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经络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

经络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

经络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作者:杭诚等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06期经络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基础。

经络的发现导致了针刺术的发展。

经脉学说原本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对一种生命现象的记述。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络科学》一书介绍了张人骥和潘其丽教授在实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1.经络的物质结构是由细胞之间的含液并置细胞膜结构连接成纳米级的“低阻贯通网络”,经络在细胞层次的机能是通过“低阻贯通调节”实现的。

2.细胞间质与细胞内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整合与传送的贯通系统为经络通路的实质。

3.上述贯通系统所表现出有规律的循行现象称为经络现象。

也就是由机械刺激体表引起人脑感知跨体节双向循行的神4.经络循行贯通能力与生命同生共存,随经络贯通能力丧失生命活动结束。

并且通过经络研究首次用数学表述生命。

5.人体中对称与不对称同时并存,对称中包含着不对称,不对称中包含着对称;平衡与不平衡共存,且可相互转换,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建立在四维空间的经络系统可以对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对称、平衡进行调节达到最佳生理状态。

6.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张锡钧双博士(PhD,MD)应用现代实验技术对经络研究提出的“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得到证实。

美科学家有造出人工细胞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各种假设。

基本上可以用两种方案来回答哪些复杂性对生命是绝对必要的:所谓的从上至下和由下而上的方案。

基因组先驱文特尔代表前一种。

他在其“最小基因组项目”中使存在的细胞的遗传装备减少到生存户斤笠尊曹程度。

而其他科学家试图从分子层面建造能起作用的有机体,这个研究方向的两名代表不久前成功地利用大分子建造了人工细胞,它们至少可以部分地达到生命的标准:能够生产蛋白质。

活细胞的构造通常非常复杂,它的新际代谢由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自控机制所决定。

而人工细胞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试管里生产。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动向陈 麓1 金 蕾1 综述 陈槐卿2 审校1(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庆400016)2(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成都610041)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经络研究的新进展作了概述:(1)从穴位和经脉所在的深层组织发现有筋膜、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及组织液积聚,它们在经络感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资料涉及循经感传的特征、神经生物学基础。

涉及经络功能的整体性,即同一经脉上的不同穴位具有同一的临床效应;介绍了络脉的作用和跨节段长距离传递的机制;(3)经脉—脏腑双相联系的客观证明;(4)关于基因芯片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在研究动向方面,经络研究的目标转向功能性探讨,着重于体表—内脏相关的研究;合理分配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的比重和协调;面对近年来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医务和科技工作者感到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从而加速推动经络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 经络理论 穴位 体表循经线 经脉—脏腑相关中图分类号 R22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515(2008)0621470204Advances and T rends in the R esearches on MeridiansChen Lu1 Jin Lei1 Chen H uaiqing21(L ibrary,Chongqi ng Medical Science U niversity,Chongqi ng400016,Chi na)2(Instit ute of Biomedical Engi neeri ng,West Chi na Medical Center of Sichuan U 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 na) Abstrac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newest advances in recent researches on meridian.Firstly,fascia,connective tissue,mast cells,fibroglia fibrils and interstitial fluid are found accumulated under the deeper layer tissue of the acupoints and channels,thus giving indications of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econdly,the supplementary data involv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which suggest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meridian is of integrity,i.e.the points o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same channel produce a uniform clinical effect.The effect of Luomai(collateral,branch of the large channel)and the mechanism of long dis2 tance of transmission across spinal segments are introduced.Thirdly,the objective evidence of channel2viscera bi2direction2 al stly,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ne chip technique to meridian research.As for the main trends in the re2 searches of meridian,the emphases are laid on the function of acupoints and channels,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internal organs,on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as well a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meridian research betwee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practices.Recently,faced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Chinese physicians and researchers feel an unshrinkable duty and are making a greater effort to carry out researches on the meridian.K ey w ords Meridian theory Acupoints Superficial course along meridians Channel2viscera correlativity1 引 言中医药、针灸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任何一种与中医有关的诊疗技术几乎都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经络的研究进展(1956年,循经国内外普查?

经络的研究进展(1956年,循经国内外普查?

经络的研究进展(1956年,循经国内外普查⋯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棵明珠。

它以源远流长,理论系统、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效验确定而受到国内外患者的欢迎。

中医理论是由脏腑、经络、津液气血┄┄为核心的。

其中的经络学说产生最早。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

距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

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发展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一百二十余国家均有针灸医师工作。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

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

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1 肯定现象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和干扰。

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出现率的调查。

对8名感传显著者进行经脉感传的观测。

1973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20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

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

以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

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

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精品》.ppt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精品》.ppt

最新.课件
15
4 光检测法
①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 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 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 康人有显著差异。
②红外成象法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一 定温度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 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 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 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皮肤低电阻点的检测方法 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 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电阻点的 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不 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当对机体施加外 加电流时,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较明显, 并且反映出经络脏腑功能方面的活动。有人认 为皮肤电位测定较皮肤电阻测定更有意义。
最新.课件
16
三、 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 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 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 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 相应脏腑的疾病。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 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
最新.课件
17
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最新.课件
2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最新.课件
3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最新.课件

人体经穴电学特征研究现状与进展

人体经穴电学特征研究现状与进展
法 。 验 同 时得 出 了 电特 性 三 变 量 在 不 同病 种 、 同穴 位 有 着 不 实 不 同 的 特 异 性 的 结 论 , 理 组 与 正 常 组 相 比 , 的 增 大 , 的 减小 , 病 有 有 呈现出复杂性 , 电位 变 量 相 比正 常 组 全 部 为 增 大 ; 电阻 变 量 与 正 常 组 相 比 , 的 增 大 , 的减 小 ; 有 有 电容 变 量 与 正 常组 相 比 均 为 减 小 。 项 研 究 丰 富 了 耳 穴 理论 . 临 床辅 助诊 断提 供 了有 效 的应 该 为 用 基 础 。 剑 秋 等 ” 用耳 穴 电特 性 测 试 微 机 系 统 , 测 肝 癌 患 者 邢 s 检 和健康者的 2 0个 耳 穴 。 统计 分 析 的结 果 表 明 , 穴 的 电 位 、 经 耳 电
性 的 穴 位最 多 , 容 次之 , 阻 较少 。耳 穴 电特 性 的 特 异 性 呈现 电 电 复 杂 的 多元 性 ,可 能 源 于 经 络 、脏 腑 和 穴 位 之 间 的 复 杂相 互 作 用 , 入 研 究 其 规 律 和机 制 可 能 涉 及 经 穴本 质 , 为诊 断应 用 提 深 也 供 重 要 的基 础 。 明等 的 电 特性 3个 变 量 均 具 有 显著 差 异 . 余 这 表 现 了耳 穴 的特 异 性 。 外 , 癌 病 变 脏 器相 应 穴 位 之 外 还 存在 此 在 多个穴位 。 以不 同 程度 的显 著 性 反 应 癌 病 变 , 示 耳 穴 反应 癌病 提 变 的 特 异 性存 在 多 元 性 和 复 杂 性 。
4 存 在 问题
经 穴皮 肤 电学 特 征 ( 括 耳 穴 ) 测 用 于 诊 断 目的 的研 究 虽 包 探
经 历 了五 十多 年 的发 展 历 程 , 就 目前 的 资料 来 看 , 存 在 着 许 但 还 多 问 题 值 得我 们 去 思 考 和 探 索 。 () 穴 皮 肤 电 学 特征 探 测 用 于 疾病 诊 断 的可 信 度 问 题 。 1经 虽 然 有 大 量 的文 献 资 料 都 各 自肯定 了它 的诊 断 价 值 ,但 采用 循 证 医学 的系 统文 献 综 述 方 法 对 国 内 资料 的研 究 尚缺 乏 ,不 能从 总 体 上 回顾 给予 明确 的结 论 。 国 外 , 器 的准 确 性 和 数 据 的 可 靠 在 仪 性 也 一 直 受 到 质 疑 ∞ , 床 应 用 的穴 位 皮 肤 电 阻 抗 记 录 数 据 是 临 远 远 不 够 的 。 近 国 外 的 一 份经 穴 电特 性 系 统 文献 综 述 , 符 合 最 对 要求的 1 6篇 英 文 原始 数 据 中 1 有 关 研 究 资 料 的统 计分 析后 8项 认为 , 这些 研 究 普 遍 质 量 较 差 , 现 为 样 本 有 限或 太 小 、 计 多 表 设 重 混 杂 , 此基 础 上 进 行 系 统 回顾 , 据 不 确 凿 , 能 支 持 穴 位 在 证 不 或 经 络 的 电学 识 别 特 征 …。该 资 料提 示 我 们 , 想 进 一 步 获 取 确 要 凿 证 据 , 有 高 质 量 的研 究 支 持 , 需 同时 我 们 有 必要 对 现 有 的 国 内 外 研 究 资 料 , 行 系统 综 述 , 取 经穴 电学 特 征 诊 断 的证 据 。 进 获 ( ) 穴 电 学 性 质 的生 物 物 理 学 机制 研 究 不 够 深 入 。 2经 目前 尽 管 已经 进 行 了 三参 数 的 、 线 性 的特 征研 究 . 非 线 性 的 反 向 加 非 但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

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 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 现象。
◆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 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 相关。
◆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
1.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四十多年 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 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 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 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
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 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 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 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 机记录。
观察到
①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 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 淤积;
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 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 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 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 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 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 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 察之”。
在病人身上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 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 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 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 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 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 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

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经典)

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经典)

现代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我国现代经络研究从五十年代起就一直着眼于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即古人称之为针灸的“得气”现象,而今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针刺时患者常常感到一种从穴位治着经络传导的特殊的“酸、麻、胀”的感觉传导现象,从此我国经络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从主观到客观,从现象到原理,从原理到本质,工作蓬勃发展,50年来形成一支我国独特的经络研究队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十项重大成果,现依次简述如下:1循经感传现象的系统研究70年代,解放军309医院的协作组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低频脉冲电刺激受实验者的十二经脉“井”穴,在人群中随机采样,1000例中有13例特殊敏感,得气可以贯穿全经,这一现象公布后,立即引起我国针灸界和生物学界高度重视,纷纷组织专题在各地区进行调查,到1977年已经调查了17万人,其结果与309报告相近,说明在人群中,这种显著的经络敏感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按一定比例分布的,以后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发现了另一种经络感传现象,现在国际上称为隐形经络感传现像,其出现率在人群在占98%,从此2500年前《黄帝内经》所描述的十四经被我国学者再度发现,而引起了世界学者的重视。

2十四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及其形态学基础80年代,国家科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七五”经络研究项目〈十四经客观检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用三种生物物理方,即隐性循经感传,高振动声和低阻抗,对人体十四经脉的全程进行检测,发现三种方法检测的实验经络线互相重合,其宽度在一毫米范围以内,并与古典经脉图谱高度吻合,该协作组还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特性与经脉下的四种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经脉乃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调控系统。

”的假说。

总之,这项工作证实古人发现经脉不仅是客观存在而具有严格,精确的科学定位。

3放射核毒循经脉运动的研究“七五”期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解放军总医院,在1100正常人和300例患者身上进行放射核素穴位注射并在Y照相机下显示其运行路线,发现十四经均有循行运动核素的特征,近来年该院又和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协作,应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首先发现核素注入正常人胃经小腿、大腿的实验经脉线后,核素在不同深度运行,从而确定了经脉线的三维定位。

1958年资料5 经络学说的实质与今后研究方向

1958年资料5 经络学说的实质与今后研究方向
(1)四肢的生理解剖上从表面可以看出外侧与内侧的矛盾:
外侧(阳) 内侧(阴)
皮肤色素沉着 深 浅
感觉敏感度 弱 强
肌肉活动 伸 屈
肢体肌肉的活动具有明显的颉抗性,当屈肌收缩时,伸肌必须松弛,伸肌收缩时,屈肌必须松弛,这两组肌群的兴奋及抑制的矛盾,即说明相应的神经反射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在脊髓的下级中枢而且在皮层运动综合分析器经过无数的反射活动,日益巩固起来。我们从定位觉及肌肉的防御反射获知感觉与运动是密切相关,亦即感觉受纳器与运动效应器在整个反射弧也是密切相关,因而肌群的效应器形成共同性与矛盾性时,受纳器的共同性与矛盾性必然相应地形成。基于这个观点,同一解剖地位的肌群具有两组处于矛盾状态,而且在能量与数量上处于平衡。古人在实践中体现出这一点:
四、今后的研究方向
我们如果认为经络学说有它基本合理的内核,它是按照临床各种不同的神经反射活动加以分析与归纳。得知病理活动常沿着经络的方向出现,内腑与体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而明确它们的共同性与矛盾性。那末必须在古人的学术基础上,吸收国外科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的经验,有系统的加以科学的实验研究。作者根据近代医学家关于脑电波与心电波的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各方面都可从电位差去发现其规律,经络是神经的反射活动,必然在肌群活动时,出现沿经络解剖路线电位差最高的波动曲线。我们可以命名这种测电器为体表肌电测微器。当按穴位刺激时,测微器必然在沿经络方向呈现最高电位差,同时也可增加脑电波研究的材料。如果成功了,在医学上增加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诊断与治疗的仪器。反之,这种规律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那末经络在这方面可以否定。可是,日人长滨善夫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鼓励。我相信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探索钻研的话,会得到成功的,正如苏联能发射人造卫星至宇宙空间一样,是可能的,而且得到日后事实的证明。

经络本质及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进展

经络本质及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进展

[胡 9 翔龙. 体体 ] 人 表经红 辐 外 射轨迹的主 征和显 规律 要特 现 的 红外与毫米波学 2 12.: . 研究. . 田 报. 0.05 35 0 2
[] 1 丁光宏. 0 人体手嘴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语
特 .. 通 . 0 4 2 2 0 征 田 科学 报 2 0 5 3 5 . 0...3 [] 1 杨跃平, 启 物 在针灸经穴 1 李 林. 理学 研究中 应用 张家 的 .
困境。
2 广义的经络观点认为: . 广义的经络包括与体液循环有 关的结构 ( 心脏、 血管、 淋巴管等) 主神经系统, 和自 又可 分为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中枢部分指脑、脊髓、交感神经 链、, 等结构。外周部分包括器官间的动、 已 桩 静脉血管、淋 巴管和附在其上的交感感觉和运动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 3 生化方面关于经络本质的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有: ( ) 物质的 观点: 1P 潘朝宠 、 殷光甫、史 文春同等 发现 循经针刺时, 可激发同经络线上的P 物质 ( 一种肤) 的释放, 抑制 N Y( P 酪氨酸神经肤) 激发和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循 , 经特征, 认为 P 物质可能是经脉线上传递信息的T m 质 o ,。 () 2 细胞外基质的观点 : 平等发现大鼠前肢在真 蔡国 皮层、 皮下结缔组织及 层间隙存在一些胶元纤维、 m 蛋白多
中图分类号:09 5 一、经络本质研究的现状 立献标识码:A 女章编号:10-93 06 0-290 0677 部分, 它贯穿中医学的 生理、 病理、 诊断和治疗各方面, 涉及针灸、 推拿、 气功诸 领城。早 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医书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 详细记载, 说它 “ 内居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把它看作运 行气血的通道, 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演示文稿
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 据。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 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 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 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 前景。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 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 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 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 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
一、肯定现象
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 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 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 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 和干扰。
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 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 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 出现率的调查。
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 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 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 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气功入静者 可以诱发循经感传,其出现率达80%,而且 多数人都可通达经脉全程。证实了明代 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 察之”。
在病人身上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 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 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 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 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 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 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线的记载, 为国内外学者所承认。
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 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 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 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位于皮 下;
②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 淤积;
此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 (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内加尔 人(193人)、英美德法等白种人(110例)的 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在人类当 中,无人种和地域的差别。

揭秘经络的电现象

揭秘经络的电现象

揭秘经络的电现象到今天,我们的经络探秘之路已经走了一半。

在《经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通道》我们知晓了经络不但是古书上所说的气血通道,还是可以用现代技术测定出来的电通道、声通道、光通道、微波通道、化学通道等。

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几种通道,单单拎出电来,穷追猛打,都会有怎样的发现呢?在《穴位有多大,经络有多宽》中通过对经穴电导的研究,结果发现穴位并无固定大小,经络也没有固定宽度。

原来,经络就像一条肉眼看不见的小山脉,而穴位就如这座小山脉上一座座肉眼看不见的小山峰,穴位的中心就是小山峰的山顶。

在《植物、动物的经络穴位是怎样的》中,继续用电的方法研究动植物,结果发现在植物(比如西瓜、香蕉等)、动物(比如兔子等)上面也发现了经络穴位。

我们还探究了经络的三大神奇特性:循经感传、经穴全息、子午流注,也全部与电现象有关。

比如《经络最奇特的现象:循经感传》中所开展的大规模“循经感传”调查研究,大多数大夫也是采用的标准化的电刺激方法。

《子午流注:人人必知的经络运行周期规律》中提到,对固定在同一点上(如合谷穴)进行的连续电导测量也表明,人体的电导也确实是随时间而涨落,就像潮起潮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子午流注”。

《经络的全息特性》中经穴的“全息现象”也得到了经穴电测量技术的支持,就是说,当某一脏器出现病变时,不但在14条主要经络上的主要穴位上的电导能力明显升高,而且在耳朵、鼻子、脚掌、手掌甚至每一手指节上的“微穴位”上的电导能力都相应大大升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经络电现象这么普遍,那么经络中的电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断提到经穴上的低电阻现象,那么电阻究竟什么?举个例子,比如“电阻仪”,我们仔细想想它的工作原理就可知道,其实,“电阻仪”测的并不是“电阻”,而是“电流”,是在一定电压下能够通过被测物体的电流,这种电流通过仪表内的线圈,产生的相应的磁场,从而使仪表的指针转了一定的角度。

这个角度是与电流成正比的,然后再用欧姆定律R=U/I,从测量用电压(U)和测出的电流值(I),间接地算出电阻值(R)来。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在经络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络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理特性。

例如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发现,经络系统中存在局部电流分布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电流与穴位的位置密切相关。

此外经络还表现出良好的声学特性,如在超声波检测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回波信号。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热传导性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其进行研究。

经络的化学特性研究主要关注其在药物传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经络在药物传输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此外通过对经络中各种物质成分的分析,发现经络内存在多种活性物质,如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通过脑电图(EEG)技术观察到穴位刺激后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变,进一步证实了穴位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联。

此外神经递质在经络中的传递也成为研究热点,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穴位刺激后的传递过程得到了深入探讨。

中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络病理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等多个层面探讨了络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以及中医络病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二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二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二
第二项重大突破
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现代研究的第二项重大突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等单位,利用现代电生理科技手段,对经络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通过对全国几十万例不同种族的人调查发现,显性循经感传现象占有的比例比较低,而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发生率超过95%以上。

说明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经络现象。

与此同时,发现经络的隐性循经感传线非常稳定,在不同人的身上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测定,其位置不变,宽度在1~3毫米之间。

循经感传线与古人所描绘的十二经脉图基本符合。

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古典经络的客观存在,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经络的其它特性和其实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国际经络研究的十一项重大突破之三
经络全程都存在低阻抗特性。

人类第一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经脉全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经络学研究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无论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感传现象,均属经络的感觉生理学范畴。

从80年代前后开始的经络生物物理学研究,是从另一个领域通过各种物理学方法客观地研究经络的物质性。

经络隐性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是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的。

这一发现,表明经络系统的主导和核心部分是十二经脉,其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不仅具有特殊的感觉特性,而且具有低阻抗特性。

隐性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主要表现在体表,其宽度在1-3毫米之间,其位置在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不变,而且和古典经脉线重合一致。

经脉线的低阻抗特性发展了50年代经络穴位低阻抗特性的研究,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生物物理学方法,证明经脉全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是经络学研究的第三项重大突破。

经络全程存在低阻抗特性。

人体经穴电学特征研究现状与进展

人体经穴电学特征研究现状与进展

人体经穴电学特征研究现状与进展戚沁园;王频;陈长青【摘要】通过对近年来人体经穴电学特征探测研究的回顾,总结了目前研究关注的研究热点,并重点分析了经穴电阻抗特征研究、经穴多变量电学特征研究、经穴伏安特性研究等领域的理论成果,提出了现阶段经穴电学特征探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2(021)004【总页数】3页(P603-604,609)【关键词】经穴;电阻抗;多变量;伏安特性【作者】戚沁园;王频;陈长青【作者单位】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东莞523808;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经穴的电学特征是指在生理病理的不同机能状态下,人体相关的经穴组或耳穴群电阻、电容、电位甚至电感等的特异性,并发展成为用以辅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由于具有一定的疾病定位特异性,且对某些疾病还有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意义,而一直在临床应用,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防治多种疾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经穴电学特征探测方法与传统的触诊相比较,具有可重复性、客观化、定量化的特点,而被认为是疾病体表阳性反应点的一种客观测量手段。

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经穴电探测技术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经穴电阻抗特征研究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中谷义雄发现穴位“良导点”之后,国内许多研究人员也开展了大量的穴位电阻的研究工作,尽管结果不很稳定,各家报道差异较大,但总体上基本肯定了穴位的低阻(高导电量)特性。

既往研究表明,人体经穴的体表反应与体内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活动有直接的联系,一种疾病可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出现多个良导点,但总以与疾病部位相应经穴电阻值为最低,且伴有较强的刺痛,对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依据电阻降低的程度,粗略地将测出结果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4级。

经络电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经络电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经络电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胡修愚;黄复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年(卷),期】1993(010)001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胡修愚;黄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1
【相关文献】
1.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J], 陈玥琳
2.动物十四条经络循行线电学特性的研究 [J], 王云鲜;罗超应
3.思政教育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J], 刘延祥;魏连海;孟向文;孟红;徐立;郭义
4.基于经穴电学特性研究失眠伴焦虑状态与脏腑经络相关性 [J], 徐林新;种茵;许潇颖;潘嘉欣;李兰竹;张晓阳
5.经络和腧穴电学特性研究概况 [J], 梁柳;邓柏颖;苏莉;王超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络穴位电特性简介

经络穴位电特性简介

经络穴位电特性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注解
1拼音
jīng luò xué wèi diàn tè xìng
2英文参考
Electric character of points
3注解
经络穴位电特性是经络循行研究方法之一。

近年来,在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显示方面取得了进展。

已查明,经络循行线不仅是一条高度的敏感线,而且也是一条可以传导声和发出特异声频谱的线;同时,经络线还是一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经络线上的温度也往往和该线两侧心肤的温度呈规律性差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玥琳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16期
摘要:中国针灸于2011年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列入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近年来,经络的电学特性是被针灸学和生理学家研究并认可的经络研究的第一种生理指标,通过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发现经络与周围非经线处的电学特性(主要包括经络腧穴的低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经络系统中腧穴的电学特性,对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经络电学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a)-0000-00
中华医学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其重要组成部分则是针灸。

国际也认可了针灸独特的风格和确切的疗效,已有100多个国家将其用在了临床上。

随着抗菌素疗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手术疗法的弊端的日益显露,中外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针灸疗法。

中国针灸2011年11月16日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建立在经络学说上的。

经络学说,是数千年以来我国前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根据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总结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通过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发现经络与周围非经线处的生物物理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证明,经络不仅可以传导声和发出特异声频谱,而且具有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特性,另外经脉线上的温度也被证明与两侧皮肤的温度存在规律性差异,经脉线上存在同位素循经迁移的现象。

其中,经络的电学特性是最早被针灸学和生理学家研究并认可的经络研究的第一种生理指标,经络系统中腧穴的电学特性研究,在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研究中意义颇深。

1早期研究经络电学特性的基础
最早被针灸学和生理学家研究并认可的经络研究的第一种生理指标是经络的电学特性。

在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研究中,对经络系统中腧穴的电学特性这一研究领域,在早期日本、德国、法国等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47年开始,德国医生Croon利用交流电源和示波器对皮肤的导电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对系列的低阻抗的“反应”点进行了确定。

日本的中谷义雄等则从1950年开始,在皮肤上通过双电极法发现了与穴位基本对应的“良导点”,以及26条在体表存在的和经络基本对应的“良导络”,即经穴的低电阻特性。

在同一时间,利用欧姆计法国的Niboyet也测到了穴位的低阻现象。

与此同时,德国的Voll医生发现穴位电阻的变化可
用于科学诊断及预测,因此研制出了集探测、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穴位诊疗仪器,即福尔电针仪,主要是通过物理测量在皮肤上的电反应信号,对全身系统和次级系统的现实状态以及动力学状态进行判断[1]。

同样是在1950年代,Croon的助手,德国的Overhof大量地测量了在不同条件下人体表特异点的导电特性。

1960年,他发表的博士论文通过60多张测试曲线和图表,对体表特异点高电导及大电容的特性进行了证明,且特异点以及其连线和中医穴位、经络分布类似。

2 我国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也有一些针灸经络研究单位的工作者,利用类似的探测装置研究了穴位低阻抗特性。

早些时候,河南中医中药、福建中医研究所,以及张协和、曾兆麟等人通过研究[2]对穴位的低阻特性有了基本的肯定。

之后,在北航五七工厂刘亦鸣研制出类型不同的经穴探测装置,其中有低频、低频全波整流电路、高频,以及探讨经穴皮肤电压—电流特性曲线的电路,用来对穴位或经脉的低阻特性进行研究[3]。

穴位体表电阻网络模型是陈惟昌等人提出,该模型用交流电桥测出两穴位电阻值后,通过电阻网络公式对穴位电阻值进行求解,有很小的误差且重复性好[4]。

北京大学张人骥与杨威生设计了四电极法测试人体面下约2mm处的电阻,采用直流分量为零、频率5kHz的20~30A的正弦交流电作为激励。

测出了在同一水平面人体皮肤下电阻呈有规律性的差别[5]。

利用脉冲两电极法原理,胡翔龙等设计了一套微机控制的扫描测试系统,测试了45名受试者,得到了皮肤低阻点分布的循经特性[6]。

祝总骧等还研究截肢前后经络循经线低阻抗特征,证实在截下的肢体上仍存在经络线的低阻抗特征,且与截肢前相比,其位置是一样的[7]。

3 国外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美国的科学家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兴起的针灸针麻热以来,在研究经穴电特性上,很多研究组都做了系列的工作。

应用直流电阻测定仪探测穴位,Matsumoto证实可被检查出来的穴位至少有80%。

Kripper测出有100~200k的穴位电阻,非穴位则在1M以上。

利用50A直流电,Wulfsohn测试了8例健康人12条经络的27个代表穴位,并比较了穴位两侧1/4英寸的对照点。

结果存在(794±197)k的穴位电阻,(1407±306)k的非穴位点电阻,两者相差56%,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Kaslow对多种经穴探测仪性能的比较发现,电压高达
80V和压力较重可得到穴位上高重复性的低阻抗。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单位的赞助下,以Reichmanis等为代表的一个研究中心通过电桥平衡的原理,较为准确地测定了皮肤电阻,并客观描记,发现三焦经与肺经穴位的皮肤导电性比在解剖学上相似部位的非穴位间导电性明显要高,尤为明显是其中的阳池、外关、支沟等穴位。

由此表明穴位是客观存在的。

2008年哈佛医学院等十多个研究单位的Ahn等多名学者发表的综述性论文[9]很有参考价值。

因为他们在美国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支持下,对7个权威电子数据库中到2007年8月为止关于经穴电特性研究的所有英文文献中进行了系统性搜索,按照预定的一套准则,筛选出人体穴位和经络电学特性研究得分最高的各9项,经过分析后发现:穴位和经络与低阻抗特性的呈正相关的分别为5项和7项。

4 结语
正是因为相比较西医的神经学而言,经络学没有解剖学的验证和物理学基础的支撑,针灸治疗的效果没有一种客观的监测方法,因而长期以来存在着“经络是否存在”、“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辩论。

但是目前,经络研究正朝着精密、多点、快速检测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一个共同趋势,即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我们相信随着医疗水平和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研究方法的交叉发展,针灸医学作为一种互补与替代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承认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堂义,杨华元,蒯乐,等.穴位电特性探测存在的问题及新探穴方法的设想[J].中国针灸, 2007(1):23-25.
[2]福建中医研究所.经络实质探讨[J].中医杂志,1959(10).
[3]刘亦鸣.WQ-12A型低频皮肤电阻测定仪[J].无线电技术,1976(2):42.
[4]陈惟昌.经穴体表电阻测定方法的探讨[C].全国针灸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294,230.
[5]杨威生,张人骥.低阻经络研究Ⅰ、测定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1):128-134.
[6]胡翔龙,包景珍,马廷芳.中医经络现代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7]祝总骧.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