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3)活动积温:指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 生育期中高于一定界限的日平均温度总和。一 般用>10 ℃的活动积温来表示。由南向北递减, 平原区平均每北移一个纬度,积温减少100 ℃ 左右,山区海拔每上升100m,积温减少150 ℃ 左右。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P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达到既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P3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区性P3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开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4.作物生理研究法P6 瓦维诺夫(1935)根据苏联作物栽培工作者在世界5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多次考察的结果,确定了主要栽培植物的8个独立起源地。

P8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编译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P9我国生物多样性正临着来重的威胁,表现在: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②物种收到威胁或正在减少③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P1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P12作物引种到新的地区之后,出现2种情形:一是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发育、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这叫做“简单引种”;二是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这叫做驯化引种。

P1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宜论”“风土论”“排风论”等引种理论。

“土宜论”是指不同的土地需种不同的作物。

“风土论”指的是,遗传性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条件(风土)有不同的要求,引种时必须协好植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使值物适应当的风土。

“排风论”是“风土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一方面承认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又认为植物的遗传性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提倡通过创造条件去顺应植物的要求,同时又要改造植物的本性,以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作物栽培学总论⼀、名词解释1、作物:2、作物栽培学:3、⽣长:4、发育:5、⽣育期:6、作物的⽣育时期:7、作物的物候期: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9、⽣物产量:10、经济产量: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12、作物产量:13、叶⾯积指数LAI:14、源:库:15、作物营养临界期:。

16、温度临界期:17、同伸关系,同伸器官:18、⽣理需⽔:19、⽣态需⽔:20、⽣态适应性:⼆、简答题1、⽣长和发育的关系。

2、“S”形⽣长过程及其应⽤。

3、作物的⽣育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4、营养⽣长与⽣殖⽣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和调节措施。

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

7、提⾼作物产量潜⼒的途径有哪些?8、作物的分类。

是⾮题:1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2 ⼤多数双⼦叶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

()3 长⽇照作物南种北引,⽣育期会延长,甚⾄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 )4 ⽲⾕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5 作物按产品⽤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类。

其中粮⾷作物分为⾕类作物、⾖类作物、薯芋类作物三⼩类。

()6 农业⽣态系统受⾃然⽣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配。

()7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粮⾷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8 作物影响⼟壤具有双重性,即⼀⽅⾯消耗⼟壤养分,另⼀⽅⾯破坏⼟壤结构。

()9 作物器官的源库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

()10 收获指数较⾼的作物产量必然⾼。

()。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二、 作物的分类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ө 按作物感温特性 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 按光周期反应特性 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 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 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 按作物感水特性 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 生化规律。 ♦ 环境变化规律
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
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栽培管理规律 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 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
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作物
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 薯类作物
甘薯(红薯)、马铃薯(土豆)、木薯、山药、芋等。
⊙ 纤维作物
棉花、红麻、黄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等。
⊙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蓖麻等等。
⊙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 嗜好类作物
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 禾谷类作物分布
♦ 豆类作物分布 豆类作物类型多,最大规模种植为大豆,而蚕豆、豌 豆、红豆、绿豆的面积较小。
全世界大豆面积7010.3万公顷,美洲占73.8%,亚洲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述一、农业的概念及内涵农业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农业实际上就是粮食作物栽培,后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动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今天,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的主体。

所以就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农业就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在中国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

但它仍局限于农村、农场、农户所经营的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也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看作农业的延伸或者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因此,人们对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广义农业: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等。

中义农业: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狭义农业: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总之,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其它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Ⅵ. 近东中心
Ⅶ. 地中海中心 Ⅷ. 非洲中心
Ⅸ. 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Ⅹ. 南美洲中心 Ⅺ. 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Ⅻ. 北美洲中心
(三)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大豆、粟、苎麻、黄麻(圆果种)、苘麻、竹庶、薏苡以及 某些粒用豆类。
大豆
亚麻
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千岁子”。 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以及小麦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山区 广泛存在,说明油菜、小麦的某些栽培种可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西南山区广泛存在着野生稻的资源,因此我国也应是栽 培稻的起源中心。 粟是我国古代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表。
水果:总面积4633.6万公顷
35.1 663.3 2157.8 943.6 833.8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其他
蔬菜:总面积3703.8万公顷
蔬菜分布于广泛地区,有一定设施栽培面积。
367.9 490.4
401.2 2444.3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分布区域
二、中国栽培作物分布
(二)栽培作物的分布
花生
油菜
水稻
(四)起源世界其他国家的作物
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 洲,辗 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 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 美洲之 外的地区传播。
玉米
南瓜
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传入我国在元 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油菜 我国油菜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占全国油料作物面积50%。 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占70%),包括:安徽、四川、江西、湖南
、湖北、江苏、浙江
其它产区:贵州、河南 冬油菜产区:黄河以南 春油菜产 区:内蒙古 单产最高省:江苏、湖北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试题库(新定).doc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试题库(新定).doc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6. S 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 S 形。

S 形生长进程即“慢-快 -慢”的生长进程。

7. 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 /土地面积。

11.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

13. 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 (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5.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作物栽培学 总论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 总论第一章  绪论
瓦维洛夫,1940
扩大为19个起源地区
中国属第12地区
达灵顿等,1945
修改瓦维洛夫的8个中心为12个中心
中国属第7中心
茹科夫斯基,1968
提出大基因中心,分世界为12个大中心
中国属第l中心
佐哈利,1970
主张10个中心
中国属第1中心
哈伦,1971
主张分A1A2,B1、B2及C1C23个中心及3个“无中心”
研究对象: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作物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
特点:综合性: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耕作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实践性:研究作物栽培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作物生产实践;应用性:作物栽培学不是基础研究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
教案
章节
总论第一章绪论(8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理解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了解我国在作物起源中所占的地位,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能够对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难点:作物栽培研究法的应用。
§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5学时)
三、我国作物的来源
(一)本土作物
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稷、黍、稗、穇子、高粱、大豆、赤小豆、山黧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二)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
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胡麻、油麻)、红花(红蓝花)、苜蓿。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作物栽培学总论题库现农业经济再循环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

其核心是“种- 收”过程,又称之为作物栽培。

3.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产综合技术的应用学科, 它是研究作物生 长发育规律、 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并探讨作物生产实现高产、 稳 产、优质、低成本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4. 分蘖:禾谷类作物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蘖。

5. 定日作物:要求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期的作物。

6. 中耕作物:株行距离较大,植株对地面覆盖度小,经常要中耕松土的一类作物。

7. 拔节:茎的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迅速进行分裂伸长, 使植株节间突然迅速 伸长的现象。

8. 有效分蘖:能生长至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

9. 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10. 一次分蘖: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蘖。

11. 二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12. 剑叶:禾本科植物主茎顶部的最后一片平展叶。

13. 直根系: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14. 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及其侧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所组成的 根系。

15. 作物的适应性: 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 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6. 生长:体积和重量的增加 ,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来完成 , 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 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17. 发育:器官、机能的质变过程,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特殊花、 果实、种子形成,狭义指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始。

18. 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19. 生育时期: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根据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划分成几 个阶段称之为生育时期。

20. 营养生长:一般指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21. 生殖生长 : 一般指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22. 感温性: 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 23. 感光性: 作物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 24. 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 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的特性。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类、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栽培学特征: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粮、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栽培学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研究目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全生育期的三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

生育期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简称作物生育期.春化:小麦、黑麦、油菜等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现象。

作物的感温性:1.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也较长。

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

一般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

2.半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半冬性之间,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3.春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一般为极早熟、早熟以及部分中熟品种。

长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麦类作物、油菜、甜菜等。

短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稻、玉米、大豆、高粱、烟草、大麻、黄麻。

日中性作物: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并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

荞麦、豌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

定日照作物:要求相对固定的日照长度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特征,人为地制订了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必考]水稻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成熟。

小麦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完熟。

大豆的物候期(6):出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稻麦类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15、感温性:指一些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积温:某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

17、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8、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之和。

16、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的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

17、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

1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19、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20、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2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22、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23、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24、叶面积密度: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

25、相对生长率RGR: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的速率。

绝对增长率AGR:指单位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面积的大小之比。

25、净同化率NAR: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反映光合效率高低)26、叶面积比率LAR:指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

27、叶干重比LWR:指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比叶面积SLA:指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

(反映叶片厚度)作物生长率(群体生长率)CGR: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2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

29、人工环境:广义是指所有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

狭义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

30、光周期反应:制作物受日照长短所控制的现象。

短日照作物:凡是缩短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

31、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32、种植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33、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34、复种:指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5、复种指数:指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36、套作(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7、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用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38、连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39、土壤肥力(地力):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40、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的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1、免耕(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2、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43、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速度和绝对数量上需要养分最大,且此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44、水分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45、灌溉:补充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天然降水不足部分的需水量。

灌溉定额:指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

46、节水灌溉制度: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和产值。

47、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暴露出来的现象。

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作物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

48、临界暗期:是在昼夜周期中短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照作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49、同伸关系,同伸器官: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50、作物的生命周期:作物从种子发芽、营养器官的形成生长、花芽分化生长、开花受精,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51、土壤耕作: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

52、肥料需要总量=(当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53、地膜覆盖栽培: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护地栽培。

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

54、寒害:零度以上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冻害: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55、春化作用:经过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6、生理需水:作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

生态需水:维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水。

蒸腾系数:作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57、生态适应性: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的吻合程度。

分蘖力:作物产生分蘖的特性和能力。

分蘖期:全田有百分之五十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

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

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或生长的现象。

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叶数占总的叶数的百分数。

二、简答题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

答:①作物高产生育规律与机理研究;②作物生育各期综合诊断内容、方法及原理研究;③关于栽培措施调控原理和合理应用的研究。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

答:①栽培作物的各器官,尤以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②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改进;③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④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野生植物不一致;⑤栽培作物种子休眠减弱或缩短,野生植物休眠期长;⑥栽培作物防护机理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

3、引种驯化的原则与方法。

答:(1)原则:适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很困难)。

(2)方法:A、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

B、引种材料的搜集与检疫。

C、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

D、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

4、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答:(1)作物的生长是量的增加,而发育是质的变化。

(2)发育是生长的前提,生长又是分化、发育的基础。

(3)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进行的。

(4)二者存在矛盾:①若养分过多,作物生长过旺,枝叶繁茂,致使花芽分化缓慢,花芽数量少,严重时花器官也可转为营养器官,不利作物的发育。

②若养分过少,作物生长不良,受到明显抑制,作物花器或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降低,也会抑制作物的发育。

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答:(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2)应用:①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都正常的依据之一;②决定调控时间,控制株高和稻粒的生长;③作为调节各器官平衡生长的参照。

6、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答:(1)生育期:①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②采用育苗栽培的作物,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③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2)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某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其变化而划分的时期。

可以指作物全田出现显著形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起始时期,一般始期以10%为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