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一单元教案(免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是该册的开篇,涵盖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2.1节“早期国家与社会”,主要介绍古代埃及文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概念充满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质疑和批判。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容易拖延和偷懒。对于课程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课堂秩序和活动效果。
2.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3.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代埃及文明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东西方的早期文明。

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

课节概述:公元前3000多年至公元前2000多年,东方出现了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

公元前2000多年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则出现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西方文明古国。

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交相辉映。

阶段特征:早期文明的萌芽。

1.知道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异彩纷呈的文明。

2.知道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古代罗马的文明。

3.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区别及原因。

【重点】
东方大河流域文明代表: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欧洲古代文明代表: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明。

【难点】
自然环境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1.公元:国际通用的公历的纪元,是大多数国家纪年的标准。

从传说的耶稣诞生那一
年算起,在这之前的时间为公元前,之后的时间是公元后。

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公元前0年,也不存在公元0年。

2.世纪:指计算年代的单位。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

3.世袭制:王位、爵号和财产等按照家族血缘关系继承下去。

4.分封制:西周时实行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我们先民的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产方式,如农耕、狩猎等。

介绍先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先民的生活状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先民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1.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先民生活的短文,表达对先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如夏朝、商朝等。

介绍国家的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国家的发展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国家产生与发展的短文,分析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三章:社会的变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秦朝的统一等。

介绍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包括农民、士人、商人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社会变革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3.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变革的短文,分析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四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治理等。

介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影响。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乡土人情1.1 认识家乡学习目标: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教学内容:通过地图和图片,认识家乡的位置和周边地区;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探讨家乡的人文特点,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教学活动:观察家乡地图,分析家乡的地理位置;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制作手抄报展示;采访家乡的长者,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1.2 家乡的变迁学习目标: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实例,观察家乡的变迁;分析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开端2.1 农业文明的出现学习目标:了解农业文明的出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学习农业文明的出现背景、过程和特点;探讨农业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

教学活动:阅读关于农业文明的相关资料,讨论农业文明的出现过程;分析农业文明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2.2 古代文明的辉煌学习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学习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探讨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科技、文化等。

第三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1 国家的产生学习目标:了解国家的产生背景和过程,认识国家的作用。

教学内容:学习国家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探讨国家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等。

教学活动:阅读关于国家产生的相关资料,讨论国家的产生过程;分析国家的作用,进行小组讨论。

3.2 社会的变革学习目标: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认识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内容:学习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探讨社会变革的影响,如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

教学活动:分析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制作思维导图;讨论社会变革的影响,进行小组展示。

第四章: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4.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学习目标: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1.1 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学习目标: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以及社会结构。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渔猎生产方式,展示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分析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

1.2 农业文明的兴起学习目标:学习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农业文明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半坡文明、仰韶文化等农业文明的兴起,分析农业文明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3 夏商周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内容:讲述夏商周的更迭,分析社会制度的变革,探讨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发展2.1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内容:讲解秦国的发展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分析秦朝的暴政和民众起义,了解秦朝的灭亡。

2.2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学习目标:学习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汉朝衰落的原因。

教学内容:介绍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2.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学习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内容:讲述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分析汉族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介绍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3.1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学习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理解封建社会的演变。

教学内容: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分析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3.2 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学习目标:学习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理解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的过程。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差异,讲述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交融,分析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影响。

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成就学习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成就,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介绍艺术成就,分析这一时期的文化贡献。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明教学目标通过对某处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明的博大精深。

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物古迹的意识。

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保护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物古迹的意识。

难点:保护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教学方法:调查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颐和园图片;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物保护的资料。

导入:圆明园物回归提出问题:呈现现在圆明园保护的现状分析问题:提供圆明园大修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做法解决问题:提出圆明园保护的措施学生探讨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问题,并结合物保护发表看法。

[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最后围绕自己的调查和探讨过程写一篇感想。

板书设计谁保护北京人的家园提出问题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分析问题我们的行动解决问题四、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当前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历年考古大发现、三峡库区的物古迹保护、现场直播的考古挖掘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活动。

[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展示图片,(有关我国颐和园的图片)]将物古迹破损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将物古迹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保护物古迹的责任感、使命感。

[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20页提供的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掌握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程介绍: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2. 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观察历史与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综合信息、进行比较等。

3. 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培养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2. 讲座:教师讲解课程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4. 思维训练:教师给出思维题目,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报告,展示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 学生提交思维训练作业,展示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掌握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3. 人类社会的形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形成条件。

3. 综合分析: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人类社会的形成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对人类社会形成的综合分析报告,展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八上历史与社会学案 (第一单元)

八上历史与社会学案 (第一单元)

目录历史与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1)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1)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5)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 (9)综合探究一对比早起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13)第二单元相继衰落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1.1 古代埃及【学习要点】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到以下内容:·古代埃及与尼罗河的关系·古埃及社会生活概貌·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的农业、医学发展情况【自学链接】翻开书看看,这里的知识好精彩呀!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完成以下任务。

1、古代他位于的北部,河蜿蜒北流,公元前3100年,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2、古埃及国王称为,为了使自己的身份河地位神圣化,他自诩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老独揽国家、主宰国家,控制国家和司法。

他为自己修筑的宏大的陵墓叫,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3、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它形成于前后。

4、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把一年划分为播种季和3个季节,每季个月,每月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

后来的罗马历法以及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5、古代埃及的医学很发达,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初步知道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治病。

6、公元前世纪时,埃及成为地跨两洲的帝国。

公元前世纪,它被灭亡。

到,这片土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人逐渐融合。

【探究启思】在自学过程中你对一些问题和现象肯定比较感兴趣或心存疑惑,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吧!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赞叹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我们探究的结果:1.1.2 古代西亚国家【学习要点】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到以下内容:·古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腓尼基人发明传播文字【自学链接】翻开书看看,这里的知识好精彩呀!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完成以下任务。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史实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与测试评价:定期布置历史作业和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设备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2周)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课时)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课时)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课时)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3周)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2课时)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课时)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课时)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3周)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2课时)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2课时)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时刻和转折点2. 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近代史上不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现代史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1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学生对中华历史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
1.学生层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思维方式上逐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于死记硬背。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难以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影响学习效果。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利用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播放历史纪录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利用在线工具和资源,如历史知识网站、互动学习平台等,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知识点,详细解释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和指导学生的疑问。
-板书内容: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六国
-历史分析:原因、影响、事件
-板书布局:采用条理清晰的布局,将每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分析方法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对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强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课程内容介绍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解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等。

1.3 课程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观点。

开展史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上)2.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2 课程内容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上)3.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程内容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

3.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现代政治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

第四章:世界史(上)4.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世界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希腊文明的基本情况及其文明成果;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文明之间的异同;案例研究法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明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这些文明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它们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自行阅读PPT内容和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各文明的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3.分析文章作业:
-批改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对比分析古埃及和古印度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能够探讨其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反馈建议:针对分析文章中的问题,如论述不全面、逻辑不清晰等,给予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论述能力。
4. PPT展示作业:
-批改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设计一份关于古代文明之间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的PPT展示。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比较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的异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古代埃及文明》等书籍,观看相关纪录片,进一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反馈建议:针对PPT展示中的问题,如内容不完整、设计不美观等,给予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设计和展示能力。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我们先民的生活1.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

1.2 教学内容:先民的食物来源和烹饪方式先民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先民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先民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1.3 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分组讨论,研究不同地域先民的生活差异制作手工艺品,体验先民的制作工艺1.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文明,了解其生活特点和贡献制作一份手工艺品,展示先民的制作工艺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过程,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更替。

2.2 教学内容:夏商周的建立和更替过程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2.3 教学活动:观看历史动画,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和更替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角色扮演,模拟社会变革的过程2.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国家,了解其建立和更替的过程写一篇短文,分析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建立过程,包括秦朝和汉朝的建立。

3.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和建立汉朝的建立和统治政策统一国家的影响和意义3.3 教学活动:观看历史纪录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分组讨论,研究汉朝的建立和统治政策制作时间轴,展示统一国家的建立过程3.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统一国家,了解其建立过程和影响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统一国家的建立过程第四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和民族融合。

4.2 教学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政权分立的原因和影响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特点4.3 教学活动:观看历史剧,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的原因和影响角色扮演,模拟民族融合的过程4.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政权分立时期,了解其更替过程和影响写一篇短文,分析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特点第五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5.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1课 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1单元 第1课 第2课时

第1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二课时古代西亚国家【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订《汉谟拉比法典》;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初步分析当时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知道楔形文字、拼音文字等西亚文字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寻找历史证据,了解史实,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重点】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难点】楔形文字的得名;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自主学习】1.《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怎样?2.自然环境对古巴比伦王国有何影响?【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坏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去寻找答案吧!【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自然环境阅读教材P5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1)阴影区域为什么会被称为“新月沃地”?(2)这里有哪些居民居住过?答案提示:(1)这块狭长地带好像一弯新月,而且土地肥沃,因此被称为“新月沃地”。

(2)苏美尔人、阿卡德人。

知识点二 文明历程1.阅读教材P5第2段,思考: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首都在哪里?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2.阅读教材P5第3段及图片,思考:(1)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答案提示: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2)这部法典规定了什么?有什么特殊之处?历史地位如何?答案提示:《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教学设计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关键信息,指导他们正确解读史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亚非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学生能够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关键信息,培养他们解读史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加强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2.设计更多的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延长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讨论和成果展示。
4.在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涵盖了亚非地区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材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结合地图、图片等辅助材料,生动展示了亚非大河文明的繁荣与衰落。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为后续学习其他文明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二: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答案: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包括:
1.农业技术:古埃及人发明了尼罗河灌溉技术,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3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3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3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学设计3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请简要介绍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答案:宗法制是周朝的一种社会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地位,加强了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4.请举例说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原因。
答案: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调整等。例如,商汤革命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这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分封制的基本原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的理解感到困难,如分封制、宗法制等。同时,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较长,学生可能会对事件的顺序和关联性感到困惑。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影响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实来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5.请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标准3-1 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结构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以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

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了由猿进化到猿人的历程。

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人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

北京人能完全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火等。

但是,北京人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

山顶洞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阶段。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外型,尤其脸部和脑量等与现代人极为相似。

山顶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最终形成了。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

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

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

(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

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顺序;能否科学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评价时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人类演进过程中的年代。

对氏族、旧石器时代等概念不要求深挖,更不必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概念。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建议一:问题导入可先提出设问,“我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人类社会变迁的大概脉络,知道人类是从远古走来,但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

建议二:课题导入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或让学生观察图1-1,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这种情景,得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之后引入课文。

建议三:故事导入教师先讲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课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如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或上帝造亚当、夏娃的传说。

[站立起来的祖先]1.直立行走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

可启发学生想象古猿下地发生的变化。

可结合图1-2让学生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义。

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活动]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2.劳动的作用的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与探讨,例如:○我们用力拿东西时,手上哪一部分会感到吃力?○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劳动不是惟一的作用。

[活动]图1-3,将猿“手”与人手进行了比较。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

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使用打制石器的教学建议上课前,教师可准备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旧石器的图片、幻灯等影视资料,上课时结合图1-4的尖状器,让学生观察旧石器的形状,分析其用途。

观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是打制而成的,还是磨制而成的。

(打制石器)提示学生注意人类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了)4.远古人类生活的区域的教学建议可让学生观察图1-5,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说明,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

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的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给学生讲述有关元谋人的历史,指出,170万年前我国已有人类生活了。

[“北京人”的足迹]1.北京人生活的教学建议可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地区,阅读课文,说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以及当时的自然条件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如图表、图示等,归纳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回答:○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烧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们围歼野兽的能力。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像猿脸?(劳动与活动使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得快,而脸部的活动要小得多,进化得慢。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出示有关周口店的考古资料,如北京人住过的山洞、周围的环境、使用天然火的痕迹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北京人是由猿人向人类转变的重要阶段。

2.山顶洞人生活的教学建议先让学生说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时期以及名称的由来。

比较图1-6和图1-9,让学生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可先讲述课本图1-10骨针的来历,提问:你知道这根针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然后出示课前准备的“山顶洞人的装饰物”图片,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

再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活动]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远古人类可从以下方式得到火: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钻木或击燧取火等。

[自我测评]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

故正确答案为B和C。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

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内容点析[站立起来的祖先]1.课文标题“人猿相揖别”出自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这首词,它以形象的语言再现了“人类在向他的祖先古猿拱手告别”的生动场面,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图1-1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一千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那里森林茂密、气候舒适,古猿过着攀援、以采集果实为主的生活。

3.促使一部分古猿直立行走的直接因素是自然条件。

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中期(距今6500~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

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

自然条件的变化是促使古猿直立行走的直接原因。

4.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图1-2 展示了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

这种变化的过程非常漫长,经历了上千万年。

此图反映了身体重心的四种变化过程,从中学生可以观察、体验身体重心与行走、活动稳定的关系,以及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这种变化是古猿在萌芽状态的劳动中逐渐产生的。

5.劳动对人类起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决不是惟一的作用。

图1-3通过猿“手”与人手的比较,说明人手是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劳动的必要条件。

7.远古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图1-4的石器是一个尖状砍切器。

此外还有砍砸器、刮削器等,这类石器十分粗糙。

考古学家把打制粗糙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区别磨制石器──“新石器”),把原始人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目前考古研究表明,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期大约有二三百万年之久。

8.从图1-5中,可知远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对于人类形成至关重要。

有关气候类型,教师不要过多分析,着重强调这些气候类型的共同点,使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北京人”的足迹]1.北京人的四肢与现代人一样,但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旧石器、使用天然火、主要靠采集与猎取小动物为生、过着群居的生活。

北京人还未完全形成人。

2.图1-7反映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他们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

原始群的出现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号人的生活,只能是十几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图中北京人高举火把,手持木棒或石器追赶一头肿骨鹿。

天然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几乎相同,懂得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过着氏族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