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观课报告
2020年山东省远程研修小学语文观课报告(内含《桥》《大自然的声音》两篇观课报告)
2020年山东省远程研修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观看《桥》有感2020年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中,小学语文有一个观评课课程,共三节课。
看完这三个课例的视频感触颇多,精彩的课堂,巧妙合理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无缝衔接,让我深受启发。
我禁不住反复看了三遍,下面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及评课标准,针对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的李莹老师执教《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目标设计准确,活动容量适当这三节课,教师们对教材把握得很准确,设计的目标准确、具体,有层次,并且可观测,最重要的是目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标要求。
教学内容适当,时间安排合理。
二、抓住文体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桥》是谈歌先生的一篇小小说,被入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它所在的单元是第四单元——“小说”单元。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村民们踏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也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感受“小说”的表达特色,从中学习初步创编小说。
三、注重阅读教学,落实以读代讲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在课文的学习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
有默读,有熟读,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教师动情地引读,读出了不同的层次,使读书扎实有效。
比如学习文中描写老汉的部分,就有四读:一读,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二读,在学生汇报并初步体会后,自由练读句子,试着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熟读句子;三读,展示读,老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读,师引读句子,在读中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走进老汉的心理,在读中激起学生对老汉崇高的敬意。
听优质课《桥》心得体会6篇
听优质课《桥》心得体会6篇听优质课《桥》心得体会篇1从优质服务开展以来,很多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每个人也为其自己对优质服务的理解而作出了自己特色的优质举措。
而我觉得加强沟通是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沟通是架起医患关系的桥梁,作为医护人员应主动营造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彼此配合和共担风险的医疗氛围。
首先,要建立医患信任关系。
尽管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成因有多种,但医患之间缺乏真诚的信任仍是主因。
目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满足患者对多元化医疗服务的需求,使患者信任度降低。
建立医患信任的主导是医护人员,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服务意识,做到认真诊疗、合理用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才能在工作中偶有失误的情况下,也能得到患者的理解。
其次,医务人员须与患者真诚沟通,.因医务人员不愿与患者沟通,或者不会沟通、沟通不到位而引起的医患矛盾占绝大多数。
所以,改善医患紧张关系,应从规范我们的行为入手,强化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掌握沟通技巧,真诚与患者沟通。
医患沟通并不复杂,只要在患者就诊、住院、检查、出院或存有异议时,多说一些安慰、解释、鼓励的话,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要通过细节服务来体现。
由于医疗服务维系的是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医务人员对工作忙累不应有任何抱怨。
因此,应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要从点滴做起。
听优质课《桥》心得体会篇2服务是银行立足的基石,优质服务就是做好每一个细节,传递温暖。
走进兴蓉支行,客户能感受到我们的朝气和活力,我们真诚的微笑贯穿在每一个动人的故事中。
夏日炎炎,我行迎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他手里的一袋小零食。
进来后直接找到大堂经理珍姐,把零食一包又一包塞到她手里,并连声说:谢谢你们了,你们的服务让我感觉到了家人般温暖!原来,这位老人经常到我行来办理各项业务,网点的人都认识他。
每次前来,大堂经理珍姐总会主动地上前问候,热情地指导他办理存款、理财等业务,把这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小学语文《桥》课堂观察报告
传递正能量激情更飞扬——观青年教师比武课刘老师执教的《桥》《桥》是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重点是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感人至深。
今天我观看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饱满的热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崔峦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
刘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刘老师是一位省考老师,年轻有为。
在这次比武课中,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碰到难题和我切磋,课件改了又改,力求最好的效果。
一节课下来,获得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她素质高,能力强。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以桥为线索,学生说桥,看桥,谈桥。
从而知道桥是转接此岸与彼岸的。
作用之大。
二、教学层次清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先体会洪水的凶猛,再体会老汉的品质,最后感受凄惨的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语句理解、想象。
如:“……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理解这句话时,先让学生想象野马奔跑的情景,再让学生想象受惊野马奔跑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一群受惊野马奔跑的情景。
接下来老师将句子换一种说法,进一步体会。
一群受惊的野马咆哮着,声音之大;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速度之快;一群受惊的野马势不可当,来势凶猛。
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感悟到洪水来势汹汹,十分可怕。
最后让学生看洪水奔涌的视频,情感逐步提升。
课文最后一段,老师进行了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到凄惨的情景之中,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立于学生的心中。
三、对话文本,以情育情在感悟党支部书记这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时,刘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有感于《桥》的课堂提问观课报告
有感于《桥》的课堂提问观课报告傅美芬一、背景描述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引领语文学科组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分析、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
在本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本人根据学科组的安排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项观察,听了五年级下册《桥》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的两节课。
二、问题统计通过研讨,并结合观课议课的经验,从问题的意义类型角度,将课堂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类:1、常规管理性问题:包括教学组织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的评价问题和非知识性的环节过渡问题。
(1)教学组织管理问题:如“这一小组完成了吗?你们准备好了吗?等(2)对学习态度、情感的引导评价问题:读书声音要怎样啊?对听的同学提个什么要求?等。
(3)非知识性环节过渡问题: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谁来读上面这一行词语?2、判断性问题:他说的对吗?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读?3、识记性问题: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书写时要注意什么?4、理解性问题: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说说洪水的特点?5、发散性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6、无关性问题(低效、无效):同不同意?好不好?是吧?记住了吗?整理结果如下:第一节张海波老师执教的课,课堂提问共22个,其中教学组织管理类问题无,判断性问题2个,识记性问题2个,发散性问题1个(在文中更适合哪一种表达,为什么?),低效问题1个(雨很大,很突然,是不是?),理解性问题16个。
第二节唐恩泉老师执教的课,课堂提问共24个,其中教学组织管理类问题无,判断性问题3个,识记性问题4个,发散性问题1个(这座窄窄的木桥还是一座怎样的桥?可惜答案是老师自己公布的。
),理解性问题16个。
《桥》观课报告
《桥》观课报告《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
针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预习的基础上,王老师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读、说、写相结合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然而,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王老师重点抓了“情感共鸣”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三、情感渲染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
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
然而,王老师在教学时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为了更好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最后王老师又让学生学习同步阅读《壮丽的青春》这一文章,理解文中主人公欧阳海为了挽救整个列车人的生命而牺牲掉自己生命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也同样如此。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观课报告
我观看了王老师执教的《桥》这个视频后,受益匪浅。
《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这一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1、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课件、视频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
山洪暴发,九死一生,这样的场景对于孩子们来说毕竟太遥远了,因此他们很难体会出危急情况下老汉的喊话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2、感悟形象,学习写作手法在分析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时,让学生学会体会到“人物的语言要结合当时的环境”;还有后面王老师也提及到“‘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放在最后是为了设置悬念”,这样就涉及到了写作的部分,很好。
3、以读促悟,感悟人物高大语文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王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
体会老汉的特点,王老师请孩子们画句子,做批注。
这样的自学不是走形式、花架子,是切实为孩子服务的。
同样,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王老师不急于让他们说出答案,而是打断,让其他孩子再读,让全体学生再读。
看似打断了一名学生,实则是为了给更多学生再次思考、深入思考的时间。
一点点深入,一点点升华,学生的朗读从最初的置身事外,到后来的感同身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王老师在课堂上的沉稳自如的循循善诱。
《桥》观摩课心得体会6篇
《桥》观摩课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桥》观摩课心得体会6篇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经历的独特见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桥》观摩课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桥》听课心得体会
《桥》听课心得体会近期,我有幸聆听了一堂以《桥》为主题的课程,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这堂课的开场就十分引人入胜。
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灾难的可怕,从而为理解课文中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奠定了基础。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出了几个简单却又关键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瞬间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紧张而又充满期待。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文本的细致分析。
对于文中每一个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教师都会引导学生们反复品味,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文中对于老支书的描写“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教师就会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说老支书像一座山?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了老支书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和坚定的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情感时,教师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比如,让学生扮演老支书在洪水中指挥村民撤离的场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老支书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
此外,小组讨论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教师会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教师则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适时地给予指导和鼓励。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对课文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的互动环节,教师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无论学生的回答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这种鼓励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不再害怕犯错,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营造了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桥》听课心得体会
《桥》听课心得体会近期,我有幸聆听了一节以《桥》为主题的课程,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就通过巧妙的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他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讲解,而是先展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桥的图片,有古老的石桥、现代化的高架桥,还有一些造型独特的景观桥。
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比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桥吗?”“这些桥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的互动,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十分深入。
他引导学生们关注文中对桥的描写,不仅是桥的外观,还有桥在故事中所承载的意义。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让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的提问设计也非常精妙。
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学生们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文本才能给出答案。
比如,教师问道:“老支书在面对洪水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老支书的伟大?”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在文中寻找线索,锻炼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而且,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他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看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讨论结束后,教师还会请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让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灵活运用了多种手段。
除了传统的讲解,还结合了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洪水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和危险,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情境。
此外,教师还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堂氛围方面,这节课始终保持着一种活跃而又紧张的节奏。
《桥》听课心得体会
《桥》听课心得体会前几天听了一堂关于《桥》的课,这堂课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让我沉浸其中,感受颇多。
老师在课堂上对《桥》这篇文章的解读十分深入和细致。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让村民能够顺利过桥,不惜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我们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比如,当讲到老支书在面对凶猛的山洪时,那坚定的眼神和毫不犹豫的动作,老师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情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老支书的英勇无畏。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在分析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的那段情节时,那细致入微的讲解真的太精彩了!老师把每个村民的反应、老支书的喊话,都一点点剖析开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生死关头,人性的复杂和老支书的伟大。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地方,就是课堂上的互动环节。
老师不是一味地自己讲,而是经常提出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去讨论。
比如说,老师会问:“如果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当时会是什么感受?”“老支书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当时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我觉得这种互动让我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走进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
在这堂课上,我就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跟着老师的指引,一步步深入到《桥》的故事之中。
我看到了老支书那宽阔的肩膀,仿佛能承载起整个村庄的重量;我听到了他那沙哑却坚定的呼喊,在山洪的咆哮声中显得格外响亮。
而且,老师还通过多媒体手段,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与山洪暴发相关的视频和图片,那汹涌的水流、被冲垮的房屋,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灾难的可怕,也更加明白了老支书的选择有多么艰难和伟大。
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座桥,它连接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而一位好的老师,就像一个出色的建筑师,能够引导我们稳稳当当地走过这座桥,去领略对岸的风景。
回想自己以前读这篇《桥》,很多时候都是匆匆而过,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桥》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在课堂上教授了《桥》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保护村民生命安全的故事。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教师的责任。
以下是我对《桥》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把握教学重点在备课阶段,我首先对《桥》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研读。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本,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握了以下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过程。
2. 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党员的敬佩之情,以及面对灾难时人们的团结互助精神。
3. 培养阅读能力: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图片、视频或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 互动式教学,提高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共鸣,激发兴趣:在讲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4. 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注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1. 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提高朗读技巧。
2. 默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默读,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精读训练:挑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桥》教案与反思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课文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进行口头表达。
4. 写作练习: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阅读理解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在人物分析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在写作练习环节,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人物分析、写作练习和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桥教学教案反思
桥教学教案反思在进行了《桥》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教案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桥》是一篇具有深刻寓意和强烈情感的短篇小说,它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描绘了在洪水肆虐的危急时刻,老支书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次教学,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老支书的形象特点,但对于情节发展中的一些细节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让我意识到,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整体的理解,还应该更加细化对于关键情节和细节的把握要求,以便引导学生更全面、细致地理解文本。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按照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组织教学。
在讲解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他的崇高品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自主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于人物描写方法的系统性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一重要的文学分析工具。
对于情节的分析,我引导学生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探讨了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但在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均衡,有些学生积极发言,而有些学生则较为沉默。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组织讨论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给予那些较为内向或理解较慢的学生足够的引导和鼓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采用小组讨论、轮流发言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思考和交流中来。
在环境描写的教学部分,我着重分析了文中对洪水的描写,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这部分内容讲解得较为仓促,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和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桥观课报告
《桥》观课报告观课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6课《桥》执教教师:武静观课维度: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及教师教学策略报告撰写:高洪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武静老师执教的《桥》,较好地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观课阐述:一、尊重学生,鼓励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有课程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课堂小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本节课,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较高。
整节课学生表现在课堂上,较专心听课,对所学的功课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以较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教师的行为走向对学生的覆盖广度看,教师安排了集体作答、小组练习,全班学生都覆盖到了。
学生主体性发挥课堂量表70%,可见学生的主体性较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学法策略,培养能力。
学生在进行小组内互助学习时,小组交流讨论时发言的顺序、小组讨论的组织(小组长的任命,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讨论的实施调控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小组练习时学生的参与。
武老师这一点处理的比较好,从观课来看,各小组的进行比较有序,从检查的效果来看,效率也比较高。
整个教学过程,武老师能借助投影、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自主质疑后,从学生应答问题的状态来看,多数学生能主动举手,个体表达人次在30多次,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础。
《桥》观课报告
《桥》观课报告《桥》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休伯特·塞尔文创作的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南部,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几个家庭,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经历。
本次观课报告将主要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以及对作品的评价。
小说的故事以一个自杀事件作为引子,引出了小镇上几个家庭之间的联系和纠葛。
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家族展开,一个是巴黎家族,另一个是矿工家族。
两个家族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其中包括婚姻、友谊、欺骗、嫉妒等等。
小说通过描述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纷争,展现出一个美国小镇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小说的观察,我认为《桥》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性中的善恶、复杂与纯洁等问题。
小说以小镇为背景,通过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描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作者对角色的刻画非常细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他描写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动机。
同时,作者运用了多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和理解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多条故事线的交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通过对个体的描写,探索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爱恨等各种情感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写作非常真实,使得读者能够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桥》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小说,它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故事情节,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小镇社会的面貌,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复杂和纯洁。
同时,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成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心理。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步,也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桥》观课报告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于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一、紧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谈什么是“语文味”时说:“‘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于老师将教学内容锁定于文中多处出现的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句子,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特色。
将学生的学习推进了目标明确的品读中——品出短句的有力,读出一连串短语的渲染作用,悟出“以美写丑”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积累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习得表达技巧,进而可以运用到今后的语言实践中。
二、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往往得益于教师细读文本时的独特发现。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
于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
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
比如于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
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然后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和对儿子的沉甸甸的父爱……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三、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让文学作品的形象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此处的教学,于老师以“老汉想说……”这一话题展开对话教学。
教师简简单单的问题设计,却是重锤的灵魂拷问,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推进。
《桥》观课报告
《桥》观课报告《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于老师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使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加了表现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
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很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
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这个课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
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上课开始,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
三、读写结合,生发语文水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水平的一种培养。
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课堂上还有不足,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交流感悟,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16《桥》 观评报告
《桥》评课稿这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课堂上展现出来的教态自然,落落大方,令人佩服,亮点很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老师的一导入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设计上也有突出的亮点,比如老师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把生字词分成两组,渗透出两个关键词,导入故事的情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思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接下来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
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凶残无情与可怕感悟至深,这都源自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
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
在这里,还要讲的是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
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
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使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桥》观摩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
《桥》观摩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桥》观摩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的重要教训,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事物或情况的深入思考和感悟的结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桥》观摩课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观课报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刘娟老师执教的《桥》,较好地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观课阐述:
一、多参与,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有课程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课堂小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
本节课,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较高。
整节课学生表现在课堂上,较专心听课,对所学的功课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以较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教师的行为走向对学生的覆盖广度看,刘老师安排了集体作答、小组练习,全班学生都覆盖到了。
二、多朗读,从读中去感悟。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刘娟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朗读的训练,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刘老师抓住品读洪水、品读老汉两条主线,紧紧围绕“文中的老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老汉丰富的人物形象。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
以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并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实效性。
三、多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
课堂上,刘教师能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并指导。
整堂课,刘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始终是鼓励赞赏多,否定少。
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不抱有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个性不受任何约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则有利于形成课堂上活跃的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和谐统一,而这就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刘娟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堂课很好地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精心设计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自主探究解决提出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我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