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2021/1/14
• ②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 ③任何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或 “脱离运动的物质”的观点都是错 误的
• (4)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021/1/14
• 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具体运动形式是无 限多样的
• 与形而上学根本否认矛盾的思维方 式相反,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 观存在,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 及每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自始至 终存在着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1/14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 对立的联系与发展观。其对立主要 表现在:
•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三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 基本规律
• 一、对立统一规律 •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2021/1/14
一、对立统一规律
•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21/1/14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一)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 (质、量、度) • (二)量变和质变 • (三)量变和质变的普遍性 • 和复杂性 •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 • 方法论意义
2021/1/14
2、 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 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 运用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我们就 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科学,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科学,作 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 平理论也是发展的科学。
2021/1/14
3、 辩证法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思维 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课程内容:涵盖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
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5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部分(6-7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发展概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 任何一个事物, 不论其范围大小, 在特定的条 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即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
的诸要素的总和。 • 2.条件具有多样性 • 条件是具体多样的, 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非充分
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 和客观条件, 等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3.条件具有可变性 •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 不必灰心丧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系统论揭示的是事物联系的整体性。系统方法把整体性的原则作为基 本出发点, 强调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 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中, 总体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择 优选取总体上最好的方案来处理问题。系统论虽然证实和丰富了唯物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但它不能代替普遍联系的原理。因为 系统论不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是属于具体科学。我们应当 把两者联系起来, 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们之 间同样存在着科学丰富哲学、哲学指导科学的辩证关系。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运动, 我们只能在认识 中把它们分开, 在现实中我们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对客观事物来 说, 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没有联系就构不成运动, 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也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 更 谈不上了解运动的实质。相互联系是构成和显示运动的必要条件, 孤立的物体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 离开事物的运动, 也 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了运动来考察联系, 把联系看作绝对静 止的一潭死水, 实际上是否认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当然也就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产生的根源:具体说来,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 源和阶级基础,有其坚实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2、产生与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上半期社会历史的发展提示了社会 历史唯物辩证的性质(涉及: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运动发展) ①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②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 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 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基本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区别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根 本的特征; 革命性: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 科学性 创新性
政治复习专题
二、题型及分值分布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及分值: 一、选择题 40题×2分=80分 二、辨析题 2题×10分=20分 三、简答题 3题×10分=30分(3-5个小点,少于3点,多于5点,可适当
少花时间) 四、论述题 1题×20分=20分
政治复习专题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 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 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 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真题练习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构成的。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8马原判断50 解析版(订正版)
18马原判断题: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答案: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3.1848年2月,《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答案:错解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答案: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全部问题。
答案:错解析: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答案:错解析: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是主观内容和客观形式的统一。
答案:错解析: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14.意识活动内容具有客观性,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 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 )材料1 、2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 2 )材料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 l )材料1 、2 、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 1 、 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 2 )材料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定稿
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它是思想家自觉创立的理论化、系统化 的社会意识,包括哲学、道德、宗教、 自然科学、政治法律思想等各种思想体 系。 3.从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上看,社会意识 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 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又叫思想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 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意识
B.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B.认为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各种
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社会思潮、观念、意识推动的。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返回 中的决定作用
•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只 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没有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 经济根源和物质动因,没有揭 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没有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 及其意义。
返回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地理环境和
人口因素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永恒必要的 条件。 A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场所和资源) B地理环境的好坏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 程。 C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地理环境能促进可持续 发展。
返回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例如,在历史上自然科学和 哲学之间、哲学和法学、历史学等社会 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是屡见 不鲜的。 (5)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 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 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社会意识 相对独立性最突出、最主要的表现。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唯心史观的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改变的基础;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第⼀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选择) (⼀)、什么是联系?以及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联系和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关系(选择题) (⼆)、联系的客观性 其客观性是指它是事物本⾝所固有的,不依⼈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对⽤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现实的联系。
(三)、联系的普遍性 其普遍性是指⼀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整体,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要求必须⽤整体性的观点、全⾯的观点看问题。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本质联系和⾮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向,外部的,⾮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
⼆、联系的条件性(选择) (⼀)、什么是条件? 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作⽤的诸要素的总和。
(⼆)、⼀切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由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变化,条件和空间、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变化,所以要坚持⼀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尊重条件,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有效的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唯⼼主义。
三、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致性 系统指相互联系的若⼲要素,按⼀定⽅式组成的统⼀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整体性②结构有序性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两者的联系是:系统是世界联系的普遍形式,是对辨证法的运⽤、丰富和证实。
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意义(或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2、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是有机结合,优化的整体⼤于部分的总和。
3、⼆者相互作⽤,整体⽀配和决定部分,部分也影响和反作⽤于整体。
马原详细目录对照课本……供开卷考试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 但是一些科学家设想如果运用“粗粒化”方法,可 以对玻尔兹曼的不可逆性问题重新解释,如物理学 家杰恩斯(EdJaynes)说我们之所以对亿万个分 子构成的运动无法追踪认识,“不是因为物理过程 本身不可逆,而是因为我们追循物理过程的能力有 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感觉足够灵敏,我们 就可以看到分子的单独运动,从而可以去证实,所 有的过程在这种微观层次上是可逆的。这种思想经 过信息论的处理变成了现实。申侬认为从伴随噪音 而接收下来的一切信号中,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噪音的本质是无序的,这与信息的有序性形成对照, 信号中的信息量越大,它的熵就越小。
9
▪ 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都是不可逆过程。不仅热 传导、质量扩散、粘滞流动、功热转化、化学反应、 生命发育、物种进化是不可逆的,即使经典物理所 研究的单摆、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平衡过程 等在考虑摩擦、辐射等因素时也是不可逆的。由此 看来,可逆性是相对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但对于 具体的过程来说,不可逆过程也往往包含着某些可 逆的因素,功热转化在能量品位上是不可逆的,但转 化能力却有可逆性;化学反应在总体上是不可逆的, 但生成物依然可以复原为反应物;生长发育和衰老 是不可逆过程,但机体的协调性和组织性却经历着 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过程
5
▪ 传统科学为了将复杂性的问题简单化处理, 常常将不可逆性因素舍弃不予考虑。这样就 出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经典物理学和相对论 都没有讨论时间反演状况下的物体运动规律 的变化。
6
▪ 现代物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探索,使这一状况获 得了明显的突破。狄拉克的正电子在时间上具有向后退行的 特征,费曼的电子理论需要不同的时间方向同时存在。吕德 斯(G-Luders)于1954年,泡林于1955年分别提出了CPT 定理,该定理对物质与反物质、空间对称性和时间的方向性 作了最理想的处理和解释。这个定理来源于一些定律的对称 性,把任何过程中的粒子换成反粒子、把该过程换成它的镜 像、以及把时间倒转这三个变换同时操作的情况下,这些定 律保持不变。即C电荷共轭,它把物质转换成反物质;P空 间反演,它把空间坐标转换成它的镜像;T时间反演,它把 时间方向倒转。CPT定理断言,物理规律预言了在一种“泛 镜像”世界中的等量但相反的事件;它同时可以说明,时间 对称性是如何可能被破坏从而产生出时间箭头。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分析案例1:长江还能负载我们多久?重庆,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
拥有职工近5000人的重庆造纸厂,每年排入江中业废水达1000万吨,其主要污染物指标都严重超标。
特别是每年枯水季节,江水水位降低、流速缓慢,其废水所形成的泡沫在江中久聚不散,城区江段,形成长达二三十公里的泡沫带。
宜昌市,有一家名声比重庆造纸厂还大的宜昌造纸厂,位于长江北岸宝塔河地段。
这家年生产能力仅为一万吨的造纸厂,年排放废水却达1000多万吨,长期污染着长江。
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用以处理人们每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
而在我国有一千多万人口的重庆市,没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
沿长江下行:数百万人口的万县市,没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
水电城宜昌,仍然没有污水处理厂。
拥有684万人口的武汉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亦为零。
据重庆市1989年的统计数字,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的生活污水,每年有1。
66亿吨。
对于沿江生活的人们来说,不幸的是:长江既是沿江各城镇主要的纳污水体,又是人们主要的生活饮用水源。
所以,人们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排,自己吃。
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污染,是整个中国污染的缩影。
美丽的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
她还能负载我们多久?(《中国青年报》)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讨论:结合上述案例,试分析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案例点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表现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离开地理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分布,决定着它的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课(含答案)
2022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础课方成建11方成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考研辅导12年。
总目录第1章导论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3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4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5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6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7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8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2010—202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大部分考查分数比重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基础2:物质、运动、时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的时空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单选:“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单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C )A.都是辩证法观点B.都是诡辩论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多选: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句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
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BD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多选: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星系长达 14 亿光年的“南极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9页;《大纲解析》第20页。
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机械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外因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条件性。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普遍性特点。
联系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产生的,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发展的,一定联系中趋于灭亡的。宇宙中的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联系特殊性中的重要概念。联系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而联系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即指具体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简单地说,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斯大林指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这里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就是一种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此外,考生还要注意的是: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但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题干的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战马上的钉子丢了,铁蹄就会脱落,战马就会跌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9页;《大纲解析》第20页。
2.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0页;《大纲解析》第20页。
5.“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把握。
题干选自黑格尔《小逻辑》中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经典表述。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看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认为,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依赖于部分,只有深人认识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部分依赖整体,只有从整体中才能真正认识部分。而且,根据系统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简单之和,处于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