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政治第七课第一框学案
高中政治生活第七课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尊重不同民族风俗的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学习重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自主预习,完成下列导学案内容,理解课本课重点知识,找出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的民族概况2、为什么说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含义:②原因:③具体表现:(2)民族团结原则①含义:②意义(重要性):(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含义:②原因:(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知识拓展】1.准确理解“民族平等”(1)民族平等着重讲各民族地位平等,即我国各民族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不可能很快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
(2)在民族平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参政权。
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
2.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不矛盾.(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因此,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照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对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和帮助政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对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正是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反映,并未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哲学第七课导学案
(一)精华回放(二)合作自学1、什么是联系?联系普遍性的表现及其方法论是什么?2、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3、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什么?5、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方法论?(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疑点,组内解决。
(四)互动探究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评析:事物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3、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五)精彩展示(六)迁移运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2、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5、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第1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案部编版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本单元的地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开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大家庭中,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外来文化与其在中国的开展?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建设和开展当代中国文化?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繁荣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单元的结构本单元从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开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开展。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的方向,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充分吸收人类文化开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为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七课——继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课继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情展示·定方向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1.说出文化的内涵与载体,描述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2.结合有关实例,阐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新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 )提示F。
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①必然性:a.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b.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意义: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试判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个人收入分配来源中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 )提示F。
按劳分配在我国的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而不是在个人的收入分配来源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要素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请思考: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
去年,李某按劳分配收入是多少?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是多少?提示国有企业中的工资及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个人专利转让费及房屋出租属于按要素分配。
2022版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经济全球化第7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课标要求体系构建核心素养3.3 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1.政治认同:支持我国推动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措施,坚持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2.科学精神: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明确我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开放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2.开放进程(1)时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深度学习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3.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坚持基本国策■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知识拓展基本国策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尤其我们国家处在发展迅速时期,更应该重视坚持基本国策的重要性,以便给广大民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以实现国家整体发展和繁荣昌盛。
(2)适应新形势的要求①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②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1.“两条腿”立足我国国情,放眼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第七课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厉庄高级中学政治学案(编号:17)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主备人:审核人:高二备课组班级姓名小组【一】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三者关系2、能力目标:能运用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二】导学菜单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①含义:②原因:(2)民族团结①含义:②意义:(3)各民族共同繁荣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前应当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困惑扫描【四】感悟平台【五】建立网络【六】过关窗口1. (B级)中共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和宗教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内蒙古全区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工作的文化成就表明我国坚持了民族:①平等原则②友好原则③互助原则④共同繁荣原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B级)“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歌词的寓意是①我国的民族差别已不存在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巩固④我国各民族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3.(C级)2009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下列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③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高度自治的前提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A级)近年来,在国家的财政支持和东部地区的帮助下西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使得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局面空前巩固。
高中政治生活第第七课《我国的宗教政策》人教版必修二
《我国的宗教政策》《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全面正确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并分析实际问题。
2、明确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作用。
4、结合实例分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自主复习成果展示】1、知识体系2、典题启思〔1〕〔2008年广东〕据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住寺僧尼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
这说明A、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B、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C、我国保护各种宗教活动D、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2〕〔2007年四川〕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本届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13年,先后召开过100多次座谈会,收到了1万多件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说明《物权法》的制定表达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10分)答: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物权法》的制定表达了党的政治领导。
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物权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物权法》按照立法程序制定,表达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可见,《物权法》的制定表达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知识复习过程】【稳固练习】1、〔07上海〕2007年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同梵蒂冈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前提下建立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外交部发言人进一步指出,梵方不得干预中国内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务为名干预中国内部事务。
高中政治第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建立新的。
3、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自学检测】1、中国对外石油依赖度是比较高的,2007年净进口原油3.8亿吨,对外依赖度达40%。
到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估计要超过50%。
这说明()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C、联系具有多样性D、自然界存在着联系2、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全球都卷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中。
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
这一事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B、联系具有普遍性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3、事物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等,这体现了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4、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地球村,这说明了()A、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C、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任何联系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我的困惑】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探究案】【问题探究】【判断】1、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
第七课 做自尊自信的人 学案_1
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学案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学案第一课时做人要自尊一、教师寄语:自尊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
——毛姆二、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尊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尊的意义,以自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强者。
【能力】掌握赢得自尊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塑造一个自尊的“我”。
【知识】初步了解自尊的表现及重要意义,知道树立自尊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用行动赢得自尊”四、教学难点:“自尊无价”五、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
(2)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3)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法等。
六、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见教材引言部分)由此可见,自尊、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
所以,我们要做自尊自信的人。
2、板书课题: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二)学习新课:板书:一、做人要自尊1、自尊无价在家里,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要有自尊心;在学校,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自尊、自爱;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议论,说某人自尊心太强等等。
可见,自尊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尊呢?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见教材P77页材料)议一议:①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②描述一下自己在哪些场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总结: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想一想:自尊都有哪些表现?以上我们认识了自尊,知道了自尊的具体表现。
那么自尊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有哪些意义呢?2、拥有自尊的重要意义(1)自尊的人积极向上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教材P78页材料--1)议一议:徐悲鸿勤奋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教师总结:徐悲鸿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为了维护祖国和个人的尊严,他发奋学习,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自尊的人积极向上。
自尊是促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会勤奋努力,不断地充实发展自己,积极进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高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新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四:学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启发诱导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和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①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
②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的享有权利,依法平等的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之一,是社会稳定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国家统一的。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
4、处理民族关系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发展这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15届高三《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二框复习学案
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记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及了解形成原因。
2、理解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3、通过我国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事实,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我做起。
4、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6、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重点与难点:1、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怎样实行民族平等?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2、正确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包括哪些?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这意味着我国已彻底实现了民族平等。
( ) 说明:2、民族平等意味着没有民族差别。
( )说明:3、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说明我国已经不存在民族问题了。
( )说明:4、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这些现实情况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说明:5、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说明:6、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 )说明:7、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
( )说明: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高考,北京卷]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多样的、多 变的,所以,任何具体事物的联系也是有条件的。认识和把握 任何具体事物的联系都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条件(主客观条件、内外部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等),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典例精析 例2 (2012·高考大纲全国卷)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 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
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 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 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 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 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 为转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易混易错点拨 [易混比较]
1.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 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 2.联系的多样性与联系的条件性 (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 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联系的多样性实 际说的是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点的。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我国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提高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感悟我国的分配制度,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相互交流、展示,领悟坚持分配制度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课前(一)知识导读1. 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中,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从而促进的发展。
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分配和按分配。
参加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和。
6.健全生产要素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导读题1.(2009·辽宁)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A.①③ 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要素分配里技术要素分配及其作用。
导学案必修4-7.1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学案】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2、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预习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的、、。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
(6)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7)联系和多样性含义。
(8)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9)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2、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习过程探究1:(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2:近几年我国GDP年均增工8%以上,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账太多。
第七课学案一民族原则,学案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实现各民族的、、
,这是由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4)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①、、三项原则是、
的。
②实现民族团结的。
③和是实现的。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又是、
的。
3.我们该如何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珍惜我国已形成的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把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A.加强民族团结是国家兴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B.我国民族关系融洽,不可能出现民族分裂
C.民族团结的原则符合我国民族关系的情况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民族团结
6、课后作业做同步导学本课练习,识记本课知识点
七、我的反思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和的义务,与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3)坚持、和的三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体系构建
五、课堂训练
判断题
1.我国各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不存在差异。()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
(2)。
为什么要实现民族团结?
①民族的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是社会稳定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国家统一的。
②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我们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
③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之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学案: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七课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案学习目标:1. 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预习案】【课前预习】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这种分配制度有其客观必然性。
①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②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再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①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适用于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②按劳分配的内容是个人消费品,是指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如国家税收、企业成本与利润)之后的个人消费品部分,不是分配全部社会财富。
③按劳分配要求个人消费品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每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因此,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会获得等量报酬。
4.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大题考点)(1)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4)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学习提纲】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1)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
(2)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3)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①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②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①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易错点提示:爱好和平,走和平发展之路,并不表明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就要放弃正义的战争,在外敌入侵或其他分裂祖国行为存在时,我们也要用武力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与爱好和平并不矛盾。
3.勤劳勇敢①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重要的优良品格。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②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1)原因: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重难点)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学生展示】------------【教师精讲】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相互制约和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表现:①任何事物都与_______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__________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世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有机整体,是一幅由____________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3.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是_________。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1)我们要从事物___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_____的。
有直接联系和__________________、内部联系和_____________、本质联系和________________、必然联系和_________________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知识总结)联系的观点及方法论要求1、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但在客观联系面前,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学生质疑】1、联系具有普遍性,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2、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当堂小结】【训练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十八大在部署未来工作时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其道理在于()A.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3、曾经有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
但是从它产生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最少为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A.事物运动的规律性B.事物的运动变化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D.人类认识的主观性14、(2014年高考安徽卷)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
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污染严重,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这表明()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③事物联系是被创造出来的④事物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4高考新课标Ⅰ卷)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
几年后,弗雷应用新配方成功研制的了不干胶记事贴。
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成了成功的创意。
这一实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注意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经过1400多个日夜的艰苦施工,2014年1月28日,由中铁二十局集团承建的兰新高铁重点工程---祁连山2号隧道全线贯通。
这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建设标准最高和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铁路隧道,属1级高风险隧道。
这表明()A、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所不能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客观需要建立的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新联系7、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B.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8、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凭借航海技术开通了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中可以看出()A、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B、联系方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只要加强联系,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D、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二、非选择题2014年6月17日是联合国确立的第2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中国主题为“绿化荒漠,美丽中国”。
据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同时荒漠化趋势仍在加剧和扩散。
荒漠化不仅带来浮尘蔽日、黄沙漫天的沙尘天气,还会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些地区的生态危机得到有效的缓解。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裸露的岩石被树木取代,片片沙漠变成了处处绿洲。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负责人评价说:“中国是世界上履行联合防治荒漠化公约成效最显著的国家,堪称世界楷模”。
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的哪些观点?【预习作业】第二框【学生质疑】2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三方面的含义: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训练达标】选择题:1-5BDCAC 6-10 DBD材料题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荒漠化不仅带来浮尘蔽日、黄沙漫天的沙尘天气,还会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些地区的生态危机得到有效的缓解。
【学生质疑】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三方面的含义: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训练达标】选择题:1-5BDCAC 6-10 DBD材料题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荒漠化不仅带来浮尘蔽日、黄沙漫天的沙尘天气,还会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2、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些地区的生态危机得到有效的缓解。
【学生质疑】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三方面的含义: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训练达标】选择题:1-5BDCAC 6-10 DBD材料题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