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实践与体会
工程地质学实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工程地质学实习心得体会和收获工程地质学实习是我大学期间实习经历中最为难忘和有意义的一次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性,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之前,我对工程地质学只有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实际应用并不了解。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了解了工程地质学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
首先是地质调查,我们要根据工程地质图和现场实际情况,对地质构造、地层等进行详细的测量和描述,然后分析各种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准确记录各种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形成地质调查报告。
通过这个过程,我了解到了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只有对现场情况有详细了解,才能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
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勘探工作。
通过钻孔、地震勘探等方式,采集地下岩土的数据资料,评价岩土的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特征。
在勘探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岩土样品的采集和化验,以及地下水的采集和测试。
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技巧,掌握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加深了对岩土力学和地下水的理解。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参与了一些地质灾害的识别和治理工作。
通过对地质灾害现场的勘查和分析,帮助解决了一些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工程地质学对于工程安全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和同事们的帮助,能够一一解决。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通过实习,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协作完成,每个人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和同事们一起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完成了许多工作。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质现象,提高学生的地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以及不同地质时期构造演化的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具备一定的地质绘图和实地考察能力,学会使用地质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构造地质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大地构造、构造演化等。
2.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褶皱、断层、节理、岩浆侵入、沉积岩、变质岩等。
3.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地质观察、地质测量、地质绘图、构造解析等。
4.构造演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时期构造演化、构造盆地形成与演化等。
5.实际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的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重要地质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质构造实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地质构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和地质绘图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构造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质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地质构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及实践
《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及实践作者:向必伟郑刘根姜春露何情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20期摘要:构造地质学是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文结合安徽大学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现状,将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学生对学科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学生缺乏构造理论基础和推理能力,课堂教学与地质实践严重脱节”。
作者针对教学现状中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工程地质构造理论实践教学地质构造学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1-3]。
传统地质学可分为以物质成分为研究对象的矿物学,从时间角度展开的古生物地史学和地层学以及从空间角度展开的构造地质学。
因此,构造地质学是传统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
不仅如此,只有构造地质学才能阐明地球各岩石圈层各种物质在空间中的关系,以及它们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因此,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学科中还起着上层建筑的作用。
此外,构造地质学还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震学、工程地质学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跨地质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
一、构造地质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学科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地质构造空间上的多尺度性,时间上的漫长性以及构造几何、形态、组合样式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地质构造过程认识的多解性。
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构造地质学理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迄今多数主流构造地质学理论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地质工程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接触构造地质学是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
2.学生缺乏构造理论基础和推理能力构造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已经发生的构造事件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是一门逻辑推理性很强的学问[4]。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逻辑推理过程,感觉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学好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教学实践及改革——面向地质工程专业
作 用形 成 的 各种 地 质构 造 的形 态 、 状 、 产 规 高 课堂 教 学 质 量 和 效 果 , 先 要 抓 好 备 课 首
及 其演 化 历 史 , 探讨 产 生 地 质 构 造 的 地 胸 , 并 文献 资料 和 实 际 材料 丰 富 , 于 掌 握课 义 ” 通 过 教 师 工 作 中 的 事 例 分析 、 片展 善 。 图
I
…
iq
0h n Edu at o I n at o Her d l8 o n n ov f n J al
理 论 前 沿
构 造 地 质 学 教 学 实 践 及改 革 ①
面 向地 质 工程 专 业
邢矿 孙常新 ( 华北水 利水 电学院 郑 州 4 0 ) 5 01 1
前 期 学 生 已经 学 习 过 普 通地 质学 和 矿 物岩 石学, 对地 质构 造 现 象 有 一 定 的概 念 , 但对
相 应 的 构 造 地 质 学 内 容 了 解 还 是 比较 少 , 不 全 面 且 抽 象 , 之 实 际 地 质 构 造 现 象 的 加
进 而 使 学 生 难 以正 确 分 析 实 际 地 质 构 造 的 点 讲 授 , 与学 生 将 来 工 作 中和 工 程 关 系较 向 ) 年 级 学 生 开 设 的 专业 基 础 课 程 。 然 二 虽
地 深 入 扩 充 , 过 “ 位 迷 人 的 姑 娘 ” 有 通 这 饶
兴趣地理 解了定语从句 的定义和用法 , 这 既 避 免 了 语 法 教 学 的 枯 燥 性 , 将 知 识 点 也
【]张 东 正 . 法 教 学 的 再 认 识 【】 基 础 教 2 语 J.
育 外语 教 学研 究 , 0 1. 20
“ 质 构 造 学 主 要 研 究 由 内 动 力地 质 地
地质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地球内部和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
地质教学实践是地质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通过对地质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为今后地质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实践内容1. 课程设置本次地质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勘查技术》等实践课程。
课程设置遵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板书等形式,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质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2)实验与实习:组织学生进行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实验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野外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地质现象,了解地质环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地质问题的成因、发展和演变过程。
3.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课程、在线讨论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3)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效果1. 学生地质素养提高通过本次地质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地质素养。
2. 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野外考察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地质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创新精神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和野外考察,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4.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改进1. 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构造地质学实习总结精选
构造地质学实习总结精选第一章引言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本次实习要求为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4幅地质剖面图,并对该图概述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它的目的是让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读图和绘制图。
通过绘制剖面图,判读褶皱和断层以及不整合面来恢复金山镇的地质演化过程。
因而得出很多的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等。
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
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和T1、T3地层。
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
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
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东北角陵庄出现斑岩和花岗岩。
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三章岩浆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第四章构造褶皱构造: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0°,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一、更新教学内容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最新动态,通过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尤其是针对构造地质学的实践性教学,教师应检查教学资料、案例和实验设备,及时调整和更新。
二、注重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科,因此教师应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调查、模拟实验、模拟实际工程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优化教学方法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1.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一些有目标和任务的项目实践来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2.讲座式教学:通过讲解一些充满争议和讨论能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学生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际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到知识点。
以上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增强互动教学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应注重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讲解时,要及时提出问题进行互动问答,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与分享,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合作。
五、提高评价质量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评价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水平。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总之,构造地质学教学的改进和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加强对最新地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建议
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的思考和建议作者:范存辉,胡明,陈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5期摘要:本文基于西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加强学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18-02《构造地质学》是高校地质相关学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构造解析能力[1],主要是面向于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本文针对西南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中突显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议与改革措施,以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一、更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构造地质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为了避免学生对专业课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本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相关的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国际能源领域以及国内能源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专门来介绍中国石油的现状以及本课程对该行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的重要性。
而由于现场的工作人员和油田专家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学的时候邀请他们来为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行业的重视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石油作为国际上必不可缺的战略储备能源,也是工业的血液,受到中国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还可以介绍目前我国所设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构造地质学是与物理力学密切关联的学科,构造地质学特别强调尺度的概念,大尺度可以粗线条,如大地构造的分区,小尺度就是需要细致的观察,本科教学主要侧重于中小尺度的构造类型。
构造现象是地质体受力变形的结果,由于物体的受力状态差异,所以形成不同的构造类型,这些构造现象可以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都可以归纳到教材中所讲的几类。
如原生构造类的沉积构造和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次生构造则是构造地质学课程教材中重点讲解的内容,如褶皱、节理及断层,这其中褶皱以其几何形态而易于理解和接受,而断层则不那么容易领会和判别。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总体思路1.基本概念讲解首先要讲解基本的概念术语,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属于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基本的几何学特征是什么,以及它们的基本分类。
常常我们在硕士生招生面试时候问及各种构造的分类问题,回答效果差强人意,显示学生对这些构造类型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可能课堂上没有直观感性认识。
个人认为专业名词概念仍然是最基本的,这是学习的基本规律,要求先记忆,再理解,这是目前普遍的模式。
2.强调实践教学其次构造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实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举个例子,对于雁列节理的排列方式(如左行右列,右行左列,右行右列,左行左列),学生不好接受,在野外现场针对雁列脉的讲解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为可以现场比划判断。
在带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构造现象其实是很感兴趣的,有些构造现象可以说是非常生动的图画,比如说褶皱岩层在人们印象中是冰冷的,强硬的,可是竟然形成各种弯曲的形态,是什么力量如此强大?比如华山千尺幢的垂直节理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些鬼斧神工的构造变形现象背后可以想象当初岩石受到了多么强大的应力作用,当然这些永久性的变形构造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尤其褶皱,是长期缓慢变形的结果,这也是流变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1.关于断裂构造的教学节理和断层都属于断裂裂隙(fracture )。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作者:孙永河刘玉敏付晓飞杨文璐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5期摘要:构造地质学是石油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改革被视作为改善构造地质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结合我校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现状,将遇到的主要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
作者针对教学现状中的这些问题,为了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7-020引言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
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
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1 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接受的比较自然,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
构造地质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本学科是构造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比较难,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怎么应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地质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教学实践·地质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强、趣味性低。
笔者所在院校为高职大专类院校,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尝试过微课,花费心思尽地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同时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
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笔者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 对分课堂的提出2013年10月,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心理系学科带头人张学新教授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结合心理学认知规律提出的一种本土化适合我国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对分课堂(PA D)。
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 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以讨论和作业的形式强化学习的成果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
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对分课堂试图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走向主动学习。
二、对分课堂在地质基础专业课中的实践1. 对分课堂实践2017年春季,笔者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方法,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把教学过程中知识讲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细化,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完成。
在石油15-303班的地质教学中尝试了对分课堂。
该班学生25人,采用油气藏地质分析及应用教材,每周上课两次,每次连续2节,每节45分钟。
2024年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
2024年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难得的地质学实习,这是我大学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在这次实习中,我将自己嵌入到地壳深处,学习地质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是我在这次实习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一、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在课堂上,虽然我们学到了很多地质学的理论知识,但实际运用到实践中时,还是会遇到许多问题。
实践是真正检验理论的关键,在实习中,我才真正意识到地质学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我们在实习中主要进行的是地质调查和观测工作。
我们要在现场收集化石、矿石等标本,进行地质剖面的测绘和分析,同时还要利用各种仪器进行地下地质结构的勘探。
这些工作需要准确的数据和仔细的观察,一点点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方向错位和数据失真。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很多问题。
有时候地质构造并不像书上说的那样,有可能和地质构造图上的结构完全不同。
这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修正。
这些问题和挑战都让我意识到地质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致的学科,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
二、团队合作是关键地质实习涉及的工作范围广泛,涵盖了对地质环境的全面观察和了解,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地质调查,也需要多个人协作完成。
在实习中,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合作。
在地质实习中,我成为了一个小组的一员。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我们需要共同收集标本,分析地质剖面,记录观测数据。
每个人都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组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某一地质调查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还学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和组员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有时候观察和分析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和组员的交流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三、学会观察和思考地质学是一门注重观察和分析的学科。
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地质调查中,观察是第一手资料的来源。
我们要观察地貌、植被、动物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以此来推断地下构造和演化历史。
应用地质学心得体会教师
首先,应用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还涵盖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要培养出优秀的地质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将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应用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际地质工作,地质学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参加野外实习、实地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地质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创新是推动地质学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我鼓励学生关注地质学的前沿动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体会:1.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应用地质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野外实习、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工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地质工作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我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跟踪地质学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关注地质学的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引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
总之,作为一名应用地质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地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造地质学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地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野外实践能力,我们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进行了构造地质学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学习和掌握野外地质填图、地质素描、断层鉴定等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地点与内容本次实习地点选在我国某地,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丰富的构造地质现象。
实习内容包括:1. 地质填图:学习野外地质填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地层划分、断层鉴定、地质构造分析等基本技能。
2. 地质素描:学习地质素描的技巧,掌握地质现象的描述和记录方法。
3. 断层鉴定:学习断层的基本特征和鉴定方法,了解断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 地质构造分析:分析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
三、实习过程与收获1. 地质填图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地质填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分组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和精度要求,对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填图。
通过填图,我们掌握了以下技能:(1)地层划分:根据岩性、颜色、结构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层位。
(2)断层鉴定:观察断层面特征,如断层面、断距、断块运动方向等,判断断层类型。
(3)地质构造分析:分析地层产状、断层分布规律等,了解地质构造特征。
2. 地质素描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素描的基本技巧,包括笔法、构图、标注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我们对实习区域的地质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
通过地质素描,我们提高了以下能力:(1)观察能力:学会观察地质现象,发现地质构造特征。
(2)描述能力:学会用文字和图示描述地质现象。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地质学实习心得书一、实习前准备地质学实习是我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习,能够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我们的实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这次实习,我提前对实习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首先,在实习前,我找到了实习单位的相关介绍,了解了他们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实习的具体任务。
通过这些了解,我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准备相关知识,为实习做好准备。
此外,我还查阅了一些地质学实习的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增加我对地质学实习的整体了解。
其次,我提前联系了我的实习导师,并与他商讨了实习的具体时间安排和任务要求。
在与导师交流中,我对实习的目标和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实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准备。
最后,我还对实习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地调查工具进行了检查和准备,确保在实习期间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和实地调查工作。
同时,我还安排了一些时间来练习使用这些设备和工具,以提高我在实习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和问题实习开始后,我首先与我的实习导师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我向导师请教了一些问题,并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和讨论。
通过与导师的沟通,我对实习的目标和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实验和实地调查工作,并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在实验中,我认真操作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
在实地调查中,我仔细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和记录地质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加深了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和自己的努力,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中,最困扰我的是某次实地调查中的地质解释。
由于我对地质解释还比较陌生,因此我对调查结果的解释有些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导师,并进行了一些实际操作和分析。
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读后感
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读后感《<构造地质学>读后感》嘿!你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构造地质学》!哇塞,一开始我还觉得这名字听着就特别高深莫测,肯定特别难理解,说不定会让我头疼得要命。
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书里讲的东西就好像是地球的秘密大揭秘!它告诉我地球可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神秘盒子,里面藏着好多好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比如说板块运动,这就像是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的一场超级大舞蹈!板块们你推我搡,一会儿挤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跑。
这多像我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时,大家你追我赶的样子呀!而且,这种板块运动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呢!想象一下,地球的肚子里好像藏着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它们时不时地闹腾一下,就弄出了这些吓人又神奇的事情。
还有那些褶皱和断层,哎呀呀,就像是地球的皮肤起了皱纹或者裂开了口子。
褶皱就像是被揉皱的纸,弯弯曲曲的;断层呢,则像是被人用刀切开的蛋糕,整整齐齐或者歪歪斜斜的。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跟我的小伙伴们分享。
我问他们:“你们能想象地球也会像我们一样有各种表情和动作吗?”他们都瞪大了眼睛,摇摇头说:“真的吗?”然后我就兴奋地给他们讲书里的内容,看着他们那好奇又惊讶的表情,我心里可自豪啦!我还跟我的老师讨论了这本书。
老师笑着说:“能对构造地质学感兴趣,很不错哟!”我赶紧接着问:“老师,那这些知识以后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呢?”老师耐心地跟我解释:“这可有用啦,比如能帮助我们预测地震,还能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想,我们人类在地球面前是多么渺小啊!但同时,我们又能通过学习去了解地球的秘密,这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现在,我觉得构造地质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地球这个巨大宝藏的大门。
它让我看到了地球内部的精彩世界,也让我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敬畏。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就能发现更多关于地球的奇妙之处!。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600字精选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600字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到达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
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时机。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
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时机。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
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开展,造福人类。
洪水淹没,形成一级半埋藏阶地。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600字二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即理论、实际结合型人才,我系组织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的石门寨地区,实习时间为20--年7月8日至7月12日。
此次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岩石根本类型及特征。
地理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反思
讨论交流、练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调动课堂气氛,最后,学生自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出示问题情境,给出活动方式,学生了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
其次,学生研读教材、参与小结,教师分析反响信息,完善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有三点:一是呈现情境,组织活动;二是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学习经历和方法;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学生自由、充分地进展学习、讨论与合作交流。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小组为单位,实现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向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群体中去,从而使“小皇帝”们形成合群、合作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
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构造地质学实习心得5篇作为地质学的实习工作者,为了能够记录下来自己的内心想法以及工作经历,可以采取书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记录。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唐翠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29期[摘要]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结合近年来在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总结,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从构建清晰的知识点逻辑结构、采用多媒体资料与实物教学相结合、加强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强地质综合图件分析课堂练习和建立野外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适时反馈这几个方面对课堂理论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真正达到让学生利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技能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教学方法;空间思维;野外实践[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长石矿物表面溶解及其与重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机制研究”(41703108)[作者简介] 唐翠华(1988—),女,湖南湘潭人,博士,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矿物表界面物理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9-0097-04 [收稿日期] 2021-03-09“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这门课程涉及包括岩石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众多相关学科,而且研究对象时空变化大,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1]。
而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点多,不好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知识点背熟了,记住了,可是在野外实践中仍然不能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以及课后学生给予的教学意见反馈,在充分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旨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构造地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加强构造地质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实践与体会摘要:结合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学理论,运用“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从基础层次、应用层次和创新层次等三个方面,开展构造地质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达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构造问题能力的目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向互通教学法;实践与体会;做中学产中教;构造地质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124-02收稿日期:2018-04-10教改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B248和2017JGB254)和桂林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GUT2016CY01)联合资助作者简介:汤静如(1977-),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副教授,博士。
构造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为了能高质量达到我校资勘专业卓工毕业生“从毕业到工作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近年来,笔者在在构造地质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总结和运用“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开展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达到了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构造问题实际能力的目的。
一、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难点《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从事地质工作技能的基本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生产活动都需建立在野外客观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1],因此该课程的特点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学们野外实践的不足也为课程的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
尽管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安排了相当多的野外实践教学,如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二的地质填图实习教学、大三的生产实习教学及大四的毕业实践教学。
然而,由于野外的构造分析相当复杂,既要有敏锐的野外观察能力,又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大多地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仍不能进行独立的野外构造解析。
二、“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的提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导致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两个方面存在严重不足:(1)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2)学生难以掌握不同地质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
他认为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以教科书、课堂、教师为中心,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2]。
教学上要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3]。
“做中学”原则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但根据构造地质学本身课程的特点,该课程不仅需要很强的宏观思维能力,而且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不足也为课程的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所以单纯的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存在教学课时不够、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笔者提出采用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做中学”和在生产实际过程“产中教”的双向互通的教学方法。
三、“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的实践1.基础层次方面的实践。
该层次的主要特点是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一体化。
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学生实验一部分,边做边学,淡化具体实验个数概念,通过课堂实验实践教学来强化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实验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个知识点。
比如岩层面和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是构造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因为该知识点对空间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且在实际运用中容易犯错和混淆,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该知识点。
原先的课堂教学是2个课时来讲授岩层产状的基本概念、“V ”字形法则、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等理论,实验课则安排了地质图基本知识、读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地质图、间接法求岩层产状、根据已知岩层产状编绘岩层露头界线、赤平投影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等近12个课时实验课来巩固该知识点。
“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边动手,边学习该知识点。
伴随着实验的进行和该知识点的反复实践和运用,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该知识点,而且记忆深刻,并很快可以运用该知识点解决具汤静如a ,康志强a ,王葆华a ,李赛赛a ,周婧b(桂林理工大学a.地球科学学院;b.发展规划与质量监控中心,广西桂林541004)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bout Two-way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Learn by Doing andTeach by Working in Structural Geology Course TeachingTANG Jing-ru a ,KANG Zhi-qiang a ,WANG Bao-hua a ,LI Sai-sai a ,ZHOU Jing b(a.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b.Center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Quality Monito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Abstract :Combining the Dewey's education theory,using two-way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which is "learn by doing and teach by working",from three aspects,such as basic level,application level and innovation level,we have carried out reform and practice in structural geology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to solve structural problems in practical work,and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Key words :two-way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practice and experience;learn by doing and teach by working;tructural Geology体地质问题。
2.应用层次方面的实践。
该层次的主要特点是将构造地质学的知识点在地质填图实习和生产实习中进行实践教学。
以前的野外实习往往是教师带学生到实习地质现象点上,对地质现象进行野外现场教学,而“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工作区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示范下,让学生自己跑点,发现地质现象,然后教师去现场验证,并和学生讨论。
如在二年级的地质填图实习中,教师通过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结合野外地质现象,结合理论讲授如何在野外认识和分析构造。
如褶皱构造教学,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PPT 中的图片,结合相关概念对褶皱几何学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因分析教学,但学生对于产于岩层中的褶皱还是比较抽象,虽然在实验课教学中通过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做图切剖面,初步掌握了描述褶皱几何特征的基本方法,但仍缺少具体的实践。
我们在地质填图实习过程中,在野外时重新将该知识点单独提出来给学生进行复习,并结合野外现场的褶皱地质现象进行描述,讲解,具体分析褶皱成因,并与学生讨论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该知识点的具体认识。
在填图实习中的学生独立填图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开展构造分析,教师全程参与答疑解惑,如对于断层识别标志的知识点,课堂上在PPT 图片上均展示过,但在野外实际过程中,教师并不自己带学生到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先自己独立去观察寻找,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到野外验证讨论,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野外观察的能力。
在三年级的生产实习中,学生通过矿山的生产实践,掌握如何运用构造地质学解决实际地质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如我校学生生产实习是在湖南桂阳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进行的,在该矿床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岩体侵位构造均发育,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矿山地质资料,开展地表野外地质踏勘,结合矿山井下的现场矿床地质调研,通过野外素描、照相、信手地质剖面绘制观察和实测地质剖面,总结矿区构造地质特征,了解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开展矿田构造分析,提高了学生实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创新层次方面的实践。
该层次的主要特点是在毕业实习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开展教学。
根据学生毕业选题和导师给出学生具体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构造地质学解决地学领域内的一些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与构造地质学的相关项目,将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毕业实习中,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中涉及到的构造地质问题,给学生设置一些与构造地质学相关的小专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效果与体会双向互通教学法的“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让学生从之前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主观愿望,使学习由任务变成了乐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双向互通教学法的“产中教”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将活生生的生产实践和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孤立的知识在现实中丰满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然,该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本身具备有较丰富的实践能力,才能驾驭课堂教学过程。
第二,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真正将课本知识理解、吃透,并结合生产实践能设置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1]朱志橙,宋鸿林.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3.[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