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美感的关系
《美学》第七章 美育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中和之美范文
中和之美范文中和之美。
美,是一种让人心生愉悦和感动的情感体验。
而中和之美,则是一种更加高深的美感,它融合了对比的和谐、矛盾的统一,展现出一种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美的内涵。
中和之美,既有着对立面的存在,又能够在对立面中找到和谐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生活态度。
在自然界中,中和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天的花朵,虽然各自绽放着不同的色彩和芬芳,但它们却能够和谐地生长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秋天的落叶,虽然在风中翻飞,但它们却能够在地面上堆叠出一片金黄的美景。
这些都是中和之美在自然界中的生动体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在艺术作品中,中和之美也是艺术家们追求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往往能够在对比中找到和谐,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比如水墨画中的淡雅与浓烈、线条的刚柔相济等等,都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而在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高低起伏、音符的长短节奏,也是中和之美的体现。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中和之美,使得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和之美也是一种哲学思维和生活态度。
在哲学思维中,中和之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在中国哲学中,有“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了对立面的和谐统一,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在生活态度中,中和之美是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在人际关系中,能够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不同,达到和谐共处,也是一种中和之美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和之美是一种更加高深的美感,它融合了对比的和谐、矛盾的统一,展现出一种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美的内涵。
无论是在自然界、艺术作品,还是在哲学思维和生活态度中,中和之美都是一种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的美感。
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体会到中和之美的存在,让心灵得到滋养,感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美的魅力。
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对美与美感之间关系的认识——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陈庆/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是国内的第二次美学热潮,其发源于对于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批判,但之后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点,基于对美学基本问题,即“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与美感的关系是什么?”的探讨,前辈学人如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吕荧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思想,为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极大的贡献。
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当时讨论的焦点所在,站在当下的视角再次审视这场讨论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与警示。
关键词:美;美感;热潮;讨论;启示严格来说“美学”是西方的产物,是研究美之为何为美的学说,对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那里,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第一次对美进行本质性的追问,即追问的不是个别的美的原因,而是使得美成其为美的东西。
而我们把西方美学学科的建立追溯到鲍姆加登,他第一次提出了“感性学”的说法,以区分美学与科学以及追问存在的形而上学。
在之后的美学的发展中有着各种对美的认识,大体上可以说在早期是从抽象的高度研究美,思考美之本质,而到了十九世纪,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美的研究逐渐从抽象的追问,转向了具体的探讨,比如把美看做是审美活动,把美看等同于美感以及将美看做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而中国对于美学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起步的,这主要表现在译介西方美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诗论、文论的转化。
而在中国美学的学科发展中一种经历了三次美学热,即二十世纪初以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第一次美学热,但那时美学还和文论纠缠在一起,并未获得学科上的独立;第二次美学热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进行的“美学大讨论”,起源于当时对于朱光潜美学的批判,从而展开了对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的广泛讨论,也催生了那时所谓的四大美学派别,即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第三次美学热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想的广泛引进而形成的美学热,涉及到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等等方面。
美学—美感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05美学原理 讲义第02讲 美是什么
第二讲“美”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美”是什么。
这个是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夏天我吃一根冰棍,一根冰棍一吃,哎呀,你说多美呀!再譬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就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上一顿。
这个美字跟我们美学学科的美它不是一个东西,要加以区分。
还有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狭义的美,我们一般就是指比如一朵花很美。
狭义的美就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所谓古希腊的美,以后我们会讲了。
它就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不和谐,非常单纯,非常完整。
像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美。
像还有谁呀?像普希金的诗,就是这种美。
这种优美,这种我们讲的优美。
而广义的美,我们讲的是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那么不仅是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美,这个以后我还会讲。
比如是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
这些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
但是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优美它就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就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我们讨论美是什么,就讲广义的美是什么,而不是讨论古希腊的那种优美。
那个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美。
这是我们开始要作这么一个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比较早像毕达哥拉斯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分为两大类: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美是客观存在 一辩稿
谢谢主席:让我们来看今天的辩题,自古以来,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美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即和谐与协调。
客观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第一,事物首先具有美的特性,在人们发现之前就已存在,人们接触这件事物后其美的特性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产生了美的感觉。
而正方今天认为美是主观感受是犯了把美与美感相混淆的错误,美感是指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我们能通过主观感受来发现美与感受美,并不代表能说美本身是主观感受。
我们说,美是客观存在,不代表美能够脱离主观感受,美如果脱离了人的主观感受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对同一件事物有人说美,有人说不美,是因为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美的感受,但事物本身美的特质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第二,人们判断一件事物美不美,受社会倾向和个人经历的的影响,美如果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今天在判断美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但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社会上的人对于美的认识是有共性的,这种共性实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我们普遍都认为最美教师很美,现在少数人认为他不美,并不能改变社会主流对于这种美的判断。
因此我们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三,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简单的判断是没有意义的。
美如果脱离了主观感受也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如果作为一种主观感受,那么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吸毒是美的,有的人认为犯罪是美的,对于这部分审美观与社会主流审美不同的人,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回到追求社会所倡导的真,善,美的道路上?美的内涵是和谐与协调,自古以来都未曾变过,真善美这个概念从古代就出现在世界各个文明中,它可以说是人最根本最本质的精神追求,是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社会层面来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当社会倡导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善美的时候,也就倡导了一种和谐与协调,当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是倡导一种内涵为和谐,协调的美的时候,是不是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呢?罗丹告诉我们: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的五种表现形式
美的表现形态
1. 自然美:指来自自然界的美,如大自然的美景、美食、美妙的气息等。
2. 社会生活美:指人类社会的美,如人们的友情、家庭生活、社交活动等,包括人类社会里各种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情感。
3. 精神美:指来自精神上的美,如人们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道德伦理的追求等。
4. 艺术美:指来自艺术创造的美,如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感。
5. 形式美:指每种美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如色彩、形状、音响、言语等。
6.优美和崇高:这是指艺术或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
优美是指美的质感柔和、美感的协调一致性,而崇高则强调美的高尚和庄严感。
7.悲剧:悲剧是一种戏剧类型,以引起观众感情上的悲哀为目的。
悲剧通常通过主角的悲惨结局,传递出深层的哲学和道德思考。
8. 喜剧:与悲剧相反,喜剧是一种故事类型,以幽默、滑稽和愉悦为目的。
喜剧通常通过场景和人物的出乎意料的行为,带给观众欢笑和开心的情绪。
这些概念都是关于美的表现形态或美感的类型,有些是基于艺术作品或文化传统,有些则是涉及到人类情感和思考方面的。
每种类型都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而且这些类型是相互补充而不是互斥关系。
浅析美与美感的关系
社 会 视 野文|沈康亮 王亚茹浅析美与美感的关系摘要:美学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提出了有关美学思想的一些独到见解。
道家美学认为美在自然,而美感是对自然之道的主观体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家美学认为美在礼乐,在于仁,美感属中庸,孔子说:“尽善尽美”;禅宗美学则认为美和艺术在意境,美感在妙悟。
关键词:美感;美;主体;客体;情感;体验;审美意识;劳动在美学中,美与美感是同时诞生的,他们共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彼此不可分割;美是客观的,而美感是主观的。
由于人们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产生的美感不同,“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就是指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那么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人们开始采集、狩猎、制造工具等的过程中美便随之产生了。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他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存在的,人类的观念形态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恶、美丑之间都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美以善为前提,以丑为对立形式。
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以原始劳动为美的产生奠定了美感的现实基础,它的形成造就了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
美感是人的一种主体意识,在人的自然劳动中,人的大脑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发展、补充和完善。
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渐渐就产生了美感。
美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形象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它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美感认识和其他认识一样,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还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内容,它存在于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和体验之中,既不能脱离具体的可感知的美的形象,又在其中包含着领悟、比较、推敲、揣摩等理性思维活动。
论艺术中的美与美感
论艺术中的美与美感《美学四讲》通过美学、美、美感、艺术四个部分向读者普及关于美的一些基本概念。
这些抽象简约的概念看似耳熟能详实则是浅尝辄止,但通过李泽厚先生引經据典,透过例子解读文中富有逻辑性、哲学性的论述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美学思想有较为具象的认知,换种思维一切皆有所不同。
本文试从美与美感方面浅谈我对美学思想的理解。
标签:艺术;美;美感;审美情感一、美是什么美是什么?历来对美有两方面解读,“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的确,一切美的认识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何谈所谓的美?美点燃了生命之光,美的认识是来自心灵最真情的反馈,是生命活力迸发出的光芒,是人类智慧的高级表现。
尼采曾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英国美术史家赫伯·里德说:“艺术,我们已经界定为人类以物质宇宙的基本形式和生命有系统的节奏,努力达成的整体。
”美源于艺术的产生,人类的远古祖先在唱歌、舞蹈、纹身、画岩画等艺术活动中时刻伴随着美的产生。
舞蹈是形体之美,唱歌是听觉之美,画壁画是视觉之美。
人类在生活中经常从事着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思想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一)审美对象“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对古松的三种态度,显然极为客观的事物之中都存在着几分主观,何况是审美对象呢?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和许多其它事物一样,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
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需要主观条件和客观的审美性质的统一,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美的根源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李泽厚先生主张“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作为中介的动力系统。
从美学的角度看史前时期的悠久历程,在主体方面萌发和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在客体方面即成为美的根源。
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美的探索,如挑选精美的石头、骨、果壳等来制作装饰物佩戴,这是早期艺术创造的探索。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摘要:一、美感与美的定义与区别二、美感与美的联系与互动三、提高美感体验的方法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与美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使用,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首先需要给它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感与美的定义与区别】美感,指的是人们在欣赏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它是一种个人化的、主观的评价,受到个人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简单来说,美感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会。
而美,是一个更为客观的概念,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美可以体现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类行为等方面。
美的评价标准较为客观,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如对称、和谐、比例等。
【美感与美的联系与互动】尽管美感和美之间有明确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验,而美则是美感的源泉。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一首音乐、一篇文学作品时,美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同时,美感的产生也受到个人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提高美感体验的方法】要提高美感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审美经验:多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眼光。
2.培养审美情趣:关注生活中的美,学会发现和欣赏平凡中的美好。
3.提升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背景,拓宽审美视野。
4.学会用心感受: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投入真诚的情感,用心去感受美的内涵。
5.与人交流分享:与他人交流审美心得,借鉴他人的审美经验,丰富自己的美感体验。
总之,美感与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概念。
通过提高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使生活更加美好。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精神追求:趣味之争的最终目标
隐藏在粉丝背后的,乃是对各自精神品位的 肯定。在时尚、流行、偶像之中,依然是对 崇高精神享受的渴望。 审美追求,乃至于审美本身,可以视作精神 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在时尚之中,应该 注意保持开放心态、兼容包并。毕竟,“缤 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 色彩。”
黑暗 时期
(c.110 0c.750 B.C.)
《赫拉克勒斯与萨提洛斯》
古风时期
(700B.C.—600B.C.)
• 彩绘陶瓶 希腊陶 瓶画。
• 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 “东方风格”、“黑绘 风格”和“红绘风格” 等三种艺术风格。
阿波 罗像
(around 530B.C. — 520B.C.)
青铜,高 190厘米
古典时期
(500B.C.—— 400B.C.)
弑僭主的哈莫狄奥斯 与阿里斯托吉顿
掷矛 者, 或曰 波塞 冬像
维纳斯诞生
米隆
掷 铁 饼 者
《命运三女神》
阿 甲 利 斯 与 阿 扎 克 斯 战 后 休 息
陶 瓶 彩 绘
希腊 化时 期
雅典 娜像
胜 利 女 神 像
拳 击 者 像
拉 奥 孔
希腊风光希腊艺术大概可以分为黑暗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7世纪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1世泰纳以及我们现在认为的古希腊艺风格应该说大多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艺术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1、地理与审美 2、社会与审美 3、趣味与格调 4、时尚与个性
• 时代精神的蓬勃,不 得不表现在艺术上。 鲜明的形象、振作的 精神、奋发的入世, 进而奏为“青春的旋 律”。而这些表现艺 术上、表现在一个人 身上,可以说就是李 白的浪漫的诗歌。
美学简答论述
美学简答论述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22、喜剧的特征是什么?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24、丑的特点是什么?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27、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2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9、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30、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31、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32、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3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34、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35、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36、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37、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38、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是什么?39、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140、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41、意象是如何生成的?42、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43、论述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
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美学是研究美感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人类对美的体验和欣赏,以及这种体验和欣赏的原因和方式。
美学不仅是思想和艺术的领域,同时也是哲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的概念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美是超越感官的一种体验,它是人们通过感官与思维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同时,美也是一种文化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总的来说,美是对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具有自身的品质和特征,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2、审美的概念审美是对美的感受和判断,包括人们的欣赏和评价。
审美活动是人们通过感性和理性的联合作用,从美学的角度解释和认识艺术、美学和文化等方面。
在审美活动中,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指导,两者相互结合,通过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判断,共同实现人们对美的领悟和认识。
3、美感的概念美感是指从艺术、文化和自然界中所受到的美的体验,它是一种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发,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美感的体验可以是物质实体的直接感受,也可以是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进行的深刻思考和体验。
美感的艺术有很多种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和电影等。
二、美学分类美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下面根据美学的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1、从研究角度分类美学可以从哲学、艺术、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哲学美学注重对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和美的概念的研究;艺术美学注重对艺术品的鉴赏、欣赏、评价和创作的研究;文化美学注重通过对文化的研究,了解文化内涵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人们对美的体验和欣赏提供更丰富的思考和视野。
2、从对象分类美学可以从对象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
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学和艺术美学,分别研究自然和艺术品中的美感和审美现象。
自然美学研究自然界的美、艺术美学研究人造的美,两者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也是人类思维、感官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交织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论文
美和美感的关系
摘要:中国当代美学对于“美与美感关系”问题的研究在世界美学范围内也可说是极为详尽而深入的。
通过这学期“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美与美感的关系”这一美学基本问题做出如下归纳:美和美感是同时诞生,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
在审美活动当中,由于审美趣味的差异,导致所产生的美感的不同。
关键字:美美感关系审美趣味差异
内容:审美活动是指正在进行美的欣赏时,被某一对象的美所吸引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在与外界发生一定联系时特有的一种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对审美对象的美的认识而引起主体的情感反应,感到愉悦、惊喜和满足,就是我们常说的美感。
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是审美者即审美主体在欣赏客观对象时产生的综合心理反应。
作为被欣赏的客观对象是审美客体,是存在于审美关系当中的,是相对于审美主体的人而言的,与审美主体的感觉无关。
在“美与美感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和美感是同时产生,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
这是由于美的存在与审美主体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是因为审美主体要通过眼睛看美,鼻子嗅美,耳朵听美,更是因为美是因为审美主体的欣赏才存在的,离开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去感受是不可能的,是毫无意义的。
美是审美主体的感受,物不是“美”的,是被称作美的,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幸福感、愉悦感——美感的同时,形成了对审美对象美的认识。
美和美感是在审美过程中同时产生,共同存在的。
正因为有了美感才有了美,有了美才可以体会到美感。
因此,离开了美,就无法谈美感;离开了美感,就更无所谓美。
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
从认识角度上来说,客观事物离开审美主体,离开审美主体的认识来说,它可以独立存在。
但是作为美来说,事物的美离开审美主体地欣赏来说是不会独立存在的。
如“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唱这首歌的时候随着一种情感,和我们看到眼里的客观的小草不再是一回事。
歌中的小草,它是伴随着人的理解,人的情感的小草。
那是主体去欣赏的小草,而看到眼里的小草那是一种植物,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美与不美。
所以美和美感是不能分开的。
美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客观存在的是那个事物而并不是那个事物的美,事物的美脱离了欣赏的主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不是事物的属性。
理解美得本质从来不离开美感来谈就好理解,一旦离开美感,人们往往认为美是客观的,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审美活动中,美是客观的,但不是既定存在的,是区别于唯物主义的“物质是客观的”中的“客观”,是相对客观的。
而美感是主观的,是审美主体主观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识。
但是美的客观性和美感的主观性是相对来说的,没有客观又哪里来的主观一说,主观和客观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就毫无意义可言。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南极、北极。
南、北极是相对来说的,没有了南极,就无所谓北极;没有了北极就无所谓南极。
所以说美的客观性和美感的主观性是相对的。
在审美实践中,常常表现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不同
或者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不同等。
这是由于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比如说,情侣在月夜下互相倾诉爱慕,那么,他们看这时的月亮就是皎洁美好的。
如果这个情侣在月夜下发生争吵,那么,他们就会认为“都是月亮惹的祸”。
这样由于个体审美心理的不同造成了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不同。
再一个就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不同。
比如,同是登泰山观日出未遂,有的人就会很哀伤。
但是郭沫若却写下了气势恢宏的五言律诗:“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
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
晨曦光晦若,东阅石巍然。
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是由于审美个体先天、后天、生理、社会等诸多因素所作用,而形成的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所致。
再如,毕加索的作品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被社会认可的,而在一段时期过后,毕加索的作品被视为抽象派的巅峰之作。
这是由于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同样,美感也会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比如外国人就很难理解我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人类的生理结构、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审美趣味也大
致相同。
表现在,无论哪个时期、哪个民族,人们对花儿都是赞美的:“芙蓉花开仙子容,满城歌馆延秋风”“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那样的娇嫩可爱而鲜艳”(歌德的《野蔷薇》);对爱情都是歌颂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牧羊少年们在每个五月的早晨,将为你纵情舞蹈,高歌如云;假如这些欢乐能打动你的心,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牧羊人的恋歌马洛)。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由于自身的规律性,对某些事物的审美是亘古不变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淀着历史的文明,建构了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活动。
如对维纳斯等经典杰作的审美评价就是美的。
因为人类是与维纳斯等经典杰作发生着审美关系的,而且是以当时大众的审美趣味为标准审美的,然后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对这些经典杰作的审美标准。
而作为个人认为这些经典杰作不美,是他们对文化积淀难于接受,但不能否定这些经典杰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