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意象
书法的美学价值
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美:书法的形式美包括线条美、结构美和章法美。
线条美是指通过笔画的粗细、浓淡、快慢、强弱等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节奏感和力量感;结构美是指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巧妙安排,展现出汉字的造型之美;章法美是指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与呼应,展现出整体的和谐之美。
意象美:书法的意象美是指通过书法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表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美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从而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书法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历史美:书法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代书法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状况,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艺术美: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文化美和历史美等美学特征,还能够通过视觉艺术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综上所述,书法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文化美、历史美和艺术美等美学特征,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谁持彩练当空舞——草书意象之美
一
中国人花 了五千 年 ,把独 创 的汉 字变成 了 艺术——书法。标准汉字是书法造 型的依据和基 础 ,书写规范标准 的汉字称为 “ 正书” ,不 同时 代正 书形式有所不同 ,如秦篆 、汉隶 、唐楷。由
、
沉郁 高古的章草
“ 沉郁”的文化 内涵是儒家 的 “ 仁” ,即儒家 中庸 、雄强 、正大气象 。 “ 修身 、齐家 、治国 、
雄强 大气 、温厚平和 的醇美意 象 。所 以沉郁 之
醇厚之美” “ 雄强之美” “ 古朴 书 ( 大草 、狂草) ,特点是字与字之 间相 连 ,使 美 ,又是一种 “
1 0 6
之美” ;二是历史的苍茫感 ,表现作者对人生丰富经历
而笔 画视 隶与楷 皆简 ,平 正 、流速 兼 而有 之 ,j 美
的深刻体验 ,不仅对 当下时势 的深刻感受 ,还包含 对 也 。 ”章草书体沉稳 、以动制静 的独特审美 品格跃 然纸
整个人世沧桑的哲理性感受 。
上。
草书创始于秦末 汉初 ,汉代 已开始 流行 ,原在 民 间使用 ,汉章帝 时允许用 这种书体写奏章 ,于是成 为 通用书体 , 史称 “ 章草” 。它和今草 、狂草可 以说是 草 书的i个 阶段 ,书法家一致认 为 :若 欲今草大成 ,当 学章草 。这是一个时代 的产物 ,但 在书法史上它 的地 位很特殊 ,是因为它特别 的风貌 ,古 雅而深沉 ,丰 富
平天下”的情怀和 “ 仁者爱人”的态度 ,表达对
于实用的需要 ,正书快写 ,就出现 了草书 ( 解散 人世沧桑 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 的深厚 同情 ,
笔法 ,笔划变形 ,点画相连 ,含章草) ,书写 者 有如杜甫 的诗 。沉郁 的审美意象 ,有两个 特点 :
书法意境意象初探
内容摘要:书法艺术抒情必须依赖作者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实现书法艺术意境和意象的途径是道法自然,而妙合自然的方法是阴阳即生,形势出矣。
关键词:意境、意象、立象以尽意、道法自然、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正文:圣人作《易》曰,‘’立象以尽意‘’。
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唯观神采,形资次之。
‘’意和神采是书法与写字的根本区别,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汉字是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展示神采——抒发感情的载体;而写字的目的是解凝释惑,传递信息,不需要利用汉字的线条、汉字的结构、汉字组合成的篇章表现神采,抒发感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写字,工整、清晰即可。
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也曾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
”对书法艺术与写字的区别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但是,书法艺术如何才能产生意境,如何借境生情?从古代到现代大量的书法理论高深莫测、神乎其技,无法指导我们书法学习与创作。
为更好地理解、指导书法学习和创作我们有必要就书法艺术如何抒发感情进行简单的梳理。
立象以尽意我们写字要提升到书法艺术的高度,首先要理解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意境和意象什么样的关系。
意境和意象与书法艺术的抒发感情又有什么关系?意象是什么?在西方有意象艺术,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区别。
意象艺术家作品描绘的是心中形象,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形象。
意象艺术作品是不像现实中原型;具象艺术作品则是现实原型真实写照,是再现。
中国画虽不称意象艺术,但是,它却是画家心中的所思所想。
八大山人笔下翻着白眼的鸟永远不是现实生活中鸟形象,它们就是山人冷眼看世界的真实写照。
书画同源,书法意境同样依赖作品的意象,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指出‘’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理论大师的中心思想抒发感情是书法艺术的根本目的,而象则是书法艺术的方法和手段。
清代王国维将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
但书法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产生意象、意境呢?书法艺术的艺术语言——线条、结体、章法产生书法意象、意境。
论现代书法与意象
可以 相互 借
艺术 创作 的法则 达 至
定的 水平 之后 ,艺术 絮步 ^自 自创作 的最 高阶
段 :扬 奔原有 的法则 ,而 有所创 新 。如黑 格尔哲 学体 系所说 ,一切 规 定最 后 都 是 其 本 身 的 否 定 : 被 否 定 的 规 定 目 被 否 定 才 能 脱 颧 而 出 .才 能 得 到 解 放 .才能达 至自自 的擐高阶段 ——创 作-这也 就是所 谓的 “ 璃归真 。 近
材 料 方 面 . 汉 庸 以 后 , 以 墨 汁 枉 宣 纸 上 书 ,要 求 在 笔 画 上 一 气 呵 成 ,落 笔以后 不再津 改 。现代书 法在 材料 上讲求 样化 .颜 料不单 以墨 为 主 。现代 书法 家认 只要 掌握材 料的 属性 能 出 好 字 自 于 材 料 的 样 化 就 可 月 任 何 材 料 g .并 且 气呵成 重选 书 写及
、
间案台 等.部参 T速 班展览
这次 展览 有
个 接间 的目标
就 是 超 址 1 rI 现 代 书 法 不 应 是 传 铣 t
法的 重复 或再版
必 镄 引 ^ 斯 的 技 巧 和 美 学 观 念 . “ 扬 cll{ 的 活 llI
自 于 参 晨 作 品 在 寝 现 手 法 上 差 异 很 大 .选 波 & 出 并 来 形 成 或 旌 绒 书 法 流 派 ・ 虽 然 现 代 书 法 在 当 时 未 能 完 夸 发 挥 其 影 响 力 .现 代 书 法 家 也 形 成特定 的风 格 ,但是 .从参 展作 品的 }样性来 看
白 勺
其艟 展必然 是}方
口
在姿 势、 执笔 运 腕和 运笔 方 法上 .现代 书法 求 自然。 字的 姿
书法鉴赏的五大原则
书法鉴赏的五⼤原则1、书法鉴赏应把握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的原则书法作品⼀旦产⽣就形⽽上地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追求记录了下来。
书法作品表现形⽽下的笔墨技法也就得以固化。
因此书法作品就成了客观的实在,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形⽽上的情感与精神的⽂化表达以⼀定⽅式潜化为只可意会的境界,这种⽂化与精神的编码具有及其深邃的隐秘性,⽽只有对⽂化与精神的深切参悟才能体味和阐释出来。
对于鉴赏者⽽⾔,鉴赏实际上是拿⾃⼰⼼灵的镜⼦去关照书法作品作者的灵魂。
在这⾥,“镜⼦”是⾄关重要的。
由于⾃我⼼灵的主观性,使得鉴赏往往带有主观性。
鉴赏者的⽂化关照与书法作品的⽂化归依是否耦合则是书法鉴赏在⽂化⽴场上的关键。
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化⽴场对同⼀书法作品的审美关照结果⾃然不同。
⽂化⽴场的持有往往以⼀定的⽂化取向和审美取向为特征的。
并且在审美的某些⽅⾯具有排外性。
⽽持有与书法作品⽂化归依的不同⽴场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往往都不会公正。
因此书法鉴赏中⽂化⽴场的转换则是⼀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这种⽂化⽴场的转换与耦合也正是鉴赏者主观性与客观性达到了有机统⼀。
在鉴赏的⾼级阶段,鉴赏者与书法作品浑⼀不⼆,物我同化,⽆主⽆客,直达道体之境界,这正是书法鉴赏所追求的最⾼⽬标。
2、书法鉴赏应把握层次性原则南朝?宋?宗炳有“应⽬”、“会⼼”、“畅神”之说。
李泽厚把艺术审美分为“悦⽿悦⽬”、“悦⼼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和阶段。
都在⼀定程度说明了书法鉴赏具有层次性。
低层次的书法鉴赏只是简单的感官的刺激,也就是视觉刺激。
它是书法外观的⽣动性与丰富性激起鉴赏者⾝⼼的快感。
在这⾥,快感不等于美感,但却是美感产⽣的基础。
视、听快感⾥是最富有⽂化内容的快感,易于激发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中层次的书法鉴赏则是⼼灵的愉悦,它为审美对象——书法作品赋予了诗意和美感。
⽽⾼层次的书法鉴赏则是悦志与悦神,直达天地境界。
可以说,低层次的书法鉴赏归于形,中层次的书法鉴赏归于美,⽽⾼层次的书法鉴赏则归于道。
书法艺术形式在表现书法意境方面的作用探析
书法意境指的是书法带给人的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和内心深处的意境感受,让人在面对书法时,看到的不仅仅是面前的作品,还能具体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意境或者与作者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书法意境的形成也被称为书法美的表现形式,其关键内容就是书法艺术形式的灵魂表现,其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绪,体现出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不同的作者和作品给人带来的意境感受大不相同,但是总能或多或少给人带来一些思考和想象空间,这就达到了创造书法意境的目的。
一、书法意境的含义“意境”一词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意境”一词从艺术领域角度而言是一个概念性词语,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诗歌理论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意境逐渐成为传统美学中衡量艺术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随着艺术领域的发展,“意境”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还在不断变化和充实着,但其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情景交融,能够引起观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艺术领域中,意境被当作虚灵境界看待,与我国哲学理念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分不开。
我国的书法艺术十分有特点,与西方的英文书法艺术截然不同,书法艺术中的虚实性是相互依存的。
书法意境中“实”的一部分存在于章法、墨色、结构等处,构成的意境表现在意象之中,而“虚”的一部分主要存在于书法作品中的留白处,构成的意境表现主要是让观者有更多想象空间和灵魂感悟。
书法意境的形成依附于有限的文字或形象,观者的意境感受也主要来源于对艺术的感知,书法中虚实的有机结合是打造书法意境的关键所在。
书法意境的形成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灵魂共鸣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创作主体的生命情感与客观采用的形式意象的有机交融。
二、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意境美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表达的主要形式,书法作品由一个个汉字构成。
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书法的韵味是随着笔尖一撇一捺的描绘来充分展现的,而这实实在在的韵味表达就构成了艺术界所谓的“意境”。
论书法艺术的意象美
诗文 的意境形 象 是 “ 状难 写 之 景如 在 目前 ,含 不
尽之 意见 于 言外 ” 的话 ,那 么 可 以说 ,书 法 的意
象就是 “ 状难 书之 象 如 在 目前 ,含 不尽 之 意见 于 形外 ” 。书法 “ 象 ” 的 美 ,是 以书 法 艺 术 表 象 意 产 生 的 “ 外 之 象 ” “ 外 之意 ”和 “ 外 之 象 、 象 象 味”为 依 归 的。意 象 的作用 主 要有 两 点 :一 是将
所 要 表 达 的感 情 物 化 ,从 而 加 深 了审 美 的愉 悦 :
二是 有空 白留意增加 意的境 界美 。 ( )从 书法 中感悟 自然 的生命 情趣 二
人 是 大 自然 的精灵 ,人 自古崇 尚 自然 ,人赞 美 自然 生 命 律 动 的美 ,赞 美 自然 强 劲 的 自然 之
为一 种具有 现 实形 质 意味 的形 象 。 ( )立 象尽 意是 书法 追求 的 目标 一
内,挫万物于笔端 ”把世 间万物形态中精妙的东
西 ,赋于人 的思想 艺 术情 趣 ,通 过 书法 艺术 作 品
表 达 出来 。这 个过 程 ,就 是 书家 自然 意象 的 自觉
过程。
古 人 有 言 : “ 欲 结 构 字 体 ,皆 欲 象 其 一 凡 物 ,若 鸟 之 形 ,若 虫食 禾 ,若 山若 树 ,纵 横 有 托 ,运用 合 度 ,方 可谓 书 。 l ”l书法 中的 “ 】 意象 ” , 是 “ ”与 “ ” 的有 机统 一 ,是 抽象 与 形 象 的 象 意
更要 融入现 代 的诸 多元 素 ,才能 实现 真正 的 书法创 新 与发 展 。 关键词 :立 象尽 意 ;意 象关 ;生命 万象 ;发展 创 新
书法的意象与表现
书法的意象与表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书法通过线条的起伏、笔墨的运用以及字体的呈现,传递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个性。
本文将从意象的传递和表现两个方面探讨书法的魅力。
一、意象的传递书法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字体的表现,传递出丰富多样的意象。
线条的起伏和运动,使横竖撇捺之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如楷书的端庄稳重,使人联想到沉稳的老者;行书的流畅奔放,给人以自由和快乐的感觉。
一笔一画之间,书法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折射出作者艺术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字体呈现出不同的意象。
隶书的瘦长笔画,给人以刚劲有力、挺拔刚毅的感觉;草书的豪放洒脱,给人以自由奔放、豪气干云的感觉。
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律,通过字体的选择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的意象。
二、表现的方式书法作品的表现方式包括作品整体的布局、字体的造型和章法的处理等。
作品的布局要注意整体的平衡和谐,注重字体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区别,使作品造型更加优美。
字体的造型要求将筆势推至极致,墨意贯穿其中。
通过运用骨骼肌理的变化和字形的调整,使字体更加有生气、更有韵律感。
章法的处理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效果。
要尽可能地遵循传统的章法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新,使作品更具个人特色。
章法的处理要注重经验和感觉的准确捕捉,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的起伏、字体的造型和章法的处理,传递出丰富多彩的意象。
通过书法的表现方式,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布局和字体形态,使观者沉浸于艺术的世界中。
书法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书法的意象与表现,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传统艺术的美妙之处。
浅论中国书法中的意象思维
.
、
中 国汉字 中的意 象 思维
最后 ,是 书 法 的 “ 史文 化层 ”,这 个 层 次是 书法 艺术形 式 历 的最 高层 次 ,它 突破 了书 法笔 墨 形式 的桎 梏 , 以书法 形式 与大 干 世界 运动 形 式 的 “ 式 同 构 ”为突 破 管道 ,通 过 书法 特殊 创作 、 形 二 、中国 书法笔 墨 中的 意象 思维 书法 具 有 特 殊 的笔 墨 意 态 , 即指 书 法 的 笔 画 , 不 仅 仅 是 墨 鉴赏 文化 心 理认 知模 式 的 培养 ,把 大 量 的非 书法 内容 灌注 在书 法 的有 形 “ 堆砌 ”。而 且具 有 一种 活 态 ,一 种深 沉 的 生命 意 味 。唐 笔线 的黑 色 “ 道 ” 中。运 用 意象 思 维 、形 象 思维 、灵感 思维 、 隧 代书 法理 论家 孙过 庭 指 出: “ 之 为 妙 ,近取 诸 身 ,假 令运 用 未 联想 ,把 欣 赏者 的 学 问、修 养 、见 识 与 书法 作 品统一 起来 引起 共 书 周 ,尚亏 工 于秘奥 : 而波 澜 之 际 , 己浚 发 于灵 台。必 能旁通 点 画 鸣 、通感 ,从而 产 生美 的感 受 。要 进 入 书法欣 赏 的历 史文 化层 是 之情 ,博 究始 终之 理 ,熔 铸 虫篆 ,陶均 草 隶 ;体 五才 之 并用 ,仪 困难 的,但 是 ,也 是其 乐无 穷 的 。 形不 极 ;象八 音之 迭起 ,感会 无 方 。 ” ( 《 谱 》 )孙 过庭 这 里 书 说明 ,书法 是 一种 通过 具 有不 同情态 的笔 墨形 象 的塑 造 而表 现 艺 参 考 文献 术 家 内在情 感 的艺 术 。当 你对 技 巧掌 握 尚不 圆熟 的 时候 ,要 表达 1 《 象探 源》. .意 汪裕雄著. 9 年O 月. 1 6 4 9 隐秘 的情感 可 能 尚不如 意 :但 是 一旦 领 悟 、掌 握 了书 法 艺术 的 奥 2 《 居何所一从 书法史到 书法研 究方法论 》. .神 邱振 中著. 中国人 民大 妙 、技 巧 ,那心 灵 的激 情 即 能通 过书 法 的形 象 而 相 “ ”发 ; 书 学出版社, 0 5 月. 浚 2 0 年7 法 的所 有 点画 ,也将 成 为情 感 的 “ 者 ” ,在 频 发不 断 的从 视觉 3 《 象艺术散论 》. 明善著. 交通大学 出版社 20 年4 使 .意 钟 西安 05 月. 通 向心 灵 的乐 点撞击 中,实 现 艺术 的沟通 与 共 鸣 。这 里 ,孙 过庭 4 《 . 中国书法 》. 建融 李维琨 著 上 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 年8 徐 9 9 月. 虽 然着 意在 说 明书法 艺 术 的抒情 和 审 美 功 能 ,却 揭示 了书法 艺术 5 《 . 中国古代画论类 编 ( 艺概 )》清 刘熙栽 . 民美术 出版社, 0年 人 2 4 0 0 的形 式特 征— — 书法 是通 过 情感 化 的 “ 点画 ” ( 即笔 画 、线条 ) 1 月.
无形之象,无声之音——张怀瓘的书法意象观
动 。或 若 擒 虎 豹 ,有 强 梁 擎 攫 之 形 ,执 蛟 墉 ,见 蜘 缪 盘 在 这 里 张 氏提 到 了著 名 的 “ 书 者法 象 ”的美 学命 题 , 旋之势 . 探 彼 意 象 ,入 此 规模 ,忽 若 电飞 ,或 疑星 坠 。气 书 家要 把 握 、效 法 自然 万 象 的 “ 势” 、“ 气” 、“ 神” ,把他 势生 乎流 便 ,精 魄 出于锋 芒 . 观之 欲其 骇 目惊 心 ,肃之 凛 们合而 裁成 ,会 而通 之 ,融会 于书法 。但 凡艺 术家 为 了创 造 出神 入 化 的艺 术 境 界 ,莫 不 “ 外 师 造化 ,中 得 心源 ” , (《 文字 论 》) “ 立 象 以尽 意 ”(《 周 易 》) ,从 自然 造 化 的干 汇 万 状 及人 张怀 璀 在 剖 析 自己 的草 书 时 提 出 “ 探 彼 意 象 ,入 此 类生 活 的丰 富 多彩 中体悟 笔势 的变 化无 穷,字 势的动 静开 规 模 ” 的重 要 观 点 。 中 国传 统 的 “ 意 象 ”说 应 该 起 源 于 阖 ,体 势 的天机 流荡 ,五 彩缤 纷 ,并把 自然美 感在 心 中形 《 易- 系辞上》中的 “ 立 象 以尽 意 ”之 论 。南 朝 的刘 鹤 第 成 的审美意趣 投射 融入 到飞动 的笔 墨线条 中: 次把 “ 意” 、 大 篆者 …… 广 乎 古 文 ,法 于 鸟 迹 ,若 驾 风 奋 翼 、虫 生 曾指 出 : 意 象 象 ”合 用 于 文论 之 中在 张怀 璀 L龙掉 尾 ,或花 筹相 承 ,或柯 叶敷 畅 ,劲直 如矢 ,宛 曲若 看 来 ,书法 美的 “ 意 ”是不可 言传 或难 以言传 的 : 弓,括 利精微 ,同乎神化 。 (《 六体 书论 》) “ 其 理 隐 而意 深 ,故 天 下寡 于 知音 ……夫 翰 墨及 文 章 小 篆者 ……或 镂纤 屈盘 ,或悬 针状 貌 . 鳞 羽 参差 而互 至 妙 者 , 皆有深 意 以见其 志 ,览 之 即 了然 …… 玄妙 之 意 , 进 ,硅 壁错落 以争 明 。其 势飞腾 ,其 形端俨 。 (《 六体 书论 》) 出于物 类之 表 ;幽深 之理 ,伏 于杳 冥之 间 , 岂常情 之所 能 言,世 智之 所能 测 。… …或寄 以骋 纵横 之志 ,或托 以散 郁 八 分者 … …点画 发动 ,体骨 雄异 ,作 威投 戟,腾 气扬 波 ,贵 逸 尚奇 ,探 灵索妙 。 (《 六 体书论 ) 结 之怀 …… 可 以心 契 ,不可 以言宣 . ”(《 书议 》) “ 其 趣之 幽深 ,情之 比兴 ,可 以默识 ,不 可言 宣。 ” 所 以书 法 家 的 点 画结 体 主 要 靠 宇 宙万 物 存 在运 动之 (《 六体 书 论 ) ) ) 道 、之 理 的感悟 ,要 与 自然万 象的精 神 、意味 、气 势 、形 “ 萧 子云 言欲 作 二王论 草隶 法 ,言不 尽 意,遂 不能 成 。 式相契合。因此,在张怀瑾这里,“ 意象”就是具有生命 又 云 :“ 顷得 书 , 意转 深 ,点 画 之 间 所 言 不 得 尽 其 妙 者 , 意味 的形象 ,是 现实给 书 家的感 受而 化成 的形 象,正 是 因 事事 皆然 。 ” (《 书断 ・ 评》) 为 书 艺的 “ 意 ”是难 以言 宣的 ,是 高深玄 妙的 ,所 以优秀 张怀璀在这 里所提到的 “ 意深” 、“ 意转深 ” 、“ 玄 妙 的书法 作品 自然也 具有 幽深莫测 的特 征 : 幽 若深远 ,焕 若神 明 ,以不测为 量者 ,书之 妙也 。 之 意 ”应该 是传 承于 王羲 之 《 自论 书》 中的 “ 顷得 书 ,意 转深 ,点画 之间 皆有 意 ” 都在 反复 强调 中 国书法 的 “ 意” (《 评 书药 石论 》)
书法的美学意象研究
间, 徘徊于有无之 中。刘 熙载说 : “ 笔性墨情 , 皆以其人之 性情 为本 , 是j n , 0 理 性情者 , 书之 首务也 。 ” 笔性 墨情 , 即人
对生命的体验。
一
化 以及色 彩的使用 开始变得更 为多样。 同时 , 工笔花乌 画 家开始重视 绘 画材料 的使用 , 新 的绘 画材料开始 出现在 中
书法的美 学 意 象 研究
、
书 法 的美学 意象 之篆 书—— 画 若铁 石
篆书是我 国古代 汉字书体 中一种重要 的美 学表达形
国工笔 花乌 画 中。 同时, 在 绘 画的意境 上 , 画家 的 内心情
感 被 更为细 致地表 现 出来 。工笔花 乌 画家运 用一种 抽象 的形 式表 现画面 的内涵 , 力求用最 大的力量表现 画面 的意 境 。通过艰 辛 的努力 对表现形 式和 技法不 断充实 、 完善和
粗 细、 断连 、 提按 、 疾徐 、 转折 、 藏逆等 一些丰 富的变化 , 因此在 书写 时 其平 动匀速 的力度感就 显得十分重要。从 以上研 究 中我们可 以看 出,
性 。 画风 的现代 感体 现在 色彩 的大胆 运用 和线条 的个 性
刻 画上 , 因此 当代 工笔花 乌 画的发展 将更 加 多元 , 更加具
正 如蔡 邕在 其《 篆势》中所 写 到 的“ 颓若 黍稷 之 垂颖 , 蕴若 虫蛇 之 棼 媪” 。在对点 画的处理 上, 篆 书在 其右下行和 收尾处 不会 出现波折 , 并
且在 改变文字行 进的方 向时也 大都 只有转没有折 , 这不仅是篆 书的重
要特征 , 也 是用来 区别篆 书与楷 、 隶等其他 书法形 式对于 点 画不 同用 笔形式 的重 要特 点。 由此可 以看 出, 蔡 邕在对 于篆书美学意象 的理解
中国书法的意象美
49南腔北调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的意象美文/徐舒桐李开品意象书法作品《十二生肖猴》摘要:书法线条抽象美的产生,是人类在“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独特的意象审美理念,意象审美是中国书法“点画”独特且高级的审美形态,同时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书法 审美 意象美“意象”一词最早源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
《中国美学范畴词典》中对意象的解释为:“意象,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意’指的是审美者的心意,‘象’即形象,二者分而为言,合而为义。
”[1]《周易》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字面理解即是用“象”才能完整地表达“意”。
“意”可以是理念、感受、思想、情感等一切形而上的存在,“象”却是自然物、人造物、人类活动等一些形而下的存在,是实体的、可见的。
用实体的、可见的、形而下的“象”可以去传达思想、感情、理念等形而上的“意”。
这种思想与艺术的表达方式非常契合,因此自古以来,“意象”的方法经常被用于艺术观念的阐释。
书法,即是借助“线条”和“墨色”及其带来的形式之“象”,来表达创作者主观情绪和生命体验之“意”的一门艺术形式。
不仅如此,作为书法的载体——“汉字”,本就具有象形性和抽象性。
因此“意象”更是书法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媒介。
意象审美在书法审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性,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物象阶段;2.意象阶段。
《说文解字序》有言:“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依许慎所言,文字产生之初是依据自然界天地万物的外形塑造,后为弥补对于抽象含义表达的不足,继而对其中的一些文字进行组合改造。
陈振濂书法美学中提到过这一问题,他说:“在传统的六书构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中,后三者只是组字或用字法,前三者才是造字法。
书法艺术的意象构造
书法艺术的意象构造书法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最为深厚的中国文化艺术,它不仅是汉字语言的书写艺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文化魅力的特殊形式。
在书法艺术中,意象的构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通过构造意象,书法家能够从抽象的书写中抽取出具体的形象,以字墨之笔刻画出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意象构造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关键,是从点、线、面、形、色等方面进行综合统一的构建。
其中,点、线、面是书法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构造意象的核心。
点是指书法中一个笔画的顶点,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书法家通过点的造型和布局来构建自己的意象,刻画出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例如,有的书法家在书写时会刻意使每个笔画的顶点透露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带给人们幸福感或心灵的温暖与安慰;而有的书法家则会精心设计每个顶点的造型,创造出形象各异的意象,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线是书法艺术中构造意象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书法家通过线条的弯曲、粗细、长短等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情感内涵。
例如,一条笔劲雄浑的线条可以表现出书法家内心深处的豪放与激情,而一条柔软细腻的线条则能够营造出柔情似水、温润如玉的艺术感受。
面是书法艺术中最为宏观的要素。
在书法作品中,面是指全篇布局的整体效果,是书法家在意象构造过程中所考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面是书法艺术中最能表达主题和意图的要素之一,可以通过布局的设计来表现丰富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例如,在写《千字文》时,书法家就要考虑如何整体设计书写的结构,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出书法的严谨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书法艺术中,形、色也是构造意象的重要要素。
形指书法艺术中的形态、造型,通过笔势和线条的造型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或主题;色则是指用墨色来表达情感和主旨,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激情、活力,黑色则寓意沉静、庄重、内敛。
意象构造在书法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实现书法艺术审美效果的关键,是表达书法家情感与思想的有力方式。
随笔散文:书法的具象想象(1篇)
随笔散文:书法的具象想象(1篇)随笔散文:书法的具象想象 1有的从书法创作运笔来想象,如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有的从点画来想象,如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中把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
并评论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王羲之也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如鹗口,尖如鼠屎。
”还说“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
处其戈意,妙理难穷。
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似悬钩之钓水。
楞曾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
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有的从结字来想象,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也有的从章法或风格来想象,南朝梁武帝萧衍说“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
”书法欣赏中的具象想象,依凭的是抽象的书法艺术。
书法中或形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元代赵子昂写“子”字前,先反复练习画鸟飞行的形状,而最后使“子”字有飞鸟的形象,那么欣赏者自然顺势而具象想象;或神似现实而生具象想象,如说颜真卿的书法“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书法自然以神似为上。
神似,实质是书法的某些形式因素,所具有的某些意味,和现实的抽象沟通。
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怨恨、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书法的意象美与设计速写的创意表达
关键 词 :意象 ;抽 象;以线造型 ;创 意表达
一
般 看 来 ,书 法作 为 传统 艺 术 ,与 高校 艺 术设 计专 业 似乎 没 法 是借 助 中 国特 有 的工具 —— 毛 笔来 进行 创 作 的 ,毛 笔 的物 理独
有 多大 关系 ,两 者 不 能相 提 并论 。无 疑 这会 摒 弃对 优 秀传 统 艺术 特 性使 其 在行 笔 中 ,产生 了起 止 、缓 急 、映 带 、回环 、轻重 、转 营养 的 承继 与 吸 收 。在实 际 的教 学 中 ,笔者 发 现诸 多 优秀 的 设计 折 、虚 实 、藏 露 、 偏 正 等 多 种 多 样 的笔 法 ,这 样 就 使 本 来静 止 作 品其 实借 鉴 并 发展 了书 法 的形 式 美和 艺 术精 神 ,设 计之 妙 暗合 的、 单一 的线 条 通过 用笔 的变化 而变 化 ,使 构 成作 品 的线条 有 了 书法 之 意趣 。尤其 在 设计 之 初 即设 计速 写 阶段 ,以线 造 型 、抽象 动 态 感 、力度 感 、气 势 感 以及节 律 感 、形体 感 等 ,从而 使 书法 线
一
书法:立象以尽意
书法:立象以尽意作者:崔树强来源:《月读》2014年第11期书法一方面表现了自然万象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了人的心灵节奏之美。
换句话说,书法同时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当代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得出了“美在意象”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认识书法的本质,有深刻的启发。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疑要抒发人的性灵,表达人的情感。
但有意思的是,“以心为主”的中国书法艺术,却又把“从物出发”作为自己的起点。
这导致中国书法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在大自然的俯仰悠游中,去寻找表达自己内在心绪的感性符号。
所以,若要探求中国书法创作所遵循的根本性原则,一言以蔽之,即“立象以尽意”。
“立象以尽意”一说,出自《周易·系辞传》。
在《周易》中,除了言和意之外,还有一个“象”的系统,即所谓卦爻系统。
它通过可视的视觉形象,来传达微妙难言的意。
象,介于言和意之间。
受《周易》哲学的影响,中国书法家从观象、取象,到法象、味象,整个书法艺术的构思、创作和鉴赏活动,都是围绕“象”来展开的。
于是,观物取象、法象万物,就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传统。
汉人萧何曾说:“书者,意也。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书法以“意”为主,以“心”为本,但必须借助于万物之象,必须“纵横有可象者”。
唐人蔡希综评价张旭的草书时说:“迩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雄逸气象,是为天纵。
”(《法书论》)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囊括万殊,其书法的“意象之奇”,正是体现了“雄逸气象”。
书法的意象之美,并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法自然、师造化之中,渗透了人心的统摄作用。
所以,书象既是物象,也是心象,是心象与物象的融合与统一。
对此,韩愈有一段精彩的话,也是说张旭草书的: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书法艺术意象构造
书法艺术意象构造[摘要]书法作为以线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造型艺术,意象表达是其主要特征。
书法的意象表达是通过艺术构造完成的。
书法意象具有“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自然和人文的逻辑指向。
书法意象的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简要介绍。
[关键词]书法;意象;艺术构造;意象构造Abstract:Calligraphyuseslinesasthemainexpressi onofvisualarts,,conveyedthroughtheartisticstructure,ischaracterizedbytheconnotationofcrea tingimagetoconveymeaningandofexpressi ngmeaningwithouttoomuchemphasisonimag e,,asacomplexprocess,isintroducedbrieflyfromtwoaspectsofcr eationandacceptance.Key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structure;imagecreation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
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
《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
……《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
《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
”[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
小议书法意象
小议书法意象意象理论并非舶来品,而是地地道道的正宗国货。
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理论,而较早较充分发挥意象理论的是书法艺术。
因此,探讨书法意象的内涵及其特征,还有它的构思与传达,对于书法艺术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意象理论起源,当推《周易》。
“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这一古老而深刻的命题,不但是《周易》的核心理论,而且数千年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理论,成为我国历史阐述绘画、音乐、诗歌、书法等艺术的主要理论依据。
也正是由于传统艺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核心,才形成了东方艺术理论体系及美学体系:把“表现”作为艺术的重要手段,强调艺术的抒情、写意、言志。
在感情和理性的关系上,提倡“寓理于情”,“理在情中”,事物的规律通过感情的类型来表现。
如音乐:“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乎心则荡乎者,音成于外而化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
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小子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吕氏春秋·音律篇》)这里,音乐产生是“感乎心”而成音,是作者有所感有所托,才借音乐加以表现,因此,哲学者可以通过音乐的音调节律这一“象”把握作者寄寓于乐曲之中的精神世界,“知其志”“知其德”,从而达到知其人。
音乐如此,绘画亦然:“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
”(南朝宁炳《画山水序》)“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豪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
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由于“万类由心”,故绘画可以表现有形客观物象世界,也能表现无形的主观精神世界。
总之,“写载其状”,“随色类象”(东汉王延寿语),以达到“尽意”。
“意象”一词,曾直接运用于诗歌。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文心雕龙》)唐司空图也指示:“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书法书论意象概念
书法书论意象概念
“意象”是古典美学中的术语。
它表现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艺术作品中以及欣赏者的头脑中。
“意象”一词,源于《周易》。
“圣人立象以尽意”一句,初步揭示了“意”与“象”的关系。
当客观物质世界的“象”根据人们的“意”化做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手段时,便成了心灵化了的“意象”。
《周易》爻辞“潜龙毋用”中所说的潜龙,根据南齐沈驎士的说法,是“比君子之德”,借龙潜于渊比喻君子韬晦。
东汉王充《论衡》的《乱龙篇》首次将“意”与“象”二字联系起来。
但“意象”作为艺术概念,最早是六朝刘思勰在《文心雕龙》之《神思》篇“独匠之照,窥意象而运斤”的观点中提出来的。
中国书法造型的意象性
中国书法造型的意象性发表时间:2014-06-11T16:34:37.28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4月供稿作者:郑万明[导读] 受欣赏者文化修养、见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欣赏者的构造结果不会完全正确相同。
□ 郑万明赞扬中国书法的大美之辞,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
诸如:“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等等诸如此类。
在此不多谈论。
书法产生、发展的整个流变决定了中国书法造型的意象造型。
由来产生阶段,伴随着发展阶段至今,始终没有游离意象性。
时下的书法作品虽说百花齐放,但也不免让人有些多疑,有些人看到书法越来越受重视,也抓紧买上两本字帖,练上几天就大加谈论书法……范曾先生在一次访谈节目里说:一些人一起搞个展览再走下来谈天说地的乱讲一气,自认为书法再无创新。
还有人一谈起中国书法似乎就和(陈旧)相联在一起,似乎书法是古人的玩意儿。
更别提意象造型、意象性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些概念的了解不如对具象造型、抽象造型了解的那么透彻,深入西方文化底子对东方文化艺术的了解。
也有人认为意象造型,意象性可以作古了,是“过去时”了,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了,本文针对时下这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中国自有书法以来,大家都清楚其功用,但从艺术性上来讲是需要大量积淀后才会在书写上出现意象造型,意象造型源于东方文化的造型意识,重人的精神情绪表现,重神轻形,讲求不求形似,不似之似,得意忘形。
把物像作为自己的主观情绪,精神个性的凭借物,通过记忆、夸张、强化、简化,使物像符合自己的“意”,画风自由、造型大胆、笔触浪漫、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带有个人色彩并非一件容易事。
虽说当下很多人对书法造型意象性理解有误,但误在哪里呢?从下面几个例子中体悟一下或许会有收益。
黄宾虹先生当年一再告诫后学,师法古人切忌求脱太早,力成浮浅。
他在一幅画中说:“急求求脱即蹈轻率之习”。
唐张躁善画松,终平生活在深山里,写松数万本,有人问他为何画得如此好时,他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1月 Vol. 24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2──────────收稿日期:2001-07-20作者简介:陈龙国(1970-),男,重庆市人,重庆渝西学院教育系讲师。
- 77 -书 法 之 意 象陈龙国,傅晏风(渝西学院 教育系,重庆 永川 402168)摘 要: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意”与“象”,是书法创作与欣赏的根本问题。
文章就清代文艺家刘熙载提出的“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论证,同时还提出了它在书法创作、欣赏中一连串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书法;意象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2)01-0077-03书法艺术的本质,不外乎意、象二字。
有人把书法称为意象艺术,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意?什么是象?这是书法理论与实践中两个根本问题。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中开宗明义指出:“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1]一般认为《易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可以包容宇宙间一切事物。
它的表达方法是“立象以尽意”。
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段也是立象以尽意。
按照某些文字学家的看法,书法的载体汉字根源于《易经》中的八卦。
书法作品中的“意”,是书法的根本,它主要取决于书法家的道德情操,比较抽象;而书法作品中的具体的“象”,则是书法家后天的学习成果,比较具体。
这里涉及中国哲学中本体与作用这对范畴。
书法可以陶冶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甚至可以“成国家之盛业”[2]。
书法的作用是很了不起的,而这作用是由它的本体——“象”决定的。
没有“象”这个本体,“意”也无从体现,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书法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一种精神产品。
“精神”在这里和“意”是一个意思。
意或者说精神,是人所特有、与生俱来的。
刘熙载把意视为先天因素,这在生命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只能来自实证经验,这种经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
“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3]刘熙载视“意”为“先天”的观点,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叔氏接受康德先验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现象即意念。
但主张“自在之物即意志”。
而意志是人的本质、核心和根源。
叔氏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性质、性格、性向、心地皆得自父亲;而智慧的高低、性质及其倾向则遗传自母亲。
”[4]叔氏在这里说的性格、性向、心地和刘熙载所谓“意”是近义或是同义的。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正好和叔氏的性格(意)遗传(先天)说不谋而合。
刘熙载称为“意”的东西,无论存在于个体生理特性之中,抑或表现于艺术作品之内,都和人的气质密切相关。
古代思想家和艺术理论家们已经注意到不同气质的人在艺术活动中存在着不同表现。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经典书论《书谱序》中,谈到书法创作“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这一现象时指出:“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孙氏说的“性欲”,指的是以书法家个人的秉性、心性为主导的创作欲念。
在中国哲学范畴中,心(意)与性常被看作一个东西。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孟子·尽心》)“性即心,心即理。
”(王守仁《传习录》)而人心(性)之不同如面。
学习书法,同样学颜(真卿)、学柳(公权)、学篆、学隶、学草、学楷,一旦成了气候,总是各领风骚,千仪万态,其根源在于先天的心性、意趣各不相同。
应当指出的是,个人所具有的先天性的“意”,并非一成不变。
遗传基因决定了人的意识的生理和生物基础,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则为人的意识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性条件。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命,“是一长串跟外界环境越来越达到最复杂程度的平衡系列。
”[5]而人与外界的越来越复杂的平衡,必然导致先天的以性格、志趣、审美倾向等为特征的“意”的汇合与交融,从而使后者显得十分隐蔽,或因淡化、弱化而模糊不清。
就书法来说,作品中的各种具体的“象”,都是书法家临池实践的结晶。
“后天”的社会性因素占居压倒优势。
但书法家在学习过程中毕竟是“随其性欲”,顺我则昌,逆我则亡。
这顺、逆之间,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就是先天的意与后天的象的交汇、融合的过程。
书法作品中,居于压倒优势的后天的“象”,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与先天的“意”形成多种平衡系列。
一方面是大千世界的纷繁现象。
查看书法史料,古代书法家们对此有许多生动描述。
东汉时代著名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他一口气说出坐、行、飞、动、往、来、卧、起、愁、喜、虫食木叶、利剑长戈、强弓硬矢、水、火、云、雾、日、月等十九种形。
然而,这仅是蔡邕个人在临池实践中一定时间表上的暂时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换,这种平衡会被一再突破,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平衡。
而别的书法家可能认同的,不过是“纵横可象”这条原则而已。
象什么?怎样象?各人都可能在先天赋予的“意”的支配下,选择并完成自己的平衡系列。
唐代草书大师张旭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出“变动犹鬼神”的草书,别的书法家看了剑器舞在临池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变量,却是个未知数。
暮云、朝露、荡桨、观潮、枯藤、老树、轻烟,在特定时空中,可能被某一书家消化汲取,最终转变为精美的书法作品,别的书法家是不能复制的,即便有所借鉴,必定各有千秋。
面对现成的书法作品,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欣赏者先天秉赋和后天学习的差异,只能见仁见智。
南朝梁袁昂盛赞萧思话(南朝宋)书法,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古今书评》)米芾说他“迂远”。
实际这里存在着三方面的平衡系列;除袁、米二人各自追求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外,萧思话本人肯定还有不同于二人的见解。
这里很难说谁是谁非。
后天的“象”的另一方面,是书法作品中的具体笔画形态。
中国书法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开始露出端倪,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艺术实践历程中,一代代出色的书法家,在总结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将现实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内化到自身临池技艺之中,形成了个体特有的造形方式和审美倾向。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永字八法》。
因为“八法该(通“赅”)于万字”。
从《永字八法》的比拟称谓可以看出,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约象立名”,达到“状物象形”。
始终在“象”上下功夫。
《永字八法》的作者,历来有崔子玉(后汉)、钟繇(三国魏)、王羲之(东晋)、智永(隋)、张旭(唐)诸说。
既然其说不一,而且所涉及作者的时间跨度从公元一世纪初到唐代中叶,历时六七百年之久,这就为我们认识书法的“象”的后天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可以认为,《永字八法》是由开初个别书家的书法理念逐渐充实约定成的。
换句话说,它是一个由个别书法家的临池经验推广开来的一连串平衡系列。
《永字八法》如此,其他各种各样的“象”也是如此。
事到如今,我们对书法的一切理念,都是在不断学习、认同、内化、应用过程中,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越来越复杂的平衡。
当我们肯定或鄙弃某一书法作品时,绝没有一个可以凌驾于前代书法家创作成果之上的悬空“标准”。
《永字八法》主张的是书法笔画的造形方法,而书法诸要素中,还有一个居于统摄地位的结构问题。
古代书法家较早谈论结构问题的是晋代的成公绥和王羲之。
前者所谓“分白赋黑,棋布星列”(《隶书体》);后者所谓“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书论》)。
两人的观点都涉及单字与篇章结构。
隋唐以后,还出现了许多讨论结构问题的专著。
例如隋智永《心成颂》、唐张怀瓘《欧阳询三十六法》、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王澍《分部配合法》、清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等,他们提出的一些结构法则,归纳起来,不外乎字的疏密、斜正、偃仰、向背、均衡、对称、参差、整饬、迎让、避就等等。
由于书法家个体先天气质和后天际遇的差别,无论是笔画塑造或结构搭配,都不可能是依样葫芦,千人一面。
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这依旧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连串多层次的平衡系列。
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把书法创作实践中存在于书法家头脑中的心理意义上的先天的“意”与存在于大千世界中的物理意义上的后天的“象”分别论述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一加一的并列关系。
实际情况是,当后天的“象”作为外因,通过先天的“意”这个内因发生作用时,两者之间是由交融、内化,最后达到同化的复杂过程。
在这漫长而有序的过程中,意与象总是形影相随,不可分割的,而由此产生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明白这个道理,对不同书法家在创作实践或欣赏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固执与偏好,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由于书法家个人的固执与偏好,书坛上才充满生机,繁花似锦。
当然,这并不是说,书法的创作与欣赏是不存在任何前提,可以无法无“天”(先天或后天)。
各种不同意见的差异,本质上是书法家个人在不断发展的平衡系列中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
这里涉及对前人成就的掌握,当代创作的评估和未来走向的判断。
而书法家的成败得失,最终取决于他对“意”的主宰控制能力;对“象”的观察运用能力;对意与象的综合平衡能力。
参考文献:[1]刘熙载.艺概·书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叔本华文集[M].北京:言实出版社,1996.[5]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下转第90页)- 78 -素质读者利用图书馆更加得心应手,能够从多种渠道、不同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获得更高的效益。
四、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教育传统的读者教育,在高校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课实现,其他类型馆主要靠办培训班,授课内容以图书馆知识、文献知识、工具书的使用等为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内容应增加计算机、光盘、数据库、网络使用等新知识,要教给读者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搜集、筛选分析和整合自己所需信息,不致于陷入“逐信息而不返”的境地,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因此,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内容已由单纯的文献信息使用法转向文献信息深层次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1]刘嘉.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资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53-59.[2]刘省泉,曹臻.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49-52.[3]张树华.中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百年回眸[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70-75.[4]李希孔.图书馆读者学概论[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Readers’ Work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LIU Jun-jun(The Library, Tangshan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Abstract: Libraries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libraries. Librarians change from packing up and lending literature and data to information navigators. The variation of readers’ ingredients,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nd their methods of using libraries requires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senses and abilities.Key Words: library; network environment; readers’ work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上接第78页)Imag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CHEN Long-guo, FU Yan-feng(Education Department, West Chongqing College, Chongqing Yongchuan 402168)Abstract: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 and form in calligraphic works is the key issue for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alligraphy, This paper affirms and testifies the idea, put forward by Liu Xizai, an artist of Qing dynasty, Which says “spirit, innate, is the Fundamental of calligraphy; Form, postnatal, is the Function of calligraphy”. Meanwhile, the paper investigates into how to balance spirit and form in Calligraph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Key Words: Chinese Calligraphy; spirit and form责任编辑、校对:于生存-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