂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出,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的布置。
即使是安排讨论、操作、也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几乎每一分钟都被老师控制着。
在学校,孩子们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在家里,按照家长的旨意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课外补充练习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程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孩子们失去了思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知识的宽松环境,给足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发现、去探索。
记得有一次送课下乡,上课的老师所授内容是三年级的“可能性”。
一开课,老师就用有趣的游戏(石头、剪刀、布)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活动中。
通过游戏,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事物存在一种情形—“可能性”。
接着,老师又举例讲解了另外两种生活情形。
那就是“一定”。
〔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一定),地理每天都在转动(一定)〕。
还有“不可能”〔如:石狮子,会在天上飞(不可能),我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吃过一点东西(不可能)〕。
老师讲解清晰、透彻。
学生学的清楚、明白。
可是,就在新知探索完之后,老师给学生呈现了这么一道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按题里要求分袋子装东西。
将备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转变理念,科学理性应对新课改语文高考
、
的过程” 。 伴 随 着 高 中新 课 程 改革 的推 进 , 2 0 1 2 年起 . 我 们 迎 来 了课改高考 。 毫无疑 问, 高 中 新课 程 的全 面展 开 预示 着 我 国高 中 语 文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将 面 临一 次 全新 的 突 破 .新 课 程 带 来 的 新理念 、 新视野 、 新教法 、 新 学 法 和 新 的 高考 导 向 . 无 疑 将 对 新 时 期 的高 中语 文 教 师 提 出 新 的 要 求 。 如 何 以课 改 精 神 在 基 础 教 育 的 最 后 一 年 更 好 地 促 成 学 生 的 成 人 与 成 才 .如 何 切 实 有 效 地 推 进 新 课 程 下 的高 考 语 文 备 考 ,避 免 备 考 中的 盲 目和 低 效等 , 在 第 一 次新 课 程 高 考 后 的 经 验 总 结 时 , 广 大 高 中教 师 需 要深入思考与探索。 我 意在 梳 理 新 课 标 卷 的特 征 , 并 对 新 课 标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作者:莫凤强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07期所谓“优化”课堂教学是指老师和学生以最少的时间,最省的财力、物力,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要想达到这一理想目标,教师就要采取如下五个策略。
一、激发动机策略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坚持自我创新学习的动机、意愿和要求,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以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精神力量为转移。
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即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追求及社会责任感。
没有这些条件做基础,学生就不会把已经观察发现到的问题上升为主动探索研究的课题,创新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优化“主体”策略所谓优化“主体”策略,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学发展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
(一)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1.把阅读时间留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看、去读、去思、去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解疑、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实践、检查修正。
总之,有了时间保障,主体作用才能发挥。
2.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引导他们善于提问。
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来解决,不要包办代替。
3.把教学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习过程中的评讲,可以由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
评价既要评优点、长处,也要评短处与不足,但避免单评缺点。
评讲不是提意见,而是说理由,是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讲评宜总体评讲,少一些个体的肯定与否定或包办代替。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1.比较异同指导。
比较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材、体裁、结构、主题以及写作活动中所存在的类同、相似或相反的因素来进比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也就是改善传统的教师“灌”学生“记”的模式。
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精神开始。
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自主性和主动权都没有,何谈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一过程应当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策略很多,这里,略举几例说明,用以指导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克服师源性伤害,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
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师要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应做到:①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
把课堂变成学生好“问”爱“问”的场所。
②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45分钟既是教师教学时间,也是学生的学习时间。
这一段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用多了,学生就用少了。
在传统的教学中“满堂灌”“一言谈”是非常普遍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不可能很好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克服和改变这一现象,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2013·12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承认和尊重学生,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把学生们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出来,让他们乐于参与活动,教师要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需要有能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才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去探索数学。
作为教师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这种欲望的激励与唤醒,并能促使他们保持更长时间的学习热情。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达成他们的愿望,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从而轻松地理解数学,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先创设了一个热烈的校运会场面,播放了一个个运动场景,之后把镜头停留在运动员跳远的激烈场面上,让学生根据运动员每次跳的结果,读出他们的成绩,同时把两个运动员的成绩列表显示在屏幕上。
当学生正沉浸在愉悦的情境中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当裁判员,你能告诉大家这两个运动员哪一个运动员的有效成绩好?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习“小数比较大小”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主动去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堂课在引入阶段创设了问题情境,营造了主动探究的氛围,促使学生的观念、认知要求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有效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求,使数学学习更有价值,探究的过程就是一种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一、?质疑问题应该讨论语文教学具有思想性,但是它首先必须具有工具性,只有二者有机和完美结合,课文才有生命力和活力。
在具体教学中,讨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以及相互交流、讨论,求得认知的进步和深化。
学生有疑而学,有疑而问,疑问解决了,认知水平也有了提高。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的疑问不应该只是由老师来解惑,更多的应该是在集体交流中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所以学生学习中合作就很重要了。
而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一言堂令学生没有了思辨能力。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进步,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二、?选择内容应该自主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是应该有发言权的。
教师和成年人认为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往往并不完全是学生所希冀的,其兴趣自然不高,积极性就低,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体现,离开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自主选择,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的语文教材,好多是精美的名家名篇,或是堪称传世之作,老师认为精彩的片段或是必须讲解的地方,对学生来讲,未必精彩有趣。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喜欢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得认真,学得投入,学得主动,自然,教学效果也就会好多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学生。
三、?学习方法应该清晰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老师给学生明确的目的、鲜活的课文、自主选择的内容以及自主讨论的问题,更应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主动参与,去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
好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都会让学生去归纳总结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带有一定的引导性。
2023年坐井观天教学反思_1
2023年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023年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书上第二幅图,问生:图上有哪两种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置悬念,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学习13课《坐井观天》。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从多角度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谁坐井观天?它们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这样,培养了学生创新质疑的能力。
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生字,小组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达到了合作的目的,然后再全班交流,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学习,讨论交流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记忆字形的方法很多:计部件、去部件、换部件、数比画、先计部件再数笔画、比较法……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学生表达能力很强,句子说得很好,积极性也很高,例如:长江沿岸景色秀丽,真让人流连往返。
我在上学的路上口渴了,想找点水喝。
有一只可爱的小鸟落在我家的井沿上……2023年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坐井观天》是二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同时“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争论天到底有多大,来阐述一个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故事内容浅显,但挖掘其中寓意却有难度。
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我主要采用读中悟结合小游戏的方式进行,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一)关于__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两个词作为__理解的关键,让学生领悟小鸟见识的广博以及青蛙的目光短浅。
通过这两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
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先尝试让学生自己猜测“无边无际”的意思,在初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尝试把天空的宽广无边,用朗读的形式给读出来;接着我结合下文中的“一百多里”这个词语,设计了一个想象情境,小鸟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在同学们的想象过程中,感受小鸟飞过的多彩世界,从而进一步理解“无边无际”;然后设计问题“除了天空是无边无际之外,你所知道的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造句,让他再次理解其中含义,进而理解小鸟看到的广阔无边的世界。
新课改背景下改变教学方式探析
·教育广角·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充分认识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很多教师之所以热衷于采用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认为这样做比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学生学得多,易于组织课堂教学等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所致。
实践证明,这种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至少存在以下弊端:(1)容易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大做无用功。
(2)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师的思路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4)学生缺乏掌握知识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
2.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很多教师之所以善于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不放心,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认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往往是耽误时间,不如教师讲效果好。
其实,这是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潜能,加以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以讲为主的习惯的原因。
实际上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加以发掘和引导。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要比教师硬性灌输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3.加强研究课堂教学的讲授方法我们反对以讲为主,但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恰恰相反,要强化教师的讲,关键看教师讲什么以及怎样讲更有效。
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有效,针对性更强,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讲授时应采用点拨的方法,而不是机械灌输,要注重讲思路和方法;最后,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浅谈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浅谈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西五里头小学;;;;贺松兰【摘要】:“主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习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或强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交流、充分展示、自主质疑、解疑,引导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创新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自主;民主;和谐;探究;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透视现状,诱发对课堂模式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常常出现一种“无度”、“低效”的状态。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
(1)急于求成,学习文本只求“新”,不求“深”。
(2)过于依赖,遇到难题不理解,只求“师”,不求“思”。
(3)过于迷信教师,盲目崇拜,只当忠实的“听客”。
(4)厌倦心理,机械模仿,应付了事。
2、教师存在许多担心和不放心。
(1)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
(2)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
(3)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讲得多。
(4)对学生的活动不放手,牵得多。
正是这种心态造成教师走不出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答案,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质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者:陈聪停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3期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科学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努力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
那么,如何将质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现在就我从事几年的语文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质疑的情景
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质疑。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决不因学生问题的幼稚无理而取笑学生。
要让每一个学生敢问而无后顾之忧,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开始质疑时,学生大多停留在字、词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
质疑质量不高,甚至有为质疑而质疑的现象。
不过,不管他们质疑的质量如何,我都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白能提问是积极思考的表现,这样他们进行质疑就有了“安全感”,也就能放心大胆地提问了。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启发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换成…骗‟字。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哄堂大笑。
我却没有笑,而是表扬并鼓励了这个学生:“提得好!爱动脑筋!”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啊!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借箭”是可以的。
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我们借了他人的东西后总会说些感谢的话,诸葛亮正是这样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
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他认为这不是感谢,而是嘲讽。
还有的学生认为课题中用“借箭”,意思深远。
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的,在日后交战中他会如数还给曹操。
正是由于在民主的氛围中才有了这么精彩的讨论。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发展了求异思维,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便会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无须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去接触探究事物,呈现出积极的活跃状态去做他感兴趣的事。
对于接受能力以及
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而言,质疑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
学生的质疑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才能变得爱学,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小学生大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例如,我在执教《观潮》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习“潮来前”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老师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接着,我在范读时就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
注意倾听的同学很快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的盐官镇为什么是观潮的最好地方?这几个问题恰恰是课文内容的空白处,需要通过资料的补充加以解决。
而此时通过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教师补充资料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没有质疑的习惯,也没有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质疑的习惯很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如阅读《古井》一文,当讲到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而不要报酬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老党员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由此,学生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有的说老党员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为祖国多做贡献,不愿拖女儿的后腿,所以不让女儿回来照顾自己;有的说因为女儿自幼在古井边长大,对生活在古井边的乡亲们很了解,所以父母生活在这样的人中间,女儿放心,因此能够安心工作。
学生体会到,因为受了古井的滋养和陶治,为古井边乡亲们的影响和感染,所以他的女儿在外教书时,也一定会像古井那样,用自己无私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课进行到此时,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古井如春风细雨一般净化了每个孩子的心灵。
这时教师再略作总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评论”的学习模式。
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有的课上,学生质疑十分热烈,但水平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浅显的问题上。
这就说明学生质疑的宽度、深度以及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应切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从重点词句入手。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质疑。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通过思考,立刻提出疑问:“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一句中,形容局势为什么用“严重”一词,而不用“紧张”或“动荡”呢?当学生学到父亲李大钊被敌人逮捕时,又提出:“残暴的匪徒
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一句中的“拖”字,用得妙在哪里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比一比,换一换,议一议等方法,读懂文章,从而较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师因势利导,开展教学,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地位,激发了他们质疑解惑的欲望。
五、拓展课外进行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加突出。
教师应利用教材,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文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
在课堂产生的大量的问题需学生在课外去探索。
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教师对于学生质疑时提出的关于“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除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学生纷纷寻找资料,结果了解到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在凡卡寄出信的一星期后死了。
又如《蝙蝠和雷达》一文,学生知道了雷达是人类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的。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你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是由哪种动物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的吗?”“你还可以从哪些动物的什么特点得到启发,发明新东西呢?”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探寻新知识的欲望,从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
总之,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举措,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人为本,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真正把质疑的权利让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呼唤把语文课堂质疑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