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橡皮筋可以产生动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2. 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3. 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4. 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观察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绳子等实验材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准备实验报告表格。

六、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七、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观察与分析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2. 学生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九、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七、拓展与延伸1. 学生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如橡皮筋船、橡皮筋飞机等。

科学《 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

科学《 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

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说教材生活中的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方式前进的,即动力使车轮转动,轮子通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车身前进。

本课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这种方法就是轮驱动。

认识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就了解了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研究自行车的设计特点打下了基础。

用橡皮筋作动力也为学生认识弹力提供了条件。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这是下一个活动的准备。

这时,学生已经观察到“轮驱动”,但教科书始终都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这丝毫不影响学生接下来的研究,只会使活动更集中在安装和研究上。

第二,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这是换一种形式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会强化有关科学概念的建立。

第三,引导学生认识弹力,了解弹力的产生。

安排为第三个活动是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进行感知,再认识弹力概念。

这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突出了重点活动。

二、说学情学生对橡皮筋很熟悉,对弹力物体也有生活经验,对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也有简单的朴素的感性认识。

然而,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是一个难点。

而探究皮筋圈数和小车距离的关系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外在影响因素,所以,如何处理是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1.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2.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019秋教科版科学五上4.2《用橡皮筋作动力》word教案

2019秋教科版科学五上4.2《用橡皮筋作动力》word教案
教学流程预设
反思与补充
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借助一些物体的重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即重力可以驱动小车。
出示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车是用什么力量使它们运动起来的吗?
2、相信你们都玩过许多玩具小车,那你们的玩具小车是靠什么为动力运动起来的呢?
出示小车: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给这部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运动起来呢?你们能想出一些办法吗?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
正确使用测力计
课前
准备
教师
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长条形硬纸板、统计表。
学生
准备
小物件若干
反思与补充
教学流程预设
反思与补充
板书设计
4、测量力的大小
8、学生汇报:
⑴通过实验,你们组有什么发现?将实验数据报出来,并说说你们的发现。指2组汇报。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两组的意见一样吗?
⑵看来,小车行驶的距离的确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
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了,圈数不同小车行驶的距离为什么就不同呢?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
⑶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所产生的力一样吗?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课前
准备
教师
准备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案教案标题: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1. 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

2. 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教学准备:1. 橡皮筋、木材或卡纸、轮子、胶水、剪刀等制作小车所需材料。

2. 实验室或教室中的平坦地面。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探究活动:2. 分发橡皮筋、木材或卡纸、轮子、胶水、剪刀等材料给学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4.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和制作小车,并记录下设计过程和所使用的材料。

实践活动:5. 学生使用橡皮筋将小车的轮子与车身连接,确保橡皮筋能提供足够的动力。

6. 学生在平坦地面上放置小车,用手拉动橡皮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7. 学生记录下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行进距离和速度。

讨论和总结:8. 学生讨论小车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9.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优点和限制,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改进小车的设计以提高性能。

拓展活动:10.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小车的设计和材料,比如调整橡皮筋的长度、使用不同形状的车身等,观察这些改变对小车性能的影响。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对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理解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小车性能改进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利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实验或项目,如橡皮筋飞机、橡皮筋弹射器等。

2. 学生可以将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和应用与其他动力源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在制作和操作小车时的安全。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小车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它运动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

过程与方法:1、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用橡皮筋做动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本单元是力的教学单元。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重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后,再探究用弹力(橡皮筋)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的内容。

本课有三个活动,一是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二是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物体要运动起来必须要有外力施加在物体上才能使它运动,施加外力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重点探究了“重力”可使小车运动起来,同时还重点探究了重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本节课学生将用类似于上节课的探究学习方法(对比试验)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做“对比试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缠绕圈数与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间关系。

[教学难点]1、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

2、分析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间关系。

[ 教学方法]讲授方法、探究方法、观察方法、制作方法[学法指导]掌握做“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型]讲授实验操作[教具]组装好的小车米尺实验记录单橡皮筋皮球弓箭弹弓夹子弹簧拉力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用橡皮筋作动力圈数多弹力大距离远圈数少弹力小距离近弹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体思想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活动”去解决问题,强调“做中学”。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橡筋动力飞机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橡筋动力飞机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橡筋动力飞机版4.2、《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结构:《用橡皮筋作动力》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题的引入部分,第二部分是探究的开始,第三部分是探究的重点。

第四部分是对前面三部分的拓展延伸,四部分呈螺旋式直线上升结构。

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法:教材中的第二部分——小车行驶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的探究。

小车的组装,主要是按照教材图示的方法安装小车。

但在实际安装中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安装会出现杂乱无章、费时低效的情况。

所以在课前教师将实验器材准备好。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实验器材。

一般橡皮筋拉伸后产生的弹力比较大,而且这个力会在瞬间爆发出来的,很难控制使其缓慢释放,所以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原地打滑的现象,小车行驶距离近。

按照实际的情况可增加车轮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把小车放在粗糙的木板上、增加小车的重量等。

第四部分:研究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弹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当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教材先提供了一幅皮筋下挂了不同个数的钩码的图片,按照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认为外界作用力越大,橡皮筋伸的越长,皮筋弹力也越大。

教材最后两幅图给学生提示了哪些物体有弹性,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教学设计亮点:从实验场地去和实验难易考虑,用小车进行实验占用场地太大,小车的运动不好控制,在实验室无法做实验,需要另选场地。

为此,我选择了另一种方法代替小车来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多少和动力大小的关系,这就是橡筋动力直升机。

开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有航空模型活动材料,因此,橡筋动力飞机在我活动中心很容易找到,这给本课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橡皮筋动力直升机组装简单,使用方便,占用场地小,实验室就可以正常进行实验。

所以我对本课实验做了改进——用橡筋动力直升机代替实验小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第一章:橡皮筋动力原理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弹性原理。

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橡皮筋的定义和特性弹性原理的解释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原理介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动力原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橡皮筋动力实验2.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使用橡皮筋产生动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动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实验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数据记录和分析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2.4 教学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橡皮筋动力应用实例3.1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学习橡皮筋动力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思维。

3.2 教学内容橡皮筋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介绍。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介绍。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引导学生了解橡皮筋动力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应用想法。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讨论。

学生提出创新应用想法的创意和可行性。

第四章:橡皮筋动力制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将橡皮筋动力应用到实际制作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2 教学内容制作材料的准备和指导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创新思维的实践和指导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制作操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制作出独特的橡皮筋动力作品。

4.4 教学评估学生制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学生对制作过程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5.2 教学内容对橡皮筋动力原理、实验、应用和制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作动力》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中的一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橡皮筋的弹性和动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这种常见的物品也不陌生。

但在动手操作和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动力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弹性和动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并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橡皮筋,引导学生发现橡皮筋的弹性特点。

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拉伸程度下的动力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3.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4.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创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1.橡皮筋的弹性特点2.橡皮筋的动力原理3.创新实验设计4.实验探究5.创新设计6.总结与反思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四个方面进行。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4.2、用橡皮筋作动力》word教案(1)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4.2、用橡皮筋作动力》word教案(1)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 出示弹力的概念。

四.小结。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会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3. 橡皮筋动力装置的测试与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和测试优化。

2. 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装置的测试与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橡皮筋、剪刀、尺子、钉子、木板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橡皮筋动力装置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发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形变和恢复过程,探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装置的动力效果。

4. 测试与优化:让学生测试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橡皮筋应用实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制作和测试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创意、实用性和稳定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总结教学成果和不足之处。

2.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进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八、课后作业1. 学生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作动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用途;(2)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橡皮筋的性质2.1 橡皮筋的定义橡皮筋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橡胶制品,通常呈条状,可以用来束缚物品或作为弹力玩具等。

2.2 橡皮筋的弹性橡皮筋的弹性是指它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的强弱与橡皮筋的材质、直径和长度有关。

2.3 橡皮筋的用途橡皮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绑头发、制作弹弓、作为玩具等。

第三章:用橡皮筋作动力3.1 基本方法(1)将橡皮筋固定在两个支点之间,使之一端短一端长;(2)拉伸短端,使其超过支点,释放后,橡皮筋的弹性使其回弹,带动长端运动;(3)利用橡皮筋的回弹力,实现物体的运动。

3.2 应用实例(1)制作弹弓:将橡皮筋固定在木棍两端,拉伸后释放,可以发射小石子;(2)制作简易吊车: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利用其弹性提升重物;(3)制作橡皮筋动力车:将橡皮筋固定在车轮轴上,利用其回弹力驱动车辆行驶。

第四章:实验与观察4.1 实验一:探究橡皮筋的弹性材料:橡皮筋、尺子、铅笔。

步骤:(1)测量橡皮筋的自然长度;(2)拉伸橡皮筋至一定长度,记录长度;(3)释放橡皮筋,观察其回弹程度;(4)分析弹性与长度的关系。

4.2 实验二:探究橡皮筋的动力作用材料:橡皮筋、小车、绳子。

步骤:(1)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轴上;(2)拉伸橡皮筋,使小车前进;(3)观察橡皮筋的回弹情况;(4)分析橡皮筋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橡皮筋的性质、用途和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橡皮筋的外貌和性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橡皮筋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观和弹性。

2. 让学生bring their own橡皮筋,并分享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是否能够产生动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的观察和描述。

2. 记录学生举例的橡皮筋用途。

第二章:探索橡皮筋的弹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橡皮筋的弹性。

教学内容:1. 介绍橡皮筋的弹性概念。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

1. 解释橡皮筋的弹性是指其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2. 提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其弹性。

3. 学生记录橡皮筋的伸长长度和恢复原状的时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的数据和分析。

第三章: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来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教学内容:1. 解释橡皮筋作为动力来源的原理。

2.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橡皮筋作动力的效果。

教学活动:1. 解释橡皮筋在拉伸时储存能量,释放时产生动力。

2. 提供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作动力的效果。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作动力原理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的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橡皮筋动力项目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通过橡皮筋动力项目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橡皮筋动力项目。

教学活动:1. 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解决方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橡皮筋具有弹性的特点。

2.掌握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橡皮筋动力机械的方法。

3.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橡皮筋。

2.吊牌纸片。

3.木棒。

4.淀粉水。

5.塑料杯。

6.剪刀。

教学过程
1. 弹性橡皮筋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点。

1.引入话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橡皮筋为什么具有很好的拉伸弹性?
2.观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拉伸并放手,观察橡皮筋弹起来的情况。

再将一根橡皮筋绕在木棒上转动,观察橡皮筋在转动过程中的表现。

3.思考讨论:这些实验现象是什么原理造成的?为什么橡皮筋具有这样的弹性特点?学生们可以畅想这些问题,尝试探究出科学原理。

2. 橡皮筋动力机械
通过制作小型机械模型,让学生掌握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方法。

1.引入话题: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物品呢?
2.制作机械模型:将吊牌纸剪成合适的形状,用淀粉水粘在塑料杯的底部做成轮胎,用剩余的部分做车身。

将橡皮筋固定在车身上,用力拉伸橡皮筋,松手观察车辆的行驶情况。

3.思考讨论:探究橡皮筋能够产生动力的原理,尝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橡皮筋的弹性特点,并学习了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索、想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运动和力教学说课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运动和力教学说课课件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时,产生的弹力大小;用尺子在地上画出 表示距离的格子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 探究问题 1.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橡皮 筋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 2.橡皮筋缠绕一圈和多圈时,橡皮筋的力 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合作探究
实验要求: 1.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 时填好记录单。 2.边实验边思考,注意观察。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衣裤松紧带、票夹、 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Leabharlann 结束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用橡皮筋作动力
情景导入 用电作动力的火车头
情景导入
用橡皮筋作动力
小车可以用什么作为动力呢?
合作探究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用橡皮筋做动力说课稿

用橡皮筋做动力说课稿

用橡皮筋做动力说课稿用橡皮筋做动力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橡皮筋做动力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理念】让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做动力》是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二课。

这课主要指向弹力对运动的影响。

主要有三个活动组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分析力的来源和力的作用方向。

分析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感受,体验弹力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是一个难点。

而探究皮筋圈数和小车距离的关系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外在影响因素,所以,如何处理是重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1、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2、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教室里,桌子一排四张。

上边放板。

小组准备:盘子里有皮尺、实验用车一辆(上有串着两根橡皮筋);教师准备:铁架台、橡皮筋、钩码实验用车、铁架台、横铁、橡皮筋;有关弹力应用(球、钓鱼竿、弹簧玩具、弓箭)的影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前节课,我们研究了小缆车,利用铁垫圈的重力作为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通过指向性的谈话,明确调试目的,暗示让小车运动的动力来源)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出示小车)我这里就有一辆小车,老师已经给它装上了橡皮筋。

谁有办法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自己动起来?2、教师演示。

三、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并推测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一种的小车跑的最远。

《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doc

《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doc

《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遂昌育才小学雷宏华一.教材分析《用橡皮筋作动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在第一课学生已经安装了小车同时也试着用垫圈的重力拉动了小车,知道了拉力越大小车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用橡皮筋作动力》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本课的理论知识为今后课程的学习提供感性知识和理性基础,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考虑到小学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知道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过程与方法: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使距离关系的实验。

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弹力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弹力概念,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我确定的三维目标,考虑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重点:通过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使距离关系的实验知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

通过体验认识弹力。

难点:理解弹力的概念。

突破难点:通过压簧、橡皮筋的感受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有外力作用,从而造成了形状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四:学情分析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科学已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喜欢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弹力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是我们本课时要解决的目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橡皮筋作动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用橡皮筋作动力》。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的内容。

本单元是力的教学单元,这课主要指向弹力对运动的影响。

本课有三个活动:
1、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这是下一个活动的准备。

2、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认识弹力,了解弹力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我有了以下的设计理念。

二、设计理念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大程度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实验设疑、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亲自实验,充分感知橡皮筋的形变,:然后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这类现象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弹力”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广泛联系实际。

在此,我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我确立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并引出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教学准备。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橡皮筋几根、软尺、粉笔、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图片、实验小车、橡皮筋、软尺、铁架台、钩码、小黑板、记录表、有弹性的物品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教法学法,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六、教法学法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所以我是适当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探究活动中进行组内合作,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经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后,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我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七、教学过程
课堂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直截了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数教育者都在实践中认定了这一点。

上课前我先出示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图片上的车辆以什么为动力作为导入。

再出示实验用小车和橡皮筋,引出问题:可不可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然后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随着进行板书课题。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通过问话: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先每组选出一位实验员,叫他跟着我做,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

那另一端该如何安装才能让小车动起来呢?我让学生自己探索找方法,并让他们说说方法,我再进行补充。

紧接着,我又让他们去发现:要使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学生说后我再进行补充,这与后面的实验关系密切。

现在车子会动起来了,我就让同学们推测一下:怎样让车子行驶得更远呢?当学生能说道圈数这个关系时,我立刻引导出我们要去证明的实验:圈数多,距离远;圈数少,距离近。

随机进行板书。

接下来就是实验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操作,获取知识。

我先让小组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我们的推测?抽学生说说他们组的想法。

生说后,我再进行补充,介绍实验要求,强调规范操作:要让学生把握好实验时间;注意橡皮筋的缠绕方法和数准确缠绕的圈数以及圈数的统一确定和每一个圈数做的次数;还要明确起点,看准终点,测量准距离,该怎样做都得向学生讲清楚;如何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也得给学生讲明白。

我还把实验要求的要点写在了小黑板上,并挂在了前方。

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明确任务。

总之,实验指导应该要细、要全、要具体。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巡视并适当
作指导。

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都很激动,兴趣也很高,我就运用了口令来进行控制。

(四)、汇报实验
通过口令,停止实验,并让每个小组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然后由每组的实验记录员汇报实验数据。

我在黑板上填写简易表。

再让学生观察数据,多找发现,与前面的推测进行比较。

科学结论的得出应是学生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教师简单直接教给的。

进而实验证明:圈数多,距离远;圈数少,距离近。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橡皮筋还可以怎样让小车行驶得更远呢?
(五)、弹力的概念
下一个内容是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弹力?我做了用橡皮筋挂钩码的实验,我演示实验,学生找发现,说发现。

我进行补充总结,引出弹力的概念。

再次想到前面的学生实验,提了四个问题:橡皮筋为什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时,橡皮筋的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停下来了呢?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释说明,再次让学生理解了弹力。

(六)、总结
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广泛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弹力现象并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可以采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更多的力。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具体反思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学习主题与日常生活及经验间的联系,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从推测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三)我觉得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教案设计的再精美再精彩,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只有当你面对学生之后才能知道教案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没有朝自己所预期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我就想去引导,我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以及如何抓住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候的关键词上面还要提高。

在上公开课时,自己很多时候对于环节的处理总是希望让每个孩子都弄懂,耽误很多时间。

但这节课虽然显得有点匆忙,但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最后我想说一下,赛课最重要的收获是在过程中,感觉是痛但快乐。

在准备的时候,刚开始找不到实验用的小车,打电话找了好多学校都没有,心里很着急。

再看看这堂课的内容真多啊!要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很难。

这时,我感到很烦很累,想放弃,但想到这又是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于是我又积极的准备。

当自己上完之后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又有了进步,又完成了一次新的挑战,进而感到快乐满足。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结束吧,希望各位老师能多多给我提意见,指出我的不足之处,让我加以改正,提高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