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周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表现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农业生产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工矿交通建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设中不注意环保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沙化2.“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拓展延伸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题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达成共识:在2100年前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操纵在2℃以内。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1北京丰台期末)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阻碍可能有()A.两极地区海水盐度上升B.南迁候鸟离开东北地区时刻提早C.欧洲西北部气温下降D.大型、超大型台风灾难减少2.(2021北京丰台期末)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①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加大节能减排治理力度④合理规划都市道路,改善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读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数据表,回答下面两题。

年份(年)总量(亿m3)供水量(%) 用水量(%)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调入水生活环境工业农业2021 35.1 16 65 17 2 42 9 15 34 2021 35.2 13 61 19 7 43 11 14 32 2021 35.9 14 57 21 8 44 16 14 263.北京市供水现状可能带来的要紧问题是()A.地表水污染严峻B.地面沉降C.调入水量小D.再生水比重低4.北京市用水特点为()A.生活用水量差不多不变B.工业用水量逐年下降C.环境用水量所占比重增加速度最快D.农业用水量始终占最大比重5.(2021北京海淀二模)气候阻碍人类生活和社会进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据图描述全球气温变化特点,并推测该变化对水圈和生物圈的直截了当阻碍。

(10分)提升题组下图是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推测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2021北京大兴期末)与1990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A.以可再生能源消费为主B.煤炭能源消费总量上升C.核能消费大幅度下降D.石油消费总量变化不大7.(2021北京大兴期末)以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A.核能比重不断增加B.可再生能源比重下降C.煤炭的主导地位丧失D.石油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潮湿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潮湿系数越小,则该地干燥程度越明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最新版本)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测试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最新版本)推荐
单【元名测 校试课项七堂】错获自奖然误P环P境T;-高对考人孟地类理活加一动轮的拉复影习响国测雨试七季自然时环境,对人太类活阳动的直影响射课北件新半人教球版(,最新此版本时)推非荐洲最南端
③收集雨水 ④人工降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岛屿面积小,岛内水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且该岛为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并不少,因此①④措施不能解决该岛淡水 不足问题。故选 B。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地理一轮 复习测 试七自 然环境 对人类 活动的 影响课 件新人 教版( 最新版 本)推 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地理一轮 复习测 试七自 然环境 对人类 活动的 影响课 件新人 教版( 最新版 本)推 荐
4.有关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化、降水量不断增加的结果 B.大量使用太阳能板发电,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 因 C.实行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全球大陆海岸线显著延长 解析: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不是因为降水量 不断增加,也不是因为大量使用太阳能板发电,A、B 项错误;实 行低碳经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气候变化、海 平面上升现象,C 项正确;海平面上升会使陆地面积变小、大陆 海岸线缩短,D 项错误。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地理一轮 复习测 试七自 然环境 对人类 活动的 影响课 件新人 教版( 最新版 本)推 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地理一轮 复习测 试七自 然环境 对人类 活动的 影响课 件新人 教版( 最新版 本)推 荐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6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6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课时26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陆地水体(1)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气候湿润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气候寒冷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发育地势较低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断陷凹地可形成较大湖泊(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②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③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淡水资源;④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在下图中添加箭头以表示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答案1.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的特殊补给关系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

在特殊情况下,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源头的湖泊,水位总是高于河流水位,因此总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2.湖泊(水库)的调蓄作用(1)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受此作用影响,在相同情况下,湖泊上游河段水位变化大,而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相对平缓。

(2)修建水库前后,受水库调蓄作用影响,水库下游在建设水库前水位变化大,建设水库后水位变化平缓。

1.明确三类水体补给关系(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2.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3.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中图版 (2)(1)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中图版 (2)(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3题。

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2.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A.赣州B.武汉C.广州D.大庆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第1题,b、c两地均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

选项C正确。

第2题,在a、b、c、d四地中,d地位于河口处,便于河海联运,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

选项D正确。

第3题,赣州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大庆是在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区位与b地(b地位于干、支流汇合处)相似的是武汉。

答案 1.C 2.D 3.B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4~5题。

4.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A.巴西B.埃及C.南非D.俄罗斯5.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解析第4题,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其热量条件,从而增大粮食产量。

第5题,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全球变暖是整体趋势,但不是所有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小岛国家面积小,地面的海拔低,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大。

答案 4.D 5.C(2011·江苏地理,1~2)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1.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交错带;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

[基本原理] 1.辩证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受自然条件影响,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原因。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利用方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例利用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不同区域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存在差异①自然条件优越,但利用不充分,区域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如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但极不发达;②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靠其社会资源发展成为富裕的国家,如日本改造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出现环境问题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土壤风蚀严重,出现“黑风暴”特别提醒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发展条件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其共同的区位条件是: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4)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题组1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2021广东文综卷)调查研讨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织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动摇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采光更为充沛,利于居民照明取暖解析:A 标题触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域,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动摇,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域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2021广东文综卷)图1、图2区分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图1图22.由图可知,以下描画契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散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解析:C 依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海拔小于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海拔在1 500~1 700 m之间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或≥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2021海南天文卷)我国许多聚落称号表达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域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整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3~4题。

3.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接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4.在农业社会,决议这些聚落开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空中积D.林木蓄积量解析:3.D 4.C 第3题,资料中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整低洼的土地,所似紧邻河岸容易受洪涝灾祸的影响,故A项错误。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3北方地区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3北方地区
第五部分 第二章 第2讲 课时93
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我国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 特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差异,分 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34
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 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 水强度大,②③对。 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 ①错。 由于当月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④错。
比较肥沃
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3.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东北平原
问题 黑土流失
产生原因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治理措施 退耕还林、还牧、还湿
夏季降水集中、黄土质地疏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松,植被稀疏、长期的滥垦
滥伐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发展生态农业
3.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2)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 农业
工业 交通
人口数量多,约占全国的40%(面积占20%),平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东北相对稀疏,华北最为密集
耕作类型
旱地农业
耕作制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探究点二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素养培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斯旺大坝位于开罗以南约900千
米处,水库总库容为1689亿立方米。枢纽建 筑物包括大坝、引水工程和电站。电站装机 容量为210万千瓦。一方面,纳赛尔水库具有 灌溉、水力发电和防洪等作用。另一方面, 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也给埃及带来了一系列负 面影响。
材料二:尼罗河和阿斯旺大坝图
素养培优 1. 水能是清洁能源,水电站建成后带来了哪些环境效益?
2. 对于下游地区而言,阿斯旺大坝的建设损害了河流的部分服务功能,请加以 解释说明。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3.图示法理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规律
为人类寻找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分布的空间差 ①影响区域经济生产方式(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差异);②某种自然
异导致社会经 资源高度富集,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如中东的石油、中
济发展产生区 国的稀土);③自然资源组合较好,区域会优先、较快地发展(如古
域差异
文明都发源于水土配合好的区域)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自然资源的质量
A

之分
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
B
一定的 来刻画
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
C
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特征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质量有优劣 高低之分
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只有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①质量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会造成局部或整体上供给不足;②质
俄罗斯的天然气多于西欧,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哪种属性?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0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质量检测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0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质量检测

第0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解析:选D。

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

甲位于河流上游而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

2.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③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易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使河道发生改道。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3~4题。

3.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4.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解析:选C。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人教版

湾沿岸西部云杉消失,云杉分布北界南移,说明乙到丙 时期北美洲气温略有下降。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
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
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
距今1万 年来
两次较大波动寒:冷公期元前5000年 到公元前1500年为_______;15 世纪以来为_______
图示 时期 时间 水量
变化上特升点

热带

近现 代
近一 百年 来
①气温呈波动_____趋势;②___ _____变化显著(温带、____升_增高 加,亚热带减少);③冰川和雪盖 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_____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备知识回顾】 1.全球气候变化: 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回答问题。
图示 甲

时期 时间
变化特点
波动
冷暖干湿
地质 距今1万 ①_____变化;②_________相
时期 年前 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
历史 时期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❸,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源自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
加剧
缩短

冬季风
【尝试作答】(1) C ,(2) D 。

高考地理复习周测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复习周测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新人教版

周测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双基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福建泉州质检)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左图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右边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

据此完成1~3题。

1.西江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以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以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3.近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A.年降水量减小 B.台风登陆减少C.防灾意识增强 D.堤防趋于完备答案:1.B 2.C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西江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故选B。

第2题,由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因此村中心应是高地,不是池塘,也可从遥感图片中看出“八卦村”周围颜色较深的区域为池塘,因此A错误,C正确。

若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容易积水,D错误;道路如果全部都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的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B选项错误。

第3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近年来该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坝防御趋于完备更加合适,D选项正确,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村落呈八卦形态,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故选D。

(2018·河南安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据此完成4~6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测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双基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福建泉州质检)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左图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右边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

据此完成1~3题。

1.西江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2.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中心以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以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3.近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A.年降水量减小 B.台风登陆减少C.防灾意识增强 D.堤防趋于完备答案:1.B 2.C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西江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故选B。

第2题,由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因此村中心应是高地,不是池塘,也可从遥感图片中看出“八卦村”周围颜色较深的区域为池塘,因此A错误,C正确。

若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容易积水,D错误;道路如果全部都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的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B选项错误。

第3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近年来该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坝防御趋于完备更加合适,D选项正确,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村落呈八卦形态,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故选D。

(2018·河南安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甲地的自然地貌是( )A.河口三角洲 B.山前洪积扇C.峡谷 D.台地5.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崩塌C.山洪 D.干旱6.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 D.抽取地下水灌溉答案:4.B 5.C 6.D解析: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地等值线较为稀疏,说明该地坡度较缓,由图例可知,甲地为砂石层,而且位于河流沿岸,因此为河流地貌。

根据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可以判断,该地的河流流向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西北部为山地,河流流速快,携带泥沙能力强,到达甲地时,由于地形变得开阔平坦,流速减缓,并向四周发散沉积,从而形成冲积扇,故答案选B项。

第5题,由题干可知,该地位于华北地区的山麓地带,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因此,夏季该地河流补给量大,再加上河流的支流多,因此汇水量大,河流水位会暴涨,上游流经山地,流速快,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排水不畅,极易导致山洪的暴发,故答案选C。

第6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作物需水量大,易出现春旱,应对春旱的有效措施是抽取地下水灌溉,D正确;植树造林、拆除库坝、禁止开矿等措施,都不能缓解旱情,A、B、C错误。

(2018·山东东营模拟)下图是纳木错湖位置示意图。

近年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7~8题。

7.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 )A.降水增多 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 D.湖泊下陷8.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答案:7.C 8.D解析: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影响。

在短时间内,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地壳是比较稳定的,因此A和D错;2001~2009年间,纳木错湖周围城市人口、工农业用水量逐渐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只会逐年增加,B错;近几年全球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纳木错湖中,使得湖泊面积变大。

综上所述,C项正确。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区域地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使得裸露的陆地面积增大,比热容变小,气温的年变化随之增大,也就加速了风化,使岩崩现象加剧。

随着温度的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综上所述,D项正确。

(2018·宁夏银川月考)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辽东湾(如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严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该海区的海冰目前仍未被大规模开发。

据此完成9~11题。

9.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②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好④受寒潮影响,降温明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0.海湾封冻会导致 ( )A.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C.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D.冰下海水盐度升高11.目前,世界范围内通过海水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海水结冰时间短 B.海冰资源较少C.开采海冰难度大 D.海水污染严重答案:9.D 10.D 11.C解析:第9题,海洋水文特征的分析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辽东湾海面为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冬季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照少,海域气温低,易结冰,①正确;据图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海水盐度低,有利于结冰,②正确;图示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有利于海面结冰,③说法错误;辽东湾较封闭,遇寒潮时气温骤降,容易结冰。

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第10题,本题考查海湾封冻的影响。

海湾封冻会导致海水蒸发减弱,上空空气湿度减小,区域内降雪量减少,A、B选项错误;海湾封冻后,冰面较光滑,冰面摩擦力较弱,风力显著增强,C选项错误;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海湾封冻会析出大量盐分,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D选项正确。

第11题,纬度较高地区,海水结冰时间长,海冰资源丰富,但受交通、技术、储存等条件限制,海冰开采难度大,故世界范围内通过海水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海水污染严重的现象只存在于世界局部海域,不是海水淡化成本高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材料一甲、乙两图分别是中国稀土矿分布示意图与出口状况统计图。

材料二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

《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大量粗放开采和初加工企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

我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

目前,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离纯度可达99.9999%,稀土工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已由初级产品生产迅速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变,高纯、高附加值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产量逐年上升,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量供应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

(1)读甲图,指出我国稀土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

(2)根据乙图判断,2002~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和创汇总额的变化特点是什么?(3)从2005年始,我国稀土出口量减小而创汇总额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分布不均(北多南少);轻稀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东、四川;重稀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2)出口量呈波动变化;创汇总额则逐年上升。

(3)主要原因:稀土分离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稀土工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附加值产品产量逐年上升。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稀土分布不均,轻稀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东、四川,重稀土主要集中在南方。

第(2)题,我国稀土出口量和创汇总额的变化特点从乙图中可直接得出。

第(3)题,应主要从技术进步和稀土工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4分)(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

说明图1中①②③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3)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原本就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索取淡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某高中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图2)。

(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评选哪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件。

答案:(1)①光合作用;②沉积作用;③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

(3)中纬度农业主产区因降水减少,蒸发加强,水旱灾害增多,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导致农业减产;部分种植业区演变成畜牧业区,部分草原地区退化成荒漠。

高纬度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农业增产;总体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大于利。

(4)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②太阳辐射较强;③晴天多;④临海;⑤当地缺乏成本更低的淡水资源。

解析:第(1)题,由图1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合成有机质,构成动、植物的有机构成成分,动、植物死亡后受外力作用沉积下来,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经人类开采使用,又将碳元素以CO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第(2)题,考查温室效应原理,CO2浓度的增加会加强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从而将更多热量保留在大气当中。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些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业生产,需分别说明。

第(4)题,通过自然加热的方式进行海水淡化,需要选择临海的、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2.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上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答案:1.B 2.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太行山脉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汾河河谷分布。

第2题,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中西侧一线,主要沿山麓地带分布。

这里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害。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形成城市较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