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24第一部分 板块五 专题十八 基础知识回扣

合集下载

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05第一部分 板块一 古代史板块综合

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05第一部分 板块一 古代史板块综合

古代史板块综合一、中国古代史二、古代希腊罗马一、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之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针对练1(2019·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

针对练2(2019·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 D解析“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帝国主义扶植的直接结果,故A项错误;从“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可得出社会结构已经分裂,故B项错误;“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包含着思想统治的危机,故C项错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 战争爆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2. 主要战役:介绍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等主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战争结果:分析盟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和纳粹德国、日本的战败原因,并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 抗日战争: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胜利,突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精神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3. 解放战争:学习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主要战役和取得的胜利,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和毛泽东的重要角色,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解体: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 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介绍东欧剧变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关注柏林墙倒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政策,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回顾冷战的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核武器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2. 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宗旨,了解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

3. 冷战局势的演变:分析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理解冷战局势的动态变化。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课件:规律 技巧 回扣-第1讲-1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课件:规律 技巧 回扣-第1讲-1

第5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一)高考命题保持了六个基本稳定 1.命题原则、指导思想及角度基本稳定 (1)命题原则:立场—立德树人;导向—服务高考选拔、 导向 教学,这是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2)指导思想:重视历史学科特点、主干知识、学科核心素养。
第6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一、全国卷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第4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总特点:近几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命题原则、指导思想、 试题形式、知识与能力要求、试题难度、长度等基本稳定,既注重 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创新能力的考 查,具有“稳中求变,略有创新”的成熟、稳健特点。
第19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1)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性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
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
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第20页
返回导航
2018大二轮化·学历史
6.紧贴时代话题,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命题宗旨基本稳定 高考命题继续重视对社会热点或反映时代与社会生活变化的 热点话题隐性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落实了 “立德树人”的要求,贴近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历史 学科“学以致用”的文化价值。如 2017 年课标Ⅰ卷第 30 题考查抗 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 平等的核心价值观;课标全国Ⅲ卷第 40 题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建 设台湾的考查,使学生加深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认识,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考前冲刺 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考前冲刺 课件
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一 史学常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 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 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 面。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叙 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结论指的 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

课时跟踪、规范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5)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5)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助于制约和削弱霸权主 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与发展。关系民主 化,促进各国之间的平等协商和合作 。
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多极化趋势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 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
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多极化趋势也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 问题和挑战。
进程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 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生产全球化
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 化和加强,各国经济相 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贸易全球化
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革
03
政治多极化加速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促进了国际经济体系
的完善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1 2 3
加强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使得各国在政治、 经济等领域的力量对比更加明显,推动了政治多 极化的发展。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进程
背景
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两极格局结束,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 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国 家经济职能的转变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推动多极化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积极参与国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素养五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素养五

素养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备考指要]1.中华美德——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1)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①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

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今天,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发展。

(2)家国情怀有深厚的人文素养①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②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

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观。

(3)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①历史不仅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上的事件来促进自己情感的提升。

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对当时的人和事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理解。

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古为今用——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1)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综合(一)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综合(一)

主干排查
-7-
1.(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4)有研究者指出,
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
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
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命题角度1
-3-



3.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 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 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4.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从世袭制、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 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12-



二、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西汉 开通 两条 丝绸 之路 唐朝 丝绸 之路 的拓 展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 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 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 半岛南端和锡兰
解析 答案
主干排查
-9-
3.(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6)下表对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 时( )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古代史板块综合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形成
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 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
“大一统”的实 经济初步发展;秦朝 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
中华文明的 现,秦朝建立封 统一度量衡、货币,两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发展——秦 建的专制主义中 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
法学家 地位
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历史 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 影响 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
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 官方效力 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 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针对练5 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 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十 二铜表法》 A.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转型——明 设内阁,清朝增 芽,经济总量仍然处
成就,文学、绘画、戏剧
清时期(鸦 设军机处,严重 于世界前列;另一方
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片战争前) 阻碍了新经济、 面,重农抑商政策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
(1368—
新思想的出现和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
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
1840年)
发展,封建制度 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针对练1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 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 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项正确; A项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无关; 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材料无法体现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必考热点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新方略讲义:必考热点一 Word版含解析

第四讲考前回扣——大猜想圈定十五大高频考点高考是国家权威性的选拔考试,既有明确的考试大纲,又有潜在的命题规律和习惯。

随着高考临近,认真研究高考,把脉高考命题趋向,大猜想圈定十五大必考热点,回扣教材,预测押题,以不变应万变,使应考更有针对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增分就是硬道理。

考场如赛场,越接近成功,就越要保持冲刺的状态。

无论你基础是好还是差,实力是强还是弱,你都必须坚持不懈,全力跑到终点,去获得成功!必考热点一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以“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为主线,纵横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是本必考热点的主体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这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而实现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

高考命题多是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综合考查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权力的制衡及差异比较,反映高考命题中蕴含的公平、公正的主流价值观思想。

其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频考点1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西周宗法制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C 项;D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学讲义)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学讲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

[对点训练]
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 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在 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 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 说明( C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4.(2023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明清时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手 工业从耕织结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行业,其中以棉纺织 业最为典型。此外,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手工业者对政府的人身隶属有所削 弱,以民间市场为销售对象的专业性手工业兴起。这表明明清时期( C ) A.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为主流 B.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产业革新 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弱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 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文明体的文化却 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 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 同影响所致,故选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 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因果 颠倒,排除。
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
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 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始 占主导地位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 济发展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科技、
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 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文化高峰,奠定了中国思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do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do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敦刻尔克大撤退《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2)1940年,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包围英、法军队主力,30余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3)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以共同军事行动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条约》。

2.不列颠之战:法国败降后,希特勒试图同英国达成和解,以腾出西线兵力,转战苏联。

英国首相丘吉尔加以拒绝。

1940年8月,希特勒下令空袭英国本土,史称不列颠之战。

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英国借助新发明的雷达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乱炸,英国人的民族斗志被激扬,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能实施。

3.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4.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

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日本随即向美、英宣战。

同日,美、英向日宣战,以后,荷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四天后,德、意与美国相互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古今中外政治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2)王位的继承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在地方管理上上实行分封制。

(4)在王族内部按血缘关系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从地方看,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夏、商、西周到秦统一)1.夏、商、西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制度有哪些?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答案五大政治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礼乐制。

相互关系: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②礼乐制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③世官制是宗法分封制的产物;④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①王权和神权相结合;②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由部族、方国联盟(商王是方国联盟首脑)向(周王)天下共主演变;⑤形成世卿世禄贵族政治;⑥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秦始皇与夏、商、西周君主权力有何不同,反映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答案夏王是部落联盟首领;商王是方国联盟首领;周王是天下共主,秦始皇是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

周王实行分封制,建立大一统格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即君主与各级贵族联合执政。

秦推行郡县制,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发展趋势与时代特征:从春秋战国的兼并与争霸到秦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

西周的大一统格局促进了后世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体制,使得夏商周贵族政治走向了秦朝的官僚政治。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秦到鸦片战争前)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的时间?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其核心是什么?答案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时间是秦—鸦片战争前。

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和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君主专制。

2.汉—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制度措施、策略、原则和趋势是什么?皇权—相权矛盾的核心与影响是什么?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根源是什么?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答案制度措施:秦三公九卿制、汉代中外朝制度、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一参(参知政事)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使、元中书省、明废宰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基本策略:权力分散和权力制衡。

核心原则:皇权至上。

趋势: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矛盾核心:争夺决策权。

影响:对封建王朝的科学决策和行政效率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根源:中国封建统治的“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

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的因素有:①中央集权制度中的谏铮、廷议、宰相制度等;②史官修史(至少在宋太宗之前);③儒家伦理观念以及“法与天下共”等限制皇权观念的制约。

3.秦汉—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制度及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央—地方矛盾的核心是什么?古代汉到元三种主要集权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主要制度:秦汉—明中央集权的主要制度有秦郡县制、汉推恩令、北宋集地方军政财于中央(分割地方事权于中央)、元行省制度、明三司和巡抚。

(2)中央—地方的矛盾核心仍为加强皇权。

(3)汉到元的中央集权方式及其各自特点:汉代:推恩令,分割诸侯土地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宋代:集各种事权于中央的集权方式(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选官权等),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代:元行省制度,改变古代“山川形便”为“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域方式,(从行省又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看)元行省制度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4.你怎样看中央—地方、皇权—相权的权力斗争与博弈?答案古代中央—地方和中枢权力(皇权—相权)的权力斗争与博弈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根据国家政治、军事需要不断调整的结果。

如外戚辅政、宦官专权是皇权加强的需要。

明清巡抚最初是纠正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需要等。

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答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转型。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特点、地位及影响。

答案(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牛耕推广,提高社会生产力。

②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

(2)主要特点: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弱小。

(3)地位:小农经济于春秋战国产生至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一直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4)影响:①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繁荣的农耕文明,但也制约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②政治:成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③文化:是诸子百家等思想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基础。

④风俗:古代风俗习惯打上了深刻的小农经济的烙印。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3.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历史变迁中的三种现象。

答案(1)战国至西汉初个体小农经济发育不成熟。

汉代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2)租佃经济:战国产生,两晋隋唐(随着庄园经济)得到发展,宋代日益普遍化,明清进一步发展(永佃制)。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其社会身份和法律地位提高。

(3)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荒地的开垦、人口的增长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有哪三个高潮点,说一说三个高潮点的商业发展特点及其表现。

答案春秋战国,宋元,明清。

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特点:商业发展繁荣。

表现为私商发展地位、市场和财富等。

宋元商业发展特点:空前繁荣。

表现为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明清(1840年前)商业发展特点: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为江南经济转型,白银经济(中国货币体系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一部分),赋税制度,中外经济全球化联系,资本主义萌芽。

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列出春秋战国、汉、宋明、明清四个阶段儒家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理由。

答案(1)春秋战国是儒学创立和初步发展期。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创立、继承和发展,使之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

先秦儒家较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伦关系,缺乏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这为后世儒家思想趋于哲学化埋下了伏笔。

(2)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开始处于独尊,之后,儒学与法律的结合即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深刻影响了此后古代中国社会的立法、司法。

(3)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标志着儒学的转型和成熟(孟子内圣之学,荀子外王之学)。

秦汉帝国建立是外王经世战略的成功实践,宋代理学家发展内圣之学使得儒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4)明清时期批判和继承期。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发扬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与理学(探索精神和倡导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因素,批判传统儒学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反对理学的空谈与唯心主义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成为中国传统经世之学走向睁眼看世界救亡图存的近代新学的过渡形态和桥梁。

2.先秦时期的儒学家、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君民关系(政治主张)?答案先秦时期:(1)孔子强调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任意刑杀,具有较明显的教化色彩,主张人人克己复礼,恢复礼乐秩序。

(2)孟子认为政在得民,主张实行“仁政”。

统治者应该给农民以一定的土地、保护农民生产时间,实行宽刑薄赋,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从性善论出发,主张以统治者仁政扩充人皆有之的善性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3)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舟水论。

以性恶论出发,主张以礼乐教化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汉代董仲舒:董仲舒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传君权神授。

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是世界本原,就是三纲五常,主张以格物致知方式存天理、灭人欲来维护政治秩序;陆王心学从孟子学说(仁之四端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出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宇宙观,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道德意识和宏观自觉,从而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

3.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何在?儒学思想逐渐现代化的原因?答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其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三方面。

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②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③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进行;④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⑤“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儒学思想逐渐现代的原因:①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②可以用儒家伦理思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五、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起源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其核心时间是公元前500年,是东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时期。

1.东西方轴心时期中国与西方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它们在东西方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什么样的地位?答案(1)阶段: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处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发达时期。

(2)地位: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历史地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古希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答案(1)相同之处: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积极作用:西方的人文主义推动了商品经济、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轴心时代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与主要的不同之处?他们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答案相通之处: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重视教育。

不同之处:中国哲学家注重社会,西方哲学家注重个性。

孔子是仁与礼。

背景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苏格拉底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背景是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4.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为例,说明轴心时代东西方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法律;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法制关乎城邦存亡,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