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摘要】盈余管理是公司在报表中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维护公司形象、推动股价上涨等。
盈余管理的效应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利益保护等方面。
盈余管理常见手段包括盈余平滑、盈余操纵等。
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程度等。
监管措施包括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管等。
盈余管理存在的风险包括损害公司声誉、降低投资者信任度等。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趋向透明化、加强监管力度等。
盈余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影响公司形象、投资者信任度等方面。
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包括影响公司价值、影响公司业绩等。
挑战与机遇包括应对监管要求、抓住市场机会等。
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影响深远,需要公司高度重视。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效应、常见手段、影响因素、监管措施、风险、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公司发展、挑战、机遇。
1. 引言1.1 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盈余数据呈现一种符合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状态。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达到改变财务报表盈余水平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或其他利益。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机、调整资产和负债的估值方法、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等手段来实现。
盈余管理并非完全负面,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公司应对市场波动和经济环境变化,提高公司价值。
过度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损害公司长期发展和声誉。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谨慎操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盈余数据的真实与可靠,维护公司良好形象和发展前景。
1.2 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例如通过在财务报表上增加收入或减少费用,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价。
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绩效考核等因素而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大的行业中的公司可能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的动机,以保持市场地位和吸引投资者。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
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
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
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会计舞弊各种概念
1盈余管理(1)概念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方面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2)影响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3)目的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
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筹资目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
《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
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
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
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二是避税目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对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思考
对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思考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是企业运转的血液和灵魂,它直接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利润分配。
因此,正确地管理盈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企业盈余管理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企业的盈余目标。
企业盈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本积累,提高股东的收益。
因此,企业需要合理规划盈余以达到这个目标。
在控制成本,提高营收的前提下,要考虑各种财务压力,比如偿还债务,期望利润等。
第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企业应该尽可能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以避免造成盈余管理风险。
公司应该根据财务监管的要求和标准,制定透明的财务政策和程序,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
这不仅是对股东的负责,同时也是公平和规范运作的表现。
第三,如何处理盈余。
企业需要在积极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盈余。
如果选择现金分红,需要合理规划股息率和时间表;如果选择再投资,需要投资于有利可图的项目上。
不管是现金分红还是再投资,都需要保证盈余的稳健性,并使股东得到合适的回报。
第四,如何应对不确定性风险。
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政策变化,金融危机等都会对企业盈余造成重大影响。
在制定盈余管理策略和分配盈余时,企业应该考虑到现实和未来风险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准备。
总之,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有挑战的任务。
企业需要在考虑股东利益和公司未来发展之间做出权衡。
因此,只有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加强财务透明度和内部控制,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浅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对策
浅析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对策摘要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盈余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
本文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并提出了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对策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减少盈余管理的负而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手段(一)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之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及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以及担保抵押,资金占用等都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形式。
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中均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关联交易更加有利可图。
而上市公司采取非关联化手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关联方交易一直是各方监督的重点,即使再隐蔽的手段也难免不被揭露,所以上市公司也有意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准则修改后的导向。
如新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在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前者合并时使用账面价值处理,后者合并时使用公允价值处理,同样是出于操控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很可能隐瞒合并双方的真实关系。
(二)通过资产重组转让操纵利润其手段主要有:1.资产置换。
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的增值收益。
2.对外收购兼并。
即廉价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
3.对外转让资产。
即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4.债务重组。
即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由于在债务重组中会产生一定的重组收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也在债务重组上做文章,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分析及防范
究” ( 编号 : 2 0 1 0 RWJ D0 1 3 ) 、 重庆 市科 委计划项 目“ 企_ , l k R&D费用
加计 扣除减免税政策 实效研 究” ( 编号 : 2 0 1 1 K W0 3 ) 阶段 性研 究成 果] 参考文献 :
从而获得这类人员 的支持。 ( 3 ) 建设会计文化 , 形成内生动力。 企业
现利益最大化 。 在经 济利润 的诱惑下 , 大量 企业 负责人 以及契约关
系人利用会计准则进行非法行为 , 谋取一 己私利 。同时 , 经济人假 设也告诉人们 , 经济 人是理性 的, 而且由于知识构成上 的差异和信
动 中广泛应用盈余管理的手段。 然而 由于缺乏监管等诸多因素 , 会 计舞弊行为也随之出现 , 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交叉部分逐渐增 大 , 盈余管理也逐步向会计舞弊演变 , 相关现实案例不断增 多。 因而对 会计舞弊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 系研究 以及如何 防范和制止企业主
《 经济管 ̄  ̄ } 2 0 0 7 年第1 8 期。 [ 2 ] 陈佳佳 、 王玉莲 : 《 企业文化 资本 的 内涵及 价值 浅析》 , 《 中 国市场} 2 0 1 2 年 第2 6 期。 [ 3 ] 蔡旺春 : 《 文化 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 ( ( 科学经济社会} 2 0 1 0
、
盈 余 管 理 演 变 为 会 计 舞 弊 的 动 因 分 析
( 一) 经济人 的 自利性和有 限理性 根据经济 人假设 , 经 济人
都是 自利的 , 往往会在交易过程中追求 自 身效用 的最大化 。 作为企
业的管理 者和契约人 , 大多都 是在 自利 的驱动下谋取利益 , 意图实
穷于应付监管而虚化 ; 如视之投资 , 就会用心呵护, 会追求价值 回报。 ( 二) “ 会计 文化创造价值” 的路径 企业获得会计 文化资本需
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作者:张淼钱怀安来源:《时代经贸》2017年第21期【摘要】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在企业管理中,盈余管理的使用在何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会计舞弊。
本文主要阐述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的概念和界定、分析两者区别以及浅析盈余管理演变成会计舞弊对企业以及社会的影响【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舞弊;影响一、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研究现状财务报告最重要的作用是及时有效地将财务信息传递给外界信息使用者。
年度财务报告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盈余数字,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个盈余数字。
企业管理者有能力和动机来管理报告出来的盈余数字,以此来实现企业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盈余管理被允许使用的程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欺诈。
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尝试创建框架来明确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
但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普遍的共识。
这主要是因为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在定义方面存在重叠。
二、盈余管理的概述专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尽相同。
Healy and Wahlen(1990)阐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财务报告和交易结构的判断来修改财务报告的结果,以此误导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基本了解,或者以其他方式来影响契约结果。
这个定义强调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即误导信息使用者。
然而这种观点很片面,如果管理者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是合理的,那么通过盈余管理反映出的会计信息则是可靠、有效的。
D.Fields,Z.Lys,and Vincent(2001)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超越了法律法规限制行使自由裁量权对会计数字进行修改,这样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帮助企业价值最大化。
然而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管理者的意图是无法观测到的。
上文阐述的两个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两个突出的共同点。
第一,他们都强调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深思熟虑的行为,目的是改变财务报告的盈利情况。
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意识犯的错误 ,如会计 人员错误地输 入 尽相同 ,但会计舞弊都被认定是违反会
二 、盈 余管理 的概述
同。He a l y a n d Wa l l f e n( 1 9 9 ( ) ) 阐述 ,盈
不正确的数 字。第二 ,盈余管理可以通 计法律 法规 的行为 。W e l l s( 2 0 0 9)指 出 ,会计 舞弊 案件 中常 见的 四个特 征 前者 实际 上 是基于 会计 的 盈余管 是 :虚假的陈述 、欺骗的意 图 、受害人
止 ,始终没有普遍的共识。这主要是 因 盈余管理是指 管理 者采取的有 目的的 、
重叠 。
为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在定义方面存 在 深思熟虑的行为 ,目的是改变财务报告 也可以是为了企业的利益 ,比如逃税漏 的盈利情况。因此 ,盈余管理不同于无 税 。尽管不同国家对会计舞弊的定 义不
有:
变了会计舞弊 ,那么财务报 表信息的真 可能会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一旦盈余
( 1 )盈余 管理和会 计舞 弊在某些 实性 、有效性将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 管理演变成为了会计舞弊 ,将会对企业
情况下有着相同的要素 。比如他们有着 这将使得企业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不能做 的发展 、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及信 息使用 相同的 目的 ,都是管理层为了公司或 者 出正确 的决策 ,甚至导致 严重 的损失 。
专家 对 盈 余 管 理 的 定 义 不 尽 相 过会计 制度或公司的业 务交易来实现。
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财 务 报告 相交易 理。企业管理 者在会计监管允许的范围 对虚假陈述的信赖以及后续的损失 。
结构的判断来修改财 务报告的结 果 ,以 内使用会计估计 ,如估计固定的资产预
此误导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情况 的 期寿命 、净残值和资产减值损 失 ;合理
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破解路径
盈余 管理演 变为会计 舞弊 的破 解路径
乐山师 范学院旅 游与经济管理 学院 薛 军
摘要: 盈余管理与会计舞 弊之 间虽然有较 为明确的划分 , 但在 实际操作 中依旧较难把握。由于 二者之间存在模糊地 带, 导致企业在盈余 管理 时, 往往假借盈余管理之名进行会计舞弊。 本文在 分析
个 不 同 的概 念 , 然 而 也 不 能进 行 完 全 的 区分 。 加 之 如 今 经
据 的合 同结果造 成影响 的一 系列行 为 ,都 是一种盈余管 理 。如果合理地进行盈余管理则会真实地反应企业 价值 ,
反之 , 则对会投资者 的决策造成不利影 响 , 甚 至 导 致 企 业 的管 理 人 员 无 法 清楚 地 掌 握 企 业 具 体 情 况 , 最 终不 利 于企 业 长远 发 展 。 因此 如何 有 效地 控 制 盈 余 管 理 演 变 为 会计 舞 弊, 这无 论 是 对 企 业 而言 还 是 我 国 的经 济 发 展 而 言 都有 着 重 大 的现 实 意义 。
原 则之 上 , 并 不 会 对报 表 信 息 造 成 不 利 影 响 。 反之 , 如 果 管
理过度 , 盈余管理则会发生变质 , 从而演变为会计舞弊 , 进
而 导 致 报 表 信 息 缺 乏 真 实 性 ,影 响投 资人 和 债 权 人 的决
相应的盈余管理 。由于在现实 中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 当
从 契 约 的角 度 来 看 , 企 业 是 一 系列 契 约 的 联 结 , 在 这 些 契 约 中会 计 行 为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出 于 自利 原 则 , 无 论 是 不 同 契 约之 间还 是 同 一 契 约 当 中 , 各 个 契 约 人 之 间 的 利 益 存 在 各种 的 冲突 。 作 为其 中一 方 的企 业 管 理 人 员 就 会进 行
浅析公司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
浅析公司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改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债券人对企业的信心;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演变为财务舞弊,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给企业带来道德和经营双重风险。
本文介绍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关系,以及经常出现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时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标签:盈余管理财务舞弊一、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一个人的利益决定着其行为,经济利益是产生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
关于盈余管理,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并不违法,而财务舞弊是一个严重违法的行为。
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之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守法和违法的关系。
但是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目的和出发点一致,都是为了满足特定财务信息的需要,所以很容易让人混淆两者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盈余管理,不应一味打击,而应引导,但是对于财务舞弊行为,一定要严厉打击。
二、经常出现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情况一般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时、配股时、连续两年亏损而被证券交易所ST时、计算企业的税费时、逃避债务时、往往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甚至存在财务舞弊的情况,另外,公司可能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表。
1.筹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时,有好多法定条件,如连续三年盈利、净资产比例不低于30%等等,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等之中选择最能计算出自己所需要会计信息的政策或方法,为公司争取上市的机会,如果管理当局是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上述行为,则是盈余管理;但是有些企业越过了会计准则的界线,甚至制造虚假财务信息,骗取上市资格,比如胜景山河财务造假事件。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的人为操纵和管理。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因。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盈余管理也有弊端,必须对其进行控制。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弊;控制一、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教授(William R.Scott)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会计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即盈余管理实质上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利,只是改变了企业盈利的分布时间;二是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盈余管理与伪造盈余是有明显界限的。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增加经营者的报酬、避免企业债务违约、平滑利润、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等。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由于企业的上市、配股、退市等市场行为都受到政府的管制,而会计盈余指标又是政府实施管制的基本依据,因此盈余管理也可能是出于配股的需要、保牌的需要和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需要等。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会计方法,包括应计项目的管理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其中应计项目是指利润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应计项目管理是指改变折旧年限、坏账计提比率等会计估计以及改变利润的年末调整项目。
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特征识别实践
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特征识别实践
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或超过市场预期的盈利目标,采用某些不当的手段去操纵公司的财务报告,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以下是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特征的识别实践:
1. 财务报表数据异常。
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操纵成本、财务帐目做手脚等手段,虚报公司营业收入、利润等信息,导致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异常。
2. 非经营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变化。
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有时候会出现非经营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变化,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会计确认的收入、资产价格变化、税务调整等。
3. 盈利模式转型。
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可能会通过重组、收购等方式改变公司盈利模式,并在短期内迅速扩张,通过虚增收益、减少成本来实现目标。
4. 高管与高风险领域的经济利益相关。
高管可能与高风险领域如金融市场、股票期货市场等存在经济利益相关性,从而导致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
以上是管理层盈余管理舞弊的特征识别实践,只是一些常见的特征,一旦发现公司存在这种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要求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进行透明化披露、调整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等,来维护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专家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
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做法。
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是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
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chipper坚持“信息观”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操纵的是报表,影响的是对外报告利润,而非企业实际盈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不能从实质上增减企业的实际盈余;二是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的,即是在法律和准则许可范围内人为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
而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限制,是违法行为。
因此,盈余管理与舞弊是有明显界限的。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区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操纵盈余则为盈余管理,越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为舞弊。
两者间的界限看似明晰实则存在模糊地带,且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舞弊都对企业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可为何企业管理层仍是不断钻法律和准则的空子呢?我们来看一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1、激励动机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管理业绩,传递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的机会。
浅谈盈余管理
浅谈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管理其盈余(利润),从而实现企业更好的运营和更高的股东收益。
盈余管理通常涉及以
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控制。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来
控制成本,从而实现盈余的最大化。
2. 财务规划。
企业需要对盈余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包括股息、资本支出、贷款等方面的分配。
3. 资本利用。
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回购、债务重组等方式来优化
资本结构,提高股东的收益。
4. 财务分析。
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
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盈余的合理使用。
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但也需要注意避免过
分追求利润,影响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研究
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研究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手段人为影响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盈余的行为。
会计舞弊是指企业管理层故意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旨在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并导致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告的违法行为。
虽然理论上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划分的尺度却很难把握,也正是这种模糊地带的存在使得许多企业高管假借盈余管理的名义进行实质上的会计舞弊。
目前很多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很少。
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趋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可是紧接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企业面临ST、退市甚至破产,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又另辟新径,利用盈余管理甚至会计舞弊来美化报表。
本文正是把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从新会计准则的角度挖掘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空间,构建一个体系有效地防范盈余管理演变成会计舞弊。
本文共分三部分进行阐述:引言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动机、文章框架,并从动机、手段等方面分别对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第一部分说明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动因。
首先,论述了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的内涵,对盈余管理的性质进行了定位。
其次,从契约人、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准则的角度对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进行了动因分析。
第二部分对盈余管理向会计舞弊的演变和后果进行了阐述。
从目的、手段、影响范围等方面对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进行了理论上的区分,并阐述了盈余管理如何向会计舞弊进行演变。
最后,阐述了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对投资者、企业、社会、会计准则制定等的影响。
第三部分则针对前文的叙述构建一个防范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体系。
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的原理确定演变时点,然后从新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防范对策和措施。
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
盈余管理和舞弊之我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董事、雇员或第三方中的一人或多人为获取不正当的或非法的经济利益而故意误报财务报表信息的行为。
仅从概念上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出盈余管理与舞弊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在于是否超越会计准则这一“度”的限制。
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而会计舞弊则是在根本上违反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通过对实施手段和导致的后果进行对比,就能具体体现这一实质上的区别。
(一)实施手段的不同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
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
舞弊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舞弊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了解到的实务中的操作来举例:1. 销售收入的确认在年底的时候,可以定额与一些大客户商量,让他们将明年1月份下的订单提前12月份。
假如能将这部分增加的订单发运出去,就会增加本年的利润以及速动资产。
这就是一种使收益平滑的稳健性盈余管理策略,因为平滑的收益给人以公司收益稳定增长、风险不大的感觉,能够给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年底发运订单的时候,在某些订单项目下将产品数量多发出一些,因为顾客一般到明年1月份才会退货,以此可以增加公司的销售收入和本年利润。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在年终做假销售的舞弊手段,应依法进行处罚。
2. 存货和固定资产公司订购的机器设备原计划在12月份送货,但是可以要求供应商不要在明年1月份前送货及开发票,这样就可以提高公司的流动性,这也是一种正当的盈余管理的方法。
有些已经被确认为陈旧的存货,但是并非代表着无法出售,公司决定推迟到下一年再确认其减值,通过减少费用来达到提高本年利润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违反了会计制度的舞弊行为,它严重地损害了财务报表的公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专家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
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做法。
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是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
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chipper坚持“信息观”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操纵的是报表,影响的是对外报告利润,而非企业实际盈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不能从实质上增减企业的实际盈余;二是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的,即是在法律和准则许可范围内人为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
而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限制,是违法行为。
因此,盈余管理与舞弊是有明显界限的。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区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操纵盈余则为盈余管理,越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为舞弊。
两者间的界限看似明晰实则存在模糊地带,且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舞弊都对企业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可为何企业管理层仍是不断钻法律和准则的空子呢?我们来看一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1、激励动机
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管理业绩,传递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的机会。
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以及职业竞争压力所做出的回应。
由于外部利益集团等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在内都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实际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
在金钱利益和激烈竞争的驱使下,管理者为体现优秀的经营业绩操纵企业盈余,进行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往往包含保护债权人的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限制营运资金的最低水平,规定财务指标水平等,以保证债权人收回资产的安全性。
由于违反合同的代价高昂,因此在面临违约风险时,经营者便会利用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避免违约。
3、政治成本动机
一些公司由于自身特点通常会受到政治关注,如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那些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企业。
这些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政治成本。
所谓政治成本,即是某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社会关注度,控制政治成本,利用盈余管理,调整报告盈余。
否则,公众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通
过加强管制或是其他的方法来控制企业的盈利能力,限制企业的营利行为。
同时,最小化的收益在西方国家也可以成为劳资双方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4、避税
对于盈余管理,企业避税的动机是十分明显的。
“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税法体系尚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繁冗复杂;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
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情况下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的规定进行相应调整,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为了节约税负,最大限度减少现金流出,往往会调整财务报告,适当降低报告收益。
5、筹资动机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是多元的,其中以筹资动机最为显著,即企业希望依靠较高的收益获取银行和投资人的信任,争取得到更多的贷款和投资,因而占据资源配置上的优势。
筹资动机在上市公司中,具体体现为上市、配股以及避免退市等。
我国《公司法》对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规定了财务指标的最低标准,企业通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已达到上市标准。
同时,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同时规定,公司若连续三年亏损,则将停止或暂停上市资格。
为避免退市,企业往往会采取在某年度巨额冲销,或将费用和损失在当期全部予以确认等盈余管理策略,已达到以后年度实现盈利的目的。
不可否认,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改善企业形象是有利的,增强了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信心。
虽然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报告业绩,但是如果不加以限制,则会导致管理层决策的机会主义,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正确的方法是寻找原因,克服不利因素,改善经营方法,而不是通过账面数字的操纵来提高盈利。
更有些管理层,为进行盈余管理而缩减如广告费、研发费等提高盈利,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同时也有欺骗债权人的嫌疑,是保护债权人的条款形同虚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我认为,盈余管理与舞弊两者虽性质不同,但动机和出发点是一致的。
管理层尝到了盈余管理的甜头,往往会有侥幸心理,一旦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是舞弊行为,是违法的。
个人认为不反对盈余管理,因为一份漂亮的财务报告对于一个企业是必要的,在适当的空间予以调整,不仅有利于管理层,更有利于所有者及其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发展良好,债权人的利益自然便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一定要强调“适当”,否则由量变产生质变,又盈余管理上升到舞弊,则会给企业带来道德和经营双重风险,给企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若要从源头处遏制盈余管理,则需要完善法律和准则的要求。
但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必然会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空间,盈余管理便还是有存在的可能,所以提高管理层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一词既非贬义,也非褒义,合理利用,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要求内,可以给企业和管理层自身带来利益。
过犹不及,超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形成舞弊,则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