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2. 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难点) 3.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找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②找到文章的结论句。 ③理清文章的层次,梳理论证过程。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故”“是故”承上作结,是文章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体阐述 第三层:大同社会的理想景象。总结全文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能,为社会效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子出嫁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职分,职守
女有归。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 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 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
虽有嘉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四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虽(即使)有嘉肴,弗(不)食,不知其(代词,它的)旨(需词作形容词,味美)■ • • •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妬好处)也。
是故(所以)学然(这• • • • • •样)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这样以后)能自反(自我反思)• • • •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名• • • •词,学习)也。
《兑命》曰“学(动词,同“敦S教导)学半",其(副词,表推测,• ■大槪,或许)此(这个)之(代词,代指道理)谓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了之后这样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这样才知道自己有困惑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5.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6.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大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也,天下为(动词,是)公.选贤(指品徳• • •髙尚)与(同“举”推举)能(指才干出众),讲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
故♦• • • • •(因此,所以)人不独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9 9 9为亲,第二个“亲”名词,指父母),不独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名• • •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使老(形容词做名词,老年人)有所终,壮(形容词做名词,壮年人)有所用,幼(形容词做需词,幼童)有所长,矜• • •(同“鳏”老而无妻人寡(老而无夫人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 • • • •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儿•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岀于身也,不必为(介词,为了)己。
22.《礼记》二则
重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重点停顿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
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
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 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 是怎样的?
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
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3.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政治制度。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今义:大路。
男有分
限度。
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
女有归 盗窃乱贼而不作
没有条理。
古义:归宿。例句: 今义:返回;归还。 古义:指造反。 今义:没有秩序; 古义:指害人。例句:。 今义:偷东西的人。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 乱纷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 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22.《礼记》二则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具体阐述: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人受到关爱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物尽其用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尽其力
议一议: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
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职业、职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憎恶
扔,抛弃
不一定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因此
发生
造反
害人
天 下 为 公
民 族 、 民 生 、 孙 民 中 权
山
——
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 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 福也。
老年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幼而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同“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情景导入
我们在第三单元学过《桃花源记》,那是陶渊明理 想中的社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将儒家 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探究主旨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 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 亲……皆有所养);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 乐业(男有分,女有归);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 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 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整体感知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五经”:《诗经》、《尚书》、《周易 》 、《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字音
天下为公( w)éi 选贤与能( ) jǔ
讲信修睦( m)ù 矜( ) guā n
男有分( 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 ) wù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一词多义 为: 天下为公(判断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3)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4)词类活用 ①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精品课件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虽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肴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精读细研 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精读细研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整体感知
虽有佳肴
即使。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pdf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ꎮ①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②教学相长∙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③虽∙有至道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翻译下面的句子ꎮ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②故曰:教学相长也ꎮ(3)«虽有嘉肴»论述了㊀㊀㊀与㊀㊀㊀的关系ꎬ说明了㊀㊀㊀㊀㊀的道理ꎮ(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ꎮ(2)读完本文ꎬ你有何体会?ʌ参考答案ɔ有时候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ꎮ比如ꎬ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ꎬ看看他的反应ꎮ如果他能明白ꎬ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ꎻ如果他仍有疑惑ꎬ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ꎬ这时候就可以 知困 而 自强 ꎮ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ꎮ①虽∙有嘉肴ꎮ虽:㊀㊀㊀㊀㊀②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ꎮ旨:㊀㊀㊀㊀③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至道:㊀㊀㊀㊀㊀善:㊀㊀㊀㊀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是故:㊀㊀㊀㊀㊀困:㊀㊀㊀㊀⑤知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反:㊀㊀㊀㊀㊀自强:㊀㊀㊀㊀⑥故曰:教学相长∙也ꎮ长:㊀㊀㊀㊀(2)翻译下列句子ꎮ①虽有嘉肴ꎬ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ꎻ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③知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故曰:教学相长也ꎮ(3)填空ꎮ①«虽有嘉肴»节选自«㊀㊀㊀㊀»ꎬ又名«小戴礼记»ꎬ㊀㊀㊀家经典著作之一ꎬ共49篇ꎮ«学记»是其中的一篇ꎬ是中国教育史上以及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㊀㊀㊀㊀专著ꎮ②该文中的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ꎮ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ꎬ完成文后各题ʌ甲ɔ虽有嘉肴ꎬ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ꎻ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知1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故曰:教学相长也ꎮ«兑命»曰 学学半 ꎬ其此之谓乎!ʌ乙ɔ初ꎬ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ꎬ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ꎮ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ꎬ见往事耳ꎮ卿言多务ꎬ孰若孤?孤常读书ꎬ自以为大有所益ꎮ 蒙乃始就学ꎮ及鲁肃过寻阳ꎬ与蒙论议ꎬ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ꎬ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ꎬ即更刮目相待ꎬ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ꎬ结友而别ꎮ(选自«孙权劝学») (4)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不知其旨∙也㊀旨:旨意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然后能自强∙也㊀强:勉励C.蒙辞∙以军中多务㊀辞:言辞D.但∙当涉猎㊀但:但是(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蒙乃/始就学(6)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实践出真知ꎬ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ꎮB.教导他人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ꎬ不利于自己的发展ꎮ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ꎬ成为一个研究经典的学官的人ꎮ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ꎬ增长了自己的才干ꎮ(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ꎮ①«兑命»曰 学学半 ꎬ其此之谓乎?②士别三日ꎬ即更刮目相待ꎮ(8)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三个成语: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ꎮ(二)阅读下面ʌ甲ɔʌ乙ɔ两段选文ꎬ完成文后各题ʌ甲ɔ虽有嘉肴ꎬ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ꎻ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知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故曰:教学相长也ꎮ«兑命»曰 学学半 ꎬ其此之谓乎!ʌ乙ɔ玉不琢ꎬ不成器ꎮ人不学ꎬ不知道ꎮ是故古之王者ꎬ建国君①民ꎬ教学为先ꎮ«兑命»曰: 念终始②典于学ꎮ 其此之谓乎?ʌ注释ɔ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ꎮ②念终始:始终想着ꎮ(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㊀㊀)ꎮA.人不学ꎬ不知道∙㊀虽有至道∙ꎬ弗学㊀㊀㊀B.其∙此之谓乎㊀弗食ꎬ不知其∙旨也C.念终始典于学∙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㊀㊀D.得之则生ꎬ弗∙得则死㊀虽有嘉肴ꎬ弗∙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ꎮ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②是故古之王者ꎬ建国君民ꎬ教学为先ꎮ(11)甲㊁乙两文的开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析ꎮ(12)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ꎬ有什么作用?发散思维(13)以下是«学记»中的名句ꎬ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请写下来ꎮ①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ꎬ审问之ꎬ慎思之ꎬ明辨之ꎬ笃行之ꎮ②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ꎬ或失则寡ꎬ或失则易ꎬ或失则止ꎮ③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㊁长善救失㊁启发诱导㊁因材施教④学习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ꎬ则孤陋而寡闻ꎮ2。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 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论述过程:层层推进,逻辑缜密。
社会纲领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是谓大同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从句式特点看孔子论事说理的技巧: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货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四、古今异义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三、 了解儒家思想中“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思考:孔子是如何阐述他的理想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 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 闭塞。 兴起。
兴起。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图谋之心。
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叫作。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 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 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2、《礼 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
二十二、《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礼记》)1、易读错的字嘉肴(jiāyáo)阐(chǎn)述弗(fú)食主旨(zhǐ)兑(yuè)命傅说(yuè)学(xiào)学半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教学相长(zhǎng)编纂(zuǎn)戴(dài)圣古籍(jí)2、多音字qiáng(强大)jiāo (教学)xiāng(互相)zhǎng(相长)强qiǎng(自强)教相长(教学相长)jiàng(倔强)jiào (教育)xiàng(丞相)cháng(长短)yuè(兑命)xiào(学.学半)shí(弗食)zhī(不知)兑学食知duì(出兑)xué(学习)sì(食马者)zhì(是知也)3、形近字阐chǎn (阐述)谓wèi(此之谓)礼lǐ(礼记)轧yà(碾轧)闹nào (打闹)喟kuì(感喟)闯chuǎng(闯祸)渭wèi(渭水)札zhá(札记)扎zhā(扎针)戴dài (爱戴)载zǎi (记载)籍jí(书籍)哉zāi(呜呼哀哉)栽zāi (栽树)截jié(截取)裁cái (裁判)藉jí(狼藉)4、重点词语解释(1)虽:连词,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嘉肴:美味的菜。
虽有佳肴: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
(2)弗:不。
食:动词,吃、品尝。
弗食:(如果)不吃。
(3)知:知道。
其:。
代词,指代“食”的对象——美味的菜。
旨: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不知其旨也: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4)虽:连词,即使。
至:达到极点。
至道:最好的道理。
虽有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5)弗:不。
学:学习。
弗学:(如果)不去学习。
(6)知: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备课内容商南县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教案编号33 _授课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 22、《礼记》二则主备人:殷书相审核人三次备课人_________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四、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合作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时设计:二课时七、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自学1、作家作品:《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二)对学——翻译文章,积累重点字词。
1、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5、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倒装句:(“之谓”的用法)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三)群学:讲析课文,疏通文句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四)教师点拨:(五)当堂检测:(见学案)(六)课后反馈: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商南县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学案编号33__班级姓名授课时间课题:22、《礼记》二则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自学1、作家作品:《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读准字音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货恶.()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男有分.()谋闭而不兴.()(二)对学——翻译文章,积累重点字词。
1、通假字《兑.命》曰()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古今异义(1)虽(2)旨(3)困(4)强(5)长(6)大道(7)归3、一词多义(1)学(2)其(3)是(4)分(5)恶(6)与(7)独(8)乱4、词类活用(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5、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倒装句:(“之谓”的用法)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三)群学:讲析课文,疏通文句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学学半。
5.其此之谓乎?6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四)教师点拨:(五)当堂检测: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六)课后反馈:姓名评价小组教师评价__________三次备课内容商南县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教案编号34 _授课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 22、《礼记》二则主备人:殷书相审核人三次备课人_________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四、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合作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时设计:二课时七、教学流程:第二课时(一)学生自学:(见学案)(二)对学:1、思考:《虽有佳肴》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2、《大道之行也》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三)群学:问题探究1、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
“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大道之行也》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3、(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4、《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教师点拨:(五)当堂检测:答案:1.B(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
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
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 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2.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⑵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六)课后反馈: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商南县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学案编号34__班级姓名授课时间课题:22、《礼记》二则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学习流程:第二课时(一)学生自学:1.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